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2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漂塘钨矿井下智能通风系统的应用研究 被引量:8
1
作者 张水平 吝子岩 +2 位作者 潘允敬 郑国明 王军敏 《中国矿业》 2022年第8期86-92,共7页
井下通风系统的安全性和可靠性是矿山安全生产的关键,而智能化的通风系统能够有效降低安全隐患的发生概率。本文通过分析智能通风的原理、实现目标以及关键技术与设备,针对漂塘钨矿通风系统主要存在的风阻不均衡、无法实现按需通风等问... 井下通风系统的安全性和可靠性是矿山安全生产的关键,而智能化的通风系统能够有效降低安全隐患的发生概率。本文通过分析智能通风的原理、实现目标以及关键技术与设备,针对漂塘钨矿通风系统主要存在的风阻不均衡、无法实现按需通风等问题,调整传感器的布置位置,变频改造风机和搭建智能通风管理平台,完成了388工作面和448工作面的试点智能通风系统试验,实现了对试点通风系统的智能化管理。研究结果表明:在满足井下按需通风的基础上,智能化通风系统可大幅度减少人工数据采集的工作量,节省通风成本,有效保障矿山的安全生产作业环境,降低矿山整体的能耗,同时为建设智慧矿山提供支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金属矿山 智能矿山 通风管理 通风监测 远程监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漂塘钨矿床“五层楼”垂直形态分带定量分析 被引量:6
2
作者 刘向冲 张德会 +2 位作者 赵波 廖泽忠 刘才平 《高校地质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3期408-416,共9页
石英脉型黑钨矿床"五层楼"垂直形态分带模式是中国地质工作者提出的经验成矿模式,在钨矿找矿中发挥了重要作用,然而该模式的形成机制尚未阐明。文章通过定量分析漂塘钨矿床脉体形态和成矿元素统计分布特征在垂向上的变化趋势... 石英脉型黑钨矿床"五层楼"垂直形态分带模式是中国地质工作者提出的经验成矿模式,在钨矿找矿中发挥了重要作用,然而该模式的形成机制尚未阐明。文章通过定量分析漂塘钨矿床脉体形态和成矿元素统计分布特征在垂向上的变化趋势,发现随着深度增加,脉幅分形维数逐渐减小,表明宽脉比例逐渐增加和脉体系统连通性增强。钨锡品位的分形维数都向深部逐渐降低,说明高品位矿石比例增加。钨锡含量都服从混合对数正态分布,二者在深部都由三个子分布组成,均值较高的子分布反映了漂塘最主要钨矿的成矿阶段;在浅部钨含量由两个子分布构成,锡含量服从单一对数正态分布。钨锡含量子分布数量随深度增加而增加,反映深部成矿期次叠加多于浅部。成矿元素分形维数在深部较低是由深部均值较高的子分布造成的,深部多期次裂隙张开和成矿充填过程可能是深部宽脉较多的重要原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五层楼 漂塘 钨矿 混合分布 分形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结合时序InSAR与IRIME-LSTM模型的大范围矿区地表沉降预测
3
作者 陈兰兰 范永超 +2 位作者 肖海平 万俊辉 陈磊 《自然资源遥感》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245-252,共8页
干涉合成孔径雷达(interferometric synthetic aperture Radar,InSAR)技术是实现大范围矿区地表沉降分析的重要手段和方法,准确预测地表沉降对预防地质灾害具有重要意义。针对长短期时间记忆(long short-term memory,LSTM)网络模型的参... 干涉合成孔径雷达(interferometric synthetic aperture Radar,InSAR)技术是实现大范围矿区地表沉降分析的重要手段和方法,准确预测地表沉降对预防地质灾害具有重要意义。针对长短期时间记忆(long short-term memory,LSTM)网络模型的参数难以选取以及霜冰算法(rime optimization algorithm,RIME)易陷入局部最优、依赖初始解的问题,提出一种基于混沌映射、改进莱维飞行机制和猎食者(hunter-prey optimizer,HPO)算法的全局勘探策略改进的霜冰算法(improved rime optimization algorithm,IRIME)优化LSTM的地表沉降预测模型。以甘肃省红会煤矿为研究对象,利用SBAS-InSAR技术获取矿区高相干点的沉降时序,使用IRIME-LSTM模型对高相干点进行多步预测,并与InSAR监测结果进行对比分析。结果表明:该预测方法在整体测试集中的均方根误差、平均绝对误差和平均绝对百分比误差分别为2.65 mm,1.59 mm和3.92%,与RIME-LSTM和GS-LSTM模型相比,均方根误差分别降低37.20%和51.73%,平均绝对误差分别降低42.60%和56.32%,平均绝对百分比误差分别降低35.63%和50.51%,表明该方法具有较强的可靠性和可行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表沉降 深度学习 时序InSAR 沉降预测 IRIME-LSTM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硼在流体–花岗质熔体体系中的赋存方式与分配行为
4
作者 刘学敏 丘靥 +3 位作者 章荣清 张术清 严济池 王小林 《地球化学》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364-378,共15页
硼(B)在岩浆演化和稀有金属成矿过程中扮演重要角色,探究B在流体和熔体体系中的地球化学行为是认识相应成岩和成矿过程的关键。本研究应用热液金刚石压腔(HDAC)和拉曼光谱分析技术,收集了高温(≤700℃)、高压(≤1.2 GPa)条件下花岗质熔... 硼(B)在岩浆演化和稀有金属成矿过程中扮演重要角色,探究B在流体和熔体体系中的地球化学行为是认识相应成岩和成矿过程的关键。本研究应用热液金刚石压腔(HDAC)和拉曼光谱分析技术,收集了高温(≤700℃)、高压(≤1.2 GPa)条件下花岗质熔体(铝饱和指数ASI=1.17)和共存流体的原位拉曼光谱。光谱解析结果表明,B在花岗质熔体中主要以H_(3)BO_(3)形式赋存;而在流体中,B的赋存方式受pH值影响显著。在酸性体系中,除H_(3)BO_(3)外,还可以检测到HBO_(2);而在碱性体系中,B以B(OH)_(4)^(−)和B_(3)O_(3)(OH)_(4)^(−)形式存在。B的赋存方式影响了B同位素在流体和花岗质熔体间的分馏(−0.1‰~2.5‰)以及B在流体–花岗质熔体间的分配系数(Dfluid/melt B)。在酸性体系中,Dfluid/melt B为30.47~9.99(550~700℃,0.36~0.84 GPa);而在碱性体系中,Dfluid/melt B为11.34~3.85(550~650℃,0.59~0.80 GPa)。因此,B在流体出溶过程中倾向于进入流体相,且Dfluid/melt B随温度、压力降低逐渐增大。在岩浆结晶分异过程中,B倾向于进入共存的富水熔体相/流体相。考虑到B能提高熔体中水溶解度,降低熔体黏度,因而有利于共存的富水熔体相/流体相的远距离迁移,实现远端成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热液金刚石压腔 拉曼光谱 流体–花岗质熔体体系 赋存方式 分配行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某钨矿地压活动区采空区隐患治理研究 被引量:11
5
作者 叶光祥 曾凡珍 +2 位作者 廖永斌 王忠盛 张树标 《中国矿业》 北大核心 2019年第A01期65-68,共4页
为防止某钨矿山地压活动区采空区所带来的地质灾害和安全隐患,本文以该矿区388中段I810采场为研究对象,进行采空区隐患治理研究。研究在采空区赋存现状调查的基础上,分析采空区治理条件与残留矿体开采条件,提出“崩落顶板造垫层+留隔离... 为防止某钨矿山地压活动区采空区所带来的地质灾害和安全隐患,本文以该矿区388中段I810采场为研究对象,进行采空区隐患治理研究。研究在采空区赋存现状调查的基础上,分析采空区治理条件与残留矿体开采条件,提出“崩落顶板造垫层+留隔离矿柱隔离采空区”的采空区处理技术方案和“大直径深孔凿岩压顶”的残留矿体回采技术方案,实现了地压活动区采空区安全处理,并为周边矿体安全开采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压活动区 采空区处理 残矿回收 隐患治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赣南某钨矿采空区稳定性评价及治理技术方案 被引量:10
6
作者 叶光祥 周凌波 +2 位作者 王忠盛 张树标 曾凡珍 《中国矿业》 北大核心 2020年第S02期336-339,343,共5页
金属矿山在地下开采过程中,如何保证矿区采空区的稳定性成为矿山安全生产的关键所在。本文以赣南某钨矿采空区为研究对象,进行采空区探测、稳定性评价与治理技术方案研究。研究在对该矿山开采历史及空区现状情况进行详细调查和整理的基... 金属矿山在地下开采过程中,如何保证矿区采空区的稳定性成为矿山安全生产的关键所在。本文以赣南某钨矿采空区为研究对象,进行采空区探测、稳定性评价与治理技术方案研究。研究在对该矿山开采历史及空区现状情况进行详细调查和整理的基础上,利用三维激光扫描仪扫描采空区得到其点云数据,结合3DMine软件建立该采空区的三维形态,基于未确知测度理论构建多指标综合评定体系,确定该矿区采空区的稳定性等级,并结合矿区采空区治理技术条件,提出了相应的空区治理技术方案,为矿山空区治理提供技术支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钨矿山 采空区 探测 稳定性评价 空区治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赣北阳储岭钨矿区花岗斑岩成因
7
作者 黄玉 黄旭栋 +3 位作者 陆建军 章荣清 吴劲薇 严济池 《高校地质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6期795-808,共14页
赣北阳储岭钨矿区出露花岗闪长岩、二长花岗斑岩和花岗斑岩。花岗闪长岩与二长花岗斑岩形成于晚侏罗世,来自相同源区,后者比前者岩浆演化程度更高。钨矿化主要呈细脉浸染状分布于二长花岗斑岩中,花岗斑岩呈脉状切穿矿体。文章对阳储岭... 赣北阳储岭钨矿区出露花岗闪长岩、二长花岗斑岩和花岗斑岩。花岗闪长岩与二长花岗斑岩形成于晚侏罗世,来自相同源区,后者比前者岩浆演化程度更高。钨矿化主要呈细脉浸染状分布于二长花岗斑岩中,花岗斑岩呈脉状切穿矿体。文章对阳储岭花岗斑岩开展了锆石U-Pb定年、岩石化学分析和Sr-Nd-Hf同位素研究,通过与前人发表数据对比,探讨了花岗斑岩与二长花岗斑岩、花岗闪长岩的成因差异,为揭示钨矿成因提供了新的约束。LA-ICP-MS锆石U-Pb定年显示,花岗斑岩形成于144.6±1.8 Ma,与花岗闪长岩、二长花岗斑岩形成年龄一致。花岗斑岩具有高硅、富钾和弱过铝质的特征,微量元素蛛网图显示明显的Ba、Nb、Sr、P和Ti亏损,稀土元素配分曲线呈右倾斜型,显示负Eu异常,指示长石、黑云母、磷灰石和钛铁氧化物等矿物的分离结晶。花岗斑岩的全岩(^(87)Sr/^(86)Sr)i比值为0.711329~0.711726,ε_(Nd)(t)值为-5.3至-4.9,ε_(Hf)(t)值为-4.6至-4.2,锆石ε_(Hf)(t)值主要为-6.0至-3.0,说明其源岩主要为古老的地壳物质。与花岗闪长岩和二长花岗斑岩相比,花岗斑岩具有更高的HFSE、ΣREE含量、AMF值、Sr/V比值和更低的Mg#值、Ti/Zr比值、全岩ε_(Hf)(t)值,暗示它来自更富长英质组分的源区,是古老变质沉积物部分熔融的产物。与二长花岗斑岩相比,花岗斑岩具有更高的SiO2含量、(Na2O+K2O)/CaO、Na2O/CaO、Ba/Sr、Rb/Sr比值和更低的CaO、MgO、TiO2、P2O5含量、δEu值,表明它经历了更强烈的岩浆结晶分异过程。花岗斑岩不成矿反映其源区贫钨,而花岗闪长岩和二长花岗斑岩的源区相对富钨。花岗岩源区富钨和岩浆分异演化都是促使阳储岭钨矿形成的重要因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锆石U-PB定年 SR-ND-HF同位素 岩石成因 花岗岩源区 阳储岭花岗斑岩 赣北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未确知测度理论的石英脉型钨矿山采空区稳定性评价 被引量:3
8
作者 叶光祥 黄智群 +2 位作者 王晓军 张树标 苑栋 《黄金科学技术》 CSCD 2021年第3期433-439,共7页
采空区是地下矿山重大安全隐患源,其稳定性是行业科技工作者关注的焦点。以石英脉型钨矿山采空区稳定性评价作为研究对象,基于未确知测度计算理论,构建了适用于脉型矿床的采空区危险性评价体系及分级标准,并应用于矿山评价实践。结果表... 采空区是地下矿山重大安全隐患源,其稳定性是行业科技工作者关注的焦点。以石英脉型钨矿山采空区稳定性评价作为研究对象,基于未确知测度计算理论,构建了适用于脉型矿床的采空区危险性评价体系及分级标准,并应用于矿山评价实践。结果表明:浅孔留矿法单脉开采空区稳定性普遍优于阶段矿房法脉带开采空区,矿柱的回收极大地加速了空区的失稳破坏;评价结果与矿区实际情况吻合度高,可为矿区采空区处理与残矿回收提供指导意见。基于未确知测度理论的空区稳定性评价为石英脉型钨矿山采空区稳定性评价提供了一种新的途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未确知测度理论 分级标准 评价体系 钨矿山 脉型矿床 采空区 稳定性评价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多因素影响复杂空区群下残留矿柱回收模拟研究 被引量:7
9
作者 江文武 廖俊钰 +1 位作者 钟海 廖永斌 《金属矿山》 CAS 北大核心 2024年第6期71-78,共8页
对于有着断层切割、多矿脉等因素影响下的某钨矿Ⅰ号矿脉6~8线保安矿柱的回收问题,采用理论分析和数值计算分析了该矿山采空区的稳定性以及残留保安矿柱的回采可行性。在此基础上提出了3种残留矿柱回收方案并进行对比分析研究。研究结... 对于有着断层切割、多矿脉等因素影响下的某钨矿Ⅰ号矿脉6~8线保安矿柱的回收问题,采用理论分析和数值计算分析了该矿山采空区的稳定性以及残留保安矿柱的回采可行性。在此基础上提出了3种残留矿柱回收方案并进行对比分析研究。研究结果表明:矿柱周边的采空区相对稳定,矿柱自身内部的应变能得到了释放,回收带来的地压灾害风险降低,其发生变位性破坏导致自身的整体刚度降低,矿柱控制地压活动的作用效应随之减弱,可以考虑对该矿柱进行安全回采。残留矿柱回采出矿后,被断层切割的残矿回采区与原左右两侧采空区之间的间柱应力集中更加明显,也出现了较大面积的剪切破坏塑性区,说明残矿回采时可能有剪切破坏的风险,而对保安矿柱两侧被断层影响的采空区进行部分充填可以有效地抑制应力集中现象,减弱边帮的松脱趋势,有效减小残矿回采区上、下盘沿断层滑移趋势,可以实现对残留保安矿柱安全经济的回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数值模拟 保安矿柱 残矿回收 采空区稳定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瞬变电磁法用于检测与识别硐室爆破盲炮的可行性探讨 被引量:4
10
作者 刘连生 梁龙华 +2 位作者 吴吉洋 焦永斌 陆哲祥 《中国工程科学》 北大核心 2014年第11期107-112,共6页
应用瞬变电磁法对硐室爆破盲炮的检测与识别进行了可行性研究。试验时先确立电磁背景场,然后在硐室中预置良性导体并测得电磁场后消除背景场,在爆破后再次进行瞬变电磁测量。通过对比爆破前后预置良性导体涡流场的变化,实现硐室爆破盲... 应用瞬变电磁法对硐室爆破盲炮的检测与识别进行了可行性研究。试验时先确立电磁背景场,然后在硐室中预置良性导体并测得电磁场后消除背景场,在爆破后再次进行瞬变电磁测量。通过对比爆破前后预置良性导体涡流场的变化,实现硐室爆破盲炮检测与识别的目的。试验结果表明,当铝箱目标体埋深不超过30 m时,瞬变电磁检测法可以明确地确定铝箱的位置;当铝箱埋深超过30 m后,铝箱形成的二次涡流场层次不明,不能确定铝箱的埋深与位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瞬变电磁法 硐室爆破 盲炮检测与识别 涡流场 目标体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黄铜矿在乙氧羰基硫脲体系中的电极过程动力学
11
作者 程琍琍 李啊林 +2 位作者 刘焕德 孙体昌 张子文 《有色金属工程》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5期44-47,共4页
在pH值为9.18的乙氧羰基硫脲体系中,采用循环伏安电位扫描、恒电位阶跃和恒电流阶跃法研究黄铜矿表面的电极过程。循环伏安试验结果表明,黄铜矿电极从0 V左右开始氧化出现一个新的阳极氧化峰,产物Cu(ECTU)沉积在电极表面,并产生钝化且... 在pH值为9.18的乙氧羰基硫脲体系中,采用循环伏安电位扫描、恒电位阶跃和恒电流阶跃法研究黄铜矿表面的电极过程。循环伏安试验结果表明,黄铜矿电极从0 V左右开始氧化出现一个新的阳极氧化峰,产物Cu(ECTU)沉积在电极表面,并产生钝化且表面疏水性增强。在阴极反向扫描过程中未观测到Cu(ECTU)的还原峰。采用恒电位阶跃法可确定ECTU在黄铜矿电极表面的扩散系数为3.84×10-9 m2/s,Cu(ECTU)在黄铜矿电极表面的吸附厚度可达2.13个单分子层。恒电流阶跃法则确定吸附于黄铜矿电极表面的Cu(ECTU)的电化学动力学方程,由此计算出交换电流密度为0.043 A/m2。电化学动力学方程和电化学动力学参数值表明产物Cu(ECTU)在黄铜矿表面吸附较牢固,ECTU对黄铜矿有较好的捕收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黄铜矿 乙氧羰基硫脲 电极过程 捕收剂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静电旋风水膜除尘系统电晕极优化实验研究 被引量:1
12
作者 彭积成 陈祖云 +5 位作者 郭家芬 刘立新 何春洪 王时斌 杜永振 饶贞标 《中国安全生产科学技术》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2期85-91,共7页
为了研究电晕极结构对静电旋风水膜除尘系统的影响,采用逐步优化法,对比十字形芒刺电晕极和笼式环形电晕极在不同横向极距、纵向极距、芒刺数下对电场特性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经优化后,加入芒刺的笼式环形电晕极放电能力优于未加入芒... 为了研究电晕极结构对静电旋风水膜除尘系统的影响,采用逐步优化法,对比十字形芒刺电晕极和笼式环形电晕极在不同横向极距、纵向极距、芒刺数下对电场特性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经优化后,加入芒刺的笼式环形电晕极放电能力优于未加入芒刺的笼式环形电晕极和十字形芒刺电晕极,并在与水膜共同作用时具有较高的除尘效率,其结构参数为:从上至下4层圆环半径依次为107,80,54,28 mm;相邻圆环纵向极距为150 mm,圆环与集尘极的横向极距为90 mm;半径最小圆环上芒刺数为8根,其直径为2 mm,长度为10 mm。优化后的电晕极结构与水膜作用有助于提升静电旋风水膜除尘系统的除尘效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电晕极结构 除尘系统 芒刺 电场特性 除尘效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