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6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江西九连山森林群落灌木层的物种组成与多样性分析 被引量:9
1
作者 简敏菲 倪毛德 +2 位作者 游海 朱笃 刘琪璟 《江西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北大核心 2008年第4期494-499,共6页
基于样地调查和群落学的分析,采用总优势度(SDR)、Shannon-Wiener指数、Simpson指数和群落均匀度Pielou指数研究了九连山主要森林群落灌木层的物种数量组成及其多样性.结果表明:(1)多样性指数:在所有样地中,多样性指数最大的是丝栗栲(Ca... 基于样地调查和群落学的分析,采用总优势度(SDR)、Shannon-Wiener指数、Simpson指数和群落均匀度Pielou指数研究了九连山主要森林群落灌木层的物种数量组成及其多样性.结果表明:(1)多样性指数:在所有样地中,多样性指数最大的是丝栗栲(Castanopsis fargesii)林(2.353),最小的是天然猴头杜鹃(Rhododendron simiarum)林(0.973);(2)均匀度指数:不同群落均匀度指数差异较小,最大的是次生毛竹(Phyllostachys pubeseens)林(0.961),最小的是杉木(Cunninghamia lanceolata)林(0.564);(3)优势度指数:各群落优势度指数与多样性指数呈现出较大负相关趋势,优势度值最大的是杉木林(0.431),最小的是丝栗栲林(0.091).通过对比分析各群落不同层次物种的Shannon-Wiener多样性指数,各群落多样性指数的平均值以灌木层最大,乔木层最小,且同一群落中灌木层的种群密度明显高于乔木层,灌木层与乔木层之间的物种组成存在较大差异,预示着九连山森林群落间的种群动态变化及演替趋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九连山 常绿阔叶林 灌木层 数量特征 物种多样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江西三清山华东黄杉种群遗传多样性研究 被引量:3
2
作者 李艳 鲁顺保 +3 位作者 刘晓燕 江玉梅 李思光 朱笃 《江西农业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4期685-689,共5页
采用ISSR分子标记技术分析江西三清山5个华东黄杉居群的遗传多样性水平和居群遗传结构。用10个引物对5个居群共45个样品进行扩增,共得到76条清晰的扩增带,其中68个位点为多态性位点。在物种水平上,多态性百分率(PPB)为89.47%,Ne... 采用ISSR分子标记技术分析江西三清山5个华东黄杉居群的遗传多样性水平和居群遗传结构。用10个引物对5个居群共45个样品进行扩增,共得到76条清晰的扩增带,其中68个位点为多态性位点。在物种水平上,多态性百分率(PPB)为89.47%,Nei's基因多样性指数(H)为0.2827,Shannon's信息多样性指数(I)为0.4322。在居群水平上,多态性位点百分率在56.58%-85.53%,Nei's基因多样性指数为0.1913~0.2827,Shannon's信息多样性指数为0.2905—0.4322。物种和居群遗传多样性水平都较高,居群间产生了一定的遗传分化(Gst=0.2090,Фst=14.05%)。由UPGMA聚类分析可知,1(SGTH)和2(LQJ)两个居群优先聚类,4(LM)和5(YJF)聚为一支,居群的亲缘关系与地理距离及海拔高度有一定的相关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华东黄杉 ISSR 遗传多样性 江西三清山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稻田土壤溶解性有机质组成及其与Cd^(2+)络合过程研究 被引量:1
3
作者 梁以豪 倪才英 +2 位作者 黎衍亮 肖罗长 简敏菲 《土壤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153-164,共12页
镉(Cd)是我国稻田土壤超标率最高的重金属污染物。土壤的溶解性有机质(DOM)影响Cd的生物有效性和迁移性。稻田是我国重要的粮食产地,同时稻田种养作为重要的生态农业模式,稻田环境改建和养殖等环节会改变DOM,但稻田以及稻田种养过程中土... 镉(Cd)是我国稻田土壤超标率最高的重金属污染物。土壤的溶解性有机质(DOM)影响Cd的生物有效性和迁移性。稻田是我国重要的粮食产地,同时稻田种养作为重要的生态农业模式,稻田环境改建和养殖等环节会改变DOM,但稻田以及稻田种养过程中土壤DOM与Cd^(2+)的络合过程尚未清晰。基于紫外可见-吸收光谱、三维荧光光谱和同步荧光光谱,结合平行因子分析和二维相关分析、修正型Stern-Volmer络合反应模型等方法,以稻虾种养(RS)和水稻单作(CK)两种模式作为试验对象,对稻田土壤DOM与Cd^(2+)的络合过程进行研究。结果显示,RS与CK土壤DOM组分相似,包括一个色氨酸物质组分(C1)和三个类腐殖质组分(C2、C3、C4),相比CK,RS的C2和C4比例低,C3比例较高,C1差异不显著;紫外吸光度CK较RS高,吸收峰位于200~230 nm;同步荧光和二维相关分析表明,两种稻田系统土壤DOM荧光强度随Cd^(2+)增加而发生变化,但不同模式土壤DOM与Cd^(2+)的络合顺序不同,RS土壤DOM与Cd^(2+)发生络合作用的顺序依次为腐殖质(310 nm)、色氨酸、腐殖质(375 nm),而CK为色氨酸、腐殖质(375 nm)、腐殖质(310 nm);络合反应模型表明稻田土壤DOM中色氨酸组分C1和富里酸组分C4与Cd^(2+)络合后发生了显著的荧光猝灭,且C1和C4的络合常数lgK值表现为RS>CK。上述结果表明,RS与CK的土壤DOM均以腐殖质为主,但二者组成比例不同,DOM中存在较多芳香结构,这影响了腐殖质DOM与Cd^(2+)的络合稳定性,种养同时也增强了色氨酸和富里酸DOM与Cd^(2+)的络合能力。本研究结果可为稻田土壤Cd的污染机理研究及污染防治提供科学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稻田土壤 稻虾种养 溶解性有机质 荧光猝灭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乐安河-鄱阳湖段湿地表土重金属污染风险及水生植物群落多样性评价 被引量:21
4
作者 简敏菲 徐鹏飞 +2 位作者 熊建秋 陈朴青 李玲玉 《生态与农村环境学报》 CAS CSSCI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4期415-421,共7页
以鄱阳湖重要支流饶河-乐安河段及其入鄱阳湖口的典型湿地作为研究区,采用单因子污染指数法、地累积指数法、内梅罗综合污染指数法和潜在生态危害指数法评价湿地表土重金属Cu、Pb和Cd的污染风险,分析比较不同评价方法的优缺点,并结合各... 以鄱阳湖重要支流饶河-乐安河段及其入鄱阳湖口的典型湿地作为研究区,采用单因子污染指数法、地累积指数法、内梅罗综合污染指数法和潜在生态危害指数法评价湿地表土重金属Cu、Pb和Cd的污染风险,分析比较不同评价方法的优缺点,并结合各样地水生植物群落的调查结果,分析水生植物群落物种多样性与底质重金属污染的相关性。结果表明,乐安河-鄱阳湖段湿地表土重金属污染以Cu污染为主,Pb和Cd污染程度相对较弱,Cu污染的主要来源为铜矿开采区汇入大坞河的酸性重金属废水。4种评价方法对乐安河段上游受矿区酸性废水污染较严重的6个样点的评价结果表现出一致性,均为极度污染;而对重金属污染相对较弱区域的评价结果则出现微弱差异,总体表现为自乐安河中游至下游,各样点重金属污染的生态风险等级逐渐降低。4种评价方法中潜在生态危害法的评价结果较为客观。各样点水生植物群落物种多样性与综合潜在生态危害指数、Cu的单项潜在生态危害指数呈显著负相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鄱阳湖 乐安河 表土 重金属污染 植物多样性 评价方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乐安河—鄱阳湖湿地植物群落特征及其优势植物对重金属Cu、Pb、Cd的富集 被引量:7
5
作者 简敏菲 周雪玲 +1 位作者 余厚平 朱咏梅 《广西植物》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3期295-302,324,共9页
选择乐安河—鄱阳湖湿地典型植物群落,采用重要值方法评价各样点植物群落特征并筛选出典型优势植物,通过室内理化测试分析不同生境中优势植物植株及其根区土壤中重金属Cu、Pb、Cd的含量;采用生物富集系数(BCF)方法评价不同优势植物对重... 选择乐安河—鄱阳湖湿地典型植物群落,采用重要值方法评价各样点植物群落特征并筛选出典型优势植物,通过室内理化测试分析不同生境中优势植物植株及其根区土壤中重金属Cu、Pb、Cd的含量;采用生物富集系数(BCF)方法评价不同优势植物对重金属Cu、Pb、Cd的富集特性。结果表明:研究区湿地植物以草本为主,在各样点共发现124种物种,包括蕨类植物2科2属2种,种子植物40科97属122种,并从中筛选出羊蹄、红蓼、鼠曲草、紫云英、苎麻等5种富集能力较强的优势植物;植物根区土壤中的Cu、Cd含量均超过土壤环境质量三级标准,而且Cu、Cd的最高含量分别为824.03、5.03 mg·kg-1;不同优势植物对Cu、Pb、Cd等3种重金属元素中的1种或2种表现出较强的富集能力,其中优势物种红蓼对Cu具有较强的富集能力,含Cu量最高为148.80 mg·kg-1,另一种优势物种鼠曲草对三种元素的生物富集系数均较高,且对Cd的最高富集含量为15.17 mg·kg-1,对Cd的生物富集系数最高值为19.14,高于其他植物10倍以上,鼠曲草对重金属Cd具有富集植物的基本特征,且对Cu和Cd具有共富集特征并具有较高的耐性,紫云英、羊蹄等对Cd的富集能力也较强。上述5种优势植物种群对鄱阳湖湿地Cu、Pb、Cd等重金属污染物的生态修复具有一定参考价值,可作为鄱阳湖湿地重金属污染修复植物的选择对象。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鄱阳湖 乐安河 湿地植物群落 优势种群 重金属 富集特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模拟酸雨和铝添加对茶树生长及生理生化特性的影响 被引量:10
6
作者 段小华 胡小飞 +2 位作者 邓泽元 陈伏生 鲁顺保 《江西农业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2期304-310,共7页
以茶树(Camellia sinensis)种子实生苗为材料,研究了模拟酸雨和铝添加对茶树生物量、抗氧化酶及一些抗性指标的影响。结果表明,适量的铝和适度的酸雨有利于茶树生物量的积累,较高的铝和较高酸度酸雨不利于茶树生物量的积累。随着铝处理... 以茶树(Camellia sinensis)种子实生苗为材料,研究了模拟酸雨和铝添加对茶树生物量、抗氧化酶及一些抗性指标的影响。结果表明,适量的铝和适度的酸雨有利于茶树生物量的积累,较高的铝和较高酸度酸雨不利于茶树生物量的积累。随着铝处理浓度的增加,茶树叶片超氧化物歧化酶(SOD)、过氧化物酶(POD)、过氧化氢酶(CAT)和抗坏血酸过氧化物酶(APX)先增加后下降。随着酸雨强度的增加,SOD、POD、CAT和APX总体上增加,在较低浓度铝处理下,酸雨加剧SOD、POD、CAT和APX的增加,在较高铝浓度(30 mg/L)处理下,酸雨加剧SOD、POD、CAT和APX的下降。10 mg/L铝浓度处理茶树叶片超氧阴离子产生速率(O2-.)和丙二醛(MDA)含量与无铝处理的相比没有明显差异,随着铝处理浓度的增加其O2-.产生速率和MDA含量增加。酸雨强度对茶树叶片O2-.产生速率和MDA含量没有明显影响。酸雨加剧铝引起茶树叶片O2-.产生速率和MDA积累的增加。随着铝处理浓度的增加,茶树叶片脯氨酸含量增加。而酸雨单独作用对脯氨酸含量没有明显影响,但酸雨加剧铝对茶树叶片脯氨酸积累的增加。随着铝处理浓度的增加,茶树叶片可溶性糖含量先增加后下降。pH 3.0的酸雨明显提高茶树叶片可溶性糖含量。结果表明,茶树可通过提高抗氧化酶活性和一些渗透调节物质(脯氨酸和可溶性糖)增强对酸雨和低浓度铝的适应性和耐受能力。高浓度的铝(30 mg/L)损伤茶树抗氧化系统,减少一些抗性物质的合成,影响其生长,而酸雨加剧高铝对茶树的伤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模拟酸雨 生长 生理生化 茶树(Camellia sinensis)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穗花杉ISSR引物反应条件的优化与筛选 被引量:24
7
作者 朱柏芳 朱笃 +1 位作者 邓荣根 李思光 《植物研究》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3期318-322,共5页
在研究穗花杉(Amentotaxus aragotaenia)的遗传多样性过程中,为了获得清晰、重复性好ISSR扩增结果,对影响ISSR-PCR的多个因素包括模板浓度、Taq酶的选择和用量、Mg^2+和dNTPs浓度及退火温度等指标等进行了筛选和优化,确定了穗花杉... 在研究穗花杉(Amentotaxus aragotaenia)的遗传多样性过程中,为了获得清晰、重复性好ISSR扩增结果,对影响ISSR-PCR的多个因素包括模板浓度、Taq酶的选择和用量、Mg^2+和dNTPs浓度及退火温度等指标等进行了筛选和优化,确定了穗花杉ISSRPCR分析的最适扩增条件:20μL PCR反应体系中,2μL 10×Taq酶配套缓冲液,1.8UTaq聚合酶(上海生工公司),0.2μmol·L^-1引物,0.18mmol·L^-1 dNTP,1.5~2.5mmol·L^-1 MgCl2,10ng·μL^-1模板DNA。用来自不同居群7个个体,以100个ISSR引物进行PCR扩增,筛选出扩增效果较好的10个引物。得到了92个位点,其中45个多态性位点,多态性位点比例为49%。 展开更多
关键词 ISSR 引物筛选 穗花杉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牡蛎多肽对长期大负荷训练大鼠血睾酮、LH和StAR mRNA表达的影响 被引量:10
8
作者 罗齐军 鲁顺保 +3 位作者 李红 靖洲 熊静宇 张艳杰 《江西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北大核心 2013年第6期611-616,共6页
为探讨补充牡蛎多肽对长期大负荷训练大鼠血睾酮、LH和StAR mRNA表达的影响.将32只雄性SD大鼠随机分成4组:对照组(QC)、单纯运动组(SE)、运动+低剂量牡蛎多肽组(E+LOP)和运动+高剂量牡蛎多肽组(E+HOP).除QC组外各组每周按照训练方案建... 为探讨补充牡蛎多肽对长期大负荷训练大鼠血睾酮、LH和StAR mRNA表达的影响.将32只雄性SD大鼠随机分成4组:对照组(QC)、单纯运动组(SE)、运动+低剂量牡蛎多肽组(E+LOP)和运动+高剂量牡蛎多肽组(E+HOP).除QC组外各组每周按照训练方案建立长期大负荷训练模型,E+LOP组和E+HOP组每次运动结束2 h后补充相应剂量的牡蛎多肽,QC组和SE组补充等体积的生理盐水,并且每周末记录各组大鼠质量.5周后麻醉组织取材,取血测定红蛋白(HGB),利用放免法检测各组大鼠血清睾酮(T)和黄体生成素(LH)含量,RT-PCR检测睾丸组织中StAR mRNA表达水平.结果表明:5周后,与QC组比较,SE组HGB、血清T水平在统计学业意义上显著降低(P<0.05),LH水平无统计学意义上的显著差异(P>0.05),大鼠质量随着周次增加增重减小(P<0.01),StAR mRNA表达量低(P<0.01);与SE组比较,E+LOP和E+HOP组HGB、血清T水平在统计学业意义上显著升高(P<0.05),LH水平无统计学意义上的显著差异(P>0.05),大鼠质量随着周次增加增重变大(P<0.05),StAR mRNA表达量高(P<0.05);E+LOP和E+HOP组之间无统计学意义上的显著差异(P>0.05).因此补充牡蛎多肽可以促进睾丸组织StAR mRNA表达,从而使间质细胞睾酮合成增加,有利于改善长期大负荷训练导致的低血T.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牡蛎多肽 训练 睾酮 StAR mRNA表达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鄱阳湖越冬灰鹤和白枕鹤的数量与集群特征 被引量:13
9
作者 邵明勤 蒋剑虹 +1 位作者 戴年华 廖舟怡 《生态与农村环境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4期464-469,共6页
2012年10月至2013年4月,对鄱阳湖越冬灰鹤(Grus grus)和白枕鹤(Grus vipio)种群数量和分布、集群特征以及灰鹤的年龄组成进行调查.结果显示,灰鹤和白枕鹤数量单次记录到的最大值分别为599和600只.4个保护区34个湖泊(或农田)有18... 2012年10月至2013年4月,对鄱阳湖越冬灰鹤(Grus grus)和白枕鹤(Grus vipio)种群数量和分布、集群特征以及灰鹤的年龄组成进行调查.结果显示,灰鹤和白枕鹤数量单次记录到的最大值分别为599和600只.4个保护区34个湖泊(或农田)有18个湖泊(或农田)记录到灰鹤种群.灰鹤种群数量在1月初至3月初达到高峰,62.87%的灰鹤集中在鄱阳县白沙洲自然保护区.在12个湖泊(或农田)记录到白枕鹤分布,种群数量在2月底至3月初达到高峰,95.77%的白枕鹤集中在鄱阳湖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与以往鄱阳湖越冬鹤类种群分布相比,灰鹤主要集中的区域发生变化,而白枕鹤未发生变化.灰鹤和白枕鹤平均集群大小分别为(8.50±19.84)和(7.52±21.47)只,各时期差异均不显著(P>0.05).灰鹤集群以家庭群为主(占70.07%),聚集群次之(占23.36%);家庭群中2成1幼比例最大(占46.88%),聚集群中以5~9只的集群比例最大(占71.88%).灰鹤家庭群平均大小为(2.76±0.69)只,聚集群平均大小为(13.84±20.82)只,2种集群类型在各时期之间大小差异均不显著(P>0.05).灰鹤集群中幼体占20.21%.针对鄱阳湖2种鹤类分别提出了相应的保护措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灰鹤 白枕鹤 鄱阳湖 集群特征 年龄结构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德兴铜矿区优势物种苎麻(Boehmeria nivea)对重金属的富集与积累特性 被引量:12
10
作者 简敏菲 杨叶萍 +2 位作者 余厚平 叶嘉敏 金聪 《生态与农村环境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3期486-491,共6页
选取江西省德兴铜矿区8个采样点,对土壤和苎麻植株Cd、Pb和Cu含量进行测定分析。结果表明,铜矿区土壤中Cu污染严重并伴有轻微的Cd污染,Pb含量则在江西省土壤背景值范围之内。8个样点土壤Cd、Pb和Cu含量均值分别为0.51、9.36和1 058.21 m... 选取江西省德兴铜矿区8个采样点,对土壤和苎麻植株Cd、Pb和Cu含量进行测定分析。结果表明,铜矿区土壤中Cu污染严重并伴有轻微的Cd污染,Pb含量则在江西省土壤背景值范围之内。8个样点土壤Cd、Pb和Cu含量均值分别为0.51、9.36和1 058.21 mg·kg-1。大部分样点苎麻植株叶片中重金属含量最低,根最高,最高值与最低值差距达数十倍,地上部重金属含量低于地下部。苎麻对上述3种重金属的富集系数和转运系数从大到小依次为Cd、Pb和Cu;苎麻对Cd的富集系数和转移系数最高值分别为1.42和0.54,对Pb的富集系数和转移系数最高值分别为0.63和0.53,对Cu的富集系数和转移系数最高值分别为0.08和0.37。8个样点苎麻的地上部生物量均值为1.41 t·hm-2,最高值达2.18 t·hm-2。苎麻对Cd、Pb和Cu的累积量均值分别为0.2、1.1、24g·hm-2。因此,苎麻对Cu和Cd具有一定的耐性,在矿区种植苎麻可作为植物修复的先锋物种,促进矿区生态恢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德兴铜矿 苎麻 重金属污染 生物富集作用 植物修复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不同温度生物炭酸化前后的表面特性及镉溶液吸附能力比较 被引量:18
11
作者 简敏菲 高凯芳 +1 位作者 余厚平 杨研 《生态环境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8期1375-1380,共6页
以稻秆为原料,在不同温度(300,400,500,600,700℃)条件下采用限氧控温炭化制备生物炭,用HCl和HF对其进行酸化处理,利用傅立叶变换红外光谱仪、比表面积和孔径测定仪现代分析手段对生物炭酸化前后的表面官能团、比表面积、孔径等特性进... 以稻秆为原料,在不同温度(300,400,500,600,700℃)条件下采用限氧控温炭化制备生物炭,用HCl和HF对其进行酸化处理,利用傅立叶变换红外光谱仪、比表面积和孔径测定仪现代分析手段对生物炭酸化前后的表面官能团、比表面积、孔径等特性进行比较,分析制备温度和生物炭表面特性之间的关系,探究制备所需生物炭的最佳温度条件。通过生物炭酸化处理和镉吸附实验结果,研究酸可溶矿物在生物炭吸附镉的贡献及制备温度对生物炭吸附镉能力的影响,为生物炭吸附水体中重金属镉提供科学依据。傅里叶红外分析表明,不同温度生物炭表面官能团存在一定的差异,主要表现为随制备温度升高,烷烃基缺失,甲基-CH3和亚甲基-CH2逐渐消失,形成了芳香环且芳香化程度增加。生物炭酸化后无机矿物Si O2吸收峰逐渐消失,官能团种类并没有发生变化,不同官能团随制备温度变化规律仍与酸化前生物炭一致。表面积及孔径分析结果表明,生物炭孔结构主要为中孔,随着热解温度的升高,比表面积和总孔容有所增大,在600℃达到最大;平均孔径随着制备温度升高而变小。生物炭酸化处理可以显著增大生物炭比表面积,总孔容也有所增加。生物炭酸化后充分去除了矿物质,孔隙结构未发生变化,孔结构仍为中孔,微孔表面积减小。镉吸附实验表明生物炭对镉具有较强的吸附能力,不同温度条件下镉吸附率均高于75%,且随温度升高而上升。生物炭经酸化处理后,镉吸附能力显著下降,这说明生物炭中的酸可溶矿物质在镉溶液的吸附过程中有重要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稻秆生物炭 酸化 制备温度 表面特性 镉吸附能力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九连山常绿阔叶林群落内蕨类物种的多样性分析 被引量:3
12
作者 简敏菲 刘琪璟 +2 位作者 鲁顺保 梁跃龙 唐培荣 《江西农业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2期246-251,共6页
在野外调查和整理资料的基础上,分析九连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常绿阔叶林群落内蕨类植物的组成、总优势度、α多样性和β多样性。结果表明:调查群落内蕨类植物的组成主要有26种,隶属于17科20属。调查群落内蕨类植物总优势度较大的种群主... 在野外调查和整理资料的基础上,分析九连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常绿阔叶林群落内蕨类植物的组成、总优势度、α多样性和β多样性。结果表明:调查群落内蕨类植物的组成主要有26种,隶属于17科20属。调查群落内蕨类植物总优势度较大的种群主要有狗脊蕨(Woodwardia japonica)、中华里白(Diplopterygium chinense)、贯众(Cyrtomium fortunei)、凤尾蕨(Pteris neruosa)、攀援星蕨(Microsorium buergerianum)、江南卷柏(Selaginellamoellendorfii)、瓦韦(Lepisorus thunbergianus)等。α多样性分析表明,蕨类植物丰富度指数和多样性指数较高的群落类型为人工观光木林和红楠林;丰富度指数和多样性指数较低且优势度指数较高的群落类型为木荷林和甜槠林。β多样性分析表明,调查群落间蕨类植物的β多样性指数值较大,多数群落间的β多样性指数值介于0.4~0.6之间,部分群落间β多样性指数值达0.8以上。β多样性反映出九连山各群落间蕨类物种的组成差别较大及各群落间生境的多样性与丰富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九连山 常绿阔叶林 蕨类植物 总优势度 Α多样性 Β多样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锌硒交互作用对茶叶锌硒积累及主要化学品质成分的影响 被引量:9
13
作者 段小华 陈淑芳 《江苏农业科学》 2018年第15期99-102,共4页
为研究锌硒交互作用对茶叶锌硒积累和主要化学品质成分的影响,采用3个锌浓度(1.0、3.0、5.0 mg/L)和3个硒浓度(0.1、1.0、5.0 mg/L),用溶液培养法研究茶叶的锌硒积累和主要化学品质成分的异同。结果表明,中浓度的硒(1.0 mg/L)与低浓度的... 为研究锌硒交互作用对茶叶锌硒积累和主要化学品质成分的影响,采用3个锌浓度(1.0、3.0、5.0 mg/L)和3个硒浓度(0.1、1.0、5.0 mg/L),用溶液培养法研究茶叶的锌硒积累和主要化学品质成分的异同。结果表明,中浓度的硒(1.0 mg/L)与低浓度的锌(1.0 mg/L)处理组合的茶叶中的锌硒含量较高,说明适度提高硒浓度促进茶叶锌的积累,而锌对茶叶硒的积累具有抑制作用。在低中浓度硒(0.1、1.0 mg/L)条件下,增加锌处理的浓度有利于茶叶可溶性糖、黄酮、茶多酚、氨基酸和咖啡碱等主要化学品质成分含量的提高,而在高浓度硒(5.0 mg/L)条件下,增加锌处理的浓度降低各化学品质成分的含量。在同一锌浓度处理下,中浓度的硒处理组茶叶中化学品质成分含量显著高于低浓度硒(0.1 mg/L)处理组和高浓度硒(5.0 mg/L)处理组(P<0.05)。综合表明,1.0 mg/L锌和1.0 mg/L硒处理组最有利于茶叶化学品质成分和锌硒含量的提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茶叶 交互作用 化学品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裂解温度对稻秆与稻壳制备生物炭表面官能团的影响 被引量:63
14
作者 高凯芳 简敏菲 +3 位作者 余厚平 陈朴青 谢永璨 于培德 《环境化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8期1663-1669,共7页
以稻秆和稻壳为原料,在不同温度下(300、400、500、600、700℃)采用热裂解法制备生物炭,利用比表面积及孔径分析仪测定各生物炭比表面积,以傅里叶红外光谱图(FTIR)和Boehm滴定法分别定性和定量分析不同生物炭表面官能团的种类和数量,分... 以稻秆和稻壳为原料,在不同温度下(300、400、500、600、700℃)采用热裂解法制备生物炭,利用比表面积及孔径分析仪测定各生物炭比表面积,以傅里叶红外光谱图(FTIR)和Boehm滴定法分别定性和定量分析不同生物炭表面官能团的种类和数量,分析不同温度对不同原材料制备生物炭的表面官能团种类和数量的影响.结果表明,中、低温裂解条件(300、400、500℃)下,同温度稻壳生物炭(RC-H)比表面积显著高于稻秆生物炭(RC-S);高温裂解(600、700℃)条件下,同温度RC-S比表面积则更大.随裂解温度升高,两种原材料制备的生物炭比表面积均呈显著增大的趋势,其中稻秆在600℃下制备的RC-S比表面积最大,稻壳在700℃下制备的RC-H比表面积最大.FTIR分析结果显示,同一温度下两种材料制备的生物炭特征吸收峰基本相同,且表面基团种类大致相同,但RC-S较RC-H表面官能团更丰富,在热解过程中均形成了芳香环结构,且芳香化程度随裂解温度升高而增加.不同裂解温度下两种材料的生物炭表面官能团变化规律相似,主要表现为烷烃基随裂解温度升高而缺失,甲基(—CH3)和亚甲基(—CH2)逐渐消失,而芳香族化合物增加,芳香化程度增强.Bohem滴定结果表明,各裂解温度下RC-S的表面官能团总量和碱性官能团数量均高于RC-H,而各裂解温度下RC-S的酸性官能团含量均小于RC-H.随裂解温度升高,两种材料制备生物炭的表面官能团变化规律相似,表现为表面官能团总量均减少,酸性官能团含量降低,碱性官能团含量增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稻秆 稻壳 生物炭 裂解温度 表面官能团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不同人工湿地填料对水体中总磷的吸附特性分析 被引量:2
15
作者 邹新 简敏菲 +2 位作者 史晓燕 俆鹏飞 周雪玲 《江西农业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6期1248-1251,共4页
采用等温吸附、吸附动力学实验研究泥灰页岩、黑色页岩、蜂窝煤渣和河砂的吸附特征。结果表明:4种不同填料对磷的吸附量均随着起始浓度的增大而增大,蜂窝煤渣和泥灰页岩对磷的吸附量明显大于河砂和黑色页岩。在吸附动力实验中,分析吸附... 采用等温吸附、吸附动力学实验研究泥灰页岩、黑色页岩、蜂窝煤渣和河砂的吸附特征。结果表明:4种不同填料对磷的吸附量均随着起始浓度的增大而增大,蜂窝煤渣和泥灰页岩对磷的吸附量明显大于河砂和黑色页岩。在吸附动力实验中,分析吸附动力学曲线表明:填料对磷素的吸附动力学具有相似的特征,即经过快、中、慢的反应阶段并最终达到平衡。4种填料对于磷素的吸附量由大到小依次为蜂窝煤渣、泥灰页岩、河砂、黑色页岩。比较实验结果,蜂窝煤渣和泥灰页岩比较适合作为除磷的人工湿地填料。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人工湿地 填料 磷素 吸附特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乐安河—鄱阳湖段底泥微塑料的分布特征及其来源 被引量:28
16
作者 周隆胤 简敏菲 +2 位作者 余厚平 李文华 刘淑丽 《土壤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5期1222-1232,共11页
微塑料(粒径<5mm)作为一种新型污染物近年来正日益被国际社会普遍关注。以乐安河-鄱阳湖段为研究区,分别选择乐安河上游、乐安河支流(大坞河区)和乐安河中下游等3段不同典型区域,共设置9个采样点,调查并研究乐安河—鄱阳湖段沉积物... 微塑料(粒径<5mm)作为一种新型污染物近年来正日益被国际社会普遍关注。以乐安河-鄱阳湖段为研究区,分别选择乐安河上游、乐安河支流(大坞河区)和乐安河中下游等3段不同典型区域,共设置9个采样点,调查并研究乐安河—鄱阳湖段沉积物中微塑料的丰度、组成比例及其来源。结果表明:乐安河-鄱阳湖段沉积物中微塑料的主要成分为碎片类(58.3%)、泡沫类(21.5%),薄膜类(13.8%)、纤维类(6.4%);各样点微塑料的平均丰度值为1 800 ind·kg^(-1),与其他区域的研究结果相比处于中等偏高的水平;乐安河3个典型区域微塑料的平均丰度值分别为上游区1121ind·kg^(-1),其支流大坞河区为2 871 ind·kg^(-1),下游区为1 366 ind·kg^(-1),表现为乐安河支流(大坞河)高于乐安河中下游高于乐安河上游。对乐安河流域微塑料的来源分析表明,乐安河流域微塑料的主要来源为采样地附近工业污染物的排放、流域附近城市生活中塑料垃圾的排放以及人类的渔业活动等等;对分离出来的微塑料进行扫描电镜分析发现微塑料表面粗糙、撕裂程度明显,存在不同程度的风化痕迹;能谱分析结果显示,微塑料表层有Si、Fe、Mg、O、Al、Ca等元素的不同物质形态存在,可能进一步加剧微塑料对环境及其生物的危害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鄱阳湖 乐安河 微塑料 丰度 粒径 表面形貌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