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3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3种茄科入侵植物在我国的潜在地理分布及气候适生性分析 被引量:12
1
作者 张杰 张旸 +2 位作者 李敏 敖子强 杨春燕 《南方农业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1期81-89,共9页
【目的】探究喀西茄(Solanum khasianum)、牛茄子(Solanum capsicoides)和曼陀罗(Datura stramonium)3种茄科入侵植物在我国的分布格局及其主要气候环境影响因子,为3种茄科入侵植物的监测、预警和防控提供科学依据。【方法】获取3种茄... 【目的】探究喀西茄(Solanum khasianum)、牛茄子(Solanum capsicoides)和曼陀罗(Datura stramonium)3种茄科入侵植物在我国的分布格局及其主要气候环境影响因子,为3种茄科入侵植物的监测、预警和防控提供科学依据。【方法】获取3种茄科入侵植物在我国的已知分布点,结合生物环境空间数据,利用最大熵模型(MaxEnt)预测其在我国的3 km×3 km分辨率适生性空间分布概率,并分析3种茄科入侵植物地理分布的空间重叠特征及影响其空间分布的主要气候环境因子。【结果】喀西茄、牛茄子和曼陀罗3种茄科入侵植物在我国的入侵分布区广泛,分别占国土面积的20.09%、25.69%和62.49%,但地理分布存在明显空间分异和局部空间重叠。其中,曼陀罗除青藏高原外各地区均有其适生区,而喀西茄和牛茄子主要分布于亚热带地区;喀西茄的适生区主要集中在西南云贵高原,是其入侵的重灾区,尤其是云南、广西、贵州及其周边的省份;牛茄子分布范围较喀西茄广,主要分布在热带和亚热带地区,适生性自南向北逐渐减弱。【结论】我国西南地区是喀西茄和牛茄子入侵的集中适生区和重灾区。3种茄科植物在云贵高原和横断山区均有气候适宜重叠区,是入侵茄科植物的未来重点防疫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喀西茄 牛茄子 曼陀罗 入侵植物 潜在地理分布 最大熵模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华猕猴桃(Actinidiachinensis)在中国的适生性及其潜在地理分布模拟预测 被引量:13
2
作者 张杰 敖子强 +2 位作者 吴永明 杨春燕 李敏 《热带地理》 2017年第2期218-225,共8页
利用181个地理分布调查数据,基于Arc GIS对中华猕猴桃的目前分布进行空间重建,利用Max Ent生态位模型对中华猕猴桃在中国的适生性及其未来气候变化下潜在可扩散地理范围进行了模拟与预测,分析中华猕猴桃在中国的适生性和扩散潜力及其空... 利用181个地理分布调查数据,基于Arc GIS对中华猕猴桃的目前分布进行空间重建,利用Max Ent生态位模型对中华猕猴桃在中国的适生性及其未来气候变化下潜在可扩散地理范围进行了模拟与预测,分析中华猕猴桃在中国的适生性和扩散潜力及其空间格局,在未来气候变化背景下,预测中华猕猴桃当代及未来至2050年适生区分布格局变化。结果表明:中华猕猴桃当前的潜在适生区主要分布在23°―35°N之间和102°E以东的中亚热带山地丘陵区,如秦岭―大巴山、云贵高原、罗霄山脉―南岭和武夷山脉等地区。中华猕猴桃在当前气候条件下适生区总面积为2 382 381 km2,占中国版图的25.19%,在中等温室气体排放(RCP4.5)情景下预测至2050年,适生区总面积相对当前气候情景略有减少,但空间分布格局变化强烈。预测结果表明:在未来气候变暖影响下,中华猕猴桃潜在适生区具有向北或高纬度地区迁移的趋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华猕猴桃 潜在分布 适生性 MaxEnt模型 气候变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国飞蝗(Locusta migratoria)灾害地理分布模拟及其生物气候因子分析
3
作者 张杰 张旸 +1 位作者 赵振勇 李敏 《干旱区地理》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3期590-598,共9页
飞蝗Locusta migratoria(Linnaeus)系斑翅蝗科Oedipodidae飞蝗属Locusta Linnaeus洲际性农业重大害虫,在我国主要包括东亚飞蝗L.migratoria manilensis(Meyen)、亚洲飞蝗L.migratoria(Linnaeus)和西藏飞蝗L.migratoria tibetensis Chen... 飞蝗Locusta migratoria(Linnaeus)系斑翅蝗科Oedipodidae飞蝗属Locusta Linnaeus洲际性农业重大害虫,在我国主要包括东亚飞蝗L.migratoria manilensis(Meyen)、亚洲飞蝗L.migratoria(Linnaeus)和西藏飞蝗L.migratoria tibetensis Chen。掌控飞蝗灾害的地理空间分布并预测起潜在的适宜分布区,对于我国飞蝗灾害的综合防控具有重要意义。结合三种中国飞蝗灾害记录地理信息和生物环境环境因子参数,应用最大熵模型(MaxEnt)和地理信息技术(GIS),在3 km×3 km尺度上对三种飞蝗灾害在中国的地理分布空间格局梯度、灾害风险概率和风险等级进行了模拟预测与分析,并对影响分布的关键生物气候环境因子进行了分析。结果显示,蝗灾害风险区的地理分布模拟结果与历史记录完全符合,ROC检验表明MaxEnt模型预测可靠性极高。三种飞蝗东亚飞蝗、亚洲飞蝗和西藏飞蝗在中国的灾害风险区总面积依次分别为315.87×10^4km^2、395.80×10^4km^2和125.00×10^4km^2,分别占国土面积的33.43%、41.96%和13.25%。东亚飞蝗和亚洲飞蝗的灾害风险区存在75.8×10^4km^2的空间重叠,主要分布于我国农牧交错区及以南区域。三种飞蝗灾害风险区的地理梯度与分布格局与中国三大自然地理区高度吻合,其地理分布格局表现出显著的经度和纬度空间梯度异质性。刀切法检测(Jackknife test)表明,三种飞蝗灾害的主导生物-气候影响因子的不同导致了其地理分布格局的显著差异,表明蝗灾爆发概率同时受到各自不同飞蝗物种对气候环境的适应性与地理空间隔离作用的共同制约。研究结果可为我国飞蝗灾害的跨界联合全程防控、区域联网监测联控和综合治理提供参考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飞蝗 蝗灾 灾害风险 地理分布 适宜性 最大熵模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