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60篇文章
< 1 2 3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马克思主义文学批评的当代形态问题 被引量:2
1
作者 詹艾斌 《广东社会科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18年第1期144-152,256,共9页
马克思主义文学批评的当代形态是一个极为重要的理论命题。它鲜明地指向当下中国文学批评的主导形态的建设,致力于发展中的马克思主义文学批评在中国文学批评语境下主导性存在地位的确认和强化。建构马克思主义文学批评的当代形态在很... 马克思主义文学批评的当代形态是一个极为重要的理论命题。它鲜明地指向当下中国文学批评的主导形态的建设,致力于发展中的马克思主义文学批评在中国文学批评语境下主导性存在地位的确认和强化。建构马克思主义文学批评的当代形态在很大程度上表现为在当下时代与世界语境下,在马克思主义世界观与方法论视野内,对于马克思主义文学批评经典形态的坚持与发展。文学批评研究者需要有效而明确地确立其总体理论态度,形成一些基本的理论观念,并从马克思恩格斯的文学批评的基本特质与精神出发,积极开展中国语境下的马克思主义文学批评的当代形态建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马克思主义文学批评 当代形态 主导形态的建构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论当代文化批评的四种形态 被引量:1
2
作者 肖明华 《文艺理论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21年第5期195-206,共12页
晚近三十年,由于社会文化语境的变迁,文艺学界出现了文化批评。其中有出于对大众文化兴起所产生的认知兴趣,于是兴发阐释批评;也有因知识分子身份变迁的焦虑,所以才激发了批评的冲动;还有为了突破学科化的规约,或知识人本有的公共诉求... 晚近三十年,由于社会文化语境的变迁,文艺学界出现了文化批评。其中有出于对大众文化兴起所产生的认知兴趣,于是兴发阐释批评;也有因知识分子身份变迁的焦虑,所以才激发了批评的冲动;还有为了突破学科化的规约,或知识人本有的公共诉求等不同原因所导致的文化批评实践。凡此种种所建构的文化批评,可以被分为作为"大众文艺批评"的文化批评、作为"文化研究"的文化批评、作为"文化讨论"的文化批评和作为"文学批评"的文化批评等几个类别。考察诸种文化批评,我们可以发现,尽管它们之间有区别,比如在研究对象的选择上有不同侧重,在公共性的观念上有自觉和不自觉之分;但总体而言,它们都有跨学科的知识视野、面向当下社会文化发言的公共情怀以及维护知识生产的有效性的自觉等共同的习性。继承文化批评近三十年的传统,对于当前文艺、文化乃至社会的发展来说都是有价值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文化批评 公共性 文化研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杨晦文艺学研究的学术成就与历史贡献
3
作者 詹冬华 《文史哲》 CSSCI 北大核心 2013年第6期103-114,164,共12页
作为一个与时代同步的世纪学人,杨晦不仅见证了20世纪中国社会变迁的历史进程,同时还见证并参与了中国现代学术产生发展的各个环节。在六十多年的学术生涯中,杨晦将创作、翻译、批评、文论、哲学、历史融为一炉,中西汇通,博观约取,自铸... 作为一个与时代同步的世纪学人,杨晦不仅见证了20世纪中国社会变迁的历史进程,同时还见证并参与了中国现代学术产生发展的各个环节。在六十多年的学术生涯中,杨晦将创作、翻译、批评、文论、哲学、历史融为一炉,中西汇通,博观约取,自铸伟词,显示了老一辈文艺理论家的学术襟怀与思想风范。20世纪二三十年代,杨晦与冯至等人共同创办"沉钟社",通过话剧创作、外国文学译介等形式参与了中国新文学的建设。40年代,杨晦自觉运用马克思主义理论,以"文艺社会"的辩证关系作为理论地基,对古今中外的作家作品展开了精辟深入的读解评骘,显示了一个现实主义批评家执著的理性批判精神。在文艺基础理论建设方面,提出了文艺"公转""自转"说、"农民派"、"农民文艺"等理论范畴。50年代,杨晦致力于中国文艺思想史学科的建设,在元曲研究方面用功颇勤,提出了不少真知灼见。杨晦晚年专情于培植学术后进,当今诸多学术名流均为其门墙,为中国当代学术人才梯队的建设作出了重大贡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杨晦 文艺学研究 沉钟社 “文艺一社会”观 “公转”“自转”说 农民文艺 中国文艺思想史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大视野、大文论与大著作——评杜书瀛先生新著《从“诗文评”到“文艺学”》
4
作者 詹艾斌 《艺术百家》 CSSCI 北大核心 2014年第5期263-266,共4页
杜书瀛先生是一位令人敬重的前辈学者,对于学术他始终怀着一种虔敬的心态;近年来依然笔耕不辍,而且,在自己的学术领地里成绩斐然.2013年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出版的《从“诗文评”到“文艺学”——中国近三千年诗学文论发展历程的别样解... 杜书瀛先生是一位令人敬重的前辈学者,对于学术他始终怀着一种虔敬的心态;近年来依然笔耕不辍,而且,在自己的学术领地里成绩斐然.2013年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出版的《从“诗文评”到“文艺学”——中国近三千年诗学文论发展历程的别样解读》是他的又一力作,应该说,这也是他从事学术研究几十年来经验积累及其深厚学养的一次集中体现.细致拜读之后,笔者形成了一些鲜明而又强烈的主要印象,也围绕着它们有了些许认识和思考,现分述如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文艺学 诗文评 杜书瀛 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文论 大视野 著作 学术研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论《穆天子传》的文体学价值
5
作者 刘伏玲 《中山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12-22,共11页
《穆天子传》具有较高的文体学价值。该书包含了“碑”“戒敕”“策”“谣”“吟”“诗”等文体,为人们了解古代文体的使用环境、功能等提供参照与借鉴。“白云谣”“西王母吟”“黄竹诗”是古人学习的范本,多收入类书、文学作品集。从... 《穆天子传》具有较高的文体学价值。该书包含了“碑”“戒敕”“策”“谣”“吟”“诗”等文体,为人们了解古代文体的使用环境、功能等提供参照与借鉴。“白云谣”“西王母吟”“黄竹诗”是古人学习的范本,多收入类书、文学作品集。从“白云谣”等诗的历代接受中可以窥见“谣”“吟”文体的发展流变。瑶池赋诗不仅成为古典小说重要母题,还成为经典结构,被唐传奇吸收后,促进了小说向雅正发展。环形结构让人物有了广阔的活动空间,使小说呈现出空间深广、恢弘雄放的气象。其正型与奇型让读者产生稳定与神秘两种不同的心理感受。《穆天子传》语言风格质朴、典雅,因其由不同篇章组合而成,故简洁、赡缛两种语言风格共存。其经典的细节描写意味着小说与诗歌、史书具有不同的叙述风格,呈现出别样风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穆天子传》 文体 小说 结构 语言风格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深化文艺美学研究 弘扬中华美学精神 被引量:14
6
作者 陶水平 《江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5年第3期11-21,共11页
美学不仅是一门学问、一门学术,更是一种精神、一种智慧。当代美学研究要实现从知识和学问向精神和智慧的提升,传承与弘扬中华美学精神是必由之路。中华美学是世界上最重视生命价值与精神追求的美学形态,传承与弘扬中华美学精神是当代... 美学不仅是一门学问、一门学术,更是一种精神、一种智慧。当代美学研究要实现从知识和学问向精神和智慧的提升,传承与弘扬中华美学精神是必由之路。中华美学是世界上最重视生命价值与精神追求的美学形态,传承与弘扬中华美学精神是当代美学研究的一个重要理论课题,文艺美学理论工作者责无旁贷。"兴"是中华古典文艺美学中最重要最具民族特色的基元性范畴,"兴"论美学是中华古典艺术和美学的文化原型,也是中华美学精神最生动的集中体现,"兴"论美学研究对于彰显中华美学精神具有重要意义。立足文艺美学研究角度,以中华古典兴论美学为例,探讨如何深化文艺美学研究,实现兴论美学的现代转化,使之成为中国当代文艺美学的重要理论基础,从而传承与弘扬中华美学精神。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华美学精神 元范畴 天人合一 兴论美学 文艺美学 生命精神 超越精神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论古代小说代指性人物的叙事功能及其文学意义——以王婆描写为中心 被引量:5
7
作者 杨志平 《学术论坛》 CSSCI 北大核心 2016年第8期92-99,共8页
"王婆"这一指称符号在古代文献中普遍存在,以古代小说作品较为突出。王婆是古代小说中代指性人物与卑微角色的典型代表,此人物处于实体人物与虚化人物的中间地带,主要是作为功能性角色而出现的,具有符号指涉、关锁情节与"... "王婆"这一指称符号在古代文献中普遍存在,以古代小说作品较为突出。王婆是古代小说中代指性人物与卑微角色的典型代表,此人物处于实体人物与虚化人物的中间地带,主要是作为功能性角色而出现的,具有符号指涉、关锁情节与"闲叙"生事等多重叙事价值。王婆集多重身份于一身,不属于类型人物或扁形人物,它对于通俗小说创作与发展而言有着重要意义,主要表现在凸显通俗小说的编创特性与文体品味、反映小说人物角色设置与叙写的复杂性、演绎经典小说的经典效应等三方面。古代小说中王婆们的存在提供了一个重新审视关于人物叙写意义的不同向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古代小说 王婆 代指性人物 叙事功能 文学意义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国古代时间意识与早期文学观念——以先秦孔门儒学为中心的考察 被引量:3
8
作者 詹冬华 《文史哲》 CSSCI 北大核心 2012年第5期17-28,共12页
中国古代时间意识与早期文学观念之间存在着深层次的意义和逻辑关联。《周易》"观乎天文,以察时变;观乎人文,以化成天下"体现了先秦时期时间意识与文学观念的双重转变。"天文"是"天时"的外化形式,在先民... 中国古代时间意识与早期文学观念之间存在着深层次的意义和逻辑关联。《周易》"观乎天文,以察时变;观乎人文,以化成天下"体现了先秦时期时间意识与文学观念的双重转变。"天文"是"天时"的外化形式,在先民的意识和行为中经历了"自然时间神灵时间道德时间"的降解过程,它构成了"人文"的逻辑前提。"人文"追求永恒的道德典律,呈现为一种"超时间"。"天文"与"人文"都是"道"的变现形式,两者共同构成了早期文学的本源,并对后世文学观念产生了重大影响。到孔子时代,时间与神灵、王权进一步剥离,呈现为一种天人相参、活泼机变的时机化时间。"人文"的内涵更加明确,主要体现为"仁义"、"礼乐"、"中庸"、"君子"等富含时间意蕴的价值新标的,两者相辅相成,最终影响到孔子对文艺本质功用的认识及其时机化的解诗方式。孔子所提出的"游于艺"与"成于乐"等诗学命题具有丰富的时间意蕴,它显示了一个"时者"看待文艺本质功用的存在论视角。"游于艺"亦即"游于时",是在一种非对象化、非现成性的审美时间中发现生命的意义。取象于天时的"乐"昭示着天地大化不断创生的过程,同时也在"既济未济"、"终始"的转续中凸显生存本身的"无竟性"。孔门师徒以时间性思维解诗,多在诗歌情境的转换中引发领会仁德等重大问题的时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古代 时间意识 文学观念 孔子 文艺本质 解诗方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禅宗与江西宋代散文的文化景观 被引量:1
9
作者 刘松来 周兴泰 《武汉大学学报(人文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2年第4期105-110,共6页
禅宗和文学同时在江西宋代达至鼎盛并在全国引领风骚,由此构成了一道亮丽的文化景观。关于禅宗与文学之间的联系,以往的研究大多集中在诗歌领域,其实禅宗对散文的影响同样不可小觑。仅就江西宋代散文的内容而言,这种影响至少表现在三个... 禅宗和文学同时在江西宋代达至鼎盛并在全国引领风骚,由此构成了一道亮丽的文化景观。关于禅宗与文学之间的联系,以往的研究大多集中在诗歌领域,其实禅宗对散文的影响同样不可小觑。仅就江西宋代散文的内容而言,这种影响至少表现在三个方面:记载禅宗历史或阐释禅学思想;忘怀荣辱的达观胸襟与向往闲适的人生理想;人生如寄与世情梦幻的生命感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宋代 江西 禅宗 散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当前文艺与理论批评中的审美价值观 被引量:2
10
作者 赖大仁 《中州学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07年第4期226-231,共6页
当代文艺不断向审美价值立场回归,这具有一定的必然性。但如何理解文艺的审美特性与价值功能,实际上存在很大分歧。当前文艺审美观念上的一些偏向,必然会影响文艺实践中的审美价值取向。文艺审美本性论、审美快感论、审美日常生活化是... 当代文艺不断向审美价值立场回归,这具有一定的必然性。但如何理解文艺的审美特性与价值功能,实际上存在很大分歧。当前文艺审美观念上的一些偏向,必然会影响文艺实践中的审美价值取向。文艺审美本性论、审美快感论、审美日常生活化是当前文艺与理论批评中影响较大的审美价值观。事实上,文艺审美本性论,意味着文艺拒绝责任与使命,仅仅以自我为中心,自娱自乐;既不能解释文艺的历史发展,更无法回应当今时代文艺的发展要求。审美快感论使审美学意义上的感性解放,被替换成了生物学意义上的感官欲望的放纵,使人的精神美感下降为动物式的官能快感。这不仅会造成审美本身的异化,同时也将导致人性的异化。文艺审美的日常生活化一方面使文艺从精英回归大众,从艺术回归生活,在民间生活中获得生命力及消费市场;但另一方面,文艺审美也往往不得不屈从日常生活中审美消费的潮流,从而不断降低艺术审美的水准,消解真正的艺术审美精神。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审美价值观 文艺审美本性论 审美快感论 审美日常生活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阿尔都塞和“意识形态国家机器” 被引量:8
11
作者 艾蒂安·巴里巴尔 吴子枫 《现代中文学刊》 2013年第2期94-99,共6页
雅克·比岱和法国大学出版社建议我为阿尔都塞遗著《论再生产》的再版写一篇补充性的介绍文字,他们1995年编辑出版该著作后,就从未停止过向我提出这个请求。这个建议打动了我,让我感到荣幸,我也非常高兴他们接受我用几年前所写... 雅克·比岱和法国大学出版社建议我为阿尔都塞遗著《论再生产》的再版写一篇补充性的介绍文字,他们1995年编辑出版该著作后,就从未停止过向我提出这个请求。这个建议打动了我,让我感到荣幸,我也非常高兴他们接受我用几年前所写的一篇文章作为对他们这项出版事业的支持。这篇文章虽用别的语言发表过,但还没有用法文刊发过。它就是我为这部著作的“论意识形态”那一章的希伯菜语译本(阿里拉·阿邹雷编)所草拟的“序”2。我不想改动这篇文章,因为,实际上在这篇文章中,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意识形态国家机器 阿尔都塞 大学出版社 编辑出版 出版事业 文章 补充性 再生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论清遗民书法取向——以《鼎脔》周刊为中心
12
作者 祝童 刘松来 《南京艺术学院学报(美术与设计)》 CSSCI 北大核心 2019年第4期114-119,共6页
清遗民作为一个特殊群体,其书法取向一定程度上代表了清代书法道统。《鼎脔》乃中国第一份研究金石书画之报刊,其编者、作者多有着浓厚之遗民情结。考察该刊所载书法文献,书风上受到碑学流波影响较深,然帖学面貌依旧成熟,并占据主要优势... 清遗民作为一个特殊群体,其书法取向一定程度上代表了清代书法道统。《鼎脔》乃中国第一份研究金石书画之报刊,其编者、作者多有着浓厚之遗民情结。考察该刊所载书法文献,书风上受到碑学流波影响较深,然帖学面貌依旧成熟,并占据主要优势;书学上,虽难以避免"碑眼看帖"之思维局限,然尊六朝而不卑唐,持中秉正,维护帖学传统。要之,以《鼎脔》为纽带之遗民书法,从书风与书学方面,皆反映出"帖学为体,碑学为用"之书法取向,一定层面上,再次打破了学术界长期以来关于清末碑学一家独大之论断。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清遗民 书法 《鼎脔》 王修 碑学 帖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赵树理小说的双重叙述主体与形式政治
13
作者 王龙洋 《现代中文学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5期83-91,共9页
从叙事学角度来看,赵树理小说的一个特征于他借用中国传统话本小说“说”的叙事方式的同时,又有现代小说“写”的叙事方式,即说书人与叙述者的双重叙述主体并存,说书人偏重与拟在场读者的关系,而叙述者侧重文本性的虚构世界。赵树理采... 从叙事学角度来看,赵树理小说的一个特征于他借用中国传统话本小说“说”的叙事方式的同时,又有现代小说“写”的叙事方式,即说书人与叙述者的双重叙述主体并存,说书人偏重与拟在场读者的关系,而叙述者侧重文本性的虚构世界。赵树理采用双重叙述主体的目的在于,将隐含读者打造为在场化的“听众”与文本化的“读者”合一的角色:一方面是通过在场说书人的方式,召唤隐含读者,另一方面,又通过叙述者的客观叙述,来展示一种新的政治秩序存在的价值和必要性。这种双重叙事主体方式,显示了赵树理利用传统文学的形式,将其改造为适合新的意识形态表达的需要,也反映了革命文学形式自身的意识形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赵树理 双重叙述主体 说书人 叙述者 《登记》 《孟祥英翻身》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论《红楼梦》中的世情人伦空间
14
作者 詹冬华 郭佾 《江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6期128-136,共9页
《红楼梦》以建筑为实体场景,营构了一个真实可感的伦理空间,包含两个层面:一是以贾元妃为中心的君臣伦理空间,表现为上下尊卑的空间性伦理;二是以贾母为中心的长幼伦理空间,呈现出先后长幼的时间性伦理,两者均表现为母系伦理模式。与... 《红楼梦》以建筑为实体场景,营构了一个真实可感的伦理空间,包含两个层面:一是以贾元妃为中心的君臣伦理空间,表现为上下尊卑的空间性伦理;二是以贾母为中心的长幼伦理空间,呈现出先后长幼的时间性伦理,两者均表现为母系伦理模式。与此同时,《红楼梦》还以各种建筑、自然场地为依托,营造出彰显人物情感、心性、气度的情感空间,并将“情”提升到本体高度。伦理空间是该小说叙事得以展开的重要外部因素,情感空间则是其释放美学力量的关键内部因素,两者交融互渗,契合相偕,共同生发出小说的悲剧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红楼梦》 伦理空间 情感空间 悲剧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空间批评的内在精神意蕴 被引量:5
15
作者 詹艾斌 戴彧 《江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5年第2期60-65,共6页
空间批评作为20世纪后半叶西方知识及政治领域进程中呈现的显著之"空间转向"所明确出来的空间理论在文学批评领域的话语实践,为我们提供了新的批评理论视角与考察路径,具有相当重要的意义。空间批评其整体精神意蕴主要表现在... 空间批评作为20世纪后半叶西方知识及政治领域进程中呈现的显著之"空间转向"所明确出来的空间理论在文学批评领域的话语实践,为我们提供了新的批评理论视角与考察路径,具有相当重要的意义。空间批评其整体精神意蕴主要表现在哲学意蕴、社会学意蕴与文学意蕴三个方面。理解了这一整体精神意蕴,也就在根本意义上把握住了空间批评乃至于空间理论的思想内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空间批评 内在精神意蕴 空间理论 思想内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文学活动中主体性问题的当下思考 被引量:4
16
作者 詹艾斌 唐婷 欧阳小勇 《江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07年第5期61-65,共5页
主体性是历史地发展着的;关注和探究生成中的人的主体性的当下形态是当前思考文学活动中主体性问题的一种根本性要求。人的主体性的历史建构应该遵循和符合人的自由与全面发展这一最高目的;在此目的论视野下,才能更为合理地进行流动的... 主体性是历史地发展着的;关注和探究生成中的人的主体性的当下形态是当前思考文学活动中主体性问题的一种根本性要求。人的主体性的历史建构应该遵循和符合人的自由与全面发展这一最高目的;在此目的论视野下,才能更为合理地进行流动的、多样的同时也是时代性的主体性的建构。在以上总体思考的基础上,结合现实并参考学界的有关认识着重强调与之密切相关的两个方面的问题:其一,文学需要高扬人的主体性;其二,需要对文学主体的观念意识和精神状态问题给予深度关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文学主体性 人的主体性的当下形态 目的论视野 当下思考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叙事观念的转变:从可靠叙述到不可靠叙述 被引量:9
17
作者 陈志华 《江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8年第3期62-68,共7页
在传统文学叙事文本中,叙述的可靠性已经成为作家创作、读者阅读的一个前在条件。对于理性的追求、对文艺社会功用说的推崇、作者权威的确立等是导致可靠叙述传统的主要因素。而不可靠叙述的生成语境包括社会历史环境与文化思想的影响... 在传统文学叙事文本中,叙述的可靠性已经成为作家创作、读者阅读的一个前在条件。对于理性的追求、对文艺社会功用说的推崇、作者权威的确立等是导致可靠叙述传统的主要因素。而不可靠叙述的生成语境包括社会历史环境与文化思想的影响以及文学自身的发展。不可靠叙述不等同于文学虚构。叙事策略的巧妙运用与历史文化语境变迁最终导致不可靠叙述的形成。从可靠叙述到不可靠叙述反映了叙事观念的转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可靠叙述 不可靠叙述 叙事策略 历史文化语境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文体”与“体格”——朱熹《诗经》文体论解读 被引量:2
18
作者 汪泓 赵勇 《江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2014年第5期58-64,共7页
朱熹把"文体"与传统的"音韵"、"训诂"注《诗》重点并置,充分体现了他自觉的文体意识。《诗集传》对《诗经》文势相贯特点的重视,是对毛诗《传》《笺》《正义》的继承;而对《诗经》辞气的整体把握、对&qu... 朱熹把"文体"与传统的"音韵"、"训诂"注《诗》重点并置,充分体现了他自觉的文体意识。《诗集传》对《诗经》文势相贯特点的重视,是对毛诗《传》《笺》《正义》的继承;而对《诗经》辞气的整体把握、对"温柔敦厚"的伦理意识所形成的含蓄文体风格的提倡,则是重涵养功夫的理学视野为朱熹带来的对前人的突破。有关体裁分类的辨析,朱熹引当时诗学已普遍使用的"体格"观念入《诗经》学,认为大小《雅》是对固有音乐典范的再创作,并将风雅正变与文体风格的正变关联起来。朱熹有关《诗经》的文体批评对后世产生了重要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朱熹 文体 体格 《诗经》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时空视阈下的审美心胸理论 被引量:5
19
作者 詹冬华 《文史哲》 CSSCI 北大核心 2016年第4期84-97,166,共14页
审美心胸表现为一种空明澄澈、通豁无碍的心境,这实际上是一种自由的心理时空,是对自然社会时空秩序的超越。中国古代审美心胸理论关涉到三个层面的时空:"自然时空"、"心理时空"、"形式时空",这三个层面... 审美心胸表现为一种空明澄澈、通豁无碍的心境,这实际上是一种自由的心理时空,是对自然社会时空秩序的超越。中国古代审美心胸理论关涉到三个层面的时空:"自然时空"、"心理时空"、"形式时空",这三个层面紧密关联,构成了审美时空的三个基本维度。有限的生命与无限的宇宙之间的根本对立,引发"心理时空"对"自然时空"的塑型与超越,这也是艺术审美发生的存在论依据,但"心理时空"还必须转化并落实到具体的意象符号亦即"形式时空"上。老庄的"虚静"说、佛禅的"空静"论均为审美心胸理论提供了思想上的支撑,但两者仅从哲学上对"自然时空"与"心理时空"的关系进行了充分的阐发,而对"形式时空",特别是审美时空三层面之间的共生相依关系并未作明确论述。魏晋以降,"虚静"("空静")说被后世文艺理论家用于诗文、书画等各个艺术领域,在庄禅的"道体时空"、"佛性时空"之外,拓展了审美意象的"形式时空",审美心胸理论才实现了从哲学到美学、艺术学的完美变身,并逐步得到充实与完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古代 审美心胸 自然时空 心理时空 形式时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西游记》的空间观及其文化渊源 被引量:2
20
作者 詹冬华 孙瑾 《江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22年第5期122-129,共8页
《西游记》建构了一个包含天上、地上、地下的纵横向交叉的立体空间体系,它承载了中国早期文化传统中的原发性空间观念,并通过神话想象的方式表达出来;但该空间观又超越了早期空间方位辨识以及地理位置确立等层面,而上升到对空间与权力... 《西游记》建构了一个包含天上、地上、地下的纵横向交叉的立体空间体系,它承载了中国早期文化传统中的原发性空间观念,并通过神话想象的方式表达出来;但该空间观又超越了早期空间方位辨识以及地理位置确立等层面,而上升到对空间与权力秩序之间隐秘关联的探寻,表现为对纵向空间价值差序的凸显。该空间价值差序背后隐藏了一个时间性根因,此即生命的有限性与宇宙的无限性之间的尖锐冲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西游记》 空间观 文化渊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3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