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不同路径经外周静脉置入中心静脉导管在早产儿治疗中的应用 被引量:25
1
作者 肖艾青 张榕 +2 位作者 凃满梅 方玉琦 朱丽辉 《解放军护理杂志》 CSCD 2016年第17期23-25,共3页
目的不同路径经外周静脉置入中心静脉导管在早产儿治疗中的应用效果。方法便利抽样法选择2014年6月至2015年5月,3所三级甲等医院新生儿科住院且经外周静脉置入中心静脉导管(peripherally inserted central catheter,PICC)的306例早产儿... 目的不同路径经外周静脉置入中心静脉导管在早产儿治疗中的应用效果。方法便利抽样法选择2014年6月至2015年5月,3所三级甲等医院新生儿科住院且经外周静脉置入中心静脉导管(peripherally inserted central catheter,PICC)的306例早产儿的临床资料。根据其穿刺路径的不同,将其分为上肢静脉组(n=236)、下肢静脉组(n=48)、头部静脉组(n=22),比较三组患儿导管留置时间、一次性穿刺成功率、导管异位发生率及并发症发生率。结果上肢静脉组、下肢静脉组和头部静脉组患儿PICC留置时间分别为(19.82土10.86)、(20.57士12.58)和(17.95±10.64)d,一次穿刺成功率分别为71.6%、72.9%、72.7%,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上肢静脉组、下肢静脉组和头部静脉组患儿PICC置管导管异位发生率分别为3.4%、16.7%、18.2%,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16.772,P<0.05)。在静脉炎、导管堵塞、导管断裂、导管置管部位感染等并发症的发生率上,三组患儿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而在药物外渗、导管脱出等并发症的发生率上,三组患儿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三种置管路径各有优点,在为早产儿行PICC操作时,应常规使用经上肢静脉置管路径,在经上肢静脉、下肢静脉置管路径均受阻时,再考虑经头部静脉置管路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经外周静脉置入中心静脉导管 早产儿 置管路径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