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84篇文章
< 1 2 15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江西赣方言地理信息系统构建与应用
1
作者 吴建华 涂浩文 +2 位作者 魏宁 刘迪宸 张勇生 《地理与地理信息科学》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4期8-14,94,共8页
语言资源的保护开发已上升为国家战略,为满足国家和地方对方言保护的迫切需求,亟须采用信息技术保护和传承方言。针对现有的方言地理信息系统在音像图文一体化管理、语情监测和自动化制图等方面存在的不足,该文构建了首个江西赣方言地... 语言资源的保护开发已上升为国家战略,为满足国家和地方对方言保护的迫切需求,亟须采用信息技术保护和传承方言。针对现有的方言地理信息系统在音像图文一体化管理、语情监测和自动化制图等方面存在的不足,该文构建了首个江西赣方言地理信息系统,从系统架构、系统功能、系统数据库等方面进行系统设计,使用GIS二次开发组件ArcGIS Engine和插件式开发方法构建系统,主要实现了多模态方言数据集成管理、方言资源统计、方言查询与定位、语情监测、方言特征自定义分类、方言特征制图、地理特征分析等特色功能,有助于江西方言的研究、保护与开发,同时对其他区域方言地理信息系统建设具有参考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赣方言 地理信息系统 语言资源 方言保护 方言系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江西傩向戏曲演变的痕迹 被引量:2
2
作者 黄爱平 《艺术百家》 北大核心 2007年第5期48-50,共3页
江西傩有浓厚的戏曲因素,特别是抚州广昌孟戏中戴面具表演的习俗,宜春万载的"开口傩"旁白说唱表演形式,萍乡傩节目内容因以明清传奇《三国演义》故事为主而使情节性增强等因素,在一定程度上标识着江西傩向戏曲演变的痕迹,成... 江西傩有浓厚的戏曲因素,特别是抚州广昌孟戏中戴面具表演的习俗,宜春万载的"开口傩"旁白说唱表演形式,萍乡傩节目内容因以明清传奇《三国演义》故事为主而使情节性增强等因素,在一定程度上标识着江西傩向戏曲演变的痕迹,成为江西地方戏曲发展史上填补傩与戏曲之间空白的过渡性物证。为了强调这一点,文中着重探讨了刘镗《观傩》诗与汤显祖《牡丹亭》的关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江西傩 戏曲因素 演变 痕迹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诗风慕禅——江西宋代诗歌繁荣的禅学因缘 被引量:1
3
作者 刘松来 《江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01年第2期37-43,共7页
宋代堪称江西诗坛“云蒸霞蔚”的黄金时期。促成江西宋诗繁荣的原因自然是多方面的 ,但禅学的沾溉之功显然不可小视。从创作主体的审美意趣来分析 ,禅学对江西宋诗的影响大致表现在以下三个层面 :闲适淡泊的超然心态 ;平淡简放的艺术风格 ;
关键词 艺术风格 心态 审美意象 哲理 江西 宋代 诗歌 发展 禅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新时期文学批评的方法论变革问题研究 被引量:1
4
作者 颜敏 陈海艳 《江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130-136,共7页
在新时期以来文学批评的发展进程中,20世纪80年代出现的方法论变革是一种重要的批评现象。1985年被称为“方法论年”,其形成是由多种力量推动的。其时,文学批评生态被改造,文学批评话语及话语体系有了新的建构。文学批评的方法论变革在... 在新时期以来文学批评的发展进程中,20世纪80年代出现的方法论变革是一种重要的批评现象。1985年被称为“方法论年”,其形成是由多种力量推动的。其时,文学批评生态被改造,文学批评话语及话语体系有了新的建构。文学批评的方法论变革在根本意义上是新时期之初文学观念、文学批评理念变化的基本体现,它实现了批评方法从一元到多元的深刻变革,彰显出一种时代性的、难能可贵的理论品格,其与那个时代的文化精神协和一致,表现出鲜明的启蒙、主体性等现代性价值诉求。这一变革有力地冲击了当代中国文学批评的传统模式,开启了新时期文学批评创新发展的新篇章,并为当下文学批评理论探索包括文学批评主体性建设、批评话语与话语体系的建构及文学批评学科意识的持续增强等提供了丰富而宝贵的历史经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方法论变革 新时期文学批评 创新发展 批评主体性 批评话语与话语体系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南北佛教文学不同论——以宋辽对峙时期为例
5
作者 李舜臣 《学术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2期169-176,共8页
中国佛教文学存在南北差异。以10至12世纪北宋与辽为例,这种差异大抵体现在三个方面:一、北方佛教文学长于散文,南方则以诗偈见称;二、北方偏重于表现民间群体的宗教信仰,南方则偏重于传达个体的修行感悟和宗教思想;三、北方总体呈现出... 中国佛教文学存在南北差异。以10至12世纪北宋与辽为例,这种差异大抵体现在三个方面:一、北方佛教文学长于散文,南方则以诗偈见称;二、北方偏重于表现民间群体的宗教信仰,南方则偏重于传达个体的修行感悟和宗教思想;三、北方总体呈现出清华、质实的风格,南方则更显清丽、灵动。南北佛教文学都是佛教精神烛照下的文学书写,二者本同而末异,很多时段甚至还呈现出融合、会通之势。但是,差异是客观存在的。从空间维度建构南北佛教文学谱系,有助于改变百年佛教文学研究中“重南轻北”的倾向,使众多佛教文献在各自所属的谱系中重新焕发其意义和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南北佛教文学 差异 文学谱系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明清进士题名碑录索引》校补——以明代江西进士为例 被引量:3
6
作者 周小英 邱进春 《江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09年第5期86-91,共6页
《明清进士题名碑录索引》是一部常用工具书,问世以来一直得到学界的好评,但书中存在不少错误之处。现从人名、籍贯、甲次、补缺和漏载等方面,对该书所载部分明代江西进士进行考证,并对其错误的源头进行梳理。
关键词 《明清进士题名碑录索引》 校勘 科举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动源时间副词的语义来源及演变机制 被引量:1
7
作者 李小军 《语言科学》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21-39,共19页
基于与行为事件之间的关系,时间副词可以分为时间情状与时间框架两类,本文一共讨论了27个时间副词的语义来源及形成机制。时间情状副词其源头动词的语义都是综合性的,语义演变的过程就是其他语义要素消失、只剩下情状方式这一个语义要素... 基于与行为事件之间的关系,时间副词可以分为时间情状与时间框架两类,本文一共讨论了27个时间副词的语义来源及形成机制。时间情状副词其源头动词的语义都是综合性的,语义演变的过程就是其他语义要素消失、只剩下情状方式这一个语义要素,同时经历了从描摹自身的动作情状转而描摹所修饰的动词性成分的时间情状这一过程,属于单纯的隐喻过程。时间框架副词其源头动词的语义是作为整体进入时间义的。要演变为时间框架副词,首先需要进入事件序列,在语篇中与行为事件构成时间框架关系,进而获得时间功能。这一路径的词基本上都存在重新分析的阶段,语义演变是一个转喻过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动词 时间副词 时间情状 时间框架 语义演变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马克思主义文论研究“回到经典”问题
8
作者 赖大仁 《湘潭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144-149,共6页
提出马克思主义文论研究“回到经典”问题有一定的现实针对性,即针对这个研究领域出现的脱离原典而随意阐释的现象,因此有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马克思主义文论研究如何“回到经典”,大致有几个方面的含义或可能性,比如回到“经典文本... 提出马克思主义文论研究“回到经典”问题有一定的现实针对性,即针对这个研究领域出现的脱离原典而随意阐释的现象,因此有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马克思主义文论研究如何“回到经典”,大致有几个方面的含义或可能性,比如回到“经典文本”的研究阐释,在“历史性解读”和“互文阅读”中达到对经典文本内涵的确切理解;回到“经典命题”的研究阐释,在深入开掘中达到对标识性概念和理论命题的集中概括;回到“经典思想”的研究阐释,在深度领悟中达到对这种文论特性及文艺思想的深刻揭示。马克思主义经典文论研究还涉及不同的阐释维度,如“本体阐释”指向对经典文本及其思想内涵的研究阐释,“还原阐释”要求回到经典文论生成的思想体系和历史语境中去进行研究阐释,“应用阐释”重视将经典文本的思想内涵跟当代社会实践和文艺实践的现实问题联系起来进行研究阐释,这些都包含了“回到经典”的内在要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马克思主义文论 “回到经典” 经典文本 经典命题 经典思想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贾平凹城市书写的努力与局限——以小说《暂坐》为中心的考察
9
作者 江腊生 《江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143-151,共9页
讲述中国城市的故事,一直是贾平凹的努力。小说《暂坐》以“关系”结构西京城的日常生活,透过一群城市女性生活的欲望、焦虑和恐惧,表现了中国城市的日常逻辑与生活秩序。作家努力从当年《废都》的争议中走出,节制了性和知识分子的话语... 讲述中国城市的故事,一直是贾平凹的努力。小说《暂坐》以“关系”结构西京城的日常生活,透过一群城市女性生活的欲望、焦虑和恐惧,表现了中国城市的日常逻辑与生活秩序。作家努力从当年《废都》的争议中走出,节制了性和知识分子的话语叙述,通过一群光鲜女性的世情生活状态来表现西京这座城市的气质。文本以《清明上河图》式的空间化模式实写城市生活,又融入一些神秘意象加以虚化,在虚实相生中营造了一种独特的城市氛围。从整体上看,小说在忙于处理各种关系中悬浮在城市日常的生活表层,没有真正将人与城的气质相互契合。小说故事讲述的冲动压倒了表现世情的努力,一定程度上改变了叙事的节奏,也消解了文本内在的悲剧意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贾平凹 《暂坐》 城市书写 城市逻辑 城市气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文学主体性命题及其理论蕴涵读解 被引量:8
10
作者 詹艾斌 朱倩 《江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06年第4期64-68,共5页
文学主体论是刘再复80年代文学思想的总体归宿。文学中的主体性原则要求在文学活动中恢复人的主体地位,以人为中心,为目的。从主体性哲学基点出发,主体论倡导者认为文学活动是一种自由精神的存在方式。必须注意到的是,刘再复的主体性学... 文学主体论是刘再复80年代文学思想的总体归宿。文学中的主体性原则要求在文学活动中恢复人的主体地位,以人为中心,为目的。从主体性哲学基点出发,主体论倡导者认为文学活动是一种自由精神的存在方式。必须注意到的是,刘再复的主体性学术思想存在着严重的理论缺陷。文学主体性命题的根本蕴涵在于对个体主体性的确证和伸张;同时,它也指向对文学自主性的诉求。这具有一定的历史价值和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文学主体论 文学中的主体性原则 理论蕴涵 个体主体性 文学自主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文学研究:终结还是再生?——米勒文学研究“终结论”解读 被引量:23
11
作者 赖大仁 《学习与探索》 CSSCI 北大核心 2005年第3期102-108,共7页
米勒根据电子化和全球化时代文学形态的变化和文化研究转向的事实,提出和阐发了文学研究“终结论”,但另一方面又相信传统的文学研究仍有意义并将继续存在,这是一个充满深刻矛盾和张力的悖论式命题。通过对这一理论命题的解读,我们可以... 米勒根据电子化和全球化时代文学形态的变化和文化研究转向的事实,提出和阐发了文学研究“终结论”,但另一方面又相信传统的文学研究仍有意义并将继续存在,这是一个充满深刻矛盾和张力的悖论式命题。通过对这一理论命题的解读,我们可以领悟到:文学及其文学研究是否走向终结,未必由某些现实条件(如电信技术)所决定,重要的是有对文学与人的生存之永恒依存关系的深刻理解,有建立在这一基础之上的坚定信念,以及与时俱进、顺时变通的开放性态度。这样就有可能使文学和文学研究绝处逢生,获得新的生机和开辟新的前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文学研究 终结论 转向论 阅读理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大学生积极心理资本问卷的编制及思考 被引量:9
12
作者 吴旻 谢世艳 郭斯萍 《江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5年第6期127-132,共6页
采用整群抽样法,选取3所大学高校900名大学生,经项目分析、探索性因素分析和验证性因素分析后,探索本土化的大学生积极心理资本结构,并编制大学生积极心理资本问卷。大学生心理资本包括自我效能、乐观、希望、韧性、宽恕、亲社会6个维... 采用整群抽样法,选取3所大学高校900名大学生,经项目分析、探索性因素分析和验证性因素分析后,探索本土化的大学生积极心理资本结构,并编制大学生积极心理资本问卷。大学生心理资本包括自我效能、乐观、希望、韧性、宽恕、亲社会6个维度。该问卷共有22个项目,具有良好的内部一致性信度、分半信度、重测信度,结构效度、校标效度。大学生积极心理资本问卷可作为大学生积极心理资本的测量工具,开发、培育更多本土化、积极性的潜在心理资本,是心理资本未来的研究趋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积极心理资本 大学生 问卷编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论文学现代性的三个维度 被引量:3
13
作者 王龙洋 颜敏 《内蒙古社会科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12年第6期173-176,共4页
近代以来,中国文学一直在追寻现代性,从传统向现代转型。但是,当前中国文学界对现代性的理解却存在着各自不同的观点。文学现代性是文学为实现现代化所追寻的现代属性,从启蒙现代性、审美现代性、通俗现代性三个维度展开。文学现代性的... 近代以来,中国文学一直在追寻现代性,从传统向现代转型。但是,当前中国文学界对现代性的理解却存在着各自不同的观点。文学现代性是文学为实现现代化所追寻的现代属性,从启蒙现代性、审美现代性、通俗现代性三个维度展开。文学现代性的三个维度对晚清文学转型产生了重要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现代性 启蒙 审美 通俗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焦虑体验与新时期文学的审美诉求 被引量:2
14
作者 江腊生 程丽华 《江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6年第6期58-64,共7页
百年中国不断转型的过程中形成了社会普遍性的焦虑体验。它与传统的忧患意识相互区别又相互融合,既展示了新时期文学的存在状态,也生成了文学史内部人的观念。政治与人性、欲望与消费、传统与现代之间的冲突与焦虑,产生了新时期文学内... 百年中国不断转型的过程中形成了社会普遍性的焦虑体验。它与传统的忧患意识相互区别又相互融合,既展示了新时期文学的存在状态,也生成了文学史内部人的观念。政治与人性、欲望与消费、传统与现代之间的冲突与焦虑,产生了新时期文学内部的价值张力,也在不同层面体现了复杂多元的审美诉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转型 焦虑 忧患 审美诉求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文学理论批评化:趋势与问题 被引量:5
15
作者 赖大仁 《甘肃社会科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06年第1期11-13,共3页
西方传统文学理论的批评化转向,并非仅仅停留在对文学现象与文学经验的描述上,而是非常注重追求建构一整套相应的批评理论,显示一种文学批评理论化的努力。我国文学研究发展的情形也大致可作如是观,但又有特殊性。文学理论走向批评化的... 西方传统文学理论的批评化转向,并非仅仅停留在对文学现象与文学经验的描述上,而是非常注重追求建构一整套相应的批评理论,显示一种文学批评理论化的努力。我国文学研究发展的情形也大致可作如是观,但又有特殊性。文学理论走向批评化的结果,难免使文学理论本身学理性弱化,科学性品格降低。这种倾向若发展得严重,形成风气,就会造成文学理论研究浮躁化、泡沫化,难以指望有真正的深化与拓展。因此,有必要进行学科反思。同时,加强文学批评理论的研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文学理论 批评化 学科反思 学科定位 意识形态 文学风气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唯物史观与当代文学批评 被引量:4
16
作者 詹艾斌 《西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9年第1期27-34,共8页
唯物史观作为一种主要由马克思创立的关于总体性的社会历史的唯物主义理论,鲜明地体现着科学认识与价值取向的统一。它的确立开辟了文学研究、文学批评的新路向,为文学批评实践,也为整体的文学研究提供了科学的世界观与方法论。马克思... 唯物史观作为一种主要由马克思创立的关于总体性的社会历史的唯物主义理论,鲜明地体现着科学认识与价值取向的统一。它的确立开辟了文学研究、文学批评的新路向,为文学批评实践,也为整体的文学研究提供了科学的世界观与方法论。马克思的历史思想、马克思的唯物史观真正的理论着眼点是人的发展,这与实现人的解放这一马克思主义的根本宗旨是完全一致的。在当下,我们需要从对唯物史观的完整、深刻理解出发,进行文学批评的理论建构和开展具体的文学批评实践活动,从而保证当代文学批评的应有品格与质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唯物史观 当代文学批评 人的发展 文学批评理论建构 文学批评实践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从文学理论教学看当代文论建设与创新 被引量:10
17
作者 赖大仁 《江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03年第5期18-21,共4页
文学理论的学科建设 ,包括文学理论研究和文学理论教学两个方面 ,前者是前沿性、开拓性的工作 ,后者是基础性、累积性的工作 ,两者同样重要。当代文学理论的建设与创新 ,一方面需要在文学理论研究方面不断开拓探索 ,另一方面也需要加强... 文学理论的学科建设 ,包括文学理论研究和文学理论教学两个方面 ,前者是前沿性、开拓性的工作 ,后者是基础性、累积性的工作 ,两者同样重要。当代文学理论的建设与创新 ,一方面需要在文学理论研究方面不断开拓探索 ,另一方面也需要加强文学理论教学及教材的建设与创新。从后一方面看 ,有必要提出和思考几个问题 :一是当今文学理论教学何为 ?二是文学理论教学与教材“如何为” ?三是如何看待文学理论研究的开拓创新与文学理论教学及教材建设的关系 ?对这些问题的探讨有利于促进当代文论的建设与创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文学理论 教学 教材 建设与创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我们今天应该如何研究文学?——关于米勒近期的“文学研究”观念 被引量:4
18
作者 赖大仁 《文艺理论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04年第5期65-72,共8页
希利斯·米勒多年前预言了电信时代文学研究的“终结” ,然而近一时期他却仍在不断谈论文学研究问题 ,阐发了一些与以往似乎不同的文学理念。他一方面调整理论姿态 ,对新形态文学及新的文学研究走向尽可能给予宽容而积极的理解 ;另... 希利斯·米勒多年前预言了电信时代文学研究的“终结” ,然而近一时期他却仍在不断谈论文学研究问题 ,阐发了一些与以往似乎不同的文学理念。他一方面调整理论姿态 ,对新形态文学及新的文学研究走向尽可能给予宽容而积极的理解 ;另一方面又坚守其以“修辞性阅读”为基础、以“文学性”为旨归的文学研究理念。与此同时 ,他又试图将传统意义的文学研究与当今的文化研究相沟通 ,一方面将“阅读”概念扩展到一切符号文本研究 ;另一方面将社会功能、政治、意识形态、主体性等引入既有的文学研究方式 ,显示出执著的信念、清醒的意识、开放与变通的态度 ,可以给我们许多启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米勒 文学理论 意识形态 修辞性阅读 解构主义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现代性声音的文学想象——中西通俗小说中的“留声机” 被引量:5
19
作者 冯樨 《江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6年第2期92-97,共6页
现代社会的发展所带来的声音现象,应是现代性研究的参照对象之一。声学科技改变了时代的声音结构,文学作品对现代性声音的想象,通过对声学科技产品基本功能的艺术想象表现出来。留声机作为重要的声学科技产品之一,它的文学形象浓缩了世... 现代社会的发展所带来的声音现象,应是现代性研究的参照对象之一。声学科技改变了时代的声音结构,文学作品对现代性声音的想象,通过对声学科技产品基本功能的艺术想象表现出来。留声机作为重要的声学科技产品之一,它的文学形象浓缩了世界文学对现代性声音的各种想象,在文学活动中,留声机既是一种文学形象的想象,也是一种文艺思想的象征。这一文学现象使得19世纪末20世纪初中西方的类型小说有了横向比较的基础,象征着现代性声音的"留声机"是这些作品的核心意象,而对这一意象的研究,将有助于我们深入思考中西方文学现代性声音的文学想象模式的异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现代性 声音 声学技术 留声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当代文学理论批评的现代性问题——近年来文学理论现代性问题讨论述评 被引量:6
20
作者 赖大仁 《江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04年第4期8-12,共5页
在全球化背景下,关于当代文学及文学理论批评的现代性与后现代性问题,是近年来我国理论界关注和讨论的前沿性问题之一。本文对这一讨论的缘起、理论界关于西方现代性问题的理解,以及对我国文学理论现代性的内涵、中国文学现代性的生成... 在全球化背景下,关于当代文学及文学理论批评的现代性与后现代性问题,是近年来我国理论界关注和讨论的前沿性问题之一。本文对这一讨论的缘起、理论界关于西方现代性问题的理解,以及对我国文学理论现代性的内涵、中国文学现代性的生成等问题的探讨进行了梳理与分析,并对当今文学理论批评应当坚守的现代性立场阐发了自己的见解。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全球化 文学理论批评 现代性 后现代性 现代性终结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15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