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2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鄱阳湖流域土地利用生态风险格局 被引量:56
1
作者 徐羽 钟业喜 +2 位作者 冯兴华 徐丽婷 郑林 《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23期7850-7857,共8页
以鄱阳湖流域土地利用数据为基础,定量分析2005年以来鄱阳湖流域土地利用变化特征;借助空间自相关、地统计分析等方法,揭示了鄱阳湖流域土地利用变化下生态风险时空演变特征。结果表明:2005—2013年,鄱阳湖流域土地利用转移非农化趋势明... 以鄱阳湖流域土地利用数据为基础,定量分析2005年以来鄱阳湖流域土地利用变化特征;借助空间自相关、地统计分析等方法,揭示了鄱阳湖流域土地利用变化下生态风险时空演变特征。结果表明:2005—2013年,鄱阳湖流域土地利用转移非农化趋势明显;土地利用生态风险呈小幅上升趋势,在空间分布上具有显著相关性,生态风险"北热南冷"空间分异及等级扩散特征明显;依据空间差值结果可将研究区划分为低生态风险区(ERI<0.15)、较低生态风险区(0.15≤ERI<0.25)、中等生态风险区(0.25≤ERI<0.35)、较高生态风险区(0.35≤ERI<0.45)、高生态风险区(ERI≥0.45)5类;高风险区域主要分布在滨湖区、南昌、九江及赣中部分地区。生态风险等级分布与地形存在显著相关性,随着生态风险等级提高,分布区域表现出明显的地形指向性。以土地利用结构对生态风险进行表征,尝试从宏观上把握大尺度区域生态安全格局,为鄱阳湖流域土地利用格局优化提供了相关借鉴及建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态风险 土地利用 鄱阳湖流域 空间格局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鄱阳湖退田还湖圩区土地返耕利用的研究 被引量:9
2
作者 杨柳 江丰 +3 位作者 谢正磊 王军邦 廖富强 齐述华 《中国土地科学》 CSSCI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3期44-50,F0003,共8页
研究目的:通过分析鄱阳湖退田还湖圩区中耕地利用变化,探讨退田还湖政策实施后的双退圩区的土地返耕现象。研究方法:通过多时相卫星遥感影像解译和农户调研相结合,确定退田还湖圩区耕地利用方式的变化特征,结合种粮群体、种粮意愿和粮... 研究目的:通过分析鄱阳湖退田还湖圩区中耕地利用变化,探讨退田还湖政策实施后的双退圩区的土地返耕现象。研究方法:通过多时相卫星遥感影像解译和农户调研相结合,确定退田还湖圩区耕地利用方式的变化特征,结合种粮群体、种粮意愿和粮食生产效益等方面的调查,阐述鄱阳湖水文情势的变化、惠农政策和退田还湖政策等对耕地利用的影响。研究结果:(1)退田还湖政策实施初期,大量耕地转为湿地,但2010年后大量还湖的土地被返耕;(2)连片耕地经营主体以种粮大户为主,主要种植双季稻;零散耕地主要由受教育程度低的留守妇女或老人耕种,以单季稻种植为主;(3)鄱阳湖区洪水风险下降,圩区耕地质量优良,是双退圩区耕地返耕的自然原因;从事小规模农业生产的主体难以从事其他行业,是圩区返耕的主要社会原因;(4)耕地承租流转,规模效益催生种粮大户,促进退田还湖圩区中耕地返耕,甚至导致大量湿地被围垦。研究结论:有必要重新审视鄱阳湖圩区"退田还湖"政策,修订双退圩堤的确定标准,确立双退圩区返耕的合法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地利用 退田还湖 土地返耕 鄱阳湖 遥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江西省2018年度省级重点监测区水土流失动态监测中存在的问题与建议 被引量:6
3
作者 刘桂成 李相玺 +6 位作者 万小星 田魏龙 卿娟 廖元群 徐丹巧 刘子铭 齐述华 《中国水土保持》 2019年第12期29-32,共4页
中国水土流失方程(CSLE)是根据我国的实际情况建立的土壤侵蚀评价模型。利用CSLE模型开展了江西省2018年度省级重点监测区的水土流失动态监测,总结了区域水土流失动态监测中存在的问题,主要表现在:①植被覆盖度计算方法不统一,致使成果... 中国水土流失方程(CSLE)是根据我国的实际情况建立的土壤侵蚀评价模型。利用CSLE模型开展了江西省2018年度省级重点监测区的水土流失动态监测,总结了区域水土流失动态监测中存在的问题,主要表现在:①植被覆盖度计算方法不统一,致使成果在大区域尺度上缺乏可比性;②地形数据和土壤资料的现势性难以满足准确评价的要求;③水土保持措施的水土保持效益难以被合理评估;④雨量站点不足,难以准确计算地形复杂区的降雨侵蚀力。针对这些问题,建议对《区域水土流失动态监测技术规定(试行)》做以下修订:①统一植被覆盖度遥感获取的方法;②针对矿山、采石场等对地形和表层土壤的破坏,CSLE模型参数难以反映实际情况,有必要明确界定这些区域为强烈侵蚀区;③加强南方典型水土保持措施的水土保持效益定量评价;④加密使用雨量站观测资料,完善降雨侵蚀力计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土保持 土壤侵蚀因子 动态监测 2018年度 江西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江西省土地利用变化及其对人类活动的响应 被引量:23
4
作者 徐羽 钟业喜 +3 位作者 冯兴华 徐丽婷 郑林 吴巍 《水土保持研究》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1期181-186,193,共7页
采用人机交互式判读解译2005年、2010年、2013年3期TM/ETM+遥感影像,提取获得江西省土地利用数据。从土地利用变化速度、土地利用转移空间特征与方向、土地利用程度等角度对江西省人类活动作用下的土地利用变化时空规律进行了深入分析... 采用人机交互式判读解译2005年、2010年、2013年3期TM/ETM+遥感影像,提取获得江西省土地利用数据。从土地利用变化速度、土地利用转移空间特征与方向、土地利用程度等角度对江西省人类活动作用下的土地利用变化时空规律进行了深入分析。结果表明:(1)2005—2010年、2010—2013年两个时间段,江西土地利用变化速度呈现下降趋势,各地类增减变化较为显著;(2)2005年以来,耕地与建设用地、林地3种地类间的转移流在土地转移网络中占主导地位;地类间转移面积密度总体呈下降趋势,土地利用类型转移热点区呈片状及散点状分布;(3)总体来看,江西省土地利用程度整体水平普遍提升,土地利用程度综合变化指数区域差异逐步缩小;土地利用程度综合指数变化极值区受政策影响显著,在两个时期内促使了赣北环鄱区、赣南地区土地利用活跃区的形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地利用变化 人类活动 江西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江西省农村居民点时空特征及其影响因素研究 被引量:22
5
作者 徐羽 钟业喜 +1 位作者 徐丽婷 阳文静 《生态与农村环境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6期504-511,共8页
利用2005、2010、2015年江西省农村居民点矢量数据,借助网格统计、样带分析及地理探测器等方法,结合网格和县域2种尺度,刻画了农村居民点数量及规模的时空格局特征;并利用地理探测器定量识别县域层面农村居民点用地面积的影响因素。研... 利用2005、2010、2015年江西省农村居民点矢量数据,借助网格统计、样带分析及地理探测器等方法,结合网格和县域2种尺度,刻画了农村居民点数量及规模的时空格局特征;并利用地理探测器定量识别县域层面农村居民点用地面积的影响因素。研究表明,江西省农村居民点数量多、规模小,呈现出在大尺度空间离散而在局部区域集聚的特征,农村居民点数量和面积均具有北多南少的空间分异特征,城市周边、平原地区、中心村镇等是农村居民点高度集聚和扩张的主要区域。在乡村人口持续向城镇转移背景下,农村居民点斑块数量和面积不降反增,细碎化特征更为突出,空间变化上以围绕城镇与交通线的居民点扩张和土地整治及生态移民导致的居民点收缩并存。在农业发展及人口增长、县域经济发展及投资带动、地形制约3类因素综合作用下,形成了江西省农村居民点用地面积格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农村居民点 空间格局 影响因素 江西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水体淹没频率的三峡水库水量时序变化遥感估算研究
6
作者 梁丹萍 厉芳婷 +3 位作者 梁思 赵红梅 李文凯 田礼乔 《华中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259-267,共9页
水库面积、水位与蓄水量变化监测对于水资源管理具有重要意义.该文以三峡水库为研究区域,结合全球地表水数据集和Landsat 5、7、8系列影像,基于Google Earth Engine云平台,分析了三峡水库1990—2022年的年均面积变化特征,建立了三峡水... 水库面积、水位与蓄水量变化监测对于水资源管理具有重要意义.该文以三峡水库为研究区域,结合全球地表水数据集和Landsat 5、7、8系列影像,基于Google Earth Engine云平台,分析了三峡水库1990—2022年的年均面积变化特征,建立了三峡水库蓄水前、蓄水阶段及全面运行后的水体频率-面积、水体频率-相对水位差的相关关系及面积-相对水位差的模型,由此得到了三峡水库逐年的相对水位差和蓄水量变化以及三峡水库全面运行后的年内高低水位的面积和水位差变化.结果表明:1)三峡水库在蓄水前、蓄水阶段及全面运行后的面积-相对水位差模型具有较高的决定系数,与实测数据相比,R^(2)为0.80,具有较好的一致性,能够表现水位差变化趋势;2)三峡水库在蓄水前、蓄水阶段到全面运行后的面积、相对水位差以及总蓄水量呈现明显增加;3)三峡水库在全面运行后年均面积相比蓄水前增加了130.52km^(2),平均相对水位差增加了3.77m,蓄水量增加了675.96×10^(6)m^(3).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体频率 水体面积 相对水位差 蓄水量 三峡水库
在线阅读 下载PDF
1981—2013年桃江流域径流与泥沙模拟研究 被引量:4
7
作者 李志强 齐述华 +3 位作者 刘旗福 仝兴庆 刘贵花 郑海金 《水土保持通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1期203-207,213,共6页
[目的]探讨人类活动对桃江流域水文过程的影响,为赣江源区的生态保护与可持续发展决策提供一定依据。[方法]利用1980,2000,2015年3期土地利用数据,结合SWAT模型模拟桃江流域1981—2013年的径流与泥沙,分析土地利用方式对土壤侵蚀的影响... [目的]探讨人类活动对桃江流域水文过程的影响,为赣江源区的生态保护与可持续发展决策提供一定依据。[方法]利用1980,2000,2015年3期土地利用数据,结合SWAT模型模拟桃江流域1981—2013年的径流与泥沙,分析土地利用方式对土壤侵蚀的影响,并定量评价居龙滩水电站的拦沙效应。[结果](1)SWAT模型能够较好的模拟桃江的径流与泥沙,其中月径流模拟的Ens为0.92,月泥沙模拟的Ens为0.8;(2)1980—2013年土地利用变化对桃江径流和泥沙的影响很小;(3)桃江流域以轻度侵蚀为主,草地侵蚀模数最大,林地绝对产沙量最大;(4)居龙滩水电站对桃江的泥沙具有较强的拦截作用,2007—2013年预计拦沙量为7.78×10~6 t,约占桃江流域输沙总量的77.5%。[结论]土地利用变化不是引起桃江流域径流和泥沙变化的主要原因,但居龙滩水电站的建设对桃江泥沙影响显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SWAT模型 径流模拟 泥沙模拟 桃江流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1970-2014年长江流域极端降水过程的时空变化研究 被引量:29
8
作者 时光训 刘健 +3 位作者 马力 李兰晖 陈倩 张华敏 《水文》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4期77-85,共9页
基于长江流域131个气象站数据,利用Mann-Kendall非参数检验、主成分分析及R/S分析等方法分析了长江流域极端降水的时空变化特征。结果表明:(1)主要强降水指数变化均呈现增加趋势。20世纪70年代主要极端降水指数呈持续下降趋势,20世纪80... 基于长江流域131个气象站数据,利用Mann-Kendall非参数检验、主成分分析及R/S分析等方法分析了长江流域极端降水的时空变化特征。结果表明:(1)主要强降水指数变化均呈现增加趋势。20世纪70年代主要极端降水指数呈持续下降趋势,20世纪80年代、90年代和2000年以后降水指数变化趋势年代差异增大,稳定性差。(2)强降水在太湖流域、鄱阳湖流域大部分地区和洞庭湖流域的下游地区呈显著增加。(3)除了弱降水指数外,各极端降水指数之间具有显著的相关性。(4)长江流域降水的主要特点在于弱降水变化不显著,强降水变化幅度较大,降水过程不稳定,容易发生洪涝灾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长江流域 极端降水 变化趋势 时空特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转型背景下城乡建设用地演变特征及驱动力——以江西省为例 被引量:6
9
作者 徐丽婷 徐羽 +1 位作者 钟业喜 陈爽 《水土保持研究》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2期328-334,340,共8页
科学厘清城市与乡村建设用地不同演变模式及其驱动力差异对于统筹城乡土地资源配置具有重要意义。选取江西省为案例区,以城乡建设用地矢量数据为基础,综合运用数理统计、空间分析和土地利用转移网络等研究方法,定量分析了城乡建设用地... 科学厘清城市与乡村建设用地不同演变模式及其驱动力差异对于统筹城乡土地资源配置具有重要意义。选取江西省为案例区,以城乡建设用地矢量数据为基础,综合运用数理统计、空间分析和土地利用转移网络等研究方法,定量分析了城乡建设用地的时空演化特征及其驱动机制。结果显示:(1)江西省城镇用地与农村居民点面积呈现"双增"态势,城镇用地扩张速度快于农村居民点面积增长速度,城镇用地集聚特征明显,农村居民点散乱化特征突出。(2)城乡建设用地增量扩张型区域均占据主导地位,城乡建设用地增减变化具有显著地域差异。(3)既有城镇用地性质相对稳固,新增用地来源较为广泛,而新增农村居民点主要来源于耕地。(4)尝试从市场层面和政策层面探究城乡建设用地变化的驱动力差异,发现在城乡土地资源二元化制度安排下,市场力和政策力对城乡建设用地的驱动作用表现出明显差异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城乡建设用地 时空演变 驱动因子 江西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山区地形因子尺度依赖性及其对水土流失评价的影响研究--以江西省崇义县为例 被引量:4
10
作者 廖元群 廖富强 +1 位作者 万小星 齐述华 《中国水土保持》 2021年第10期51-55,M0003,共6页
坡长因子(L)和坡度因子(S)是CSLE模型等区域土壤侵蚀模型中的重要因子。利用不同比例尺地形数据计算的地形因子存在较大的差异,从而对水土流失评价结果产生影响。以山地特征明显的崇义县为例,利用1∶1万、1∶5万和ASTER GDEM 30 m空间... 坡长因子(L)和坡度因子(S)是CSLE模型等区域土壤侵蚀模型中的重要因子。利用不同比例尺地形数据计算的地形因子存在较大的差异,从而对水土流失评价结果产生影响。以山地特征明显的崇义县为例,利用1∶1万、1∶5万和ASTER GDEM 30 m空间分辨率的地形数据分别计算L、S和土壤侵蚀模数,探讨山区条件下地形因子的尺度依赖性及其对水土流失评价的影响,结果表明:①地形因子具有明显的地形数据尺度依赖性。从地形因子平均值来看,L因子1∶1万>1∶5万>ASTER,S因子1∶5万>ASTER>1∶1万。从地形因子离差系数来看,L因子ASTER>1∶5万>1∶1万,S因子1∶1万>ASTER>1∶5万。②从L因子空间分布范围看,在1.0~1.5和≥2.5分级范围内的面积占比均表现为1∶5万>ASTER>1∶1万,在1.5~2.0分级范围内的面积占比1∶1万>1∶5万>ASTER。从S因子空间分布范围看,1∶1万地形数据低值区的面积占比高,1∶5万地形数据高值区的面积占比高,ASTER地形数据在各分级范围内分布较为均匀。③基于不同尺度的地形数据,以CSLE模型计算的水土流失面积差异明显,表现为1∶5万>ASTER>1∶1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坡长 坡度 土壤侵蚀 CSLE 崇义县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量子遗传光谱角分类算法的高光谱植被特征波段选取
11
作者 邓志刚 赵红梅 +2 位作者 查文娴 汤林玲 田野 《光谱学与光谱分析》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1期3258-3265,共8页
高光谱数据往往具有数百个连续的窄波段,能够反应地物必要且详细的光谱反射信息,因而被广泛应用于地物精细分类中。然而,由于高光谱窄波段间较强的相关性和冗余性,将整个原始高光谱数据应用于实际分类中,并不能获得令人满意的精度。因此... 高光谱数据往往具有数百个连续的窄波段,能够反应地物必要且详细的光谱反射信息,因而被广泛应用于地物精细分类中。然而,由于高光谱窄波段间较强的相关性和冗余性,将整个原始高光谱数据应用于实际分类中,并不能获得令人满意的精度。因此,特征波长或波段选择一直以来都是高光谱实际应用的关键和难点所在。前期的特征波段选择方法不仅计算效率低,容易陷于局部优化,而且波段指向性和解释性不强。以鄱阳湖湿地连续极端干旱情况下1月—5月份枯水期植被物种精细分类中的特征波段选择为例,采用便携式地物光谱仪(SVC HR1024)实测的包括青蓼、藜蒿、紫云英、风花菜、长刺酸模、看麦娘、虉草、苔草、南荻、芦苇等10种湿地植物物种的高光谱反射数据,引入量子遗传算法(QGA),综合基于k近邻分类器的光谱角分类方法(KNN-SAM),提出基于量子遗传k近邻光谱角分类算法(QGA-KNN-SAM),获取适用于湿地植被高光谱精细分类的特征波长,同时采用k中心点聚类算法确定特征波段区间。该算法与基于传统遗传k近邻光谱角分类算法(GA-KNN-SAM)进行对比实验发现,QGA-KNN-SAM的平均分类精度为95%左右,明显高于GA-KNN-SAM的平均分类精度90%;且基于QGA-KNN-SAM算法的特征波长点及波段相对聚焦,其跨度为589~634.4 nm,明显低于GA-KNN-SAM的1107.6~1205 nm。与传统植被的精细分类不同,湿地植被的精细分类除考虑反应植被的光谱波段外,还需要考虑反应地表水文特征的波段信息。与目前常见的多光谱及高光谱卫星影像的波段分布对比发现,QGA-KNN-SAM算法选取的特征波段的指向性和可解释性更优。该算法既提高了波段选择的计算效率和可解释性,又弥补了在波段选择研究中QGA方法的缺失,可为同类研究提供科学支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量子遗传算法 光谱角绘图 湿地植被 高光谱波段选择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赣南6县稀土矿区分布及其植被恢复的遥感动态监测 被引量:11
12
作者 熊恬苇 江丰 齐述华 《中国水土保持》 2018年第1期40-44,共5页
稀土资源的开采在促进地方经济发展的同时对矿区生态环境带来了不良影响,为此有必要开展稀土矿区的分布动态及矿区植被恢复的监测。以江西省赣州市安远、龙南、定南、全南、信丰和寻乌6县为研究区,利用Google Earth平台的高分辨率影像,... 稀土资源的开采在促进地方经济发展的同时对矿区生态环境带来了不良影响,为此有必要开展稀土矿区的分布动态及矿区植被恢复的监测。以江西省赣州市安远、龙南、定南、全南、信丰和寻乌6县为研究区,利用Google Earth平台的高分辨率影像,目视解译稀土矿分布范围,然后以多时相Landsat遥感数据来计算归一化植被指数和植被覆盖度,通过回溯法确定1990—2015年稀土矿开采范围的变化及矿区植被恢复状况。结果表明:稀土矿区总面积为58.23 km^2,其中定南和寻乌县的开采面积分别为18.23和16.27 km^2,分别占开采总面积的31.31%和27.94%;稀土矿开采的工艺以堆浸法为主,对地表植被破坏大;稀土开采在1990—2000年呈快速扩张趋势,在国家采取矿区管控措施后,稀土矿无序开采得到一定程度的遏制,2000—2005年开采面积减少,2010—2015年开采面积减少到9.21 km^2;以原地浸矿法为主开采稀土的龙南县,矿区植被恢复效果较好,其他各县的矿区植被恢复效果不明显。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稀土矿区 植被恢复 遥感监测 赣南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