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5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超声引导下心包置管引流在心脏介入术并发急性心包填塞诊治中的应用 被引量:13
1
作者 洪浪 陈章强 +3 位作者 王洪 尹秋林 赖珩莉 陆林祥 《中国全科医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35期4013-4014,4017,共3页
目的探讨超声引导下心包置管引流在心脏介入术中并发急性心包填塞的应用价值。方法对本院30例在介入术中并发的由超声心动图或X线透视证实的急性心包填塞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我院1986年12月—2009年6月开展心脏介入治疗7... 目的探讨超声引导下心包置管引流在心脏介入术中并发急性心包填塞的应用价值。方法对本院30例在介入术中并发的由超声心动图或X线透视证实的急性心包填塞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我院1986年12月—2009年6月开展心脏介入治疗7000例患者,共有30例发生急性心包填塞,发生率为0.43%。30例患者在心脏介入治疗术中出现胸闷、气促、心悸、呼吸困难、血压降低,或呼吸心搏骤停、昏迷等。均经床旁超声心动图或X线透视检查证实心包腔积液。17例发生于经皮左房室瓣球囊成形术,死亡4例;5例发生于冠状动脉成形及支架术中,死亡1例;8例发生于射频消融术中(其中6例发生于阵发性房颤射频消融术中;2例发生在室上性心动过速射频消融术中,其中1例合并甲状腺功能低下)。紧急实施经皮seldinger法在剑突下穿刺心包腔及置管引流术,抽出心包腔不凝固鲜红色血液100~800ml,平均(540.5±220.6)ml,猪尾巴导管留置时间8~24h,平均(18.5±5.5)h。经快速补液、输血和多巴胺升压等治疗后,19例自愈;6例经心包腔穿刺持续引流大量积血,送胸外科行急诊开胸心肌修补术或海绵填塞止血,症状逐渐缓解而痊愈出院;5例死亡。结论急性心包填塞是心脏介入诊疗过程中严重的并发症,及时发现和有效处理非常重要,超声引导下经皮穿刺心包置管引流是治疗急性心包填塞的有效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超声心动描记术 心包穿刺术 心脏压塞 临床应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通心络对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患者介入术后血小板活化及血管内皮功能的影响 被引量:15
2
作者 陈章强 赖云英 +4 位作者 洪浪 王洪 邱斌贝 尹秋林 赖珩莉 《中华老年心脑血管病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07年第7期460-463,共4页
目的评价通心络胶囊对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ACS)介入治疗术后血小板活化状态及血管内皮功能的影响。方法90例ACS患者(ACS组)随机分为通心络胶囊治疗组(45例)和常规治疗组(45例),另选健康对照组45例,分别检测血小板表面活性标记蛋白CD62P... 目的评价通心络胶囊对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ACS)介入治疗术后血小板活化状态及血管内皮功能的影响。方法90例ACS患者(ACS组)随机分为通心络胶囊治疗组(45例)和常规治疗组(45例),另选健康对照组45例,分别检测血小板表面活性标记蛋白CD62P、CD63和膜糖蛋白(GP)Ⅱb/Ⅲa,测定血浆血管性假血友病因子(vWF),并测量内皮依赖性血管舒张功能(FMD)。服用通心络胶囊治疗8周后复查上述指标并进行治疗前后比较及两组间比较。结果与健康对照组比较,ACS组患者血小板活化指标CD62P、CD63及GPⅡb/Ⅲa受体复合物显著升高(P<0.01),vWF显著升高(P<0.01),FMD显著降低(P<0.01)。冠状动脉介入术后vWF升高(P<0.05),FMD降低(P<0.05)。与常规治疗组比较,通心络胶囊治疗组更明显降低CD62P、CD63、vWF(P<0.05)及GPⅡb/Ⅲa复合物(P<0.01),增加FMD的水平(P<0.05)。结论通心络胶囊可用于冠状动脉介入术前后预防和治疗冠状动脉内血栓及保护血管内皮功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冠状动脉疾病 血小板活化 内皮 血管 通心络胶囊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血栓抽吸术后急诊支架与延迟支架置入对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的疗效比较 被引量:8
3
作者 吴志勇 盛国太 +4 位作者 祝志云 常智堂 余茂生 唐昱 李华泰 《中国循环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4期317-321,共5页
目的:比较血栓抽吸术后急诊支架与延迟支架置入对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STEMI)患者的治疗效果。方法:入选2012-11至2014-01期间因STEMI行充分血栓抽吸并经血栓抽吸导管冠状动脉(冠脉)内注射替罗非班、硝普钠和硝酸甘油后梗死相关动... 目的:比较血栓抽吸术后急诊支架与延迟支架置入对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STEMI)患者的治疗效果。方法:入选2012-11至2014-01期间因STEMI行充分血栓抽吸并经血栓抽吸导管冠状动脉(冠脉)内注射替罗非班、硝普钠和硝酸甘油后梗死相关动脉恢复心肌梗死溶栓治疗(TIMI)血流3级的患者共计82例,由SAS软件产生的随机数字法分为急诊支架组(n=41例)和延迟支架组(n=41例)。急诊支架组患者立即置入支架,而延迟支架组患者则不立即置入支架,而是继续抗血小板和抗凝治疗10-14天后再行支架置入。对两组主要指标和次要指标进行比较,主要指标包括心电图ST段回落幅度、慢血流/无复流发生率及心肌染色3级的百分比,次要指标包括支架置入参数、对心室重塑的影响及主要不良心血管事件。结果:延迟支架组在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术后的心电图ST段回落幅度、TIMI血流3级和心肌染色3级百分比以及校正TIMI帧数分别为(68.2±9.2)%、97.5%、69.0%和(19.5±5.2)帧,与急诊支架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延迟支架组与急诊支架组在PCI术中发生无复流/慢血流的比例分别为2.5%和31.0%,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延迟支架组和急诊支架组支架数量分别为(1.21±0.32)枚和(1.76±0.76)枚,平均支架长度分别为(28.3±11.7)mm和(33.7±12.9)mm,平均支架直径分别为(3.17±0.76)mm和(2.82±0.87)mm,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延迟支架组的扩张压力[(18.5±6.2)atm]也明显高于急诊支架组[(13.6±7.1)atm],而延迟支架组75%的患者采取了高压后扩张,高于急诊支架组(23.8%),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随访6个月时发现,延迟支架组和急诊支架组在左心室射血分数、左心室收缩短分数与1周时有下降趋势,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而左心室舒张末期容积(LVEDV)及左心室舒张末期内径(LVEDD)与1周时比较有明显的增加(P〈0.05);而这种变化在急诊支架组更为明显(P〈0.05)。随访6个月时结果显示,与急诊支架组比较,延迟支架组主要不良事件发生率明显下降(P〈0.05)。结论:STEMI患者PCI中血栓抽吸术后延迟支架置入可以减少支架术后慢血流/无复流现象的发生,改善支架贴壁和心肌灌注,减少不良心血管事件发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心肌梗死 直接经皮冠状动脉介入 延迟支架置入 急诊支架置入 疗效观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三维标测系统指导下复杂心律失常的经导管射频消融治疗 被引量:6
4
作者 洪浪 王洪 +5 位作者 赖珩莉 尹秋林 陈章强 陆林祥 邱赟 肖承伟 《介入放射学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2期123-126,共4页
目的探讨三维标测系统(EnSite或CARTO)指导下经导管射频消融(RFA)治疗复杂心律失常的疗效与安全性。方法选择2006年2月至2008年12月住院患者123例,其中阵发性心房颤动(房颤)58例、持续性或永久性房颤10例、心房扑动13例、房性心动过速1... 目的探讨三维标测系统(EnSite或CARTO)指导下经导管射频消融(RFA)治疗复杂心律失常的疗效与安全性。方法选择2006年2月至2008年12月住院患者123例,其中阵发性心房颤动(房颤)58例、持续性或永久性房颤10例、心房扑动13例、房性心动过速12例、室性心动过速或频发室性早搏30例。在EnSiteNavX或Array系统(80例)或CARTO系统(43例)指导下行RFA手术。结果106例(86.2%)1次手术成功,10例再次导管消融成功,再次消融总成功率94.3%。59例房颤1次手术成功,5例再次消融成功。11例心房扑动患者1次手术成功,1例复发再次消融成功。10例房速1次手术成功,1例复发再次消融成功。26例室速、室早患者1次消融成功,3例行再次消融成功。并发症6例:心脏压塞4例,左前降支远端栓塞1例,术后肺栓塞1例。结论三维标测系统可清晰地显示心脏三维立体结构,对复杂疑难心律失常的RFA治疗具有较好的指导作用,提高消融的成功率并增加手术安全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心律失常 三维标测系统 导管消融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等渗和低渗造影剂在冠状动脉介入诊疗中对肾功能影响的对比观察 被引量:9
5
作者 吴志勇 漆红梅 +2 位作者 葛郁芝 盛国太 余茂生 《中国循环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1期12-14,共3页
目的:对比观察等渗和低渗造影剂在冠状动脉介入诊疗中对肾功能影响。方法:根据患者心功能(NYHA分级)、糖尿病、年龄3项因素按“不平衡指数最小的原则”对2006-05至2009-05行冠状动脉介入诊疗的366例患者进行随机分组,将患者分为等... 目的:对比观察等渗和低渗造影剂在冠状动脉介入诊疗中对肾功能影响。方法:根据患者心功能(NYHA分级)、糖尿病、年龄3项因素按“不平衡指数最小的原则”对2006-05至2009-05行冠状动脉介入诊疗的366例患者进行随机分组,将患者分为等渗造影剂组(n=161)与低渗造影剂组(n=205)。人选患者术前给予充分的生理盐水水化治疗,所有患者介入治疗前1天及治疗后第1~5天、术后14天分别检查肾功能指标,并同时观测尿量。了解肾功能变化及造影剂相关性肾损害(CIN)的发生情况。结果:在充分水化治疗的基础上,等渗造影剂组与低渗造影剂组患者在术后24—72h与术前相比均有不同程度的肌酐水平的升高,且这影响在术前肾功能不全患者中更为持久(达4~5天),但差异均没有达到统计学意义(P〉0.05)。同时,等渗造影剂组与低渗造影剂组之间在相应的时间段对肾功能影响和CIN发生率差异也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充分水化治疗的基础上,等渗造影剂和低渗造影剂对。肾功能影响和造影剂肾病的发生无明显区别。水化治疗仍是降低CIN发生的经济、有效、副作用少的措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造影剂相关性肾损害 水化治疗 冠状动脉介入治疗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应用PDA封堵器治疗嵴内型室间隔缺损的疗效及安全性分析 被引量:5
6
作者 洪浪 王洪 +3 位作者 陈章强 陆林祥 尹秋林 赖珩莉 《中国医学影像学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5期395-398,共4页
目的:评价应用PDA封堵器治疗嵴内型室间隔缺损(IVSD)的疗效及安全性。材料和方法:筛选适合经导管封堵治疗IVSD的患者20例(男11例女9例)。经彩色多谱勒超声心动图测量缺损口大小、距主动脉右冠瓣及肺动脉瓣距离,经皮穿刺股动脉和股静脉,... 目的:评价应用PDA封堵器治疗嵴内型室间隔缺损(IVSD)的疗效及安全性。材料和方法:筛选适合经导管封堵治疗IVSD的患者20例(男11例女9例)。经彩色多谱勒超声心动图测量缺损口大小、距主动脉右冠瓣及肺动脉瓣距离,经皮穿刺股动脉和股静脉,建立动静脉轨道,经7~12F输送鞘管通过右股静脉途径释放封堵器。结果:超声心动图测量的VSD直径5~7mm,平均6.5±0.5mm,大血管短轴切面上缺损位于12点至1点钟位,缺损上缘距主动脉瓣2~3mm,平均2.5±0.5mm。PDA封堵器的直径7~10mm,平均8.5±1.5mm,20例IVSD患者封堵全部成功,术后杂音消失或明显减弱(4/6级降至1~2/6级),左心室造影无分流现象,彩色多谱勒超声心动图检查无主动脉瓣返流,无穿膈血流。随访5个月~6年(平均36±12个月)未见穿隔血流、明显主动脉瓣返流以及传导阻滞等并发症。结论:PDA封堵器可以成功封堵IVSD,近期疗效佳,无严重并发症的发生,远期疗效尚有待于进一步随访观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室间隔缺损 嵴内型 动脉导管未闭封堵器 放射摄影术 介入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结合国情客观认识欧美指南关于经皮二尖瓣球囊成形术的建议 被引量:4
7
作者 周裔忠 李华泰 盛国太 《中国循环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2期105-106,共2页
经皮二尖瓣球囊成形术(PBMV)是治疗二尖瓣狭窄的有效方法。最近出版的欧美瓣膜性心脏病指南均对PBMV的适应证作了明确论述,但不一定符合我国实情。笔者认为除了单纯风湿性二尖瓣狭窄外,二尖瓣狭窄合并轻中度关闭不全,或合并轻中度... 经皮二尖瓣球囊成形术(PBMV)是治疗二尖瓣狭窄的有效方法。最近出版的欧美瓣膜性心脏病指南均对PBMV的适应证作了明确论述,但不一定符合我国实情。笔者认为除了单纯风湿性二尖瓣狭窄外,二尖瓣狭窄合并轻中度关闭不全,或合并轻中度主动脉瓣病变,或合并三尖瓣关闭不全,或合并心房颤动及左心房血栓、瓣膜钙化均可行PBMV。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经皮二尖瓣球囊成形术 风湿性二尖瓣狭窄 指南 欧美 三尖瓣关闭不全 国情 瓣膜性心脏病 主动脉瓣病变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葛根素对异丙肾上腺素诱导的大鼠心肌组织转化生长因子β1和血浆血管紧张素Ⅱ的影响 被引量:4
8
作者 刘诗英 王卫真 +2 位作者 吴志勇 邱元芝 邢卫平 《实用医学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12年第18期3018-3021,共4页
目的:研究葛根素对异丙肾上腺素(ISO)诱导的大鼠心肌组织中转化生长因子β1(TGF-β1)和血浆血管紧张素Ⅱ(Ang-Ⅱ)的影响。方法:采用ISO[5mg/(kg·d)×14d]皮下注射诱导大鼠心肌纤维化,给予葛根素100mg/(kg·d)腹腔注射或卡... 目的:研究葛根素对异丙肾上腺素(ISO)诱导的大鼠心肌组织中转化生长因子β1(TGF-β1)和血浆血管紧张素Ⅱ(Ang-Ⅱ)的影响。方法:采用ISO[5mg/(kg·d)×14d]皮下注射诱导大鼠心肌纤维化,给予葛根素100mg/(kg·d)腹腔注射或卡托普利100mg/(kg·d)灌胃,实验共8周。32只雄性SD大鼠随机分成4组:模型组8只;葛根素组8只;卡托普利组8只;葛根素+卡托普利组8只。实验末检测大鼠左室射血分数及缩短分数,计算左心室质量指数,取左室心肌组织进行VG染色,分别测算胶原容积积分,取左室游离壁心肌组织检测羟脯氨酸浓度,RT-PCR检测TGF-β1mRNA水平和WesternBlot测定TGF-β1蛋白,测定血浆Ang-Ⅱ浓度。结果:与模型组比较,葛根素和卡托普利均改善大鼠左室收缩功能(LVEF%,FS%,P<0.01),减少左心室质量指数(P<0.01)及羟脯氨酸浓度(P<0.01),减少左室心肌组织TGF-β1(P<0.05),降低血浆Ang-Ⅱ浓度(P<0.01)。以葛根素+卡托普利最显著(P<0.01)。结论:葛根素改善左心室收缩功能,抑制左室心肌组织中TGF-β1表达和降低血浆Ang-Ⅱ,葛根素与卡托普利合用作用更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葛根素 转化生长因子Β1 血管紧张素Ⅱ 心肌纤维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网络视频健康教育在PICC带管出院患者中的应用 被引量:23
9
作者 赖丽芳 毕小娥 +1 位作者 胡爱珍 孙美花 《护理学杂志》 2012年第21期81-82,共2页
目的观察网络视频健康教育在PICC带管出院患者中应用的效果。方法将79例PICC带管出院患者按离医院距离远近分为观察组34例,对照组45例。对照组出院后常规每周回医院维护1次,观察组采取网络视频方式对患者进行护理指导。结果两组导管留... 目的观察网络视频健康教育在PICC带管出院患者中应用的效果。方法将79例PICC带管出院患者按离医院距离远近分为观察组34例,对照组45例。对照组出院后常规每周回医院维护1次,观察组采取网络视频方式对患者进行护理指导。结果两组导管留置时间及局部感染、导管堵塞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采取网络视频观察、指导PICC带管出院患者的护理是可行的,它可取得与定期来院复查同样的护理效果,节省时间与费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PICC 带管出院 网络视频 健康教育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分叉型覆膜支架治疗结核性腹主动脉假性动脉瘤一例 被引量:2
10
作者 张繁之 盛国太 +1 位作者 曹乾嫱 刘元庆 《介入放射学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11期976-977,共2页
临床资料 患者女,64岁。主诉右侧腰痛10余天入院。6个月前在省结核病专科医院确诊为"亚急性血型播散型结核"及"结核性脑膜炎"。入院时及住院期间无发热。血常规及生化检查基本正常。红细胞沉降率8 mm/1 h。肺部CT示两肺上叶陈旧性... 临床资料 患者女,64岁。主诉右侧腰痛10余天入院。6个月前在省结核病专科医院确诊为"亚急性血型播散型结核"及"结核性脑膜炎"。入院时及住院期间无发热。血常规及生化检查基本正常。红细胞沉降率8 mm/1 h。肺部CT示两肺上叶陈旧性结核,左肺上叶尖后段小结节影,建议1个月后复查。腹部增强CT扫描及双源CT血管成像(DSCTA)显示腹主动脉下段突出一大小35 mm×40 mm瘤样团块,瘤颈约7 mm。DSA检查证实腹主动脉假性动脉瘤,位于临近髂动脉分叉处。瘤开口距髂动脉分叉处不足10 mm。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假性动脉瘤 结核 血管腔内治疗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南昌市社区中老年居民高血压患病影响因素分析 被引量:7
11
作者 胡爱珍 赖丽芳 方晟 《护理学杂志》 CSCD 2014年第19期78-81,共4页
目的掌握影响城镇居民高血压病的危险因素,为预防和控制高血压提供依据。方法按性别和年龄分层抽取南昌市2个社区40岁及以上居民9 998人,进行个人基本信息、健康状况以及影响健康的相关行为危险因素的问卷调查及体格检查。结果9 998人... 目的掌握影响城镇居民高血压病的危险因素,为预防和控制高血压提供依据。方法按性别和年龄分层抽取南昌市2个社区40岁及以上居民9 998人,进行个人基本信息、健康状况以及影响健康的相关行为危险因素的问卷调查及体格检查。结果9 998人收缩压、舒张压为(127.2±18.6)mmHg、(72.6±10.2)mmHg;检出高血压2 486人(24.86%),男性高于女性(P<0.01);影响高血压的危险因素为年龄、慢性肾炎、腰臀比、文化程度、腰围、颈围、食用动物内脏、性别、饮酒、体重指数。结论南昌市2个社区居民高血压患病率略低于全国平均水平;年龄是影响高血压的主要危险因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血压 社区 中老年居民 危险因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前送球囊DK-Crush技术治疗真性冠状动脉分叉病变:与经典DK-Crush技术对比 被引量:3
12
作者 洪浪 王洪 +3 位作者 李林锋 尹秋林 廖作银 涂伟玲 《中国医学前沿杂志(电子版)》 2013年第9期69-73,共5页
目的探讨改良DK-Crush技术(即前送球囊DK-Crush技术)处理冠状动脉真性分叉病变的有效性和安全性。方法本研究连续入选2007年1月至2011年12月在本院住院,冠状动脉造影证实为真性分叉病变(分支血管直径≥2.0 mm)的患者共196例。随机分为两... 目的探讨改良DK-Crush技术(即前送球囊DK-Crush技术)处理冠状动脉真性分叉病变的有效性和安全性。方法本研究连续入选2007年1月至2011年12月在本院住院,冠状动脉造影证实为真性分叉病变(分支血管直径≥2.0 mm)的患者共196例。随机分为两组,每组各98例,其中一组接受经典DK-Crush技术治疗,另外一组接受前送球囊DK-Crush技术治疗。比较两组患者临床特征、病变分布、曝光时间、手术时间、使用球囊数量、造影剂用量、手术相关费用、手术成功率,并记录出院后6个月临床随访时的主要心血管事件(MACE)发生率。结果两组患者基础临床特征差异无显著性,两组患者分叉病变分布差异无显著性。用前送球囊DK-Crush组与经典DK-Crush组患者的主干与分支血管之间的夹角[(54±18)°︰(49±15)°,P=0.10]、主支血管病变长度[(22.5±7.1)mm︰(24.6±7.3)mm,P=0.10]、手术成功率(98%±1%︰99%±1%,P=0.33)、术后即刻分支血管开口部位最小血管直径[(2.72±0.29)mm∶(2.76±0.23)mm,P=0.10]、残余狭窄率(6.8%±2.2%︰6.5%±2.6%,P=0.10)差异均无显著性。前送球囊DK-Crush组与经典DKCrush组比较,患者曝光时间短[(38±11)min∶(50±13)min,P=0.03]、手术时间短[(65±17)min︰(78±18)min,P=0.03]、使用球囊数量少[(1.7±0.4)个︰(2.6±0.7)个,P=0.02]、造影剂使用量小[(68±25)ml︰(83±24)ml,P=0.03]、手术相关费低[(45 120±234)元︰(50284±245)元,P=0.03]。6个月随访时前送球囊DK-Crush组患者的MACE事件发生率(5.7%±2.2%︰5.3%±1.6%,P=0.08)、造影再狭窄率(7.8%±2.6%︰7.5%±2.2%,P=0.10)差异均无显著性。结论改良的DK-Crush技术能显著缩短曝光时间、减少球囊数量,减少患者的手术费用,其6个月随访结果证实了其在有效性及安全性方面均与经典DK-Crush技术相当。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冠状动脉 分叉病变 介入治疗 DK-Crush技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嵴内型室间隔缺损的介入治疗 被引量:3
13
作者 洪浪 王洪 +6 位作者 赖珩莉 尹秋林 陈章强 李彬 黄勤 邱云 李林锋 《放射学实践》 2007年第7期750-752,共3页
目的:探讨嵴内型室间隔缺损(IVSD)介入治疗的安全性和有效性。方法:50例室间隔缺损(VSD)介入治疗患者中,有10例术前经胸超声心动图(TTE)确定为IVSD,其中男8例,女2例,年龄4-44岁(平均21岁)。术中常规左心室造影,以明确IVS... 目的:探讨嵴内型室间隔缺损(IVSD)介入治疗的安全性和有效性。方法:50例室间隔缺损(VSD)介入治疗患者中,有10例术前经胸超声心动图(TTE)确定为IVSD,其中男8例,女2例,年龄4-44岁(平均21岁)。术中常规左心室造影,以明确IVSD的诊断;符合通过VSD建立股动静脉轨道,应用7-9F输送鞘释放封堵器。8例采用国产动脉导管未闭封堵器,型号为6-8mm或14-16mm,2例采用国产对称性室间隔缺损封堵器,型号为7-10mm。分别于术后3、6和12个月时心电图和超声心动图。结果:10例患者左心室造影显示右后向左前分流束,均封堵成功。术后1例出现微量主动脉瓣返流。术后随访10例患者均无异常改变。结论:嵴内型室间隔缺损介入治疗安全、手术成功率高,长期疗效有待于进一步观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放射学 介入性 血管造影术 室间隔缺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右冠状动脉慢性完全闭塞合并左主干病变患者的介入治疗
14
作者 洪浪 王洪 +5 位作者 尹秋林 李林锋 赖珩莉 陆林祥 李彬 黄勤 《中华老年心脑血管病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09年第7期550-551,共2页
右冠状动脉慢性完全闭塞合并左主干病变的患者临床猝死率很高。药物保守治疗对这类患者的疗效极为有限。目前指南推荐行外科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CABG)治疗,但我省目前尚不能常规开展,患者亦不愿接收外科CABG治疗。PCI是挽救这类患... 右冠状动脉慢性完全闭塞合并左主干病变的患者临床猝死率很高。药物保守治疗对这类患者的疗效极为有限。目前指南推荐行外科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CABG)治疗,但我省目前尚不能常规开展,患者亦不愿接收外科CABG治疗。PCI是挽救这类患者的最佳手段,但PCI对这类患者风险很高,要求术者需要具有丰富的介入治疗经验和熟练的技术。现将我们近年来成功完成的8例右冠状动脉慢性完全闭塞合并左主干病变的患者介入治疗情况报道如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冠状动脉慢性完全闭塞 左主干病变 介入治疗 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 药物保守治疗 CABG PCI 求术者
在线阅读 下载PDF
22例前向PCI失败但逆向成功CTO病例分析
15
作者 李林锋 洪浪 +2 位作者 王洪 尹秋林 蔡新勇 《中国医学前沿杂志(电子版)》 2013年第12期82-85,共4页
目的 探讨逆向导丝技术治疗前向失败的冠状动脉慢性完全闭塞(chronic total occlusion, CTO)病变的可行性和安全性。方法选择2008年6月至2011年12月在本院住院治疗的22例冠心病患者,年龄51~68(59±7)岁,男15例,女7例。冠... 目的 探讨逆向导丝技术治疗前向失败的冠状动脉慢性完全闭塞(chronic total occlusion, CTO)病变的可行性和安全性。方法选择2008年6月至2011年12月在本院住院治疗的22例冠心病患者,年龄51~68(59±7)岁,男15例,女7例。冠状动脉造影显示冠状动脉CTO,其中14例右冠状动脉CTO,8例左冠状动脉前降支CTO。常规行前向导丝技术失败后,采用逆向导丝技术行冠状动脉介入治疗,观察手术成功率、手术时间、X线曝光时间、造影剂用量、并发症和主要不良心脏事件(包括心源性死亡、心肌梗死、靶病变血运重建)。结果20例患者行逆向导丝技术成功,成功率为90.9%,手术时间为112~226(162±35)分钟、X线曝光时间为54~98(72±20)分钟、造影剂用量为180~290(236±27)ml、无心源性死亡和其他严重并发症发生。患者随访3~36个月,2例患者再发心绞痛,复查冠状动脉造影示:1例出现支架内再狭窄,另1例为非靶血管狭窄。结论当前向导丝技术不能通过CTO时,应用逆行导丝技术是可行和安全的,可明显提高手术成功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冠状动脉 慢性完全闭塞 逆行导丝 介入治疗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