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5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面向未来教育范式的智慧教育研究——祝智庭教授智慧教育学术思想与生成逻辑 被引量:2
1
作者 钟志贤 刘晓慧 +1 位作者 张义 宋博文 《电化教育研究》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5-12,共8页
一门学科的代表人物通常是该学科体系发展的内核和风向标。基于CNKI数据库2012年12月至2024年8月祝智庭教授及团队发表的188篇文献,根据我国智慧教育发展演变的三大历史阶段,借鉴Rowe系统性文献综述方法,运用文献计量分析,通过涵化历史... 一门学科的代表人物通常是该学科体系发展的内核和风向标。基于CNKI数据库2012年12月至2024年8月祝智庭教授及团队发表的188篇文献,根据我国智慧教育发展演变的三大历史阶段,借鉴Rowe系统性文献综述方法,运用文献计量分析,通过涵化历史断面法、历史和逻辑相统一的认识方法,勾勒了祝智庭教授智慧教育思想的学术素描,探讨了其学术贡献、学术特点及其智慧教育思想的生成逻辑。祝智庭教授显著的学术贡献是从本体论、认识论、价值论、实践论和方法论方面,构建了“以人为本”的智慧教育理论与实践体系,具有“同频、迭代、跨域、绵延”的学术特点。其学术思想的生成逻辑图景包括未来逻辑、技术逻辑、历史逻辑、政策逻辑、现实逻辑、理论逻辑和实践逻辑。研究以期通过学科关键人物的研究窗口,展现我国智慧教育研究的发展历史和学术图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祝智庭 智慧教育 学术思想 生成逻辑 关键人物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面向教育数字化转型的教师设计思维素养:评价指标与提升策略 被引量:3
2
作者 张义 钟志贤 《中国电化教育》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2期48-56,共9页
教育数字化转型是当前技术赋能教育高质量发展和以教育信息化带动教育现代化的实践形态。教育数字化转型的典型特点之一是“设计性”。设计思维作为设计活动的引擎,是推进教育数字化转型创新发展的关键力量,设计思维素养是智能时代教师... 教育数字化转型是当前技术赋能教育高质量发展和以教育信息化带动教育现代化的实践形态。教育数字化转型的典型特点之一是“设计性”。设计思维作为设计活动的引擎,是推进教育数字化转型创新发展的关键力量,设计思维素养是智能时代教师的必备素养。研究以教育数字化转型为背景,针对教师设计思维素养的评价指标和提升策略,首先运用文献扎根理论和德尔菲法,从“核心价值、关键能力和必备品格”3个一级指标维度建构了教师设计思维素养评价指标体系框架,包括11个二级指标以及32个三级指标。其次,采用层次分析法,通过绘制递阶层次结构模型、构造判断矩阵和一致性检验,确定各级指标权重,构建了完整的教师设计思维素养评价指标体系。其三,基于教师专业自主发展的政策逻辑、教师工作场景的现实逻辑,以及教师设计思维素养评价指标的价值逻辑,建构了一个适用于教师在具体工作场景中实施自助式培养或提升的策略框架,以期为教师设计思维素养的评价和培养提供可操作的依据和实践路径,促进教师设计思维素养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设计思维素养 教育数字化转型 评价指标体系 策略框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主题——工具”架构分析的职业教育信息化政策动态演进与优化路径
3
作者 王苏曦 卢洪艳 +1 位作者 鲍丽萍 钟志贤 《中国职业技术教育》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6期74-82,共9页
职业教育数字化转型是职业教育信息化发展的新阶段,在转型起步阶段总结和借鉴职业教育信息化各阶段的发展经验将有助于转型高效落地。聚焦国家信息化战略下职业教育信息化的关键发展,以2001—2020年中央和国家机关发布的职业教育信息化... 职业教育数字化转型是职业教育信息化发展的新阶段,在转型起步阶段总结和借鉴职业教育信息化各阶段的发展经验将有助于转型高效落地。聚焦国家信息化战略下职业教育信息化的关键发展,以2001—2020年中央和国家机关发布的职业教育信息化政策内容为样本,运用内容分析法,搭建政策工具与政策主题二维分析框架展开探究。通过政策文本分析,在职业教育信息化政策主题和政策工具分析基础上,进一步探究“主题—工具”二维和“主题—工具—时间”的三维视角,揭示政策的演进特征。同时,也发现政策制定中存在能力建设工具监督缺失、象征和劝告工具过度且激励不足、系统变革工具匮乏致协同治理困难等问题。基于此,建议在职业教育数字化转型政策制定中,强化权威工具效力以健全评估监控机制,提升激励工具活力推动数字化应用,激活系统变革工具促进协同治理,为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筑牢政策根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职业教育信息化 “主题—工具”架构 数字化转型 政策工具 内容分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教育数字化转型成熟度模型研究——基于国内外文献的系统性分析 被引量:30
4
作者 钟志贤 卢洪艳 +2 位作者 张义 易凯谕 石晓芬 《电化教育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23年第6期29-37,共9页
在国家教育数字化战略实施过程中,配套相应的评估方案,有利于科学研判转型现状、规划转型路径、提高转型效益。为构建我国适切的教育数字化转型评估方案奠定必要的理论基础,文章在理解相关成熟度模型和教育数字化转型关键概念的基础上,... 在国家教育数字化战略实施过程中,配套相应的评估方案,有利于科学研判转型现状、规划转型路径、提高转型效益。为构建我国适切的教育数字化转型评估方案奠定必要的理论基础,文章在理解相关成熟度模型和教育数字化转型关键概念的基础上,采用系统性文献综述法,总结了我国教育信息化领域评估研究经验,揭示了成熟度模型契合教育数字化转型的五种工具价值:发展、评估、诊改、比较和管理。文章认为,构建教育数字化转型成熟度模型有助于建立一种“可持续改进”的文化,以有效推进教育数字化转型发展。在分析国内外教育数字化转型成熟度模型研究现状的基础上,提出了构建我国教育数字化转型成熟度评估模型的五大思考维度:中国之问、价值旨归、核心理念、动态思维和理论模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教育数字化转型 成熟度模型 系统性文献综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教育技术学研究的文化自觉——李龙教授的学术视界 被引量:5
5
作者 钟志贤 王静 +3 位作者 王姝莉 陈小燕 易凯谕 谢云 《电化教育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21年第1期22-28,共7页
理论体系和代表人物是判断一门学科是否成熟的主要指标之一。文章以李龙教授的教育技术学研究成果为对象,采用文献计量法和内容分析法,揭示了其学术视界的内涵:中国是教育技术最重要的策源地,教育技术定义是由“领域、本体、理论和实践... 理论体系和代表人物是判断一门学科是否成熟的主要指标之一。文章以李龙教授的教育技术学研究成果为对象,采用文献计量法和内容分析法,揭示了其学术视界的内涵:中国是教育技术最重要的策源地,教育技术定义是由“领域、本体、理论和实践层面”构成的一个定义体系,教育技术学科体系由“理论框架、理论体系和知识体系”构成,教学设计是一种由“宏观、中观和微观”构成的三层架构体系,教育技术学专业发展应遵循“双重定位,多元发展”模式。其学术视界关注教育技术史、教育技术哲学和教育技术文化观研究,体现出文化自觉的学术研究特征;其学术人生诠释了长期主义和专业主义激情的学术人格特点。文章认为,文化自觉是一种进行时,未来教育技术学科研究的文化自觉要更加关注研究取向、研究实效和研究话语三大问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教育技术学 文化自觉 李龙 学术视界 学术人格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小学教师教学设计理论知识水平现状研究 被引量:8
6
作者 钟志贤 易凯谕 刘晓艳 《电化教育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19年第3期106-117,共12页
教学设计能力是教师专业素质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教学设计理论知识是形成教学设计实践能力的必要基础。文章基于知识链模型理论,结合实际,通过结构映射法构建并实施了一个旨在探析中小学教师教学设计理论知识水平现状的测评量表。研究发... 教学设计能力是教师专业素质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教学设计理论知识是形成教学设计实践能力的必要基础。文章基于知识链模型理论,结合实际,通过结构映射法构建并实施了一个旨在探析中小学教师教学设计理论知识水平现状的测评量表。研究发现,中小学教师的教学设计理论知识来源渠道单一,体系结构浅散,理论掌握程度和教学研究水平较弱,理论知识与实践应用脱节,无意识地运用理论的现象比较普遍。在情感上,对理论的实践价值有较高的认同感,对理论知识有较强的求知欲,对教学设计理论的可操作性有迫切需求。于此,文章提出了促进教师角色转型、改变创新扩散的途径、提供深度学习情境、培养教师理论先行者意识的建议。以期对进一步把握时下中小学教师教学设计理论知识水平的现状,改进教学设计理论与实践的研究,提升中小学教师教学设计素养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小学教师 教学设计 理论知识水平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高质量教学的内在驱力:教师线上教学的自我价值感研究 被引量:3
7
作者 杨南昌 梁慧芳 《电化教育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23年第7期51-58,共8页
自我价值感是影响教师心理健康、专业成长和优质教学的内在力量。在当今线上教学日益普遍的情形下,教学场景的变化给教师自我价值感带来了不小的冲击。文章基于教师、学生、技术三个要素,对高校教师线上教学自我价值感的变化、影响因素... 自我价值感是影响教师心理健康、专业成长和优质教学的内在力量。在当今线上教学日益普遍的情形下,教学场景的变化给教师自我价值感带来了不小的冲击。文章基于教师、学生、技术三个要素,对高校教师线上教学自我价值感的变化、影响因素与特征进行了实证调查。研究表明:与线下教学相比较,高校教师线上教学自我价值感显著降低,且呈现性别、课型与院校差异;线上教学自我价值感受技术环境、教师深层教学方式、学生学习效果的显著正向影响;线上线下自我价值感“双高型”教师体现了“深教—优学—良技术”的高质量教学组合特征与动态关系。研究建议,无论是线上、线下或混合式课程,建设和评价的关注点应从传统过度强调客观的“教学外在”转向师生共鸣互促的“教学内在”(学习体验与价值体验)。技术支持的学习环境设计者不仅要考虑任务层面的“好用”,更要关切效用层面的“好感”,从内外两个方面共同为教师的高质量教学赋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质量教学 线上教学 教师自我价值感 深层教学 内在体验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国际数字化转型框架研究:比较与镜鉴 被引量:6
8
作者 钟志贤 杨佳 +1 位作者 张义 蒋云良 《中国电化教育》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79-88,共10页
数字化转型框架是转型实践中的理论模型和方法工具,有利于引导组织机构明确战略愿景、核心使命,以及实现转型目标的核心场景、动力机制和关键能力,最终帮助组织机构制定转型行动计划。以国际上75个有关企业(37个)、政府(15个)和教育(23... 数字化转型框架是转型实践中的理论模型和方法工具,有利于引导组织机构明确战略愿景、核心使命,以及实现转型目标的核心场景、动力机制和关键能力,最终帮助组织机构制定转型行动计划。以国际上75个有关企业(37个)、政府(15个)和教育(23个)三类数字化转型框架为研究样本,采用NVivo12质性分析软件分别对三类数字化转型框架进行编码。在词频和聚类编码分析、比较的基础上,探讨了三类数字化转型框架的共性和个性特征。研究发现,三类数字化转型框架的共同关键行动域是“数字战略和规划、数字技术和数据、数字人才和文化、数字信息安全与伦理、数字生态系统”;在个性特征方面,企业数字化转型框架关注客户需求和创新商业模式;政府数字化转型框架注重利用数据革新公共服务模式及其流程;教育数字化转型框架聚焦在培养师生数字素养方面。镜鉴国际经验,基于数字文明时代、转型内涵、框架特征、行动要素、实践逻辑五大视域构建了教育数字化转型框架,框架应用的成效和转型智慧的涌现,必须彰显“使用者设计”,遵循“自发秩序原理”和教育数字化转型的底层逻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教育数字化转型 国际镜鉴 比较 框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数字主体性:内涵理解、价值意蕴及框架建构
9
作者 钟志贤 张丽芳 邓祯钰 《中国电化教育》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23-34,共12页
数字主体性是个体和人类数字生存的内在担保。数字主体性研究缘于人类数字化进程及面临的挑战。数字技术在赋能“人类第二次进化”同时,也带来了人的主体性遮蔽、失落或悬置的风险。彰显数字主体性是人类在数字世界确证独特性、尊严和... 数字主体性是个体和人类数字生存的内在担保。数字主体性研究缘于人类数字化进程及面临的挑战。数字技术在赋能“人类第二次进化”同时,也带来了人的主体性遮蔽、失落或悬置的风险。彰显数字主体性是人类在数字世界确证独特性、尊严和价值的关键所在,也是人类在技术异化的反噬中处理“人-技术-世界”关系的“得救之道”。从人类现处的复杂信息物理社会系统角度来看,数字主体性是主体性哲学研究的重要构成,更是数字人文主义教育研究的题中之义。在理解主体和主体性概念的基础上,探讨了数字主体性的内涵;从关键能力角度认为一个具有数字主体性的个体是一个数字自主的人,具有控制、适应和创造数字世界的综合能力;基于价值主体性哲学和个人能力素质冰山模型理论,运用NVivo12质性分析建构了数字主体性框架,包括“数字自我、数字自觉、数字自律、数字自信、数字自由”5个一级维度及15个二级要素,并运用探索性和验证性因子分析予以检验。数字主体性是数智时代确保共生人机协同关系形态、避免个体被技术洪流裹挟和淹没、防范工具理性对价值理性僭越,以及提升人的价值和作用的核心机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主体 主体性 数字主体性 价值意蕴 框架构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组织体系保障职业院校信息化教育教学改革——《职业院校数字校园规范》解读之七 被引量:6
10
作者 周潜 钟志贤 许玲 《中国职业技术教育》 北大核心 2021年第16期16-19,36,共5页
2020年6月教育部发布的《职业院校数字校园规范》将信息化组织管理保障的相关内容从原"总体要求"中抽取形成"组织体系"一章,突出强调职业院校数字校园不只是信息化技术系统的构建与应用,更重要的是体制机制创新。... 2020年6月教育部发布的《职业院校数字校园规范》将信息化组织管理保障的相关内容从原"总体要求"中抽取形成"组织体系"一章,突出强调职业院校数字校园不只是信息化技术系统的构建与应用,更重要的是体制机制创新。职业院校数字校园组织体系包括信息化领导力、信息化组织机构、信息化政策与规范、信息化人力资源、信息化建设与应用机制、运维管理体系和安全保障体系组成的体制机制,以及规划与设计、建设与部署、管理与维护、应用与推广四个阶段组成的实施规范。针对职业院校数字校园组织体系建设的现状与不足,提出加强信息化培训、提升全员信息化意识与能力,补齐职业院校在信息化组织机构、人力资源以及政策规范中的短板,重视信息化研究和规划工作等方面的建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数字校园 职业院校 组织体系 教育信息化 互联网+职业教育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技术赋能教育革新:从CAI到智慧教育——祝智庭教授的字里行间 被引量:13
11
作者 钟志贤 易凯谕 +3 位作者 王宏胜 陈佳骊 王双双 王姝莉 《电化教育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19年第9期5-17,共13页
文章以中国知网数据库为主要来源,采用文献计量法和内容分析法,运用Citespace、SATI、ROST等软件,以技术赋能教育革新为主线,从“度”的视角分析了祝智庭教授的学术论文发表度、合作度、影响度和主题聚合度;从“智”的角度讨论了其学术... 文章以中国知网数据库为主要来源,采用文献计量法和内容分析法,运用Citespace、SATI、ROST等软件,以技术赋能教育革新为主线,从“度”的视角分析了祝智庭教授的学术论文发表度、合作度、影响度和主题聚合度;从“智”的角度讨论了其学术思想、学术创新和学术贡献;从“道”的维度描摹了其学术特点和学术人格。从他的字里行间建构了其学者形象和学问之道,勾勒了另一种学术发展史。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技术赋能 教育革新 祝智庭 学术思想 学术人格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重新定义AI时代的学习——评尚俊杰的《学习科学导论》
12
作者 邓祯钰 钟志贤 《开放教育研究》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116-120,共5页
一、时代因应2023年5月,正当学界沉醉于热议ChatGPT将带来怎样的学习与教育革命影响之际,尚俊杰主编的《学习科学导论》由北京大学出版社正式出版。全书由十一个章节及推荐资源构成,阐述了学习科学的理论渊源和发展脉络、脑科学研究、... 一、时代因应2023年5月,正当学界沉醉于热议ChatGPT将带来怎样的学习与教育革命影响之际,尚俊杰主编的《学习科学导论》由北京大学出版社正式出版。全书由十一个章节及推荐资源构成,阐述了学习科学的理论渊源和发展脉络、脑科学研究、学习理论流派、学习科学研究基础,以及学习方式、学习技术、课堂教学、学习评价、学习分析等,贯以历史与现实的双重视角,主题鲜明、结构清晰、图文并茂。该书体大思精,在强调学科基础性和结构性的同时,贯通经典与前沿、理论与实践,通过“概念、模式与方法”的三个视角,对转变传统“三中心”的教育教学价值取向等进行了颇具现实意义的探索。该书为教育部教育学类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推荐教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学习评价 课堂教学 学习科学导论 学习理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数字学习者学习力素描:关联主义视角
13
作者 宋佳伦 钟志贤 《成人教育》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47-56,共10页
数字学习者是善于在新一代学习环境中有效开展有意义学习的人。从关联主义视角出发,在诠释数字学习者概念内涵的基础上,映射出数字学习者的15种学习力,并进一步借用“素质洋葱模型”,将其细分为5种外显学习力,分别为知识建构和管理、连... 数字学习者是善于在新一代学习环境中有效开展有意义学习的人。从关联主义视角出发,在诠释数字学习者概念内涵的基础上,映射出数字学习者的15种学习力,并进一步借用“素质洋葱模型”,将其细分为5种外显学习力,分别为知识建构和管理、连接力、搜寻力、适应力、信息素养;5种内生学习力,分别为实践力、自我管理、网络创建力、主体性学习、对话与协同力;5种核心学习力,分别为成长心态、知情融合力、承担责任、兼容力、创新力,再加以系统阐释,以期为数字学习者开展有效的学习提供有益的认知和行为范本。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关联主义 数字学习者 学习力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南国农先生学术年谱研究
14
作者 钟志贤 朱欢乐 +1 位作者 卢洪艳 易凯谕 《电化教育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22年第2期115-128,共14页
学术年谱是以年月为经纬,全面叙述谱主一生学术研究的传记。文章采用历史研究法和文献分析法,立足相关史料,考证胪列谱主一生的重要经历、学术活动和学术业绩,编撰了南国农先生学术年谱。南国农先生学术年谱起于谱主生年,终于谱主卒年,... 学术年谱是以年月为经纬,全面叙述谱主一生学术研究的传记。文章采用历史研究法和文献分析法,立足相关史料,考证胪列谱主一生的重要经历、学术活动和学术业绩,编撰了南国农先生学术年谱。南国农先生学术年谱起于谱主生年,终于谱主卒年,按时间顺序,依客观性、整体性、连续性、迭代性等原则,采用简明的平叙体学术年谱叙事体例,以期系统描绘谱主的学术生涯,呈现其学术思想发展脉络,总结其学术贡献,为开展南国农先生和中国电化教育(教育技术)史学相关研究提供一种历史叙事框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南国农 学术与生平 年谱 凡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论公民媒介素养测评框架建构 被引量:14
15
作者 钟志贤 王姝莉 易凯谕 《电化教育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20年第1期19-28,36,共11页
媒介素养是21世纪公民必备的素养之一,其宗旨在于培养理性的媒介公民。科学的媒介素养测评是界定、评估、推进公民媒介素养教育的重要基础和必要条件。文章聚焦公民媒介素养测评框架建构问题,运用综合性文献研究法,批判性地分析了国内... 媒介素养是21世纪公民必备的素养之一,其宗旨在于培养理性的媒介公民。科学的媒介素养测评是界定、评估、推进公民媒介素养教育的重要基础和必要条件。文章聚焦公民媒介素养测评框架建构问题,运用综合性文献研究法,批判性地分析了国内外媒介素养测评框架研究现状,包括讨论了国外媒介素养测评框架建构的“能力、过程、目标”三大研究导向,归整了国内媒介素养测评指标体系、框架研究类型和群体媒介素养测评研究态势。在此基础上,文章指出,公民媒介素养测评框架建构应注重从以下五个维度展开理论建模和实证研究:认识媒介素养范式变迁的要义;理解元框架设计的意义内涵;回应全媒体时代媒介生态诉求;超越方法单一的研究偏向;凸显本土考量的文化适应性,从而构建“契合时代,立足本土,融通世界,表达中国”的公民媒介素养测评框架。这种测评框架是“元框架”意义的框架,能从根本上体现框架建构的学科性、时代性、本土性、普适性和可操作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媒介素养 测评 框架 建构 元框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