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22篇文章
< 1 2 1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演变、转向与趋势:新媒体时代下的中国传播学研究——中国传播学会2014年年会暨新世纪的中国传播学学术研讨会综述 被引量:1
1
作者 李春雷 陈瑞华 《现代传播(中国传媒大学学报)》 CSSCI 北大核心 2014年第6期139-140,共2页
2014年4月17-18日,由中国传播学会主办、江西师范大学传播学院承办的“中国传播学会2014年年会暨新世纪的中国传播学学术研讨会”在江西南昌举行。来自中国传媒大学、复旦大学、澳门大学、北京大学、清华大学、
关键词 中国传播学 学术研讨会 研讨会综述 传播学研究 新媒体时代 学会 年会 演变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自反性现代化理论视域下的核心价值观传播——以大学生为受众的研究 被引量:7
2
作者 曾振华 《当代传播》 CSSCI 北大核心 2015年第5期109-112,共4页
大众媒体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传播上"力度大、效果微"的现状是当今新闻宣传工作存在的现实问题,本文从自反性现代化理论这一视域出发,从自反性现代化本身对其传播认同的影响,对其与日常生活融合不紧密带来的问题,对大学生心... 大众媒体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传播上"力度大、效果微"的现状是当今新闻宣传工作存在的现实问题,本文从自反性现代化理论这一视域出发,从自反性现代化本身对其传播认同的影响,对其与日常生活融合不紧密带来的问题,对大学生心理思维上的影响进而造成对核心价值观传播的认同困境这三个方面进行了阐述,指出要想在传播上使大学生真正接受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必须认真解决好以上三个基础性问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自反性现代化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大学生 传播 认同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春晚受众心理与传播效果:江西个案 被引量:1
3
作者 赵平喜 《重庆社会科学》 CSSCI 2011年第1期88-91,共4页
随着市场经济发展和传播媒介不断变革,受众对春晚的心理认同已发生变化。对江西省安福县老百姓的问卷调查发现:受众心理中文化认同情结和集体无意识纠结在一起;小品等语言类节目受到广泛欢迎;春晚的问题主要在于偏地域性和节目模式化等... 随着市场经济发展和传播媒介不断变革,受众对春晚的心理认同已发生变化。对江西省安福县老百姓的问卷调查发现:受众心理中文化认同情结和集体无意识纠结在一起;小品等语言类节目受到广泛欢迎;春晚的问题主要在于偏地域性和节目模式化等;受众心目中理想春晚的节目应该做到贴近生活;春晚的魅力和创新在于贯彻落实"三贴近";春晚传播应该进一步契合顺应新的传播环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春晚 受众心理 传播效果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从传播学经典公式“选择的或然率”解读成人涂色书的热销
4
作者 蔡立媛 《出版广角》 北大核心 2016年第2期11-13,共3页
本文以传播学经典公式"选择的或然率"为分析公式,分析成人涂色书《秘密花园》热销的原因。从施拉姆"选择的或然率"公式来看,选择的或然率=报偿/费力的程度,"报偿的保证"即传播内容满足选择者需求的程度,&... 本文以传播学经典公式"选择的或然率"为分析公式,分析成人涂色书《秘密花园》热销的原因。从施拉姆"选择的或然率"公式来看,选择的或然率=报偿/费力的程度,"报偿的保证"即传播内容满足选择者需求的程度,"费力的程度"即内容的易得性和使用的难易程度。对于大部分读者而言,他们之所以选择《秘密花园》一书,在于报偿较高,费力程度低,因而选择的或然率较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成人涂色书 选择的或然率 报偿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畏感:对中国传统文化模式的一种解释
5
作者 邱新有 钟亮 《江汉论坛》 北大核心 2025年第9期123-130,共8页
文化模式是文化共同体的本质属性。中国文化以其独特的道德氛围著称。从中国人的道德情感出发,可以将儒家伦理道德体系主导下形成的文化模式概括为畏感。畏感以敬畏为核心意蕴,所敬畏的对象——天命、权威与礼法,分别对应着自然秩序、... 文化模式是文化共同体的本质属性。中国文化以其独特的道德氛围著称。从中国人的道德情感出发,可以将儒家伦理道德体系主导下形成的文化模式概括为畏感。畏感以敬畏为核心意蕴,所敬畏的对象——天命、权威与礼法,分别对应着自然秩序、生活秩序和精神秩序,三者环环相扣构建了一个稳定而有序的社会网络。畏感塑造了中国人独特的人格特质、思维方式和行为逻辑,奠定了其道德品质的基础。在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历史进程中,畏感文化演化出新的时代价值,为中国之治提供了深层文化支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文化模式 畏感文化 中国文化 文化共同体 敬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微信舆情的传播特征及风险探析 被引量:46
6
作者 熊茵 赵振宇 《现代传播(中国传媒大学学报)》 CSSCI 北大核心 2016年第2期79-82,共4页
微信舆情对意识形态领域和现实社会产生重大影响。从传播特征来看,微信不仅仅具有社会化媒体的普遍共性,更具有自身独特气质。本研究揭示了"圈子"格局下的微信圈内舆情的"自组织调和"及圈群之间舆情压力逐级减少的... 微信舆情对意识形态领域和现实社会产生重大影响。从传播特征来看,微信不仅仅具有社会化媒体的普遍共性,更具有自身独特气质。本研究揭示了"圈子"格局下的微信圈内舆情的"自组织调和"及圈群之间舆情压力逐级减少的传播规律,分析了其隐匿性、社会动员和跨界勾连等不稳定的潜在风险,为舆情相关的工作提供了思路和方向性建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微信 舆情 圈子 风险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新时期红色文化的意义表达与传播机制探析 被引量:16
7
作者 孙平 熊平秀 于昊 《现代传播(中国传媒大学学报)》 CSSCI 北大核心 2015年第5期19-23,共5页
本文以红色文化的生存现状及其产生的原因为问题的缘由,在调查研究的基础上,围绕文化建设的三重性即:核心价值、社会服务与产业经济,深入分析传统文化、红色文化与现代文化的关系与协调发展问题。强调红色文化在当前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 本文以红色文化的生存现状及其产生的原因为问题的缘由,在调查研究的基础上,围绕文化建设的三重性即:核心价值、社会服务与产业经济,深入分析传统文化、红色文化与现代文化的关系与协调发展问题。强调红色文化在当前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实现中国梦中的地位和作用,以科学发展观及传播学理论为指导思想和理论支撑,对红色文化内涵和外延进行重新界定和阐释,以期建立一个具有针对性与可操作性的新时期红色文化传播机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红色文化 意义表达 传播机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大学生网络学习行为偏好、网络元认知与网络成瘾的关系研究 被引量:10
8
作者 罗蓉 刘铁川 +3 位作者 朱德龙 蒋寅泉 徐伟强 魏丽威 《心理学探新》 CSSCI 2014年第4期372-377,共6页
网络是大学生获取信息的重要方式,大学生对网络的认识水平,应用技能及自控能力会影响其上网行为,进而影响其学习和生活。本研究自编大学生网络元认知量表、网络学习行为调查问卷并应用网络成瘾诊断量表调查大学生网络学习行为偏好、网... 网络是大学生获取信息的重要方式,大学生对网络的认识水平,应用技能及自控能力会影响其上网行为,进而影响其学习和生活。本研究自编大学生网络元认知量表、网络学习行为调查问卷并应用网络成瘾诊断量表调查大学生网络学习行为偏好、网络元认知和网络成瘾的现状,并进一步分析网络元认知与网络成瘾等相关因素的关系。结果表明:大学生网络行为总体健康良好;大学生网络花费时间存在性别差异和时间段差异;大学生网络元认知水平分布呈正偏态,大学生网络元认知水平不存在性别差异,年级差异及专业差异;大学生网络成瘾比例较低,大学生网络成瘾性别差异显著;网络成瘾与网络元认知得分呈负相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网络元认知 网络行为偏好 网络成瘾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蝴蝶效应:微信谣言的传播机制 被引量:20
9
作者 蔡立媛 张金海 《当代传播》 CSSCI 北大核心 2015年第6期72-75,共4页
笔者认为,微信朋友圈的"蝴蝶效应"尤为显著。微信谣言作为新媒体谣言,在传播机制、功能、传播公式等方面都发生了变异。本文研究了微信谣言新的传播机制、异化的造谣者和传谣者不同的心理动因,对奥尔波特谣言公式提出了质疑,... 笔者认为,微信朋友圈的"蝴蝶效应"尤为显著。微信谣言作为新媒体谣言,在传播机制、功能、传播公式等方面都发生了变异。本文研究了微信谣言新的传播机制、异化的造谣者和传谣者不同的心理动因,对奥尔波特谣言公式提出了质疑,并从社会冲突论和社会功能论的视角思考微信谣言的规避与引导,指出微信谣言同时具有正负两种功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微信 谣言 蝴蝶效应 规避 调节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草根情结的异化:底层社会传播生态的另一种解读 被引量:15
10
作者 李春雷 易小军 《江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3年第6期32-37,共6页
本文以弗洛姆的异化理论为基础,以底层社会为视角,通过分析草根情结在底层社会自我传播、人际传播、组织传播、大众传播中的异化表象,考察媒介化社会视域下底层社会传播生态对草根情结异化的深刻影响,揭示出相互协调、良性互动的底层社... 本文以弗洛姆的异化理论为基础,以底层社会为视角,通过分析草根情结在底层社会自我传播、人际传播、组织传播、大众传播中的异化表象,考察媒介化社会视域下底层社会传播生态对草根情结异化的深刻影响,揭示出相互协调、良性互动的底层社会传播生态对于纾解阶层情绪、应对风险社会的重要性。文章认为社会转型时期结构断裂、功能落魄的底层社会传播生态成为草根情结异化的重要场域,这一生态中的大众传媒则起到了直接的催化作用。因此建构良好的底层社会传播生态成为规避草根情结异化的重要保证,而媒介作为"社会公器"理应在纾解草根负面情绪、草根理性启蒙。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草根情结 异化 底层社会 传播生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论中国乡村人际说服传播的三重情境——对雁门和杨村个案的再思考 被引量:7
11
作者 邱新有 章绍甫 《现代传播(中国传媒大学学报)》 CSSCI 北大核心 2011年第12期57-60,共4页
本文通过对两个个案研究的再解读,认为当代中国农村的说服传播中存在着三重情境:具体的传播场合构成了说服的微观情境,乡村的社会结构和文化网络构成了说服的中观情境,而国家的政策变迁则构成了说服的宏观情境。这三重情境以一种"... 本文通过对两个个案研究的再解读,认为当代中国农村的说服传播中存在着三重情境:具体的传播场合构成了说服的微观情境,乡村的社会结构和文化网络构成了说服的中观情境,而国家的政策变迁则构成了说服的宏观情境。这三重情境以一种"情境叠加"的方式影响着乡村社会的说服行为、说服内容以及说服效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人际说服 传播情境 多重情境叠加 乡村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从人际传播的角度对手机短信进行文本解读 被引量:7
12
作者 项国雄 黄小琴 《现代传播(北京广播学院学报)》 CSSCI 北大核心 2004年第6期127-129,共3页
关键词 人际传播 信息传播系统 对手 双向性 互动性 媒介 文本解读 手机短信 个人 体系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媒介内容产业生产趋势、困境与治理机制研究——基于新媒体传播生态的思考 被引量:5
13
作者 任慧 曹珊 李巍霞 《现代传播(中国传媒大学学报)》 CSSCI 北大核心 2014年第12期57-60,共4页
新媒体传播生态突变从根本上扭转了媒介内容生产与服务模式。当前媒介内容产业本质上是以内容及其服务模式再加工为主、以内容创造为辅的非线性生产模式。媒介内容产业存在内容失衡、内容产权置空、内容价值链断裂以及内容监管失效等隐... 新媒体传播生态突变从根本上扭转了媒介内容生产与服务模式。当前媒介内容产业本质上是以内容及其服务模式再加工为主、以内容创造为辅的非线性生产模式。媒介内容产业存在内容失衡、内容产权置空、内容价值链断裂以及内容监管失效等隐患。为此,文章提出了媒介内容治理理念,探讨媒体内容生产与治理机制建构取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媒介内容产业 内容生产 内容创新 内容治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教育博客的大学生自主学习 被引量:12
14
作者 刘敏 钟志贤 《远程教育杂志》 2007年第4期56-59,共4页
博客作为一种新型网络工具和网络文化现象,已受到越来越多的教育者关注。教育博客的出现,是一种教育技术手段进步的反映,影响或改变着我们的思维习惯、教育、学习和沟通交流方式。本文分析了教育博客的特点、大学生自主学习的意义和传... 博客作为一种新型网络工具和网络文化现象,已受到越来越多的教育者关注。教育博客的出现,是一种教育技术手段进步的反映,影响或改变着我们的思维习惯、教育、学习和沟通交流方式。本文分析了教育博客的特点、大学生自主学习的意义和传统自主学习的局限,讨论了教育博客在大学生自主学习中的应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BLOG 教育博客 自主学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大众传媒对农传播存在的问题与对策 被引量:6
15
作者 李和平 肖华锋 《农业考古》 北大核心 2006年第6期317-320,共4页
大众传媒在对农传播过程中存在环境、传媒结构和传媒功能等失衡问题,通过加强环境建设、鼓励传媒深入农村、提供切实有效的农业信息,可以促进农村经济进一步发展。
关键词 大众传媒 对农传播 传媒结构 传媒功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红色文化的传播价值和传播策略 被引量:54
16
作者 曾振华 《当代传播》 CSSCI 北大核心 2008年第6期97-99,共3页
红色文化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在长期的革命和建设中积淀起来的一种特殊的文化类型,蕴涵着丰富的革命精神和厚重的历史文化内涵。发挥红色文化的精神作用,就要强化红色文化的传播意识、树立红色文化的营销传播观念、尊重红色文化的... 红色文化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在长期的革命和建设中积淀起来的一种特殊的文化类型,蕴涵着丰富的革命精神和厚重的历史文化内涵。发挥红色文化的精神作用,就要强化红色文化的传播意识、树立红色文化的营销传播观念、尊重红色文化的传播规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红色文化 传播 价值 传播策略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传播距离与村民接受选举信息效果关系初探 被引量:4
17
作者 邱新有 金若晗 《求实》 CSSCI 北大核心 2010年第9期85-88,共4页
农村选举信息传播是一种"叠状"模式下的效果失衡。笔者在对艾村调查资料的基础上,提出了传播距离的概念,并从时空和心理两个层面剖解时空距离的远近和心理距离的亲疏对村民接受选举信息传播效果的影响。
关键词 传播距离 选举信息 效果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文化传播中的听觉转向与听觉文化研究 被引量:19
18
作者 陆涛 《中州学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14年第12期95-99,共5页
在当代社会,人类的文化传播主要通过视觉文化的传播来完成。到了21世纪,在人类文化传播的历史上,又出现了听觉转向,取代了视觉转向,听觉文化越来越受到学界的关注。对学术研究来说,听觉文化研究是一个新的课题,但听觉文化作为一种文化... 在当代社会,人类的文化传播主要通过视觉文化的传播来完成。到了21世纪,在人类文化传播的历史上,又出现了听觉转向,取代了视觉转向,听觉文化越来越受到学界的关注。对学术研究来说,听觉文化研究是一个新的课题,但听觉文化作为一种文化形态却古已有之,中西文化史上都是如此。研究听觉文化主要有三层价值:首先,从符号学的角度看,象与音都是语言符号中必不可少的因素,听觉文化研究可以引起人们对音的关注;其次,从文化研究的角度看,听觉文化研究可以消除视觉文化研究的弊端;最后,从存在论的角度看,听觉文化研究与人类的存在息息相关,人类就生活在一个听觉的世界中。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文化传播 视觉文化 听觉转向 听觉文化研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从传播的仪式观看乡村文化的嬗变 被引量:7
19
作者 邱新有 罗杏 《江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3年第6期38-41,共4页
本文以詹姆斯·凯瑞的传播仪式观为视角,分析我国乡村传统文化衰落的原因以及当今我国乡村文化的表现形态。文章认为,随着现代社会的转型与发展,乡村文化共享公共空间的衰退以及乡村文化仪式和传播主体的缺失是导致乡村传统文化逐... 本文以詹姆斯·凯瑞的传播仪式观为视角,分析我国乡村传统文化衰落的原因以及当今我国乡村文化的表现形态。文章认为,随着现代社会的转型与发展,乡村文化共享公共空间的衰退以及乡村文化仪式和传播主体的缺失是导致乡村传统文化逐渐衰落的重要原因。同时指出乡村文化在嬗变的过程中逐渐与异质文化互动融合,在传统文化日益衰落的同时形成了乡村多元文化混杂的现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传播仪式观 乡村文化 传统文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突发群体性事件后情绪传播机制研究 被引量:34
20
作者 李春雷 雷少杰 《现代传播(中国传媒大学学报)》 CSSCI 北大核心 2016年第6期61-66,共6页
媒介化社会的日臻成熟从技术层面加快了抗争性政治的议程设置,而情绪传播则成为贯穿突发群体性事件的一项关键因子。本文以百度百科PX词条修改事件为例,通过对事件当事一方的实地调研并结合SPSS软件的分析,认为双方情绪对垒的动因在于... 媒介化社会的日臻成熟从技术层面加快了抗争性政治的议程设置,而情绪传播则成为贯穿突发群体性事件的一项关键因子。本文以百度百科PX词条修改事件为例,通过对事件当事一方的实地调研并结合SPSS软件的分析,认为双方情绪对垒的动因在于二者之间话语逻辑的本位性差异。在情绪肇始之初,通过一系列完整的象征性体认,双方的情绪面貌从个体到群体均得到了深刻描摹。而由此生发出的情绪螺旋则呈现出近似于"情绪循环"效应的传播机理,情绪在分布、效能、频率三个维度进行了一连串的集中爆发,建构了一个扩散与传播的依赖路径。而新媒体平台的落地性又使得情绪传播的溢散路径更为通达,运作空间更为广袤。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群体性事件 新媒体 情绪传播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1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