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基于高密度SNP Bin标记和SSR标记的遗传图谱鉴定东乡野生稻抽穗期QTL
1
作者 李霞 王世林 +3 位作者 吴婷 汪火林 周诗琪 胡标林 《江西农业大学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855-864,共10页
【目的】抽穗期是决定水稻种植季节、区域适应性、产量的重要性状。从东乡野生稻(东野)挖掘控制水稻抽穗期相关位点和候选基因,对抽穗期的遗传机制研究、品种改良和驯化具有重要意义。【方法】利用协青早B(协B)/东野BC1F12回交重组自交... 【目的】抽穗期是决定水稻种植季节、区域适应性、产量的重要性状。从东乡野生稻(东野)挖掘控制水稻抽穗期相关位点和候选基因,对抽穗期的遗传机制研究、品种改良和驯化具有重要意义。【方法】利用协青早B(协B)/东野BC1F12回交重组自交系群体中的株系L5339,与协B进行3次回交获得19H19,尔后继续与协B构建BC5F2世代23A群体和BC5F3世代DX群体。分别利用23A群体及其含2059个Bin标记的高密度遗传图谱和DX群体及其含182个SSR标记遗传图谱对早季环境(E1)和中季(E2)与晚季(E3)等3个环境下的水稻抽穗期开展QTL分析。【结果】在早季、中季和晚季等3个环境下共定位到9个控制抽穗期的QTLs,分布于第1、2、6、7、8和10号染色体上。qHD1.1在E1和E2环境中均被检测到,其东乡野生稻等位基因分别可延迟抽穗0.98 d和2.87 d。通过物理位置比对,qHD1.1、qHD1.2、qHD6.1、qHD6.2、qHD6.3、qHD7、qHD8和qHD10等8个QTLs区间涵盖了已克隆的抽穗期基因,而qHD2尚未克隆。【结论】qHD1.1在早稻和中稻环境下均被稳定检测到,值得进一步研究。同时,其在早稻和中稻环境中均延迟抽穗且增加穗长、穗实粒数和穗总粒数,这有利于水稻早稻和中稻高产品种的遗传改良和东乡野生稻抽穗期基因的育种应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东乡野生稻 抽穗期 QTL定位 序列分析 多效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