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71篇文章
< 1 2 4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走出纷淆:大学新闻系科名称的流变与规制(1921-1952)
1
作者 梁德学 《现代传播(中国传媒大学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14-28,54,共16页
民国至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之初,大学新闻系科曾出现过“新闻大学”“新闻科”“报学科”“报学系”“新闻学系”“新闻系”等多种名称,其衍变交替,常令人困惑。官方与民间、内行与外行,均不同程度存在使用名称不规范,甚至误用、错用等... 民国至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之初,大学新闻系科曾出现过“新闻大学”“新闻科”“报学科”“报学系”“新闻学系”“新闻系”等多种名称,其衍变交替,常令人困惑。官方与民间、内行与外行,均不同程度存在使用名称不规范,甚至误用、错用等问题。新闻系科自身在确定官方名称时,受到新闻学知识体系演进、学科制度规训、大学组织机构变革、国家政治权力介入等多重因素影响。民间也有一套使用大学新闻系科名称的惯习,在“报学系”与“新闻学系”孰更适合作为标准名称问题上长期聚讼纷纭。通过明辨历史上出现过的诸种大学新闻系科名称,对纷繁淆乱现象背后各种结构性因素及其因果关系展开考证与分析,可从一个侧面诠释中国新闻学知识体系与学科体系的演进史。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新闻系科 新闻学系 报学系 名称流变 规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无边之幕的遮蔽与突破:场景传播中的主体性探讨
2
作者 胡沈明 尚怡 《现代传播(中国传媒大学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7期22-30,共9页
场景是理解新媒体传播的关键概念,但场景批判研究仍然鲜见。场景传播因其个性化、精准化以及意向满足等特征,使得个体处于时空难于感知、身体无法超越、改变难以察觉、主体间性消解的状态。场景传播已然成为“无边之幕”,覆盖人类生活... 场景是理解新媒体传播的关键概念,但场景批判研究仍然鲜见。场景传播因其个性化、精准化以及意向满足等特征,使得个体处于时空难于感知、身体无法超越、改变难以察觉、主体间性消解的状态。场景传播已然成为“无边之幕”,覆盖人类生活的各个角落,人被客体化、对象化和物化,带来深层精神危机。深度数据化及其带来的虚实交融、数据化生存和个体生存透明,导致人类在场景传播过程中完成对自我的驯化、改造和支配。重建人的主体身份和个体灵韵,需要个体超越场景,以“出离抵抗”构建身份、以弹性断连确认边界、视主体间具身体验并实现自我关注为生存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场景 场景传播 无边之幕 主体困境 边界
在线阅读 下载PDF
UGC兴起背景下的新闻传播主体:类型意涵与演化博弈 被引量:13
3
作者 熊茵 郑为升 《编辑之友》 CSSCI 北大核心 2019年第4期79-85,共7页
UGC模式带来了新闻生产与传播的"底层革命",新闻传播主体纷繁复杂,使得当前新闻传播格局诸多变动。文章以"职业化"和"专业性"交叉维度为框架,对新闻传播主体类型进行梳理,阐述其含义,力图勾勒UGC兴起背... UGC模式带来了新闻生产与传播的"底层革命",新闻传播主体纷繁复杂,使得当前新闻传播格局诸多变动。文章以"职业化"和"专业性"交叉维度为框架,对新闻传播主体类型进行梳理,阐述其含义,力图勾勒UGC兴起背景下新闻主体的复杂景象。对于主体间之动态关系,文章以演化博弈为理论观照,总结归纳了各主体的博弈策略,并反思了主流新闻传播主体的进路困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UGC 新闻传播主体 类型 演化博弈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三农”新闻传播研究理论与实践 被引量:5
4
作者 邵歆晨 《核农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10期I0012-I0013,共2页
我国作为一个传统农业大国,自改革开放以来就大力发展农产品贸易,特别是在市场经济发展的大势下,发展现代农业已成为国家安全的保障之一。随着现代农业的蓬勃发展,媒体对农业新闻的宣传报道越来越重视。农业新闻是指通过一定媒介将农村... 我国作为一个传统农业大国,自改革开放以来就大力发展农产品贸易,特别是在市场经济发展的大势下,发展现代农业已成为国家安全的保障之一。随着现代农业的蓬勃发展,媒体对农业新闻的宣传报道越来越重视。农业新闻是指通过一定媒介将农村、农民、农业统称"三农"的发展现状进行传播的过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农产品贸易 理论与实践 宣传报道 现代农业 三农 新闻传播研究 传统农业大国 市场经济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罗杰斯与发展传播学的范式转换 被引量:7
5
作者 戴利朝 《江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9年第3期108-114,共7页
美国学者埃尔弗雷特·M.罗杰斯是发展传播学的奠基人之一。对英文文献的解读表明,罗杰斯对发展传播学研究的贡献集中体现在三个层面,即先是发展传播学现代化范式的创造者之一,继而成为最早反思经典范式不足的学者之一,并努力开辟新... 美国学者埃尔弗雷特·M.罗杰斯是发展传播学的奠基人之一。对英文文献的解读表明,罗杰斯对发展传播学研究的贡献集中体现在三个层面,即先是发展传播学现代化范式的创造者之一,继而成为最早反思经典范式不足的学者之一,并努力开辟新的研究领域与方向。罗杰斯不仅身体力行于发展传播学从现代化范式到多元范式的转换,而且参与打造了该研究领域的学术共同体。他对发展传播学实证研究与学科建设的贡献,集中表明其始终关注学术前沿、知行合一的学术品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罗杰斯 发展传播学 范式演变 学术品格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县级融媒体中心新闻工作者的情感实践初探——基于江西省四县的田野调查 被引量:7
6
作者 戴利朝 张晨 《江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22年第3期129-137,共9页
情感是人的社会行为和人类社会运行的关键机制,也是近年来新闻传播学研究的关键词。但是,新闻传播学界的情感研究基本遗忘了县域基层的新闻工作者。对江西省四个县级融媒体中心的参与观察和深度访谈表明,基层新闻工作者在职业选择、职... 情感是人的社会行为和人类社会运行的关键机制,也是近年来新闻传播学研究的关键词。但是,新闻传播学界的情感研究基本遗忘了县域基层的新闻工作者。对江西省四个县级融媒体中心的参与观察和深度访谈表明,基层新闻工作者在职业选择、职场工作、媒体作品等三个领域的情感实践十分丰富。研究发现,家乡的归属感、事业编制的安稳感、工作内容的新鲜感、记者身份的体面与荣光都是促使新闻人选择留在县级融媒体中心的情感动机;新闻人在日常工作中呈现出一种喜忧交织的情感结构;集体性的积极情感和对地方文化的自豪感都充分展演在媒体作品中。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县级融媒体中心 基层新闻工作者 情感 田野调查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行业类公众号学术泛化现象探究——以新闻传播类微信公众号为例 被引量:5
7
作者 胡沈明 张凡 《中国出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9年第22期39-44,共6页
自媒体发展使得各类事物旧的边界消失,新的边界逐步重塑。在自媒体平台上时空边界消失、人们活动的边界消失,进而使得原本出现于不同场景的内容出现在共同的空间中。数据分析表明:在新闻传播领域,学术期刊、高校、媒体平台以及部分自媒... 自媒体发展使得各类事物旧的边界消失,新的边界逐步重塑。在自媒体平台上时空边界消失、人们活动的边界消失,进而使得原本出现于不同场景的内容出现在共同的空间中。数据分析表明:在新闻传播领域,学术期刊、高校、媒体平台以及部分自媒体的内容逐步趋同,泛学术类文章日益增多,理论、日常生活之间的界限日渐消失,新闻与理论文章间的差异变小。这种学术泛化的现象既影响舆论生态,也影响学术生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自媒体 学术文章 内容分析 泛化 生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新闻传播类学术期刊主题策划:底层逻辑、呈现框架与价值指向 被引量:4
8
作者 胡沈明 张俊亚 《中国出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22年第10期30-34,共5页
学术期刊作为一种知识传播的制度性设计,引导着学术生态。而主题策划在学术生态构建过程中作用重大,表现为打造学术体系、强化学术连结、推动知识传播、引导学术创新等方面。主题策划的一般路径表现为聚焦社会实践、学术实践以及凝聚学... 学术期刊作为一种知识传播的制度性设计,引导着学术生态。而主题策划在学术生态构建过程中作用重大,表现为打造学术体系、强化学术连结、推动知识传播、引导学术创新等方面。主题策划的一般路径表现为聚焦社会实践、学术实践以及凝聚学术群体上,未来需要更加强化学术体系化建设、关注理论中的重要变量、形成更加开放的主题策划平台以凝聚学术群体,从而引领学术研究回归问题、回归学术,避免异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知识传播 议题设置 学术共同体 新闻传播学 异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兼职教员与教员兼职:民国时期大学新闻学系教员群体的构成与流动
9
作者 梁德学 刘传红 《现代传播(中国传媒大学学报)》 CSSCI 北大核心 2021年第9期158-165,共8页
大学新闻学系对师资要求较高,民国高等教育主管部门对大学教员准入资格亦有明确限制。大学新闻学系的筹办或运作采取了较为灵活的策略,即大量聘请新闻业界人士到系兼课,导致兼职教员占比畸高现象。与此同时,为数不多的专职教员因开展新... 大学新闻学系对师资要求较高,民国高等教育主管部门对大学教员准入资格亦有明确限制。大学新闻学系的筹办或运作采取了较为灵活的策略,即大量聘请新闻业界人士到系兼课,导致兼职教员占比畸高现象。与此同时,为数不多的专职教员因开展新闻实践、缓解经济压力等需要,往往跨校兼课或到报馆兼差。由此衍生出新闻学系教员较其他系科教员具有更大的流动性,进而阻碍了民国时期高等新闻教育师资队伍的职业化和专业化进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新闻学系 兼职教员 教员兼职 教员流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意义的再生产:信息稳定视角下新闻发布会的四要素分析
10
作者 邱新有 王丽华 《江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81-92,共12页
信息稳定包含信息传播的时间、内容、结构和流量,四个维度的合理把控与社会秩序稳定存在较大的关联度。作为信息传播的重要渠道之一,新闻发布会与信息稳定的关系是值得探讨的议题。具体而言,距离事发时间越近,越有利于舆论引导;距离舆... 信息稳定包含信息传播的时间、内容、结构和流量,四个维度的合理把控与社会秩序稳定存在较大的关联度。作为信息传播的重要渠道之一,新闻发布会与信息稳定的关系是值得探讨的议题。具体而言,距离事发时间越近,越有利于舆论引导;距离舆论沸腾时间越近,越有利于事件平息。信息内容与事件、角色、时态和发言人相关联,并与民众间的信任关系成正比。越以政府为中心,信息结构越趋于正面信息,越以民众为中心,则趋于正负信息结合。信息发布量是影响社会稳定的重要因素,由宏观层面的新闻发布制度和微观层面的会话规则共同把控。新闻发布会四要素的合理安排,是在社会范围内实现意义再生产,推动政治秩序从无序到有序的重要环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新闻发布会 信息稳定 传播仪式 信任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畏感:对中国传统文化模式的一种解释
11
作者 邱新有 钟亮 《江汉论坛》 北大核心 2025年第9期123-130,共8页
文化模式是文化共同体的本质属性。中国文化以其独特的道德氛围著称。从中国人的道德情感出发,可以将儒家伦理道德体系主导下形成的文化模式概括为畏感。畏感以敬畏为核心意蕴,所敬畏的对象——天命、权威与礼法,分别对应着自然秩序、... 文化模式是文化共同体的本质属性。中国文化以其独特的道德氛围著称。从中国人的道德情感出发,可以将儒家伦理道德体系主导下形成的文化模式概括为畏感。畏感以敬畏为核心意蕴,所敬畏的对象——天命、权威与礼法,分别对应着自然秩序、生活秩序和精神秩序,三者环环相扣构建了一个稳定而有序的社会网络。畏感塑造了中国人独特的人格特质、思维方式和行为逻辑,奠定了其道德品质的基础。在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历史进程中,畏感文化演化出新的时代价值,为中国之治提供了深层文化支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文化模式 畏感文化 中国文化 文化共同体 敬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人工智能驱动的教育科研新范式:发轫逻辑、变革路径与实践进路 被引量:4
12
作者 汪维富 毛美娟 +1 位作者 余慧 孙如意 《电化教育研究》 北大核心 2025年第6期21-28,共8页
新一代人工智能正在引领科学研究方法与知识发现逻辑的颠覆式创新,推动教育研究向人工智能驱动的第五研究范式迈进,然而,此新范式尚处于理论探索的初级阶段。通过深入剖析,研究阐明了新范式的发轫逻辑:借助深度学习算法与贝叶斯思维,人... 新一代人工智能正在引领科学研究方法与知识发现逻辑的颠覆式创新,推动教育研究向人工智能驱动的第五研究范式迈进,然而,此新范式尚处于理论探索的初级阶段。通过深入剖析,研究阐明了新范式的发轫逻辑:借助深度学习算法与贝叶斯思维,人工智能在科学实践中扮演着研究设计的预判先知者、合成样本数据的智能代理者、知识自主涌现的推动者等独特角色。人工智能通过促进跨学科协作研究、推动科研组织模式变革、拓展知识生产主体范围、回归实践价值取向、促成新旧范式有机统合等,深刻影响着知识发现逻辑与科学研究核心议程。然而,新范式发展也面临着机器生成幻觉知识、挤压人类研究主体发挥空间、计算再现性困难、研究者人工智能素养普遍不高等挑战。为此,教育研究共同体需搭建适用于特定领域的开源大模型、维护人类研究的主体性与首要地位、构建适应新范式的科研伦理规范、强化知识发现核验制度建设、培育研究者算法意识与人工智能素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人工智能 大语言模型 生成式人工智能 第五范式 计算再现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二元模态表示学习与融合网络的多模态情感分析
13
作者 程艳 詹勇鑫 +2 位作者 项国雄 喻晓琛 马明宇 《中文信息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129-138,共10页
多模态情感分析作为情感分析中的一个新兴的研究领域,旨在利用多模态信号识别情感。已有的研究方法在缓解不同模态的分布差异和模型的鲁棒性方面存在不足。为了解决以上问题,该文提出了一种基于二元模态表示学习与融合网络(Bimodal Repr... 多模态情感分析作为情感分析中的一个新兴的研究领域,旨在利用多模态信号识别情感。已有的研究方法在缓解不同模态的分布差异和模型的鲁棒性方面存在不足。为了解决以上问题,该文提出了一种基于二元模态表示学习与融合网络(Bimodal Representation Learning and Fusion Network,BRLAFN)。具体而言,该网络学习二元模态之间的模态共同特征来减少模态差距,学习模态私有特征,确保模态特定信息的存在。然后,采用重建损失和循环一致性损失来确保模态特征的稳定性和一致性。最后,利用跨模态注意力实现模态间的互补学习。该文在流行情感分析基准(CMU-MOSI和CMU-MOSEI)上的实验结果表明,与同期最先进的模型相比,该网络取得了显著的性能提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多模态 表示学习 情感分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从区隔走向共生:数字出版助力文化养老的困境与突围
14
作者 袁爱清 杨钰琦 《中国出版》 北大核心 2025年第6期56-61,共6页
在老龄化社会与数字化时代的交叠背景下,数字出版已显著嵌入国家文化数字化战略的核心领域。从认知、关系与结构三重视角剖析老年群体实现文化养老所遭遇的多重数字化挑战:技术复杂性加剧了老年群体的认知负荷、出版内容忽略老年文化偏... 在老龄化社会与数字化时代的交叠背景下,数字出版已显著嵌入国家文化数字化战略的核心领域。从认知、关系与结构三重视角剖析老年群体实现文化养老所遭遇的多重数字化挑战:技术复杂性加剧了老年群体的认知负荷、出版内容忽略老年文化偏好限制了代际关系、平台制度偏见破坏了社交生态结构平衡。在此基础上提出构建多元文化实践主体共生共荣生态是数字出版实现系统性目标的进路:一是推广适老化数字内容产品,以顺应老年群体的媒介使用惯习;二是创建代际共读契机,以推进世代文化共融;三是强化平台的公共责任感,构建包容性的社交生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文化养老 数字出版 社会系统论 老年群体 数字包容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习近平关于意识形态工作重要论述的方法论意蕴
15
作者 李文 刘传红 《湖北社会科学》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39-47,共9页
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战略全局和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亟须意识形态工作新的方法论回应。在坚持和内化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理论与科学方法论,继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经典方法论,吸收和延续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成果独特方法论的基础上,习近... 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战略全局和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亟须意识形态工作新的方法论回应。在坚持和内化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理论与科学方法论,继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经典方法论,吸收和延续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成果独特方法论的基础上,习近平关于意识形态工作重要论述的方法论应运而生,其“四个相统一”特性展现出高屋建瓴的顶层设计与系统完备的实践部署。该方法论是对马克思主义方法论的丰富和发展,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重要构成,为中国共产党意识形态工作提供了根本遵循,也为世界上其他社会主义国家开展意识形态工作贡献了中国智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习近平 意识形态 重要论述 马克思主义 方法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政府、村级组织与民间力量——对江西仲村建国以来农地规则变迁的研究
16
作者 邱新有 邱国良 《华中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07年第3期18-22,104,共6页
本文基于江西仲村的调查资料,对其建国以来农地规则变迁过程进行考察。我们发现,影响农地规则形成至少有三大因素:政府、村级组织及民间力量,其中,政府、村级组织在农地规则形成过程中的影响呈递减趋势,而各种民间力量却不断兴起。农地... 本文基于江西仲村的调查资料,对其建国以来农地规则变迁过程进行考察。我们发现,影响农地规则形成至少有三大因素:政府、村级组织及民间力量,其中,政府、村级组织在农地规则形成过程中的影响呈递减趋势,而各种民间力量却不断兴起。农地规则实质是村庄内外各种力量的政治博弈和政治决策的结果。由于各种主体利益冲突及其力量对比关系的不确定性,未来乡村社会农地规则的“变数”将大为增多。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农地规则 政府 村级组织 民间力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留守儿童媒介形象的差异化建构——基于新闻、评论文本的分析 被引量:11
17
作者 王宇荣 项国雄 《现代传播(中国传媒大学学报)》 CSSCI 北大核心 2019年第6期17-23,共7页
新媒体语境下,留守儿童媒介形象的建构不仅取决于媒体组织的新闻文本,也依赖于网民的评论文本。以人民网、新华网、凤凰网2017年至2018年所刊发的留守儿童相关新闻报道以及网民的相关评论为研究材料,主要运用自然语言处理NLP对媒体组织... 新媒体语境下,留守儿童媒介形象的建构不仅取决于媒体组织的新闻文本,也依赖于网民的评论文本。以人民网、新华网、凤凰网2017年至2018年所刊发的留守儿童相关新闻报道以及网民的相关评论为研究材料,主要运用自然语言处理NLP对媒体组织的新闻报道文本、网民的评论文本所叙述的主题以及情感价值方面进行如下研究:一是对媒体组织与网民所建构的留守儿童媒介形象进行对比研究,二是对媒体组织的新闻网站、微博在留守儿童媒介形象建构倾向性及建构路径进行了对比研究。研究发现,留守儿童媒介形象遭遇媒介类型差异化建构,媒体组织的新闻网站立体的再现留守儿童形象,而媒体组织微博则强化了"问题"留守儿童。同时,媒体组织的微博对留守儿童"问题命题"媒介形象的再现,引发了网民情景式话语的谈论,并加剧了"问题"留守儿童媒介形象的存在,造成公众焦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留守儿童 媒介形象 文本主题与情感 网民 媒体组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论新形势下新闻舆论“四力”提升 被引量:13
18
作者 丁柏铨 《中国出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22年第20期20-27,共8页
新闻舆论“四力”是一个系统性结构,“四力”之间存在着紧密的内在联系,提升“四力”是一个渐进过程。新闻舆论“四力”的提升路径包括正确理解舆论,是“四力”提升的认知起点;把握舆论动态,是“四力”提升的着力支点;新闻舆论“四力”... 新闻舆论“四力”是一个系统性结构,“四力”之间存在着紧密的内在联系,提升“四力”是一个渐进过程。新闻舆论“四力”的提升路径包括正确理解舆论,是“四力”提升的认知起点;把握舆论动态,是“四力”提升的着力支点;新闻舆论“四力”的提升,有赖于特定主体遵循相应规律;掌握先进技术,是“四力”提升的有力支撑;刻苦修炼内功,是“四力”提升的内在依据;建立评估体系,旨在使“四力”的提升因量化而变得更具有可操作性;国际传播,是国内新闻舆论传播的延伸。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新形势 传播力 引导力 影响力 公信力 能力提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再东方化:欧洲高级时尚对中国形象的意义生产及传播研究(1968—2018) 被引量:11
19
作者 陈雅莉 《现代传播(中国传媒大学学报)》 CSSCI 北大核心 2020年第10期64-70,共7页
西方高级时尚主导了对"中国风"的符号创衍和传播,进而获得了对中国形象的定义和传播权。从信息系统特征看,西方高级时尚所选择和凸显的中国符号在时间上被限定在古代中国的框架之中:一方面累积性地再现了欧洲观念中停滞的中... 西方高级时尚主导了对"中国风"的符号创衍和传播,进而获得了对中国形象的定义和传播权。从信息系统特征看,西方高级时尚所选择和凸显的中国符号在时间上被限定在古代中国的框架之中:一方面累积性地再现了欧洲观念中停滞的中国形象——传统、神秘、古老;另一方面又将中国呈现为远离喧嚣、浪漫奢华的"东方乌托邦"。在意义生产过程中,欧洲时尚中的"中国风"是在"次级指意系统"层面借助毗邻轴上各成分之间的组合关系,和聚合轴上中西文化元素的选择和置换来对中国形象进行意义生产。基于在时空维度上的双重操纵和垄断性的时尚话语力量,国际时尚仪式成为"中国风"和中国形象的自我推动式的操演者。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欧洲时尚 中国风 中国形象 意义生产 时尚仪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列宁主义与苏区党报:中央苏区“新闻干部”对列宁报刊思想的理解与执行 被引量:11
20
作者 梁德学 《现代传播(中国传媒大学学报)》 CSSCI 北大核心 2019年第3期56-62,共7页
在马克思主义新闻观中国化的早期进程中,列宁主义中所关涉的党报学说影响甚大,中共党报理论事实上也主要建基于列宁党报学说。但对相关议题,目前学界讨论较少,即便有所涉及,也大多以延安时期为起点或重点,忽略了中央苏区时期党的"... 在马克思主义新闻观中国化的早期进程中,列宁主义中所关涉的党报学说影响甚大,中共党报理论事实上也主要建基于列宁党报学说。但对相关议题,目前学界讨论较少,即便有所涉及,也大多以延安时期为起点或重点,忽略了中央苏区时期党的"新闻干部"所进行的列宁主义式党报实践,也忽视了延安新闻事业与中央苏区党报列宁主义式实践的内在关联及演变关系。本文尝试以中央苏区"新闻干部"及其对列宁党报学说的理解与执行为线索,对列宁主义对苏区党报理论与实践所产生的影响进行初步梳理和分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央苏区 新闻干部 列宁主义 党报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4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