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9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叙事的无所不在与叙事学的与时俱进——“叙事的符号与符号的叙事:广义叙事学论坛”综述 被引量:10
1
作者 肖惠荣 曾斌 《江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5年第1期67-72,共6页
2014年11月6-7日,"叙事的符号与符号的叙事——广义叙事学论坛"学术研讨会在南昌召开。本次会议由江西省哲学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江西师范大学叙事学研究中心、南开大学文学院、江西师范大学文学院和江西省社会科学院中国叙事学研究... 2014年11月6-7日,"叙事的符号与符号的叙事——广义叙事学论坛"学术研讨会在南昌召开。本次会议由江西省哲学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江西师范大学叙事学研究中心、南开大学文学院、江西师范大学文学院和江西省社会科学院中国叙事学研究中心联合主办,江西师范大学叙事学研究中心承办。南开大学文学院和江西省各高校及科研机构的近百名师生参加了会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叙事学研究 江西师范大学 叙事伦理 叙述学 小说叙事 次叙述 叙事作品 中国古代小说 叙事传统 文学叙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国外可能世界叙事理论研究述评 被引量:14
2
作者 周志高 《中国文学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16年第2期9-14,共6页
叙事学研究从经典叙事学阶段进入后经典叙事学阶段之后,因其包容性和开放性更显蓬勃发展之势。近年来,在探讨虚构叙事与现实世界之间关系的问题时,国外一些学者提出了可能世界叙事理论,研究主要包括:一、从本体论出发,将虚构叙事视为籍... 叙事学研究从经典叙事学阶段进入后经典叙事学阶段之后,因其包容性和开放性更显蓬勃发展之势。近年来,在探讨虚构叙事与现实世界之间关系的问题时,国外一些学者提出了可能世界叙事理论,研究主要包括:一、从本体论出发,将虚构叙事视为籍由语言力量建构起的可能世界、具有自身的本体独立性,文学中可能世界的界限也就成了表达或想象力的界限;二、引入了叙事模态的概念,将可能世界理论与叙事语义学联系在一起,分析叙事文本世界的层次模型、叙事文本中人物的表征世界与文本现实世界之间的复杂互动关系;三、从读者认知角度考察了虚构世界的类型学;四、应用可能世界理论重新整合"叙事性"概念,研究电子媒介、超文本中的可能世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可能世界叙事理论 国外研究 述评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许逊传说的符号叙事学解读 被引量:4
3
作者 傅修延 《江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5年第1期60-66,共7页
凡是千古不磨的民间传说,其中必定蕴藏着地域文化的精华与智慧。饱受洪涝之苦的历史事实,导致许逊降服孽龙的民间传说在鄱阳湖流域长期讲述。水体涨落激发的生态敏感与自然敬畏,使水患在人们的想象中化作一条兴风作浪的孽龙,孽龙最后的... 凡是千古不磨的民间传说,其中必定蕴藏着地域文化的精华与智慧。饱受洪涝之苦的历史事实,导致许逊降服孽龙的民间传说在鄱阳湖流域长期讲述。水体涨落激发的生态敏感与自然敬畏,使水患在人们的想象中化作一条兴风作浪的孽龙,孽龙最后的束手就擒反映了赣人战胜自然灾害的强烈愿望。江西为人杰地灵之邦,涌现过许多彪炳千古的人物,但最终竟然是许逊这位外省籍人士赢得了民间百姓的永远纪念,究其原因,还是因为伏波安澜在水患频仍的江西乃是压倒一切的头等大事。许逊的"铁柱镇蛟"实际上是启迪人们植树造林,用扎入地下的草木根须来涵蓄水源保育土壤,其谶语"天下大乱,此地无忧"意为广种树木之后,江西将具有旱涝保收的地区竞争优势,而"北沙高过肩,城里出神仙"则指出"哪里有危险,哪里就有救"。总而言之,许逊传说提示与自然博弈应怀敬畏、尊重与怜惜之心,以自然力量相互制约方为正道。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许逊 传说 叙事 符号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重返“听觉”:听觉研究中的众声协奏——“听觉与文化”学术研讨会综述 被引量:9
4
作者 曾斌 易丽君 《江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6年第2期86-91,共6页
2015年12月25-27日,"听觉与文化"学术研讨会在江西南昌召开。研讨会由江西省哲学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江西师范大学叙事学研究中心主办,江西师范大学文化研究院、外国语学院、文学院和国际教育学院联合协办。与会学者围绕"听觉与文... 2015年12月25-27日,"听觉与文化"学术研讨会在江西南昌召开。研讨会由江西省哲学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江西师范大学叙事学研究中心主办,江西师范大学文化研究院、外国语学院、文学院和国际教育学院联合协办。与会学者围绕"听觉与文化"这一核心话题,畅所欲言,各抒己见,对听觉与文化等相关理论与实践问题进行了热烈而深入的探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江西师范大学 国际教育学院 叙事学研究 理论与实践 音景 文本意义 寓言故事 核心话题 参会专家 讲诵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试论叙事中的偷听 被引量:8
5
作者 傅修延 易丽君 《江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8年第2期57-62,共6页
从偷听者和偷听对象主观意愿的角度,可以把叙事中的偷听分为四类:一是从"无心"到"有意",二是从一开始就"有意",三是在"无心"与"有意"之间,四是偷听者受到偷听对象的反制。偷听可以... 从偷听者和偷听对象主观意愿的角度,可以把叙事中的偷听分为四类:一是从"无心"到"有意",二是从一开始就"有意",三是在"无心"与"有意"之间,四是偷听者受到偷听对象的反制。偷听可以为故事的发展和转折提供动力,还有凸显人物性格的妙用,因此中外叙事作品中的偷听事件屡见不鲜,但此类描写出现的根本原因,还是因为人类社会的群居模式使得自觉不自觉的偷听成为生活中的常态。对这一行为作细致的观察与分类,能使我们更深刻地认识叙事艺术的丰富与微妙。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偷听 叙事 无心 有意 反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叙事与听觉空间的生产 被引量:23
6
作者 傅修延 《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20年第4期89-98,共10页
人类社会进步的一大标志,是由空间中事物的生产发展到空间本身的生产。口头叙事用声音覆盖住一定范围的空间,剧场、影院和音乐厅等实体空间容纳了形形色色的叙事交流。戏剧是前工业时代最具人气效应的大众传播,为使人们集中注意力,演出... 人类社会进步的一大标志,是由空间中事物的生产发展到空间本身的生产。口头叙事用声音覆盖住一定范围的空间,剧场、影院和音乐厅等实体空间容纳了形形色色的叙事交流。戏剧是前工业时代最具人气效应的大众传播,为使人们集中注意力,演出方面需要筑起环绕整个剧场的“声墙”。评价和议论也是叙事消费的重要方式,一些注重“被看”的消费者甚至把传播场所当作社交平台。今人电脑屏幕上不时弹出的评论性字幕(弹幕),使消费者产生和人边看边聊的感觉,微信群中的“聊天”亦属虚拟空间中的互动。影院中的环绕立体声把观众与银幕世界包裹进一个统一的听觉空间,模糊乃至消弭了两者之间的界限。罗兰·巴特声称小说世界与咖啡馆、立体声音响有相似之处,巴赫金说陀思妥耶夫斯基的复调小说以各种声音的对话为中心,中国古代小说则努力用书场感征服读者。叙事从一开始就是一种生产听觉空间的行为,今人采用的叙事手段越来越丰富,但从实质上说仍未摆脱对听觉交流的模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叙事 听觉空间 空间生产 大众传播 剧场 巴赫金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幻听、灵听与偶听——试论叙事中三类不确定的听觉感知 被引量:26
7
作者 傅修延 《思想战线》 CSSCI 北大核心 2017年第3期99-110,共12页
叙事作品中的幻听、灵听和偶听源于听觉感知的不确定性,这三类不确定的"听"分别处在真实性、可能性与完整性的对立面上:幻听的不真实在于信息内容的虚假;灵听的不可能是由于信息交流的渠道过于离奇;偶听的不完整缘于信息的碎... 叙事作品中的幻听、灵听和偶听源于听觉感知的不确定性,这三类不确定的"听"分别处在真实性、可能性与完整性的对立面上:幻听的不真实在于信息内容的虚假;灵听的不可能是由于信息交流的渠道过于离奇;偶听的不完整缘于信息的碎片化。就不确定的程度而言,幻听甚于灵听,而灵听又甚于偶听。感知的不确定必定造成表达的不确定,但迷离恍惚的听觉事件往往能使文本内涵变得更加摇曳多姿,带给读者更大的想象空间和更多的咀嚼意趣。不仅如此,这类不确定的"听"还能为故事的始发、展开和转向提供动力,对人物性格的凸显与作品题旨的彰明,亦有画龙点睛般的贡献。对幻听、灵听和偶听进行系统的梳理辨析,有助于更深刻地认识讲故事艺术的丰富与微妙。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幻听 灵听 偶听 不确定 叙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红楼梦》听觉叙事刍议 被引量:10
8
作者 杨志平 《文艺理论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17年第1期180-188,共9页
《红楼梦》的听觉叙事较为普遍,它极大地提升了小说自身的艺术价值,对凸显小说多重意蕴起着重要作用。《红楼梦》的听觉叙事有力地推动了情节演述,成功地强化了人物塑造,精妙地传达了小说寓意,有效地增强了小说的诗化意味。在阅读与研... 《红楼梦》的听觉叙事较为普遍,它极大地提升了小说自身的艺术价值,对凸显小说多重意蕴起着重要作用。《红楼梦》的听觉叙事有力地推动了情节演述,成功地强化了人物塑造,精妙地传达了小说寓意,有效地增强了小说的诗化意味。在阅读与研究《红楼梦》的过程中理应对其中的听觉叙事予以充分关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红楼梦》 听觉叙事 情节演述 人物塑造 深度寓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论叙事中声音的再现方式 被引量:3
9
作者 周志高 张曦月 《南昌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CSSCI 2021年第5期123-132,共10页
从可能世界理论来看,叙事作品中的虚构世界就是一个可能的世界,它模拟了现实世界,具有自身的独立性、完整性和丰富性,包含多种感官与认知。虽然媒介即是讯息,但是不同媒介承载的讯息量和讯息样态是不同的。媒介作用于人类的感官,从而使... 从可能世界理论来看,叙事作品中的虚构世界就是一个可能的世界,它模拟了现实世界,具有自身的独立性、完整性和丰富性,包含多种感官与认知。虽然媒介即是讯息,但是不同媒介承载的讯息量和讯息样态是不同的。媒介作用于人类的感官,从而使不同感官对意义世界的生成产生不同的作用。从口语转化为文字之后,视觉媒介的阅读取代了听觉媒介的声音。关于叙事中的声音如何获得再现的问题,每个作者自有其高明之处,不仅可以运用语言的节奏韵律、对原声的模仿、以形状拟声等叙述技巧,还可以用人物行动来表现声音等,这赋予了作者更多想象空间和叙述自由,更好地表达关于声音事件的感觉与认知。声音之所以具有强大的力量,具备麻醉、催眠、召唤的法力,是因为它们被赋予了克里斯玛特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叙事 声音 再现 克里斯玛 意义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耳朵里的故事——文学叙事的三种聆听模式辨析 被引量:3
10
作者 周志高 《中国文学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21年第4期26-33,40,共9页
耳朵是人类接收声音的器官。和眼睛受到视角的限制不同,耳朵对声音的接收是全方位的。对于纷至沓来的声音,人类具有足够的智慧和方法进行处理。法国声音理论家皮埃尔·舍费尔提出了人类倾听的三种基本模式:因果聆听、语义聆听、简... 耳朵是人类接收声音的器官。和眼睛受到视角的限制不同,耳朵对声音的接收是全方位的。对于纷至沓来的声音,人类具有足够的智慧和方法进行处理。法国声音理论家皮埃尔·舍费尔提出了人类倾听的三种基本模式:因果聆听、语义聆听、简化聆听。因果聆听是最常见的,它是为了获得发声源的聆听。语义聆听是指为了对一段信息进行解释而编码或组织语言的聆听模式。简化聆听是指那种以声音本身的特点为中心的聆听模式,与它的因果和意义无关。综合运用三种不同的聆听模式,读者可以辨析和享受许多美妙的故事,更好地理解叙事蕴含的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听觉叙事 因果聆听 语义聆听 简化聆听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虚构叙事中的听声辨义 被引量:3
11
作者 周志高 《南昌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2018年第4期111-118,共8页
听觉在叙事中的重要意义不言自明,对它的研究是叙事研究应有的题中之义。如何聆听出叙事作品中的意义,米歇尔·希翁提出了三种聆听模式:因果聆听、语义聆听和简化聆听。对于声音的分类,莫里·谢弗提出了基调音、信号音和标志音... 听觉在叙事中的重要意义不言自明,对它的研究是叙事研究应有的题中之义。如何聆听出叙事作品中的意义,米歇尔·希翁提出了三种聆听模式:因果聆听、语义聆听和简化聆听。对于声音的分类,莫里·谢弗提出了基调音、信号音和标志音。不同的声音之间可以构成如视觉感知概念中的"图"和"底"的关系,但是,声音的这种关系并不是一成不变的,它与社会文化、听者的心理状态、听者和音景的关系有关。声音之间的"图"和"底"的关系可能会发生突转,但是,声音无论是与重要事件抑或与次要事件有关,都能在虚构叙事中构成特殊的意义,对于建构虚构叙事中的声音景观起着支撑作用。当我们对虚构叙事进行听声辨义时,能够揭开虚构世界的另一层神秘面纱。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虚构叙事 听觉 意义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重返历史现场:“五七干校”文学的散文叙事
12
作者 颜敏 张明智 《当代文坛》 CSSCI 北大核心 2016年第1期129-134,共6页
从"五七干校"文学的沉重历史记忆中,我们可以瞥见当代知识分子曾经的苦难人生和屈辱心灵,也可以发现一代知识群体重返历史现场的精神维度和思想限度,还可以感知人世间的生命残缺与人性幽暗。这种文学的历史记忆与我们关于未... 从"五七干校"文学的沉重历史记忆中,我们可以瞥见当代知识分子曾经的苦难人生和屈辱心灵,也可以发现一代知识群体重返历史现场的精神维度和思想限度,还可以感知人世间的生命残缺与人性幽暗。这种文学的历史记忆与我们关于未来的预设密切关联。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五七干校 散文叙事 知识分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使石头具有石头性:“物”与陌生化叙事理论的拓展 被引量:11
13
作者 唐伟胜 《思想战线》 CSSCI 北大核心 2019年第6期136-143,共8页
俄国陌生化理论建构中,“物”扮演了非常重要的作用:陌生化理论的核心是超越日常语言对“物”的表征,让它变得陌生,从而在场于读者思维。如果使用海德格尔的“工具分析”术语,陌生化理论就是要打破语言的惯常用法,让读者能够感知“坏掉... 俄国陌生化理论建构中,“物”扮演了非常重要的作用:陌生化理论的核心是超越日常语言对“物”的表征,让它变得陌生,从而在场于读者思维。如果使用海德格尔的“工具分析”术语,陌生化理论就是要打破语言的惯常用法,让读者能够感知“坏掉的”语言及其表达的事物。但是,陌生化理论似乎满足于让“物”对读者在场,而无意探讨如何让读者感知更为陌生的、深不可测的“物”的真实。思辨实在论以及面向物的哲学(object-oriented ph ilosophy)中关于“物”的论述,可以从两个方面对陌生化叙事理论进行拓展:(1)在叙述视角和叙述声音中消除人类理性痕迹,使“物”超越人类对它进行的镜像式和象征式表征,进入自在自为的真实界;(2)突出“物”的灵性和主体性,使之逃逸人类的操控。这两个方向的拓展都能让读者感受/发现更陌生的“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陌生化叙事理论 面向物的哲学 怪异实在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论叙述声音 被引量:13
14
作者 傅修延 刘碧珍 《江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7年第3期110-119,共10页
把叙事中的某些表达称为叙述声音,其实是一种譬喻,因为它们像是发自有自我意识的主体。通过辨识文本中或隐或显的迹象,可以发现叙述声音存在的踪影。人类对声音的倾听可分为因果倾听、语义倾听和还原倾听,它们分别聚焦于声音发生的原因... 把叙事中的某些表达称为叙述声音,其实是一种譬喻,因为它们像是发自有自我意识的主体。通过辨识文本中或隐或显的迹象,可以发现叙述声音存在的踪影。人类对声音的倾听可分为因果倾听、语义倾听和还原倾听,它们分别聚焦于声音发生的原因、声音传递的意义以及无关原因和意义的声音本身,这三种模式同样可以用来倾听叙述声音。在叙事学发展过程中,叙述声音一直是理论家关注的焦点。迄今为止学界有四种与叙述声音有关的观点值得注意:一是叙述声音即作者的声音,二是叙述声音即叙述者的声音,三是叙述声音即文本中的所有声音,四是叙述声音即修辞手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叙述声音 倾听 迹象 意识 因果 语义 还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论聆察 被引量:25
15
作者 傅修延 《文艺理论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16年第1期26-34,共9页
汉语中的"观察"(focalization)一词目前主要指"看",因此需要创建一个与其平行主要指"听"的概念——"聆察"(auscultation)。在既往的感知体验中,聆察的缺位是一种司空见惯的现象,因为"读... 汉语中的"观察"(focalization)一词目前主要指"看",因此需要创建一个与其平行主要指"听"的概念——"聆察"(auscultation)。在既往的感知体验中,聆察的缺位是一种司空见惯的现象,因为"读图时代"的一大弊端是以目代耳。无论是英国浪漫诗人济慈主张的"消极的能力",还是法国解构学者所说的"最大的好客就是倾听",目的都在于恢复曾为人类常态的安静倾听,抵抗现代生活中日益喧嚣的自说自话。一些重要的文学作品由于未被人作仔细的聆察,其中一些重要的听觉信息至今还处于明珠暗投状态。诉诸听觉的讲故事行为本是人类最早从事的文学活动,从"听"的角度重读文学艺术作品,有助于扭转视觉霸权造成的感知失衡,这可以说是传媒变革形势下"感知训练"的题中应有之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聆察 倾听 叙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因声而听、因听而思和因听而悟——试论闻声之作的三重境界 被引量:9
16
作者 傅修延 邱宗珍 《江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9年第2期33-41,共9页
人类并非只凭视觉生存,闻声之作中的因声而听、因听而思和因听而悟,代表听觉反应由浅入深的三重境界。因声而听中包含着某种专注与期待,因而常被用来营造余音袅袅的隽永意境;因听而思则如开启人物心扉的钥匙,一些作家笔下的"听觉... 人类并非只凭视觉生存,闻声之作中的因声而听、因听而思和因听而悟,代表听觉反应由浅入深的三重境界。因声而听中包含着某种专注与期待,因而常被用来营造余音袅袅的隽永意境;因听而思则如开启人物心扉的钥匙,一些作家笔下的"听觉意识流"更促进了叙事文学的"向内转";因听而悟意味着思想在声音刺激下冲破壅塞,于刹那间绽放出灿烂的火花,与其有关的讲述往往形成作品的华彩乐章。这三重境界都可以被用来单做文章——或为故事讲述提神醒脑,或为事件进程别辟蹊径,或为描绘人物画龙点睛,或为彰明题旨提供标示。在当前这个过分倚重视觉的"读图社会",人们的听觉敏感和想象力正在逐渐丧失,由此造成闻声之作成为当今文坛上的稀缺物质。讲故事本来是一项诉诸听觉的行为,从听觉角度重温叙事作品中的相关书写,既是为了抵抗日趋严重的视听失衡,也是对人类叙事"初心"的一种回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闻声之作 听觉感知 三重境界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论作为能指的面容 被引量:6
17
作者 傅修延 《江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22年第1期44-56,共13页
面容是一种表意的能指,人之为人在于有一张被内在精神“照耀”的脸。人类可以用无数创造物来证明自己的优秀,但最好的证明还是自己这副经历了漫长演化过程的面容。前语言阶段的面容沟通是往后一切沟通手段的根本、基础和出发点,人类学... 面容是一种表意的能指,人之为人在于有一张被内在精神“照耀”的脸。人类可以用无数创造物来证明自己的优秀,但最好的证明还是自己这副经历了漫长演化过程的面容。前语言阶段的面容沟通是往后一切沟通手段的根本、基础和出发点,人类学家把面部表情看作语言,心理学家进一步指出这种语言是四海通行的“世界语”。代表各种面部表情的图形符号不仅提示面容的在场,还能在一定程度上弥补文字交流的不足。中华为礼仪大国,儒家从一开始就把面容纳入规训范围。外貌描写是对叙事能力的一大考验,莱辛的“化美为媚”着眼于从动态角度描摹面容,我们的古人早就认识到应该“弃静取动”,所谓“深描”就是写出“态”或“媚态”。面容的吸引力与人物的行动力成正比,要让读者相信故事中那些几近疯狂的行动是可能的,先得充分展示面容对行动者内心的剧烈扰动。麦克卢汉主张“媒介即信息”,即通过什么去感知决定感知到的是什么,这一观点有助于理解面容为什么成为“读图时代”备受关注的对象。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面容 叙事 符号 表情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我们正在失去倾听的能力——试论新媒介交流中的视听失衡 被引量:1
18
作者 刘碧珍 《当代传播》 CSSCI 北大核心 2016年第4期37-39,54,共4页
在新媒介时代,视觉依旧是人们主要的感知方式。即便在具有语音功能的微信叙事中,听觉互动也尚未真正实现。以微信叙事为代表的新媒介交流,本质上仍是一种"媒介中心主义",虽然可以帮助人们"重新部落化",但却是一种&q... 在新媒介时代,视觉依旧是人们主要的感知方式。即便在具有语音功能的微信叙事中,听觉互动也尚未真正实现。以微信叙事为代表的新媒介交流,本质上仍是一种"媒介中心主义",虽然可以帮助人们"重新部落化",但却是一种"非自然"或"反自然"的部落化。这一交流状态也是线性思维的产物。因而,在视觉文化至上的时代,我们应该正视新媒介交流中视听失衡的现状,学会倾听。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新媒介交流 微信叙事 视觉交流 听觉互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听觉与文化”学术研讨会综述
19
作者 杨志平 《文艺理论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16年第4期216-216,共1页
当代中国文化较为引人注目的流行趋向,即是视觉文化的风起云涌,所谓读图时代、光影时代的来临云云,即可为最好的明证。然而,人的感官是多重的,片面地重视视觉而忽视其他感官,不仅影响到人自身接受信息的准确度,也会导致实践活动... 当代中国文化较为引人注目的流行趋向,即是视觉文化的风起云涌,所谓读图时代、光影时代的来临云云,即可为最好的明证。然而,人的感官是多重的,片面地重视视觉而忽视其他感官,不仅影响到人自身接受信息的准确度,也会导致实践活动的误判与误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当代中国文化 研讨会综述 学术 听觉 视觉文化 读图时代 实践活动 准确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