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5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破骨细胞在类风湿关节炎致骨破坏病理变化中的作用及其调控 被引量:36
1
作者 陈红梅 王友莲 《中国骨质疏松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9期1168-1173,共6页
类风湿关节炎(RA)是一种严重的慢性自身免疫性炎症性疾病,关节软骨及骨破坏是RA的主要病理变化,是患者致残的主要原因。破骨细胞(OC)在RA骨破坏的病理过程中起关键作用,其调控依赖于OC形成、分化及活化的过程。巨噬细胞、滑膜成纤维细... 类风湿关节炎(RA)是一种严重的慢性自身免疫性炎症性疾病,关节软骨及骨破坏是RA的主要病理变化,是患者致残的主要原因。破骨细胞(OC)在RA骨破坏的病理过程中起关键作用,其调控依赖于OC形成、分化及活化的过程。巨噬细胞、滑膜成纤维细胞等是OC形成的主要来源,促炎性细胞因子在这个过程中起重要作用。主要的是RANK/RANKL/OPG、MCSF、TNF、IL-1和IL-17,这些细胞因子通过不同的信号传导通路促进OC的成熟及分化;此外,有些细胞因子对OC的分化及骨吸收作用产生负性调控作用,如IL-27、IL-4、IL-10、IFN-γ,大部分细胞因子通过RANK/RANKL/OPG系统,直接或间接作用于OC,两者之间的平衡决定骨破坏的结局。这些细胞因子通过多条信号传导通路介导OC对骨破坏的调控作用,其中NFATc1是关键的调节因子,如RANKL通过NF-κB/AP-1/c-fos和钙离子信号通路两条信号通路,调节NFATc1的活化,促进OC分化;TNF通过激活NF-κB,JNK和p38通路,活化NFATc1促进OC形成,还包括MAPK、STAT等通路。深入了解OC的病理过程及骨形成和骨吸收机制,监测及干扰促进OC活化的细胞因子,为早期RA的治疗提供新的靶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破骨细胞 类风湿关节炎 骨破坏 细胞因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类风湿关节炎合并肺间质病变的影响因素研究 被引量:18
2
作者 周浩彤 王友莲 《中国全科医学》 CAS 北大核心 2017年第10期1191-1195,共5页
目的探讨类风湿关节炎(RA)合并肺间质病变(ILD)的影响因素。方法选取2013年6月—2016年2月在江西省人民医院风湿免疫科住院治疗的RA患者349例,根据高分辨率CT(HRCT)检查结果分为RA组和RA合并ILD组(RA-ILD组)。记录并比较两组患者的一般... 目的探讨类风湿关节炎(RA)合并肺间质病变(ILD)的影响因素。方法选取2013年6月—2016年2月在江西省人民医院风湿免疫科住院治疗的RA患者349例,根据高分辨率CT(HRCT)检查结果分为RA组和RA合并ILD组(RA-ILD组)。记录并比较两组患者的一般资料、相关实验室检测指标及肺功能指标。结果 349例RA患者中,合并ILD 69例(19.8%)。RA-ILD患者的主要呼吸道症状为活动后干咳及呼吸困难,主要HRCT异常表现为毛玻璃样改变、网状结节状阴影。RA-ILD组患者男性比例、平均年龄、吸烟率、类风湿关节炎活动度评分(DAS28)高于RA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病程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RA-ILD组患者类风湿因子(RF)、抗环瓜氨酸肽抗体(抗-CCP抗体)、葡萄糖-6-磷酸异构酶(GPI)高于RA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红细胞沉降率(ESR)、C反应蛋白(CRP)、纤维蛋白原、D-二聚体、免疫球蛋白G(Ig G)、免疫球蛋白A(Ig A)、免疫球蛋白M(Ig M)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共68例患者进行了肺功能检查,RA-ILD组患者一氧化碳弥散量(DLCO)、肺活量(VC)、用力肺活量(FVC)、第1秒用力呼气末容积(FEV1)低于RA组,通气功能障碍发生率、弥散功能减退发生率高于RA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第1秒用力呼气末容积与用力肺活量比值(FEV1/FVC)、小气道功能障碍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年龄、DAS28、GPI是RA合并ILD的影响因素(P<0.05)。Pearson相关分析结果显示,DLCO与年龄、DAS28、GPI均无线性相关关系(P>0.05)。结论 ILD是RA患者的常见合并症,高龄、高疾病活动度、高滴度GPI是其危险因素。早期行HRCT检查有助于疾病的及早诊断和治疗,肺功能DLCO测定也对早期诊断ILD有一定参考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关节炎 类风湿 肺疾病 间质性 影响因素分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系统性红斑狼疮低疾病活动度及缓解状况的真实世界研究 被引量:1
3
作者 任立敏 赵楚楚 +13 位作者 赵义 周惠琼 张莉芸 王友莲 沈凌汛 范文强 李洋 厉小梅 王吉波 程永静 彭嘉婧 赵晓珍 邵苗 李茹 《北京大学学报(医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273-278,共6页
目的:研究系统性红斑狼疮(systemic lupus erythematosus, SLE)患者的真实世界低疾病活动度和临床缓解率,并分析其相关因素。方法:采用现场调查的研究方法,对国内11家医院1 000例SLE患者进行问卷调查,记录患者的一般资料、临床表现、实... 目的:研究系统性红斑狼疮(systemic lupus erythematosus, SLE)患者的真实世界低疾病活动度和临床缓解率,并分析其相关因素。方法:采用现场调查的研究方法,对国内11家医院1 000例SLE患者进行问卷调查,记录患者的一般资料、临床表现、实验室检查结果和治疗情况等。采用狼疮低疾病活动状态(lupus low disease activity state, LLDAS)和SLE缓解定义(definitions of remission in SLE,DORIS)评价患者低疾病活动度和临床缓解率,进一步分析符合LLDAS或DORIS缓解患者的临床特征。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影响LLDAS或DORIS缓解的相关因素。结果:1 000例SLE患者中,207例(20.7%)符合LLDAS标准,104例(10.4%)符合DORIS缓解。与不符合LLDAS或DORIS的患者相比,符合LLDAS或DORIS者高收入比例更高,病程更长,贫血、肌酐升高、红细胞沉降率增快和低白蛋白血症的发生率更低。应用羟氯喹>12个月或免疫抑制剂≥6个月的SLE患者缓解比例较高。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发现,红细胞沉降率增快、抗双链DNA抗体阳性、低补体血症(C3和C4)、蛋白尿及家庭收入低是不利于达到LLDAS或DORIS缓解的独立相关因素,而应用羟氯喹>12个月为达到LLDAS或DORIS缓解的保护因素。结论:SLE患者达到LLDAS或DORIS缓解状态的比例较低,规范应用羟氯喹和免疫抑制剂有助于患者的病情缓解。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系统性红斑狼疮 缓解 狼疮低疾病活动状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大动脉炎诊断及活动性评价中国专家调查 被引量:6
4
作者 戴晓敏 董智慧 +20 位作者 陈盛 程永静 达展云 戴生明 董静 侯勇 李芬 刘晓兵 梅轶芳 青玉凤 施春花 史伟浩 舒强 王勇 温鸿雁 徐健 徐胜前 薛静 叶霜 朱剑 姜林娣 《复旦学报(医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2期127-133,共7页
目的调查中国医师对大动脉炎(Takayasu′s arteritis,TA)临床诊断与活动性评价的现状。方法全国19位风湿免疫专家、3位血管外科专家参与,通过问卷设计、网络打分,首次就目前TA临床诊断及活动性评估等问题进行回答,采用加权平均法计算相... 目的调查中国医师对大动脉炎(Takayasu′s arteritis,TA)临床诊断与活动性评价的现状。方法全国19位风湿免疫专家、3位血管外科专家参与,通过问卷设计、网络打分,首次就目前TA临床诊断及活动性评估等问题进行回答,采用加权平均法计算相应问题的平均分。结果中国专家目前主要采用1990年美国风湿病学会(American College of Rheumatology,ACR)分类标准进行TA临床诊断。其中,年龄、肢体跛行、黑矇等症状,无脉或脉搏减弱、血管杂音、双侧脉压差增大、高血压等体征,以及急性时相反应蛋白检测,有助于疾病诊断。此外,计算机断层血管造影(computed tomography angiography,CTA)、磁共振血管造影(magnetic resonance angiography,MRA)、血管彩色多普勒超声、正电子发射计算机断层显像(positron emission tomography,PET)等无创影像学检查均被认为具有重要的诊断价值。对于TA活动性评估,中国专家主要采用美国Kerr评分体系。急性时相反应蛋白以及各种无创影像学检查均具有重要的病情活动性评估价值。在影像选择方面,颈动脉受累者更推荐血管超声检查,对于肺动脉、胸/腹主动脉主干受累者则CTA略优于MRA。结论急性时相反应蛋白以及无创影像学检查有助于中国医师对TA的临床诊断及活动性评价。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动脉炎 诊断 疾病活动性 中国 专家调查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木村病四例报道及诊断思路分析 被引量:3
5
作者 刘娟 姜丽丽 王友莲 《中国全科医学》 CAS 北大核心 2018年第23期2882-2885,共4页
木村病(KD)是一种罕见的、自身免疫介导的慢性炎性疾病,亚洲中青年男性多见,病因及发病机制不明,临床常出现误诊、误治,常表现为头颈部无痛性、单个或多个皮下软组织肿物,可累及淋巴结、唾液腺;血嗜酸粒细胞及血清免疫球蛋白E水平升高... 木村病(KD)是一种罕见的、自身免疫介导的慢性炎性疾病,亚洲中青年男性多见,病因及发病机制不明,临床常出现误诊、误治,常表现为头颈部无痛性、单个或多个皮下软组织肿物,可累及淋巴结、唾液腺;血嗜酸粒细胞及血清免疫球蛋白E水平升高为该病的特点;尽管该病呈良性病变过程,手术、放化疗和药物治疗有效,但病程长、病情极易反复。为探讨KD的诊治,本文总结经病理组织检查确诊的4例KD患者的诊治过程,结合文献复习对该病的临床表现、病理改变、诊断及治疗方法进行分析,以提高对该病的认识,为其诊治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免疫系统疾病 木村病 临床特点 诊断 治疗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