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49篇文章
< 1 2 3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江西省耕地质量保护与提升研究
1
作者 彭柳华 程赛娥 《江西农业》 2025年第3期75-76,79,共3页
以江西省耕地质量概况的地类结构、质量等级情况、土壤酸碱度情况为切入点,剖析耕地质量存在的“耕地质量总体水平不高,提升任务重”“农田基础设施存在短板,制约耕地质量提升”“耕地数量与质量空间上的不匹配加剧,优质耕地易占难补”... 以江西省耕地质量概况的地类结构、质量等级情况、土壤酸碱度情况为切入点,剖析耕地质量存在的“耕地质量总体水平不高,提升任务重”“农田基础设施存在短板,制约耕地质量提升”“耕地数量与质量空间上的不匹配加剧,优质耕地易占难补”等问题,进而从部门联动、政策协同、合力推进等方面提出耕地质量保护与提升的对策和建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江西省 耕地质量 保护 提升 策略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江西省储备耕地资源保护与利用研究
2
作者 周建强 程赛娥 彭柳华 《江西农业》 2025年第8期74-76,共3页
以江西省耕地现状分析为切入点,剖析耕地地类和坡度的情况,进而从地类结构、集中连片程度和补充水田潜力三方面来分析全省补充耕地储备区的分布情况,最后从补充耕地需求、实行补充耕地和恢复耕地计划管理和恢复耕地重点区域等方面系统... 以江西省耕地现状分析为切入点,剖析耕地地类和坡度的情况,进而从地类结构、集中连片程度和补充水田潜力三方面来分析全省补充耕地储备区的分布情况,最后从补充耕地需求、实行补充耕地和恢复耕地计划管理和恢复耕地重点区域等方面系统分析了合理规划补充耕地资源开发利用的具体措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江西省 耕地储备区 开发利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江西省耕地生态保护研究
3
作者 周建强 彭柳华 程赛娥 《江西农业》 2025年第9期40-42,共3页
首先以江西省生态本底条件分析为切入点,从水土流失风险、耕地生物多样性两个方面剖析全省耕地生态存在的问题及风险,然后分析了导致风险的原因,最后从分类推进耕地生态保护角度提出了完善耕地生态系统保护的具体措施。
关键词 江西省 耕地 生态保护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江西省耕地保护与社会经济协调发展研究
4
作者 程赛娥 彭柳华 《江西农业》 2025年第11期60-62,共3页
文章以江西省耕地资源状况为切入点,系统分析了江西省耕地资源禀赋现状、“非粮化”、“非农化”情况,同时对耕地需求和供给情况进行了研究,最后提出了耕地保护与社会经济协调发展机制。
关键词 江西省 耕地保护 社会经济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主体功能区视角下国土空间格局演变及生态环境效应:以江西省为例
5
作者 甘晓辉 梁芳艳 +1 位作者 朱健计 汤江龙 《环境科学与技术》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S2期26-37,共12页
从主体功能区的角度分析国土空间格局的变化特征和生态环境效应,对构建合理有序的国土空间格局、保护生态环境具有现实意义。该文以江西省为例,利用3期土地利用数据,对比研究了江西省主体功能区规划发布前后(2000-2010年和2010-2020年)... 从主体功能区的角度分析国土空间格局的变化特征和生态环境效应,对构建合理有序的国土空间格局、保护生态环境具有现实意义。该文以江西省为例,利用3期土地利用数据,对比研究了江西省主体功能区规划发布前后(2000-2010年和2010-2020年)国土空间结构的变化,利用生态环境质量指数和生态贡献率对不同时期的生态环境效应进行了定量分析,结果如下:(1)与2000-2010年相比,2010-2020年江西省国土空间转换动态度下降,其空间集聚性减弱,国家级重点开发区域的高值集聚(H-H)区域占比由38.04%减少至30.94%。(2)2000-2010年江西省不同国土空间变化量的增减关系呈现显著的空间负相关性,2010-2020年其空间负相关性减弱,局部空间自相关区域在各主体功能区具有显著空间差异。(3)与2000-2010年相比,2010-2020年江西生态环境质量呈现上升趋势,生态环境质量提升区域面积增加,国家级重点开发区域的生态环境质量下降速度得到大幅减缓。(4)相比于2000-2010年,2010-2020年在生态环境正效应方面,各主体功能区导致生态环境质量提升的国土空间转换类型更加集中,其中农业生产空间向林地生态空间转变的贡献率提升;在生态环境负效应方面,主要是森林生态空间向农业生产空间、城镇生产空间转换。未来需进一步强化主体功能区对国土空间开发保护的宏观引领作用,通过“三区三线”策略来深化区域主体功能的定位,确保国土空间管理政策得到准确的实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主体功能区 国土空间 格局演变 生态环境质量 江西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机制探索与实践——以江西省寻乌县、资溪县试点为例 被引量:3
6
作者 佘艳 张宇佳 +1 位作者 张学玲 蔡海生 《农林经济管理学报》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6期808-816,共9页
基于江西省寻乌县、资溪县生态产品价值实现试点案例,从生态产品价值实现的现实路径、模式出发,采用文献资料法、实地调研法和归纳演绎法分析不同案例异同点及存在问题。结果表明:市场主导、政府主导和市场-政府混合型路径是生态产品价... 基于江西省寻乌县、资溪县生态产品价值实现试点案例,从生态产品价值实现的现实路径、模式出发,采用文献资料法、实地调研法和归纳演绎法分析不同案例异同点及存在问题。结果表明:市场主导、政府主导和市场-政府混合型路径是生态产品价值实现的主要路径,其中市场-政府混合型路径是未来主要的发展方向;寻乌县和资溪县案例是生态产品价值实现实践中的不同模式,本底资源禀赋差异是导致出现不同模式的主要原因;当前江西省生态产品价值实现实践进程中,存在投资时间过长、生态修复产品交易平台缺失等问题。据此,建议在生态产品价值实现工作中,建立科学的生态产品价值核算体系、推动政府间的政策联动与资源整合、鼓励多样化的市场交易模式和制定个性化的价值实现路径,进而推动江西省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机制建立健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态产品价值实现 路径 发展思路 试点案例 江西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近10年长江中下游典型水稻主产区种粮大户的耕地承包规模变化研究——以江西省北部为例 被引量:6
7
作者 吴富有 李资华 +2 位作者 廖富强 齐述华 徐进军 《中国土地科学》 CSSCI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2期82-91,共10页
研究目的:以长江中下游典型的水稻主产区江西省北部的南昌、九江、上饶等市辖区为研究区,研究近10年种粮大户耕地承包规模的时空变化及其影响因素。研究方法:Theil指数、空间自相关模型、地理探测器。研究结果:(1)与2011年相比,2021年... 研究目的:以长江中下游典型的水稻主产区江西省北部的南昌、九江、上饶等市辖区为研究区,研究近10年种粮大户耕地承包规模的时空变化及其影响因素。研究方法:Theil指数、空间自相关模型、地理探测器。研究结果:(1)与2011年相比,2021年耕地承包规模显著增加,种粮大户数量由6 298户增加到26 781户,耕地承包面积由138.2万亩增加为462.91万亩,耕地的大户承包率由10.94%提升至28.85%,但种粮大户的户均耕地承包面积由219.43亩减少为172.85亩。(2)Theil指数由2011年0.831 2下降至2021年0.610 7,表明研究区耕地承包规模的空间异质性显著,但空间异质性显著下降。(3)种粮大户的耕地承包规模呈现以鄱阳湖平原的高高集聚和两翼山地丘陵农业区低低集聚为主的空间集聚特征。(4)农业机械总动力、农业总产值、乡村人口和农村劳动力等是种粮大户耕地承包规模空间分异的主要原因,双因子交互作用能够更好地解释承包规模的空间分异。研究结论:在政府鼓励农村土地流转和发展农业适度规模经营的政策背景下,种粮大户的耕地承包规模受自然环境、农业发展水平及社会经济等要素的共同影响;因地制宜地加大山地丘陵农业区机耕道路建设、推进农业机械小型化、健全土地流转机制,推进农村规模化经营体制的创新,发展粮食生产、加工和销售一体化的农村专业化合作组织,有序引导种粮大户在合作组织中发挥专业化作用,推动农业规模化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种粮大户 承包耕地 THEIL指数 空间自相关 地理探测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县域国土空间开发与土地城镇化的耦合协调关系研究 被引量:5
8
作者 于少康 汪浩 +1 位作者 熊琼兵 郑蕉 《江西农业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5期1188-1198,共11页
【目的】伴随着经济社会升级与转型,中国步入高速的城镇化与工业化阶段,不仅国土空间开发强度发生了变化,而且土地城镇化速度也进一步提升,国土空间开发强度与土地城镇化两者之间失衡和不协调发展等问题日益突出。以位于鄱阳湖滨湖区与... 【目的】伴随着经济社会升级与转型,中国步入高速的城镇化与工业化阶段,不仅国土空间开发强度发生了变化,而且土地城镇化速度也进一步提升,国土空间开发强度与土地城镇化两者之间失衡和不协调发展等问题日益突出。以位于鄱阳湖滨湖区与长江岸带的湖口县为研究区,探究国土空间开发强度和土地城镇化耦合协调迁移规律。【方法】采用变异系数法、耦合协调模型、标准差椭圆等研究分析国土空间开发强度与土地城镇化的耦合度、耦合协调度及其空间特征以及迁移规律。【结果】(1)湖口县国土空间开发强度总体呈现东北-西南方向递减趋势,而土地城镇化总体呈现西-东方向递减趋势;(2)国土空间开发强度与土地城镇化的耦合度总体上呈现东北部良好均衡型-中部初级均衡型-西南部严重失衡型或中度失衡型的演变规律;(3)国土空间开发强度与土地城镇化耦合协调度呈现为西北中度协调-东北勉强协调-西南轻度失调的趋势;(4)国土空间开发强度与土地城镇化耦合协调度的空间发展主轴保持在西南-东北方向,2009—2012年耦合协调度质心向东北偏移了353.22 m,而2012—2016年向西北偏移了45.42 m。【结论】当前县域国土空间开发强度和土地城镇化存在一定程度的不协调发展,但二者在空间上存在耦合协调关系,为进一步有序协调两者关系,应因地制宜、因势利导,实现二者和谐发展。尤其湖口县位于鄱阳湖入长江口沿线,协调国土空间开发与土地城镇化对于响应长江经济带“共抓大保护,不搞大开发”的发展战略具有积极的理论支持和实践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国土空间开发 土地城镇化 空间特征 耦合协调关系 湖口县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鄱阳湖城市群生态系统服务空间网络结构特征及其优化策略 被引量:1
9
作者 罗松开 王建辉 +3 位作者 罗志军 郭东汕 童锦文 聂欣然 《江西农业大学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557-568,共12页
【目的】以鄱阳湖城市群为例,探讨城市群生态系统服务空间网络结构特征及其优化策略,以期为城市群生态环境保护、国土空间治理和高质量发展提供参考。【方法】运用InVEST模型测算研究区2000—2020年生态系统服务供给量,并分析其时空演... 【目的】以鄱阳湖城市群为例,探讨城市群生态系统服务空间网络结构特征及其优化策略,以期为城市群生态环境保护、国土空间治理和高质量发展提供参考。【方法】运用InVEST模型测算研究区2000—2020年生态系统服务供给量,并分析其时空演变特征;然后利用空间自相关模型和修正的引力模型分别探讨综合生态系统服务的空间自相关特征与空间网络结构特征,并有针对性地提出优化策略。【结果】(1)2000—2020年产水和土壤保持分别提高了5.665%和19.423%,碳储存和生境质量分别降低了1.859%和4.509%,综合服务主要呈现“四周高,中间低,沿江沿河低”的空间格局;(2)生态系统服务呈现显著的空间近邻效应和空间溢出现象,区际联系趋向于下降,区际外溢效应出现弱化,热点与冷点的连绵态势明显,部分冷点区存在明显波动与扩张;(3)生态系统服务空间网络结构具有多重关联的复杂特征,整体上呈现“一大核,三小核”的空间分布格局,时间上呈现多重关联的复杂网络逐渐演变为简单独立网络的趋势;(4)优化策略中,建议培育并维持核心生态源地、合理优化“三生空间”格局、加快建立跨区域的生态保护补偿机制和统筹各系统之间的协调发展。【结论】鄱阳湖城市群生态系统服务的空间网络连通性渐趋于弱化,建议通过合理的手段推动城市之间的多联多通,有助于建立城市群的生态补偿机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态系统服务 空间网络结构特征 InVEST模型 优化策略 鄱阳湖城市群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会昌县耕作层土壤剥离回覆迫切性评价研究及分区
10
作者 袁启云 欧阳龙华 +1 位作者 余敦 魏鹏 《中国土壤与肥料》 北大核心 2025年第7期247-257,共11页
耕作层土壤是耕地资源核心,开展耕作层土壤剥离回覆研究,对于保障耕地数量和质量动态平衡,提高耕地生产力具有重要意义。以江西省赣州市会昌县为例,从立地条件、生产条件、土地整治工程类型3个方面选取18个指标,构建耕作层土壤剥离回覆... 耕作层土壤是耕地资源核心,开展耕作层土壤剥离回覆研究,对于保障耕地数量和质量动态平衡,提高耕地生产力具有重要意义。以江西省赣州市会昌县为例,从立地条件、生产条件、土地整治工程类型3个方面选取18个指标,构建耕作层土壤剥离回覆迫切性评价指标体系;基于定性和定量相结合的方法确定评价指标权重,对指标分级赋分并计算;采用三维魔方空间分类法对研究区耕作层剥离回覆区域进行分区,即优先回覆区、重点回覆区、潜在回覆区和一般回覆区。研究结果表明,会昌县各分区面积占比分别为10.36%、2.47%、23.46%、63.71%,基于不同分区耕作层土壤剥离回覆需求的迫切性程度,提出针对性的耕作层土壤剥离回覆方案,即在一定范围内,按照迫切性程度划分优先级满足各分区耕作层土壤剥离回覆需求,并结合不同分区条件特点提出对策建议。研究结果既可为会昌县耕作层土壤剥离回覆提供数据支撑,也可为其他县(市、区)耕作层土壤剥离回覆提供经验借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耕作层土壤剥离回覆 迫切性 分区 三维魔方空间分类法 会昌县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江西省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度测算及影响因子分析
11
作者 陈心 于少康 《南方农业》 2024年第3期27-32,共6页
为揭示农业及其相关行业的内在特点和产业融合机理,采用HHI法、灰色关联分析法和熵值法,对江西省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度及其影响因子进行了测算,并梳理了农村经济发展现状。结果显示:江西农村产业融合度测算表明第一产业与第二产业融合... 为揭示农业及其相关行业的内在特点和产业融合机理,采用HHI法、灰色关联分析法和熵值法,对江西省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度及其影响因子进行了测算,并梳理了农村经济发展现状。结果显示:江西农村产业融合度测算表明第一产业与第二产业融合程度对三产融合度的影响最大;第一产业内部融合度较高,第二产业融合度一般,但在农林加工方面优势突出;第三产业中加强电子商务,建设现代农业产业园,加强科技投入是提升农村三产的关键。建议通过加强科技投入,鼓励社会投资,鼓励返乡人员回乡创业就业,以进一步促进农村信息化建设,打造农村休闲产业园,推进农村经济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农村 产业融合 测算 影响因子 江西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国土空间开发适宜性评价的自然生态空间划定研究——以贵溪市为例
12
作者 罗璇 于少康 +3 位作者 罗志军 汪浩 郭松 饶磊 《江西农业学报》 CAS 2022年第8期170-176,共7页
以江西省贵溪市为例,运用综合指数法和相关模型法开展了国土空间开发适宜性评价,在国土空间开发适宜性评价结果的基础上,采用“先做加法再做减法”的方法,结合相关规划成果,划定了自然生态空间初步范围,并对生态空间进行了分级分类,结... 以江西省贵溪市为例,运用综合指数法和相关模型法开展了国土空间开发适宜性评价,在国土空间开发适宜性评价结果的基础上,采用“先做加法再做减法”的方法,结合相关规划成果,划定了自然生态空间初步范围,并对生态空间进行了分级分类,结合地方历史文化传承和部门管理特点,进一步修正了生态空间范围,以期为开展国土空间规划的国土空间分区划定和国土空间用途管制提供技术支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地生态 自然生态空间 国土空间开发适宜性评价 贵溪市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乡村振兴视域下农地利用状况政策执行困境与优化研究 被引量:1
13
作者 孙聪康 尹蒸 朱红兵 《农业与技术》 2025年第4期149-154,共6页
通过分析乡村振兴视域下农村土地利用面临的实践约束和政策困境,提出优化配置农村土地资源、提高其利用效率的政策建议。运用归纳演绎法、规范分析法对当前农村土地利用的现状和执行困境进行分析,提出相应的优化建议。农村土地制度改革... 通过分析乡村振兴视域下农村土地利用面临的实践约束和政策困境,提出优化配置农村土地资源、提高其利用效率的政策建议。运用归纳演绎法、规范分析法对当前农村土地利用的现状和执行困境进行分析,提出相应的优化建议。农村土地制度改革提高农地利用效率成效显著,但仍然存在农地细碎化、农地抛荒与流转配置效率低下等实践约束,农地确权与农地流转、“三权分置”与“长久不变”、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与承包地退出机制不健全等政策矛盾与困境,约束了乡村振兴进程中农地的节约与集约化利用。破解农地利用约束与困境需强化规划引领并注重规划的实施管理,探索农地经营权改革与承包权退出融合机制,顺应农村人口市民化新趋势,培育多元化村集体经济发展模式,助推乡村振兴战略实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乡村振兴 农村土地制度 土地利用 利用政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城镇开发边界管控机制完善对策研究
14
作者 余星涤 李勇 +2 位作者 涂梦昭 占晓林 邵其 《规划师》 北大核心 2025年第7期78-83,共6页
当前,城镇开发边界划定工作已基本完成,下一步的工作重心将由“怎么划”转向“怎么管”。由于城镇开发边界规划管理逻辑与原有的指标规模管控逻辑相比发生了变化,加之经济社会快速发展带来城镇空间布局的诸多不确定性,地方在城镇开发边... 当前,城镇开发边界划定工作已基本完成,下一步的工作重心将由“怎么划”转向“怎么管”。由于城镇开发边界规划管理逻辑与原有的指标规模管控逻辑相比发生了变化,加之经济社会快速发展带来城镇空间布局的诸多不确定性,地方在城镇开发边界划定实施过程中面临许多困难,为此梳理城镇开发边界划定的国内外探索,以实地调研为基础,从新时期城镇开发边界管控的新要求入手,结合现有的用途管制管理逻辑,提出完善城镇开发边界管控机制的对策,以为下一步优化城镇开发边界管控措施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城镇开发边界 管控机制 国土空间用途管制 城镇化 多规合一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耕地适宜性和稳定性评价的永久基本农田空间布局优化探讨
15
作者 匡天波 《江西农业》 2025年第19期106-108,共3页
随着我国粮食安全和耕地保护形势的日趋严峻,对我国长期基本农田的科学划分和优化显得尤为重要。基于自然条件、土地利用集约度、生态环境等多方面的指标,建立综合评估指标体系,明确高标准农田的空间分布规律,并采用空间优化的手段提高... 随着我国粮食安全和耕地保护形势的日趋严峻,对我国长期基本农田的科学划分和优化显得尤为重要。基于自然条件、土地利用集约度、生态环境等多方面的指标,建立综合评估指标体系,明确高标准农田的空间分布规律,并采用空间优化的手段提高其配置的合理性。除此之外,研究构建融合适宜性与稳定性的优化配置方案,可以有效地保证耕地总量和质量的协同,推动区域食物安全格局的稳定,提高土地利用效率,服务我国国土空间治理和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耕地适宜性 稳定性评价 基本农田 空间布局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全龄友好社区视角下老旧社区公共空间更新策略——以南昌市梨园西社区为例 被引量:18
16
作者 李小云 张玉 陈长虹 《规划师》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106-114,共9页
当前,老旧社区公共空间供需矛盾突出,基于全龄友好社区视角,从广场公园、街道、宅间等3个层面提出老旧社区公共空间全龄化更新策略,并以南昌市梨园西社区为例进行更新实践,通过环境品质提升,促进老旧社区公共空间代际互动与融合的实现,... 当前,老旧社区公共空间供需矛盾突出,基于全龄友好社区视角,从广场公园、街道、宅间等3个层面提出老旧社区公共空间全龄化更新策略,并以南昌市梨园西社区为例进行更新实践,通过环境品质提升,促进老旧社区公共空间代际互动与融合的实现,为类似社区公共空间更新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全龄友好社区 老旧社区 公共空间 更新策略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县域三生空间多尺度划定与功能主导性研究 被引量:6
17
作者 袁刚 陈文波 +1 位作者 于少康 黄森林 《江西农业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4期931-941,共11页
【目的】以湖口县为例,探索分析三生空间的尺度依赖性与功能主导性,为县域国土空间规划的科学编制与国土空间的可持续利用提供借鉴。【方法】采用多尺度格网分析、综合指标体系评价法。【结果】(1)湖口县三生空间生产空间占比最大,生态... 【目的】以湖口县为例,探索分析三生空间的尺度依赖性与功能主导性,为县域国土空间规划的科学编制与国土空间的可持续利用提供借鉴。【方法】采用多尺度格网分析、综合指标体系评价法。【结果】(1)湖口县三生空间生产空间占比最大,生态空间占比第二,生活空间占比最小。生态空间主要集中分布于县域东南部和西部,生产空间主要分布于县域中部,生活空间集中分布于县域北部主城区和各乡镇镇区;(2)三生空间的地类构成呈明显差异,生态空间地类构成较为统一集中,生产空间和生活空间地类构成更为分散多样;(3)三生空间划分总体上对尺度依赖性较低,生态空间和生产空间的划分尺度依赖性较小,生活空间的划分尺度依赖性较大;(4)湖口县三生空间主导功能一般明显及以下区域面积占44.41%,而主导功能明显与极明显区域占27.58%,说明湖口县国土空间主导功能还不够显著,有较大优化空间。【结论】从土地功能视角构建三生空间评价体系,基于GIS空间分析功能多尺度划分三生空间,能科学揭示县域三生空间的尺度依赖性、功能主导性特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三生空间 土地功能 多尺度 GIS空间分析 湖口县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土地利用变化对森林植被碳储量的影响分析——以江西省宁都县为例 被引量:3
18
作者 张邦文 金苏蓉 +2 位作者 邵虹 欧阳勋志 罗璇 《江西农业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6期1454-1462,共9页
【目的】确定土地利用变化对江西省宁都县森林植被碳储量的影响,探讨土地利用类型间转换对森林植被碳储量影响的具体原因,以期为国土空间格局优化,政府主管部门碳汇林业经营决策、林业碳汇计量监测及应对气候变化响应等提供决策参考或... 【目的】确定土地利用变化对江西省宁都县森林植被碳储量的影响,探讨土地利用类型间转换对森林植被碳储量影响的具体原因,以期为国土空间格局优化,政府主管部门碳汇林业经营决策、林业碳汇计量监测及应对气候变化响应等提供决策参考或科学依据。【方法】基于土地利用变化,利用江西省宁都县林地变更年度数据、应用马尔科夫转移矩阵对土地利用变化进行分析,采用生物量扩展因子法、单位面积生物量法估算因土地利用变化导致的森林植被碳储量变化,分析土地利用变化对森林植被碳储量的影响,并通过面积权重和单位面积森林植被碳储量变化进一步分析主要影响因子的具体原因。【结果】2017—2021年,宁都县土地利用类型之间的转换面积为26299.85 hm^(2),总体来看主要还是林业用地之间的转换,其中乔木林转出12968.15 hm^(2)、占49.31%,转入9968.21 hm^(2)、占37.9%,是变化最活跃的土地利用类型;土地利用类型变化引起的森林植被碳储量变化值+120429.46 Mg,表明森林植被碳储量是增加的;土地利用类型变化对森林植被碳储量影响排序前6的土地利用类型转换累计影响值达0.9015,是导致宁都县森林植被碳储量变化的主要影响因子,其排序为:无立木林地-乔木林(影响值0.3029)>乔木林-竹林(影响值0.2652)>灌木林-乔木林(影响值0.1025)>非林地-乔木林(影响值0.0980)>乔木林-非林地(影响值-0.0669)>乔木林-无立木林地(影响值-0.0660),无立木林地-乔木林影响值最大是面积变化和土地类型固碳能力变化双重作用的结果,乔木林-竹林、灌木林-乔木林对森林植被碳储量影响较大则是面积变化作用的结果,非林地-乔木林、乔木林-非林地、乔木林-无立木林地对森林植被碳储量影响较大则是土地利用类型固碳能力变化所致。【结论】2017—2021年,宁都县土地利用变化乔木林为变化最活跃的土地利用类型,土地利用类型变化引起的森林植被碳储量变化值是+120429.46 Mg,表明森林植被碳储量是增加的;无立木林地-乔木林、乔木林-竹林、灌木林-乔木林、非林地-乔木林、乔木林-非林地、乔木林-无立木林地这6种土地利用类型转换的累计影响值达0.9015,是引起宁都县森林植被碳储量变化的主要影响因素,因而在国土空间开发保护格局优化上,实施生态修复战略、推进国土绿化、推进集约节约使用林地、实施森林资源保护是森林生态系统增汇减源的主要途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地利用变化 森林植被碳储量 林地年度变更 马尔科夫转移矩阵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江西朱溪钨矿床矽卡岩矿物热红外光谱学特征研究 被引量:1
19
作者 傅明海 代晶晶 +5 位作者 王先广 胡正华 彭勃 万新 张忠雪 赵龙贤 《光谱学与光谱分析》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期70-77,共8页
朱溪钨矿床白钨矿化与矽卡岩化密切相关,白钨矿多与石榴子石、透辉石等矽卡岩矿物一起产出。该研究对朱溪典型矽卡岩矿物如石榴子石、透辉石、符山石、硅灰石、阳起石等进行显微红外光谱测量和电子探针分析,探究朱溪矽卡岩矿物的热红外... 朱溪钨矿床白钨矿化与矽卡岩化密切相关,白钨矿多与石榴子石、透辉石等矽卡岩矿物一起产出。该研究对朱溪典型矽卡岩矿物如石榴子石、透辉石、符山石、硅灰石、阳起石等进行显微红外光谱测量和电子探针分析,探究朱溪矽卡岩矿物的热红外光谱特征及其对成矿的指示意义,并建立朱溪地区的矽卡岩矿物热红外光谱库。结果表明,朱溪钨矿床石榴子石主要为钙铝—钙铁榴石系列,在800和920 cm^(-1)附近存在一大一小两个吸收峰,在880 cm^(-1)附近存在特征吸收谷;当石榴子石成分中钙铝榴石含量大于50%时,石榴子石特征吸收谷位于880~900 cm^(-1),当钙铝榴石含量小于50%时,石榴子石吸收谷位于865~875 cm^(-1)。随着Al 2O 3含量增加,其特征吸收谷向高波数方向移动,钙铝榴石偏向高波数,钙铁榴石偏向低波数;辉石主要为透辉石—钙铁辉石系列,在850~950 cm^(-1)波数范围内存在诊断式、呈阶梯状降低的吸收峰,且在1050 cm^(-1)处存在吸收峰,在1000 cm^(-1)存在微弱的双谷式吸收特征;随着透辉石含量的减少,MgO含量减少,透辉石吸收峰向低波数方向移动,钙铁辉石的吸收峰相对于透辉石集中在低波数范围内,与石榴子石的变化规律一致,推测与Al、Mg化学性质比Fe活泼有关。符山石拥有850~950 cm^(-1)范围内与透辉石类似形态的吸收峰,区别在于符山石在800 cm^(-1)左右还存在一吸收峰。硅灰石在875,1000和1060 cm^(-1)附近存在一大两小三个吸收峰,在980和1040 cm^(-1)附近存在两个特征吸收谷。阳起石在750和900 cm^(-1)附近存在一小一大两个吸收峰,在770,930和1020 cm^(-1)附近存在三个特征吸收谷。朱溪矿床白钨矿与石榴子石、透辉石关系最为密切,主要沿石榴子石和透辉石边界呈脉状生长,其热红外光谱可以作为寻找白钨矿的指示标志。上述研究成果,对深入分析和研究江西朱溪钨矿床的矿物学特征及成因环境,以及探索利用热红外技术指导矽卡岩矿物分带与找矿勘查的可能性等具有理论和实际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热红外光谱 矿物学 矽卡岩 朱溪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规划管控约束下耕地细碎化评价与整治分区 被引量:11
20
作者 魏鹏 余敦 +2 位作者 胡宜之 胡海洋 孙聪康 《农业工程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283-293,F0003,共12页
科学评估耕地细碎化治理的适宜性与必要性,并进行合理的整治分区有利于耕地资源的高效利用与空间布局,促进三生空间协调发展。该研究以典型山区县及资源型城市江西省德兴市为例,基于村域尺度,从生产适宜性、空间集聚性、管控约束性3个... 科学评估耕地细碎化治理的适宜性与必要性,并进行合理的整治分区有利于耕地资源的高效利用与空间布局,促进三生空间协调发展。该研究以典型山区县及资源型城市江西省德兴市为例,基于村域尺度,从生产适宜性、空间集聚性、管控约束性3个视角构建评价体系,采用多因素综合叠加评价法对耕地细碎化进行评价,借助三维魔方空间分类法开展整治分区研究。结果表明:1)各村耕地资源生产适宜性良好,均值为0.558;空间集聚性一般,均值为0.350;管控约束性标准差大于均值,各村差异较大;耕地细碎化治理适宜性较高,均值为0.711。2)统筹评价结果将德兴市划分为高质保障区、综合整治区、设施优化区、集约整合区以及现状维持区5区,基于各区生产适宜性、空间集聚性与管控约束性差异制定差别化整治措施与治理策略。研究结果可为耕地细碎化整治提供有益的参考借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整治 分区 耕地细碎化 规划管控 德兴市 三维魔方空间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3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