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2005年九江5.7级地震前后地表热动态初步研究 被引量:9
1
作者 陈梅花 邓志辉 +2 位作者 王煜 廖志辉 祖金华 《地震地质》 EI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3期617-626,共10页
2005年11月26日九江-瑞昌5.7级地震前出现了显著的地表气温异常和潜热通量异常。二者在时间上相关,空间上相邻;既有联系,又有区别。地表气温异常出现于2005年11月2日至13日,主要分布在震中及其南侧,呈NE向展布,与江西北部主要的构造带... 2005年11月26日九江-瑞昌5.7级地震前出现了显著的地表气温异常和潜热通量异常。二者在时间上相关,空间上相邻;既有联系,又有区别。地表气温异常出现于2005年11月2日至13日,主要分布在震中及其南侧,呈NE向展布,与江西北部主要的构造带走向一致。地表气温出现异常2d后,在震中地区及其北侧,沿构造带分布的大片水域及周边地区出现了显著的潜热通量异常,持续时间从11月4日至15日。2种异常的量值都超过了26a的平均值与1.5倍均方差之和,持续时间长,形态孤立,与地质构造相关,有别于气象因素导致的异常。震前气温异常和潜热通量异常都是地震前地下的热量增加导致的不同表现形式,在水体分布较广的区域大多表现为潜热通量异常,而在水体较少的区域则表现为气温异常。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九江地震 潜热通量 地表气温 热异常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西太平洋地区大气边界层内臭氧的季节变化及其影响因子分析 被引量:4
2
作者 周晨虹 包云轩 +2 位作者 黄建平 刘寿东 李建明 《大气科学》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6期1348-1356,共9页
利用臭氧探空资料,分析了西太平洋地区香港(Hong Kong)、那霸(Naha)和札幌(Sapporo)三个站点2000~2010年期间大气边界层内臭氧(O3)的季节分布和年变化趋势。结果表明,三个站点O3的季节分布存在明显的差异。其中,那霸和香港大气边界层内O... 利用臭氧探空资料,分析了西太平洋地区香港(Hong Kong)、那霸(Naha)和札幌(Sapporo)三个站点2000~2010年期间大气边界层内臭氧(O3)的季节分布和年变化趋势。结果表明,三个站点O3的季节分布存在明显的差异。其中,那霸和香港大气边界层内O3季节平均呈双峰值分布,其峰值分别出现在春季和秋季;而札幌站为单峰分布,峰值出现在春季。造成季节分布差异的主要原因包括人为污染源和自然因素如气象条件。另外,三个站点大气边界层内O3均呈上升趋势。其中札幌、那霸上升最快,分别达0.80 ppb a 1和0.77 ppb a 1。(ppb表示10 9,下同)香港的年际增长较不明显,但秋季增长却非常明显,高达1.21 ppb a 1。结合GOME(Global Ozone Monitoring Experiment)和SCIAMACHY(Scanning Imaging Absorption Spectro Meter for Atmospheric Chartography)卫星反演的NO2数据发现,过去10年中国京津唐和东北地区的对流层内NO2柱总量增加极为迅速。这些O3前体物通过远距离输送是导致札幌、那霸O3浓度增加的主要原因之一。珠江三角洲人为污染源的增加及偏北气流的影响,是导致香港地区秋季O3增加的主要原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O3 季节分布 气象因子 NO2 大气边界层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