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608篇文章
< 1 2 3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直向田间觅菩提:江西古代农禅传统发展述论
1
作者 曾瑾 《农业考古》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200-207,共8页
农禅制度是禅宗为适应中国古代社会“以农立国”的基本形态以及小农经济的生产方式,而建立的一种宗教制度,具有丰富的禅学意蕴和具体的禅法实践,与禅宗的兴衰密切相关。中唐之后,江西是禅宗发展的重镇,亦是农禅制度的策源地。江西农禅... 农禅制度是禅宗为适应中国古代社会“以农立国”的基本形态以及小农经济的生产方式,而建立的一种宗教制度,具有丰富的禅学意蕴和具体的禅法实践,与禅宗的兴衰密切相关。中唐之后,江西是禅宗发展的重镇,亦是农禅制度的策源地。江西农禅传统的形成与发展经历了三个阶段:马祖创建丛林,在“平常心是道”的禅学思想基础上,将禅宗修行贯穿于日用常行的方方面面,使农禅结合成为丛林重要的修持方式;怀海制定清规,通过普请法将农禅制度化,由此带来禅宗的独立发展和兴盛局面;曹洞宗禅师以农禅为特色的寺院建设,亦对农禅传统的赓续贡献突出。充分关照农禅制度在江西的发展,是理解禅宗在中国的发生、发展以及与中国传统文化深度融合的重要视角。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江西 农禅 传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新时期文学批评的方法论变革问题研究 被引量:1
2
作者 颜敏 陈海艳 《江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130-136,共7页
在新时期以来文学批评的发展进程中,20世纪80年代出现的方法论变革是一种重要的批评现象。1985年被称为“方法论年”,其形成是由多种力量推动的。其时,文学批评生态被改造,文学批评话语及话语体系有了新的建构。文学批评的方法论变革在... 在新时期以来文学批评的发展进程中,20世纪80年代出现的方法论变革是一种重要的批评现象。1985年被称为“方法论年”,其形成是由多种力量推动的。其时,文学批评生态被改造,文学批评话语及话语体系有了新的建构。文学批评的方法论变革在根本意义上是新时期之初文学观念、文学批评理念变化的基本体现,它实现了批评方法从一元到多元的深刻变革,彰显出一种时代性的、难能可贵的理论品格,其与那个时代的文化精神协和一致,表现出鲜明的启蒙、主体性等现代性价值诉求。这一变革有力地冲击了当代中国文学批评的传统模式,开启了新时期文学批评创新发展的新篇章,并为当下文学批评理论探索包括文学批评主体性建设、批评话语与话语体系的建构及文学批评学科意识的持续增强等提供了丰富而宝贵的历史经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方法论变革 新时期文学批评 创新发展 批评主体性 批评话语与话语体系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江西赣方言地理信息系统构建与应用
3
作者 吴建华 涂浩文 +2 位作者 魏宁 刘迪宸 张勇生 《地理与地理信息科学》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4期8-14,94,共8页
语言资源的保护开发已上升为国家战略,为满足国家和地方对方言保护的迫切需求,亟须采用信息技术保护和传承方言。针对现有的方言地理信息系统在音像图文一体化管理、语情监测和自动化制图等方面存在的不足,该文构建了首个江西赣方言地... 语言资源的保护开发已上升为国家战略,为满足国家和地方对方言保护的迫切需求,亟须采用信息技术保护和传承方言。针对现有的方言地理信息系统在音像图文一体化管理、语情监测和自动化制图等方面存在的不足,该文构建了首个江西赣方言地理信息系统,从系统架构、系统功能、系统数据库等方面进行系统设计,使用GIS二次开发组件ArcGIS Engine和插件式开发方法构建系统,主要实现了多模态方言数据集成管理、方言资源统计、方言查询与定位、语情监测、方言特征自定义分类、方言特征制图、地理特征分析等特色功能,有助于江西方言的研究、保护与开发,同时对其他区域方言地理信息系统建设具有参考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赣方言 地理信息系统 语言资源 方言保护 方言系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南北佛教文学不同论——以宋辽对峙时期为例
4
作者 李舜臣 《学术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2期169-176,共8页
中国佛教文学存在南北差异。以10至12世纪北宋与辽为例,这种差异大抵体现在三个方面:一、北方佛教文学长于散文,南方则以诗偈见称;二、北方偏重于表现民间群体的宗教信仰,南方则偏重于传达个体的修行感悟和宗教思想;三、北方总体呈现出... 中国佛教文学存在南北差异。以10至12世纪北宋与辽为例,这种差异大抵体现在三个方面:一、北方佛教文学长于散文,南方则以诗偈见称;二、北方偏重于表现民间群体的宗教信仰,南方则偏重于传达个体的修行感悟和宗教思想;三、北方总体呈现出清华、质实的风格,南方则更显清丽、灵动。南北佛教文学都是佛教精神烛照下的文学书写,二者本同而末异,很多时段甚至还呈现出融合、会通之势。但是,差异是客观存在的。从空间维度建构南北佛教文学谱系,有助于改变百年佛教文学研究中“重南轻北”的倾向,使众多佛教文献在各自所属的谱系中重新焕发其意义和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南北佛教文学 差异 文学谱系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动源时间副词的语义来源及演变机制 被引量:1
5
作者 李小军 《语言科学》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21-39,共19页
基于与行为事件之间的关系,时间副词可以分为时间情状与时间框架两类,本文一共讨论了27个时间副词的语义来源及形成机制。时间情状副词其源头动词的语义都是综合性的,语义演变的过程就是其他语义要素消失、只剩下情状方式这一个语义要素... 基于与行为事件之间的关系,时间副词可以分为时间情状与时间框架两类,本文一共讨论了27个时间副词的语义来源及形成机制。时间情状副词其源头动词的语义都是综合性的,语义演变的过程就是其他语义要素消失、只剩下情状方式这一个语义要素,同时经历了从描摹自身的动作情状转而描摹所修饰的动词性成分的时间情状这一过程,属于单纯的隐喻过程。时间框架副词其源头动词的语义是作为整体进入时间义的。要演变为时间框架副词,首先需要进入事件序列,在语篇中与行为事件构成时间框架关系,进而获得时间功能。这一路径的词基本上都存在重新分析的阶段,语义演变是一个转喻过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动词 时间副词 时间情状 时间框架 语义演变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文心雕龙·物色》篇理论特质与美学精义探微
6
作者 陶水平 《人文杂志》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69-79,共11页
“物色”是刘勰在《文心雕龙·物色》篇提出的美学范畴。此后,“物色”成为中华感兴美学的重要范畴。“物色”美学范畴成为中华美学的重要组成部分。“物色”既是中华古典艺术审美“感物”“感兴”“比兴”得以发生的对象来源,又是... “物色”是刘勰在《文心雕龙·物色》篇提出的美学范畴。此后,“物色”成为中华感兴美学的重要范畴。“物色”美学范畴成为中华美学的重要组成部分。“物色”既是中华古典艺术审美“感物”“感兴”“比兴”得以发生的对象来源,又是古典艺术“意象”“气象”“意境”得以生成的重要基础。因此,加强对“物色”美学范畴的研究至关重要。在对“物色”历史语义考辨的基础上,辨析刘勰“物色”美学范畴的理论特质和哲学基础、揭示“物色”美学范畴生成的艺术审美经验基础、阐释刘勰“物色”美学范畴的美学意义、阐发“物色”美学范畴的当代价值与中西比较等问题,以期推动“物色”美学范畴与中华感兴美学研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刘勰 《文心雕龙·物色》 物色论 美学范畴 理论特质 美学精义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马克思主义文论研究“回到经典”问题
7
作者 赖大仁 《湘潭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144-149,共6页
提出马克思主义文论研究“回到经典”问题有一定的现实针对性,即针对这个研究领域出现的脱离原典而随意阐释的现象,因此有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马克思主义文论研究如何“回到经典”,大致有几个方面的含义或可能性,比如回到“经典文本... 提出马克思主义文论研究“回到经典”问题有一定的现实针对性,即针对这个研究领域出现的脱离原典而随意阐释的现象,因此有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马克思主义文论研究如何“回到经典”,大致有几个方面的含义或可能性,比如回到“经典文本”的研究阐释,在“历史性解读”和“互文阅读”中达到对经典文本内涵的确切理解;回到“经典命题”的研究阐释,在深入开掘中达到对标识性概念和理论命题的集中概括;回到“经典思想”的研究阐释,在深度领悟中达到对这种文论特性及文艺思想的深刻揭示。马克思主义经典文论研究还涉及不同的阐释维度,如“本体阐释”指向对经典文本及其思想内涵的研究阐释,“还原阐释”要求回到经典文论生成的思想体系和历史语境中去进行研究阐释,“应用阐释”重视将经典文本的思想内涵跟当代社会实践和文艺实践的现实问题联系起来进行研究阐释,这些都包含了“回到经典”的内在要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马克思主义文论 “回到经典” 经典文本 经典命题 经典思想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贾平凹城市书写的努力与局限——以小说《暂坐》为中心的考察
8
作者 江腊生 《江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143-151,共9页
讲述中国城市的故事,一直是贾平凹的努力。小说《暂坐》以“关系”结构西京城的日常生活,透过一群城市女性生活的欲望、焦虑和恐惧,表现了中国城市的日常逻辑与生活秩序。作家努力从当年《废都》的争议中走出,节制了性和知识分子的话语... 讲述中国城市的故事,一直是贾平凹的努力。小说《暂坐》以“关系”结构西京城的日常生活,透过一群城市女性生活的欲望、焦虑和恐惧,表现了中国城市的日常逻辑与生活秩序。作家努力从当年《废都》的争议中走出,节制了性和知识分子的话语叙述,通过一群光鲜女性的世情生活状态来表现西京这座城市的气质。文本以《清明上河图》式的空间化模式实写城市生活,又融入一些神秘意象加以虚化,在虚实相生中营造了一种独特的城市氛围。从整体上看,小说在忙于处理各种关系中悬浮在城市日常的生活表层,没有真正将人与城的气质相互契合。小说故事讲述的冲动压倒了表现世情的努力,一定程度上改变了叙事的节奏,也消解了文本内在的悲剧意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贾平凹 《暂坐》 城市书写 城市逻辑 城市气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论《穆天子传》的文体学价值
9
作者 刘伏玲 《中山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12-22,共11页
《穆天子传》具有较高的文体学价值。该书包含了“碑”“戒敕”“策”“谣”“吟”“诗”等文体,为人们了解古代文体的使用环境、功能等提供参照与借鉴。“白云谣”“西王母吟”“黄竹诗”是古人学习的范本,多收入类书、文学作品集。从... 《穆天子传》具有较高的文体学价值。该书包含了“碑”“戒敕”“策”“谣”“吟”“诗”等文体,为人们了解古代文体的使用环境、功能等提供参照与借鉴。“白云谣”“西王母吟”“黄竹诗”是古人学习的范本,多收入类书、文学作品集。从“白云谣”等诗的历代接受中可以窥见“谣”“吟”文体的发展流变。瑶池赋诗不仅成为古典小说重要母题,还成为经典结构,被唐传奇吸收后,促进了小说向雅正发展。环形结构让人物有了广阔的活动空间,使小说呈现出空间深广、恢弘雄放的气象。其正型与奇型让读者产生稳定与神秘两种不同的心理感受。《穆天子传》语言风格质朴、典雅,因其由不同篇章组合而成,故简洁、赡缛两种语言风格共存。其经典的细节描写意味着小说与诗歌、史书具有不同的叙述风格,呈现出别样风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穆天子传》 文体 小说 结构 语言风格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大学生积极心理资本问卷的编制及思考 被引量:9
10
作者 吴旻 谢世艳 郭斯萍 《江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5年第6期127-132,共6页
采用整群抽样法,选取3所大学高校900名大学生,经项目分析、探索性因素分析和验证性因素分析后,探索本土化的大学生积极心理资本结构,并编制大学生积极心理资本问卷。大学生心理资本包括自我效能、乐观、希望、韧性、宽恕、亲社会6个维... 采用整群抽样法,选取3所大学高校900名大学生,经项目分析、探索性因素分析和验证性因素分析后,探索本土化的大学生积极心理资本结构,并编制大学生积极心理资本问卷。大学生心理资本包括自我效能、乐观、希望、韧性、宽恕、亲社会6个维度。该问卷共有22个项目,具有良好的内部一致性信度、分半信度、重测信度,结构效度、校标效度。大学生积极心理资本问卷可作为大学生积极心理资本的测量工具,开发、培育更多本土化、积极性的潜在心理资本,是心理资本未来的研究趋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积极心理资本 大学生 问卷编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文学主体性命题及其理论蕴涵读解 被引量:8
11
作者 詹艾斌 朱倩 《江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06年第4期64-68,共5页
文学主体论是刘再复80年代文学思想的总体归宿。文学中的主体性原则要求在文学活动中恢复人的主体地位,以人为中心,为目的。从主体性哲学基点出发,主体论倡导者认为文学活动是一种自由精神的存在方式。必须注意到的是,刘再复的主体性学... 文学主体论是刘再复80年代文学思想的总体归宿。文学中的主体性原则要求在文学活动中恢复人的主体地位,以人为中心,为目的。从主体性哲学基点出发,主体论倡导者认为文学活动是一种自由精神的存在方式。必须注意到的是,刘再复的主体性学术思想存在着严重的理论缺陷。文学主体性命题的根本蕴涵在于对个体主体性的确证和伸张;同时,它也指向对文学自主性的诉求。这具有一定的历史价值和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文学主体论 文学中的主体性原则 理论蕴涵 个体主体性 文学自主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文学的历史性”与“历史的文本性”的双向阐释——试论格林布拉特文化诗学研究的理论与实践 被引量:22
12
作者 陶水平 《江汉论坛》 CSSCI 北大核心 2007年第8期133-137,共5页
文化诗学作为20世纪80年代兴起于美国的一种文学批评思潮和流派,已然成为当今西方批评界的显学,其主要代表人物是斯蒂芬·格林布拉特。作为正宗的当代美国文学批评和文化批评模式,文化诗学以其新历史主义的学术旨趣,以其对"文... 文化诗学作为20世纪80年代兴起于美国的一种文学批评思潮和流派,已然成为当今西方批评界的显学,其主要代表人物是斯蒂芬·格林布拉特。作为正宗的当代美国文学批评和文化批评模式,文化诗学以其新历史主义的学术旨趣,以其对"文学的历史性"与"历史的文本性"的双向阐释,实现了对形式主义批评和旧历史主义批评的双重超越,表现出一定的学术原创性。自上世纪末被引入中国以来,也越来越受到我国学术界的高度关注。本文对格林布拉特文化诗学研究的理论与实践作一简要论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格林布拉特 文化诗学 新历史主义 文学的历史性 历史的文本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文学研究:终结还是再生?——米勒文学研究“终结论”解读 被引量:23
13
作者 赖大仁 《学习与探索》 CSSCI 北大核心 2005年第3期102-108,共7页
米勒根据电子化和全球化时代文学形态的变化和文化研究转向的事实,提出和阐发了文学研究“终结论”,但另一方面又相信传统的文学研究仍有意义并将继续存在,这是一个充满深刻矛盾和张力的悖论式命题。通过对这一理论命题的解读,我们可以... 米勒根据电子化和全球化时代文学形态的变化和文化研究转向的事实,提出和阐发了文学研究“终结论”,但另一方面又相信传统的文学研究仍有意义并将继续存在,这是一个充满深刻矛盾和张力的悖论式命题。通过对这一理论命题的解读,我们可以领悟到:文学及其文学研究是否走向终结,未必由某些现实条件(如电信技术)所决定,重要的是有对文学与人的生存之永恒依存关系的深刻理解,有建立在这一基础之上的坚定信念,以及与时俱进、顺时变通的开放性态度。这样就有可能使文学和文学研究绝处逢生,获得新的生机和开辟新的前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文学研究 终结论 转向论 阅读理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文学活动中主体性问题的当下思考 被引量:4
14
作者 詹艾斌 唐婷 欧阳小勇 《江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07年第5期61-65,共5页
主体性是历史地发展着的;关注和探究生成中的人的主体性的当下形态是当前思考文学活动中主体性问题的一种根本性要求。人的主体性的历史建构应该遵循和符合人的自由与全面发展这一最高目的;在此目的论视野下,才能更为合理地进行流动的... 主体性是历史地发展着的;关注和探究生成中的人的主体性的当下形态是当前思考文学活动中主体性问题的一种根本性要求。人的主体性的历史建构应该遵循和符合人的自由与全面发展这一最高目的;在此目的论视野下,才能更为合理地进行流动的、多样的同时也是时代性的主体性的建构。在以上总体思考的基础上,结合现实并参考学界的有关认识着重强调与之密切相关的两个方面的问题:其一,文学需要高扬人的主体性;其二,需要对文学主体的观念意识和精神状态问题给予深度关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文学主体性 人的主体性的当下形态 目的论视野 当下思考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论文学现代性的三个维度 被引量:3
15
作者 王龙洋 颜敏 《内蒙古社会科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12年第6期173-176,共4页
近代以来,中国文学一直在追寻现代性,从传统向现代转型。但是,当前中国文学界对现代性的理解却存在着各自不同的观点。文学现代性是文学为实现现代化所追寻的现代属性,从启蒙现代性、审美现代性、通俗现代性三个维度展开。文学现代性的... 近代以来,中国文学一直在追寻现代性,从传统向现代转型。但是,当前中国文学界对现代性的理解却存在着各自不同的观点。文学现代性是文学为实现现代化所追寻的现代属性,从启蒙现代性、审美现代性、通俗现代性三个维度展开。文学现代性的三个维度对晚清文学转型产生了重要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现代性 启蒙 审美 通俗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文学理论课程教学:理念与方法 被引量:1
16
作者 赖大仁 詹艾斌 +1 位作者 宁媛 许蔚 《中国大学教学》 CSSCI 2007年第2期35-37,共3页
针对当前文学理论课程教学中普遍存在的问题,本文作者结合教学实践和理论认识,提出有必要建立与时代要求相适应的文学理论课程教学理念,如知识论与价值论统一、多元性与主导性统一、转“知”为“智”、转“知”为“能”等等。在此基... 针对当前文学理论课程教学中普遍存在的问题,本文作者结合教学实践和理论认识,提出有必要建立与时代要求相适应的文学理论课程教学理念,如知识论与价值论统一、多元性与主导性统一、转“知”为“智”、转“知”为“能”等等。在此基础上,才有可能更加明确本课程的教学目的,从而探索更有针对性和更有效的教学方法,以求提高课程的教学质量和教学效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教学理念 知识论与价值论 多元性与主导性 转“知”为“智” 转“知”为“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不可靠叙述:从叙事策略到文学观念 被引量:12
17
作者 陈志华 《兰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5年第4期133-142,共10页
不可靠叙述是叙事学研究领域中的一个重要问题。修辞方法与认知方法是当前两种主要的研究方式,对于文本叙述可靠与否的判定,修辞派以隐含作者的观念为标准,认知派则以读者的规范为参照,而这两种研究方式的理论争鸣也引发了学界对二者进... 不可靠叙述是叙事学研究领域中的一个重要问题。修辞方法与认知方法是当前两种主要的研究方式,对于文本叙述可靠与否的判定,修辞派以隐含作者的观念为标准,认知派则以读者的规范为参照,而这两种研究方式的理论争鸣也引发了学界对二者进行综合的理论探求,不可靠叙述研究已然呈现出多维发展的景观。当前对于不可靠叙述的理论探讨,基本上将其视为一种重要的叙事策略,应突破仅仅将不可靠叙述定位为叙事策略的限定,从文学观念的高度对其进行把握。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不可靠叙述 修辞方法 认知方法 叙事策略 文学观念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文学本质论观念的历史嬗变及其反思 被引量:10
18
作者 赖大仁 《文艺理论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17年第1期18-26,共9页
文学本质论是一个现代文学理论问题,在中国文论现代转型发展进程中,文学本质论建构得到了高度重视,成为现代文论中的核心问题。文学本质论观念是一个历史建构与嬗变过程,从20世纪初到改革开放时期,文学本质论观念随着时代变革和文学发... 文学本质论是一个现代文学理论问题,在中国文论现代转型发展进程中,文学本质论建构得到了高度重视,成为现代文论中的核心问题。文学本质论观念是一个历史建构与嬗变过程,从20世纪初到改革开放时期,文学本质论观念随着时代变革和文学发展不断变化,以适应不同时代的要求。新时期以来也是如此,从社会意识形态论到审美意识形态论,从审美论到人的文学论,乃至在反本质主义语境下对文学本质问题的重新探讨,反映了文学本质论观念的历史嬗变进程。对文学本质论问题及其观念嬗变的反思,一方面可从中获得应有的经验教训或历史启示,另一方面也促使我们思考当代文论所面临的困境和问题,克服反本质主义论争带来的消极影响和自我迷失的困惑,进行当代人应有的理论探究与建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文学本质论 历史嬗变 理论反思 理论建构 实然性与应然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焦虑体验与新时期文学的审美诉求 被引量:2
19
作者 江腊生 程丽华 《江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6年第6期58-64,共7页
百年中国不断转型的过程中形成了社会普遍性的焦虑体验。它与传统的忧患意识相互区别又相互融合,既展示了新时期文学的存在状态,也生成了文学史内部人的观念。政治与人性、欲望与消费、传统与现代之间的冲突与焦虑,产生了新时期文学内... 百年中国不断转型的过程中形成了社会普遍性的焦虑体验。它与传统的忧患意识相互区别又相互融合,既展示了新时期文学的存在状态,也生成了文学史内部人的观念。政治与人性、欲望与消费、传统与现代之间的冲突与焦虑,产生了新时期文学内部的价值张力,也在不同层面体现了复杂多元的审美诉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转型 焦虑 忧患 审美诉求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教学质量与改革工程”背景下的文学理论课程教学改革探索 被引量:7
20
作者 赖大仁 《中国大学教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09年第3期47-48,49,共3页
在实施“本科教学质量与教学改革工程”的背景下,本文作者围绕提高专业人才培养质量的目标,不断推进文学理论课程教学改革探索。首先是对中文专业人才应有的知识结构、能力结构及基本素质认识明确和准确定位;在此基础上,通过逐渐深... 在实施“本科教学质量与教学改革工程”的背景下,本文作者围绕提高专业人才培养质量的目标,不断推进文学理论课程教学改革探索。首先是对中文专业人才应有的知识结构、能力结构及基本素质认识明确和准确定位;在此基础上,通过逐渐深化的教学研讨,确立更切实的课程教学目的和应有的教学理念;进而在具体的教学实践过程中,按照现代教学理念,逐步推进包括开放式教学、研究式教学、讨论式教学等教学方式改革探索,不断提高课程教学质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教学改革 知识结构 能力结构 教学理念 教学方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3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