期刊文献+
共找到17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江西省兰科植物新记录 被引量:13
1
作者 王程旺 梁跃龙 +3 位作者 张忠 廖文波 黄卫昌 杨柏云 《森林与环境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3期367-371,共5页
通过2008—2017年对江西省兰科植物进行野外考察,报道了江西省6种兰科植物新分布记录种,分别是:串珠石斛(Dendrobium falconeri)、始兴石斛(D.shixingense)、美花石斛(D.loddigesii)、罗河石斛(D.lohohense)、大黄花虾脊兰(Calanthe sie... 通过2008—2017年对江西省兰科植物进行野外考察,报道了江西省6种兰科植物新分布记录种,分别是:串珠石斛(Dendrobium falconeri)、始兴石斛(D.shixingense)、美花石斛(D.loddigesii)、罗河石斛(D.lohohense)、大黄花虾脊兰(Calanthe sieboldii)和小小斑叶兰(Goodyera yangmeishanensis)。此次报道丰富了江西省野生兰科植物资源,为《江西植物志》的编写和补充提供研究资料。凭证标本存放在江西省植物资源重点实验室。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江西省 新记录 兰科植物 分布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井冈山自然保护区野生兰科植物资源分布及特点 被引量:8
2
作者 孔令杰 陈春泉 +5 位作者 罗火林 范志刚 宋玉赞 赵健 彭德镇 杨柏云 《植物科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6期584-590,共7页
通过对江西省井冈山自然保护区兰科(Orchidaceae)植物的调查,分析了保护区内兰科植物的物种多样性、区系特点、分布格局,并采用SPSS18.0软件对井冈山及其邻近保护区属的种类进行相关和聚类分析。结果表明:井冈山兰科植物种类丰富,共有... 通过对江西省井冈山自然保护区兰科(Orchidaceae)植物的调查,分析了保护区内兰科植物的物种多样性、区系特点、分布格局,并采用SPSS18.0软件对井冈山及其邻近保护区属的种类进行相关和聚类分析。结果表明:井冈山兰科植物种类丰富,共有兰科植物34属75种,中国特有兰科植物19种。井冈山兰科植物资源垂直分布格局明显,不同海拔段的兰科植物分布差异较大,中低海拔的物种分布较多,资源相对保存较好;区系成分复杂多样,井冈山兰科植物属的地理成分可以划分为10个类型2个变型,热带性属占优势,占总属数的67.3%,但热带分布的种仅占本地区总种数的37.3%,而温带分布的种却占62.7%,故井冈山自然保护区属热带植物区系与温带植物区系过渡的交汇地带。井冈山兰科植物与齐云山自然保护区的相似性最高,与武夷山自然保护区的相似性最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井冈山 兰科植物 多样性 资源特点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九连山兰科植物资源的调查与分析 被引量:3
3
作者 沈宝涛 罗火林 +3 位作者 唐静 梁跃龙 熊冬金 杨柏云 《沈阳农业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5期597-603,共7页
通过典型生境路线法对保护区内兰科植物进行调查,根据兰科植物分布情况及调查过程中的遇见率高低,将物种丰富度划分为:高、中、低、罕见4个等级,并依据《IUCN濒危物种红色名录》与《中国物种红色名录》对九连山兰科植物濒危状况进行统计... 通过典型生境路线法对保护区内兰科植物进行调查,根据兰科植物分布情况及调查过程中的遇见率高低,将物种丰富度划分为:高、中、低、罕见4个等级,并依据《IUCN濒危物种红色名录》与《中国物种红色名录》对九连山兰科植物濒危状况进行统计,与其他保护区内兰科植物种类的濒危状况进行比较,分析资源现状与受威胁因素,提出相应的保护策略。结果表明:九连山兰科植物共有40属91种,生活型齐全,以地生兰为主,其中地生兰26属53种,附生兰11属30种,腐生兰5属8种,特有种20种,含1种或含2种的属占优势。本保护区被《IUCN濒危物种红色名录》收录7种,被《中国物种红色名录》收录88种,与广西雅长、广东南岭、福建虎伯寮3个自然保护区相比,九连山被《中国物种红色名录》收录种数的比例最高,雅长次之,南岭最少,被《IUCN物种红色名录》收录的种类极少;与省内6个保护区相比,九连山CR与EN的总种数最多,特有种多。九连山兰科植物资源丰富,但水平分布不均匀,以保护区为分布中心,总体上显现零星分布的格局,局部呈现密集分布;其兰科植物从山脚到山顶都有分布,主要在中海拔段500~900 m的分布种类最为丰富,其丰富度等级主要以低的种类为主。针对人为滥挖乱采、极端天气影响、生境地破坏等威胁因素,提出九连山野生兰科植物的保护应以就地保护为主,加强管理,建立兰科资源信息库,确定物种保护优先次序为辅的保护策略,引进人工快速繁殖技术,开展"回归"自然的研究,并加强对传粉昆虫以及其生境地的保护。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九连山 兰科植物 濒危程度 资源现状 保护策略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江西主要山脉春兰野生居群遗传结构与分化 被引量:5
4
作者 谢慧敏 彭德镇 +3 位作者 陈衍如 罗火林 杨柏云 熊冬金 《植物科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1期123-133,共11页
利用ISSR分子标记对江西省主要山脉的21个春兰(Cymbidium goeringii(Rchb.f.)Rchb.f.)居群进行居群遗传结构研究。结果显示,利用14个筛选的引物共扩增出139条条带,其中多态性条带118条,多态性条带百分率(PPL)为84.89%。21个居群的Nei s... 利用ISSR分子标记对江西省主要山脉的21个春兰(Cymbidium goeringii(Rchb.f.)Rchb.f.)居群进行居群遗传结构研究。结果显示,利用14个筛选的引物共扩增出139条条带,其中多态性条带118条,多态性条带百分率(PPL)为84.89%。21个居群的Nei s基因多样性(He)为0.2292,Shannon指数(I)为0.3613。AMOVA分析表明,春兰居群间变异占50.79%,居群内变异占49.21%,居群间的遗传分化大于居群内的分化。STRUCTURE群体遗传结构和UPGMA聚类分析均表明,江西主要山脉的春兰居群存在地理隔离和生境片断化。推测江西春兰曾广泛分布于罗霄山脉和武夷山脉,受第四纪冰期影响,春兰群体因气候剧烈变化而骤减,仅在山脉间适宜的环境中得以保存并繁衍至今,罗霄山脉和武夷山脉是春兰最主要的两个冰期避难所。综合遗传多样性与居群遗传结构特点,建议在遗传多样性较高的石城(SC)、宜丰(YF)、贵溪(GX)居群设点进行就地保护;对资源破坏严重的大余(DY)和井冈山(JGS)居群实行迁地保护。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春兰 ISSR分子标记 遗传多样性 遗传分化 江西山脉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罗霄山脉兰科植物区系及其生态地理学特征 被引量:8
5
作者 刘飞虎 黄浪 +3 位作者 刘环 谭少林 罗火林 杨柏云 《植物科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4期467-475,共9页
通过对罗霄山脉地区兰科植物的野外调查及文献整理,对该地区兰科植物区系及其生态地理学特征进行研究。结果显示,该地区兰科种类丰富,共有47属124种,其中地生兰、附生兰和腐生兰分别为80、36、8种,占总种数的64.5%、29.0%和6.5%。兰科... 通过对罗霄山脉地区兰科植物的野外调查及文献整理,对该地区兰科植物区系及其生态地理学特征进行研究。结果显示,该地区兰科种类丰富,共有47属124种,其中地生兰、附生兰和腐生兰分别为80、36、8种,占总种数的64.5%、29.0%和6.5%。兰科植物集中分布在海拔400~1200 m,其区系成分复杂,具有较强的热带性质。对该地区兰科植物濒危现状进行了分析并提出了保护建议。本研究对罗霄山脉兰科植物资源的保护和开发利用具有重要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兰科 区系分析 生态地理特征 罗霄山脉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江西野生寒兰居群遗传结构与遗传多样性研究 被引量:3
6
作者 谢慧敏 张威 +2 位作者 罗火林 杨柏云 熊冬金 《西北植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5期785-794,共10页
该研究采用叶绿体基因组片段(petB-petD)和核基因组ITS序列,对分布于江西的寒兰17个自然居群的252个体进行遗传结构与遗传多样性分析,以明确江西野生寒兰遗传多样性水平与居群遗传结构特征,为探寻江西寒兰资源数量锐减以及保护提供理论... 该研究采用叶绿体基因组片段(petB-petD)和核基因组ITS序列,对分布于江西的寒兰17个自然居群的252个体进行遗传结构与遗传多样性分析,以明确江西野生寒兰遗传多样性水平与居群遗传结构特征,为探寻江西寒兰资源数量锐减以及保护提供理论依据。结果表明:(1)nrDNA ITS序列长度652~658 bp,总变异位点140处,变异位点百分率为21.3%~21.5%,(G+C)含量为58.9%~67.1%。cpDNA序列长度522~529 bp,有变异位点9处,变异位点百分率为1.70%~1.72%,(G+C)含量为32.9%~33.7%。(2)分子方差分析(AMOVA)表明,种群内的遗传变异大于种群间变异,cpDNA片段居群间的遗传变异为40.76%,居群内为59.24%;ITS居群间的遗传变异为28.96%,居群内为71.04%;基因流(Nm)较大,cpDNA片段Nm为1.2265;ITS Nm为0.7267。(3)ITS和cpDNA数据失配分析和中性检验均表明江西寒兰野生居群在历史近期经历了扩张事件,nrDNA ITS序列较叶绿体序列进化较快,变异速率也较快。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寒兰 ITS CPDNA 遗传结构 遗传多样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核rDNA ITS分子标记在兰科植物研究中的应用 被引量:4
7
作者 李亚 龚黄莎 +1 位作者 杨柏云 熊冬金 《安徽农业科学》 CAS 2013年第10期4280-4282,共3页
在植物基因组中核rDNA是高度重复的串联序列,其中18S rDNA与5.8S、26S rDNA共同构成一个转录单位。ITS(基因内转录间隔区)分布在18S-5.8S-26S区域,该区域包括3个部分:ITS1和ITS2以及位于它们之间高度保守的5.8S rDNA外显子区。兰科(Or-c... 在植物基因组中核rDNA是高度重复的串联序列,其中18S rDNA与5.8S、26S rDNA共同构成一个转录单位。ITS(基因内转录间隔区)分布在18S-5.8S-26S区域,该区域包括3个部分:ITS1和ITS2以及位于它们之间高度保守的5.8S rDNA外显子区。兰科(Or-chidaceae)是单子叶植物中的第一大科,进化程度较高。文中介绍了ITS序列的结构特点,重点对ITS序列在兰科植物近缘种亲缘关系鉴定、系统进化及分子系统地理学研究中的应用及前景进行了综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ITS 系统进化 分子系统地理学 兰科植物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不同化学类型樟树叶挥发油成分的GC-MS分析 被引量:21
8
作者 付宇新 江香梅 +3 位作者 罗丽萍 章挺 郭夏丽 贺义昌 《林业工程学报》 北大核心 2016年第2期72-76,共5页
为明确不同化学类型樟树叶挥发油化学成分组成特点,采用同时蒸馏萃取法提取5种不同化学类型樟树叶挥发油,运用GC-MS法对其化学成分进行分析,并比较了不同化学类型樟树叶挥发油含量和组成的差异。结果表明:芳樟叶挥发油共鉴定出54种成分... 为明确不同化学类型樟树叶挥发油化学成分组成特点,采用同时蒸馏萃取法提取5种不同化学类型樟树叶挥发油,运用GC-MS法对其化学成分进行分析,并比较了不同化学类型樟树叶挥发油含量和组成的差异。结果表明:芳樟叶挥发油共鉴定出54种成分,占挥发油总量的96.41%,其主要化学成分为芳樟醇、樟脑、石竹烯、桉叶油醇等;异樟叶挥发油共鉴定出53种成分,占挥发油总量的94.99%,主要为异橙花叔醇、芳樟醇、桉叶油醇、樟脑等;油樟叶挥发油共鉴定出53种成分,占挥发油总量的96.67%,主要为桉叶油醇、芳樟醇、松油醇、樟脑等;脑樟叶挥发油共鉴定出57种成分,占挥发油总量的95.73%,主要为樟脑、芳樟醇、石竹烯、桉叶油醇等;龙脑樟叶挥发油共鉴定出48种成分,占挥发油总量的95.61%,主要为龙脑、芳樟醇、左旋乙酸冰片酯、樟脑等。5种化学类型樟树叶挥发油化学成分在组成和含量上有所差异,鉴定出的共有成分有25种,主要为芳樟醇、桉叶油醇、松油醇、樟脑等,但是含量水平存在差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樟树 化学类型 挥发油 化学成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丘陵陡坡荒山灌木草丛及其造林地生态系统碳库的分配格局 被引量:8
9
作者 陈伏生 张园敏 +3 位作者 胡小飞 冯雪 任文 刘苑秋 《水土保持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1期151-155,共5页
植被恢复往往有利于提高生态系统的碳储量,但对南方丘陵陡坡荒山灌木草丛造林后如何影响生态系统碳库及其分配格局仍知之甚少。选取江西泰和典型丘陵陡坡(>25°)荒山灌木草丛和马尾松(Pinusmassoniana)造林19年后的林地为对象,... 植被恢复往往有利于提高生态系统的碳储量,但对南方丘陵陡坡荒山灌木草丛造林后如何影响生态系统碳库及其分配格局仍知之甚少。选取江西泰和典型丘陵陡坡(>25°)荒山灌木草丛和马尾松(Pinusmassoniana)造林19年后的林地为对象,开展上、中、下坡0~75cm土壤层和植物体碳储量的对比研究。结果表明,造林地土壤容重低于灌木草丛,土壤石砾含量与土壤碳含量和碳密度呈显著负相关,表明造林有利于改善土壤物理结构;石砾含量影响土壤碳积累。荒山灌木草丛和马尾松林土壤碳含量和碳密度均表现为随土壤加深呈下降的趋势(P<0.05),但上、中、下坡的变异规律不一致,且2种生态系统之间差异不显著。荒山灌木草丛和马尾松生态系统碳储量分别为52.85,111.31t/hm2,均表现为自上、中坡至下坡呈增加的趋势;灌木草丛和马尾松林中的植物体分别占生态系统碳储量的11.2%和59.5%。灌木草丛马尾松造林碳年均增汇3.08t/(hm2.a),林分生物量的积累是造林增汇的直接原因;推断种植耐瘠速生树种是提高困难立地造林碳增汇的有效途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植被恢复 碳增汇 丘陵红壤 坡位 马尾松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不同贮藏时间的莲子蛋白质提取及其理化特性研究 被引量:2
10
作者 刘星星 杜雨芊 +3 位作者 黄学勇 罗火林 方菲菲 罗丽萍 《食品工业科技》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11期58-61,共4页
为研究莲子在陈化过程中蛋白质变化规律,本文首先通过正交实验对莲子蛋白质提取条件进行优化,再利用优化的条件,分别以不同贮藏时间的莲子为材料,提取获得莲子蛋白。采用SDS-PAGE电泳和氨基酸分析仪,研究提取蛋白质的相对分子量(Mr)组... 为研究莲子在陈化过程中蛋白质变化规律,本文首先通过正交实验对莲子蛋白质提取条件进行优化,再利用优化的条件,分别以不同贮藏时间的莲子为材料,提取获得莲子蛋白。采用SDS-PAGE电泳和氨基酸分析仪,研究提取蛋白质的相对分子量(Mr)组成及氨基酸组成。结果表明:莲子蛋白的优化提取条件为:pH11,料液比1∶30,提取时间2h,提取率达60.11%;随着贮藏时间的增加,莲子蛋白组成发生了一定变化,Mr在26-43ku的蛋白质含量逐渐变少;当年莲子蛋白的总氨基酸含量最高,但随着陈化过程的进行,含硫氨基酸中蛋氨酸含量下降。贮藏过程中莲子蛋白质结构等的变化是莲子陈化的主要原因之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莲子 陈化 SDS-PAGE 氨基酸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人工引入传粉者对油茶丰产的意义及潜在的生物安全 被引量:4
11
作者 丁桂玲 张武凡 +5 位作者 鲁宾雁 杨友志 周新平 杨柏云 黄家兴 罗毅波 《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7期2959-2967,共9页
动物传粉在全球生态系统中提供重要服务,全球农业生产对动物传粉服务的需求稳定增长。油茶是我国特有的重要木本油料植物,栽培历史悠久,由于严格自交不亲和而高度依赖动物传粉。基于我国油茶产业发展的新形势,从资源分配和花粉限制等生... 动物传粉在全球生态系统中提供重要服务,全球农业生产对动物传粉服务的需求稳定增长。油茶是我国特有的重要木本油料植物,栽培历史悠久,由于严格自交不亲和而高度依赖动物传粉。基于我国油茶产业发展的新形势,从资源分配和花粉限制等生态因素系统分析了油茶产量受限制的原因,提出油茶的传粉者限制效果等同于花粉限制效果,人工引入潜在的高效传粉者是解除油茶资源限制措施和传粉生态限制措施之间冲突、提高油茶产量的有效途径。论述了人工引入传粉者传粉服务的优势和挑战。对人工引入传粉者,特别是外来传粉者所面临的潜在风险和控制途径进行了梳理,提出从传粉生态服务解决油茶产量和质量问题的新思路。全文旨在为人工引入传粉者在油茶丰产中的作用提供理论与科学依据,以期促进油茶产业健康有序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油茶 引入传粉者 熊蜂 花粉限制 资源限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多花兰传粉生物学研究 被引量:3
12
作者 罗火林 陈兴惠 +6 位作者 肖汉文 陈衍如 刘环 卢建 黄文辉 熊冬金 杨柏云 《生态科学》 CSCD 2022年第5期72-80,共9页
传粉是植物繁殖和进化的一个关键环节,为探讨中国产多花兰(Cymbidium floribundum)的传粉生物学特性,对其开花物候、繁育系统、花的挥发性成分、传粉昆虫行为学实验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多花兰不存在自动自交和无融合生殖,种子的形成... 传粉是植物繁殖和进化的一个关键环节,为探讨中国产多花兰(Cymbidium floribundum)的传粉生物学特性,对其开花物候、繁育系统、花的挥发性成分、传粉昆虫行为学实验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多花兰不存在自动自交和无融合生殖,种子的形成有赖于传粉媒介。其自然结实率远低于人工授粉,存在严重的传粉限制。中华蜜蜂(Apis cerana)为多花兰的有效传粉昆虫,但未能从中获得报酬,在传粉过程中将花粉块连药帽一起带出。通过昆虫的行为学实验发现,多花兰气味对中华蜜蜂具有显著性吸引作用,而颜色对中华蜜蜂无显著性吸引作用。花朵的主要挥发性成分为醛类与醇类物质,一天之中在种类和量上几乎没有变化,只有芳樟醇含量的变化与传粉昆虫活动频率相关。本研究可为兰多花兰的野生保护和杂交育种提供一定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多花兰 繁育系统 中华蜜蜂 传粉生物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不同处理对油茶芽苗根接茶花成活率的影响 被引量:1
13
作者 陈金磊 沈宝涛 杨柏云 《湖北农业科学》 2017年第15期2904-2907,共4页
以油茶(Camellia oleifera Abel.)芽苗作砧木,研究了不同基因型(红露珍、十八学士、四面景)、植物生长调节剂(IBA、2,4-D、NAA)接口处理、封口方式(铝箔、封口膜)、嫁接部位(上胚轴、芽苗根)等处理对嫁接茶花(Camellia japon... 以油茶(Camellia oleifera Abel.)芽苗作砧木,研究了不同基因型(红露珍、十八学士、四面景)、植物生长调节剂(IBA、2,4-D、NAA)接口处理、封口方式(铝箔、封口膜)、嫁接部位(上胚轴、芽苗根)等处理对嫁接茶花(Camellia japonica)成活率的影响。结果表明,不同基因型对成活率有极显著影响,其中红露珍成活率最高,达到70.00%;植物生长调节剂处理与对照相比,未能有效提高成活率,其中NAA处理成活率最高,达到71.73%,但与对照间无显著差异;而IBA和2,4-D处理后的成活率反而降低了,分别为61.33%和35.13%,究其原因可能与植物生长调节剂浓度和处理时间有关;不同的封口方式对成活率有极显著影响,铝箔与封口膜的成活率分别为61.60%和35.53%;上胚轴成活率显著高于芽苗根,分别为73.00%和61.93%。试验结果可作为提高油茶芽苗根接茶花成活率的借鉴和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茶花(Camellia japonica) 油茶(Camellia oleifera Abel.) 根接 成活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凋落物管理和城市环境胁迫对湿地松林土壤氮素矿化过程的耦合效应
14
作者 沈文清 余明泉 +3 位作者 胡小飞 冯雪 任文 陈伏生 《江西农业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6期1236-1241,共6页
以南昌"城区—郊区—乡村"梯度下的湿地松(Pinus elliottii)人工林为对象,采用原位控制和PVC顶盖埋管法,开展凋落物管理措施和城市化所引起的环境变化对森林土壤氮素(N)转化及其有效性季节动态影响的研究。结果表明,凋落物移... 以南昌"城区—郊区—乡村"梯度下的湿地松(Pinus elliottii)人工林为对象,采用原位控制和PVC顶盖埋管法,开展凋落物管理措施和城市化所引起的环境变化对森林土壤氮素(N)转化及其有效性季节动态影响的研究。结果表明,凋落物移除有利于抑制土壤硝化过程,提高土壤NH4+-N含量。城市化过程易加速土壤N转化速率,尤其是提高土壤硝化速率和NO3--N含量。凋落物移除和城市环境胁迫对森林土壤N矿化速率和N有效性的含量、组成及其季节动态均存在明显的耦合效应;城区森林可通过移除凋落物来应对N沉降等城市环境所带来的负面影响,而乡村森林保持完整的凋落物层有利于提高土壤N矿化及其供应能力;城市森林的管理对策应该有别于传统林业。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城市森林 土壤氮素矿化 顶盖埋管法 生态系统管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多叶斑叶兰繁育系统与传粉生物学研究 被引量:10
15
作者 查兆兵 唐静 +3 位作者 梁跃龙 丁浩 罗火林 杨柏云 《热带亚热带植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3期333-341,共9页
为探讨多叶斑叶兰(Goodyera folisa)的繁育系统与传粉生物学特征,对其开花物候、花粉活力与柱头可授性、人工授粉、花的挥发性成分以及昆虫传粉行为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多叶斑叶兰的唇瓣黄色,萼片白色或白色带红褐色;单花花期为(9.4&#... 为探讨多叶斑叶兰(Goodyera folisa)的繁育系统与传粉生物学特征,对其开花物候、花粉活力与柱头可授性、人工授粉、花的挥发性成分以及昆虫传粉行为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多叶斑叶兰的唇瓣黄色,萼片白色或白色带红褐色;单花花期为(9.4±0.8)d;花粉在开花后第1天具备活力,柱头在开花后第2天具备可授性,花粉活力和柱头可授性都在开花后第5天达到峰值。去雄套袋和不去雄套袋都不能结实,人工自花授粉、同株异花授粉和异株异花授粉的结实率分别为93.3%、95.0%和96.7%,自然结实率为43.3%。花朵的主要挥发性成分为1-辛烯-3-醇、3-辛醇和N,N-二甲基甲酰胺。多叶斑叶兰传粉者为中华蜜蜂(Apis cerana)。多叶斑叶兰具有自交亲和能力,但在自然界不具有主动自交现象,必须依赖中华蜜蜂传粉,花色及花香气味为吸引传粉者的主要因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多叶斑叶兰 繁育系统 传粉生物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响应面法优化樟树籽油酶法制备二酰甘油的工艺研究 被引量:3
16
作者 吴学志 郭夏丽 +3 位作者 胡蒋宁 肖萍 洪学斌 罗丽萍 《中国粮油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10期49-54,共6页
以樟树籽油(Camphor seed oil,CSO)为原料,优化脂肪酶水解CSO制备二酰甘油(diacylglycerol,DAG)的工艺。通过丙酮和叔丁醇对脂肪酶进行预处理,对3种固定化脂肪酶(Lipozyme RM IM、Lipozyme TL IM、Novozym 435)进行筛选。以反应产物DAG... 以樟树籽油(Camphor seed oil,CSO)为原料,优化脂肪酶水解CSO制备二酰甘油(diacylglycerol,DAG)的工艺。通过丙酮和叔丁醇对脂肪酶进行预处理,对3种固定化脂肪酶(Lipozyme RM IM、Lipozyme TL IM、Novozym 435)进行筛选。以反应产物DAG质量分数和三酰甘油(TAG)质量分数为响应值,含水量(加酶量的30%~50%)、加酶量(油质量的8%~10%)和温度(55~75℃)作为变量,利用响应面法(RSM)优化CSO制备DAG工艺。结果表明,Lipozyme RM IM经过预处理后,重复使用次数可达到11次,RSM法优化CSO制备DAG的最优工艺条件:加酶量10%,含水量40%,温度65℃。在此优化条件下,DAG质量分数和TAG质量分数分别为50.38%和40.68%。此工艺为樟树籽油工业化生产中链DAG油提供理论和试验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樟树籽油 二酰甘油 脂肪酶 响应面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多叶斑叶兰花蜜特征和分泌规律及其对昆虫访花的影响 被引量:8
17
作者 刘南南 肖汉文 +4 位作者 陈兴惠 迟韵阳 罗火林 熊冬金 杨柏云 《热带亚热带植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3期265-270,共6页
为探讨多叶斑叶兰(Goodyera foliosa)花蜜体积和成分的变异性,及其对传粉昆虫的影响,采用毛细管法、折光仪和高效液相-蒸发光法对一天内不同时间段单花花蜜体积、总糖浓度和可溶性糖成分及含量进行检测,用摄像机对其传粉昆虫访花行为进... 为探讨多叶斑叶兰(Goodyera foliosa)花蜜体积和成分的变异性,及其对传粉昆虫的影响,采用毛细管法、折光仪和高效液相-蒸发光法对一天内不同时间段单花花蜜体积、总糖浓度和可溶性糖成分及含量进行检测,用摄像机对其传粉昆虫访花行为进行观察。结果表明,单花花蜜体积在10:00达到最大[(7.19±2.29)μL,n=10],糖浓度在16:00达到最大[(25.85±1.83)%,n=10]。花蜜中的主要可溶性糖为果糖和蔗糖,果糖在上午10:00含量达到最高(78.310 mg/g);蔗糖在下午16:00含量达到最高(247.600 mg/g)。中华蜜蜂(Apis cerana)访花时间为每天9:00-15:00,访花高峰期在10:00-14:00;橘尾熊蜂(Bombus friseanus)访花时间为每天8:00-16:00,访花高峰期在10:00-12:00和16:00-18:00。因此,这两种传粉昆虫访花频率与多叶斑叶兰单花花蜜体积及糖浓度的变化有一定的相关性,它们更倾向于访问较高花蜜体积及糖浓度的花朵。多叶斑叶兰花蜜成分中蔗糖占优势,能有效吸引各种蜂类、蝶类和蚁类访花,且访问频率较高,中华蜜蜂和橘尾熊蜂能携带其花粉块,是主要的有效传粉昆虫。花形态和访花昆虫的体型大小的匹配,决定了是否成为有效传粉昆虫。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多叶斑叶兰 花蜜 分泌 访花昆虫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