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题名湿地松在鄱阳湖区沙化土地恢复中的试验研究
被引量:4
- 1
-
-
作者
曹昀
陆远鸿
朱悦
杨杰
王秀文
李生
-
机构
江西师范大学地理与环境学院
江西师范大学//鄱阳湖湿地与流域研究教育部重点实验室
-
出处
《生态环境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5期741-746,共6页
-
基金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41361017)
江西省科技计划项目(20132BBF60079)
-
文摘
鄱阳湖区沙化土地属于南方荒漠化的典型类型,其生态治理与恢复对区域生态文明建设具有重要意义。2009—2016年在鄱阳湖区都昌县沙化典型区建立110 hm^2沙化土地恢复试验区,通过监测不同沙化区的湿地松(Pinus elliottii)的树高、胸径、冠幅等指标,分析沙地生态恢复试验区内不同沙化程度(轻度、中度、重度)人工栽植的湿地松的恢复状况,选择最佳生物量参考模型估算不同沙化区湿地松地上生物量及其在不同器官中的分配比重。结果表明:(1)轻度沙化区湿地松生长速率较快,2016年9月树高和胸径平均值分别为457 cm和8.61 cm,其树高平均增长达58 cm·a^(-1);中度、重度沙化区树高分别为303 cm、289 cm,胸径为5.95 cm、6.93 cm,树高平均增长分别为38 cm·a^(-1)和36 cm·a^(-1);(2)2016年9月,轻度、中度、重度沙化区湿地松冠幅比移栽时(10.63 cm)分别增加了22倍、18倍、17倍;(3)湿地松树干生物量占地上总生物量的比重不断增加,枝生物量比重不断减少,叶生物量比重基本保持稳定,轻度沙化区地上生物量(10 241.55 g)远大于中度(4 333.56 g)和重度沙化区(6 173.16 g);(4)鄱阳湖土地沙化区土壤养分含量低,湿地松的生长主要受气温和降水量两个环境因子的共同影响,气温对湿地松生长的影响大于降水量。湿地松在鄱阳湖土地沙化区干旱贫瘠地带也能旺盛生长。本研究结果可为亚热带地区沙化土地的生态恢复和资源利用等方面提供依据和参考。
-
关键词
湿地松
鄱阳湖
沙化土地
试验研究
-
Keywords
P. elliottii
Poyang Lake
desertification area
recover experiment
-
分类号
S718.45
[农业科学—林学]
X17
[环境科学与工程—环境科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