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长江中下游大龙山和黄梅尖A型花岗岩锆石U-Pb年代学和Hf同位素 被引量:8
1
作者 罗贤文 王安东 +3 位作者 赖冬蓉 李全忠 万建军 李小聪 《科学技术与工程》 北大核心 2018年第25期1-15,共15页
长江中下游地区沿江两岸分布两条A型花岗岩带,岩性主要为石英正长岩和碱性花岗岩。为研究该地区A型花岗岩的形成时代和构造背景,分别选取具有代表性的北带大龙山和黄梅尖岩体的四组石英正长岩,进行LA-ICP-MS锆石U-Pb定年和Hf同位素研究... 长江中下游地区沿江两岸分布两条A型花岗岩带,岩性主要为石英正长岩和碱性花岗岩。为研究该地区A型花岗岩的形成时代和构造背景,分别选取具有代表性的北带大龙山和黄梅尖岩体的四组石英正长岩,进行LA-ICP-MS锆石U-Pb定年和Hf同位素研究,获得的锆石U-Pb年龄分别为(125.8±1.6)Ma和(126.4±3.5)Ma(大龙山)、(127.6±2.1)Ma和(127.2±2.1)Ma(黄梅尖),其对应的锆石εHf(t)值分别为-4~+1.1和-7.8~-3.6、-3.3~+2.1和-3.8~-0.1,二阶段模式年龄TDM2变化为1 107~1 433 Ma(平均值为1 264 Ma)和1 432~1 671 Ma(平均值为1 555 Ma)、1 045~1 389 Ma(平均值为1 265 Ma)和1 188~1 423 Ma(平均值为1 312 Ma)。结果表明两个岩体与长江中下游地区两条A型花岗岩带其他岩体的形成时代近乎一致,均形成于早白垩世。岩浆源区可能为一个富集地幔,伴随不同程度的地壳混染作用。结合前人的研究成果,大龙山和黄梅尖岩体可能形成于太平洋板块后撤而引发的强烈伸展的构造背景之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锆石U-PB年龄 HF同位素 A型花岗岩 大龙山岩体 黄梅尖岩体 长江中下游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用枯草芽孢杆菌吸附去除电镀废水中的铜 被引量:7
2
作者 谭荣 龚杰 +5 位作者 龚百川 李英朋 揭方慧 王忠兵 熊甘霖 朱新伟 《湿法冶金》 CAS 北大核心 2022年第1期40-46,共7页
通过筛选和培育,从某电镀活性污泥中得到一株高效耐Cu^(2+)功能吸附菌,根据菌落形态特征及16S rDNA序列测定和比对,鉴定出该菌株为芽孢杆菌属中的枯草芽孢杆菌(Bacillus subtilis-TR1)。研究了用此菌种从电镀废水中吸附去除Cu^(2+),考... 通过筛选和培育,从某电镀活性污泥中得到一株高效耐Cu^(2+)功能吸附菌,根据菌落形态特征及16S rDNA序列测定和比对,鉴定出该菌株为芽孢杆菌属中的枯草芽孢杆菌(Bacillus subtilis-TR1)。研究了用此菌种从电镀废水中吸附去除Cu^(2+),考察了废水初始pH、Cu^(2+)初始质量浓度、温度、菌种加入量、培养时间及摇床转速等对Cu^(2+)去除率的影响。结果表明:在废水初始pH=5、Cu^(2+)初始质量浓度80 mg/L、温度30℃、细菌接种量3 g/L、培养时间48 h条件下,此菌种对Cu^(2+)有较好的吸附去除效果,Cu^(2+)去除率达62.4%,吸附量达4.02 mg/g;主要吸附机制为通过自身表面的功能基团和静电引力,诱导废水中Cu^(2+)发生迁移和离子交换,与表面功能基团结合形成典型非晶相结构配合物,进而将Cu^(2+)去除。研究结果为电镀污泥的源头减量提供了一种可用吸附材料,可为电镀废水的微生物处理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电镀废水 重金属离子 微生物 枯草芽孢杆菌 吸附 去除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