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45篇文章
< 1 2 3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庐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同域分布的鼬獾和花面狸时空分布格局
1
作者 孙捷 章蜜 +2 位作者 罗伟 顾杭敏 张微微 《兽类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60-69,共10页
同域分布的物种通过生态位分化减少竞争,实现共存。为探究同域分布鼬獾(Melogale moschata)和花面狸(Paguma larvata)的时空分布格局,了解两者与环境因子的相互关系以及共存机制。采用日活动强度指数、核密度估计法和重叠指数法对庐山... 同域分布的物种通过生态位分化减少竞争,实现共存。为探究同域分布鼬獾(Melogale moschata)和花面狸(Paguma larvata)的时空分布格局,了解两者与环境因子的相互关系以及共存机制。采用日活动强度指数、核密度估计法和重叠指数法对庐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鼬獾和花面狸的活动节律及其时间生态位重叠程度进行分析,以MaxEnt模型对二者的适宜栖息地进行预测,并根据预测结果运用ENMTools 1.4.4计算二者的生态位重叠度,比较二者在空间生态位上的选择差异,同时探讨环境因子对二者共存机制的影响。结果表明:鼬獾和花面狸均属于典型的夜行性动物,二者日活动节律重叠指数较高(Δ=0.93,P>0.05),且未通过时间生态位的分化来减少竞争;鼬獾和花面狸共同适宜栖息地主要分布在庐山保护区的山脚林缘,空间分布格局大量重叠,也存在一定差异;二者对环境因子的选择具有相似性,均受海拔影响最大,但在植被类型和坡度选择上存在一定差异,二者通过空间生态位的部分差异来避免对食物资源和领域的竞争。本研究揭示了鼬獾与花面狸在庐山保护区的时空分布格局,结果表明二者时空生态位分化不明显,建议充分考虑二者对环境因子的耐受能力,积极探讨加强栖息地保护,合理控制人为干扰,以实现对两个物种甚至更多同域近缘物种的有效保护。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鼬獾 花面狸 日活动节律 空间格局 庐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江西庐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农村居民点空间格局特征及其影响因素研究
2
作者 章蜜 罗伟 孔凡前 《林业调查规划》 2024年第6期64-67,170,共5页
基于景观格局指数定量分析方法和GIS空间分析方法,探究江西庐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农村居民点空间格局特征及其影响因素。结果表明,保护区农村居民点所占比重较小,呈功能区分区差异,其中核心区和缓冲区农村居民点规模小、形态规则、分布密... 基于景观格局指数定量分析方法和GIS空间分析方法,探究江西庐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农村居民点空间格局特征及其影响因素。结果表明,保护区农村居民点所占比重较小,呈功能区分区差异,其中核心区和缓冲区农村居民点规模小、形态规则、分布密集,实验区农村居民点规模大、形态复杂、分布稀疏;保护区农村居民点主要分布于海拔300 m以下,坡度25°以下,距河流、道路200 m以内区域;保护区农村居民点空间格局与经济社会因素密切相关,生产方式、支柱产业等对农村居民点布局有较大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农村居民点 空间格局 影响因素 江西庐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江西庐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开展自然教育SWOT分析 被引量:5
3
作者 罗伟 章蜜 +2 位作者 冯艳 叶芳菲 许仕 《湖北林业科技》 2022年第4期78-80,83,共4页
运用SWOT分析法,对江西庐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开展自然教育的优势、劣势、机遇和挑战等进行分析。指出动植物资源丰富,自然人文景观众多,地理区位优势明显,具备健全组织结构是优势所在;自然景点相对分散,自然教育场所相对单一,品牌课程... 运用SWOT分析法,对江西庐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开展自然教育的优势、劣势、机遇和挑战等进行分析。指出动植物资源丰富,自然人文景观众多,地理区位优势明显,具备健全组织结构是优势所在;自然景点相对分散,自然教育场所相对单一,品牌课程仍待开发,专业人才力量薄弱是其劣势;提出了挖掘特色资源、优化场所路径、开发特色课程和加强队伍建设的策略,以期为保护区自然教育发展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庐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 自然教育 SWOT分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庐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鸟类多样性及其组成特征分析 被引量:9
4
作者 程彬彬 何巨涛 +7 位作者 邹芹 罗伟 黎敏灵 刘洁 廖梦薇 吴玉芬 孔凡前 张微微 《野生动物学报》 北大核心 2022年第4期1027-1036,共10页
2019年7月—2020年10月,通过样线法对庐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鸟类资源进行调查,共布设样线33条,记录到鸟类99种4005只,隶属于12目37科,其中国家二级重点保护野生鸟类9种,江西省重点保护野生鸟类23种,留鸟69种,夏候鸟10种,冬候鸟19种,旅鸟1... 2019年7月—2020年10月,通过样线法对庐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鸟类资源进行调查,共布设样线33条,记录到鸟类99种4005只,隶属于12目37科,其中国家二级重点保护野生鸟类9种,江西省重点保护野生鸟类23种,留鸟69种,夏候鸟10种,冬候鸟19种,旅鸟1种,保护区鸟类分布新纪录9种。林地生境内鸟类多样性(3.42)和丰富度(10.74)最高,各生境均匀度相差较小。庐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鸟类丰富度与江西省其他森林生态系统类型保护区差异不显著。调查结果丰富了庐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鸟类资源基础资料,可为资源保护提供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庐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 鸟类多样性 分布新纪录 样线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江西省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科技论文文献计量分析 被引量:1
5
作者 罗伟 万媛媛 +4 位作者 徐晴 黄丽华 周玉慧 许青 庐俊 《安徽农业科学》 CAS 2017年第6期224-227,共4页
以中国知网(CNKI)期刊全文数据库为数据源,对2005—2015年江西省14个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发表科技论文的数量进行了统计分析。结果表明,井冈山自然保护区发表科技论文文献数量最多(42篇),且显著高于其他保护区;主要研究方向的分布极不均衡... 以中国知网(CNKI)期刊全文数据库为数据源,对2005—2015年江西省14个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发表科技论文的数量进行了统计分析。结果表明,井冈山自然保护区发表科技论文文献数量最多(42篇),且显著高于其他保护区;主要研究方向的分布极不均衡,绝大多数集中在生态系统生态学和动物生态学;文献的平均影响因子除鄱阳湖外均小于1;高等院校在自然保护区学科研究领域处于领先地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江西省 国家级自然保护区 科技论文 文献计量分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江西南风面国家级自然保护区蝶类多样性及区系分析
6
作者 孔凡前 方院新 +1 位作者 罗成凤 于玫 《林业科技》 2022年第6期39-42,47,共5页
为了解江西南风面国家级自然保护区蝶类群落结构及区系特点,2020~2021年开展了为期2年的调查,共观测记录到蝴蝶5科148属294种3203只,蛱蝶科资源最为丰富,其次为灰蝶科、弄蝶科、凤蝶科和粉蝶科。连纹黛眼蝶、二尾蛱蝶、东方菜粉蝶、北... 为了解江西南风面国家级自然保护区蝶类群落结构及区系特点,2020~2021年开展了为期2年的调查,共观测记录到蝴蝶5科148属294种3203只,蛱蝶科资源最为丰富,其次为灰蝶科、弄蝶科、凤蝶科和粉蝶科。连纹黛眼蝶、二尾蛱蝶、东方菜粉蝶、北黄粉蝶、蒙链荫眼蝶为研究区域优势种;在科级阶元上蛱蝶科属数、种数和个体数均最多,占绝对优势地位。多样性分析结果表明,蛱蝶科多样性指数最高(4.2957),凤蝶科均匀度最高(0.9609),粉蝶科优势度最高(0.0917)。区系分析结果表明:东洋种188种,占种数的63.95%,古北种19种,占总种数的6.46%,广布种87种,占总种数的29.59%,说明东洋种占绝对优势,且明显高于古北种,具有很强的地区代表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江西南风面 蝴蝶 多样性 区系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NDMVI的庐山自然保护区植被覆盖度坡向分异研究 被引量:3
7
作者 黄丽华 许青 +1 位作者 罗伟 庐俊 《南方林业科学》 2016年第2期38-41,共4页
运用RS与GIS技术,以Landsat OLI影像和GDEM为数据源,基于归一化差值山地植被指数(NDMVI)定量分析了庐山自然保护区植被覆盖度随坡向的分异规律。结果表明:保护区的植被覆盖度总体上随坡向呈现明显的分异,随海拔的升高而分异变化趋于稳定。
关键词 坡向分异 植被覆盖度 庐山 江西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庐山自然保护区森林防火视频监控系统可视性评价研究 被引量:2
8
作者 罗伟 周庐萍 +3 位作者 许仕 王想 庐俊 张毅 《林业调查规划》 2018年第6期33-35,共3页
基于GIS技术,对庐山自然保护区森林防火视频监控系统22个监控点进行可视性分析。结果表明,1)庐山自然保护区森林防火视频监控系统可视区域占辖区总面积的53. 08%,基本覆盖了森林防火重点区域; 2)可视性与地形和监控点分布有紧密关系; 3... 基于GIS技术,对庐山自然保护区森林防火视频监控系统22个监控点进行可视性分析。结果表明,1)庐山自然保护区森林防火视频监控系统可视区域占辖区总面积的53. 08%,基本覆盖了森林防火重点区域; 2)可视性与地形和监控点分布有紧密关系; 3)可视性分析可为后期视频监控点布设提供参考,并能先期在图上实现可视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森林防火 视频监控系统 可视性 庐山自然保护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江西桃红岭保护区同域分布有蹄类动物活动节律差异 被引量:4
9
作者 孔凡前 沈博文 +9 位作者 李笑颖 周鸭仙 李言阔 李佳琦 万雅琼 詹建文 刘武华 胡慧建 刘丙万 马钲焱 《野生动物学报》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242-250,共9页
为探究同域分布的有蹄类动物活动节律及其季节性差异,2017年3月—2019年5月,利用红外相机技术在江西桃红岭梅花鹿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对有蹄类动物开展野外监测。在15208个相机有效工作日中,共拍摄到梅花鹿(Cervus nippon)、野猪(Sus scro... 为探究同域分布的有蹄类动物活动节律及其季节性差异,2017年3月—2019年5月,利用红外相机技术在江西桃红岭梅花鹿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对有蹄类动物开展野外监测。在15208个相机有效工作日中,共拍摄到梅花鹿(Cervus nippon)、野猪(Sus scrofa)和小麂(Muntiacus reevesi)3种有蹄类动物,相对丰富度依次为3.90%、9.72%和39.59%。年活动格局分析表明,梅花鹿和野猪在4月相对丰富度最高,小麂在5月和7月相对丰富度最高,三者均在12月相对丰富度最低。核密度估计和重叠系数的分析结果表明:(1)在日活动节律上,梅花鹿属于夜间活动为主、晨昏活动为辅类型,野猪与小麂同属于以晨昏活动为主、昼间活动为辅类型。(2)梅花鹿日活动节律存在明显的季节性变化,春季与夏季的重叠系数最高(Δ=0.83)。野猪与小麂日活动节律无明显的季节性变化。(3)不同物种日活动节律的重叠系数存在差异。野猪与小麂的日活动模式高度重叠,但与梅花鹿的活动高峰基本错开。研究揭示了3种有蹄类动物的活动节律及其季节性差异,为深入开展同域分布有蹄类物种的共存机制奠定了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红外相机技术 桃红岭保护区 有蹄类 活动节律 季节性差异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自然保护区基层站(所)标准化建设研究——以庐山保护区基层站(所)标准化建设为例
10
作者 万媛媛 孔凡前 何万存 《安徽农业科学》 CAS 2013年第31期12476-12477,12530,共3页
在保护区基层站(所)建设中首次提出标准化建设概念,并针对保护区基层站(所)现存问题提出改进意见。从改善基层站(所)外观形象、提升职工素质和规范管理行为等方面提出意见,就标准化建设中的构建标准化工作平台和树立标准化工作思路做了... 在保护区基层站(所)建设中首次提出标准化建设概念,并针对保护区基层站(所)现存问题提出改进意见。从改善基层站(所)外观形象、提升职工素质和规范管理行为等方面提出意见,就标准化建设中的构建标准化工作平台和树立标准化工作思路做了详尽的介绍,为今后我国的保护区建设提供了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自然保护区 标准化 建设 初探 管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庐山自然保护区不同功能区植被动态变化格局分析
11
作者 罗伟 谢远秀 +3 位作者 邹芹 孔凡前 周庐萍 张毅 《湖北林业科技》 2018年第6期17-20,共4页
借助RS、GIS和景观分析工具,利用1992、2015年Landsat TM/OLI影像计算归一化差值植被指数(NDVI),对庐山自然保护区植被动态变化进行分析,并利用景观指数按增加、减少和无变化3种类型模拟变化格局,并不同功能区的植被动态及其变化格局的... 借助RS、GIS和景观分析工具,利用1992、2015年Landsat TM/OLI影像计算归一化差值植被指数(NDVI),对庐山自然保护区植被动态变化进行分析,并利用景观指数按增加、减少和无变化3种类型模拟变化格局,并不同功能区的植被动态及其变化格局的空间分异性进行对比。结果表明:保护区内的植被基本保持稳定并得到改善;核心区的植被稳定类型主要集中于中心,增加类型聚集在区域边缘;缓冲区的植被动态呈现出了一定的集聚特征;实验区受附近村庄和旅游等人为活动影响,稳定性低、变化幅度较大、增加与减少共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自然保护区 功能区 植被动态 变化格局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庐山保护区白颈长尾雉生境适宜性评价研究
12
作者 章蜜 罗伟 《湖北林业科技》 2024年第5期44-48,共5页
为掌握庐山保护区白颈长尾雉的分布格局及生境状况,根据2017—2023年红外相机监测和环境变量数据,采用MaxEnt模型对其生境进行适宜性评价。结果表明:白颈长尾雉在庐山保护区的次适宜和适宜生境面积分别为794 hm^(2)和3356 hm^(2),分别... 为掌握庐山保护区白颈长尾雉的分布格局及生境状况,根据2017—2023年红外相机监测和环境变量数据,采用MaxEnt模型对其生境进行适宜性评价。结果表明:白颈长尾雉在庐山保护区的次适宜和适宜生境面积分别为794 hm^(2)和3356 hm^(2),分别占保护区总面积的3.95%和16.68%;影响白颈长尾雉生境适宜性的主要环境因子是海拔和植被类型,其倾向于选择靠近河流的平缓阴坡及远离居民点、道路的高海拔针叶林、针阔混交林分布。通过研究,提出了加强白颈长尾雉适宜生境人为干扰管控、建立生态廊道和开展专项监测的管理策略。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白颈长尾雉 MaxEnt模型 生境适宜性 庐山保护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赣江源自然保护区森林生态系统服务功能价值初步评价 被引量:2
13
作者 许仕 谢冬明 金国花 《生物灾害科学》 2013年第4期383-388,共6页
森林是地球上重要的生态系统,森林的生态系统服务功能价值非常丰富,而且是人类赖以生存的基础。采用直接市场法、成本法、替代工程法、碳税法等方法,对江西省赣江源自然保护区的森林生态系统服务功能价值进行分析和评估。结果表明:赣江... 森林是地球上重要的生态系统,森林的生态系统服务功能价值非常丰富,而且是人类赖以生存的基础。采用直接市场法、成本法、替代工程法、碳税法等方法,对江西省赣江源自然保护区的森林生态系统服务功能价值进行分析和评估。结果表明:赣江源自然保护区森林生态系统服务功能总价值为(75.59~760.05)亿元,其中,林产品价值为0.02亿元,森林休闲游憩价值为2.08亿元,森林涵养水源价值为(1.40~675.00)亿元,森林土壤保持价值为49.56亿元,森林CO2固定价值为(7.23~26.19)亿元,森林O2释放价值为(7.20~15.30)亿元等。可以看出,林产品价值和森林休闲游憩价值在森林生态系统服务功能总价值中所占比例较小,表明赣江源自然保护区可开发利用的功能价值潜力巨大。赣江源自然保护区作为赣江流域的源头区,对整个流域的生态环境都具有重要作用和影响,因此,应该建立源头区的生态补偿机制,加强自然保护区的保护和生态环境建设,维持森林生态系统服务功能的完整性,实现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赣江源自然保护区 森林生态系统 功能价值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庐山不同人工林林窗内植物多样性及其谱系结构的对比研究
14
作者 毛梦蕾 祖奎玲 +5 位作者 刘雨冰 陶凌剑 肖如萍 张雨婷 曾裕 刘苑秋 《江西农业大学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683-693,共11页
【目的】林窗是森林中树木死亡倒伏后形成的空隙,可以改变森林的空间结构与林下植被生物多样性的组成,林窗的形成对森林群落生物多样性的动态变化及保护具有重要意义。【方法】以庐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的日本柳杉(Cryptomeria japonica)... 【目的】林窗是森林中树木死亡倒伏后形成的空隙,可以改变森林的空间结构与林下植被生物多样性的组成,林窗的形成对森林群落生物多样性的动态变化及保护具有重要意义。【方法】以庐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的日本柳杉(Cryptomeria japonica)与日本扁柏(Chamaecyparis obtusa)人工林为研究对象,通过对2种人工林林窗内植物多样性的采样调查,分别探讨2种人工林林窗内物种多样性与系统发育多样性,并比较不同人工林下植物多样性谱系结构的差异。【结果】(1)日本扁柏人工林林窗内共有48种植物,隶属于26科40属;日本柳杉人工林林窗内共有114种植物,隶属于47科77属,不同面积日本柳杉林林窗的植物种类及多度均高于日本扁柏林林窗;(2)不同面积林窗下2种人工林的物种多样性存在差异,但均为中林窗内植物多样性最高;(3)日本柳杉林林窗下的植物多样性谱系结构在中小林窗面积下趋于聚集;日本扁柏林林窗下的植物多样性谱系结构在中等与大面积林窗下呈现集聚趋势。【结论】庐山地区不同人工林林窗内植物多样性组成存在明显差异,中等面积林窗有利于提高日本柳杉与日本扁柏人工林群落物种多样性与系统发育多样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植物多样性 系统发育多样性 林窗面积 日本柳杉 日本扁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加拿大CBM-CFS3模型的江西庐山森林碳储特征研究 被引量:3
15
作者 黄国贤 李清林 +6 位作者 罗盛金 孔凡前 刘苑秋 李晓东 况水标 郑吉 黄丽华 《江西农业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4期695-705,共11页
基于2009年庐山森林资源二类调查小班数据库和一类调查样地调查数据,利用CBM-CFS3模型的估算功能,估算江西庐山2009年森林生态系统碳储量。结果显示:庐山森林生态系统碳储量为6.4 T g(T=106t,t=106g),各主要森林类型之间因森林面积大小... 基于2009年庐山森林资源二类调查小班数据库和一类调查样地调查数据,利用CBM-CFS3模型的估算功能,估算江西庐山2009年森林生态系统碳储量。结果显示:庐山森林生态系统碳储量为6.4 T g(T=106t,t=106g),各主要森林类型之间因森林面积大小不同其碳储量差距很大;其中马尾松碳储量最大,占总碳储量的41.64%,国外松最小为2.18%。庐山森林生态系统平均碳密度为262.55 t/hm2,其中混交林碳密度最大为365.95 t/hm2,杉木碳密度最小为194.96 t/hm2。利用一类样地数据和平均生物量法得到庐山森林生态系统生物量碳密度为32.87 t/hm2,与模型计算结果 31.86 t/hm2基本一致。庐山总生物量碳库碳储量占庐山生态系统碳储量的12.47%,死有机质(DOM)碳库占比为87.53%,土壤碳库在整个生态系统中占有很大的比例为66.30%。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江西庐山 CBM-CFS3模型 年龄-蓄积生长方程 碳储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IBA浓度、扦插时间对江西杜鹃和百合花杜鹃扦插生根的影响 被引量:16
16
作者 王书胜 张雅慧 +3 位作者 邹芹 单文 李晓花 张乐华 《广西植物》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12期1468-1475,共8页
为探明有鳞大花亚组杜鹃扦插生根的最佳IBA浓度和扦插时间,该研究以江西杜鹃、百合花杜鹃为材料,分别采用腐叶土+河沙(1∶1)、泥炭+珍珠岩+蛭石(3∶1∶1)基质,开展了4个IBA浓度和4个扦插时间的生根试验。结果表明:IBA浓度对除老叶留存... 为探明有鳞大花亚组杜鹃扦插生根的最佳IBA浓度和扦插时间,该研究以江西杜鹃、百合花杜鹃为材料,分别采用腐叶土+河沙(1∶1)、泥炭+珍珠岩+蛭石(3∶1∶1)基质,开展了4个IBA浓度和4个扦插时间的生根试验。结果表明:IBA浓度对除老叶留存数外的所有指标有显著影响,其中100 mg·L^(-1)IBA处理生根率、新梢长最大,腐烂率最低,其它指标也表现良好,为最佳生根浓度;50 mg·L^(-1)IBA处理根幅、新梢率最大,但不定根数最少,效果其次;200 mg·L^(-1)IBA处理促进根系生长,但生根率较低、特别是显著抑制新梢发育;对照处理生根效果最差。扦插时间对所有生根指标均有显著影响,早春(04-18)木质化硬枝扦插除老叶留存数较差外,其它指标均表现极佳,为最适扦插时间;秋季(10-19)半木质-木质化过渡枝扦插效果其次;夏季(06-21)嫩枝及(08-16)半木质化枝生根效果极差,不宜进行扦插育苗。物种、基质对生根指标也有显著影响,百合花杜鹃扦插生根能力强于江西杜鹃,泥炭+珍珠岩+蛭石(3∶1∶1)基质生根效果优于腐叶土+河沙(1∶1)。该研究结果首次发现早春新梢萌发前采用木质化硬枝扦插可以显著提高两种杜鹃的生根效果,为该亚组杜鹃的扦插育苗提供了科学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江西杜鹃 百合花杜鹃 IBA浓度 扦插时间 生根效果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庐山日本柳杉林下穿透雨时空分布特征 被引量:8
17
作者 邓文平 郭锦荣 +4 位作者 邹芹 陈琦 黄家辉 卢妍洁 刘苑秋 《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6期2428-2438,共11页
林冠是降水到达地面前的第一个作用层,其对降水的再分配作用,导致穿透雨的数量和空间分布具有很大的变异性,这既阻碍了对其的精确评估,也常常被认为是水文模型中蒸发量化的不确定来源之一。在庐山自然保护区日本柳杉(Cryptomeria japoni... 林冠是降水到达地面前的第一个作用层,其对降水的再分配作用,导致穿透雨的数量和空间分布具有很大的变异性,这既阻碍了对其的精确评估,也常常被认为是水文模型中蒸发量化的不确定来源之一。在庐山自然保护区日本柳杉(Cryptomeria japonica)人工林内设置了面积30 m×30 m的样地,机械布置了37个截面面积为314.15 cm2穿透雨收集器,于2017年生长季(4—9月)共监测21次降雨事件下穿透雨量。分析林冠下穿透雨率及其时空分布特征和影响因素。日本柳杉林下穿透雨率变化范围为2%—222%,平均穿透雨率为80%,穿透雨率随着林外次降雨量的增加而逐渐增大,降雨量达到28 mm时穿透雨率趋于最大值,之后变化规律复杂未见稳定,二者之间最优拟合关系为二次多项式;与叶面积指数呈显著负相关,叶面积指数小于4.5时对穿透雨率的影响显著。不同叶面积指数下,穿透雨率达到最大时的林外降雨量不同。穿透雨率的空间变异系数的变化范围为15%—114%,随林外降雨量的增加而减小,并在林外次降雨量大于20 mm以后,逐渐趋于稳定,二者之间以对数函数关系式拟合。观测点位的时间变异系数随着叶面积指数的增加而增大。叶面积指数小于5,降雨量小于20 mm时,降雨量是影响穿透雨空间变异性的关键因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日本柳杉 穿透雨 空间分布 时空变异系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庐山常绿阔叶林不同生长阶段林木空间结构特征及其评价 被引量:6
18
作者 余枭 欧阳勋志 +4 位作者 潘萍 邓文平 彭松立 臧颢 胡茸茸 《北京林业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12期32-40,共9页
【目的】分析林木不同生长阶段的空间结构特征有利于认识林分更新及其稳定性,为优化林分空间结构及自然植被恢复等提供参考依据。【方法】以庐山常绿阔叶林为研究对象,将林木生长划分为幼树(1 cm≤DBH <5 cm)、小树(5 cm≤DBH <10... 【目的】分析林木不同生长阶段的空间结构特征有利于认识林分更新及其稳定性,为优化林分空间结构及自然植被恢复等提供参考依据。【方法】以庐山常绿阔叶林为研究对象,将林木生长划分为幼树(1 cm≤DBH <5 cm)、小树(5 cm≤DBH <10 cm)、中树(10 cm≤DBH <20 cm)和大树(DBH≥20 cm)4个阶段,选用混交度、大小比数、密集度、角尺度4种空间结构参数构建空间结构综合指数,采用熵权法进行权重赋值。【结果】(1)幼树、小树、中树、大树的株数占林分总株数的比例分别为72.7%、16.8%、6.5%和4.0%,林分径级结构整体上呈倒“J”型。(2)幼树、小树、中树、大树的平均混交度分别为0.609、0.746、0.815和0.822,平均大小比数分别为0.545、0.268、0.132和0.089,平均密集度分别为0.852、0.895、0.871和0.842,平均角尺度分别为0.576、0.563、0.553和0.507;随着径级的增大,林木的混交、生长优势程度不断增大,密集程度先增大后减小,分布格局逐渐由聚集分布转变为随机分布。(3)小树、中树、大树的大小比数的权重均超过75.0%,优化其空间结构主要应调控其林木分化程度;幼树混交度和大小比数的权重分别为0.364和0.388,优化其空间结构则主要调控林木混交程度及分化程度。空间结构综合指数为大树(0.054)<中树(0.082)<小树(0.117)<幼树(0.265)。【结论】庐山常绿阔叶林中林木随着径级的增大其空间结构逐步得到改善,大树的空间结构最好,幼树的空间结构最差;针对不同生长阶段林木空间结构特征,可以采取不同的经营措施以优化其空间结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常绿阔叶林 空间结构 生长阶段 庐山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庐山日本柳杉早材与晚材年轮宽度对气候变化的响应 被引量:9
19
作者 白天军 刘苑秋 +5 位作者 温林生 潘俊 曹雯 郑希玲 邹芹 邓文平 《北京林业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9期61-69,共9页
【目的】研究庐山日本柳杉早材、晚材宽度与温度、降水量的相关关系,以揭示日本柳杉早材、晚材径向生长对气候的响应规律,了解这一区域气候变化对森林生态系统的影响,并为未来气候变化条件下日本柳杉的保护和造林区域选择提供依据。【... 【目的】研究庐山日本柳杉早材、晚材宽度与温度、降水量的相关关系,以揭示日本柳杉早材、晚材径向生长对气候的响应规律,了解这一区域气候变化对森林生态系统的影响,并为未来气候变化条件下日本柳杉的保护和造林区域选择提供依据。【方法】以庐山自然保护区的人工林针叶树种日本柳杉为研究对象,采用树木年轮学的方法对日本柳杉进行了树芯样品取样和处理,并建立早材、晚材标准年表,将树木标准年表与庐山地区的气候要素进行相关性分析。【结果】(1)早材年表各项统计特征均优于晚材年表,相比于晚材的径向生长,早材径向生长对月均温变化更加敏感。(2)该地区年均温度、年降水呈现显著增加的趋势,除了8月份以外,各个月份均温呈上升的趋势。(3)日本柳杉径向生长主要受温度影响,日本柳杉早材生长过程中气温的滞后效应尤为明显,夏季(7月)高温不仅阻碍当年早材年轮宽度的生长,还会影响到下一个生长季早材的形成。生长季时期(4-7月)降水量的增加有利于早材、晚材年轮的形成。【结论】不同季节温度、降水量变化影响早材、晚材年轮形成与生长。在未来气候变暖的背景下,庐山地区日本柳杉林可能出现生长下降的现象。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日本柳杉 早材年轮宽度 晚材年轮宽度 气候变化 温度 降水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庐山不同海拔植物季节水分利用策略 被引量:8
20
作者 温林生 邓文平 +4 位作者 邓力维 莫兴悦 肖廷琦 邱凌波 刘苑秋 《水土保持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4期341-348,共8页
为探讨在气候变化下不同海拔植物对水分的响应及植物适应性变化,选择庐山不同海拔自然演替中典型树种山鸡椒(Litsea cubeba)、蜡瓣花(Corylopsis sinensis)、山茶(Camellia japonica)和老鼠矢(Symplocos stellaris)为研究对象,采用氢氧... 为探讨在气候变化下不同海拔植物对水分的响应及植物适应性变化,选择庐山不同海拔自然演替中典型树种山鸡椒(Litsea cubeba)、蜡瓣花(Corylopsis sinensis)、山茶(Camellia japonica)和老鼠矢(Symplocos stellaris)为研究对象,采用氢氧同位素技术,基于Iso-source模型量化水源贡献比例。结果表明:(1)土壤水、植物水的δD值呈现不同的季节特征,表现为旱季δD值比雨季更加贫化;土壤水、植物水δD值的海拔效应不明显,土壤水δD值总体呈现出表层富集而深层贫化。(2)随着海拔升高,植物主要水分来源存在差异。在雨季,山鸡椒对表层(0—10 cm)土壤水分的比例呈现逐渐增加趋势,山茶对下层(30—50 cm)土壤水的比例逐渐增大,在旱季,蜡瓣花对表层土壤水的吸收比例逐渐降低。(3)植物的主要水分来源存在季节性差异,且不同海拔的同种植物表现不一。海拔1287 m区,雨季表层(0—10 cm)土壤水分对蜡瓣花的贡献率为68.50%,旱季仅占9.00%,而对山茶的贡献率从3.10%变为76.50%;海拔1078 m区,随雨旱交替,山鸡椒从均匀(0—50 cm)吸收土壤水变为优先利用表层(82.20%)给土壤水,蜡瓣花从主要吸收利用上层(0—20 cm,74.40%)土层变为均匀用水,山茶主要从深层转为上层(66.18%),老鼠矢从下层转向表层(86.40%);海拔884 m区,在雨季,山鸡椒、山茶、老鼠矢主要水分来源分别是10—40 cm(88.20%),40—50 cm(91.80%)和0—50 cm,但旱季均优先利用表层。(4)土壤表层水对山茶具有一定贡献,但其贡献比例比山鸡椒、蜡瓣花、老鼠矢低,40—50 cm土壤水是其主要来源,与其他树种保持协调生长;但其他3种树种存在一定的水分竞争,且不同海拔的竞争程度不一。综上所述,植物水分来源存在海拔差异、季节效应以适应不同环境因子的限制,山茶具有与山鸡椒、蜡瓣花、老鼠矢协同的水分利用模式,山鸡椒、蜡瓣花、老鼠矢三者间存在水分竞争,且在各个海拔的竞争程度不一。本研究对亚热带地区生态系统树种配置及保护、庐山植被生态水文耦合模型的建立提供科学的理论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气候变化 季节性用水 氢氧同位素 植物用水策略 植物适应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3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