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9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十三五”期间中部六省林业产业集聚度研究
1
作者 文旺先 程明 《热带林业》 2024年第4期4-7,28,共5页
以“十三五”期间中部六省林业产业为研究对象,运用区位熵法、产业集聚竞争态模型,对中部六省林业产业集聚度进行分析。结果表明:中部六省林业产业集聚度超过了全国平均水平,始终在优势区,在全国是相对比较优势产业;三次产业集聚度都超... 以“十三五”期间中部六省林业产业为研究对象,运用区位熵法、产业集聚竞争态模型,对中部六省林业产业集聚度进行分析。结果表明:中部六省林业产业集聚度超过了全国平均水平,始终在优势区,在全国是相对比较优势产业;三次产业集聚度都超过全国平均水平,第一产业集聚优势明显,竞争优势增强;第二产业集聚度和竞争优势都在增强;第三产业集聚优势明显,但竞争优势在降低;江西、湖南和安徽林业产业集聚度始终高于区域平均水平,湖北、河南和山西集聚度始终低于区域平均水平;江西、湖南和安徽三次产业集聚度始终高于区域平均水平,湖北只有第三产业集聚度始终高于区域平均水平,河南和山西三次产业集聚度始终低于区域平均水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区位熵 集聚度 林业产业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国毛竹产业发展特征分析——基于2011—2020年省际面板数据
2
作者 程明 喻斐涵 徐聪荣 《热带林业》 2025年第1期9-13,共5页
以2011—2020年中国竹产业产值为研究对象,采用区位熵、空间自相关研究竹产业发展的特点。结果表明,中国竹产业年产值年均增长23.04%,福建、浙江、四川、湖南、江西和安徽是中国主要的竹产业发展区;中国省际竹产业集聚程度经历了三个发... 以2011—2020年中国竹产业产值为研究对象,采用区位熵、空间自相关研究竹产业发展的特点。结果表明,中国竹产业年产值年均增长23.04%,福建、浙江、四川、湖南、江西和安徽是中国主要的竹产业发展区;中国省际竹产业集聚程度经历了三个发展阶段,差异呈波动减小的趋势,各地的优势不明显,福建、四川、浙江、江西和安徽属于竹产业高度集聚地区;省际竹产业全局空间自相关存在正相关性,总体呈倒“V”字形特征,各地竹产业没有形成省际优势互补、深度融合的发展模式,2015年、2016年和2017年全局空间自相关呈显著的集聚分布特征,福建、浙江和江西为扩散效应区,空间溢出明显,形成集中连片规模效应。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竹产业 产业集聚 区位熵 空间自相关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全南梅子山省级森林公园森林风景资源的调查与评价 被引量:2
3
作者 谌九大 刘伟军 叶琦 《园艺与种苗》 CAS 2021年第12期40-43,共4页
简述了全南县梅子山省级森林公园的基本情况,并依据《中国森林公园风景资源质量等级评定》对该森林公园的风景资源、区域环境质量和旅游开发条件进行了分析评价,以期为梅子山省级森林公园及类似景区生态旅游发展提供理论依据。
关键词 森林公园 风景资源 评价 生态旅游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海南热带天然林木本植物多样性对地上生物量的影响及其尺度效应
4
作者 姚杰 丁易 +2 位作者 周超凡 田立新 臧润国 《北京林业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2期1-10,共10页
【目的】阐明海南热带天然林木本植物α-多样性和β-多样性对地上生物量的影响及其相对重要性,以及相应的尺度效应,旨在丰富生物多样性与生态系统功能关系研究的理论框架。【方法】基于海南热带天然林内建立的30个1 hm^(2)动态监测样地... 【目的】阐明海南热带天然林木本植物α-多样性和β-多样性对地上生物量的影响及其相对重要性,以及相应的尺度效应,旨在丰富生物多样性与生态系统功能关系研究的理论框架。【方法】基于海南热带天然林内建立的30个1 hm^(2)动态监测样地,利用植被调查、树木空间分布和环境因子等数据,采用空间多尺度设计和多元线性回归模型,探讨热带天然林中木本植物多样性、环境异质性与地上生物量之间的关系及其随不同空间尺度的变化规律。【结果】(1)30个1 hm^(2)样地中,α-多样性和β-多样性均值分别为(10.85±3.63)和(0.30±0.16)。α-多样性在不同空间尺度上未表现出显著变化;β-多样性表现出随空间尺度增大而增加的趋势。(2)α-多样性和β-多样性对地上生物量的影响均为显著的正效应且多样性的影响强度随空间尺度表现出较为一致的变化趋势。(3)木本植物多样性对地上生物量的影响随空间尺度的增加表现为先增加(较小尺度400~3600 m^(2)),然后趋于平缓(中尺度3600~6400 m^(2)),最后下降(较大尺度6400~10000 m^(2))。(4)α-多样性对地上生物量的正效应显著强于β-多样性。(5)环境因子对地上生物量的影响均为正效应,且影响强度随空间尺度的增加而增强。【结论】本研究证实了生物多样性与生态系统功能(BEF)关系存在明显的尺度依赖性,表明影响BEF关系的主要机制可能会因不同空间尺度而发生变化。单一空间尺度或局域小尺度的研究不足以充分、全面地理解BEF关系的影响机制。尽管在解释地上生物量变异方面,β-多样性的作用低于α-多样性,但本研究通过实证分析,揭示了β-多样性在促进生态系统功能中的重要作用。这为进一步探索跨空间尺度的BEF关系提供了新的思路和分析视角。未来的研究应充分考虑β-多样性与多种生态系统功能(生态系统多功能性)之间的关系,以及β-多样性在不同空间尺度(如局域、区域和景观尺度)上对生态系统多功能性的影响机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物多样性与生态系统功能 β-多样性 尺度依赖性 木本植物多样性 生物量 热带天然林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无人机遥感和深度学习的松材线虫病疫木自动提取方法研究 被引量:13
5
作者 时启龙 黄石明 +4 位作者 张明霞 肖欣 喻俊 徐健 邱琳 《西部林业科学》 CAS 北大核心 2022年第5期28-33,共6页
松材线虫病是一种由松墨天牛携带传播松材线虫而引起的毁灭性病害,已经成为近40 a来我国发生最严重、最危险的重大林业病害。传统的监测方法主要依靠人工外业调查和卫星遥感目视判读的方法,不仅工作量大,而且效率低下。本研究以江西省... 松材线虫病是一种由松墨天牛携带传播松材线虫而引起的毁灭性病害,已经成为近40 a来我国发生最严重、最危险的重大林业病害。传统的监测方法主要依靠人工外业调查和卫星遥感目视判读的方法,不仅工作量大,而且效率低下。本研究以江西省赣州市为研究区域,利用无人机航空摄影获取松材线虫病疫区遥感影像,以被松材线虫感染的疫木为目标,通过面向对象提取和人工校核的方式对图像进行标注,并以256×256像素大小对图像和标签进行裁剪,以8︰2的比例将图像随机分成训练集和验证集,从而构建出包括图像和相应标签的深度学习样本数据库。然后基于TensorFlow开源框架搭建了U-Net和SegNet两种深度学习网络模型。结果显示,U-Net网络模型和SegNet网络模型训练精度均超过95%,U-Net网络模型验证精度要高于SegNet网络模型,SegNet网络模型在训练过程中出现了过拟合现象。最后本研究选取部分区域开展了预测应用,结果表明,U-Net网络模型精确率为81.36%,召回率为83.12%,调和平均值为82.23%,高于SegNet网络模型的75.21%、76.84%和76.01%,U-Net网络模型提取效果优于SegNet网络模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松材线虫 无人机遥感 深度学习 样本数据库 U-Net SegNet 网络模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热带次生林树种多样性和地上生物量恢复动态的研究进展 被引量:3
6
作者 田立新 丁易 臧润国 《陆地生态系统与保护学报》 2022年第6期88-96,共9页
热带雨林是地球上生物多样性最高的陆地生态系统,具有重要的生物多样性保护价值和固碳潜力。当前热带次生林占热带林总面积的50%以上,已成为热带森林的主体。热带次生林的演替方向和恢复速度已经成为生态恢复和生物多样性保育领域的研... 热带雨林是地球上生物多样性最高的陆地生态系统,具有重要的生物多样性保护价值和固碳潜力。当前热带次生林占热带林总面积的50%以上,已成为热带森林的主体。热带次生林的演替方向和恢复速度已经成为生态恢复和生物多样性保育领域的研究重点。物种多样性和地上生物量的恢复动态是热带次生林研究中的2个重要内容。通过研究物种组成的变化可以确定次生林演替的发展方向,通过研究地上生物量的变化趋势可以了解次生林的固碳潜力。本文从热带次生林生物多样性和生态系统功能的角度出发,重点介绍了物种多样性和地上生物量在次生演替过程中的恢复动态。概述了物种组成恢复过程中的确定性和随机性过程以及不同生境特有种对群落物种组成恢复的影响,探讨了影响地上生物量及其动态的生物和非生物因素以及生物多样性与地上生物量之间的关系。展望了未来气候变化背景下的热带次生林恢复研究方向,旨在为热带次生林的管理、保护和恢复提供重要的科学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热带次生林 群落演替 树种多样性 地上生物量 生境特有种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籼改粳”稻产势与化肥减量增效方法试验效果 被引量:2
7
作者 方克明 肖欣 +6 位作者 江麟 秦蕾影 王美玲 张露 汪璐 罗文汉 章明 《农学学报》 2022年第12期12-17,共6页
江西省自2009年开始探索北粳南引,推进“籼改粳”稻工程。为验证“籼改粳”稻的产势,探索粳稻化肥减量增效施用方法,江西省景德镇市于2016年开展了“籼改粳”晚稻产势与化肥减量增效施用方法试验。试验结果显示,在相同施肥和同时收割条... 江西省自2009年开始探索北粳南引,推进“籼改粳”稻工程。为验证“籼改粳”稻的产势,探索粳稻化肥减量增效施用方法,江西省景德镇市于2016年开展了“籼改粳”晚稻产势与化肥减量增效施用方法试验。试验结果显示,在相同施肥和同时收割条件下,粳稻‘甬优1538’比籼稻‘粤优9113’增产稻谷1450 kg/hm2、增16.06%。粳稻较籼稻产量高的原因在于粳稻每穗实粒数较多。试验结果显示,推荐施肥方法2比农户施肥方法节省氮磷钾养分123.9 kg/hm^(2)、节省20.31%,增产稻谷483.75 kg/hm^(2)、增4.67%,节本增效1765.35元/hm^(2)、增7.87%,增收效果达显著水平。推荐施肥方法较农户施肥方法增产的主要原因在于促进了籽粒结实,增加了每穗实粒数。本次试验结果表明,粳稻较籼稻增产优势明显,推荐施肥方法较农户施肥方法节本增产增效。推荐施肥方法在氮磷钾养分协调及分蘖、孕穗施肥时间上更为合理,粳稻孕穗肥施用时间后移效果更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稻 “籼改粳”稻 产势 化肥减量增效 施肥方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资溪县外来植物现状调查及防控策略
8
作者 江柳春 龙文光 曹俊林 《南方农业》 2023年第21期40-43,共4页
为强化江西省抚州市资溪县外来植物管理,采用多年调查及文献查阅的方法,较为全面地掌握了资溪县外来植物的种类、原产地、传入途径等信息,在此基础上提出防控对策。共调查到外来植物59科145属189种,其中菊科(26种)、豆科(17种)、苋科(12... 为强化江西省抚州市资溪县外来植物管理,采用多年调查及文献查阅的方法,较为全面地掌握了资溪县外来植物的种类、原产地、传入途径等信息,在此基础上提出防控对策。共调查到外来植物59科145属189种,其中菊科(26种)、豆科(17种)、苋科(12种)及茄科(11种)为种类较多的科,共占外来植物物种总数的34.92%。根据其在本土的危害情况将入侵等级划分为6个等级,其中造成一般入侵的71种,占外来植物总数的37.57%;造成较为恶性和严重入侵的34种,以菊科(12种)最多。在原产地方面,美洲外来植物(81种,占总数42.86%)最多,其次为欧洲(19种);在生活型方面,一年生草本外来植物(75种,占总数39.68%)居多,其次为多年生草本(48种),木本植物类(44种)较少,其余为藤本类植物。调查分析表明,菊科植物如藿香蓟、婆婆针、鬼针草、一年蓬、小飞蓬、假臭草、裸柱菊及加拿大一枝黄花等,分布范围广泛并在当地产生较大的危害。资溪县外来植物种类丰富、引种途径多样,缺乏高效的监管与防控措施,建议当地政府提高重视,从明确防控对象,加强基础研究;加强出入性监管,出台防治措施;建立专业团队,加强专业化培训等方面做好外来植物检测与防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外来植物 生物入侵 防控策略 江西省抚州市资溪县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兴国县生态源地识别及其保护分级
9
作者 陆禹 毛旭鹏 《热带林业》 2022年第3期40-44,36,共6页
生态源地精准识别和保护分级对于生态网络构建以及生态保护管理意义重大。该研究采用直接法和形态学空间格局分析相结合的方法识别生态源地,并在生态源地景观连通性评价和生境质量评估基础上,利用矩阵法进行生态源地保护分级。结果表明... 生态源地精准识别和保护分级对于生态网络构建以及生态保护管理意义重大。该研究采用直接法和形态学空间格局分析相结合的方法识别生态源地,并在生态源地景观连通性评价和生境质量评估基础上,利用矩阵法进行生态源地保护分级。结果表明:研究区共识别199个生态源地斑块,划分为4个保护等级。随着保护等级的降低,生态源地斑块分布更加广泛且破碎化程度加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态源地 形态空间格局分析 景观连通性 生境质量 兴国县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