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1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川东地区龙潭组泥页岩地球化学特征及沉积环境——以华蓥山剖面为例
1
作者 游水凤 柳汉丰 +2 位作者 庞新龙 蔡娉婷 曹涛涛 《岩石矿物学杂志》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803-822,共20页
为探讨川东地区上二叠统龙潭组泥页岩形成的沉积环境特征、主控因素和富有机质泥页岩形成模式,以华蓥山剖面为研究对象,开展了系统的有机岩石学、有机地球化学和元素地球化学等测试。结果表明,研究区龙潭组泥页岩的物质来源复杂,Co/Th-L... 为探讨川东地区上二叠统龙潭组泥页岩形成的沉积环境特征、主控因素和富有机质泥页岩形成模式,以华蓥山剖面为研究对象,开展了系统的有机岩石学、有机地球化学和元素地球化学等测试。结果表明,研究区龙潭组泥页岩的物质来源复杂,Co/Th-La/Sc、La/Yb-ΣREE和TiO_(2)-Al_(2)O_(3)/TiO_(2)图解指示源岩主要为峨眉山高Ti玄武岩和中酸性火山岩;Th-Sc-Zr、Th-Co-Zr和La-Th-Sc图解表明龙潭组泥页岩物源区构造环境为被动大陆边缘环境。龙潭组泥页岩化学蚀变指数CIA平均值为80.64,属于中-高强度风化;Sr/Cu值为0.48~8.08,平均值为2.22,MgO/CaO值为0.62~52.58,平均值为14.36,反映了龙潭组沉积期整体为温暖湿润的气候条件。Sr/Ba值为0.37~1.86,100 MgO/Al_(2)O_(3)值为3.27~5.45,指示龙潭期为半咸水海陆过渡环境。Zr/Al平均值为7.97×10^(-3),100 Mn/Fe平均值为0.68,反映研究区龙潭期沉积水体较浅,与浅水陆棚沉积背景一致。V/(V+Ni)值为0.62~0.98,平均值为0.89,Ni/Co值介于0.47~13.81之间,平均值为5.49,Ce_(anom)平均值为0.03,综合判识龙潭组沉积水体以弱还原至还原环境为主。结合沉积环境、有机质特征及地质背景,认为龙潭组富有机质泥页岩形成于温暖湿润的气候环境,在强风化条件下,高等植物死亡以后随玄武岩和中酸性火山岩风化形成的陆源碎屑进入沉积水体,在快速沉积速率条件下高等植物迅速沉积埋藏得以有效保存,最终形成倾气型优质泥页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龙潭组 元素地球化学 沉积环境 形成模式 川东地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江西九瑞矿集区武山铜矿床硒碲钴等关键金属的分布规律、赋存状态和富集机制 被引量:6
2
作者 陈希泉 周涛发 +2 位作者 王彪 刘鑫 彭康 《岩石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0期3121-3138,共18页
武山铜矿床是长江中下游成矿带九瑞矿集区内典型的层控-接触带矽卡岩型铜多金属矿床,铜资源量达到大型,此外还共生硒、碲、钴、镓、铊等关键金属矿产,具备良好的矿产资源综合利用前景,但矿床中关键金属的分布规律、赋存状态和富集机制... 武山铜矿床是长江中下游成矿带九瑞矿集区内典型的层控-接触带矽卡岩型铜多金属矿床,铜资源量达到大型,此外还共生硒、碲、钴、镓、铊等关键金属矿产,具备良好的矿产资源综合利用前景,但矿床中关键金属的分布规律、赋存状态和富集机制等研究尚未开展。本文以武山铜矿床为研究对象,系统采集了矿床南矿带接触带矽卡岩型矿体3条勘探线(W3-2、S4-2、N6-1)、北矿带层控硫化物型矿体3条勘探线(E9-2、E2-1、W4-1)和层控矽卡岩型矿体1条勘探线(E7-3)代表性岩矿石样品。通过光学显微镜和扫描电镜的观察,结合全岩地球化学和矿物原位LA-ICP-MS分析,查明了矿床中硒、碲、钴等关键金属的空间分布规律与赋存状态,初步探讨了硒、碲、钴的迁移沉淀机制。研究结果表明矿床中伴生硒、碲、钴的估算资源量分别为5513t、611t和9597t,均达到大-中型规模;武山矿床是成矿带内硒含量最高、潜在资源量最大的矿床。北矿带矿体中Se、Te、Co含量明显高于南矿带,北矿带中部成矿中心向东西远端,矿体中Se、Te、Co含量规律性增高。矿石中Se、Te、Co含量与S含量具有较强的正相关性,矿石中硫化物的含量是关键金属含量主要控制指标;Se和Co富集于含铜黄铁矿矿石、含铜白云岩矿石、含铜矽卡岩矿石(高硫)中;Te富集于含铜黄铁矿矿石和含铜白云岩矿石中。矿床中硒、碲主要以独立矿物和硫化物中类质同象替换两种赋存形式,钴则主要以Co^(2+)类质同象形式进入黄铁矿矿物晶格。矿床中硒、碲随着成矿流体温度降低、硫逸度升高、氧逸度降低、pH值升高逐渐沉淀富集;钴主要随着硫化物的沉淀富集在黄铁矿中。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关键金属 矿化规律 赋存状态 沉淀机制 武山铜矿床 长江中下游成矿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华南陆块及邻区岩石圈热结构特征与构造指示
3
作者 罗凡 严加永 +5 位作者 张晟 梁健 任国刚 吴德海 付光明 饶耕玮 《地质通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1期2028-2043,共16页
华南陆块既是全球构造的重要组成部分,又是地质构造演化极复杂的区域。目前华南陆块与青藏高原东缘的耦合关系存在较大争议。岩石圈热结构中蕴含着丰富的构造变形、地质演化过程及地球动力学信息,可为深入认识华南陆块与青藏高原东缘的... 华南陆块既是全球构造的重要组成部分,又是地质构造演化极复杂的区域。目前华南陆块与青藏高原东缘的耦合关系存在较大争议。岩石圈热结构中蕴含着丰富的构造变形、地质演化过程及地球动力学信息,可为深入认识华南陆块与青藏高原东缘的耦合关系提供有效约束。基于居里面深度和大地热流数据之间的函数关系,融合得到高空间分辨率的综合大地热流数据。并通过稳态热传导方程和综合大地热流数据,以及地震横波速度与温度之间关系,构建出华南陆块及邻区岩石圈热结构。通过分析岩石圈热结构中的壳幔热流分配、莫霍面温度与热岩石圈厚度结果,发现华夏地块、华北板块、江南造山带东北部和扬子地块东部属于“冷壳热幔”结构,而四川盆地和松潘-甘孜地块属于“热壳冷幔”结构;古太平洋板块向华南陆块的北西向俯冲和后撤作用可能是导致莫霍面温度与热岩石圈厚度变化趋势由北西向南东方向升高/增厚的原因。华南陆块与青藏高原东缘呈现相向运动,在地壳浅部,松潘-甘孜地块残留的刚性块体与扬子地块碰撞形成龙门山断裂带;而在地壳深部,扬子地块西缘受松潘-甘孜地块地壳熔融流体和深部热物质上涌引起的高温热侵蚀作用影响,逐步散失低温稳定性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华南陆块 大地热流 岩石圈热结构 构造指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一颗含八面体金刚石及对称云雾状包裹体的褐色刻面钻石
4
作者 刘欣蔚 吴德海 +1 位作者 吴改 王春杰 《光谱学与光谱分析》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1期3244-3250,共7页
金刚石包裹体保留了金刚石形成时的大量信息,不同包裹体类型对应不同的生长环境。金刚石中包裹金刚石包裹体的研究较少,学者对其成因产生了热烈探讨,但是对于金刚石中包裹体的研究通常需要进行破坏性制样,该类研究方法不适用于成品钻石... 金刚石包裹体保留了金刚石形成时的大量信息,不同包裹体类型对应不同的生长环境。金刚石中包裹金刚石包裹体的研究较少,学者对其成因产生了热烈探讨,但是对于金刚石中包裹体的研究通常需要进行破坏性制样,该类研究方法不适用于成品钻石研究测试。利用拉曼光谱成像技术,获得高分辨率的拉曼光谱面扫描图像,结合红外光谱、光致发光光谱以及三维荧光光谱对一颗含有金刚石包裹体和云雾状包裹体的刻面成品钻石进行无损研究。样品体色呈褐色并伴有绿色调,透过台面可见其亭部围绕亭尖的深褐色环带状以及深褐色对称放射状云雾,肉眼可见中间一晶体,显微特征显示其为八面体晶形,长波紫外灯下有明显绿色荧光。根据红外光谱可知该钻石为Ⅰa型,深褐色对称放射状云雾与钻石富氢相关,其褐色体色与非变形相关缺陷和变形相关缺陷有关。低温液氮光致发光光谱测试可知钻石存在H4中心,推断该钻石可能经过放射性辐照和高温退火过程,PL谱峰中545和563 nm处与氢缺陷有关,637 nm处与NV-缺陷中心有关,741 nm处GR1缺陷是导致钻石带绿色调的原因,钻石经过天然辐照,在驻留过程中未曾经历过高温环境。三维荧光光谱验证了钻石在长波紫外荧光下发出的强绿色荧光与λ_(em) 520 nm处为宽荧光峰有关,最佳激发波长位于λex 420 nm处,该荧光中心与H3有关,进一步验证了该钻石经历了辐照和退火过程。通过拉曼光谱确认样品中八面体晶体为金刚石包裹体,根据拉曼面扫描结果,包裹体边缘的谱峰频移相差较大,金刚石包裹体存在一定的应力,通过推算残余应力最大约为0.49 GPa,包裹体结晶过程中间结晶速度较边部更快,包裹体和寄主接触位置存在残余应力可能与其在结晶过程中温压条件发生变化有关。另外,钻石中含有的杂质较多,也可使其产生一定的晶格畸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金刚石包裹体 对称云雾状包裹体 拉曼光谱面扫描 绿褐色钻石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华北串岭沟组凝灰岩锆石SHRIMP年龄及其地层学意义 被引量:13
5
作者 刘典波 王小琳 +1 位作者 张恒 石成龙 《地学前缘》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3期183-189,共7页
华北克拉通燕辽地区是中国中新元古代沉积地层的标准剖面区。蓟县群和青白口群已经取得了很多重要的高精度定年数据,但是长城群除了顶部大红峪组有了高精度定年以外,其他组还缺乏可靠的高精度定年数据。为了准确标定华北克拉通中元古界... 华北克拉通燕辽地区是中国中新元古代沉积地层的标准剖面区。蓟县群和青白口群已经取得了很多重要的高精度定年数据,但是长城群除了顶部大红峪组有了高精度定年以外,其他组还缺乏可靠的高精度定年数据。为了准确标定华北克拉通中元古界长城群串岭沟组的年龄,对采自河北宽城地区神仙岭剖面串岭沟组顶部火山岩凝灰岩锆石进行了SHRIMP U-Pb定年。结果表明所测锆石207Pb/206Pb表面年龄加权平均值为(1 634.8±6.9)Ma(95%置信度,MSWD=1.2,n=23)。可见长城群串岭沟组顶部的准确年龄为(1 634.8±6.9)Ma,表明长城群串岭沟组到大红峪组整体上属于中元古代地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锆石SHRIMP U-PB定年 中元古界 串岭沟组 华北克拉通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灰色理论的底板突水危险性评价 被引量:12
6
作者 刘磊 于小鸽 +3 位作者 王丹丹 施龙青 丛培章 季良军 《矿业安全与环保》 北大核心 2016年第5期45-49,61,共6页
为了解决底板突水预测预报评价的难题,在建立煤层底板突水主控指标基础上,采用端点三角白化权函数和中心点三角白化权函数灰色评价对矿区某一小块进行评价,并通过比较得出中心点白化权函数灰色评价的结果更可靠。运用中心点白化权函数... 为了解决底板突水预测预报评价的难题,在建立煤层底板突水主控指标基础上,采用端点三角白化权函数和中心点三角白化权函数灰色评价对矿区某一小块进行评价,并通过比较得出中心点白化权函数灰色评价的结果更可靠。运用中心点白化权函数对古汉山矿底板突水危险性进行灰色评价分析,得出底板突水危险性分布图,同时对底板突水危险性趋势进行了预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煤矿 底板突水 突水系数 灰色理论 危险性评价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诸广岩体中部塘湾地区铀成矿地质条件及找矿潜力 被引量:5
7
作者 刘文泉 赖静 +1 位作者 吴德海 江卫兵 《金属矿山》 CAS 北大核心 2022年第4期138-148,共11页
塘湾地区位于粤北诸广岩体中部,发现有区内唯一的中型铀矿床。结合前人成果和近年地质调查、物化探和钻探揭露等工作成果,分析、总结了塘湾地区的大地构造背景、岩浆岩、构造及围岩蚀变等铀成矿地质条件。研究表明:(1)塘湾地区广泛分布... 塘湾地区位于粤北诸广岩体中部,发现有区内唯一的中型铀矿床。结合前人成果和近年地质调查、物化探和钻探揭露等工作成果,分析、总结了塘湾地区的大地构造背景、岩浆岩、构造及围岩蚀变等铀成矿地质条件。研究表明:(1)塘湾地区广泛分布有燕山期各阶段富铀产铀花岗岩,具有较好的铀源条件;(2)构造形态和构造力学性质等条件均有利于铀成矿,详细总结了具体的成矿、找矿构造有利部位;(3)热液蚀变强烈而广泛,与铀矿化关系最密切的是硅化、赤铁矿化、黄铁矿化和萤石化;(4)热液蚀变划分了成矿前、成矿期、成矿后共3期6个阶段,水平方向上首次划分了硅化和赤铁矿化蚀变带、水云母化蚀变带、高岭土化蚀变带、碱性长石蚀变带和正常花岗岩带。在此基础上,根据区内地表矿化信息以及物化探异常等矿化线索,开展了铀成矿预测评价,圈定了具体的成矿找矿有利地段并相应完成了钻探验证工作,进一步扩大了主矿规模并且新发现系列工业铀矿体,证明了塘湾矿床及外围具有较好的找矿潜力,分析成果为下一步找矿工作提供了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铀矿 找矿潜力 成矿地质条件 矿床地质特征 塘湾地区 诸广岩体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赣南狮吼山硫铁多金属矿区花岗岩地球化学、年代学特征及其成因 被引量:3
8
作者 贺根文 路思明 +3 位作者 彭琳琳 于长琦 李伟 刘翠辉 《吉林大学学报(地球科学版)》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5期1491-1504,共14页
狮吼山矿区是江西省内规模最大的矽卡岩型硫铁多金属矿床,伴生W、Cu、Au多种成矿元素,成矿作用与矿区出露的茶山迳复式花岗岩体有关。岩体主要包括茶山迳似斑状黑云母二长花岗岩和莲湖细粒二长花岗岩两期,为研究成矿岩体的侵位时代、岩... 狮吼山矿区是江西省内规模最大的矽卡岩型硫铁多金属矿床,伴生W、Cu、Au多种成矿元素,成矿作用与矿区出露的茶山迳复式花岗岩体有关。岩体主要包括茶山迳似斑状黑云母二长花岗岩和莲湖细粒二长花岗岩两期,为研究成矿岩体的侵位时代、岩石成因及与成矿的关系,本次工作进行了U-Pb锆石定年、岩相学和岩石地球化学等测试分析。结果表明:岩体具有高硅、高钾、富铝的特征,属高钾钙碱性系列花岗岩;轻重稀土元素分馏明显,均为右倾型,弱Eu负异常,以富集Cs、Rb、Th、U、Pb,亏损Ba、Nb、Sr、和Ti等元素为主要特征,属于低Ba-Sr壳源花岗岩类;锆石具较好晶形,具典型岩浆锆石特征,利用LA-ICP-MS进行U-Pb测年,获得谐和年龄为(162.4±0.6)Ma(MSWD=1.8),加权平均年龄为(162.4±1.4)Ma(MSWD=1.4),谐和年龄与加权平均年龄在误差范围内高度一致,表明茶山迳复式岩体侵位于燕山早期中侏罗世;综合考虑岩体矿物组合、主微量元素及高分异特征,认为其成因分类应属于S型花岗岩;对比中国花岗岩成矿元素平均含量,茶山迳两期花岗岩均具有较高的W、Mo、Bi、Pb等成矿元素含量,可同时为成矿作用提供热源、流体及物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岩石地球化学 锆石U-PB年龄 狮吼山硫铁矿 燕山早期花岗岩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华南内陆早白垩世中期挤压构造事件的地质证据 被引量:4
9
作者 唐梅华 巫建华 《大地构造与成矿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2期258-271,共14页
在华南内陆的赣南地区,发育早白垩世早期武夷群火山岩系,其不整合覆盖于南华纪-寒武纪变质岩系之上,且被早白垩世晚期罗塘群红色沉积岩系不整合覆盖。火山岩系内发育直立甚至倒转褶皱、逆掩断层等挤压变形和构造变质现象,并被南华纪变... 在华南内陆的赣南地区,发育早白垩世早期武夷群火山岩系,其不整合覆盖于南华纪-寒武纪变质岩系之上,且被早白垩世晚期罗塘群红色沉积岩系不整合覆盖。火山岩系内发育直立甚至倒转褶皱、逆掩断层等挤压变形和构造变质现象,并被南华纪变质岩系推覆逆掩;罗塘群红色沉积岩系变形微弱,底部发育近源快速堆积的砾岩层,其中所夹粗面岩具有埃达克岩和高压型粗面岩的地球化学特征。上述地质事实表明,赣南地区在武夷群火山岩系形成之后、罗塘群红色沉积岩系形成之前发生过强烈的挤压构造事件。定年资料显示,武夷群火山岩系顶部流纹岩和罗塘群红色沉积岩系底部的粗面岩SHRIMP锆石U-Pb年龄分别为131.4±1.3 Ma和110.7±1 Ma,不仅说明江西南部地区缺失131~110 Ma的地层,而且指示挤压构造事件发生在131~110 Ma之间。逆冲断层中新生矿物绢云母K-Ar稀释法年龄为118.2±3.2 Ma和112.9±3.7 Ma,指示挤压构造发生时间在118~113 Ma之间。运动学特征显示挤压应力方向为NW-SE向,与华南陆缘早白垩世中期挤压构造事件的挤压应力方向一致,指示早白垩世中期华南内陆和陆缘的挤压构造事件存在内在联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不整合 褶皱构造 推覆构造 早白垩世中期 华南内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高温高压处理对褐色CVD钻石谱学特征的影响 被引量:3
10
作者 刘欣蔚 陈美华 +2 位作者 吴改 路思明 白莹 《光谱学与光谱分析》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1期258-264,共7页
目前CVD法合成单晶钻石是超硬材料科学和宝石学关注的热点之一,该方法合成的单晶钻石常带有褐色调。通常采用高温高压法(HPHT)提高褐色CVD钻石的色级和透明度,在前期HPHT处理褐色CVD钻石实验基础上,选出颜色改善明显的三颗样品,对其处... 目前CVD法合成单晶钻石是超硬材料科学和宝石学关注的热点之一,该方法合成的单晶钻石常带有褐色调。通常采用高温高压法(HPHT)提高褐色CVD钻石的色级和透明度,在前期HPHT处理褐色CVD钻石实验基础上,选出颜色改善明显的三颗样品,对其处理前后谱学特征进行对比。采用紫外-可见吸收光谱、红外光谱、光致发光光谱、三维荧光光谱、激光拉曼光谱以及X射线摇摆曲线进行分析。结果表明,褐色和深褐色样品褪色温度较高,处理后样品紫外-可见吸收光谱吸收系数明显减小,透明度明显提高。样品中红外与近红外光谱显示,在1332 cm^(-1)处的吸收峰与N^(+)中心有关,该中心是褐色CVD钻石常见特征。在3124 cm^(-1)处吸收峰与NVH_(0)缺陷中心有关,该峰在CVD钻石和HPHT处理钻石中常见。另外在2700~3200 cm^(-1)范围变化的一组吸收峰,与C—H键伸缩振动有关。高温对CVD钻石含H基团影响较大,在5~6 GPa压力下处理温度在1500~1700℃范围,会在近红外波段4673,6352,7354,7540,7804和8535 cm^(-1)出现一组吸收峰,可指示样品经过较高温度处理。目前针对CVD钻石以及经过HPHT处理的CVD钻石近红外波段的论述较少,该研究可以为鉴定CVD钻石及HPHT处理CVD钻石提供依据。综合光致发光光谱和三维荧光光谱分析,处理后样品NV-缺陷比例减小,SiV-中心缺陷比例增加。在5~6 GPa压力下,仅当处理温度高于1500℃时,样品三维荧光光谱在λ_(ex)/λ_(em)=500 nm/575 nm处荧光峰增强,在λ_(ex)/λ_(em)=490 nm/550 nm处荧光峰消失,从某种意义上该峰位变化可指示样品经过较高温度处理。物相分析结果显示,HPHT处理后CVD钻石在1332 cm^(-1)处拉曼位移半高宽和XRD摇摆曲线半高宽均减小,表现出了较好的一致性,说明经HPHT处理的褐色CVD钻石结晶质量变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褐色CVD钻石 高温高压处理 谱学特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落石法向恢复系数的多因素联合影响研究 被引量:2
11
作者 姬中民 张晟 +2 位作者 伍法权 牛庆合 王可意 《水文地质工程地质》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2期164-173,共10页
法向恢复系数(R_(n))作为落石灾害预测及分析中最为关键的输入参数,由于其受控因素较多,如何确定准确合理的R_(n)值仍然是一个难题。为探究多因素对R_(n)的联合影响规律及机理,首次采用响应曲面−中心复合试验设计方法对R_(n)的7因素联... 法向恢复系数(R_(n))作为落石灾害预测及分析中最为关键的输入参数,由于其受控因素较多,如何确定准确合理的R_(n)值仍然是一个难题。为探究多因素对R_(n)的联合影响规律及机理,首次采用响应曲面−中心复合试验设计方法对R_(n)的7因素联合影响展开测试。通过对试验结果进行回归和方差分析,遴选的7个因素对R_(n)影响均较显著,显著程度依次为碰撞角(θ)>试块硬度(H_(1))>转速(ω)>形状因子(η)>入射速度(V)>坡面硬度(H_(2))>尺寸(d)。许多交互参数对R_(n)亦表现出了显著影响,依次为d−θ>H_(1)−d>V−η>H_(1)−ω>d−η>η−ω>H_(1)−η。对于单因素参数,R_(n)随d、V、η、θ减小和H_(1)、H_(2)、ω增大,呈增大趋势;对于交互参数,d和ω对R_(n)影响较弱仅表现在H_(1)较小时,随H_(1)增大,影响逐渐增强;η在H_(1)较小时对R_(n)影响较显著,随H_(1)增大,影响明显减弱;η较小时,R_(n)随V或d减小显著增大,η较大时,这种影响不显著;θ较小时,R_(n)随θ增大减小较快,θ较大时,减小趋势放缓;相比较小η值试块,较大η值试块的ω对R_(n)影响更为显著。这些获得的结论可为落石R_(n)计算模型的构建提供重要参考,进而为落石灾害的精准预测及防护提供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落石 法向恢复系数 响应曲面 联合影响 交互作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