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3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江西省不同地区松墨天牛的物候学特征和种群动态 被引量:6
1
作者 潘友粮 刘庆 +4 位作者 彭观地 陈元生 李金 曹洋 刘兴平 《林业科学研究》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2期70-78,共9页
[目的]通过分析松墨天牛在江西南北不同地区的季节性物候特征和种群动态规律,为提高当地松墨天牛的种群监测预报水平和制定精准防控策略提供基础数据与科学依据。[方法 ]在江西境内沿约1°的纬度梯度自南向北分别设立全南、南康、... [目的]通过分析松墨天牛在江西南北不同地区的季节性物候特征和种群动态规律,为提高当地松墨天牛的种群监测预报水平和制定精准防控策略提供基础数据与科学依据。[方法 ]在江西境内沿约1°的纬度梯度自南向北分别设立全南、南康、万安、南城、湾里和浮梁等6处的马尾松纯林作为监测点,通过悬挂诱捕器的方式进行林间种群监测,统计松墨天牛在各地的成虫的始见期、终见期和活动高峰期等物候学特征以及种群密度和雌雄性比等指标。[结果 ]松墨天牛在江西的始见期在3月下旬—5月上旬之间且自南向北明显延迟,终见期在10月上旬—12月上旬之间且自南向北明显提前,成虫发生期持续5~9个月且自南向北呈明显缩短趋势。成虫的活动高峰期出现时间自南向北逐渐延后且峰值由2个过渡到1个。种群密度以赣中地区最大,偏南或偏北地区的种群数量均明显下降。松墨天牛在江西各地的成虫偏雌性,性比在1∶0.74至1∶0.87之间且不存在地区间的差异。松墨天牛全年诱捕量和该地马尾松死亡率之间存在明显的正相关关系。[结论 ]地理纬度和当地气候条件明显影响松墨天牛的季节性物候发生期和成虫活动高峰期,种群密度与其寄主的死亡率呈明显的正相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发生期 物候 种群密度 性比 松墨天牛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江西境内松墨天牛生活史特征的季节和纬度变化 被引量:1
2
作者 潘友粮 罗致迪 +4 位作者 李红征 李金 官忠民 焦挺 刘兴平 《昆虫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4期522-530,共9页
【目的】探明产卵季节和地理纬度对松墨天牛Monochamus alternatus生活史特征的影响,为该虫的精确测报和治理提供依据。【方法】在江西境内沿约1°的纬度梯度自南向北建立6处固定试验样地,通过林间诱木截顶网罩的方式调查松墨天牛... 【目的】探明产卵季节和地理纬度对松墨天牛Monochamus alternatus生活史特征的影响,为该虫的精确测报和治理提供依据。【方法】在江西境内沿约1°的纬度梯度自南向北建立6处固定试验样地,通过林间诱木截顶网罩的方式调查松墨天牛的世代分化和发育历期,以及通过枯死树解剖的方式调查越冬虫龄的差异。【结果】松墨天牛在赣南和赣中地区存在二代分化现象,其中赣南地区二代分化比例随产卵月份从45.75%下降至2.46%,赣中地区二代分化比例随产卵月份从17.42%下降至0,而在赣北地区仅发生1代,不存在世代分化现象。比较不同纬度下同期所产的卵的二代分代比例时发现,随着地理纬度的增加平均二代分化比例从21.92%下降至0。比较松墨天牛林间的发育历期发现,分化个体的卵-蛹历期在110.66~122.01 d之间且显示同向梯度变异,未分化个体的卵-蛹历期在330.61~366.01 d之间且显示反向梯度变异,但均不存在明显差异。比较越冬幼虫的虫龄及其占比发现,赣南和赣中地区以2-5龄幼虫越冬,赣北地区则以4-5龄幼虫越冬,越冬幼虫中2龄幼虫占比随着地理纬度的增加从12.47%下降至0,而越冬5龄幼虫占比从45.33%上升至98.40%。【结论】季节和纬度对松墨天牛的生活史特征具有一定的影响,其中产卵季节和地理纬度明显影响松墨天牛的世代分化比例,而对分化个体和未分化个体的发育历期影响不明显,越冬虫龄和占比明显受地理纬度的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松墨天牛 世代分化 发育历期 越冬龄期 季节性 纬度梯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成虫体型大小对花绒寄甲生殖及后代发育的影响 被引量:2
3
作者 郭舟 王欽召 +5 位作者 彭观地 钟辉辉 张江涛 罗致迪 陈元生 刘兴平 《中国生物防治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33-43,共11页
为了明确成虫体型大小对花绒寄甲生殖适合度和后代发育的影响,本文将室内培育的花绒寄甲松墨天牛生物型雌、雄成虫依体质量差异划分为大、中、小3个水平,并在室内恒温条件下进行两两配对,分析比较了9个不同体质量处理中花绒寄甲亲代生... 为了明确成虫体型大小对花绒寄甲生殖适合度和后代发育的影响,本文将室内培育的花绒寄甲松墨天牛生物型雌、雄成虫依体质量差异划分为大、中、小3个水平,并在室内恒温条件下进行两两配对,分析比较了9个不同体质量处理中花绒寄甲亲代生殖指标和子代发育指标的差异。结果表明:1)在成虫生殖适合度方面,相同体型大小的雌、雄个体配对后,其产卵成功率(>60%)高于体型不相称的配对处理(<50%),且小个体的雌、雄虫分别与大、中、小个体的配偶配对时其产卵成功率存在显著差异。雌虫的产卵前期在9个不同处理间均无差异,而产卵量随自身体质量的减轻下降了41.20%,随配偶体质量的减轻上升了69.92%,但不受两性的综合影响。2)在子代发育方面,来自亲代不同体质量配对处理下的卵孵化前期在10.80~11.36 d,平均孵化期均在2.57~3.08 d,平均孵化率在64.36%~75.45%,统计分析表明这些测定的指标在不同处理间均差异不显著。然而,子代幼虫对替代寄主的寄生率随亲代雌虫体质量的下降从96.77%显著降低至86.5%。子代幼虫的化蛹率和羽化率随亲代雌、雄成虫体质量的递减而显著降低,其中化蛹率从76.47%下降至56.55%,羽化率从75.33%下降至56.55%,但不受两性的综合影响。幼虫-蛹历期随亲代雌、雄虫体质量的下降从45.69 d延长至47 d且受两性综合作用的影响。雌性子代的体质量、体长和体宽等形态参数均不受亲代成虫体质量的影响,但雄性子代的体质量受亲代雌虫的影响,体长受亲代雄虫的影响。这些结果表明,花绒寄甲成虫存在明显的选型交配现象,且亲代体型大小明显影响该虫的生殖适合度和子代发育。因此在大规模室内饲养时,我们应当考虑种源的体型差异带来的负作用,并尽量使用较大的个体用于后代繁衍以提高后代质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花绒寄甲 体型大小 生殖适合度 生长发育 形态发育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