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3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叶面积指数和气象因素对庐山日本柳杉林穿透雨同位素组成空间变异性的影响
1
作者 王力行 王辉 +3 位作者 康王朝 付小斌 潘颜乐 邓文平 《中国水土保持科学》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53-61,共9页
日本柳杉(Cryptomeria japonica)是庐山引种面积最大的外来树种。由于其人工林种植区为国家风景名胜区,经营砍伐受到一定限制,如今面临许多生态退化问题。如林分密度不合理、林下生物多样性低且天然更新困难,雨滴经过林冠层汇聚后滴落... 日本柳杉(Cryptomeria japonica)是庐山引种面积最大的外来树种。由于其人工林种植区为国家风景名胜区,经营砍伐受到一定限制,如今面临许多生态退化问题。如林分密度不合理、林下生物多样性低且天然更新困难,雨滴经过林冠层汇聚后滴落动能增加,导致林内结构性水土流失严重。本研究以庐山日本柳杉人工林为研究对象,通过野外定位观测和室内分析相结合的方法,利用稳定同位素技术,对比林外降雨和林内穿透雨同位素组成在降雨事件中的变化特征,及其对叶面积指数(LAI)和气象因子的响应。结果显示,相较于林外降雨,穿透雨同位素组成更加富集,其与叶面积指数之间呈现出不同的相关性,如显著正相关、不显著的正相关、负相关或无相关。平均降雨强度和风速对控制雨水行为特征和同位素组成变化发挥着重要的作用。这些发现揭示林内穿透雨同位素组成的空间分布规律,阐明林冠降雨截.留过程中稳定同位素的行为特征,可为后期庐山日本柳杉人工林科学经营和改造更新提供理论依据和技术支撑,并为其水源涵养服务功能效益评价提供一定的数据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日本柳杉 穿透雨 同位素 叶面积指数 气象因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庐山常绿阔叶林不同生长阶段林木空间结构特征及其评价 被引量:6
2
作者 余枭 欧阳勋志 +4 位作者 潘萍 邓文平 彭松立 臧颢 胡茸茸 《北京林业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12期32-40,共9页
【目的】分析林木不同生长阶段的空间结构特征有利于认识林分更新及其稳定性,为优化林分空间结构及自然植被恢复等提供参考依据。【方法】以庐山常绿阔叶林为研究对象,将林木生长划分为幼树(1 cm≤DBH <5 cm)、小树(5 cm≤DBH <10... 【目的】分析林木不同生长阶段的空间结构特征有利于认识林分更新及其稳定性,为优化林分空间结构及自然植被恢复等提供参考依据。【方法】以庐山常绿阔叶林为研究对象,将林木生长划分为幼树(1 cm≤DBH <5 cm)、小树(5 cm≤DBH <10 cm)、中树(10 cm≤DBH <20 cm)和大树(DBH≥20 cm)4个阶段,选用混交度、大小比数、密集度、角尺度4种空间结构参数构建空间结构综合指数,采用熵权法进行权重赋值。【结果】(1)幼树、小树、中树、大树的株数占林分总株数的比例分别为72.7%、16.8%、6.5%和4.0%,林分径级结构整体上呈倒“J”型。(2)幼树、小树、中树、大树的平均混交度分别为0.609、0.746、0.815和0.822,平均大小比数分别为0.545、0.268、0.132和0.089,平均密集度分别为0.852、0.895、0.871和0.842,平均角尺度分别为0.576、0.563、0.553和0.507;随着径级的增大,林木的混交、生长优势程度不断增大,密集程度先增大后减小,分布格局逐渐由聚集分布转变为随机分布。(3)小树、中树、大树的大小比数的权重均超过75.0%,优化其空间结构主要应调控其林木分化程度;幼树混交度和大小比数的权重分别为0.364和0.388,优化其空间结构则主要调控林木混交程度及分化程度。空间结构综合指数为大树(0.054)<中树(0.082)<小树(0.117)<幼树(0.265)。【结论】庐山常绿阔叶林中林木随着径级的增大其空间结构逐步得到改善,大树的空间结构最好,幼树的空间结构最差;针对不同生长阶段林木空间结构特征,可以采取不同的经营措施以优化其空间结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常绿阔叶林 空间结构 生长阶段 庐山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降水格局变化对杉木幼苗不同器官非结构性碳水化合物的影响 被引量:1
3
作者 付小斌 陈琦 +5 位作者 刘苑秋 段天择 王力行 潘颜乐 康王朝 邓文平 《浙江农林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6期1114-1123,共10页
【目的】全球气温上升和降水格局变化导致的频繁干旱对森林生态系统造成了重大影响,因此,研究植物干旱前后水分利用和适应的机制至关重要。【方法】以杉木Cunninghamia lanceolata幼苗为研究对象,设置4个降水量梯度和2个降水间隔的双因... 【目的】全球气温上升和降水格局变化导致的频繁干旱对森林生态系统造成了重大影响,因此,研究植物干旱前后水分利用和适应的机制至关重要。【方法】以杉木Cunninghamia lanceolata幼苗为研究对象,设置4个降水量梯度和2个降水间隔的双因素控制试验,研究杉木幼苗不同器官中非结构性碳水化合物(NSC)及其相关组分质量分数对降水量和降水间隔变化的响应。【结果】随着降水量减少,杉木幼苗的NSC质量分数在吸收根、运输根、枝条和叶中均呈先增加后减少的趋势,在枝干中则持续下降,杉木幼苗通过增加运输根、吸收根、叶和枝条的NSC质量分数,同时将吸收根的淀粉水解转化成可溶性糖,来调节细胞内的水势;可溶性糖质量分数在运输根和枝干中均呈持续减少的趋势,在吸收根、叶和枝条中先增加后减少;淀粉质量分数在所有器官中均呈先增加后减少的趋势;当降水量过少时,杉木幼苗会消耗体内的NSC,优先供给吸收根的生存需求,导致运输根、枝条和枝干的NSC质量分数显著下降(P<0.05)。延长降水间隔,杉木幼苗叶和运输根的NSC质量分数显著上升(P<0.05);叶的可溶性糖质量分数显著下降(P<0.05),运输根的可溶性糖质量分数显著上升(P<0.05)。【结论】土壤含水量应保持在当地多年旱季月平均降水量的50%以上,可提高杉木人工林在降水格局变化下的存活率,降水量较高的地区可以适当延长浇水间隔。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降水格局 杉木 不同器官 非结构性碳水化合物(NSC)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