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53篇文章
< 1 2 3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杨晦文艺学研究的学术成就与历史贡献
1
作者 詹冬华 《文史哲》 CSSCI 北大核心 2013年第6期103-114,164,共12页
作为一个与时代同步的世纪学人,杨晦不仅见证了20世纪中国社会变迁的历史进程,同时还见证并参与了中国现代学术产生发展的各个环节。在六十多年的学术生涯中,杨晦将创作、翻译、批评、文论、哲学、历史融为一炉,中西汇通,博观约取,自铸... 作为一个与时代同步的世纪学人,杨晦不仅见证了20世纪中国社会变迁的历史进程,同时还见证并参与了中国现代学术产生发展的各个环节。在六十多年的学术生涯中,杨晦将创作、翻译、批评、文论、哲学、历史融为一炉,中西汇通,博观约取,自铸伟词,显示了老一辈文艺理论家的学术襟怀与思想风范。20世纪二三十年代,杨晦与冯至等人共同创办"沉钟社",通过话剧创作、外国文学译介等形式参与了中国新文学的建设。40年代,杨晦自觉运用马克思主义理论,以"文艺社会"的辩证关系作为理论地基,对古今中外的作家作品展开了精辟深入的读解评骘,显示了一个现实主义批评家执著的理性批判精神。在文艺基础理论建设方面,提出了文艺"公转""自转"说、"农民派"、"农民文艺"等理论范畴。50年代,杨晦致力于中国文艺思想史学科的建设,在元曲研究方面用功颇勤,提出了不少真知灼见。杨晦晚年专情于培植学术后进,当今诸多学术名流均为其门墙,为中国当代学术人才梯队的建设作出了重大贡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杨晦 文艺学研究 沉钟社 “文艺一社会”观 “公转”“自转”说 农民文艺 中国文艺思想史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深化文艺美学研究 弘扬中华美学精神 被引量:14
2
作者 陶水平 《江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5年第3期11-21,共11页
美学不仅是一门学问、一门学术,更是一种精神、一种智慧。当代美学研究要实现从知识和学问向精神和智慧的提升,传承与弘扬中华美学精神是必由之路。中华美学是世界上最重视生命价值与精神追求的美学形态,传承与弘扬中华美学精神是当代... 美学不仅是一门学问、一门学术,更是一种精神、一种智慧。当代美学研究要实现从知识和学问向精神和智慧的提升,传承与弘扬中华美学精神是必由之路。中华美学是世界上最重视生命价值与精神追求的美学形态,传承与弘扬中华美学精神是当代美学研究的一个重要理论课题,文艺美学理论工作者责无旁贷。"兴"是中华古典文艺美学中最重要最具民族特色的基元性范畴,"兴"论美学是中华古典艺术和美学的文化原型,也是中华美学精神最生动的集中体现,"兴"论美学研究对于彰显中华美学精神具有重要意义。立足文艺美学研究角度,以中华古典兴论美学为例,探讨如何深化文艺美学研究,实现兴论美学的现代转化,使之成为中国当代文艺美学的重要理论基础,从而传承与弘扬中华美学精神。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华美学精神 元范畴 天人合一 兴论美学 文艺美学 生命精神 超越精神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当代文论研究:反思、调整与深化 被引量:6
3
作者 赖大仁 《文艺理论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13年第3期15-23,共9页
近一时期当代文论的变革发展,形成了破、引、建三者交织互动的新一轮历史循环运动,带来了一些值得关注的新变化和新问题。针对这种新变化和新问题,有必要在反思中调整理论立场和研究思路,以适应当代文论进一步建构和创新发展的要求:一... 近一时期当代文论的变革发展,形成了破、引、建三者交织互动的新一轮历史循环运动,带来了一些值得关注的新变化和新问题。针对这种新变化和新问题,有必要在反思中调整理论立场和研究思路,以适应当代文论进一步建构和创新发展的要求:一是由追逐"文化研究"回归到立足"文学研究";二是由注重阐释现象回归到致力思考问题;三是由注重生产"知识"回归到努力重建"理论"。在当今时代条件下,站在建构性的理论立场,可以寻求朝着人学的方向,从人学与美学的视界融合中来观照和研究文学问题,在事实与价值、学理与信念统一的基础上,深化推进当代文论的理论建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当代文论 反思 调整 深化 建构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论古代小说代指性人物的叙事功能及其文学意义——以王婆描写为中心 被引量:5
4
作者 杨志平 《学术论坛》 CSSCI 北大核心 2016年第8期92-99,共8页
"王婆"这一指称符号在古代文献中普遍存在,以古代小说作品较为突出。王婆是古代小说中代指性人物与卑微角色的典型代表,此人物处于实体人物与虚化人物的中间地带,主要是作为功能性角色而出现的,具有符号指涉、关锁情节与"... "王婆"这一指称符号在古代文献中普遍存在,以古代小说作品较为突出。王婆是古代小说中代指性人物与卑微角色的典型代表,此人物处于实体人物与虚化人物的中间地带,主要是作为功能性角色而出现的,具有符号指涉、关锁情节与"闲叙"生事等多重叙事价值。王婆集多重身份于一身,不属于类型人物或扁形人物,它对于通俗小说创作与发展而言有着重要意义,主要表现在凸显通俗小说的编创特性与文体品味、反映小说人物角色设置与叙写的复杂性、演绎经典小说的经典效应等三方面。古代小说中王婆们的存在提供了一个重新审视关于人物叙写意义的不同向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古代小说 王婆 代指性人物 叙事功能 文学意义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国古代时间意识与早期文学观念——以先秦孔门儒学为中心的考察 被引量:3
5
作者 詹冬华 《文史哲》 CSSCI 北大核心 2012年第5期17-28,共12页
中国古代时间意识与早期文学观念之间存在着深层次的意义和逻辑关联。《周易》"观乎天文,以察时变;观乎人文,以化成天下"体现了先秦时期时间意识与文学观念的双重转变。"天文"是"天时"的外化形式,在先民... 中国古代时间意识与早期文学观念之间存在着深层次的意义和逻辑关联。《周易》"观乎天文,以察时变;观乎人文,以化成天下"体现了先秦时期时间意识与文学观念的双重转变。"天文"是"天时"的外化形式,在先民的意识和行为中经历了"自然时间神灵时间道德时间"的降解过程,它构成了"人文"的逻辑前提。"人文"追求永恒的道德典律,呈现为一种"超时间"。"天文"与"人文"都是"道"的变现形式,两者共同构成了早期文学的本源,并对后世文学观念产生了重大影响。到孔子时代,时间与神灵、王权进一步剥离,呈现为一种天人相参、活泼机变的时机化时间。"人文"的内涵更加明确,主要体现为"仁义"、"礼乐"、"中庸"、"君子"等富含时间意蕴的价值新标的,两者相辅相成,最终影响到孔子对文艺本质功用的认识及其时机化的解诗方式。孔子所提出的"游于艺"与"成于乐"等诗学命题具有丰富的时间意蕴,它显示了一个"时者"看待文艺本质功用的存在论视角。"游于艺"亦即"游于时",是在一种非对象化、非现成性的审美时间中发现生命的意义。取象于天时的"乐"昭示着天地大化不断创生的过程,同时也在"既济未济"、"终始"的转续中凸显生存本身的"无竟性"。孔门师徒以时间性思维解诗,多在诗歌情境的转换中引发领会仁德等重大问题的时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古代 时间意识 文学观念 孔子 文艺本质 解诗方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大视野、大文论与大著作——评杜书瀛先生新著《从“诗文评”到“文艺学”》
6
作者 詹艾斌 《艺术百家》 CSSCI 北大核心 2014年第5期263-266,共4页
杜书瀛先生是一位令人敬重的前辈学者,对于学术他始终怀着一种虔敬的心态;近年来依然笔耕不辍,而且,在自己的学术领地里成绩斐然.2013年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出版的《从“诗文评”到“文艺学”——中国近三千年诗学文论发展历程的别样解... 杜书瀛先生是一位令人敬重的前辈学者,对于学术他始终怀着一种虔敬的心态;近年来依然笔耕不辍,而且,在自己的学术领地里成绩斐然.2013年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出版的《从“诗文评”到“文艺学”——中国近三千年诗学文论发展历程的别样解读》是他的又一力作,应该说,这也是他从事学术研究几十年来经验积累及其深厚学养的一次集中体现.细致拜读之后,笔者形成了一些鲜明而又强烈的主要印象,也围绕着它们有了些许认识和思考,现分述如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文艺学 诗文评 杜书瀛 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文论 大视野 著作 学术研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论《穆天子传》的文体学价值
7
作者 刘伏玲 《中山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12-22,共11页
《穆天子传》具有较高的文体学价值。该书包含了“碑”“戒敕”“策”“谣”“吟”“诗”等文体,为人们了解古代文体的使用环境、功能等提供参照与借鉴。“白云谣”“西王母吟”“黄竹诗”是古人学习的范本,多收入类书、文学作品集。从... 《穆天子传》具有较高的文体学价值。该书包含了“碑”“戒敕”“策”“谣”“吟”“诗”等文体,为人们了解古代文体的使用环境、功能等提供参照与借鉴。“白云谣”“西王母吟”“黄竹诗”是古人学习的范本,多收入类书、文学作品集。从“白云谣”等诗的历代接受中可以窥见“谣”“吟”文体的发展流变。瑶池赋诗不仅成为古典小说重要母题,还成为经典结构,被唐传奇吸收后,促进了小说向雅正发展。环形结构让人物有了广阔的活动空间,使小说呈现出空间深广、恢弘雄放的气象。其正型与奇型让读者产生稳定与神秘两种不同的心理感受。《穆天子传》语言风格质朴、典雅,因其由不同篇章组合而成,故简洁、赡缛两种语言风格共存。其经典的细节描写意味着小说与诗歌、史书具有不同的叙述风格,呈现出别样风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穆天子传》 文体 小说 结构 语言风格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文学活动中主体性问题的当下思考 被引量:4
8
作者 詹艾斌 唐婷 欧阳小勇 《江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07年第5期61-65,共5页
主体性是历史地发展着的;关注和探究生成中的人的主体性的当下形态是当前思考文学活动中主体性问题的一种根本性要求。人的主体性的历史建构应该遵循和符合人的自由与全面发展这一最高目的;在此目的论视野下,才能更为合理地进行流动的... 主体性是历史地发展着的;关注和探究生成中的人的主体性的当下形态是当前思考文学活动中主体性问题的一种根本性要求。人的主体性的历史建构应该遵循和符合人的自由与全面发展这一最高目的;在此目的论视野下,才能更为合理地进行流动的、多样的同时也是时代性的主体性的建构。在以上总体思考的基础上,结合现实并参考学界的有关认识着重强调与之密切相关的两个方面的问题:其一,文学需要高扬人的主体性;其二,需要对文学主体的观念意识和精神状态问题给予深度关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文学主体性 人的主体性的当下形态 目的论视野 当下思考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不可靠叙述:从叙事策略到文学观念 被引量:12
9
作者 陈志华 《兰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5年第4期133-142,共10页
不可靠叙述是叙事学研究领域中的一个重要问题。修辞方法与认知方法是当前两种主要的研究方式,对于文本叙述可靠与否的判定,修辞派以隐含作者的观念为标准,认知派则以读者的规范为参照,而这两种研究方式的理论争鸣也引发了学界对二者进... 不可靠叙述是叙事学研究领域中的一个重要问题。修辞方法与认知方法是当前两种主要的研究方式,对于文本叙述可靠与否的判定,修辞派以隐含作者的观念为标准,认知派则以读者的规范为参照,而这两种研究方式的理论争鸣也引发了学界对二者进行综合的理论探求,不可靠叙述研究已然呈现出多维发展的景观。当前对于不可靠叙述的理论探讨,基本上将其视为一种重要的叙事策略,应突破仅仅将不可靠叙述定位为叙事策略的限定,从文学观念的高度对其进行把握。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不可靠叙述 修辞方法 认知方法 叙事策略 文学观念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文学主体性理论的人学向度评价 被引量:9
10
作者 詹艾斌 徐红民 董红梅 《江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08年第5期91-95,共5页
文学主体论的根本性蕴涵在于对个体主体性的确证和伸张。其建构的人学向度是明显的。在特定层面上说,文学主体论体现的就是刘再复的人学思想观。历史地看,它是一种关于"人的现代化"设计的较为积极的现代性方案;但同时,这一理... 文学主体论的根本性蕴涵在于对个体主体性的确证和伸张。其建构的人学向度是明显的。在特定层面上说,文学主体论体现的就是刘再复的人学思想观。历史地看,它是一种关于"人的现代化"设计的较为积极的现代性方案;但同时,这一理论在人学问题的思考上也存在着很大的局限。主体性是流动的、多样的。当前,我们应该致力于人的自由与全面发展这一目的论视野中的人的主体性的建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文学主体论 人学向度 个体主体性 现代性方案 目的论视野中的主体性的建构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禅宗与江西宋代散文的文化景观 被引量:1
11
作者 刘松来 周兴泰 《武汉大学学报(人文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2年第4期105-110,共6页
禅宗和文学同时在江西宋代达至鼎盛并在全国引领风骚,由此构成了一道亮丽的文化景观。关于禅宗与文学之间的联系,以往的研究大多集中在诗歌领域,其实禅宗对散文的影响同样不可小觑。仅就江西宋代散文的内容而言,这种影响至少表现在三个... 禅宗和文学同时在江西宋代达至鼎盛并在全国引领风骚,由此构成了一道亮丽的文化景观。关于禅宗与文学之间的联系,以往的研究大多集中在诗歌领域,其实禅宗对散文的影响同样不可小觑。仅就江西宋代散文的内容而言,这种影响至少表现在三个方面:记载禅宗历史或阐释禅学思想;忘怀荣辱的达观胸襟与向往闲适的人生理想;人生如寄与世情梦幻的生命感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宋代 江西 禅宗 散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唐赋的叙事价值及其文学史意义 被引量:1
12
作者 周兴泰 王萍 《云南社会科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19年第6期166-172,184,共8页
与小说相比,赋并不是最适合叙事的文体,它擅长言志抒情。尽管如此,文人也尝试用它来叙事。唐赋作为赋体文学发展的重要阶段,其叙事特性鲜明,叙事价值凸显。唐赋自觉的虚构意识是唐人叙事思维日趋成熟的重要体现,唐赋多样的叙事语调孳育... 与小说相比,赋并不是最适合叙事的文体,它擅长言志抒情。尽管如此,文人也尝试用它来叙事。唐赋作为赋体文学发展的重要阶段,其叙事特性鲜明,叙事价值凸显。唐赋自觉的虚构意识是唐人叙事思维日趋成熟的重要体现,唐赋多样的叙事语调孳育了后世千姿百态的文学语调,唐赋细腻的描摹特点对于中国文学反映客体世界的发展具有重要的助推作用。由此可说,唐赋是中国文学叙事传统演进过程中的重要一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唐赋 赋体文学 叙事思维 叙事语调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主体伸张的文学理论建构理路问题 被引量:3
13
作者 詹艾斌 《内蒙古社会科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08年第4期126-130,共5页
20世纪80年代以来,相继出现的文学主体性理论与主体间性文学理论在建构方向上都是以文学活动中的主体问题为思考原点的,目的在于使主体的自由在各自的理论视野内得以确证和伸张。因而,事实上,二者遵循着主体伸张的同一条文学理论建构理... 20世纪80年代以来,相继出现的文学主体性理论与主体间性文学理论在建构方向上都是以文学活动中的主体问题为思考原点的,目的在于使主体的自由在各自的理论视野内得以确证和伸张。因而,事实上,二者遵循着主体伸张的同一条文学理论建构理路。它们是在这一建构理路之下有着密切关联的两个环节的理论书写。揭示具体文论形态建构的"内在理路"对其研究有着重要的方法论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主体伸张 文论建构理路 主体性文论 主体间性文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文学主体性理论的价值诉求问题 被引量:3
14
作者 詹艾斌 《文艺理论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07年第6期38-42,共5页
"现代性"主要涉及到"现代"这个历史时期的主导性价值观念。文学主体论对个体主体性、文学的独立性、理论自性品格和文化民主观念等方面的强调表明其建构体现出了现代性价值诉求的倾向。基于对现代性的"生长&qu... "现代性"主要涉及到"现代"这个历史时期的主导性价值观念。文学主体论对个体主体性、文学的独立性、理论自性品格和文化民主观念等方面的强调表明其建构体现出了现代性价值诉求的倾向。基于对现代性的"生长"性质以及对文学主体论本身若干方面问题的思考,本文认为,文学主体性理论诉求的价值具有中国状况下的"年轻"的现代性特征。确立中国状况下的现代性追求——从"年轻"到"成熟"——的理论架构,不仅是对文学主体论的价值诉求进行判断和认定的需要,在更为阔大的视域内它也表现出谋求、塑造与营构中国现代思想主体性身份的理论努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文学主体性理论 现代性价值诉求 中国状况下的年轻的现代性 主体性身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解构批评与文学阐释——张江与米勒的对话讨论及其理论启示 被引量:2
15
作者 赖大仁 《江汉论坛》 CSSCI 北大核心 2017年第7期55-61,共7页
从张江与米勒围绕解构批评与文学阐释的相关问题所展开的对话讨论,可看出双方阐述的观点看法存在较大分歧。对此可以集中到两个方面的基本话题上来认识和评析。一是对解构主义或解构批评如何认识的问题;二是应该如何进行文学批评阐释的... 从张江与米勒围绕解构批评与文学阐释的相关问题所展开的对话讨论,可看出双方阐述的观点看法存在较大分歧。对此可以集中到两个方面的基本话题上来认识和评析。一是对解构主义或解构批评如何认识的问题;二是应该如何进行文学批评阐释的问题,这反映了双方不同的文化语境和批评传统,以及关注和强调文学及其批评阐释的价值功能的不同方面,都各有其理论启示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解构批评 文学阐释 理论基点 文化语境 批评传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当前文艺与理论批评中的审美价值观 被引量:2
16
作者 赖大仁 《中州学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07年第4期226-231,共6页
当代文艺不断向审美价值立场回归,这具有一定的必然性。但如何理解文艺的审美特性与价值功能,实际上存在很大分歧。当前文艺审美观念上的一些偏向,必然会影响文艺实践中的审美价值取向。文艺审美本性论、审美快感论、审美日常生活化是... 当代文艺不断向审美价值立场回归,这具有一定的必然性。但如何理解文艺的审美特性与价值功能,实际上存在很大分歧。当前文艺审美观念上的一些偏向,必然会影响文艺实践中的审美价值取向。文艺审美本性论、审美快感论、审美日常生活化是当前文艺与理论批评中影响较大的审美价值观。事实上,文艺审美本性论,意味着文艺拒绝责任与使命,仅仅以自我为中心,自娱自乐;既不能解释文艺的历史发展,更无法回应当今时代文艺的发展要求。审美快感论使审美学意义上的感性解放,被替换成了生物学意义上的感官欲望的放纵,使人的精神美感下降为动物式的官能快感。这不仅会造成审美本身的异化,同时也将导致人性的异化。文艺审美的日常生活化一方面使文艺从精英回归大众,从艺术回归生活,在民间生活中获得生命力及消费市场;但另一方面,文艺审美也往往不得不屈从日常生活中审美消费的潮流,从而不断降低艺术审美的水准,消解真正的艺术审美精神。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审美价值观 文艺审美本性论 审美快感论 审美日常生活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国传统文化语境中文学“典型”批评的文体学意义 被引量:2
17
作者 汪泓 《中山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2年第1期18-30,共13页
"典型"是中国古代文体学最为重要的核心范畴之一。唐以后尤其是明清以来的文学"典型"批评日益凸显出来,这与文体辨析意识的逐渐加强密切相关。典型即正体,代表法度或规矩。重典型与中国古代文学批评重师古、讲师承... "典型"是中国古代文体学最为重要的核心范畴之一。唐以后尤其是明清以来的文学"典型"批评日益凸显出来,这与文体辨析意识的逐渐加强密切相关。典型即正体,代表法度或规矩。重典型与中国古代文学批评重师古、讲师承相一致。在学习文学"典型"的基础上进行创新,是对文学创作的基本要求之一,而成为文学"典型"亦为历代作家的永恒理想。而典型的承传与知识统系的强调、典型的树立与主流话语的价值认同,其间的关联亦可寻得蛛丝马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传统文化语境 典型 文体 正变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商业运营下的文学图景——《申报》早期小说刊载现象评析 被引量:2
18
作者 文迎霞 《江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3年第4期69-74,共6页
从创刊至此后的十余年间,《申报》虽未设专栏刊登小说,但一直都在刊载笔记小说。此时的小说栖身于社会新闻之中,形成新闻与小说共存的现象。报纸的商业经营是造成《申报》早期小说刊载现象的最重要因素。早期《申报》的这种刊载实践不... 从创刊至此后的十余年间,《申报》虽未设专栏刊登小说,但一直都在刊载笔记小说。此时的小说栖身于社会新闻之中,形成新闻与小说共存的现象。报纸的商业经营是造成《申报》早期小说刊载现象的最重要因素。早期《申报》的这种刊载实践不仅为申报馆的小说活动积累了宝贵经验,而且影响了当时其他中文报纸的小说刊载,掀开了晚清小说发展的新篇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申报》 小说 新闻 商业运营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论近代报刊与晚清文学现代性 被引量:1
19
作者 王龙洋 《编辑之友》 CSSCI 北大核心 2013年第11期90-94,共5页
新闻传播与中国现代文学关系密切,对中国文学的现代转型产生了重要影响。近代报刊在文学外部——如文学的生产、传播、接受和文学的内部——如文学观念、话语、文体等方面都对晚清文学产生了深刻的影响,从文学的外部推动了中国文学的现... 新闻传播与中国现代文学关系密切,对中国文学的现代转型产生了重要影响。近代报刊在文学外部——如文学的生产、传播、接受和文学的内部——如文学观念、话语、文体等方面都对晚清文学产生了深刻的影响,从文学的外部推动了中国文学的现代转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近代报刊 晚清文学 现代转型 文学现代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主体性概念与文学的本质问题——文学主体论二题反思
20
作者 陈海艳 詹艾斌 《湖北社会科学》 2007年第12期132-134,共3页
文学主体论是刘再复80年代文学思想的总体归宿。这一理论中的主体性概念与主体性原则在西方哲学史中确立起来的核心蕴涵基本一致,其局限性极为显豁。主体性是历史地发展着的。我们需要在当下的中国语境中对主体的新质形态和未来主体性... 文学主体论是刘再复80年代文学思想的总体归宿。这一理论中的主体性概念与主体性原则在西方哲学史中确立起来的核心蕴涵基本一致,其局限性极为显豁。主体性是历史地发展着的。我们需要在当下的中国语境中对主体的新质形态和未来主体性的新形式进行探索性思考。主体性理论对文学本质的理解,把文学问题与人的问题更为密切地结合了起来;但是,它也否定了反映论文学观。这种从主体性哲学基点出发对于文学的重新解释不足以对文学的本质作出完整而合理的界定。文学是多本质性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文学主体论 主体性概念 文学的本质 反思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3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