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走出纷淆:大学新闻系科名称的流变与规制(1921-1952) |
梁德学
|
《现代传播(中国传媒大学学报)》
北大核心
|
2025 |
0 |
|
|
2
|
无边之幕的遮蔽与突破:场景传播中的主体性探讨 |
胡沈明
尚怡
|
《现代传播(中国传媒大学学报)》
北大核心
|
2025 |
0 |
|
|
3
|
UGC兴起背景下的新闻传播主体:类型意涵与演化博弈 |
熊茵
郑为升
|
《编辑之友》
CSSCI
北大核心
|
2019 |
13
|
|
|
4
|
“三农”新闻传播研究理论与实践 |
邵歆晨
|
《核农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
2021 |
5
|
|
|
5
|
罗杰斯与发展传播学的范式转换 |
戴利朝
|
《江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
2019 |
7
|
|
|
6
|
县级融媒体中心新闻工作者的情感实践初探——基于江西省四县的田野调查 |
戴利朝
张晨
|
《江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
2022 |
7
|
|
|
7
|
行业类公众号学术泛化现象探究——以新闻传播类微信公众号为例 |
胡沈明
张凡
|
《中国出版》
CSSCI
北大核心
|
2019 |
5
|
|
|
8
|
新闻传播类学术期刊主题策划:底层逻辑、呈现框架与价值指向 |
胡沈明
张俊亚
|
《中国出版》
CSSCI
北大核心
|
2022 |
4
|
|
|
9
|
兼职教员与教员兼职:民国时期大学新闻学系教员群体的构成与流动 |
梁德学
刘传红
|
《现代传播(中国传媒大学学报)》
CSSCI
北大核心
|
2021 |
0 |
|
|
10
|
意义的再生产:信息稳定视角下新闻发布会的四要素分析 |
邱新有
王丽华
|
《江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
2024 |
0 |
|
|
11
|
畏感:对中国传统文化模式的一种解释 |
邱新有
钟亮
|
《江汉论坛》
北大核心
|
2025 |
0 |
|
|
12
|
人工智能驱动的教育科研新范式:发轫逻辑、变革路径与实践进路 |
汪维富
毛美娟
余慧
孙如意
|
《电化教育研究》
北大核心
|
2025 |
4
|
|
|
13
|
基于二元模态表示学习与融合网络的多模态情感分析 |
程艳
詹勇鑫
项国雄
喻晓琛
马明宇
|
《中文信息学报》
北大核心
|
2025 |
0 |
|
|
14
|
从区隔走向共生:数字出版助力文化养老的困境与突围 |
袁爱清
杨钰琦
|
《中国出版》
北大核心
|
2025 |
0 |
|
|
15
|
习近平关于意识形态工作重要论述的方法论意蕴 |
李文
刘传红
|
《湖北社会科学》
北大核心
|
2025 |
0 |
|
|
16
|
政府、村级组织与民间力量——对江西仲村建国以来农地规则变迁的研究 |
邱新有
邱国良
|
《华中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
2007 |
0 |
|
|
17
|
留守儿童媒介形象的差异化建构——基于新闻、评论文本的分析 |
王宇荣
项国雄
|
《现代传播(中国传媒大学学报)》
CSSCI
北大核心
|
2019 |
11
|
|
|
18
|
论新形势下新闻舆论“四力”提升 |
丁柏铨
|
《中国出版》
CSSCI
北大核心
|
2022 |
13
|
|
|
19
|
再东方化:欧洲高级时尚对中国形象的意义生产及传播研究(1968—2018) |
陈雅莉
|
《现代传播(中国传媒大学学报)》
CSSCI
北大核心
|
2020 |
11
|
|
|
20
|
列宁主义与苏区党报:中央苏区“新闻干部”对列宁报刊思想的理解与执行 |
梁德学
|
《现代传播(中国传媒大学学报)》
CSSCI
北大核心
|
2019 |
11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