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7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江西省碎米蕨属植物新记录种--中华隐囊蕨
1
作者 王贤芳 杨曦瑶 +1 位作者 陈春发 詹选怀 《现代农业科技》 2025年第6期98-100,111,共4页
2023年,为了更好地了解九江市野生植物资源多样性,九江市林业局与江西省、中国科学院庐山植物园联合开展了九江市野生植物资源调查,在九江市修水县布甲乡太阳村野外调查时,采集到了一种植物。通过标本鉴定,该植物为中华隐囊蕨(Cheilanth... 2023年,为了更好地了解九江市野生植物资源多样性,九江市林业局与江西省、中国科学院庐山植物园联合开展了九江市野生植物资源调查,在九江市修水县布甲乡太阳村野外调查时,采集到了一种植物。通过标本鉴定,该植物为中华隐囊蕨(Cheilantheschinensis),查阅相关资料及文献发现,该植物为江西省碎米蕨属(Cheilanthes)植物新记录种。对中华隐囊蕨的主要形态学特征进行了详细描述,并提供了该植物生境、叶正反面、孢子囊群的照片。新记录种的发现,不仅增加了江西省碎米蕨属植物多样性,也为江西省蕨类植物及区系研究提供了新材料。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华隐囊蕨 碎米蕨属 新记录种 形态特征 江西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国特有珍稀濒危植物小溪洞杜鹃的解剖结构特征
2
作者 李丹丹 刘杰 +1 位作者 李晓花 张乐华 《植物资源与环境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89-96,共8页
为了从解剖学角度探究中国特有珍稀濒危植物小溪洞杜鹃(Rhododendron xiaoxidongense W.K.Hu)的环境适应性机制和濒危机制,采用扫描电镜对其花粉特征及种子表面纹饰进行观察,并运用常规石蜡切片法对其叶片、幼茎、侧根和幼果的解剖结构... 为了从解剖学角度探究中国特有珍稀濒危植物小溪洞杜鹃(Rhododendron xiaoxidongense W.K.Hu)的环境适应性机制和濒危机制,采用扫描电镜对其花粉特征及种子表面纹饰进行观察,并运用常规石蜡切片法对其叶片、幼茎、侧根和幼果的解剖结构进行研究。结果表明:小溪洞杜鹃的花粉为复合型四合体,单粒花粉近球形,表面具黏丝,并具3个萌发沟。种子表面具肋纹且有明显的背腹面之分,两端具明显的翅。幼果的心皮边缘内卷,将子房分为8个心室,胚珠沿中轴胎座排列于两侧。叶为典型的异面叶,上表皮为复表皮,由2层排列紧密的不规则扁长方形表皮细胞组成,栅海比为0.49,而下表皮则由1层椭圆形表皮细胞组成,并分布有气孔;主脉仅有1个维管束,近圆形,并向叶片上表皮延伸形成维管束鞘延伸区,木质部位于维管束鞘中心位置且较为发达,韧皮部位于木质部四周,属于周韧维管束型。茎由表皮、皮层、次生韧皮部、次生木质部和髓组成,薄壁组织细胞内含有晶簇,无周皮,处于初生结构向次生结构的过渡阶段。侧根维管柱位于栓内层内,次生韧皮部面积较小,次生木质部较发达,木射线细胞在次生木质部呈放射状环绕排列。综上所述,小溪洞杜鹃为杜鹃花属(Rhododendron Linn.)植物的原始类群,营养器官和生殖器官的解剖结构特征既是该种的分类参考依据,也是其适应生境的一种表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小溪洞杜鹃 解剖结构 形态分类 生态适应性 原始类群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江西省重点保护野生维管植物的比较研究和地理分布 被引量:2
3
作者 万萍萍 王利松 +1 位作者 吴少东 谢明华 《广西植物》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1期2033-2046,共14页
珍稀濒危野生植物是重要的战略资源和生物多样性保护的重要组成部分,掌握江西省重点保护植物的多样性和地理分布是制定省域范围内科学保护和管理办法的关键步骤。该文通过整合《国家重点保护野生植物名录》(2021)中江西省分布的种类和... 珍稀濒危野生植物是重要的战略资源和生物多样性保护的重要组成部分,掌握江西省重点保护植物的多样性和地理分布是制定省域范围内科学保护和管理办法的关键步骤。该文通过整合《国家重点保护野生植物名录》(2021)中江西省分布的种类和《江西省重点保护野生植物名录》(2005),结合国家标本资源共享平台数字化的标本分布数据,对江西省重点保护野生维管植物多样性、保护概况和地理分布特征进行分析。结果表明:(1)江西省分布的国家重点保护植物有148种(包括种下类群),分属47科89属。(2)整合的江西省重点保护植物总计407种,分属85科208属。其中,石松类和蕨类植物9科10属16种,裸子植物6科17属26种,被子植物70科181属365种。(3)在407种重点保护植物中,60.9%的种类在32个国家级和省级自然保护区有分布,70.5%的种类在中国67个植物园有分布。(4)物种丰富度的观察值和估计值表明,物种丰富度较高的区域包括北部的庐山,西部的九岭山、武功山和井冈山,南部南岭的大庾岭、九连山,东部的武夷山及其邻近区域,估计的重点保护植物物种丰富度格局和江西省5个生物多样性保护关键区域有较高的一致性。此外,该文还讨论了《江西省重点保护植物名录》(2005)收录种类存在的问题,并提出了未来省级保护植物名录优先物种选择的6E原则和加强省级重点保护植物研究的相关建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保护生物学 分布格局 江西省 重点保护植物名录 珍稀濒危植物 物种丰富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桂东南客家跌打损伤传统药用植物的民族植物学研究
4
作者 刘付永清 付琼耀 +2 位作者 邵敏 秦一心 罗斌圣 《广西植物》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286-295,共10页
客家人在长期的迁徙和适应新环境中,形成了客家武术文化。桂东南客家人在日常习武和农业生产、生活实践中,总结了丰富且独特的跌打损伤药用植物传统知识。为了系统调查和记录桂东南客家地区跌打损伤药用植物的种类、应用方法及其相关传... 客家人在长期的迁徙和适应新环境中,形成了客家武术文化。桂东南客家人在日常习武和农业生产、生活实践中,总结了丰富且独特的跌打损伤药用植物传统知识。为了系统调查和记录桂东南客家地区跌打损伤药用植物的种类、应用方法及其相关传统知识,该研究在2021—2024年,采用民族植物学的研究方法,以玉林市陆川县、博白县客家社区为例,对桂东南客家利用的跌打损伤药用植物进行了调查,并采用一致性水平(FL)指数对跌打损伤药用植物的传统知识一致性水平进行定量评估。结果表明:(1)共记录桂东南客家跌打损伤药用植物97种,隶属于47科81属,以豆科(8种)和报春花科(7种)占比最高。(2)当地跌打损伤药用植物以野生植物为主,其中枝叶(27种)和全株(25种)是最常见的药用部位,草本(36种,占比37.11%)和灌木(31种,占比31.96%)是当地日常使用的跌打损伤药用植物资源。(3)跌打损伤药用植物的加工方法有煮水喝、煮水洗、煮水擦、泡酒擦、煲汤喝、加酒炒热敷、捣碎敷等,其中煮水喝和煮水洗的应用最广泛。(4)两面针、薄叶红厚壳、朱砂根、雪下红、黑叶小驳骨和小驳骨6种药用植物显示出较高的知识一致性水平,是当地治疗跌打损伤的最常见药物。此外,该研究还对当地跌打损伤药用植物传统知识的传承和可持续发展提出了建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客家 跌打损伤 药用植物 传统知识 民族植物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庐山蕨类植物区系研究 被引量:7
5
作者 詹选怀 彭焱松 桂忠明 《广西植物》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5期615-619,共5页
庐山共有蕨类植物39科87属247种(含变种、变型),其区系带有热带和温带双重性。其中鳞毛蕨科、水龙骨科、蹄盖蕨科、金星蕨科和铁角蕨科属种优势明显,共有38属160种,分别占总属数的43.7%和种数的64.8%,代表了该地区蕨类植物区系的一个重... 庐山共有蕨类植物39科87属247种(含变种、变型),其区系带有热带和温带双重性。其中鳞毛蕨科、水龙骨科、蹄盖蕨科、金星蕨科和铁角蕨科属种优势明显,共有38属160种,分别占总属数的43.7%和种数的64.8%,代表了该地区蕨类植物区系的一个重要特征。该区区系地理成分复杂,相互交错,其中热带性属占总属数的64.2%,温带性属占总属数的35.8%。东亚成分在该区系占有绝对优势,共有14属,占总属数的20.9%,中国特有属缺乏,特有种丰富,表明成分具有多样性并具有热带亲缘性,是亚热带向北温带的过渡地区。该区与井冈山、武夷山关系密切,与鼎湖山、秦岭和横断山关系疏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区系特征 蕨类植物 庐山 江西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广东紫珠叶绿体基因组特征分析
6
作者 李家敏 李晓花 +2 位作者 周家春 张兵锋 李馨悦 《种子》 北大核心 2025年第5期26-35,共10页
以广东紫珠为材料,利用高通量测序技术测序其叶绿体基因组序列,组装并注释获得完整的叶绿体基因组。结果表明,广东紫珠叶绿体基因组(GenBank No.OR540410)大小为154 185 bp,具有四分体结构:一个大单拷贝区(LSC,84 958 bp)、一个小单拷贝... 以广东紫珠为材料,利用高通量测序技术测序其叶绿体基因组序列,组装并注释获得完整的叶绿体基因组。结果表明,广东紫珠叶绿体基因组(GenBank No.OR540410)大小为154 185 bp,具有四分体结构:一个大单拷贝区(LSC,84 958 bp)、一个小单拷贝区(SSC,17 825 bp)和一对反向重复序列(IRa、IRb,均为25 701 bp),总GC含量为38.08%;叶绿体基因组共编码了131个基因,其中蛋白质编码基因86个,tRNA基因37个,rRNA基因8个;同义密码子使用度(RSCU)大于1的密码子30个,侧重于使用A/T结尾的密码子;共鉴定出散在重复序列62个,简单重复序列(SSR)58个,以A/T重复为主;选择压力分析表明,ycf2、psbD、rbcL、psbB、petB、rps8、ndhF共7个基因出现正选择信号;系统发育分析表明,广东紫珠与华紫珠的亲缘关系最密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广东紫珠 叶绿体基因组 密码子偏好性 系统发育分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高温胁迫下五种杜鹃花属植物的生理变化及其耐热性比较 被引量:38
7
作者 张乐华 孙宝腾 +3 位作者 周广 王书胜 李晓花 单文 《广西植物》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5期651-658,共8页
高温是制约分布于较高海拔地区杜鹃花迁地保育与园林应用的重要因子。为探讨杜鹃花属植物的高温致伤机理,该实验以隶属不同亚属的白花杜鹃、羊踯躅、毛棉杜鹃、红滩杜鹃及红棕杜鹃4年生实生苗为材料,通过人工气候箱的盆栽实验,研究了30... 高温是制约分布于较高海拔地区杜鹃花迁地保育与园林应用的重要因子。为探讨杜鹃花属植物的高温致伤机理,该实验以隶属不同亚属的白花杜鹃、羊踯躅、毛棉杜鹃、红滩杜鹃及红棕杜鹃4年生实生苗为材料,通过人工气候箱的盆栽实验,研究了30℃、38℃高温胁迫下其叶片生理生化指标的变化,并利用隶属函数法及系统聚类分析法对其种间耐热性进行了综合评价。结果表明:高温胁迫下,5种杜鹃叶片的过氧化氢酶(CAT)、抗坏血酸过氧化物酶(APX)活性及脯氨酸(Pro)、过氧化氢(H_2O_2)、丙二醛(MDA)含量均随着胁迫温度的升高而增大;超氧化物歧化酶(SOD)活性在30℃轻度胁迫时均小幅度上升,而38℃重度胁迫时下降。2个高温条件下,SOD、CAT的变化幅度与杜鹃种间耐热性总体呈正相关,而H_2O_2、MDA增幅与种间耐热性呈负相关;Pro增幅在30℃轻度胁迫时与种间耐热性呈负相关,而38℃重度胁迫时与耐热性呈正相关;APX增幅与种间耐热性的相关性较弱。隶属函数与聚类分析综合评判得出5种杜鹃耐热性强弱顺序为:白花杜鹃>羊踯躅、毛棉杜鹃>红滩杜鹃>红棕杜鹃,与其田间耐热性表现一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杜鹃花属 高温胁迫 生理生化指标 耐热性 隶属函数 聚类分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东亚-北美间断分布植物的早期适应性 被引量:6
8
作者 杜有新 张青松 +4 位作者 庞宏东 桂忠民 刘洁 王蔓滢 蔡浔峰 《生态环境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3期990-995,共6页
东亚-北美间断分布植物类群有不少属在植物系统演化和植物地理学研究中处于重要地位,而且有很多国家重点保护的珍稀濒危物种。通过4年来从国内外收集的8属26种植物种子或苗木的试种试验,根据种子萌发率、幼苗树高年生长势、幼苗成活率... 东亚-北美间断分布植物类群有不少属在植物系统演化和植物地理学研究中处于重要地位,而且有很多国家重点保护的珍稀濒危物种。通过4年来从国内外收集的8属26种植物种子或苗木的试种试验,根据种子萌发率、幼苗树高年生长势、幼苗成活率、幼苗耐寒性与抗病虫害能力等生存力指标,综合评价引进树种的早期适应性表现。在试种的26种树种中,有5种生长表现优良,适应性指数(AI)>0.8,8种树种表现较好,适应性指数(AI)为0.6~0.8,12种表现一般,适应性指数(AI)为0.4~0.6,1种植物(AI<0.4)因不适应而死亡。原产我国华东地区亚热带山地的种类适应性最佳,生长也最旺盛,而原产南亚热带和西南高原地区的树种适应性较差;在引自国外的树种中,原产日本的树种适应性优于原产北美洲树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东亚-北美植物 迁地保存 成活率 早期适应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不同处理对浮叶慈姑种子萌发的影响
9
作者 朱秋平 廖立冰 +5 位作者 闫玉梅 胡骞 徐磊 陈陆丹 刘送平 钟爱文 《安徽农业科学》 2025年第6期44-47,共4页
为解决浮叶慈姑种子出苗率低的问题,对其种子进行了不同变温和不同化学方法处理。结果表明,不同变温处理下,种子萌发率均较低,不能有效解除种子休眠;5%~20%HCl溶液处理能快速打破种子休眠,显著提高种子萌发率,而KOH和KNO_(3)溶液处理效... 为解决浮叶慈姑种子出苗率低的问题,对其种子进行了不同变温和不同化学方法处理。结果表明,不同变温处理下,种子萌发率均较低,不能有效解除种子休眠;5%~20%HCl溶液处理能快速打破种子休眠,显著提高种子萌发率,而KOH和KNO_(3)溶液处理效果不明显;10%HCl溶液处理6 h的种子萌发率、发芽指数最高,分别为76.67%、20.22,2%HCl溶液处理8 h发芽势最高,为34.00%。研究结果可为解决科研及生产中浮叶慈姑种子萌发率低、发芽周期长的问题提供理论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浮叶慈姑 珍稀濒危植物 解除休眠 萌发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国生物多样性保护的新尝试--以社区为主体的渠楠保护小区管理模式研究 被引量:3
10
作者 胡仁传 周迎 +1 位作者 董亦非 罗斌圣 《广西植物》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8期1428-1436,共9页
生物多样性是人类赖以生存的物质基础,目前对生物多样性的保护主要通过建立自然保护区来进行。保护小区作为我国现有自然保护区体系的一个重要补充,是联通动植物破碎化的栖息地,维护生态系统完整性的重要手段。该文通过文献研究和实地... 生物多样性是人类赖以生存的物质基础,目前对生物多样性的保护主要通过建立自然保护区来进行。保护小区作为我国现有自然保护区体系的一个重要补充,是联通动植物破碎化的栖息地,维护生态系统完整性的重要手段。该文通过文献研究和实地调查等方式对以社区为主体的渠楠保护小区的组织架构、制度建设、日常工作以及初步成效等进行了系统的整理和分析。结果表明:(1)渠楠保护小区以“自建、自筹、自管、自受益”为指导思想进行建设,采取“平等议事、民主协商”为主的方式进行管理,得到了当地社区居民的认可和拥护,并得到了当地政府和外界的承认和支持。(2)保护小区的成立、建设和发展,不仅提高了社区居民的保护意识和周边动植物种群数量及多样性,还改善了渠楠社区的生活环境,丰富了社区居民的精神文化。该文还探讨了以社区为主体的保护小区建设中存在的隐患,提出了可行性建议,为我国生物多样性和传统文化的保护以及其他保护小区的发展提供了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物多样性 保护小区 社区参与 自然保护区 渠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质、激素种类及其浓度对鹿角杜鹃扦插育苗的影响 被引量:98
11
作者 张乐华 王书胜 +3 位作者 单文 李晓花 王凯红 王兆宏 《林业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3期45-54,共10页
以鹿角杜鹃当年生木质化枝条为材料,采用基质、激素种类及其浓度三因素析因设计,研究各因素及其交互作用对鹿角杜鹃扦插育苗的影响,并运用隶属函数法对各处理组合的育苗效果进行综合评价。结果表明:3个主因素中,激素种类对育苗效果影响... 以鹿角杜鹃当年生木质化枝条为材料,采用基质、激素种类及其浓度三因素析因设计,研究各因素及其交互作用对鹿角杜鹃扦插育苗的影响,并运用隶属函数法对各处理组合的育苗效果进行综合评价。结果表明:3个主因素中,激素种类对育苗效果影响最大,激素浓度其次,两者对绝大部分育苗指标的影响达到显著水平;扦插基质影响相对较小,仅对愈伤率、生根率及扦插苗地上部分生长指标有显著影响。两因素交互效应中,激素种类×浓度的交互效应最大,对除新梢数、新梢长外的所有指标有极显著影响;基质×激素浓度互作主要显著影响插穗生根指标;基质×激素种类效应最小,仅对愈伤率、新梢率有显著影响。三因素交互效应对部分生根指标也有显著影响。隶属函数综合评价表明:腐殖土+河沙(3∶1)基质与50 mg·L-1GA3组合的隶属值最大,该处理在所有组合中生根率(78.33%)、老叶留存率(90.00%)最高,腐烂率(8.33%)最低,其他育苗指标也有良好的表现,为鹿角杜鹃扦插育苗的最佳组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鹿角杜鹃 扦插繁殖 基质 激素 育苗指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黔中喀斯特山区退化生态系统生物量结构与N、P分布格局及其循环特征 被引量:19
12
作者 杜有新 潘根兴 +2 位作者 李恋卿 胡忠良 王新洲 《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23期6338-6347,共10页
喀斯特生态系统退化导致植被群落结构简单、系统生态功能逐渐丧失与稳定性不断下降,这些退化特征皆与系统生物量结构和生物地球化学循环特征密切相关。采用实地调查和典型取样方法,探讨了贵州省普定县3个不同退化程度的喀斯特生态系统... 喀斯特生态系统退化导致植被群落结构简单、系统生态功能逐渐丧失与稳定性不断下降,这些退化特征皆与系统生物量结构和生物地球化学循环特征密切相关。采用实地调查和典型取样方法,探讨了贵州省普定县3个不同退化程度的喀斯特生态系统生物量结构与养分分布格局。结果表明:(1)随着生态系统不断退化,植被地上部分生物量和土壤有效态养含量呈下降趋势,植物营养物质通过凋落物返还土壤的比例也呈类似的趋势,而细根和草本植物等活性生物组分的生物量却呈现上升趋势。(2)对应于生物量结构的变化,各组分主要养分储量也呈现相似的变化特征。乔木林枯落物层养分(N和P)累积量显著高于草本层和细根部分,而灌木林和灌草丛系统草本层和细根部分的养分储量超过或接近枯落物层。(3)随着生态系统不断退化,N和P的生物吸收率、生物返还率、生物迁移率和生物分解率出现明显变化,生物吸收率和生物分解率呈现明显下降趋势,而生物迁移率和生物返还率却表现出上升趋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喀斯特生态系统 植被退化 生物量结构 养分 循环特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鄱阳湖沙地沙漠化过程中单叶蔓荆群落结构和功能特征 被引量:10
13
作者 魏宗贤 周赛霞 +3 位作者 彭焱松 桂忠明 牛艳丽 詹选怀 《广西植物》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5期620-626,共7页
在鄱阳湖沙地不同沙化程度区开展单叶蔓荆群落组成及其物种多样性变化调查。结果表明:随着沙漠化程度的增加,多年生草本和灌木逐渐减少,物种多样性减少,至重度沙化时,沙地植被明显退化,群落结构趋于简单和不均匀;在不同程度沙化区和植... 在鄱阳湖沙地不同沙化程度区开展单叶蔓荆群落组成及其物种多样性变化调查。结果表明:随着沙漠化程度的增加,多年生草本和灌木逐渐减少,物种多样性减少,至重度沙化时,沙地植被明显退化,群落结构趋于简单和不均匀;在不同程度沙化区和植被恢复演替过程中,物种组成结构具有递进性和渐变性;在沙山治理过程中,可进行单叶蔓荆和禾本科植物配植,以达到沙地植被恢复重建的目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沙漠化 单叶蔓荆 物种多样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贵州中部喀斯特山地三种优势灌木养分分布 被引量:9
14
作者 杜有新 李恋卿 +2 位作者 潘根兴 胡忠良 王新洲 《生态环境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3期626-630,共5页
选择贵州喀斯特山区广泛分布的灌木林和灌草丛生态系统,探讨了三种优势灌木养分分布格局及其与土壤的关系。结果表明:(1)三种优势灌木叶片和果实的氮和钾元素含量高于茎干和根系,果实和茎干的磷含量比其他器官高,而钙镁主要集中在茎干... 选择贵州喀斯特山区广泛分布的灌木林和灌草丛生态系统,探讨了三种优势灌木养分分布格局及其与土壤的关系。结果表明:(1)三种优势灌木叶片和果实的氮和钾元素含量高于茎干和根系,果实和茎干的磷含量比其他器官高,而钙镁主要集中在茎干和叶片。(2)在灌草丛中,三种灌木根系和茎干的N∶P之间差异显著且变异很大,而在灌木林中,三种灌木根系的N∶P比值变异较大,但它们之间没有差异。(3)根际有效态养分含量与叶片养分含量呈正相关关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贵州 喀斯特 灌木树种 养分分布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武功山山地草甸植物群落特征和生态位
15
作者 向泽宇 唐忠炳 +6 位作者 彭昕桁 杨晓龙 杨创明 邱相东 陈春发 彭焱松 周赛霞 《草业学报》 2025年第9期12-25,共14页
武功山草甸属于华东南地区少有的典型天然草地,是该区域山地生态系统类型多样性的重要组成部分。然而,目前对武功山草甸整体的植物群落组成和结构特征仍知之甚少。因此,非常有必要对武功山草甸植物群落多样性、生态位、结构质量及保护... 武功山草甸属于华东南地区少有的典型天然草地,是该区域山地生态系统类型多样性的重要组成部分。然而,目前对武功山草甸整体的植物群落组成和结构特征仍知之甚少。因此,非常有必要对武功山草甸植物群落多样性、生态位、结构质量及保护管理开展调查研究。本研究从林草交错带到山顶,在整个武功山草甸范围内沿海拔梯度设置了3个海拔样带(E1:1380~1580 m,E_(2):1580~1780 m,E_(3):1780~1918 m),每个样带设10个调查样方进行群落及地形调查,包括物种组成、高度、盖度以及样方海拔经纬度和坡度坡向,评估草甸植物群落的多样性(α和β多样性)、生态位及种间竞争的变化。研究结果发现随海拔增加草甸群落结构逐渐发生变化,其中,草甸植物群落α多样性随海拔的增加而显著增加,而群落变异性(β多样性)显著降低,且阴坡草甸植物群落具有更高的物种丰富度。草甸群落种间竞争分析表明优质禾草芒和野古草的生态位宽度和生态位重叠系数占绝对优势,是整个草甸最具代表性的优势物种;同时草甸群落环境还为3种兰科植物的生存提供了庇护场所,而入侵植物小蓬草和鬼针草在草甸群落中也较常见。对武功山山地草甸植物群落特征的总体研究表明:草甸群落结构整体质量优良,但提示草甸群落质量面临一定程度的退化风险,今后要加强综合保护和管理,特别是1800 m至最高峰(金顶)的区段,是草甸植物群落的地上生物量最大、物种多样性最丰富、群落最稳定的区域,是未来草甸保护的重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武功山 山地草甸 多样性 种间竞争 生态位
在线阅读 下载PDF
3种林下植被类型对杉木人工林土壤有机碳及其组分特征的影响 被引量:18
16
作者 宋瑞朋 杨起帆 +1 位作者 郑智恒 习丹 《生态环境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12期2283-2291,共9页
林下植被作为影响森林土壤有机碳储量的重要因子之一,探讨其类型对土壤有机碳组分的影响,以期为人工林林下植被管理及可持续经营提供理论依据。以杉木(Cunninghamia lanceolata)人工林3种林下优势植被——箬竹(Indocalamus tessellatus... 林下植被作为影响森林土壤有机碳储量的重要因子之一,探讨其类型对土壤有机碳组分的影响,以期为人工林林下植被管理及可持续经营提供理论依据。以杉木(Cunninghamia lanceolata)人工林3种林下优势植被——箬竹(Indocalamus tessellatus)、双盖蕨(Diplazium donianum)和紫麻(Oreocnide frutescens)为对象,测定不同土层(0—10、10—20、20—40、40—60、60—80 cm)土壤总有机碳、惰性有机碳、易氧化有机碳、微生物生物量碳和可溶性有机碳的质量分数特征,分析各有机碳组分在林下植被、土层间的差异性。结果表明,(1)3种林下植被土壤总有机碳、惰性有机碳和微生物生物量碳的质量分数沿剖面均呈显著下降趋势,易氧化有机碳在0—10 cm土层均值最高,可溶性有机碳表现出先增后降的分布特征。(2)总有机碳在40—60 cm土层表现为箬竹(8.94 g·kg^(-1))显著高于双盖蕨(7.00 g·kg^(-1));0—10、10—20 cm土层惰性有机碳质量分数最高的分别是紫麻(18.66 g·kg^(-1))和双盖蕨(11.38 g·kg^(-1));箬竹表层土壤微生物生物量碳占比最高(2.35%)。(3)相关性分析表明,土壤有机碳组分均与全氮、C/N值、可溶性总氮以及微生物生物量氮呈极显著正相关(P<0.01);各有机碳组分两两之间均呈极显著正相关关系(P<0.01)。(4)RDA分析表明,10—20、20—40 cm土层对各有机碳组分影响最显著的环境因子是微生物生物量氮(E=47.9%、53.1%),而在40—60 cm土层中影响最显著的是全氮(E=43.6%)。林下植被类型主要显著影响表层土壤有机碳组分,惰性有机碳在林下植被类型间的差异更显著。紫麻和双盖蕨能促进表层土壤稳定性碳的积累,而箬竹覆盖下的表层土壤有机碳组分具有较快的分解转化速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杉木人工林 林下植被 活性有机碳 惰性有机碳 土壤剖面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福建松溪竹蔗栽培系统的农业文化遗产价值及其保护利用 被引量:1
17
作者 秦一心 焦学振 +2 位作者 胡仁传 陈星星 罗斌圣 《安徽农业科学》 CAS 2023年第16期50-53,共4页
福建松溪竹蔗栽培系统,是松溪人民在溪谷冲积台地上引种竹蔗,并与当地其他传统作物协同发展而来的栽培系统。2021年被评为第六批中国重要农业文化遗产,是我国乃至全球目前唯一以甘蔗为核心作物的农业文化遗产。从松溪竹蔗栽培系统固碳... 福建松溪竹蔗栽培系统,是松溪人民在溪谷冲积台地上引种竹蔗,并与当地其他传统作物协同发展而来的栽培系统。2021年被评为第六批中国重要农业文化遗产,是我国乃至全球目前唯一以甘蔗为核心作物的农业文化遗产。从松溪竹蔗栽培系统固碳固沙的生态价值、人与自然协同发展的文化价值、区域可持续发展的经济价值三方面,分析了其农业文化遗产价值。在此基础上,剖析了松溪竹蔗栽培系统保护利用现状及其“百年蔗”种植面积严重萎缩、传统竹蔗品种面临挑战、系统传承的困境等存在的主要问题。最后从识别与保护关键要素、打通发展渠道、多方参与保护利用等方面提出松溪竹蔗栽培系统保护发展的对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重要农业文化遗产 竹蔗栽培系统 农业生态系统 民族生态学 松溪县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