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3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萍乡显性核不育水稻与质核互作不育系的遗传关系研究 被引量:5
1
作者 蔡耀辉 贺浩华 +3 位作者 颜龙安 刘秋英 匡贤彦 张晓波 《江西农业大学学报》 CAS CSCD 1999年第1期6-8,共3页
结果表明:萍乡显性不育水稻带有质核互作不育系的恢复基因,不同遗传背景的萍乡显性核不育水稻对质核互作不育系具有不同的恢保关系;萍乡显性核不育基因与质核互作不育基因是独立发生的,当质核互作不育系中细胞质和细胞核的隐性不育... 结果表明:萍乡显性不育水稻带有质核互作不育系的恢复基因,不同遗传背景的萍乡显性核不育水稻对质核互作不育系具有不同的恢保关系;萍乡显性核不育基因与质核互作不育基因是独立发生的,当质核互作不育系中细胞质和细胞核的隐性不育基因一起作用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显性核不育 质核互作不育系 遗传关系 水稻 育种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水稻杂种优势应用基础研究 被引量:1
2
作者 潘熙淦 陈大洲 +3 位作者 邓仁根 陈承尧 邬文昌 揭银泉 《江西农业学报》 CAS 1990年第1期26-26,共1页
为探明自花授粉作物—水稻有无杂种优势,杂种优势的程度、表现、与栽培条件的相关性,以及生产上如何利用杂种优势,同时进行主要经济性状构成产量优势的遗传机理分析。其主要研究结论如下: 1.采用六种统计方法对水稻杂种优势分析表明:杂... 为探明自花授粉作物—水稻有无杂种优势,杂种优势的程度、表现、与栽培条件的相关性,以及生产上如何利用杂种优势,同时进行主要经济性状构成产量优势的遗传机理分析。其主要研究结论如下: 1.采用六种统计方法对水稻杂种优势分析表明:杂交水稻普遍具有优势,平均竞争优势为35.52±20.05;平均超亲优势为32.58±29.42;平均杂种优势为53.13±32.92。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稻 杂种优势 遗传相关分析 基础研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东乡野生稻等位酶位点遗传多样性的初步研究 被引量:11
3
作者 黄英金 李桂花 +5 位作者 陈大洲 石庆华 肖玉峰 王锋尖 余丽琴 肖叶青 《江西农业大学学报》 CAS CSCD 2002年第1期1-5,共5页
采用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技术 ,对东乡野生稻 9个天然小群体进行了 15个等位酶位点的遗传多样性分析。结果表明 ,东乡野生稻具有较高的遗传变异水平 ,9个小群体的多态位点百分率 (P)为 2 8.2 % ,等位基因平均数 (A)为 1.30 6 ,预期杂合度... 采用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技术 ,对东乡野生稻 9个天然小群体进行了 15个等位酶位点的遗传多样性分析。结果表明 ,东乡野生稻具有较高的遗传变异水平 ,9个小群体的多态位点百分率 (P)为 2 8.2 % ,等位基因平均数 (A)为 1.30 6 ,预期杂合度 (He)为 0 .2 34;小群体间的分化程度不高 ,基因分化系数 (Gst)为 0 .0 12 ,等位酶测定的总变异中 ,1.2 %来自小群体间 ,其余的变异 (98.8% )来自小群体内。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东乡野生稻 普通野生稻 等位酶 遗传多样性 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东乡野生稻苗期耐寒性的遗传研究 被引量:39
4
作者 陈大洲 肖叶青 +3 位作者 赵社香 皮勇华 熊焕金 罗利军 《江西农业大学学报》 CAS CSCD 1997年第4期56-59,共4页
利用5个栽培品种与东乡野生稻杂交组合研究了东乡野生稻苗期耐寒性的遗传。根据1叶1心S(5+1)℃处理6d,常温下恢复10d后的成苗率,各组合间的耐寒性差异均由两对重复基因所控制,东乡野生稻的耐寒性为完全显性,且发现东... 利用5个栽培品种与东乡野生稻杂交组合研究了东乡野生稻苗期耐寒性的遗传。根据1叶1心S(5+1)℃处理6d,常温下恢复10d后的成苗率,各组合间的耐寒性差异均由两对重复基因所控制,东乡野生稻的耐寒性为完全显性,且发现东乡野生稻的细胞质对耐寒性有影响。从F2代分离出强耐寒株,表明利用东乡野生稻强耐寒性导入栽培稻中是可能的,进一步提高现代籼粳栽培品种耐寒性是可行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野生稻 苗期耐寒性 遗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东乡野生稻种子生物学特性研究 被引量:1
5
作者 皮勇华 罗赣丰 +5 位作者 肖叶青 李德荣 余丽琴 罗世友 胡兰香 陈大洲 《江西农业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5期773-777,共5页
对东乡野生稻的种子形态(谷粒、米粒)特征,谷壳和果皮的构造,种子休眠性、种子吸水量和种子萌发特性等进行研究。结果表明,种子形态,长宽比大于3.5,千粒重20 g,谷色黑褐色,芒长5.42 cm,米粒长7.15 mm,长宽比3.3,米色呈虾皮色,无腹白,玻... 对东乡野生稻的种子形态(谷粒、米粒)特征,谷壳和果皮的构造,种子休眠性、种子吸水量和种子萌发特性等进行研究。结果表明,种子形态,长宽比大于3.5,千粒重20 g,谷色黑褐色,芒长5.42 cm,米粒长7.15 mm,长宽比3.3,米色呈虾皮色,无腹白,玻璃质,直链淀粉含量24%,蛋白质含量10.8%。种子休眠性强,可达7个月之久,与谷壳结构密切相关,其谷壳外的硅质细胞层厚和谷壳内的蜡质层厚。种子萌动发芽的最低需水量为20%;种子萌动的最低温度为8℃;种子发芽后可在(6±0.5)℃下生长,2 d增长1.24%;10 d可增长12.24%。成熟种子播入土水中,在自然条件下日平均温度12.3℃,日最高温度16.5℃以上,开始萌动发芽,在室内条件下,日平均温度15℃,日最高温度16℃开始种子萌动发芽,但前者比后者提早5 d萌动发芽,发芽率比后者少10.4%,日最高温度比平均温度对种子萌动影响较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东乡野生稻 种子特性 生物学温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东乡野生稻种质资源的抗病性研究 被引量:29
6
作者 李湘民 黄瑞荣 +2 位作者 兰波 肖叶青 陈大洲 《江西农业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4期493-497,共5页
2004~2005年在网室条件下,采用人工接种,测定了222个东乡野生稻单株对稻瘟病菌混合菌株及A^G 7个不同生理小种、水稻纹枯病菌、白叶枯病菌和细菌性条斑病菌的抗性。结果表明:①39号单株(东野樟塘-35)和83号单株(东源叶禅寺-4)在两年混... 2004~2005年在网室条件下,采用人工接种,测定了222个东乡野生稻单株对稻瘟病菌混合菌株及A^G 7个不同生理小种、水稻纹枯病菌、白叶枯病菌和细菌性条斑病菌的抗性。结果表明:①39号单株(东野樟塘-35)和83号单株(东源叶禅寺-4)在两年混合菌株的测定中,均表现为中抗稻瘟病(另有7个单株在2004年的测定中表现为中抗,但在2005年的测定中表现为中感),而其余的单株表现为中感或感病,没有发现对稻瘟病表现出高抗、抗病或高感的单株,不同生理小种接种测定表明,39号单株除对小种2001-050E1感病外,均中抗其余小种;83号单株除对小种97-23-2D1感病外,均中抗其余小种。②东乡野生稻没有对纹枯病表现出高抗、抗病或高感的单株,中抗、中感和感病的单株数分别为18、169和35株,所占比例分别为8.11%,76.13%和18.47%;③东乡野生稻没有对白叶枯病表现出高抗或高感的单株,抗、中抗、中感和感病的单株数分别为37、75、91和19株,所占比例分别为16.67%、33.78%、40.99%和8.56%;④东乡野生稻没有对细菌性条斑病表现出高抗或高感的单株,抗、中抗、中感和感病的单株数分别为46、68、67和41株,所占比例分别为20.72%、30.63%、30.18和18.47%。⑤东乡野生稻除对白叶枯病和细菌性条斑病的抗性表现出较强的相关性外,对其它病害的抗性没有相关性。这些结果表明,东乡野生稻种质资源中缺乏高抗稻瘟病和纹枯病的抗源,难以在抗病育种中发挥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东乡野生稻 稻瘟病 生理小种 纹枯病 白叶枯病 细菌性条斑病 抗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东乡野生稻种质资源的抗病稳定性研究 被引量:10
7
作者 黄瑞荣 李湘民 +3 位作者 华菊玲 兰波 陈大洲 肖叶青 《江西农业学报》 CAS 2007年第1期62-64,共3页
通过对1988或1989年与2004年东乡野生稻的抗病性鉴定结果进行对比分析,进一步明确了东乡野生稻群体对稻瘟病和纹枯病的抗性较差,但仍存在中抗类型的个体;对白叶枯病和细菌性条斑病的抗性总体表现良好,且两者呈显著正相关。东乡野生稻的... 通过对1988或1989年与2004年东乡野生稻的抗病性鉴定结果进行对比分析,进一步明确了东乡野生稻群体对稻瘟病和纹枯病的抗性较差,但仍存在中抗类型的个体;对白叶枯病和细菌性条斑病的抗性总体表现良好,且两者呈显著正相关。东乡野生稻的抗病性稳定,从中挖掘对白叶枯病和细菌性条斑病双重抗性的抗源潜力很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东乡野生稻 稻瘟病 白叶枯病 细菌性条斑病 抗病稳定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杂交早稻纹枯病抗性鉴定研究 被引量:1
8
作者 华菊玲 李湘民 +2 位作者 王任初 全茂发 刘平安 《江西农业学报》 CAS 1998年第4期51-56,共6页
通过三年多点试验,共鉴定早杂组合36个,明确了当前江西省大面积种植的早杂组合“协优49”、“优Ⅰ华联2号”、“协优华联2号”均表现出明显的相对抗性(与常规早稻品种相比),病情指数均低于30,且组合之间差异不大,具有中... 通过三年多点试验,共鉴定早杂组合36个,明确了当前江西省大面积种植的早杂组合“协优49”、“优Ⅰ华联2号”、“协优华联2号”均表现出明显的相对抗性(与常规早稻品种相比),病情指数均低于30,且组合之间差异不大,具有中抗性质。文末还就杂交早稻对纹枯病的抗性机制及其利用进行了讨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杂交早稻 纹枯病 抗性鉴定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东乡野生稻遗传资源的保护及其在育种上的利用 被引量:14
9
作者 钟平安 黄英金 陈大洲 《江西农业大学学报》 CAS CSCD 2003年第1期12-16,共5页
野生稻是水稻育种的重要遗传资源。东乡野生稻是普通野生稻的一种。由于人类的经济活动 ,导致东乡野生稻生境丧失、生境质量持续恶化、栖息地越来越少及外来种的入侵。对东乡野生稻的保护措施主要有就地保护 (原地保护或原位保护 )和迁... 野生稻是水稻育种的重要遗传资源。东乡野生稻是普通野生稻的一种。由于人类的经济活动 ,导致东乡野生稻生境丧失、生境质量持续恶化、栖息地越来越少及外来种的入侵。对东乡野生稻的保护措施主要有就地保护 (原地保护或原位保护 )和迁地保护 (易地保护或异位保护 )。东乡野生稻具有许多优良特性 ,如特强的耐冷性、耐旱性、耐瘠性、抗病虫害、特强的再生性、广亲和性、胞质雄性不育基因及恢复性等。有些优良特性已被用于水稻常规育种和杂交育种中 ,并取得了巨大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有些优良特性还有待进一步的开发利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东乡 野生稻 遗传资源 保护 育种 利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培矮64S空间诱变的生物学效应 被引量:1
10
作者 李永辉 柳武革 +3 位作者 王丰 刘振荣 刘宜柏 蔡耀辉 《江西农业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6期1007-1013,共7页
以培矮64S及其SP4和SP5代大柱头变异不育株系为材料,从株形、育性、抗性、休眠性等方面系统研究其空间诱变的生物学效应。结果如下:10个SP4代种子的粒长、粒宽、长宽比和千粒重方面变异较大。9个从海南收回SP4代的种子休眠性,自收获后2... 以培矮64S及其SP4和SP5代大柱头变异不育株系为材料,从株形、育性、抗性、休眠性等方面系统研究其空间诱变的生物学效应。结果如下:10个SP4代种子的粒长、粒宽、长宽比和千粒重方面变异较大。9个从海南收回SP4代的种子休眠性,自收获后20 d到40 d有不同程度的减轻。19个SP5代株系农艺性状表现基本整齐一致,不同株系在株高、穗长等性状方面表现不同。19个SP5代株系花粉育性镜检结果表明,大多变异株不育花粉率为99.9%,与对照相当,明显比对照育性差的仅为34株,占7.3%。20个SP5代株系白叶枯病病菌田间人工接种结果表明,5个株系为中抗,比对照培矮64S抗;10个株系为中感,与对照相同;5个株系感白叶枯病,比对照略差。5个SP5代株系稻瘟病田间自然诱发鉴定表明,叶瘟和穗瘟为0级,与对照相同,均抗稻瘟病。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光温敏核不育系培矮64S 空间诱变 大柱头 生物学效应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利用SSR标记定位东乡野生稻苗期耐冷性基因 被引量:81
11
作者 陈大洲 钟平安 +2 位作者 肖叶青 黄英金 谢建坤 《江西农业大学学报》 CAS CSCD 2002年第6期753-756,共4页
应用由 2 13个株系组成的协青早B/东乡野生稻的BC1F1群体 ,分析了东乡野生稻的耐冷基因与DNA标记的连锁关系。以苗期的死苗率为指标 ,对亲本和BC1F1群体各株系进行耐冷鉴定。结果表明 :死苗率在BC1F1群体中呈连续分布 ,表明耐冷性是由... 应用由 2 13个株系组成的协青早B/东乡野生稻的BC1F1群体 ,分析了东乡野生稻的耐冷基因与DNA标记的连锁关系。以苗期的死苗率为指标 ,对亲本和BC1F1群体各株系进行耐冷鉴定。结果表明 :死苗率在BC1F1群体中呈连续分布 ,表明耐冷性是由多基因控制的数量性状。应用单因素方差分析法 ,分别在第 4、第8染色体上发现有与耐冷性连锁的SSR标记RM 2 80、RM 337。 展开更多
关键词 SSR标记 定位 东乡野生稻 苗期 耐冷性基因 基因定位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杂交晚籼荣优225的特征特性及栽培制种技术 被引量:3
12
作者 颜满莲 李瑶 +4 位作者 蔡耀辉 李名迪 毛凌华 李永辉 颜龙安 《中国稻米》 2009年第5期71-72,共2页
荣优225系由江西省农科院水稻研究所育成的优质高产新组合。该组合产量高、米质优、抗逆性强,是一个具有推广应用价值的新组合。本文介绍了其主要特征特性,并总结其高产栽培及制种技术要点。
关键词 杂交稻 荣优225 特征特性 栽培制种技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杂交早籼稻金优F6的特征特性及栽培制种技术
13
作者 邱兵余 陈大洲 +1 位作者 肖叶青 张俊才 《中国稻米》 2004年第4期18-18,共1页
关键词 杂交早籼 稻金优F6 特征特性 栽培技术 制种技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