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317篇文章
< 1 2 16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累积叠轧铜-石墨复合材料中间退火工艺优化
1
作者 刘锦平 管礼军 +4 位作者 王宇轩 孙科 孙德文 宣宇昂 叶森梁 《有色金属科学与工程》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397-405,共9页
传统工艺制备的铜-石墨复合材料易出现孔隙、开裂等缺陷。本文通过累积叠轧焊合加工技术,并采用不同次数的中间退火工艺制备铜-石墨复合材料。采用XRD、SEM和EDS等方法表征了复合材料性能并确定了较优中间退火工艺。结果表明,在轧制过... 传统工艺制备的铜-石墨复合材料易出现孔隙、开裂等缺陷。本文通过累积叠轧焊合加工技术,并采用不同次数的中间退火工艺制备铜-石墨复合材料。采用XRD、SEM和EDS等方法表征了复合材料性能并确定了较优中间退火工艺。结果表明,在轧制过程中材料的流动性随着中间退火次数的增加而提升,这有利于填补石墨颗粒与铜基体之间的孔隙。在退火过程中,铜基体发生了再结晶,降低了铜-石墨复合材料变形抗力和硬度,提高了材料的密度和导电率,改善了摩擦磨损性能。当中间退火次数逐步减少时,复合材料的磨损量逐步增加。其中,一步退火制备的铜-石墨复合材料综合性能最优异,其相对密度、电导率及摩擦系数分别达到了97.9%、94.5%IACS和0.215。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铜-石墨 累积叠轧 中间退火 组织和性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乡村振兴背景下基层驻村工作实践与探索--以江西理工大学驻村工作队为例
2
作者 谢永敏 欧阳少波 +3 位作者 许立新 阳宇 熊道陵 李金辉 《农村科学实验》 2023年第2期20-22,共3页
乡村振兴战略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重要历史使命,如何有效地推动乡村振兴工作,是目前面临的一项严峻的任务。尤其在疫情日益严峻的国内国际新形势下,做好“后扶贫时代”巩固脱贫攻坚成果尤为重要。驻村工作队在脱贫攻坚战中增强了... 乡村振兴战略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重要历史使命,如何有效地推动乡村振兴工作,是目前面临的一项严峻的任务。尤其在疫情日益严峻的国内国际新形势下,做好“后扶贫时代”巩固脱贫攻坚成果尤为重要。驻村工作队在脱贫攻坚战中增强了基层党建力量,推动了农村特色产业发展,改变了贫困地区贫困落后面貌,为脱贫攻坚战取得全面胜利奉献了力量,在实践中积累了宝贵的工作经验。本文以提升乡村振兴工作驻村工作队的工作实效、发挥工作队主观能动性为出发点,对驻村工作队一年来的工作成效和存在的问题进行总结思考,为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和农业农村现代化提供借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乡村振兴 驻村工作队 产业发展 乡村建设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铜电解液中砷元素处理研究现状及展望
3
作者 靖青秀 李志明 +1 位作者 黄晓东 刘志楼 《有色金属(冶炼部分)》 北大核心 2025年第9期73-80,共8页
系统分析了砷在铜电解液中的迁移转化机制,包括As(Ⅲ)和As(Ⅴ)的动态平衡,As与Sb、Bi的交互作用及其胶体复合物的形成规律。分析和比较了主要除砷方法化学沉淀法、溶剂萃取法、多杂质协同脱除技术及新型技术的优点与局限性,总结当前铜... 系统分析了砷在铜电解液中的迁移转化机制,包括As(Ⅲ)和As(Ⅴ)的动态平衡,As与Sb、Bi的交互作用及其胶体复合物的形成规律。分析和比较了主要除砷方法化学沉淀法、溶剂萃取法、多杂质协同脱除技术及新型技术的优点与局限性,总结当前铜电解液中除As技术瓶颈。展望未来研究方向:研究多技术耦合工艺,开发耐酸、高选择性功能材料和智能监测与精准调控系统,以推动铜电解液砷治理向“高效-低碳-智能”的模式转型是今后研究趋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铜电解液 砷脱除 化学沉淀法 溶剂萃取法 资源化利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锂电池热管理用TPE基柔性复合相变材料的研究进展 被引量:2
4
作者 何瑞强 方敏 +2 位作者 周健夺 费华 杨凯 《化工进展》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6期3159-3173,共15页
热塑性弹性体(TPE)因其出色的柔韧性、低成本和强相容性,可作为相变材料(PCM)的载体,将其与相变材料和导热填料复合制备的柔性复合相变材料(FCPCM)在电池热管理(BTM)领域具有广泛的应用前景。本文通过总结国内外关于TPE基柔性复合相变... 热塑性弹性体(TPE)因其出色的柔韧性、低成本和强相容性,可作为相变材料(PCM)的载体,将其与相变材料和导热填料复合制备的柔性复合相变材料(FCPCM)在电池热管理(BTM)领域具有广泛的应用前景。本文通过总结国内外关于TPE基柔性复合相变材料在电池热管理领域的研究成果,对常用的TPE材料进行了分类并对其工作原理和制备方法等进行了详细介绍。针对相变材料在电池热管理应用中存在的低导热性、低形状稳定性、不良力学性能等问题,本文重点介绍了TPE基柔性复合相变材料的热物理性能(相变潜热和热导率)、电池热管理效果(最高温度和最大温差)、力学性能和抗振性能等。指出当前电池热管理中柔性复合相变材料存在的局限性并对未来的发展方向进行了展望,寻找潜在的柔性材料、协同的二元柔性载体和二元导热填料,提高柔性复合相变材料的绝缘性、介电性和低温适应性等方面应是未来的主要研究方向,增强柔性复合相变材料在振动条件下对锂电池的温控性也需要进一步探索。该综述对电池热管理中TPE基柔性复合相变材料的进一步研究和开发提供重要参考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电池热管理 柔性复合相变材料 力学性能 热塑性弹性体 热传导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赣南脐橙皮热解过程的机理研究及能源转化特性分析
5
作者 李立清 薛茹萍 +7 位作者 余思彤 郭燚 刘水英 曾志荣 欧阳少波 邓涛 王全兵 杜林峰 《低碳化学与化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8期54-66,共13页
赣南脐橙皮是典型的农林废弃物,其资源化利用与无害化处理对于环境保护和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采用热重分析与固定床热解实验,系统探讨了升温速率、热解温度和反应时间对赣南脐橙皮热解性能的影响。通过Kissinger-AkahiraSunose(KAS... 赣南脐橙皮是典型的农林废弃物,其资源化利用与无害化处理对于环境保护和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采用热重分析与固定床热解实验,系统探讨了升温速率、热解温度和反应时间对赣南脐橙皮热解性能的影响。通过Kissinger-AkahiraSunose(KAS)、Ozawa-Flynn-Wall(OFW)和Friedman(FM)模型,获取了赣南脐橙皮热解动力学和热力学参数。此外,采用SEM对热解生物炭形貌进行了表征,热解气体产物和液体产物分别通过GC与GC-MS进行了分析。热重结果表明,赣南脐橙皮热解主要发生在150~400℃,较大的升温速率导致热解过程存在热滞后现象,降低了反应效率。动力学结果表明,随着赣南脐橙皮转化率的增大,活化能(E_(a))逐渐增大。热力学结果表明,升温速率越大,焓变(ΔH)和熵变(ΔS)越小,吉布斯自由能变(ΔG)越大,不利于反应进行。固定床热解实验结果表明,赣南脐橙皮最佳热解条件为反应温度500℃、升温速率10℃/min和反应时间1.0 h,此时热解气、热解液和生物炭产率分别为26.81%、47.27%和25.91%。热解气主要包含H_(2)、CO和CO_(2),热解液主要包含醛类和酚类化合物,生物炭表面呈现大量不规则孔隙。综合分析表明,赣南脐橙皮具备较高的能源化潜力,为其资源化利用提供了理论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赣南脐橙皮 热解 动力学 热力学 生物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前驱体预处理对富锂锰基氧化物电化学的影响 被引量:2
6
作者 文萌 夏鼎峰 钟盛文 《有色金属科学与工程》 CAS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25-33,共9页
实验通过小规模共沉淀和固相反应成功合成了无钴富锂锰基前驱体Ni_(0.3)Mn_(0.7)(OH)_(2),将前驱体不进行和进行机械粉碎,分别得到2种不同粒径的Ni_(0.3)Mn_(0.7)(OH)_(2)(D_(50)=1.626μm和0.710μm)前驱体。不同粒径大小的前驱体与LiO... 实验通过小规模共沉淀和固相反应成功合成了无钴富锂锰基前驱体Ni_(0.3)Mn_(0.7)(OH)_(2),将前驱体不进行和进行机械粉碎,分别得到2种不同粒径的Ni_(0.3)Mn_(0.7)(OH)_(2)(D_(50)=1.626μm和0.710μm)前驱体。不同粒径大小的前驱体与LiOH以1∶1.55的摩尔比混合,经过高温烧结,合成2种颗粒大小的富锂锰基正极材料Li_(1.2)Ni_(0.24)Mn_(0.56)O_(2)(D_(50)=1.667μm和1.148μm)。实验结果表明,颗粒尺寸影响其物理化学性质和电化学性能。Li_(1.2)Ni_(0.24)Mn_(0.56)O_(2)(D_(50)=1.148μm)正极材料具有较小颗粒尺寸,显示出优异的电化学性能(在0.5 C下循环100次后,容量为190.7 mAh/g,循环保持率高达91.2%)。研究揭示了一种简易方法改变颗粒大小,并证明了粒径对电化学的重要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富锂锰材料 颗粒大小 电化学 共沉淀法 锂电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镧钐渣焙烧变质协同熔盐电化学法分离稀土La/Sm研究
7
作者 黄浩添 王旭 +2 位作者 廖春发 钱勇辉 赖江源 《有色金属科学与工程》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163-170,共8页
稀土金属镧热还原渣中La元素再生利用对稀土二次资源高值利用具有重要意义。本文主要研究镧钐渣(LaSlag)焙烧变质和(LiF-LaF_(3))_(eut).氟化物熔盐载体中电化学还原分离La/Sm规律,探索阴极电流密度和温度对(LiF-LaF_(3))_(eut).-LaSla... 稀土金属镧热还原渣中La元素再生利用对稀土二次资源高值利用具有重要意义。本文主要研究镧钐渣(LaSlag)焙烧变质和(LiF-LaF_(3))_(eut).氟化物熔盐载体中电化学还原分离La/Sm规律,探索阴极电流密度和温度对(LiF-LaF_(3))_(eut).-LaSlag电还原参数(槽电压、反电动势和过电位)的影响,为优化还原外部条件提供依据。结果表明:镧钐渣在不低于823 K条件下,经焙烧改性可全部脱氢转型为稳定的稀土镧/钐氧化物。在温度1 223~1 323 K范围内,当(LiF-LaF_(3))_(eut).-LaSlag体系电还原过程阴极电流密度在低于4.0 A/cm^(2)范围内递增时,体系的槽电压、过电位也逐渐增加,阳极效应周期则逐渐缩短;当电流密度高于4.0 A/cm^(2)后,体系的槽电压、过电位和阳极效应周期趋于稳定。当阴极电流密度一定时,阴极过电位和阳极效应周期影响较小,低于1 273 K时体系槽电压和反电动势随温度升高而小幅度降低,温度高于1 273 K时则趋于稳定。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镧钐渣 稀土La/Sm 熔盐 反电动势 过电位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钨矿碱分解工艺制备仲钨酸铵全流程仿真计算 被引量:3
8
作者 龚丹丹 张勇 +4 位作者 周红丽 钱汉麟 马爱顺 任嗣利 李明周 《中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43-54,共12页
以钨矿碱分解工艺制备仲钨酸铵全流程为对象,基于质量守恒、化学平衡、元素分配约束和指标约束等原理,构建钨矿配矿、磨矿、碱分解、脱磷、离子交换、除钼和蒸发结晶的热力学模型,进而根据各工序物料的迁移传递关系,应用MetCal软件平台... 以钨矿碱分解工艺制备仲钨酸铵全流程为对象,基于质量守恒、化学平衡、元素分配约束和指标约束等原理,构建钨矿配矿、磨矿、碱分解、脱磷、离子交换、除钼和蒸发结晶的热力学模型,进而根据各工序物料的迁移传递关系,应用MetCal软件平台,开发钨矿碱分解工艺制备仲钨酸铵全流程仿真计算系统,并采用典型工况下的实际值对模型计算的可靠性进行实例验证。研究结果表明:碱分解浓料中WO_(3)和P质量分数计算值与实际值的相对误差分别为-5.755%和-12.195%,钨渣中WO3、P、Fe、Mn和Ca质量分数的相对误差分别为-2.026%、-5.439%、-14.819%、-14.971%和11.826%;脱磷后液中WO3和P质量分数的相对误差分别为5.513%和-7.692%,脱磷渣中WO_(3)、P和Ca质量分数的相对误差分别为-5.834%、3.337%和7.113%;除钼后液中WO3和Mo质量分数的相对误差分别为-1.627%和-9.375%,除钼渣中WO_(3)、Mo、S和Cu质量分数的相对误差分别为2.547%、-8.827%、8.686%和9.692%。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钨冶炼 碱分解 全流程 仿真计算 离子交换
在线阅读 下载PDF
Na-Mn共掺对磷酸铁锂正极材料结构与性能的影响 被引量:2
9
作者 刘庆生 符亲武 喻修远 《稀有金属与硬质合金》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90-98,共9页
利用碳热还原法成功制备了Li_(0.97)Na_(0.03)Fe_(7/8)Mn_(1/8)PO_(4)正极材料,运用XRD、SEM、EDS和电化学测试等手段对其晶体结构、形貌、元素分布和电化学性能进行研究,并结合第一性原理计算分析材料性能提升的机理。结果表明,Na-Mn... 利用碳热还原法成功制备了Li_(0.97)Na_(0.03)Fe_(7/8)Mn_(1/8)PO_(4)正极材料,运用XRD、SEM、EDS和电化学测试等手段对其晶体结构、形貌、元素分布和电化学性能进行研究,并结合第一性原理计算分析材料性能提升的机理。结果表明,Na-Mn掺杂一方面导致LiFePO_(4)晶格畸变,晶格体积增大,扩大了锂离子迁移通道,为锂离子嵌入/脱出提供更大的空间;另一方面使材料在电化学性能上表现出优异的高倍率性能和循环稳定性。Na-Mn掺杂有利于提高材料的锂离子扩散系数和电导率,从而提高其电化学性能。基于第一性原理计算结果表明,Na-Mn共掺杂使LiFePO_(4)晶格膨胀,晶格体积增大,并促使带隙宽度减小,增强了费米能级附近的电子态密度,提高了材料的电子电导率和锂离子迁移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Na-Mn共掺 LiFePO_(4) 正极材料 晶体结构 电化学性能 能带 第一性原理计算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铌掺杂对镍基正极材料LiNi0.8Co0.1Mn0.1O2 电化学性能影响 被引量:3
10
作者 刘芝君 彭弯弯 +3 位作者 李之锋 王春香 张骞 钟盛文 《有色金属科学与工程》 CAS 2020年第2期89-96,共8页
解决镍基正极材料LiNi0.8Co0.1Mn0.1O2的电化学循环稳定性和高温循环性能是其产业化推广应用的关键。研究了掺杂铌改性高镍正极材料,优化材料的电化学性能,提升循环稳定性。首先以硫酸盐为原料,在N2保护气氛下,采用共沉淀法合成三元球形... 解决镍基正极材料LiNi0.8Co0.1Mn0.1O2的电化学循环稳定性和高温循环性能是其产业化推广应用的关键。研究了掺杂铌改性高镍正极材料,优化材料的电化学性能,提升循环稳定性。首先以硫酸盐为原料,在N2保护气氛下,采用共沉淀法合成三元球形Ni0.8Co0.1Mn0.1(OH)2前驱体,通过高温固相反应与LiOH·H2O,Nb2O5合成Li(Ni0.8Co0.1Mn0.1)1-xNbxO2(x=0,0.01,0.02,0.03)系列正极材料。X射线衍射结果表明,Nb5+离子可少量进入正极材料晶格,并在正极材料表面形成化学稳定性好的Li3NbO4。当x=0.02时,在室温25℃,电压2.75~4.2 V,0.2 C倍率下首次放电比容量为172.9 mAh/g,100次循环后容量保持率为97.47%,在50℃,0.5 C倍率下循环20次容量基本不变,平均放电比容量为183.7 mAh/g,且该样品具有较好的倍率性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正极材料 LiNi0.8Co0.1Mn0.1O2 铌掺杂 电化学性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Na、Zr复合改性提高LiNi_(0.8)Co_(0.1)Mn_(0.1)O_(2)正极材料理化性能 被引量:2
11
作者 彭弯弯 饶先发 +5 位作者 王春香 夏鼎峰 郑东豪 周杰 杨浩 李之锋 《有色金属科学与工程》 CAS 北大核心 2022年第5期60-67,139,共9页
基于LiNi_(0.8)Co_(0.1)Mn_(0.1)O_(2)正极材料在高电压下的电化学性能不佳问题,通过简单的共沉淀法得到前驱体Ni_(0.8)Co_(0.1)Mn_(0.1)(OH)_(2),与适当的Na源、Zr源及Li源球磨后得到改性材料。通过对比Na和Zr单掺杂或共改性来探究改... 基于LiNi_(0.8)Co_(0.1)Mn_(0.1)O_(2)正极材料在高电压下的电化学性能不佳问题,通过简单的共沉淀法得到前驱体Ni_(0.8)Co_(0.1)Mn_(0.1)(OH)_(2),与适当的Na源、Zr源及Li源球磨后得到改性材料。通过对比Na和Zr单掺杂或共改性来探究改性材料电化学性能的变化。XRD结果表明,掺杂Na和Zr后,所有改性材料的Li间距和过渡金属层间距均扩大,电化学性能测试发现改性后的材料其循环、倍率性能等均得到明显提升。其中Na、Zr共改性的LiNi_(0.8)Co_(0.1)Mn_(0.1)O_(2)(NCM-Na-Zr),其循环和倍率性能得到显著改善,在2.75~4.35 V、1C倍率下循环200次后,仍然有177.4 mAh/g放电比容量和87.7%的容量保持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正极材料 掺杂 共改性 锂离子电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锂离子电池负极材料PSi@GO的制备及其电化学性能 被引量:4
12
作者 李芮 陈煜 +2 位作者 丁能文 李之锋 李小成 《有色金属科学与工程》 CAS 北大核心 2022年第5期16-22,共7页
具有高能量密度的硅材料是锂离子电池负极的优选材料之一。但是,低电导率和在充放电过程中伴随的巨大体积变化而导致循环过程中容量迅速衰减,阻碍了硅材料商业化。本文以商业化的铝硅合金为硅源,通过冷冻干燥方法将氧化石墨烯(GO)包覆... 具有高能量密度的硅材料是锂离子电池负极的优选材料之一。但是,低电导率和在充放电过程中伴随的巨大体积变化而导致循环过程中容量迅速衰减,阻碍了硅材料商业化。本文以商业化的铝硅合金为硅源,通过冷冻干燥方法将氧化石墨烯(GO)包覆在其表面,制备了微米级的多孔硅(PSi)与GO的复合材料PSi@GO。该复合材料核层多孔硅内部丰富的孔隙提供充足的空间以适应硅的体积变化,外层的氧化石墨烯可以加速离子和电子传输,并再次缓冲硅的体积变化,从而可以有效地改善硅负极的循环稳定性和倍率性能。研究结果表明,电流密度为500 mA/g时,PSi@GO-2(PSi与GO质量比为10∶5)复合电极材料循环100次后,比容量仍可达到1275 mAh/g;在电流密度为4 A/g时,该复合材料也可达到980 mAh/g的高比容量。该PSi@GO-2复合材料显示了优异的倍率性能,具有良好的应用前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锂离子电池 负极材料 多孔硅 氧化石墨烯 冷冻干燥
在线阅读 下载PDF
AlF_(3)-(Li,Na)F-(Al_(2)O_(3)-Y_(2)O_(3))熔盐体系物理化学性质研究 被引量:2
13
作者 郝婷婷 王旭 +1 位作者 翟玉春 常云龙 《有色金属科学与工程》 CAS 北大核心 2022年第2期10-15,97,共7页
为进一步优化电解制备Al-Cu-Y合金的热、动力学条件,对AlF_(3)-(Li,Na)F-(Al_(2)O_(3)-Y_(2)O_(3))熔盐体系的密度、黏度及电导率变化规律进行研究。分别采用阿基米德法、连续变化电导池常数法和旋转法测定AlF_(3)-(Li,Na)F-(Al_(2)O_(3... 为进一步优化电解制备Al-Cu-Y合金的热、动力学条件,对AlF_(3)-(Li,Na)F-(Al_(2)O_(3)-Y_(2)O_(3))熔盐体系的密度、黏度及电导率变化规律进行研究。分别采用阿基米德法、连续变化电导池常数法和旋转法测定AlF_(3)-(Li,Na)F-(Al_(2)O_(3)-Y_(2)O_(3))熔盐体系在温度为900~1000℃范围内,n((Li,Na)F):n(AlF_(3))=2.5时的密度(ρ)、电导率(σ)、黏度(η)随温度和组分的变化规律,结果表明:在温度900~1000℃范围内,AlF_(3)-(Li,Na)F-(Al_(2)O_(3)-Y_(2)O_(3))体系中Al_(2)O_(3)和Y_(2)O_(3)的含量一定,密度—温度、黏度—温度和电导率—温度之间均呈线性关系。在温度为950℃条件下,熔盐体系的密度随Al_(2)O_(3)含量的增加而线性减小,随Y_(2)O_(3)含量的增加而线性增加;电导率随Y_(2)O_(3)或Al_(2)O_(3)含量的增加而线性减小;体系的黏度则随Y_(2)O_(3)或Al_(2)O_(3)含量的增加而线性增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熔盐 密度 黏度 电导率 旋转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超细类球形钴粉的可控制备及调控机理
14
作者 刘柏雄 黄少勇 +1 位作者 刘智平 赵文敏 《粉末冶金技术》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6期609-620,共12页
以CoCl_(2)·6H_(2)O和NH4HCO_(3)为原料,通过液相沉淀法制备出粒径细小、均匀可控的CoCO_(3)前驱体,再经过煅烧–氢还原法制备出超细类球形钴粉。分析液相沉淀法中搅拌时间和反应温度对CoCO_(3)前驱体粒径及形貌的影响,讨论氢还原... 以CoCl_(2)·6H_(2)O和NH4HCO_(3)为原料,通过液相沉淀法制备出粒径细小、均匀可控的CoCO_(3)前驱体,再经过煅烧–氢还原法制备出超细类球形钴粉。分析液相沉淀法中搅拌时间和反应温度对CoCO_(3)前驱体粒径及形貌的影响,讨论氢还原过程中还原温度和还原时间对还原产物物相、粒径及形貌的影响。结果表明,在液相沉淀中,随着搅拌时间的延长和反应温度的升高,CoCO_(3)前驱体形核率提高,CoCO_(3)平均粒径D50减小;在搅拌时间45 min、反应温度25℃条件下,制备出粒径均匀、球形度高、平均粒径D50为0.96μm的CoCO_(3)前驱体。在氢还原制备钴粉过程中,随着氢还原时间的延长和温度的升高,钴粉粒径变大;当氢还原温度为400℃、时间为45 min时,钴粉分散性好,粒径均匀,平均粒径为0.4μm。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液相沉淀法 碳酸钴前驱体 氢还原 类球形钴粉 粒径 形貌
在线阅读 下载PDF
CO_(2)碳化法制备晶型碳酸钇的机理和工艺研究 被引量:4
15
作者 柴周羿 赖安邦 +2 位作者 高梦兰 昝苗苗 肖燕飞 《中国有色金属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8期2365-2379,共15页
氧化钇是一种重要的稀土氧化物,广泛应用于多个领域,而碳酸钇作为生产氧化钇的重要前驱体,其对氧化钇的制备和产品性能有重要影响。本文采用CO_(2)碳化法制备晶型碳酸钇,通过XRD、SEM、TEM等方法对碳化过程进行表征,研究了碳酸钇晶体成... 氧化钇是一种重要的稀土氧化物,广泛应用于多个领域,而碳酸钇作为生产氧化钇的重要前驱体,其对氧化钇的制备和产品性能有重要影响。本文采用CO_(2)碳化法制备晶型碳酸钇,通过XRD、SEM、TEM等方法对碳化过程进行表征,研究了碳酸钇晶体成核生长过程形貌结构演变机制及CO_(2)流速、搅拌转速、YCl_(3)浓度对结晶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在pH为5.0,体系温度为35℃的条件下可获得由大量针状晶体交织成的片状晶型二水碳酸钇,其生长是一个定向附着(OA)和奥斯特瓦尔德熟化(OR)机制并存的过程;在确定温度和pH后,碳化过程搅拌速率、CO_(2)流速及YCl_(3)浓度等对碳酸钇的结晶影响较小。CO_(2)碳化法具有环保、操作简单、条件温和、易于工业化等优点,可为绿色高效制备其他晶型碳酸稀土提供借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二氧化碳 碳化 碳酸钇 结晶机理 定向附着 奥斯特瓦尔德熟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P507+N235高酸砷铁反萃溶液处理工艺的优化 被引量:3
16
作者 张伟 吴才贵 +4 位作者 宫晓丹 胡东风 张登凯 廖彬 饶帅 《有色金属(冶炼部分)》 CAS 北大核心 2022年第11期30-36,共7页
介绍了某锌冶炼厂采用P507+N235组成的双溶剂萃取体系从硫酸浸出液中萃取砷铁的生产情况,并对高酸砷铁反萃溶液返回锌冶炼系统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采用膜分离工艺处理反萃溶液,对比分析纳滤膜和扩散渗析膜分离的工艺条件和投资运行成... 介绍了某锌冶炼厂采用P507+N235组成的双溶剂萃取体系从硫酸浸出液中萃取砷铁的生产情况,并对高酸砷铁反萃溶液返回锌冶炼系统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采用膜分离工艺处理反萃溶液,对比分析纳滤膜和扩散渗析膜分离的工艺条件和投资运行成本。结果表明,纳滤膜和扩散渗析膜均可以有效分离溶液中杂质元素:其中采用纳滤膜工艺时,截留浓液中铁、砷、锌、硫酸和油份的截留率分别为91.2%、88.55%、87.5%、47.44%和50%,酸回收利用率为52.56%;采用扩散渗析膜工艺,渗析残液中铁、砷、锌、硫酸和油份的截留率分别92%、87.94%、90%、5.13%和75%,酸回收利用率为94.87%。截留浓液和渗析残液均采用石灰中和法脱除溶液中的砷铁,过滤溶液返回系统实现资源循环利用,扩散渗析膜相比纳滤膜投资少,操作维护简单,生产成本低,更适合用于工业生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萃取 反萃 纳滤膜 扩散渗析膜 P507 N235
在线阅读 下载PDF
NaCl-KCl-MgCl_(2)-Cu_(2)S熔体中铜电沉积的电化学机理 被引量:1
17
作者 闵定伟 陈功 +3 位作者 文棠根 石忠宁 黄义鹏 杨少华 《有色金属科学与工程》 CAS 北大核心 2023年第2期182-188,共7页
面对能源与环境危机的挑战,绿色冶金技术成为业内关注的焦点。以硫化铜矿为原料的火法炼铜过程产生大量的有害气体SO2,需要消耗额外的能源进行转化。相比之下,采用熔盐电解法直接将铜硫化物电分解为金属铜和单质硫,电解过程对环境友好。... 面对能源与环境危机的挑战,绿色冶金技术成为业内关注的焦点。以硫化铜矿为原料的火法炼铜过程产生大量的有害气体SO2,需要消耗额外的能源进行转化。相比之下,采用熔盐电解法直接将铜硫化物电分解为金属铜和单质硫,电解过程对环境友好。对700℃下NaCl-KCl-MgCl_(2)-Cu_(2)S熔盐体系中电沉积铜的阴极电化学过程进行研究。结果表明,Cu+通过一步单电子转移电化学反应生成Cu,电极过程由扩散传质控制,扩散系数为1.23×10^(-5) cm^(2)/s;Cu电沉积的成核生长为扩散控制的三维瞬时成核生长机理,形核成长为几十纳米至数微米大小的不规则颗粒微结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熔盐电解 电沉积铜 电化学成核机理 方波伏安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金属材料表面纳米化研究与进展 被引量:4
18
作者 杨庆 徐文文 +2 位作者 周伟 刘璐华 赖朝彬 《表面技术》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4期20-33,共14页
大多数金属材料的失效都是从其表面开始的,进而影响整个材料的整体性能。研究表明,在金属材料表面制备纳米晶,实现表面纳米化,可以提升材料的表面性能,延长其使用寿命。金属材料表面纳米化是指利用反复剧烈塑性变形让表层粗晶粒逐步得... 大多数金属材料的失效都是从其表面开始的,进而影响整个材料的整体性能。研究表明,在金属材料表面制备纳米晶,实现表面纳米化,可以提升材料的表面性能,延长其使用寿命。金属材料表面纳米化是指利用反复剧烈塑性变形让表层粗晶粒逐步得到细化,材料中形成晶粒沿厚度方向呈梯度变化的纳米结构层,分别为表面无织构纳米晶层、亚微米细晶层、粗晶变形层和基体层,这种独特的梯度纳米结构对金属材料表面性能的大幅度提升效果显著。根据国内外表面纳米化的研究成果,首先对表面涂层或沉积、表面自纳米化以及混合纳米化3种金属表面纳米化方法进行了简要概述,阐述了各自优缺点,总结了表面自纳米化技术的优势,在此基础上重点分析了位错和孪晶在金属材料表面自纳米化过程中所起的关键作用,提出了金属材料表面自纳米化机制与材料结构、层错能大小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对金属材料表面自纳米化机制的研究现状进行了归纳;阐明了表面纳米化技术在金属材料性能提升上的巨大优势,主要包括对硬度、强度、腐蚀、耐磨、疲劳等性能的改善。最后总结了现有表面强化工艺需要克服的关键技术,对未来的研究工作进行了展望,并提出将表面纳米化技术与电镀、气相沉积、粘涂、喷涂、化学热处理等现有的一些表面处理技术相结合,取代高成本的制造技术,制备出价格低廉、性能更加优异的复相表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金属材料 表面纳米化 梯度纳米结构 纳米化机理 表面性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褐铁矿型红土镍矿中有价金属的酸浸工艺 被引量:3
19
作者 王燕 欧阳剑 +4 位作者 龚禹 杨洋 王瑞祥 徐志峰 李金辉 《有色金属科学与工程》 CAS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274-284,共11页
镍是一种战略性稀有金属,从低品位红土镍矿中生产单质镍或镍的合金是解决镍铁合金需求的主要途径。采用盐酸选择性浸出印尼褐铁矿型红土镍矿中的有价金属,结果表明:当盐酸浓度10 mol/L,原料粒度74μm,浸出温度353 K,固液体积比1∶4,浸... 镍是一种战略性稀有金属,从低品位红土镍矿中生产单质镍或镍的合金是解决镍铁合金需求的主要途径。采用盐酸选择性浸出印尼褐铁矿型红土镍矿中的有价金属,结果表明:当盐酸浓度10 mol/L,原料粒度74μm,浸出温度353 K,固液体积比1∶4,浸出时间120 min时,镍、钴、锰、铁和镁的浸出率分别为34.3%、90.67%、64.23%、76.46%和48.12%,且盐酸作为常见的工业副产品,易回收再生。镍、钴、锰的浸出动力学研究可知,其浸出过程不符合广泛采用的收缩核模型,而用Avrami方程进行拟合具有很好的线性,根据Arrhenius公式求得浸出过程中镍、钴和锰的表观活化能分别为7.96、4.00kJ/mol和4.98 kJ/mol,三者浸出的活化能值均介于4~12 kJ/mol范围内,且浸出温度对反应速率常数的影响并不明显,判断出镍、钴和锰的浸出过程受扩散条件控制。本研究结果可为褐铁矿型红土镍矿的高效开发利用提供理论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红土镍矿 常压酸浸 矿相 动力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双级时效工艺对QAl9-4铝青铜力学性能的影响 被引量:1
20
作者 宗林 赵鸿金 +2 位作者 胡玉军 张兵 徐星星 《有色金属科学与工程》 CAS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392-399,431,共9页
采用正交实验研究双级时效工艺对QAl9-4铝青铜组织与性能的影响。发现不同工艺参数对合金性能影响强度不同,影响顺序由大到小为二级时效温度>一级时效温度>一级时效时间>二级时效时间。对正交实验结果进行方差分析得到最优双... 采用正交实验研究双级时效工艺对QAl9-4铝青铜组织与性能的影响。发现不同工艺参数对合金性能影响强度不同,影响顺序由大到小为二级时效温度>一级时效温度>一级时效时间>二级时效时间。对正交实验结果进行方差分析得到最优双级时效工艺为(150℃/2h)+(500℃/2.5h),并以此工艺对合金进行处理。与单级时效处理相比,双级时效处理后的合金抗压强度、极限压缩率、硬度分别提升了14.79%、25.59%和5.28%。最后对不同时效工艺处理的合金进行显微结构表征,发现性能差异来源于双级时效处理后的合金含有更多弥散分布的强化相和更少的γ2相,因此对QAl9-4铝青铜进行双级时效处理可以获得比单级时效处理更优异的性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铝青铜 抗压强度 双级时效 正交实验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16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