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5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油茶优树种实性状、含油率及脂肪酸组成变异研究 被引量:4
1
作者 周文才 孙颖 +2 位作者 华小菊 左继林 雷小林 《南方林业科学》 2019年第5期1-3,11,共4页
对193株油茶优树的种实性状和67株油茶优树含油率及脂肪酸组成变异进行研究,结果表明:(1)油茶优树的鲜出籽率、单果重、果高、果径、果形指数、果皮厚、单果籽数的均值分别为43.74%、19.09 g、3.36 cm、3.27 cm、1.0333、0.27 cm、4.59... 对193株油茶优树的种实性状和67株油茶优树含油率及脂肪酸组成变异进行研究,结果表明:(1)油茶优树的鲜出籽率、单果重、果高、果径、果形指数、果皮厚、单果籽数的均值分别为43.74%、19.09 g、3.36 cm、3.27 cm、1.0333、0.27 cm、4.59个,各种实性状存在较大差异,变异程度排序依次为单果重>单果籽数>果皮厚>果径>果高>鲜出籽率>果形指数;(2)油茶优树的种仁含油率、脂肪酸组成存在较大差异,其中仁含油率为26.44%~59.00%(均值47.69%),油酸含量为74.91%~85.91%(均值81.19%),亚油酸含量为5.43%~12.56%(均值7.80%),硬脂酸含量为0.42%~3.77%(均值1.78%),棕榈酸含量为5.27%~11.05%(均值8.20%)。变异系数硬脂酸最大,达到40.75%,其次分别是亚油酸和棕榈酸,变异系数分别为21.67%和15.74%,最小的是油酸,仅为3.04%;(3)种实性状之间、脂肪酸组成之间有多个性状存在一定相关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油茶优树 种实性状 含油率 脂肪酸组成 变异 相关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浙江红花油茶林分群体产量结构特征分析 被引量:5
2
作者 李田 黄文印 +6 位作者 黄建军 王波 王小东 叶金山 李晓辉 朱恒 温强 《南方林业科学》 2020年第5期12-17,36,共7页
通过连续多年对浙江红花油茶样地进行产量统计分析,证实了人工林和天然林的产量分布结构差异不大,验证了浙江红花油茶与油茶、小果油茶及腾冲红花油茶一样,存在高产植株比例小,但其承担群体的产量比例大,低产植株比例大,其承担群体的产... 通过连续多年对浙江红花油茶样地进行产量统计分析,证实了人工林和天然林的产量分布结构差异不大,验证了浙江红花油茶与油茶、小果油茶及腾冲红花油茶一样,存在高产植株比例小,但其承担群体的产量比例大,低产植株比例大,其承担群体的产量比例小,且高产植株和低产植株是基本固定的事实。对人工林和天然林的生物与生态学特性的连续观测表明树高、冠幅及地径等均与产量存在相关性,但是冠幅的影响更大,主要原因是人工林分种植密度小于天然林分,而人工林分又正处壮林阶段。最重要的是通过测产,证明优良单株在产量中起了关键的作用,为今后的良种选育和低产林改造提供了理论上的支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浙江红花油茶 产量结构特征 树体结构因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油茶林下药用黄菊种植技术与效益分析 被引量:3
3
作者 孙颖 陈凯 +1 位作者 刘小平 黄眯 《南方林业科学》 2020年第1期35-37,共3页
油茶为南方重要的经济林树种,但种植前期投入高,产出的经济效益低等问题限制了油茶产业的发展。本研究通过对比试验,分析油茶林下种植药用黄菊带来的生态效益和经济效益。结果表明:较油茶纯林而言,林下种植黄菊后,提高了林地土壤肥力,... 油茶为南方重要的经济林树种,但种植前期投入高,产出的经济效益低等问题限制了油茶产业的发展。本研究通过对比试验,分析油茶林下种植药用黄菊带来的生态效益和经济效益。结果表明:较油茶纯林而言,林下种植黄菊后,提高了林地土壤肥力,油茶树体生长指标均得到提升,抽梢数量增加25.32%,平均梢长度增加24.03%,树高、地径、冠幅的生长量分别增加14.28%、32.18%、27.78%。同时,林下种植黄菊能带来良好经济效益,有利于解决油茶在进入盛果期前收益低的问题,实现油茶种植以短养长的目的,建议在江西、湖南等油茶产区大面积推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油茶 药用黄菊 经济效益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高密度油茶林嫁接山茶花提升改造及其效益
4
作者 幸伟年 李进 +4 位作者 周文才 黄文印 左继林 龚春 雷小林 《南方林业科学》 2019年第4期20-23,共4页
在高密度油茶林地嫁接山茶花进行密度疏减改造,比较分析改造后的产量及效益,结果表明:(1)林地改造后前两年平均单株产果量分别为5.45 kg和8.47 kg,分别高于对照林地的3.89 kg和3.49 kg,改造林地第二年平均单位面积产量比对照增加了21.35... 在高密度油茶林地嫁接山茶花进行密度疏减改造,比较分析改造后的产量及效益,结果表明:(1)林地改造后前两年平均单株产果量分别为5.45 kg和8.47 kg,分别高于对照林地的3.89 kg和3.49 kg,改造林地第二年平均单位面积产量比对照增加了21.35%;(2)对照林地中果实主要来源于树冠的上层,且随着树龄越大及林间密度的增加,产量降低且树冠上层产量占比提高(由90.49%提高到93.07%);而改造后林地各层均有不同程度的增产,第一年增产主要来自于上层,表明改造后提高了果实保存率,第二年树冠各层产量均得到了大幅提高,且树冠各层产量占比发生了较大变化(上、中和下层占比分别为57.38%、30.58%和12.04%),表明改造后树冠各层花芽发育较好,从而明显提高果实产量;(3)嫁接后山茶花砧成活率、抽梢高、基径等指标均较好,表明高密度油茶林间嫁接山茶花是可行的;(4)改造林地经济效益远高于对照林地,且随着时间的推移,高密度林地的收益逐年降低,而改造林地的收益逐年提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油茶 山茶花 高密度林分 改造 效益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油茶分子育种现状与趋势 被引量:7
5
作者 田仟仟 黄建建 +4 位作者 温强 周文才 黄彬 龚春 徐林初 《南方林业科学》 2021年第5期53-59,73,共8页
作为重要的木本油料树种,培育高产、优质品种一直是油茶育种工作重点。传统育种周期长且存在盲目性等缺点,已无法满足当前油茶育种需求,而分子育种可以快速选择目标性状,加速育种进程,实现精确、高效育种。本文总结了近年来油茶分子标... 作为重要的木本油料树种,培育高产、优质品种一直是油茶育种工作重点。传统育种周期长且存在盲目性等缺点,已无法满足当前油茶育种需求,而分子育种可以快速选择目标性状,加速育种进程,实现精确、高效育种。本文总结了近年来油茶分子标记、多组学研究及重要农艺性状关键基因挖掘等相关研究进展,同时分析了现存问题,并对未来发展方向作出展望,以期为今后油茶分子育种提供技术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油茶 分子育种 分子标记 多组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