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9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渤海国上京龙泉府宫城遗址苔藓植物调查与区系分析 被引量:1
1
作者 丛明旸 唐录艳 +2 位作者 李金江 徐跃跃 简敏菲 《江西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北大核心 2019年第5期484-489,共6页
渤海国上京龙泉府宫城遗址是可展现我国盛唐原始风貌的核心区之一,具有重大的科考价值.苔藓植物分布广泛,常附生于遗址本体表面.通过对古都遗址苔藓植物标本采集与分类学鉴定,分析了其科、属、种组成和区系成分特点.结果表明:共记录苔... 渤海国上京龙泉府宫城遗址是可展现我国盛唐原始风貌的核心区之一,具有重大的科考价值.苔藓植物分布广泛,常附生于遗址本体表面.通过对古都遗址苔藓植物标本采集与分类学鉴定,分析了其科、属、种组成和区系成分特点.结果表明:共记录苔藓植物35种,其中苔纲植物1种,藓纲植物34种(隶属于7科17属).在科、属层面,优势科为青藓科(Brachytheciaceae)、丛藓科(Pottiaceae)及真藓科(Bryaceae),总种数占比68.57%;单种科和寡种科占一定比例,区系具有一定的古老性.优势属为青藓属(Brachythecium Bruch&Schimp.)和绢藓属(Entodon Müll.Hal.);单种属和寡种属构成主体,总种数占比62.86%,是物种多样性的主要来源,区系具有一定的复杂性.在种的层面,共划分为7个区系地理成分,以东亚成分占主体地位(占36.36%),北温带成分和中国特有成分也占相当比例(各占24.24%).通过与其他4个遗址遗迹的对比分析发现,宫城遗址苔藓植物物种相似性与五大连池新期火山最为接近,研究结果为遗址的保护提供科学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苔藓植物 区系 分布区类型 相似性系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蛇足石杉内生真菌Shiraia sp.Slf14化学成分及其抑菌活性研究 被引量:5
2
作者 颜日明 李希茜 +3 位作者 汪涯 余佳清 张志斌 朱笃 《天然产物研究与开发》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9期1393-1397,共5页
利用多种现代色谱方法从药用植物蛇足石杉内生真菌Shiraia sp.Slf14发酵提取物的石油醚、乙酸乙酯萃取部位中分离纯化获得9个化合物,借助ESI—MS、NMR等波谱技术鉴定其结构分别为齿孔醇(1)、9,12-十八二烯酸-2,3-二羟基丙酯(2)... 利用多种现代色谱方法从药用植物蛇足石杉内生真菌Shiraia sp.Slf14发酵提取物的石油醚、乙酸乙酯萃取部位中分离纯化获得9个化合物,借助ESI—MS、NMR等波谱技术鉴定其结构分别为齿孔醇(1)、9,12-十八二烯酸-2,3-二羟基丙酯(2)、十八烷酸-2,3-二羟基丙酯(3)、十六烷酸-2,3-二羟基丙酯(4)、竹红菌甲素(5)、竹红菌乙素(6)、痂囊腔菌素B(7)、痂囊腔菌素C(8)和亚油酸(9)。其中化合物1—4、7和9为首次从该属真菌中分离得到。并在对石油醚萃取部位的GC-MS分析中,首次在该属真菌中检测到1-甲基-2吡咯烷酮、十五烷酸乙酯、9-十六烯酸乙酯、十六烷酸乙酯、9,12-十八碳二烯酸乙酯、9-十八烯酸乙酯和十八烷酸乙酯7种化合物。抑菌实验结果表明化合物2—5对指示菌均有不同程度的抑制作用,具有较高的药用价值和开发前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内生真菌 化学成分 结构鉴定 抑菌活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一株具有抗真菌活性的放线菌菌株FXj9的分离和鉴定 被引量:4
3
作者 余佳清 张志斌 +3 位作者 李希茜 曾庆桂 敖武 朱笃 《植物保护》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5期158-164,共7页
从江西井冈山自然保护区发病毛竹中分离到一株具有明显抑制植物病原真菌活性的生防放线菌菌株FXj9。根据菌株FXj9的形态和生理生化特性及16SrDNA序列分析将其初步鉴定为链霉菌属中吸水类群的涂链霉菌(Streptomyces endus)。抗菌谱测定... 从江西井冈山自然保护区发病毛竹中分离到一株具有明显抑制植物病原真菌活性的生防放线菌菌株FXj9。根据菌株FXj9的形态和生理生化特性及16SrDNA序列分析将其初步鉴定为链霉菌属中吸水类群的涂链霉菌(Streptomyces endus)。抗菌谱测定及稳定性研究结果表明,菌株FXj9发酵液对禾谷镰孢、尖镰孢、甘蔗节菱孢菌、链格孢菌和炭角菌都有较好的抑制作用,抑制率为25.2%~72.6%。且菌株FXj9发酵原液对禾谷镰孢的室内药效达86.1%,效果显著优于药剂对照组。其抑菌活性物质对温度敏感,在80℃处理后抑菌活性丧失;在酸性及中性条件下发酵液活性稳定,不能被蛋白酶降解,初步判定该活性物质不属于蛋白质或肽类。本研究为该菌株今后的生防应用及活性物质的分离奠定了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毛竹 放线菌 拮抗活性 鉴定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水稻黄绿叶突变体ygl-63的特征和基因定位 被引量:2
4
作者 张亮行 张帆涛 +5 位作者 聂丽 万令飞 梁剑秋 张雨佳 马羊帅 谢建坤 《广西植物》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8期891-896,914,共7页
叶绿体的正常发育对于植物至关重要,突变体研究是探明叶绿体发育过程中基因功能的有效途径。叶色突变体已引起人们广泛的关注,通过对各种植物材料的研究,叶色突变的分子机制已取得一定进展,但远未被阐明,尤其在水稻当中。目前,已报道的... 叶绿体的正常发育对于植物至关重要,突变体研究是探明叶绿体发育过程中基因功能的有效途径。叶色突变体已引起人们广泛的关注,通过对各种植物材料的研究,叶色突变的分子机制已取得一定进展,但远未被阐明,尤其在水稻当中。目前,已报道的水稻叶色突变体,主要表现为黄化、白化、亮绿、条斑条纹、温敏变色、转绿和转紫等。该研究使用甲基磺酸乙酯(EMS)处理粳稻日本晴,获得一份遗传稳定的突变体ygl-63,其整个生育期叶片均表现为黄绿色。通过测定ygl-63和野生型苗期叶片的叶绿素含量发现,ygl-63中叶绿素a、叶绿素b和总叶绿素含量与野生型相比分别下降了31.9%、42.2%和34.1%,同时叶绿素a/b值较野生型增加。这表明叶绿素含量的降低是导致ygl-63黄绿叶突变性状的主要原因,并且叶绿素b的降幅大于叶绿素a。在成熟后调查主要农艺性状发现ygl-63单株有效穗数和结实率分别减少8.9%和8.5%;千粒重增加10.4%;而株高,穗长和每穗着粒数和野生型相比差异并不显著。通过测量微量元素发现,ygl-63种子中的铁和锌含量较野生型显著降低,分别减少85.7%和64.8%。将ygl-63与正常绿色品种明恢63杂交获得F_1和F_2群体,进行遗传分析发现,ygl-63突变性状受1对隐性基因控制,通过基因定位,将该基因定位到水稻第11染色体长臂的分子标记InDel-3和InDel-5之间约2.4 cM范围内。该基因被认为是一个新的水稻叶色突变基因,暂命名为ygl-63(g)。所得结果为今后对ygl-63(g)基因的进一步研究奠定了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稻 叶色突变体 甲基磺酸乙酯 微量营养元素 分子标记 遗传分析 基因定位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鄱阳湖南矶湿地苔草植被根际土壤微生物群落结构分析 被引量:3
5
作者 赖胜 杨慧林 +3 位作者 陈美玲 龙馨怡 刘淑丽 简敏菲 《江西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期82-90,共9页
为探究鄱阳湖南矶湿地苔草植被根际土壤微生物群落结构,该文以鄱阳湖南矶湿地苔草植被根际土壤为研究对象,采取0~15 cm、15~30 cm及30~45 cm深度的土壤,采用Illumina HiSeq高通量测序技术,研究不同深度土壤群落结构及其影响因素.研究结... 为探究鄱阳湖南矶湿地苔草植被根际土壤微生物群落结构,该文以鄱阳湖南矶湿地苔草植被根际土壤为研究对象,采取0~15 cm、15~30 cm及30~45 cm深度的土壤,采用Illumina HiSeq高通量测序技术,研究不同深度土壤群落结构及其影响因素.研究结果表明:不同深度土壤样品理化性质和酶活性存在显著差异,随土壤深度的增加呈降低趋势.Pearson相关分析表明鄱阳湖南矶湿地苔草植被根际土壤理化性质与土壤酶活性之间存在不同程度的相关性.高通量测序结果表明不同深度土壤细菌和真菌群落微生物丰富度及多样性未达到在统计学意义上的差异显著水平(P>0.05),土壤古菌群落微生物多样性随土壤深度的增加而增加.在苔草植被根际土壤中共检测到41个细菌门类,其中变形菌门、酸杆菌门、绿弯菌门和硝化螺旋菌门为优势菌门;检测到8个真菌门类,其中子囊菌门、担子菌门和罗兹菌门为优势菌门;检测到10个古菌门类,其中广古菌门、泉古菌门、奇古菌门为优势菌门.冗余分析表明:土壤有机质、全氮、全磷和碱解氮含量是影响细菌群落的主要环境因子;土壤有机质、全氮、有效磷和碱解氮含量是影响真菌群落的主要环境因子;土壤有机质、全氮、全磷和全钾含量是影响古菌群落的主要环境因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鄱阳湖南矶湿地 高通量测序 土壤微生物 群落结构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土壤重金属污染对水稻高光谱的影响 被引量:3
6
作者 赵思颖 张军 +2 位作者 倪才英 符文昌 郝金才 《江苏农业科学》 北大核心 2016年第11期423-426,共4页
按照国家重金属污染标准土壤中Cd含量,在贵溪市选取2个Cd梯度样地(记为样地1、样地2),根据均匀布点原则,采集6个土壤和水稻样品,通过研究土壤中有机质(TOC)含量、pH值、其他重金属含量与水稻叶片叶绿素含量、水稻镉含量之间的关系,... 按照国家重金属污染标准土壤中Cd含量,在贵溪市选取2个Cd梯度样地(记为样地1、样地2),根据均匀布点原则,采集6个土壤和水稻样品,通过研究土壤中有机质(TOC)含量、pH值、其他重金属含量与水稻叶片叶绿素含量、水稻镉含量之间的关系,试图揭示水稻镉污染对其光谱特征的影响。结果表明,2块样地中水稻叶片的SPAD值与pH值呈极显著负相关,与TOC含量呈极显著正相关关系,说明pH值和TOC含量对水稻叶片的SPAD值有重要的影响;土壤中Cd、Cu、Pb、Zn重金属离子共存时,Cu、Cd之间具有协同作用;水稻体内的重金属含量与土壤中重金属有效量相关性系数大于土壤中重金属全量,因此水稻体内的重金属元素主要源于对土壤中重金属元素有效量的吸收;水稻叶片SPAD与水稻和土壤的Cd元素有良好的负相关性,说明水稻叶绿素含量对水稻受重金属胁迫有良好指示作用;随着土壤中Cd含量的增加,水稻光谱特征参数有显著的变化,即蓝谷和红谷深度变浅,红边斜率变小,NDVI705植被指数降低,红外反射坪(R7501250)反射率降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重金属 水稻 SPAD值 高光光谱 遥感监测 地面光谱数据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内生真菌 Chaetomium globosum S108次生代谢产物分离及黑色素瘤抑制活性研究 被引量:3
7
作者 张文慧 肖依文 +3 位作者 梁伟中 汪涯 高波良 朱笃 《天然产物研究与开发》 CAS CSCD 2021年第11期1854-1859,共6页
利用多种现代色谱技术从东乡野生稻内生球毛壳菌Chaetomium globosum S108的乙酸乙酯萃取部位分离纯化得到7个化合物,采用ESI-MS、NMR等波谱解析技术将其鉴定为邻苯二甲酸二辛酯(1)、6-hdroxymellein(2)、chaetomugilin D(3)、chaetomug... 利用多种现代色谱技术从东乡野生稻内生球毛壳菌Chaetomium globosum S108的乙酸乙酯萃取部位分离纯化得到7个化合物,采用ESI-MS、NMR等波谱解析技术将其鉴定为邻苯二甲酸二辛酯(1)、6-hdroxymellein(2)、chaetomugilin D(3)、chaetomugilin S(4)、chaetoviridin A(5)、球毛壳素A(6)、6-O-demethyl-5-deoxyfusarubin(7),其中化合物2、7为首次从球毛壳菌属中分离得到。采用CCK-8法对化合物单体进行了黑色素瘤B16细胞株抑制实验,首次发现化合物2具有较强的抑制活性,IC_(50)为2.24μmol/L。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内生真菌 球毛壳菌 次生代谢产物 结构鉴定 黑色素瘤抑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无患子总皂苷的还原法脱色工艺研究 被引量:1
8
作者 邓宝琴 邹峥嵘 《江西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北大核心 2019年第1期90-95,共6页
采用还原法对深棕黄色的无患子总皂苷进行脱色处理,对关键的脱色工艺参数进行优化,得到的最佳工艺参数为:复合还原剂硼氢化钾和亚硫酸氢钠的添加质量分数均为4%,p H值为7,脱色温度为70℃、脱色时间为40 min,在该条件下脱色率为(72. 69&#... 采用还原法对深棕黄色的无患子总皂苷进行脱色处理,对关键的脱色工艺参数进行优化,得到的最佳工艺参数为:复合还原剂硼氢化钾和亚硫酸氢钠的添加质量分数均为4%,p H值为7,脱色温度为70℃、脱色时间为40 min,在该条件下脱色率为(72. 69±3. 34)%.采用紫外全波长扫描和黄嘌呤氧化酶体外抑制活性检测对脱色处理后的无患子总皂苷进行评价,结果表明:无患子皂苷经还原法脱色处理后,紫外吸收没有发生明显的变化,黄嘌呤氧化酶抑制活性与脱色前相当.这说明还原法脱色处理工艺对无患子总皂苷具有较好的脱色效果,并且对其理化性质和生物活性没有造成明显的影响.研究结果为无患子总皂苷在医药及日用化工行业中的高效利用提供了理论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无患子 还原法 脱色 黄嘌呤氧化酶 抑制活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鄱阳湖流域底泥微生物对环境变量的响应
9
作者 赵思颖 倪才英 +1 位作者 符文昌 王金凤 《江西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北大核心 2016年第2期194-199,共6页
以鄱阳湖流域4个支流共6个地点(信江XS1、信江下水湾XS3、饶河RS、饶河内湖RHS、修水SS、赣江GS)的底泥样品为研究对象,利用16 S rRNA基因扩增技术探究底泥微生物对环境变量的响应.结果显示:6个采样点的底泥样品的微生物群落结构大致分... 以鄱阳湖流域4个支流共6个地点(信江XS1、信江下水湾XS3、饶河RS、饶河内湖RHS、修水SS、赣江GS)的底泥样品为研究对象,利用16 S rRNA基因扩增技术探究底泥微生物对环境变量的响应.结果显示:6个采样点的底泥样品的微生物群落结构大致分为4类;底泥的p H值、TOC、TN、TP和重金属含量对微生物群落结构及微生物多样性存在着显著的影响.4条河流底泥微生物多样性指数顺序为赣江>信江>修水>饶河,同时发现饶河的Cu、Zn含量在4条河流中最高,这说明高Cu、Zn会对微生物多样性产生负面的影响;河流与其所对应湖区底泥样品中微生物多样性指数比较发现:饶河>饶河内湖,信江下水湾>信江,这种结果顺序的不一致主要是由底泥中营养物质含量不同和某些重金属元素胁迫导致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底泥 微生物 16SrRNA 重金属 鄱阳湖流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