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4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论叙事中物的流动及其对故事形态的影响 被引量:2
1
作者 傅修延 丁玫 《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5期13-24,共12页
流动性深刻地介入了当代社会生活,叙事学应将物的流动纳入视野,关注其对故事形态的影响。叙事中物的流动不但生产出新的时空场域,助力于讲述的持续与延展,其本身也构成一种相对独立的事件,在一些作品中甚至能看到物对人的嘲弄与摆布。... 流动性深刻地介入了当代社会生活,叙事学应将物的流动纳入视野,关注其对故事形态的影响。叙事中物的流动不但生产出新的时空场域,助力于讲述的持续与延展,其本身也构成一种相对独立的事件,在一些作品中甚至能看到物对人的嘲弄与摆布。物的流动还可为故事进程注入新的动力,或将事件推向令人惊愕的发展方向,或为人物的行动选择提供更多的可能。叙事在一般人理解中是讲述人物的行动,其实物在时空中流动的同时也在生成自己的故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流动 施动 路径 分合
在线阅读 下载PDF
18—19世纪中西异域叙事比较——以图像文本为中心
2
作者 倪爱珍 《江海学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23年第4期246-254,共9页
18—19世纪是中西文化交流碰撞最激烈的时期,双方都积极地利用各种符号、媒介讲述他者故事。其中,图像叙事颇具特色,不仅表现在画报、插图、地图等新型印刷文本上,还表现在陶瓷、丝绸、漆器、金银器等器物文本上。异域叙事的核心问题是... 18—19世纪是中西文化交流碰撞最激烈的时期,双方都积极地利用各种符号、媒介讲述他者故事。其中,图像叙事颇具特色,不仅表现在画报、插图、地图等新型印刷文本上,还表现在陶瓷、丝绸、漆器、金银器等器物文本上。异域叙事的核心问题是如何处理相异性,不同的处理方式形成不同的叙事模式。中西方文化首次碰撞时都采用神话叙事模式,但建构的异域形象不同。此后,中国在中华上邦思想主导下形成了稳定的意识形态叙事模式,西方则在现代化进程的不同阶段采用不同的叙事模式,18世纪中期以前为乌托邦,此后则为意识形态与乌托邦共存,不过前者为社会乌托邦,后者只是审美乌托邦。图像文本中的异域叙事研究,既是文字文献角度研究的有益补充,也为今日中西异域叙事提供一些启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异域叙事 神话 乌托邦 意识形态 陶瓷图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丝巾与中国文艺精神 被引量:1
3
作者 傅修延 《江海学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23年第4期239-245,共7页
丝巾是中国当代文化中一个能见度很高的流行物,对其作深度考察有利于增进对中国艺术精神与审美传统的理解。把丝巾与丝袜相对照,可以看出它们代表灵与肉、理性与非理性、形而上与形而下之间的对立。丝巾的可上可下、可系可解和可挥可甩... 丝巾是中国当代文化中一个能见度很高的流行物,对其作深度考察有利于增进对中国艺术精神与审美传统的理解。把丝巾与丝袜相对照,可以看出它们代表灵与肉、理性与非理性、形而上与形而下之间的对立。丝巾的可上可下、可系可解和可挥可甩,赋予其灵性、自足和超脱等特质。丝巾让身体显得轻盈,在把这一方织物抛向空中的同时,人们也享受到一种与万有引力作抗争的飞升感。丝巾并非新潮之物,国人早有佩戴丝巾的传统,唐代女性“披画披帛”参加正式聚会甚至被规定为一种制度。唐君毅指出飘带精神非西方文学艺术之所长,中国女性服饰的特色在于“衣服通体如一飘带”,这一点在敦煌飞天身上体现得最为充分,其拖曳长长彩云的身姿体现了一种音乐的律动。飞天的起源虽在印度,但这一形象却像天安门前的华表一样成为华夏艺术的象征,中华文明的融合性与包容性于兹可见一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丝巾 飘带精神 审美传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论再部落化之后的再去部落化
4
作者 刘碧珍 《江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23年第3期123-128,共6页
微信主体是人机结合的赛博格,凭借无限的空间生产能力满足自我延伸的需求,形成差序格局,让我们在陌生人社会再部落化。然而现实与虚拟的边界日益模糊,自我的游离和过于强大困扰并阻碍人们在私人与公共空间中自由穿梭。拥有多个平行空间... 微信主体是人机结合的赛博格,凭借无限的空间生产能力满足自我延伸的需求,形成差序格局,让我们在陌生人社会再部落化。然而现实与虚拟的边界日益模糊,自我的游离和过于强大困扰并阻碍人们在私人与公共空间中自由穿梭。拥有多个平行空间的微信主体,在生产与打开一个空间时必然关闭与折叠其他空间。个体自我意识的复苏导致情感纽带与现实功能匮乏的群组走向瓦解,这是非自然部落化的必然宿命,也是虚拟世界的日常。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微信 空间生产 自我 意识 去部落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