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8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马克思主义文学批评的当代形态问题 被引量:2
1
作者 詹艾斌 《广东社会科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18年第1期144-152,256,共9页
马克思主义文学批评的当代形态是一个极为重要的理论命题。它鲜明地指向当下中国文学批评的主导形态的建设,致力于发展中的马克思主义文学批评在中国文学批评语境下主导性存在地位的确认和强化。建构马克思主义文学批评的当代形态在很... 马克思主义文学批评的当代形态是一个极为重要的理论命题。它鲜明地指向当下中国文学批评的主导形态的建设,致力于发展中的马克思主义文学批评在中国文学批评语境下主导性存在地位的确认和强化。建构马克思主义文学批评的当代形态在很大程度上表现为在当下时代与世界语境下,在马克思主义世界观与方法论视野内,对于马克思主义文学批评经典形态的坚持与发展。文学批评研究者需要有效而明确地确立其总体理论态度,形成一些基本的理论观念,并从马克思恩格斯的文学批评的基本特质与精神出发,积极开展中国语境下的马克思主义文学批评的当代形态建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马克思主义文学批评 当代形态 主导形态的建构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唐赋的叙事价值及其文学史意义 被引量:1
2
作者 周兴泰 王萍 《云南社会科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19年第6期166-172,184,共8页
与小说相比,赋并不是最适合叙事的文体,它擅长言志抒情。尽管如此,文人也尝试用它来叙事。唐赋作为赋体文学发展的重要阶段,其叙事特性鲜明,叙事价值凸显。唐赋自觉的虚构意识是唐人叙事思维日趋成熟的重要体现,唐赋多样的叙事语调孳育... 与小说相比,赋并不是最适合叙事的文体,它擅长言志抒情。尽管如此,文人也尝试用它来叙事。唐赋作为赋体文学发展的重要阶段,其叙事特性鲜明,叙事价值凸显。唐赋自觉的虚构意识是唐人叙事思维日趋成熟的重要体现,唐赋多样的叙事语调孳育了后世千姿百态的文学语调,唐赋细腻的描摹特点对于中国文学反映客体世界的发展具有重要的助推作用。由此可说,唐赋是中国文学叙事传统演进过程中的重要一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唐赋 赋体文学 叙事思维 叙事语调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论报刊与文学现代性的想象
3
作者 王龙洋 《编辑之友》 CSSCI 北大核心 2015年第9期97-99,共3页
现代报刊的发展、繁荣对中国现代文学的影响深远。它不仅改变了现代文学的传播形态,且对现代读者和作者产生了影响;它不仅拓展了中国现代文学读者群体,培养了新的阅读习惯并形成一个的构建在共同阅读空间基础上的现代性想象空间,开拓了... 现代报刊的发展、繁荣对中国现代文学的影响深远。它不仅改变了现代文学的传播形态,且对现代读者和作者产生了影响;它不仅拓展了中国现代文学读者群体,培养了新的阅读习惯并形成一个的构建在共同阅读空间基础上的现代性想象空间,开拓了现代文人的交往时空,延展了文人体验世界深度和广度,从而使得作家能够构建一个虚拟的现代性想象空间,丰富了现代文学写作的范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报刊 文学 现代性 想象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文体”与“体格”——朱熹《诗经》文体论解读 被引量:2
4
作者 汪泓 赵勇 《江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2014年第5期58-64,共7页
朱熹把"文体"与传统的"音韵"、"训诂"注《诗》重点并置,充分体现了他自觉的文体意识。《诗集传》对《诗经》文势相贯特点的重视,是对毛诗《传》《笺》《正义》的继承;而对《诗经》辞气的整体把握、对&qu... 朱熹把"文体"与传统的"音韵"、"训诂"注《诗》重点并置,充分体现了他自觉的文体意识。《诗集传》对《诗经》文势相贯特点的重视,是对毛诗《传》《笺》《正义》的继承;而对《诗经》辞气的整体把握、对"温柔敦厚"的伦理意识所形成的含蓄文体风格的提倡,则是重涵养功夫的理学视野为朱熹带来的对前人的突破。有关体裁分类的辨析,朱熹引当时诗学已普遍使用的"体格"观念入《诗经》学,认为大小《雅》是对固有音乐典范的再创作,并将风雅正变与文体风格的正变关联起来。朱熹有关《诗经》的文体批评对后世产生了重要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朱熹 文体 体格 《诗经》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时空视阈下的审美心胸理论 被引量:5
5
作者 詹冬华 《文史哲》 CSSCI 北大核心 2016年第4期84-97,166,共14页
审美心胸表现为一种空明澄澈、通豁无碍的心境,这实际上是一种自由的心理时空,是对自然社会时空秩序的超越。中国古代审美心胸理论关涉到三个层面的时空:"自然时空"、"心理时空"、"形式时空",这三个层面... 审美心胸表现为一种空明澄澈、通豁无碍的心境,这实际上是一种自由的心理时空,是对自然社会时空秩序的超越。中国古代审美心胸理论关涉到三个层面的时空:"自然时空"、"心理时空"、"形式时空",这三个层面紧密关联,构成了审美时空的三个基本维度。有限的生命与无限的宇宙之间的根本对立,引发"心理时空"对"自然时空"的塑型与超越,这也是艺术审美发生的存在论依据,但"心理时空"还必须转化并落实到具体的意象符号亦即"形式时空"上。老庄的"虚静"说、佛禅的"空静"论均为审美心胸理论提供了思想上的支撑,但两者仅从哲学上对"自然时空"与"心理时空"的关系进行了充分的阐发,而对"形式时空",特别是审美时空三层面之间的共生相依关系并未作明确论述。魏晋以降,"虚静"("空静")说被后世文艺理论家用于诗文、书画等各个艺术领域,在庄禅的"道体时空"、"佛性时空"之外,拓展了审美意象的"形式时空",审美心胸理论才实现了从哲学到美学、艺术学的完美变身,并逐步得到充实与完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古代 审美心胸 自然时空 心理时空 形式时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国古代人物品评中的“典型”批评 被引量:2
6
作者 汪泓 《江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1年第5期108-114,共7页
典型是中国古代人物品评重要的审美范畴之一。"尚典型"与"称典型"从两方面构建了"典型"人物与传统历史及现实未来的关系。唐以后人物品评中典型批评的盛行表明,中国传统文化对遵礼守法及道德规范的高度重... 典型是中国古代人物品评重要的审美范畴之一。"尚典型"与"称典型"从两方面构建了"典型"人物与传统历史及现实未来的关系。唐以后人物品评中典型批评的盛行表明,中国传统文化对遵礼守法及道德规范的高度重视,"典型"人物身上往往呈现出古风古韵。"典型"人物亦颇具老成之品性,以中正、七十"不逾矩"为人生的最高境界。人物典型批评还往往与"清风"连用,"典型"人物无论从外形还是从骨髓里都透出清明的风貌,体现了善与美的统一。传统诗文中还有不少将饮酒与"典型"联系起来的语句,形成了一个脱俗率性的"饮者典型"的文学母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典刑 典型 人物品评 美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李贺七言古诗的艺术创新及其诗学史意义
7
作者 魏祖钦 《江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5年第5期97-102,共6页
李贺七言古诗与他的其他各体诗相比,具有特殊的地位,后世历代选家、诗论家也对其有特殊的关注。他在七言古诗创作中,体现出更多的创新意识,如结构的起结无迹,变化多端;声韵方面,多换韵,多用仄声韵及细声部韵,多用古调、拗调、三字尾等... 李贺七言古诗与他的其他各体诗相比,具有特殊的地位,后世历代选家、诗论家也对其有特殊的关注。他在七言古诗创作中,体现出更多的创新意识,如结构的起结无迹,变化多端;声韵方面,多换韵,多用仄声韵及细声部韵,多用古调、拗调、三字尾等。这些艺术创新对于李贺奇诡诗风的形成具有特殊的重要贡献,也使得其七古在元和诗坛及后世大放异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李贺 七言古诗 结构 声韵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从叙事视角看唐赋与诗文的互渗
8
作者 周兴泰 《云南社会科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17年第2期165-171,共7页
赋与诗歌、散文的密切关系由来有之。在唐代,诗、赋因用于科举考试而备受推崇,古文运动的兴盛也极大地促进了散文的发展;不仅如此,赋、诗、文三种文体之间呈现出共生互渗的局面。从叙事视角看,唐诗多借鉴赋的铺陈手法对事件进行曲折详... 赋与诗歌、散文的密切关系由来有之。在唐代,诗、赋因用于科举考试而备受推崇,古文运动的兴盛也极大地促进了散文的发展;不仅如此,赋、诗、文三种文体之间呈现出共生互渗的局面。从叙事视角看,唐诗多借鉴赋的铺陈手法对事件进行曲折详细的叙述和情感想象的描写,赋化倾向凸显;同时,唐赋的诗化趋势也日渐突出,主要体现为用诗化的语言敷衍故事,从而使赋富于诗性意境与郁勃诗情。唐代散文因受唐赋问答结构与韵散体制的影响而显现出辞赋化特征,反过来唐代散文的散体句式与浑灏气势又深刻影响了唐赋的发展而使唐赋呈现出鲜明的散文化倾向。从中国人的叙事思维及中国文学叙事传统的发展进程看,唐代社会掀起一股喜好讲故事的潮流,在此潮流的引领下,唐人不光用传奇小说叙事,也尝试用散文、诗、赋等文体叙事,这充分体现出唐人叙事思维与能力的成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唐赋 唐诗 唐代散文 叙事 赋文互渗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