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6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产业精准扶贫作用机制研究 被引量:177
1
作者 刘建生 陈鑫 曹佳慧 《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 CSSCI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6期127-135,共9页
在精准扶贫的国家战略下,产业扶贫被赋予了新的内涵,承担起贫困户的"造血"功能,成为精准扶贫的核心,本文将其概括为"产业精准扶贫"。与已有研究不同,文章以产业精准扶贫与传统产业扶贫的区别以及产业精准扶贫怎样... 在精准扶贫的国家战略下,产业扶贫被赋予了新的内涵,承担起贫困户的"造血"功能,成为精准扶贫的核心,本文将其概括为"产业精准扶贫"。与已有研究不同,文章以产业精准扶贫与传统产业扶贫的区别以及产业精准扶贫怎样发挥作用这一科学问题为研究对象,综合运用了实地观察法、问卷调查法和深度访谈法,从微观尺度研究产业精准扶贫的作用机制。研究表明:(1)与传统产业扶贫停留在村一级或者大户层面不同,产业精准扶贫将产业透过村庄到农户,而且与贫困户的土地、资本和劳动力等生产要素有机地结合起来。(2)产业精准扶贫作用机制是通过利益相关方共同对土地、资本和劳动力等生产要素进行匹配的过程。产业精准扶贫突显了贫困户的主体性作用,着重强调贫困户自身拥有的土地、劳动力要素的参与,真正建构了多主体、多要素参与的长效机制。(3)产业精准扶贫是一个共同参与的过程。农户或是入股、务工或是自己发展产业,积极参与到农业生产中,通过政府引导、企业管理、村两委参与,促进贫困户参与在生产过程中,就产业过程中的事项达成共识,促进了贫困户的公民精神培育、实用技术掌握和思想观念转变。(4)产业精准扶贫是实现贫困人口增收发展的有效路径,但仍需注意风险防患。扶贫信息发布、帮扶单位责任人等扶贫利益相关者的组织和传播,为企业和社会资本进入贫困村奠定基础,但是,也相应地增加了产品销售问题和产业自然灾害的风险,产业贴补和金融扶持政策的稳定性也会影响产业精准扶贫的运行和成效。因此,要相应地加强对扶贫产业风险的预警,规避和降低产业扶贫风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产业扶贫 作用机制 精准扶贫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农民工培训政策研究述评——社会政策的视角 被引量:8
2
作者 袁小平 王娜 《成人教育》 北大核心 2018年第11期60-67,共8页
培训作为就业促进的重要方式,是一种重要的机会福利,只有从社会福利的角度分析才能更契合培训的实质。当前的农民工培训正面临着"多而无效"难题,通过引入社会政策的新视角,分别从福利供给者和行动者角度讨论国家、市场和社会... 培训作为就业促进的重要方式,是一种重要的机会福利,只有从社会福利的角度分析才能更契合培训的实质。当前的农民工培训正面临着"多而无效"难题,通过引入社会政策的新视角,分别从福利供给者和行动者角度讨论国家、市场和社会三个主体在当前农民工培训政策中的角色与责任,可以较好地找寻出农民工培训政策失灵的结构性原因。对国内学界关于国家、市场与社会在农民工培训领域内角色与功能的研究进行综述,发现既有研究存在隔离式研究取向,仅侧重关注三者的某一面向,而对三者的合作研究关注相对不足。下一阶段的研究应更多从治理视角出发,从制度、行动两方面加强农民工培训主体间的关系研究,才能破解当前农民工培训"多而无效"的难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农民工培训 国家 市场 社会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福利三角的自主性、张力与整合策略研究——基于农民工培训政策的分析 被引量:6
3
作者 袁小平 成兴兴 《南昌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CSSCI 2019年第6期72-80,共9页
农民工培训是培育新型农民的重要举措,它不仅关涉农民工素质的提升与收入的增加,而且还会影响农村城镇化的进程和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当前我国农民工培训的福利三角模式存在内在解体的张力,这一内在力量主要来源于国家、市场与家庭不... 农民工培训是培育新型农民的重要举措,它不仅关涉农民工素质的提升与收入的增加,而且还会影响农村城镇化的进程和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当前我国农民工培训的福利三角模式存在内在解体的张力,这一内在力量主要来源于国家、市场与家庭不同的自主性。要使福利三角在农民工培训中相互配合、共同促进,一方面需要从自主性着手,消解不利于国家、市场与家庭合作的内在偏好,另一方面应该加强三者的整合力建设,综合运用融资和规制等手段,建构起有利于国家、市场与家庭相互合作的长效机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福利三角 自主性 农民工培训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农村社会工作对乡村振兴的因应研究 被引量:28
4
作者 袁小平 《甘肃社会科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19年第4期147-153,共7页
乡村振兴的目标是要通过农村社会的整体变革改变农村在发展中的弱势地位。农村社会工作对乡村振兴具有多种功能,它的专业属性和服务方法与乡村振兴的关注重心和具体内容等紧密关联。目前,农村社会工作的服务为本、治疗取向以及问题导向... 乡村振兴的目标是要通过农村社会的整体变革改变农村在发展中的弱势地位。农村社会工作对乡村振兴具有多种功能,它的专业属性和服务方法与乡村振兴的关注重心和具体内容等紧密关联。目前,农村社会工作的服务为本、治疗取向以及问题导向的发展特点导致农村社会工作的改良主义色彩鲜明,参与农村建设角色单一、功能弱势、方向不明、建构性不足,难以适应乡村振兴的变革需求。社会工作的四分理论模型为农村社会工作如何因应乡村振兴提供新方向。农村社会工作应加强修补者角色对既有结构体制内的嵌入,以启蒙者角色倡导乡村发展的新方向,以革命者角色推翻导致乡村衰败的各类深层因素,以阐释者角色营造乡村团结、共建美好乡村的共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农村社会工作 乡村振兴 因应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精准扶贫第三方评估:理论溯源与双SMART框架 被引量:28
5
作者 刘建生 惠梦倩 《南昌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17年第2期69-75,共7页
国家在精准扶贫中引入第三方评估,既顺应国际发展趋势,又是我国政府治理转型的需求。在当前,梳理其理论溯源和评估框架不仅为各级政府开展精准扶贫第三方评估提供理论依据和实践参考,也能对其他领域第三方评估运行、指标设计提供借鉴,... 国家在精准扶贫中引入第三方评估,既顺应国际发展趋势,又是我国政府治理转型的需求。在当前,梳理其理论溯源和评估框架不仅为各级政府开展精准扶贫第三方评估提供理论依据和实践参考,也能对其他领域第三方评估运行、指标设计提供借鉴,以确保第三方评估的独立客观和有效运行。立足于国际趋势和理论基础,在宏观上,形成以"制度建设、操作规范、应用专业、属性革新、目标导向"为内容的SMART运行框架,以确保组织客观运行;在微观上,围绕指标体系,形成以"具体化、可衡量、可达到、目标相关、评估时期"为核心的SMART评估框架。两个框架源于第三方评估公共治理理论、委托—代理理论和综合评估理论,相辅相成,共同构成第三方评估的运行和评估系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精准扶贫 第三方评估 理论溯源 SMART框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精准扶贫的“供给导向”与“需求导向”——论双重约束下的精准扶贫地方实践 被引量:18
6
作者 尹利民 赖萍萍 《学习与实践》 CSSCI 北大核心 2018年第5期70-77,共8页
精准扶贫是当前中国解决贫困问题的重要方式。然而,精准扶贫是坚持自上而下的"供给导向"还是自下而上的"需求导向",直接关系到精准扶贫的实施成效。研究表明,中国许多地方的精准扶贫实践仍然偏好于"供给导向",从而导致了精准扶贫... 精准扶贫是当前中国解决贫困问题的重要方式。然而,精准扶贫是坚持自上而下的"供给导向"还是自下而上的"需求导向",直接关系到精准扶贫的实施成效。研究表明,中国许多地方的精准扶贫实践仍然偏好于"供给导向",从而导致了精准扶贫的政策实施过于注重形式、扶贫对象参与程度低等一系列问题的出现。这种偏好主要源于中国行政管理体制"压力-管制"的特性,并由此形成的"双轨治理"模式所致。基于此,国家应该通过制度创新,实现精准扶贫政策执行的"供给导向"与"需求导向"的平衡,以提高和巩固精准扶贫的工作成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供给导向 需求导向 精准扶贫 政策执行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农村社区建设中的社会动员:动员话语与研究进展 被引量:7
7
作者 袁小平 汪冰逸 《农林经济管理学报》 北大核心 2018年第5期613-621,共9页
在农村社区建设中,对社区成员进行动员是促进社区参与的重要方法,社会动员的运用状况直接影响到农村社区建设的成败。如何有效对农民进行社会动员这一农村社会变迁中的老问题依旧存在,因此需要对农村社区建设中的社会动员进行研究以对... 在农村社区建设中,对社区成员进行动员是促进社区参与的重要方法,社会动员的运用状况直接影响到农村社区建设的成败。如何有效对农民进行社会动员这一农村社会变迁中的老问题依旧存在,因此需要对农村社区建设中的社会动员进行研究以对此作出解答。从社会动员的资源、文化与结构3个学派出发对近10年来农村社区建设社会动员领域的研究现状进行梳理,有利于进一步厘清社会动员与农村社区建设之间的关系,并对农村社区建设未来的发展进行展望,以期促进农村社区建设的持续良性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农村社区建设 社会动员 资源 文化 结构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精准扶贫场域下的现实困境及解决路径 被引量:9
8
作者 熊茜 叶建飞 《领导科学》 北大核心 2019年第10期75-79,共5页
精准扶贫在具体落实的过程中,由于地方地区差异,往往会出现扶贫偏差、政策失真等问题。具体来说,主要有指标扶贫的脆弱性、精准识别的偏差性、农村户籍的复杂性、对扶贫政策的依赖性、干群关系的紧张性、扶贫攻坚的艰巨性等问题。破解... 精准扶贫在具体落实的过程中,由于地方地区差异,往往会出现扶贫偏差、政策失真等问题。具体来说,主要有指标扶贫的脆弱性、精准识别的偏差性、农村户籍的复杂性、对扶贫政策的依赖性、干群关系的紧张性、扶贫攻坚的艰巨性等问题。破解精准扶贫政策困境要因户施策,多举措提高扶贫质量;靶向监测,建立多维度识别体系;协同共管,加强农村户籍管理;扶智自助,多途径解决扶贫依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精准扶贫 政策困境 矛盾分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科层制的嵌入与执行背离——“第一书记”精准扶贫的实践逻辑 被引量:15
9
作者 刘湖北 闵炜琪 《南昌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2018年第5期51-58,共8页
2015年出台的"第一书记"政策,为我国农村扶贫治理带来了新的制度变革。"第一书记"制度仍然符合马克斯·韦伯提出的科层制的概念,科层制的"嵌入型"介入使精准扶贫工作走向了规范化和制度化道路,推动... 2015年出台的"第一书记"政策,为我国农村扶贫治理带来了新的制度变革。"第一书记"制度仍然符合马克斯·韦伯提出的科层制的概念,科层制的"嵌入型"介入使精准扶贫工作走向了规范化和制度化道路,推动了村庄内部矛盾的化解和村庄外部资源的调动。"第一书记"政策中"以人为本""因户施策"的要求为精准扶贫工作中背离科层制的运行带来了可能性,该政策允许扶贫场域中的行动者采取适当"弹性"的做法,弥补了科层制"非人格化"的缺陷以及信息沟通的低效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第一书记” 精准扶贫 科层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新生代农民工培训的福利三角研究
10
作者 袁小平 汪冰逸 《中州学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18年第11期85-91,共7页
目前,新生代农民工已经成为我国农民工的主体,其就业问题日益凸显。我国政府高度重视新生代农民工的就业问题,建立了一套以培训为主要内容的增能政策。然而,国家、市场与社会在我国新生代农民工培训中的角色不一,由此导致新生代农民工... 目前,新生代农民工已经成为我国农民工的主体,其就业问题日益凸显。我国政府高度重视新生代农民工的就业问题,建立了一套以培训为主要内容的增能政策。然而,国家、市场与社会在我国新生代农民工培训中的角色不一,由此导致新生代农民工培训的福利三角呈现倒置与碎片化的特点。倒置与碎片化的福利三角关系会导致新生代农民工培训的内卷化、分层化、失衡甚至零和博弈。为此,必须建立一个新的福利三角框架,以促进新生代农民工培训的开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新生代农民工 培训 福利三角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产业扶贫的AGIL理论分析框架及优化路径
11
作者 刘建生 金旻 魏丹 《江苏农业科学》 2018年第9期313-318,共6页
在精准扶贫的国家战略下,产业扶贫被赋予了新的内涵,成为精准扶贫的核心。承担起贫困户"造血"功能的产业扶贫一方面系着企业,要面临市场化竞争的风险,另一方面系着贫困户,要承担其脆弱性,加上产业扶贫投入和效果产出的长效性... 在精准扶贫的国家战略下,产业扶贫被赋予了新的内涵,成为精准扶贫的核心。承担起贫困户"造血"功能的产业扶贫一方面系着企业,要面临市场化竞争的风险,另一方面系着贫困户,要承担其脆弱性,加上产业扶贫投入和效果产出的长效性,因而产业扶贫的选择尤为重要。将产业扶贫选择的理论依据作为研究对象,AGIL理论分析框架及兴国县"学生营养餐"的案例分析可为其他地区产业扶贫的优化路径设计提供理论指导与案例借鉴。产业选择所代表的环境适应功能是产业扶贫长效运行的核心因素,而政府在尊重市场经济规律下发挥主导地位,并提升贫困户生产要素的参与则是产业扶贫发展的方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产业扶贫 AGIL理论分析框架 优化路径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帕特南理论的空心村治理绩效评价——理论框架与指标体系构建 被引量:9
12
作者 刘建生 汪震 +1 位作者 张韧 曹佳慧 《中国土地科学》 CSSCI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7期74-80,共7页
研究目的:治理绩效评价本应与空心村规划、实施过程成为空心村治理前、中、后的有机环节,遗憾的是在实践和学术中均对这一重要环节没有足够的重视,部分影响了空心村的治理绩效。本文立足于空心村治理的实际过程和关键因素,借鉴帕特南制... 研究目的:治理绩效评价本应与空心村规划、实施过程成为空心村治理前、中、后的有机环节,遗憾的是在实践和学术中均对这一重要环节没有足够的重视,部分影响了空心村的治理绩效。本文立足于空心村治理的实际过程和关键因素,借鉴帕特南制度绩效理论,探索构建空心村治理评价的理论框架和初步指标体系。研究方法:演绎归纳法、实地调查法和比较研究法。研究结果:(1)本文围绕空心村治理绩效的测量视角、测量维度、统计学解释和理论蕴意4个方面,构建了全面、整体、可靠、一致的空心村治理评价的理论框架;(2)紧扣空间结构优化和治理结构优化两个核心维度构建了三级指标体系,涵盖了评价空心村治理的16项指标;(3)4个空心村的实证对比研究,客观反映了治理的实际绩效,弥补了空心村治理后期评估的过程缺失,体现空心村治理的价值、目标和未来导向。研究结论:基于帕特南理论的空心村治理绩效评价框架和指标评价体系反映了空心村整治的本质属性和治理过程,为绩效评价提供了一个新的理论视角。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地整治 空心村 治理绩效 大都村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代理人抑或当家人:第一书记的双重角色与融合--基于G镇的经验 被引量:19
13
作者 尹利民 况伟 《南昌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2018年第2期49-55,共7页
第一书记是当前中国精准扶贫战略实施的重要制度设计,对提高农村的扶贫绩效具有重要意义。第一书记在扶贫实践中扮演着双重角色,即政府代理人与村庄当家人。作为政府代理人,其主要任务是推进国家政策在农村的落地,而作为村庄当家人则需... 第一书记是当前中国精准扶贫战略实施的重要制度设计,对提高农村的扶贫绩效具有重要意义。第一书记在扶贫实践中扮演着双重角色,即政府代理人与村庄当家人。作为政府代理人,其主要任务是推进国家政策在农村的落地,而作为村庄当家人则需要为群众代言,满足群众的需求。然而,国家政策供给与群众的需求有时并不一致,从而导致两种角色的冲突,影响了政策的有效执行。为此,我们需要保持国家政策供给与农民需求之间的平衡,来推动双重角色的融合,以提高精准扶贫的实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代理人 当家人 第一书记 双重角色 精准扶贫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贫困群体能力建设中的文化共鸣及其反贫效应——基于符号互动的视角 被引量:7
14
作者 袁小平 《探索》 CSSCI 北大核心 2019年第1期127-138,共12页
能力建设是反贫困的一个重要思路,通过对贫困群体进行增能有助于帮助他们可持续脱贫。要切实提升贫困群体的能力,需要找到关键性的影响变量。通过对一个增能范本案例的深度分析发现,在对贫困群体进行增能的过程中,建构贫困群体对增能的... 能力建设是反贫困的一个重要思路,通过对贫困群体进行增能有助于帮助他们可持续脱贫。要切实提升贫困群体的能力,需要找到关键性的影响变量。通过对一个增能范本案例的深度分析发现,在对贫困群体进行增能的过程中,建构贫困群体对增能的文化共鸣至关重要。文化共鸣程度对贫困群体能力建设具有阀门效应,弱文化共鸣会导致贫困群体的能力增长"内卷化",强文化共鸣能促成贫困群体能力"线性"增长。文化共鸣的诞生与增能过程中所使用的符号和互动方式密切相关。经过修辞化了的符号为增能的互动提供了基础,制度化的互动又能将符号意义变得显现化和固化,二者的良性互动有助于建构贫困群体的文化共鸣。符号、互动与文化共鸣的关系特点为深度推进精准扶贫以及对反贫困中的宣传与帮扶方案的制定等提供了有效借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能力建设 文化共鸣 符号 贫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制度:改革逻辑与未来走向——基于不完全产权-租值耗散的理论分析 被引量:5
15
作者 刘湖北 刘玉洋 《南昌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CSSCI 2020年第6期50-60,共11页
农村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制度改革,有助于建立城乡统一的建设用地市场和推进乡村振兴战略。从不完全产权-租值耗散理论分析和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制度改革历程梳理发现,改革开放以来我国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经历了全面管控、增减挂钩和直... 农村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制度改革,有助于建立城乡统一的建设用地市场和推进乡村振兴战略。从不完全产权-租值耗散理论分析和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制度改革历程梳理发现,改革开放以来我国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经历了全面管控、增减挂钩和直接入市三个阶段,并呈现出改革目的从低效向高效转变,改革动力从管控价格向市场价格转变,改革内容从法律产权向经济产权转变,改革成效从政府垄断向还权于民转变等四大特征;整个改革的逻辑是在产权结构和产权行为的双轮推动下从租值耗散到耗散收敛最终达到租值优化的过程。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制度的未来改革应进一步健全产权运行的相关机制,避免产权主体虚置,保障与提高产权主体决策的自主性,完善出让收益权的顶层设计。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 不完全产权 租值耗散 产权结构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城市社区治理交易成本影响因素的理论阐释 被引量:5
16
作者 罗文剑 郭镇国 《学习论坛》 北大核心 2020年第11期70-76,共7页
衍生于政府治理成本的发展背景,城市社区治理成本主要包含生产成本和交易成本两大部分,且交易成本这种隐性成本往往因难以预估和测算而被忽视。然而,在城市社区治理主体多元化趋势下,城市社区治理交易成本的影响愈加显著,日益复杂的社... 衍生于政府治理成本的发展背景,城市社区治理成本主要包含生产成本和交易成本两大部分,且交易成本这种隐性成本往往因难以预估和测算而被忽视。然而,在城市社区治理主体多元化趋势下,城市社区治理交易成本的影响愈加显著,日益复杂的社区主体网络关系无疑增加了城市社区治理的交易成本。借鉴交易成本理论,以“有限理性人”作为解释城市社区治理的逻辑起点,可以分别从资产专用性、社区集体行动的偏好性、城市社区治理主体的“单一性”等三个维度来分析影响城市社区治理交易成本的因素。其启示在于,结果导向的评估体系是衡量城市社区治理的标尺,完善监督机制是规范城市社区治理主体行为的重点,协同治理范式是调动多元社会力量的新路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社区治理 交易成本 有限理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