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4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南昌县油菜花花期与气象因子的关系研究 被引量:9
1
作者 甘传辉 罗经权 +3 位作者 万正 胡建国 张锦程 张清霞 《江西农业学报》 CAS 2018年第6期114-118,共5页
利用气象资料对南昌县油菜花花期进行研究,分析了气象因子对油菜花期的影响。结果表明:油菜花现蕾始期、现蕾普期、抽薹始期、抽薹普期、开花始期、开花普期、开花盛期平均日期分别为1月5日、1月21日、2月10日、2月17日、3月1日、3月8日... 利用气象资料对南昌县油菜花花期进行研究,分析了气象因子对油菜花期的影响。结果表明:油菜花现蕾始期、现蕾普期、抽薹始期、抽薹普期、开花始期、开花普期、开花盛期平均日期分别为1月5日、1月21日、2月10日、2月17日、3月1日、3月8日、3月19日。油菜花现蕾始-普期、抽薹始-普期、开花始-普期、开花普-盛期间隔日平均值分别为7、8、8、11 d。利用气象因子和油菜花期各阶段日数建立的回归方程可用于油菜花花期预测。油菜花现蕾始期至普期间隔日数与开花期平均气温、开花期最低气温呈显著负相关关系,开花普期至盛期间隔日数与开花期前2周最低气温、开花期前3周最低气温呈显著负相关关系,而降水量与油菜花花期相关性不显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油菜 花期 南昌 气象因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油菜产量与苗期气象条件的相关分析 被引量:21
2
作者 周顺亮 冯敏玉 +4 位作者 叶清 焦鸿渤 李金华 郭晓丽 肖金香 《江西农业学报》 CAS 2007年第9期22-24,共3页
对南昌市2000-2006年油菜产量及其结构与苗期的气象条件进行相关分析和回归分析,得出:油菜一次分枝数和有效荚果数均与苗期日平均气温呈显著正相关,均与苗期降水量和相对湿度呈显著负相关;油菜苗期光照充足、降水适中、日温差大、日平... 对南昌市2000-2006年油菜产量及其结构与苗期的气象条件进行相关分析和回归分析,得出:油菜一次分枝数和有效荚果数均与苗期日平均气温呈显著正相关,均与苗期降水量和相对湿度呈显著负相关;油菜苗期光照充足、降水适中、日温差大、日平均气温高是油菜丰产的气象条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油菜 产量 气象条件 苗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新型蒸渗仪及其对陆面实际蒸散发过程的观测研究 被引量:3
3
作者 刘波 姜彤 +1 位作者 翟建青 张文红 《气象》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3期112-116,共5页
水量平衡和蒸散发过程研究是水文循环研究的重要方面。正确的观测和计算地表实际蒸散发量对认识气候变化条件下的水循环特征、实现区域水资源的可持续开发利用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传统蒸渗仪功能单一,不仅安装费用较高,日常维护和观测... 水量平衡和蒸散发过程研究是水文循环研究的重要方面。正确的观测和计算地表实际蒸散发量对认识气候变化条件下的水循环特征、实现区域水资源的可持续开发利用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传统蒸渗仪功能单一,不仅安装费用较高,日常维护和观测需要大量的人力物力,观测精度也常常受到仪器系统误差或人为因素的影响。围绕着陆面蒸散发观测和解决"蒸发悖论"的科学问题,设计了用于研究气候变化对水循环、陆面蒸散发影响的野外自动观测实验的新系统,站址选择在江西省南昌县生态实验站。该新型蒸渗仪(Lysimeter)系统采用先进的高分辨率称重系统(陆面蒸散发观测精度:0.01 mm)、高精度土壤水分水势传感器(pf:0-7,国际专利号:102004010518.9)和动态IP解析技术的GPRS数据采集器(24 bit,512 k),通过地表气象站、土壤水分水势、蒸渗仪和地下水位等独立的观测实验对比,确定陆地表面实际蒸散发量以及蒸散发过程的有关参数。该系统无论在测量的精度及频次上都比传统观测方法有极大的提高。另外,除了应用于陆面实际蒸散发量的观测外,该系统装置了2004年获得国际专利的新型土壤水分、温度和水势传感器,观测精度较高,观测频次可调节幅度较大,且适应多种环境条件,能够根据不同的科学目标进行新的组合和设计。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蒸渗仪 陆面实际蒸散发 自动观测 GPRS数据采集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二次枝梗分化期低温对双季早稻生长发育和产量的影响 被引量:3
4
作者 张清霞 张金恩 +4 位作者 万正 甘传辉 王成孜 曾凯 王尚明 《江西农业学报》 CAS 2019年第9期21-29,共9页
为探明二次枝梗分化期遭遇低温对双季早稻的影响,利用人工气候箱,设置15、16、17、18、19、20、21℃等5个温度梯度,通过测定早稻发育期、叶绿素含量、光合速率、花粉育性和产量构成等要素,研究了低温对早稻生长发育和产量的影响。结果表... 为探明二次枝梗分化期遭遇低温对双季早稻的影响,利用人工气候箱,设置15、16、17、18、19、20、21℃等5个温度梯度,通过测定早稻发育期、叶绿素含量、光合速率、花粉育性和产量构成等要素,研究了低温对早稻生长发育和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18℃以下低温处理导致早稻孕穗时间缩短、孕穗到抽穗始期之间的时间延长,而抽穗后的生育进程加快,大于19℃只有处理3 d以上生育进程才会较明显变化。15~18℃处理1~3 d均会降低水稻叶绿素含量,且处理时间越长影响越大。19℃处理4 d以上或者当温度大于20℃时处理5 d以上早稻叶绿素含量才会受到影响。18℃及以下低温处理均会导致花粉不育率增加,且处理温度越低或时间越长花粉育性受影响越大,而19℃以上温度处理对花粉育性无影响。15℃/3 d、17℃/3 d的低温处理均降低了水稻的光响应能力,19℃和21℃处理对水稻的光响应能力无明显影响。处理温度低于18℃时,处理1 d以上的处理就会对产量产生明显影响,而19℃和20℃处理4 d及以上,21℃处理5 d,才会对早稻产量产生较明显的负效应。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二次枝梗分化期低温 早稻 光合作用 产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