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9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江西省人口结构与区域经济关联分析 被引量:14
1
作者 郭泉恩 钟业喜 《地域研究与开发》 CSSCI 北大核心 2013年第6期111-115,共5页
以江西省91个县市为研究对象,从人口总量、年龄结构、文化结构和性别结构4个方面构建江西省人口的空间结构。运用灰色关联分析法,建立人口结构和区域经济相互作用的关联度矩阵和耦合模型。对江西省人口结构与区域经济耦合度进行聚类分析... 以江西省91个县市为研究对象,从人口总量、年龄结构、文化结构和性别结构4个方面构建江西省人口的空间结构。运用灰色关联分析法,建立人口结构和区域经济相互作用的关联度矩阵和耦合模型。对江西省人口结构与区域经济耦合度进行聚类分析,将91个区域单元划分为协调耦合区、磨合耦合区、拮抗耦合区和低水平耦合区4个类型。2010年江西省的人口结构与区域经济的关系以磨合耦合为主,拮抗耦合次之。从2000年到2010年,江西省人口结构与区域经济的耦合度呈上升趋势,关系趋于拮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人口结构 区域经济 灰色关联 江西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鄱阳湖生态经济区A级旅游景区空间结构研究 被引量:12
2
作者 郭泉恩 钟业喜 +2 位作者 李建新 王琪 黄哲明 《江西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北大核心 2012年第6期646-652,共7页
通过ArcGIS和地理集中系数、基尼系数、洛伦兹曲线等数理方法,对鄱阳湖生态经济区A级旅游景区的空间结构进行了探讨和分析,将2004、2007、2010和2012年4个时间段A级景区的数量进行对比,并将新增景区与交通干线、重要水系进行叠置,动态分... 通过ArcGIS和地理集中系数、基尼系数、洛伦兹曲线等数理方法,对鄱阳湖生态经济区A级旅游景区的空间结构进行了探讨和分析,将2004、2007、2010和2012年4个时间段A级景区的数量进行对比,并将新增景区与交通干线、重要水系进行叠置,动态分析A级景区空间结构的演化规律.研究结果表明:鄱阳湖生态经济区A级旅游景区在空间分布类型上属于集群分布,空间结构上呈多核-边缘结构,等级规模上为纺锤型结构,空间上呈现非均衡的分布态势,时间上呈现沿交通干线和主要水系的演变规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A级景区 空间结构 鄱阳湖生态经济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赣南原中央苏区中心城市的选择与培育 被引量:13
3
作者 文玉钊 陈文峰 +1 位作者 钟业喜 郭泉恩 《热带地理》 北大核心 2014年第4期568-576,共9页
对中心城市的选择与培育是欠发达地区区域发展必须解决的关键问题。在江西省社会经济数据及交通地理数据支持下,以2000、2005及2010年为时间断面,采用Kernel城市空间密度分析和"自下而上"的城市等级与腹地划分方法,从城市规... 对中心城市的选择与培育是欠发达地区区域发展必须解决的关键问题。在江西省社会经济数据及交通地理数据支持下,以2000、2005及2010年为时间断面,采用Kernel城市空间密度分析和"自下而上"的城市等级与腹地划分方法,从城市规模结构、等级结构与腹地结构3个角度对赣南原中央苏区城市体系演变进行研究,在此基础上识别出中心城市,并提出培育路径。研究结果表明,2000―2010年,赣南原中央苏区的城市人口规模正处于加速扩张阶段。城市规模空间结构呈现显著的核心―边缘特征,以赣州、吉安、瑞金、南城为中心的城市人口集聚核心区已经显现。以赣州、吉安、瑞金、南城为中心的城镇密集区释放出了显著的空间集聚效应,成为推进苏区城市化进程的重要增长极。苏区的城市等级可划分为3个等级,赣州、吉安、瑞金和南城一直是苏区最具辐射力的一级城市,其在城镇体系中的高等级城市地位已经比较稳固。在城市腹地结构演变上,尽管二级城市的腹地范围持续变动,但赣州、吉安、瑞金和南城4个一级城市的腹地范围始终保持稳定,这与其在城市等级中的稳定性高度吻合。研究认为,应选取赣州作为苏区主中心城市,选取吉安、瑞金、南城作为次中心城市;应从优化城市职能分工、壮大城市产业、做大城市城区、优化交通网络与加强制度创新等方面对中心城市进行培育。 展开更多
关键词 Kernel密度 自下而上 中心城市 中央苏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城市用地扩张与城市人口增长时空协调性研究 被引量:11
4
作者 李建新 钟业喜 蒋梅鑫 《江西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北大核心 2015年第3期319-325,共7页
基于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县域城市建成区和城市人口数据,引入Getis-Ord Gi*指数,构建用地扩张-人口增长协调性系数CI,对经济区31个县域进行时空协调性综合分析.结果表明:2001—2012年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土地城镇化水平及人口城镇化水平表现... 基于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县域城市建成区和城市人口数据,引入Getis-Ord Gi*指数,构建用地扩张-人口增长协调性系数CI,对经济区31个县域进行时空协调性综合分析.结果表明:2001—2012年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土地城镇化水平及人口城镇化水平表现出同步增长趋势,2者呈显著正相关;县域间土地城镇化进程空间差异较大,表现出南快北慢的总体趋势,人口城镇化进程差异相对较小;城市用地扩张与人口增长G值均呈高值集聚、低值分散的特征,南昌市为高值中心;人口城镇化与土地城镇化整体协调,但县域间协调性系数存在显著的非均衡性和空间差异性,CI值呈"特大城市>大城市>中等城市>小城市"的态势,昌九、浙赣线所组成的"┸"字型地带周围县域CI值较高,滨湖区及边缘区县域则较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地扩张 人口增长 协调性 鄱阳湖生态经济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江西省地理标志产品培育及其空间分布 被引量:11
5
作者 郭泉恩 钟业喜 +1 位作者 黄哲明 查紫君 《热带地理》 北大核心 2013年第4期444-449,共6页
基于模糊评价方法,对照质监、工商、农业三大系统对地理标志产品的申报和管理办法,建立地理标志培育指标体系,合理确定权重,从多方面对江西省706个名特优产品的培育潜质进行深入挖掘。最终根据评价结果将名特优产品划分为积极申报、优... 基于模糊评价方法,对照质监、工商、农业三大系统对地理标志产品的申报和管理办法,建立地理标志培育指标体系,合理确定权重,从多方面对江西省706个名特优产品的培育潜质进行深入挖掘。最终根据评价结果将名特优产品划分为积极申报、优先培育、重点培育3种类型.分析其空间分布发现:积极申报类产品品种丰富,且主要分布在江西省的东北和西南地区;优先培育类产品数量最多,除彭泽外在全省均有分布;重点培育类产品的种类全部是菜肴类和加工食品类,分布较为集中,主要分布在九江、抚州等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理标志 名特优产品 模糊评价 空间分布 江西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高铁时代赣南原中央苏区空间结构研究 被引量:7
6
作者 陈琳 钟业喜 文玉钊 《江西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北大核心 2013年第3期324-330,共7页
高速铁路作为一种显著改变区域可达性的交通设施,对区域空间结构的改变产生着关键影响.以ArcGIS为平台,在社会经济数据及交通地理数据的支持下,以2020年为时间断面,基于交通网络视角从各城市平均可达性格局、中心城市及其腹地划分,以及... 高速铁路作为一种显著改变区域可达性的交通设施,对区域空间结构的改变产生着关键影响.以ArcGIS为平台,在社会经济数据及交通地理数据的支持下,以2020年为时间断面,基于交通网络视角从各城市平均可达性格局、中心城市及其腹地划分,以及空间经济联系网络3个角度对高铁时代赣南原中央苏区区域空间结构进行测度.研究结果表明:高铁时代苏区内部可达性状况显著改善,出现明显的时空压缩效应,可达性最优城市群体在空间上集聚于昌吉赣深高铁沿线;基于小时圈影响范围的中心城市腹地划分结果显示,赣州的腹地范围最大,井冈山的腹地面积最小,吉安、瑞金、南城三者的腹地范围相差不大;苏区经济联系网络呈多中心放射状格局,苏区的对外经济联系网络内部空间差异特征明显.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铁 可达性 空间结构 中央苏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2000年以来江西省城市规模体系与空间体系的时空演变 被引量:4
7
作者 李建新 钟业喜 冯兴华 《热带地理》 北大核心 2014年第5期655-662,共8页
基于2001―2012年江西省各县市城市人口数据,结合ArcGIS和SPSS等分析工具,采用城市首位指数、分形等计量分析方法,对2000年以来江西省城市规模体系与空间体系的时空演变特征进行深入分析。结果表明:1)随着大城市和中等城市数目的增加,... 基于2001―2012年江西省各县市城市人口数据,结合ArcGIS和SPSS等分析工具,采用城市首位指数、分形等计量分析方法,对2000年以来江西省城市规模体系与空间体系的时空演变特征进行深入分析。结果表明:1)随着大城市和中等城市数目的增加,城市规模"金字塔"趋于合理;2)城市间人口规模的相对差距在扩大,绝对差距在缩小,城市等级规模趋于合理;3)城市首位度较高,属于典型的首位型城市分布;4)城市规模分维数较小且下降明显,大城市发展快于中小城市,城市发展总体处于集聚效益加速凸显阶段;5)城市规模空间体系演变表现出区域差异性、圈层集聚性以及轴线指向性等特征。最后指出江西省城市规模体系与空间体系存在特大城市数量过少、城市规模偏小、城市人口发育南北差距过大等问题并提出相应优化对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城市规模体系 城市空间体系 城市首位指数 分形 江西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秦汉以来江西省名人分布及其成因 被引量:1
8
作者 李波 刘影 冯兴华 《热带地理》 2016年第3期513-520,共8页
基于历代文献资料,结合历史文献追溯法、地理空间统计和GIS分析等方法,对江西省自秦汉以来的历史名人数量、分布特征、演变成因等方面进行研究。结果表明:从秦汉以来,江西省名人地域分布差异较大,赣中名人类型丰富,赣东北和赣南名人类... 基于历代文献资料,结合历史文献追溯法、地理空间统计和GIS分析等方法,对江西省自秦汉以来的历史名人数量、分布特征、演变成因等方面进行研究。结果表明:从秦汉以来,江西省名人地域分布差异较大,赣中名人类型丰富,赣东北和赣南名人类型较为单一,赣江、抚河、信江中下游地区为名人集中区域。随着历史的演变,名人类型及规模逐渐丰富,名人重心轨迹由赣北向赣中、赣南转移;名人分布与发展不平衡是各地不同的自然条件、经济、教育、交通和人口迁移、宗族、科举家族和好学之风等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名人 空间分布 成因 Kernel密度 重心模型 江西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高铁对中国城市可达性格局的影响分析 被引量:139
9
作者 钟业喜 黄洁 文玉钊 《地理科学》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4期387-395,共9页
基于列车时刻表数据,以地级城市为研究对象,通过提取两两中心城市间的最短交通时间,以平均可达性为度量指标,测算了全国31个中心城市的可达性水平,分析了高铁对中心城市可达性格局的影响。依据中心城市到全国地级城市的最短交通时间提... 基于列车时刻表数据,以地级城市为研究对象,通过提取两两中心城市间的最短交通时间,以平均可达性为度量指标,测算了全国31个中心城市的可达性水平,分析了高铁对中心城市可达性格局的影响。依据中心城市到全国地级城市的最短交通时间提取全国31个中心城市的一日交流圈范围,分析了中心城市的高铁效应,并选择北京、上海、广州、武汉、重庆5个中心城市作为典型案例,分析和探讨一日交流圈空间格局变化的影响因素。结果表明:1中心城市可达性水平与城市的空间区位及城市的对外交通条件关联密切;2高铁网络的发展使中心城市的可达性水平有所提升,受城市所处的空间区位及高铁建设条件的影响,不同城市的可达性改善程度存在差距;3高铁对中心城市一日交流圈范围拓展的影响显著且呈东中西差异分布,中心城市一日交流圈覆盖的地级市数量增加,在城市密集地区,地级市被叠加覆盖的次数增长;4中心城市一日交流圈的拓展与高铁线路布局走向一致,优越的中心地理位置有利于中心城市交流圈范围的扩大,地形、水域等地理障碍则会限制城市交流圈在不同方向上的拓展;5高铁网络的发展对改善城市可达性的作用正逐渐赶超城市空间区位对城市可达性水平的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心城市 铁路网络 可达性 一日交流圈 高铁效应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