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4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免疫球蛋白无应答川崎病再次免疫球蛋白、英夫利昔单抗和激素治疗队列研究 被引量:6
1
作者 彭宇 刘小惠 +1 位作者 欧阳倩 段炤 《中国循证儿科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1期35-38,共4页
背景IVIG无应答KD患儿的治疗方案包括再次IVIG、英夫利昔单抗(IFX)和激素(IMP),目前不同治疗方案的疗效评价不一。目的IVIG无应答KD患儿再次IVIG、IFX和IMP治疗效果比较。研究设计队列研究。方法以IVIG无应答KD患儿为队列人群,再次治疗... 背景IVIG无应答KD患儿的治疗方案包括再次IVIG、英夫利昔单抗(IFX)和激素(IMP),目前不同治疗方案的疗效评价不一。目的IVIG无应答KD患儿再次IVIG、IFX和IMP治疗效果比较。研究设计队列研究。方法以IVIG无应答KD患儿为队列人群,再次治疗和补救治疗(再次治疗无反应)在江西省儿童医院(我院)中进行,且能按时来我院随访行超声心动图(起病3个月内冠状动脉超声)。初次治疗均为起病10 d内给予IVIG 2 g·kg^(-1)+口服阿司匹林50 mg·kg^(-1)·d^(-1),根据家长意愿选择再次和补救IVIG(2 g·kg^(-1),1次)、IFX(5 mg·kg^(-1),1次)或IMP(30 mg·kg^(-1)·d^(-1),3 d)治疗,应答为再次或补救治疗36 h内体温降至正常水平。主要结局指标总治疗应答率(IVIG或IFX或IMP再次+补救治疗应答人数/IVIG或IFX或IMP使用人数),起病3个月内冠状动脉Z值。结果2018年1月至2020年12月,73例IVIG无应答KD患儿进入本文分析。IVIG组30例,IFX组25例,IMP组18例。3组患儿年龄、性别、首剂IVIG治疗前发热时间、再次治疗前发热时间、初始治疗前WBC、N、Hb和CRP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3组发热时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24),总发热时间IFX组短于IVIG组和IMP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分别为0.012和0.016)。IFX组再次治疗应答率(24/25,96.0%)高于IVIG组(17/30,56.7%)和IMP组(12/18,66.7%),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分别为0.001和0.015)。IFX组1例再次治疗无应答,予IVIG后应答;IVIG组13例再次治疗无应答,7例予IMP、6例予IFX均应答;IMP组6例再次治疗无应答,予IVIG后4例应答,2例仍无应答,再予IFX后应答。总体应答率为IFX组(32/33,97.0%)高于IMP组(19/25,76.0%)和IVIG组(22/37,59.4%),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35,P<0.001)。再次治疗后发热时间IFX组短于IVIG组和IMP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分别为0.001和0.026),补救治疗3组发热时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86)。初始治疗后3个月时冠状动脉Z值IFX组小于IVIG组和IMP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分别为0.001和0.002)。结论IVIG无应答KD的再次治疗可首选IFX,其次为IMP或IVIG。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川崎病 耐药 免疫球蛋白 英夫利昔 甲强龙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川崎病丙种球蛋白耐药的危险因素及预测模型研究 被引量:9
2
作者 彭宇 刘小惠 +1 位作者 段炤 邹峥 《中国全科医学》 CAS 北大核心 2020年第2期170-176,共7页
背景目前,川崎病(KD)已成为儿童获得性心脏病的主要病因。丙种球蛋白(IVIG)联合阿司匹林作为KD的标准治疗方案,可使冠状动脉损害发生率降低,但仍有部分患儿对IVIG不敏感,而此类患儿的冠状动脉损害发生率更高。因此,研究KD发生IVIG耐药... 背景目前,川崎病(KD)已成为儿童获得性心脏病的主要病因。丙种球蛋白(IVIG)联合阿司匹林作为KD的标准治疗方案,可使冠状动脉损害发生率降低,但仍有部分患儿对IVIG不敏感,而此类患儿的冠状动脉损害发生率更高。因此,研究KD发生IVIG耐药的预测指标十分重要。目的探讨KD发生IVIG耐药的危险因素并建立其预测模型,比较新模型和其他4种IVIG耐药预测模型(Egami、Kobayashi、Fu和Lin)的预测效能。方法回顾性分析2016年1月2018年6月于江西省儿童医院确诊并经规范治疗及随诊的173例初诊KD患儿的临床资料,根据患儿是否发生IVIG耐药,分为IVIG耐药组和IVIG敏感组。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IVIG耐药的独立危险因素,通过赋值建立新的预测模型,并应用其他4种耐药预测模型对入组患者进行评估,通过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比较新模型与其他4种预测模型的预测效能。结果173例KD患儿中,IVIG耐药组31例(17.9%),IVIG敏感组142例(82.1%)。IVIG耐药组男性患儿比例高于IVIG敏感组,白细胞计数(WBC)、中性粒细胞计数(N)、中性粒细胞分数、C反应蛋白(CRP)、铁蛋白(SF)水平高于IVIG敏感组,血Na水平低于IVIG敏感组(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男性[OR=5.151,95%CI(1.583,16.756)]、CRP[OR=1.166,95%CI(1.070,1.272)]、血Na[OR=0.837,95%CI(0.719,0.974)]和SF[OR=1.192,95%CI(1.079,1.318)]是IVIG耐药的独立危险因素(P<0.05)。通过ROC曲线计算各指标的截断值,结果显示,CRP、血Na和SF的截断值分别为94 mg/L、135 mmol/L和148μg/L。通过对CRP≥94 mg/L和血Na≤135 mmol/L赋值1分,男性和SF≥148μg/L赋值2分建立新的预测模型,以总分4分为截断值,其灵敏度和特异度分别为79.9%和53.3%。而Egami模型对本组资料的灵敏度和特异度分别为38.7%和73.8%,Kobayashi模型的灵敏度和特异度分别为35.5%和88.7%,Fu模型的灵敏度和特异度分别为48.4%和78.7%,Lin模型的灵敏度和特异度分别为77.4%和55.3%。结论男性、血Na、CRP和SF是KD发生IVIG耐药的独立危险因素。联合以上4个指标建立的新模型具有较高灵敏度,较Egami、Kobayashi、Fu和Lin 4种IVIG耐药预测模型具有更好的预测效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黏膜皮肤淋巴结综合征 丙种球蛋白耐药 危险因素 预测模型 ROC曲线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尤文肉瘤EWS-FLI1蛋白融合区的二级结构及B细胞表位的预测 被引量:3
3
作者 曹凯 黄路 +4 位作者 安洪 舒勇 韩智敏 黄山虎 廖翔 《中国免疫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1期11-15,共5页
目的:预测尤文肉瘤EWS-FLI1蛋白融合区的二级结构及B细胞表位。方法:采用SOPM/SOPMA法、Chou-Fasman法和Karplus-Schulz法预测EWS-FLI1蛋白的二级结构;综合分析蛋白的柔性结构、亲水性、表面可及性与抗原性,通过预测数据再确定EWS-FLI1... 目的:预测尤文肉瘤EWS-FLI1蛋白融合区的二级结构及B细胞表位。方法:采用SOPM/SOPMA法、Chou-Fasman法和Karplus-Schulz法预测EWS-FLI1蛋白的二级结构;综合分析蛋白的柔性结构、亲水性、表面可及性与抗原性,通过预测数据再确定EWS-FLI1蛋白融合区的抗原表位。结果:EWS-FLI1蛋白的二级结构主要为柔性区域,位于EWS-FLI1蛋白N端5,23-30,32,36-49,62,69-100,118-123,128-132,135,137-170,173-179,183-271,276-286,291-301,317-319,328-331,346-353,396-400,407-408,426-438区段;α螺旋位于N端10-15,34,55,106-107,306-316,340-345,359-362,386-392区段;β折叠位于N端20,22,50-52,65-67,102-107,272,274,289-290,323,325-327,371-375,380-384,422-424,446-447区段;B细胞表位位于N端69-79,99-114,128-152,167-171,194-208,248-265,397-406区段,融合区B细胞表位位于N端248-265区段。结论:应用多参数预测EWS-FLI1蛋白融合区的二级结构与B细胞表位,为蛋白特征及复合表位疫苗的进一步研制奠定了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尤文肉瘤 EWS—FLI1蛋白 二级结构 B细胞表位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川崎病相关微RNA的功能机制及生物标志物研究进展 被引量:2
4
作者 冯佳丽 彭宇 段君凯 《上海交通大学学报(医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2期256-260,共5页
川崎病是一种以全身血管炎为主要病变的急性发热出疹性小儿疾病,为儿童后天性心脏病最常见的病因。该病病因尚不明确,发病机制仍有待探索。部分川崎病病例由于临床表现不典型易被误诊,未经有效治疗的患者并发冠状动脉病变的风险增加。因... 川崎病是一种以全身血管炎为主要病变的急性发热出疹性小儿疾病,为儿童后天性心脏病最常见的病因。该病病因尚不明确,发病机制仍有待探索。部分川崎病病例由于临床表现不典型易被误诊,未经有效治疗的患者并发冠状动脉病变的风险增加。因此,及时诊断川崎病与预测冠状动脉病变对川崎病及早治疗、改善预后具有重大意义。微RNA(miRNA)在生物体的各种生命过程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同时miRNA表达失调参与众多疾病的发生、发展。目前研究显示,miRNA可辅助疾病的诊断、预后评估和大规模人群筛查,作为新型生物标志物具有潜在的临床应用前景。近期研究发现,miRNA与川崎病发病机制相关,其表达失调将导致川崎病患者的免疫失衡及血管损伤。另有部分研究表明,循环miRNA可作为川崎病潜在的生物标志物,主要聚焦于川崎病早期诊断及疗效预测。目前的研究尚处于探索阶段,需要更多的临床研究去验证川崎病相关miRNA的早期诊断及预测效能。该文就近年来miRNA在川崎病中的功能机制及生物标志物研究进行综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川崎病 微RNA 生物标志物 发病机制 诊断 疗效预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