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0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VR技术在林木育种学实验教学中的探索与实践--以《林木有性杂交》实验为例 被引量:1
1
作者 易敏 赖猛 +3 位作者 胡冬南 刘娟 靳藏馥 马际凯 《生物灾害科学》 2021年第3期358-361,共4页
林木有性杂交是林木育种学实验教学过程非常经典的一个实验内容。在传统教学中由于受到教学时长、实验周期等客观因素的限制,很难达到预期的效果。利用VR技术进行实验探究,既可打破时空的限制,帮助学生形成完整的知识框架,又可提高学生... 林木有性杂交是林木育种学实验教学过程非常经典的一个实验内容。在传统教学中由于受到教学时长、实验周期等客观因素的限制,很难达到预期的效果。利用VR技术进行实验探究,既可打破时空的限制,帮助学生形成完整的知识框架,又可提高学生学习兴趣,改善教学效果,为新农科背景下的林学专业创新型人才培养奠定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林木育种学 有性杂交 虚拟仿真技术 实验教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施肥对毛红椿幼林生长及叶片生理特征的影响 被引量:6
2
作者 潘俊彬 刘远生 +5 位作者 张露 程强强 王健 贾婷 吴云燕 郭春兰 《广西植物》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147-156,共10页
为了探究珍贵树种毛红椿对施用不同肥料不同用量的响应,该文以毛红椿幼林为研究对象,设置氮肥(N)、磷肥(P)、复合肥(CF)及缓释肥(SRF)4种肥料3个施肥水平(高、中、低),研究施肥对毛红椿幼林生长和叶片养分、生理的影响。结果表明:(1)施... 为了探究珍贵树种毛红椿对施用不同肥料不同用量的响应,该文以毛红椿幼林为研究对象,设置氮肥(N)、磷肥(P)、复合肥(CF)及缓释肥(SRF)4种肥料3个施肥水平(高、中、低),研究施肥对毛红椿幼林生长和叶片养分、生理的影响。结果表明:(1)施肥均可促进毛红椿树高和胸径生长,氮肥和复合肥效果更明显,氮肥处理的4年生毛红椿平均树高、平均胸径、平均材积较不施肥(CK)分别提高了15.0%、21.9%、67.5%,其中低氮肥(N1)处理的胸径年均生长量最大(2.99 cm),复合肥处理的平均树高、平均胸径、平均材积较CK分别提高了16.7%、19.2%、54.3%。高缓释肥(SRF3)和低磷肥(P1)分别在第4年树高、胸径的年增长量达到最大(分别为1.96 m、2.33 cm)。(2)施肥显著增加了毛红椿叶片叶绿素含量和非结构性碳水化合物含量,氮肥显著促进可溶性糖合成而磷肥显著促进淀粉合成。(3)N1和磷肥分别显著促进毛红椿叶片氮和磷含量的提高,磷肥、复合肥和氮肥均可显著提高叶片钾含量。(4)主成分分析结果表明,施肥促进生长效果依次为氮肥>复合肥>磷肥>缓释肥>不施肥,其中N1即100 g·plant-1·year-1的综合评价值最高。综合施肥成本和效益,施氮肥或复合肥能有效促进毛红椿幼林生长发育,推荐幼林期每年每株施100 g氮肥即可。该研究结果可为毛红椿造林初期林木养分管理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毛红椿 幼林 施肥 生长 生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不同种源/家系毛红椿连年生长性状变异及早期选择 被引量:3
3
作者 吴云燕 张露 +6 位作者 刘远生 程强强 苏仁峰 潘俊彬 刘军 刘玮 马际凯 《江西农业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106-117,共12页
【目的】对毛红椿种源家系幼林生长性状差异进行研究,筛选早期生长性状优良的毛红椿种源/家系,揭示其地理变异规律,以推进毛红椿遗传改良工作。【方法】以毛红椿5个种源11个家系为研究对象,调查树高、胸径等生长性状,对不同种源/家系生... 【目的】对毛红椿种源家系幼林生长性状差异进行研究,筛选早期生长性状优良的毛红椿种源/家系,揭示其地理变异规律,以推进毛红椿遗传改良工作。【方法】以毛红椿5个种源11个家系为研究对象,调查树高、胸径等生长性状,对不同种源/家系生长性状进行遗传变异分析及相关性分析,并利用遗传增益进行优良种源/家系选择。【结果】毛红椿早期生长性状在种源、家系间均存在极显著差异(P<0.01);14号家系(江西宜丰)在树高、胸径、材积等方面表现最好且生长最快,1号家系(安徽泾县)和4号家系(安徽泾县)生长相对较慢,且2号、13号、14号、15号的连年生长量靠前;树高、胸径和材积的变异系数分别为25.39%~32.74%、31.94%~36.55%、80.81%~91.21%,5年生毛红椿测定林的变异系数为材积>胸径>树高,其遗传力分别为0.586~0.894、0.749~0.852、0.643~0.780;相关性分析结果表明,除生长性状与无霜期,5年生枝下高与经度、年均降水量的相关性未达显著外,各生长性状之间相关性达极显著水平(P<0.01),各生长性状与经纬度呈现极显著负相关(P<0.01),与年均气温、年均降水量呈现极显著正相关(P<0.01)。根据主成分分析结果进行综合评价,初步选出3个优良家系(12号、13号、14号),其中14号家系树高、胸径、材积的遗传增益分别为14.94%、16.59%、38.20%。【结论】毛红椿的生长性状在种源和家系间都存在着丰富的遗传变异,在地理上呈现明显的“双向渐变型”。初步筛选的14号(江西宜丰)家系不仅生长优良,且有着较高的遗传增益,可作为推广使用的首选家系,可以为毛红椿选育工作提供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毛红椿 生长性状 遗传变异 种源/家系选择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转录组数据的湿地松密码子使用偏好性分析
4
作者 胡蓉 赖猛 +3 位作者 张露 陈婷萱 黄文丁 易敏 《江苏农业科学》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8期50-59,共10页
研究湿地松转录组编码序列的密码子使用偏好性,明确密码子使用频率,探究湿地松异源表达受体的最佳选择,为湿地松分子育种奠定基础。以筛选到的13932条湿地松转录组编码序列(coding sequence,CDS)为研究对象,利用CodonW 1.4.2、EMBOSS在... 研究湿地松转录组编码序列的密码子使用偏好性,明确密码子使用频率,探究湿地松异源表达受体的最佳选择,为湿地松分子育种奠定基础。以筛选到的13932条湿地松转录组编码序列(coding sequence,CDS)为研究对象,利用CodonW 1.4.2、EMBOSS在线分析程序、MEGA 7等软件进行湿地松密码子组成分析,计算同义密码子相对使用度(relative synonymous codon usage,RSCU)、不同位置GC含量和有效密码子数(effective number of codon,ENc)等指标,同时展开中性绘图分析和偏倚性分析等,系统地探究影响密码子偏好性的主导因素,从而筛选出最优密码子,并选择合适的遗传转化受体。研究结果表明,湿地松转录组密码子中的平均GC含量为43.72%,其中GC1含量最大,为50.78%,其次是GC2和GC3,含量分别为40.68%和39.71%,表明不同位置的碱基组成存在差异,第3位上是A/U碱基的概率更大;ENc值在25.94~61.00之间,平均值为53.58,CAI均值较低,为0.20,表明密码子整体偏好性较弱。中性绘图、PR2-plot绘图和ENc-GC3s关联分析结果均表明,自然选择是大多数湿地松基因密码子存在使用偏好性的主要原因;以高频率高表达的标准筛选出25个湿地松最优密码子,均以A/U结尾。通过将湿地松与大肠杆菌、拟南芥、烟草、酵母菌、水稻等5种生物的密码子使用频率进行对比分析得出,烟草、拟南芥是湿地松基因进行遗传转化功能验证的理想选择。综上所述,湿地松转录组密码子整体偏好性弱,第3位碱基偏好使用A/U,自然选择是其产生密码子偏好性的关键原因,烟草、拟南芥可作为湿地松基因异源表达的理想植物受体。结果有利于湿地松功能基因的异源表达,也为进一步研究湿地松遗传背景及高产脂分子机制提供科学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湿地松 转录组 最优密码子 密码子使用偏好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湿地松体细胞胚胎发生胚性愈伤组织诱导条件优化 被引量:10
5
作者 程子珊 易敏 +5 位作者 宋才玲 程强强 黄若 邓诏磊 张莹莹 张露 《江西农业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5期1054-1064,共11页
【目的】提高湿地松(Pinus elliottii E.)体细胞胚胎发生过程中胚性愈伤组织的诱导能力,优化胚性愈伤组织的诱导培养条件,建立稳定高效的湿地松胚性愈伤组织诱导培养技术体系。【方法】以湿地松未成熟合子胚作为外植体,探究基因型、球... 【目的】提高湿地松(Pinus elliottii E.)体细胞胚胎发生过程中胚性愈伤组织的诱导能力,优化胚性愈伤组织的诱导培养条件,建立稳定高效的湿地松胚性愈伤组织诱导培养技术体系。【方法】以湿地松未成熟合子胚作为外植体,探究基因型、球果采集日期、植物生长调节剂和碳源等因子对湿地松胚性愈伤组织诱导的影响;观察和划分湿地松合子胚的发育阶段,并测定不同发育阶段的合子胚的生长素(IAA)、细胞分裂素(ZR)、脱落酸(ABA)和赤霉素(GA3)含量,探究合子胚发育过程中内源激素含量的动态变化。【结果】内因和外因等因素对胚性愈伤组织诱导均有显著或极显著影响,通常7月中上旬是采集湿地松球果的最佳时期,选取处于2~4阶段即多胚头、裂生多胚和球形胚发育阶段的合子胚作为诱导材料,胚性愈伤组织诱导率较高;以16号基因型的湿地松球果的未成熟合子胚为材料,能够稳定保持较高的胚性愈伤组织诱导率。在DCR基本培养基中添加2.2 mg/L激动素(KT)+2.2 mg/L 2,4-二氯苯氧乙酸(2,4-D)+2.2 mg/L 6-苯甲基腺嘌呤(6-BA)为湿地松胚性愈伤组织诱导的最佳植物生长调节剂浓度组合;如以1.5 g/L松三糖代替蔗糖作为碳源,16号基因型球果的胚性愈伤组织诱导率可达40%。此外,通过观察合子胚发育过程中内源激素含量的动态变化,推测合子胚内源脱落酸(ABA)对胚性愈伤组织的诱导有重要调控作用。【结论】本研究得到了较为稳定高效的湿地松胚性愈伤组织诱导培养技术体系,为进一步建立完整高效的湿地松体细胞胚胎发生和植株再生体系提供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湿地松 体细胞胚胎发生 胚性愈伤组织 诱导 脱落酸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模拟氮沉降对樟树人工林土壤酶活性的影响 被引量:9
6
作者 魏枫 王慧娟 +3 位作者 邱秀文 周桂香 杨丽丽 郭晓敏 《江苏农业科学》 2019年第19期129-133,共5页
为探究氮沉降对亚热带森林土壤酶活性的影响,在樟树人工林中开展了野外模拟氮沉降试验。试验设置对照[CK,0 kg/(hm^2·年)]、低氮[N1,30 kg/(hm^2·年)]和高氮[N2,60 kg/(hm^2·年)]3种氮处理,分别在施氮前期(3个月)、中期(... 为探究氮沉降对亚热带森林土壤酶活性的影响,在樟树人工林中开展了野外模拟氮沉降试验。试验设置对照[CK,0 kg/(hm^2·年)]、低氮[N1,30 kg/(hm^2·年)]和高氮[N2,60 kg/(hm^2·年)]3种氮处理,分别在施氮前期(3个月)、中期(6个月)、后期(12个月)采集土壤样品,测定土壤酶活性。结果表明,与对照组相比,在0~10 cm土层,过氧化氢酶活性在3个月和12个月后受高氮沉降的显著促进作用;淀粉酶活性在施氮6个月和12个月后受氮沉降的显著促进作用;受氮沉降影响,蔗糖酶活性在施氮12个月后显著提升。在10~20 cm土层,过氧化氢酶、淀粉酶、蔗糖酶活性受氮沉降的影响不显著。从施氮时间来看,氮沉降对酸性磷酸酶活性的影响表现为先促进后抑制,在施氮后3个月时,0~10 cm土层酸性磷酸酶活性受低氮沉降的显著促进作用;在施氮后6个月时,10~20 cm土层酸性磷酸酶活性被氮沉降抑制。氮沉降对脲酶活性的影响则相反,在施氮后3个月时,10~20 cm土层脲酶活性受到显著抑制;在施氮后12个月时,0~10 cm土层脲酶活性受氮沉降的显著促进作用,10~20 cm土层脲酶活性仅受高氮沉降的显著促进作用。土壤蔗糖酶活性与淀粉酶活性呈极显著正相关关系,与脲酶活性呈显著正相关关系,土壤酸性磷酸酶活性与脲酶活性呈显著负相关关系,表明不同土壤酶活性之间的相关性存在差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氮沉降 樟树人工林 土壤酶活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不同林龄湿地松叶、枝、根与土壤的生态化学计量及稳态性特征 被引量:7
7
作者 贾婷 谌梦云 +5 位作者 张露 易敏 郭圣茂 程子珊 李响 钟秋蔚 《核农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2期397-404,共8页
为明确江西省湿地松(Pinus elliottii)人工林生态系统中器官与土壤养分的分配规律和稳定机制,在江西省泰和县石溪林场选择幼龄林、中龄林和成熟林阶段的湿地松人工林为研究对象,探讨其叶-枝-根-土壤的碳(C)、氮(N)、磷(P)含量及生态化... 为明确江西省湿地松(Pinus elliottii)人工林生态系统中器官与土壤养分的分配规律和稳定机制,在江西省泰和县石溪林场选择幼龄林、中龄林和成熟林阶段的湿地松人工林为研究对象,探讨其叶-枝-根-土壤的碳(C)、氮(N)、磷(P)含量及生态化学计量特征,分析湿地松不同器官与土壤养分的耦合关系和稳态性特征。结果表明,湿地松不同器官C、N、P含量均值随林龄的增加呈“V”型变化,均在中龄林阶段最低,分别为518.10、3.22和0.71 g·kg^(-1);而各器官C∶N值与C∶P值随林龄的增加先上升后下降,在中龄林达到峰值,说明中龄林为湿地松的速生期,对N、P元素的消耗大。土壤N含量和N∶P值随林龄的增加不断上升,而土壤C∶N值则持续下降,说明土壤N矿化能力随林龄的增加逐渐增强;成熟林阶段土壤C∶P值和N∶P值均高于其他林龄,表明成熟林阶段土壤P较匮乏。针叶N、C∶N、N∶P,枝C、C∶N、N∶P和根C、P、C∶P稳态性模型回归结果不显著,具有绝对的稳定性。针叶P、枝P的稳态性等级分别为弱敏感态和敏感态。不同器官N∶P的内稳性指数(HN∶P)大小关系为根<枝<叶,说明根对土壤中的限制元素更敏感。综上,在湿地松人工林经营过程中,应合理施用N、P肥以满足中龄林快速生长需要,及时施用P肥以缓解成熟林P素限制。本研究结果为促进湿地松人工林的高效培育提供了理论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湿地松 林龄 生态化学计量 内稳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针叶性状与湿地松产脂能力关系 被引量:8
8
作者 苏仁峰 易敏 +7 位作者 张露 万振和 孙世武 吴云燕 潘俊彬 文静 赖猛 熊启慧 《江西农业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4期910-918,共9页
【目的】探讨湿地松(Pinus elliottii)产脂量与针叶形态特征、功能性状及气孔指标之间的关系,旨在为完善湿地松高产脂优树的选择方法和建立高产脂林定向培育技术体系提供理论依据。【方法】以江西省吉安市白云山林场1990年春造林的湿地... 【目的】探讨湿地松(Pinus elliottii)产脂量与针叶形态特征、功能性状及气孔指标之间的关系,旨在为完善湿地松高产脂优树的选择方法和建立高产脂林定向培育技术体系提供理论依据。【方法】以江西省吉安市白云山林场1990年春造林的湿地松种源/家系试验林为研究对象,利用混合分群分析法将不同产脂量林木划分出高产脂、中产脂、低产脂3种类型,测定并分析1年生针叶和2年生针叶形态、功能性状及气孔指标。【结果】除气孔总面积占叶片面积比例的变异系数为22.29%外,其余不同产脂量林木针叶性状的变异系数均小于20%,且变化幅度较小。对高、中、低3种产脂量林木的针叶性状的方差分析表明,高产脂林木的针叶形态、相对含水率及气孔等性状指标大于低产脂林木性状,而干鲜重比、叶干物质含量、比叶面积等功能指标则呈现出随产脂量升高而降低的趋势,低产脂林木的1年生和2年生的针叶性状指标呈显著差异。相关性分析表明,除叶干物质含量、干鲜重比及比叶面积与产脂量呈负相关外,其余指标均为正相关,其中针叶长、干鲜重比、气孔总面积占叶片面积比例与产脂量之间的相关性较强,相关系数均在0.64以上。【结论】在同一立地条件下,不同产脂量湿地松的针叶性状具有较大的内稳性,且针叶性状与产脂量相关性强,并且可通过针叶长、干鲜重比、气孔总面积占叶片面积比例等针叶性状指标进行高产脂优树早期辅助选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湿地松 产脂量 针叶 形态指标 功能性状 气孔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毛红椿TcNAC2基因克隆及在干旱胁迫下的表达分析 被引量:2
9
作者 钟秋蔚 马际凯 +5 位作者 贾婷 程强强 杜宣瑾 聂资旋 朱源 张露 《江西农业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5期1051-1060,共10页
【目的】NAC转录因子是超大转录因子家族之一,在植物中广泛存在且为植物所特有,参与调控植物生长发育及胁迫响应过程。旨在研究NAC转录因子在毛红椿发育及受到干旱胁迫过程中的功能。【方法】以毛红椿(Toona ciliata var.pubescens)成... 【目的】NAC转录因子是超大转录因子家族之一,在植物中广泛存在且为植物所特有,参与调控植物生长发育及胁迫响应过程。旨在研究NAC转录因子在毛红椿发育及受到干旱胁迫过程中的功能。【方法】以毛红椿(Toona ciliata var.pubescens)成年树及一年生实生苗为试验材料,克隆毛红椿NAC类转录因子基因TcNAC2,并对其进行生物信息学分析和表达分析。【结果】(1)TcNAC2基因编码完整的开放阅读框561 bp,编码186个氨基酸。TcNAC2蛋白质理论等电点为9.66,脂肪系数为64.57,分子量大小为21.61813 ku。(2)TcNAC2与克里曼丁橘、甜橙、芒果和阿月浑子相应同源蛋白亲缘关系较近,预测其为亲水性蛋白。二级结构主要为无规则卷曲,占63.44%。(3)qRT-PCR分析表明,TcNAC2基因在毛红椿根、茎、叶、叶芽和叶柄组织中均有表达,在毛红椿根中表达量最高,具有组织表达特异性,推测其参与调控根发育。干旱胁迫试验设置4种土壤水分梯度:80%(无胁迫)、60%(轻度胁迫)、40%(中度胁迫)、20%(重度胁迫),结果表明,TcNAC2基因在毛红椿受到重度胁迫时表达量最高,在无胁迫时几乎不表达。【结论】推测TcNAC2基因对毛红椿的抗旱性起正向调控作用,为TcNAC2基因的生物学特性研究提供理论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毛红椿 基因克隆 NAC转录因子 TcNAC2 干旱胁迫 表达分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 CiteSpace的珍稀濒危树种毛红椿研究热点分析 被引量:3
10
作者 潘蓉蓉 袁生贵 +4 位作者 张露 潘俊彬 程强强 刘军 朱源 《生物灾害科学》 2021年第1期77-83,共7页
【目的】基于CiteSpace分析珍稀濒危树种毛红椿研究热点与发展历程。【方法】以中国知网(CNKI)收录的与毛红椿相关文献为参考数据来源,运用CiteSpace对珍稀濒危树种毛红椿研究的主要作者、机构、关键词等进行共现网络分析,解析毛红椿研... 【目的】基于CiteSpace分析珍稀濒危树种毛红椿研究热点与发展历程。【方法】以中国知网(CNKI)收录的与毛红椿相关文献为参考数据来源,运用CiteSpace对珍稀濒危树种毛红椿研究的主要作者、机构、关键词等进行共现网络分析,解析毛红椿研究进展。【结果】针对毛红椿树种开展的研究工作起步较晚,早期关注度不够,主要在“家系选择”“遗传多样性”“生长量”“混交林”“天然更新”等方面开展研究,研究论文总体数量偏少,处于缓慢增长状态,研究机构主要是中国林业科学研究院亚热带林业研究所和江西农业大学。【结论】通过对毛红椿发文计量分析,了解毛红椿发展进程、研究现状和研究热点,提出毛红椿研究需注重多学科多单位合作研究,强化基础和应用基础研究,为加快珍贵树种毛红椿资源培育研究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毛红椿 中国知网 CITESPACE 研究热点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