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7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江西桃红岭梅花鹿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发现白化猪獾
1
作者 王缘 康晓芳 +4 位作者 吴问国 王淋波 刘小洪 林忠华 李春旺 《四川动物》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348-348,共1页
哺乳动物的毛色在自我保护、求偶和调控体温上有着重要作用(章誉兴等,2021)。野生动物中白化个体广泛存在,白化主要是由于体内酪氨酸功能减退或缺失,可分为完全白化和局部白化(Obara,1983;Buchanan,1985;陈清西,宋康康,2006)。猪獾Arcto... 哺乳动物的毛色在自我保护、求偶和调控体温上有着重要作用(章誉兴等,2021)。野生动物中白化个体广泛存在,白化主要是由于体内酪氨酸功能减退或缺失,可分为完全白化和局部白化(Obara,1983;Buchanan,1985;陈清西,宋康康,2006)。猪獾Arctonyx collaris属食肉目Carnivora鼬科Mustelidae猪獾属Arctonyx,中型食肉动物,被收入《国家保护的有重要生态、科学、社会价值的陆生野生动物名录》,在《中国脊椎动物红色名录脊椎动物卷(2020版)》中被评估为近危(NT)(国家林业和草原局,2023;生态环境部,中国科学院,2023),在海拔200~4400 m的多种生境中均有分布(蒋志刚等,2015;刘少英等,2019)。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食肉目 中国科学院 鼬科 陆生野生动物 自我保护 白化 猪獾 梅花鹿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红外相机技术调查桃红岭梅花鹿国家级自然保护区鸟兽多样性 被引量:29
2
作者 周鸭仙 李言阔 +4 位作者 李佳琦 刘武华 邵瑞清 钟毅峰 曹开强 《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13期4975-4984,共10页
2017年3月-2018年3月期间,采用红外相机技术调查了桃红岭梅花鹿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内鸟类和兽类的物种多样性。红外相机监测期间,共累计4442个相机日,获得野生动物独立有效照片1003张,其中兽类独立有效照片683张,共4目9科16种;鸟类独立有... 2017年3月-2018年3月期间,采用红外相机技术调查了桃红岭梅花鹿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内鸟类和兽类的物种多样性。红外相机监测期间,共累计4442个相机日,获得野生动物独立有效照片1003张,其中兽类独立有效照片683张,共4目9科16种;鸟类独立有效照片320张,共9目23科46种;保护区内兽类相对丰富度最高的是小麂(Muntiacus reevesi),鸟类丰富度最高的是黑领噪鹛(Garrulax perspicillatus);其中国家Ⅰ级保护动物有2种,梅花鹿(Cervus nippon)和白颈长尾雉(Syrmaticus ellioti);国家Ⅱ级保护动物有6种,分别为小灵猫(Viverricula indica)、勺鸡(Pucrasia macrolopha)、白鹇(Lophura nycthemera)、草鸮(Tyto longimembris)、红角鸮(Otus sunia)和松雀鹰(Accipiter virgatus)。红外相机在灌丛中拍摄率最高,在草甸中拍摄率最低。通过稀疏外推曲线对物种多样性进行估计可得,保护区实际的物种数远大于监测到的物种数,因此有待继续进行长期监测。通过物种与相机位点的PCA排序图可知,各个相机位点和物种的相关性较强。调查结果为保护区提供了重要的兽类和鸟类资源信息,为保护区对野生动物的有效管理和长期监测提供了数据支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红外相机技术 物种多样性 相对丰富度 拍摄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江西桃红岭自然保护区夏季梅花鹿对生境的选择性 被引量:8
3
作者 付义强 贾小东 +4 位作者 胡锦矗 郭延蜀 朱欢兵 刘武华 王业生 《四川动物》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4期863-865,共3页
2005年6-8月在江西桃红岭自然保护区对夏季梅花鹿的生境选择性进行了初步研究。结果表明:梅花鹿选择灌丛和灌草丛、郁闭度较低、灌木盖度较小、食物丰富度高、阴坡、中上坡位、坡度平缓、水源距离在100-400m、人为干扰距离〉800m和海... 2005年6-8月在江西桃红岭自然保护区对夏季梅花鹿的生境选择性进行了初步研究。结果表明:梅花鹿选择灌丛和灌草丛、郁闭度较低、灌木盖度较小、食物丰富度高、阴坡、中上坡位、坡度平缓、水源距离在100-400m、人为干扰距离〉800m和海拔高度〉300m的环境;对郁闭度〉80%和水源距离≤100m的环境表现为随机选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梅花鹿 生境选择 夏季 桃红岭自然保护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红外相机技术的桃红岭梅花鹿国家级自然保护区 白鹇种群活动节律分析 被引量:6
4
作者 王贤芳 钟毅峰 +7 位作者 詹建文 刘武华 吴问国 高依敏 张楚 邵瑞清 曹开强 李言阔 《现代农业科技》 2021年第19期182-184,194,共4页
本文基于红外相机技术对桃红岭梅花鹿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白鹇种群活动节律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白鹇的日活动时间集中在5:00—19:00,全年的日活动节律呈现出明显的昼行性,存在2个活动高峰,分别为8:00—9:00和14:00—16:00。白鹇繁殖期与... 本文基于红外相机技术对桃红岭梅花鹿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白鹇种群活动节律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白鹇的日活动时间集中在5:00—19:00,全年的日活动节律呈现出明显的昼行性,存在2个活动高峰,分别为8:00—9:00和14:00—16:00。白鹇繁殖期与非繁殖期日活动节律的重叠系数为0.68,日活动节律曲线差异极显著(P<0.01)。繁殖期间,白鹇的日活动节律存在2个活动高峰,分别为6:00—7:00和17:00—19:00;非繁殖期间,白鹇的日活动节律也存在2个高峰,分别为7:00—9:00和14:00—16:00。本研究可为保护区内白鹇的保护管理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白鹇 活动节律 红外相机技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江西桃红岭梅花鹿自然保护区生物多样性现状 被引量:8
5
作者 吴问国 朱文 +2 位作者 高依敏 王洁清 王良珍 《野生动物》 2012年第4期221-224,共4页
江西桃红岭梅花鹿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内分布着中国最大的野生梅花鹿南方亚种种群,数量约300~400头,还有金钱豹、云豹、白颈长尾雉、白鹇、狼、豺等国家和省级重点保护的珍稀濒危野生动物。在多次科学考察研究的基础上,2004~2007年,桃红... 江西桃红岭梅花鹿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内分布着中国最大的野生梅花鹿南方亚种种群,数量约300~400头,还有金钱豹、云豹、白颈长尾雉、白鹇、狼、豺等国家和省级重点保护的珍稀濒危野生动物。在多次科学考察研究的基础上,2004~2007年,桃红岭保护区管理局与中国科学院动物研究所、植物研究所、中国科学院华南植物园、中南林业科技大学合作开展了桃红岭自然保护区的生物多样性调查,其中对鱼类、两栖类、爬行类是首次进行科学考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桃红岭保护区 梅花鹿 生物多样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宏基因组学的江西桃红岭梅花鹿潜在病原初步调查
6
作者 陈璐瑶 黄晓凤 +4 位作者 张壹萱 詹建文 刘武华 刘小洪 张阳 《野生动物学报》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504-512,共9页
近些年,江西桃红岭梅花鹿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植被正向演替明显,大量梅花鹿(Cervus nippon)开始向保护区外围扩散和聚集,调查桃红岭梅花鹿潜在病原携带情况,有利于掌握其种群健康状况,进而制定精确的保护管理对策,因此在该保护区不同区域(... 近些年,江西桃红岭梅花鹿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植被正向演替明显,大量梅花鹿(Cervus nippon)开始向保护区外围扩散和聚集,调查桃红岭梅花鹿潜在病原携带情况,有利于掌握其种群健康状况,进而制定精确的保护管理对策,因此在该保护区不同区域(核心区、缓冲区和实验区)采集梅花鹿新鲜粪便样品,并基于宏基因组测序技术分析其病原携带情况。结果表明:桃红岭梅花鹿携带病原微生物包括细菌、真菌、放线菌、支原体、衣原体和螺旋体,共34属63种,其中包含大量人兽共患病病原;病原丰度最高的5个属分别是拟梭菌属(Clostridioides)、李斯特菌属(Listeria)、克雷伯氏菌属(Klebsiella)、志贺氏菌属(Shigella)和沙门氏菌属(Salmonella),丰度最高的5个种分别是艰难拟梭菌(Clostridioides difficile)、单核增生李斯特氏菌(Listeria mono⁃cytogenes)、肺炎克雷伯氏菌(Klebsiella pneumoniae)、肠炎沙门氏菌(Salmonella enter⁃itidis)和福氏志贺氏菌(Shigella flexneri);不同研究区域中,核心区梅花鹿携带病原数量显著低于缓冲区和实验区。以上结果表明,桃红岭梅花鹿携带有多种病原,存在一定疫病发生风险。建议在保护区核心区积极开展栖息地矮化工作,同时开展高危病原的持续性监测及预警,并加强对保护区外围扩散梅花鹿种群的保护管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梅花鹿 江西桃红岭梅花鹿国家级自然保护区 宏基因组测序 病原微生物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微卫星标记的江西桃红岭梅花鹿遗传多样性
7
作者 张阳 陈璐瑶 +3 位作者 韩卫杰 詹建文 刘武华 黄晓凤 《兽类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268-276,共9页
梅花鹿(Cervus nippon)为国家一级重点保护野生动物,江西桃红岭梅花鹿华东亚种(华南梅花鹿,C.n.kopschi)是我国现存最大的梅花鹿种群。研究桃红岭梅花鹿遗传多样性,并阐明其遗传本底状况,对于提升华南梅花鹿遗传多样性水平和促进种群快... 梅花鹿(Cervus nippon)为国家一级重点保护野生动物,江西桃红岭梅花鹿华东亚种(华南梅花鹿,C.n.kopschi)是我国现存最大的梅花鹿种群。研究桃红岭梅花鹿遗传多样性,并阐明其遗传本底状况,对于提升华南梅花鹿遗传多样性水平和促进种群快速发展具有重要意义。本研究在桃红岭梅花鹿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共采集疑似梅花鹿粪便样品108份。首先基于线粒体Cyt b基因扩增测序进行物种鉴定,并利用微卫星标记和SRY/ZFX性别标记对梅花鹿样品进行个体识别、遗传多样性分析和性别鉴定。结果表明,108份样品中有96份梅花鹿粪便样品,来源于63只不同个体,且雌雄性比为1.33∶1。7个微卫星位点的平均等位基因数、观测杂合度、期望杂合度和近交系数分别为3.714、0.712、0.602和−0.087,其中3个位点显著偏离Hardy−Weinberg平衡,均表现为杂合子过剩。本研究结果表明,桃红岭梅花鹿种群的遗传多样性处于中等水平,且存在一定程度的性比失衡,近交系数为负值表明其种群暂无近交风险。建议积极推进桃红岭梅花鹿人工繁育,加强对稀有等位基因的保护与管理,并适时采取个体迁移等手段促进桃红岭梅花鹿与其他梅花鹿种群的基因交流,以提升其种群遗传多样性水平和促进种群快速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梅花鹿 微卫星 个体识别 遗传多样性 性别比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江西桃红岭保护区同域分布有蹄类动物活动节律差异 被引量:4
8
作者 孔凡前 沈博文 +9 位作者 李笑颖 周鸭仙 李言阔 李佳琦 万雅琼 詹建文 刘武华 胡慧建 刘丙万 马钲焱 《野生动物学报》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242-250,共9页
为探究同域分布的有蹄类动物活动节律及其季节性差异,2017年3月—2019年5月,利用红外相机技术在江西桃红岭梅花鹿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对有蹄类动物开展野外监测。在15208个相机有效工作日中,共拍摄到梅花鹿(Cervus nippon)、野猪(Sus scro... 为探究同域分布的有蹄类动物活动节律及其季节性差异,2017年3月—2019年5月,利用红外相机技术在江西桃红岭梅花鹿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对有蹄类动物开展野外监测。在15208个相机有效工作日中,共拍摄到梅花鹿(Cervus nippon)、野猪(Sus scrofa)和小麂(Muntiacus reevesi)3种有蹄类动物,相对丰富度依次为3.90%、9.72%和39.59%。年活动格局分析表明,梅花鹿和野猪在4月相对丰富度最高,小麂在5月和7月相对丰富度最高,三者均在12月相对丰富度最低。核密度估计和重叠系数的分析结果表明:(1)在日活动节律上,梅花鹿属于夜间活动为主、晨昏活动为辅类型,野猪与小麂同属于以晨昏活动为主、昼间活动为辅类型。(2)梅花鹿日活动节律存在明显的季节性变化,春季与夏季的重叠系数最高(Δ=0.83)。野猪与小麂日活动节律无明显的季节性变化。(3)不同物种日活动节律的重叠系数存在差异。野猪与小麂的日活动模式高度重叠,但与梅花鹿的活动高峰基本错开。研究揭示了3种有蹄类动物的活动节律及其季节性差异,为深入开展同域分布有蹄类物种的共存机制奠定了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红外相机技术 桃红岭保护区 有蹄类 活动节律 季节性差异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江西桃红岭野生梅花鹿保护现状及管理对策 被引量:8
9
作者 吴问国 《四川动物》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3期457-459,共3页
江西桃红岭梅花鹿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是梅花鹿华南亚种最大的野生种群分布区,也是目前全国唯一以保护梅花鹿华南亚种及其生态系统为主的保护区,本文分析了该保护区梅花鹿的生存与保护现状、存在的问题,并提出了具体的保护管理对策。
关键词 桃红岭 梅花鹿 现状 对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江西龙虎山中华秋沙鸭自然保护区野生动植物资源调查 被引量:3
10
作者 刘武华 涂业苟 +1 位作者 黄晓凤 李晓旺 《江西林业科技》 2010年第4期48-50,共3页
调查确定江西龙虎山中华秋沙鸭自然保护区维管束植物有190科603属1 280种,其中国家Ⅰ级重点保护植物2种,国家Ⅱ级重点保护植物18种;野生脊椎动物5纲33目87科266种,其中国家Ⅰ级保护动物有3种,国家Ⅱ级保护动物有28种。提出一些保护管理... 调查确定江西龙虎山中华秋沙鸭自然保护区维管束植物有190科603属1 280种,其中国家Ⅰ级重点保护植物2种,国家Ⅱ级重点保护植物18种;野生脊椎动物5纲33目87科266种,其中国家Ⅰ级保护动物有3种,国家Ⅱ级保护动物有28种。提出一些保护管理建议,加强保护管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自然保护区 调查 动植物 江西龙虎山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华南梅花鹿声音通讯行为的初步研究 被引量:11
11
作者 付义强 胡锦矗 +2 位作者 朱欢兵 刘武华 王业生 《四川动物》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2期266-268,共3页
2005年3~12月,在江西桃红岭自然保护区对华南梅花鹿的声音通讯行为进行了初步研究,得到4种特点较为分明的梅花鹿叫声类型,即警戒叫声、求偶叫声、呼唤叫声和团体合唱声,并对这4类叫声的生物学意义进行了初步分析。
关键词 华南梅花鹿 声音通讯行为 声谱分析 生物学意义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四川梅花鹿(CAG)_n微卫星文库构建 被引量:3
12
作者 刘梦瑶 杨承忠 +6 位作者 高依敏 肖珍 王淋波 王洁清 刘武华 张修月 岳碧松 《四川动物》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5期734-739,共6页
应用Dynal磁珠-生物素标记的微卫星探针与四川梅花鹿基因组酶切片段杂交,捕获200~750bp含有微卫星序列的DNA片段,连接pMD18-T载体,再转化到感受态细胞JM109中以构建文库。通过PCR方法从(CAG)n文库中筛选阳性克隆,从576个转化子中获得了... 应用Dynal磁珠-生物素标记的微卫星探针与四川梅花鹿基因组酶切片段杂交,捕获200~750bp含有微卫星序列的DNA片段,连接pMD18-T载体,再转化到感受态细胞JM109中以构建文库。通过PCR方法从(CAG)n文库中筛选阳性克隆,从576个转化子中获得了234个阳性克隆,对其全部进行序列测定,其中73个含有微卫星序列。除获得的目的微卫星序列(CAG)n外,还观察到(AG)n、(AT)n的重复序列。本研究表明,经过优化的磁珠富集法能够稳定、高效地获得四川梅花鹿微卫星标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四川梅花鹿 磁珠富集法 微卫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桃红岭杜衡性状变异性及其对珍稀中华虎凤蝶保护的启示
13
作者 陈亮 王渌 +4 位作者 杨文静 吴问国 刘小洪 张毅 曾菊平 《江西农业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5期1122-1134,共13页
【目的】同一种植物因在不同环境下发生而出现性状变异,研究这种变异能提高对植物响应环境变化的适应机制的理解。桃红岭中华虎凤蝶幼虫专性地以多年生草本植物杜衡叶片为食。该植物在当地呈零散分布,包括高海拔与低海拔两个种群,而该... 【目的】同一种植物因在不同环境下发生而出现性状变异,研究这种变异能提高对植物响应环境变化的适应机制的理解。桃红岭中华虎凤蝶幼虫专性地以多年生草本植物杜衡叶片为食。该植物在当地呈零散分布,包括高海拔与低海拔两个种群,而该蝴蝶目前仅占据高海拔的少数寄主斑块。研究通过比较当地杜衡种群间的形态性状,揭示植物性状变异性与关联性,阐明性状变异(如来自叶部)对中华虎凤蝶的可能影响,并以此从寄主资源人工干预等角度提出与蝴蝶保护相关的启示。【方法】采用样线法,沿线记录杜衡植株位置、叶片数等信息,现场或带回室内测量每株地上(叶部)、地下(根、根状茎)营养器官与繁殖器官(花、种子)形态指标,用网格法测量叶面积。并通过计算各性状的变异系数(CV)与性状间的Spearman秩相关系数(r),分析性状变异性与关联性。【结果】桃红岭杜衡地上、地下营养器官性状变异均接近高水平(CV≥0.5),而繁殖器官性状则均为弱变异(CV<0.2)。相应地,繁殖器官性状间关联性均很强(r≥0.8),而营养器官性状间关联性则不确定。如蝴蝶非占据区少数性状间显著关联,而占据区则无性状关联(r<0.3),这表明杜衡繁殖器官性状稳定、保守,而营养器官性状则趋向变异,反映出该植物对桃红岭环境变化采取了宽幅适应或生态位策略。发现植物地上部分或繁殖器官性状均与地下部分性状(根状茎长与直径、侧根数等)显著关联,表明地下部分生长会影响到其他部位,相互间存在协变关系。但与非占据区不同,蝴蝶占据区地上部分株高与地下部分性状关联不显著,说明这种协变关系可能因环境压力而变化,反映了该植物生存策略调整与适应能力。在桃红岭,杜衡的低海拔种群较高海拔种群叶面积大,但种群间差异未达显著水平(P>0.05),且其他叶部性状也存在同样情况,表明寄主资源斑块是否被中华虎凤蝶选择、占据,与叶部功能性状变异性无关。【结论】当前蝴蝶未占用的寄主资源斑块具备支撑蝴蝶发生的潜力,建议以人工干预(如蝴蝶个体引入)方式,尝试在未占据斑块建立小种群,这将扩大这种稀有蝴蝶的种群规模,从而缩短恢复时间,减缓未来气候变暖、干旱化的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华虎凤蝶 寄主植物 植物性状 变异性 关联性 保护启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梅花鹿之歌》
14
作者 徐向荣 《南方林业科学》 2017年第1期F0003-F0003,共1页
梅花鹿体态矫健、花斑美丽,是中华文化中传奇神圣的动物。彭泽县旧县志早有“山有文禽奇兽,美鹿争鸣”记载之说,桃红岭梅花鹿渊源无人考证,但当地群众对梅花鹿有传统的偏爱,视之为“神鹿”“仙鹿”,是人们向往吉祥如意的象征。
关键词 梅花鹿 中华文化 彭泽县 桃红岭 花斑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江西省两种兽类新纪录——东阳江麝鼩和安徽麝鼩 被引量:2
15
作者 胡江晓 徐一凡 +5 位作者 邹志安 曾卫 代杰 任学洋 姚洪凤 陈中正 《兽类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3期352-356,共5页
麝鼩属(Crocidura)隶属于哺乳纲(Mammals)劳亚食虫目(Eulipotyphla)鼩鼱科(Soricidae),广泛分布于亚洲、欧洲和非洲。麝鼩属是哺乳动物中物种最多的属,已记录有198个物种(Wilson and Mittermeier,2018)。麝鼩属物种体型较小、形态保守,... 麝鼩属(Crocidura)隶属于哺乳纲(Mammals)劳亚食虫目(Eulipotyphla)鼩鼱科(Soricidae),广泛分布于亚洲、欧洲和非洲。麝鼩属是哺乳动物中物种最多的属,已记录有198个物种(Wilson and Mittermeier,2018)。麝鼩属物种体型较小、形态保守,属内多个物种的分类和分布存在较大争议。我国麝鼩属物种丰富,目前记录有14种麝鼩在我国分布(魏辅文等,2021)。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东阳江麝鼩 安徽麝鼩 武夷山 江西省 新纪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绿尾虹雉保护生物学研究现状
16
作者 刘梦瑶 高依敏 +7 位作者 陈建宁 肖珍 杜重阳子 李敏洁 王洁清 王淋波 刘武华 杨承忠 《江西林业科技》 2013年第2期36-39,共4页
绿尾虹雉为我国特有种、世界易危物种和国家一级重点保护动物,主要分布在我国四川、云南、西藏、青海和甘肃境内。由于人类活动、自然灾害等因素的影响,绿尾虹雉的栖息地面积日益减少且破碎化严重,其种群数量长期处于较低水平。弄清楚... 绿尾虹雉为我国特有种、世界易危物种和国家一级重点保护动物,主要分布在我国四川、云南、西藏、青海和甘肃境内。由于人类活动、自然灾害等因素的影响,绿尾虹雉的栖息地面积日益减少且破碎化严重,其种群数量长期处于较低水平。弄清楚绿尾虹雉的生活习性和繁殖特征是对其进行有效保护的前提条件。本文综述绿尾虹雉自然分布、活动规律、鸣声、繁殖行为和食性等方面的研究进展,讨论并分析绿尾虹雉在生态保护方面存在的和未来需要解决的问题,并提出建议,以期为绿尾虹雉的保护提供基础资料。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绿尾虹雉 保护生物学 自然分布 鸣声 繁殖 食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棕背伯劳的研究进展
17
作者 王淋波 高依敏 +4 位作者 李鹏 刘武华 黄杰 刘梦瑶 杨承忠 《江西林业科技》 2011年第6期38-40,共3页
综述棕背伯劳的研究进展。主要介绍棕背伯劳色型分类存在的问题及色型多态现象产生的内在机制,同时综述了棕背伯劳的食性和繁殖行为。
关键词 棕背伯劳 色型多态 食性 繁殖行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