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2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宁夏贺兰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生态系统服务功能评估 被引量:4
1
作者 李慧杰 李婉婷 +3 位作者 王兵 牛香 梁咏亮 李静尧 《林草资源研究》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25-33,共9页
生态系统服务功能能够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探究宁夏贺兰山国家级保护区生态系统服务功能对统筹山水林田湖草沙一体化保护和系统治理具有重要意义。以森林和草地生态系统长期观测研究与服务功能评估系列国家标准为基础,应用林业小班数... 生态系统服务功能能够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探究宁夏贺兰山国家级保护区生态系统服务功能对统筹山水林田湖草沙一体化保护和系统治理具有重要意义。以森林和草地生态系统长期观测研究与服务功能评估系列国家标准为基础,应用林业小班数据,结合分布式测算方法,选取保育土壤、林木养分固持、涵养水源、固碳释氧、净化大气环境等5项生态系统服务功能对保护区森林和草地生态系统进行效益评估。结果表明:宁夏贺兰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森林和草地生态系统服务功能物质量在空间分布格局中呈东北高、西南低的变化趋势;价值总量为28.27亿元/a,其中,涵养水源、保育土壤功能位列前2位,是宁夏贺兰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森林和草地生态系统的主要服务功能。保护区未来应进一步加强森林经营管理,合理优化树种结构和林龄结构,提升森林生态系统质量,充分发挥生态系统服务功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态系统服务 涵养水源 价值评估 服务功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生态系统服务功能与景观格局耦合协调度研究——以武陵山区退耕还林工程为例 被引量:19
2
作者 李慧杰 牛香 +1 位作者 王兵 赵志江 《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13期4316-4326,共11页
生态系统服务功能与景观格局演变关系极为密切,研究生态系统服务功能与景观格局的耦合协调度对于区域发展具有重要意义。以武陵山区退耕还林工程为例,参照国家标准和行业标准,采用分布式测算方法、景观格局指数分析和耦合协调度模型等方... 生态系统服务功能与景观格局演变关系极为密切,研究生态系统服务功能与景观格局的耦合协调度对于区域发展具有重要意义。以武陵山区退耕还林工程为例,参照国家标准和行业标准,采用分布式测算方法、景观格局指数分析和耦合协调度模型等方法,旨在揭示武陵山区退耕还林工程生态系统服务功能与景观格局二者耦合协调关系。结果表明:(1)2005—2017年间武陵山区退耕还林工程各项生态服务功能物质量均以15倍左右速度增长,生态系统服务空间分布格局最佳区域由西部地区逐渐向东南扩大;(2)武陵山区景观演变存在时空差异,1995—2005年景观格局变化更为明显,变化区域集中在中西部地区,2005—2015年与之相比,景观格局变化空间上更为分散;(3)武陵山区退耕还林工程生态系统服务与景观格局演变存在较高水平的耦合以及高水平的协调性。研究结果可为武陵山区土地利用规划及退耕还林工程进一步实施提供科学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态系统服务 转移密度 景观指数 耦合协调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辽宁省森林生态系统水土保持功能研究 被引量:7
3
作者 许庭毓 牛香 王兵 《温带林业研究》 2021年第1期21-26,共6页
【目的】对辽宁省森林生态系统涵养水源功能和保育土壤功能进行评估,并分析其空间格局及维持机制,为保障区域粮食生产安全、推进林业生态工程的合理建设、加大东北黑土地保护力度以推进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提供科学依据。【方法】以2017... 【目的】对辽宁省森林生态系统涵养水源功能和保育土壤功能进行评估,并分析其空间格局及维持机制,为保障区域粮食生产安全、推进林业生态工程的合理建设、加大东北黑土地保护力度以推进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提供科学依据。【方法】以2017年辽宁省森林资源二类调查数据为基础,结合辽宁省及周边省份的森林生态站监测数据,基于影子工程法、等效替代法等服务功能的核算方法,根据国家标准《森林生态系统服务功能评估规范》(GB/T 38582—2020)计算不同地市、不同优势树种组的涵养水源量、固土量、保肥量,分析其空间变化及不同优势树种组之间的差异。【结果】2017年辽宁省森林生态系统调节水量为208.20×10^(8)m^(3),固土量为24846.82×10^(4)t,保肥量为2198.03×10^(4)t,空间分布上呈现东部大于西部大于中部的分布格局,优势树种组中,柞树组、落叶松组和油松组具有明显的优势。影响森林生态系统水土保持功能发挥的主要因素有森林资源面积、起源、人为干扰程度和气候条件等。【结论】在今后的造林规划中要重视中部地区,对各优势树种组进行合理的管护和经营,可以更有效的发挥森林生态系统的功能,保障全省的国土安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涵养水源 固土 保肥 森林生态系统 水土保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辽宁省森林生态系统服务功能空间格局 被引量:6
4
作者 许庭毓 牛香 王兵 《中国水土保持科学》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6期100-107,共8页
为了直观反映辽宁省林业建设的成效,基于辽宁省2017年森林资源二类调查数据和生态连清数据,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标准GB/T 38582—2020《森林生态系统服务功能评估规范》,应用分布式测算方法,对辽宁省森林生态系统保育土壤、林木养分... 为了直观反映辽宁省林业建设的成效,基于辽宁省2017年森林资源二类调查数据和生态连清数据,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标准GB/T 38582—2020《森林生态系统服务功能评估规范》,应用分布式测算方法,对辽宁省森林生态系统保育土壤、林木养分固持、涵养水源、固碳释氧、净化大气环境5项服务功能进行评估,并探讨生态系统服务功能的空间格局,,利用灰色关联分析研究服务功能的影响因素。结果表明:1)辽宁省森林生态系统2017年固土量为2.84亿t;保肥量2198.03万t,林木养分固持量59.00万t,固碳量1938.55万t;释氧量4440.79万t;提供负离子3.89×10^(25)个;吸收气体污染物量79.32万t,滞纳TSP量为1.02亿t,滞纳PM_(10)和PM_(2.5)量分别为2164.40万kg和613.12万kg。2)森林生态系统服务功能整体上呈现辽东山区>辽西北地区>辽中南平原沿海地区的分布格局,丹东市、抚顺市和本溪市森林生态系统提供的各项服务功能占全省总量的40%以上,沈阳市、锦州市和盘锦市各项服务功能占比较低。3)与生态系统服务功能关联度最高的因子为降水量(0.7797~0.8199),气候因素与服务功能的相关性高于政策因素和社会经济因素。该研究可以为辽宁省不同地区科学开展林业生态工程、及时调整林业发展方向以及生态产品的价值实现的路径设计提供科学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森林生态系统 空间格局 服务功能 影响因子 辽宁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自然解决方案背景下的辽宁省森林生态系统服务主导功能评估 被引量:3
5
作者 许庭毓 牛香 +1 位作者 王兵 宋庆丰 《水土保持通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5期191-197,共7页
[目的]对辽宁省森林生态系统的主导服务功能进行评估,并分析其作为基于自然的解决方案的意义和可行性,为探索符合中国国情的基于自然的解决方案(NbS)提供理论依据。[方法]基于辽宁省2017年森林资源2类调查数据,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 [目的]对辽宁省森林生态系统的主导服务功能进行评估,并分析其作为基于自然的解决方案的意义和可行性,为探索符合中国国情的基于自然的解决方案(NbS)提供理论依据。[方法]基于辽宁省2017年森林资源2类调查数据,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标准《森林生态系统服务功能评估规范》(GB/T38582-2020),应用分布式测算方法,对辽宁省森林生态系统绿色水库、绿色碳库、净化环境氧吧库和生物多样性基因库4项主导服务功能进行评估,并探讨其对于解决社会挑战的贡献。[结果]全省4大主导功能价值量分别为:1.71×10^(11),8.24×10^(10),3.40×10^(10),9.69×10^(10)元/a。森林生态系统服务功能整体上呈现:辽东山区>辽西北地区>辽中南平原沿海地区的分布格局,丹东市、抚顺市和本溪市各项服务功能较高,沈阳市、锦州市和盘锦市各项服务功能较低。[结论]在全球变化和实现可持续发展目标时间越来越紧迫的背景下,基于自然的解决方案的内涵与生态系统服务对人类福祉的贡献不谋而合。森林生态系统各项服务功能的充分发挥有助于解决气候变化、生物多样性丧失、环境退化等问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基于自然的解决方案 森林生态系统服务 辽宁省 可持续发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云南省天保工程区森林生态系统服务功能及驱动力分析 被引量:4
6
作者 王以惠 牛香 +1 位作者 王兵 宋庆丰 《林业资源管理》 北大核心 2023年第3期21-28,共8页
基于云南省天保工程区1998年和2020年森林资源二类调查数据和森林生态系统服务全指标体系连续观测与清查数据,参照《森林生态系统服务功能评估规范》,应用分布式测算方法,对云南省天保工程区森林生态系统的保育土壤、林木养分固持、涵... 基于云南省天保工程区1998年和2020年森林资源二类调查数据和森林生态系统服务全指标体系连续观测与清查数据,参照《森林生态系统服务功能评估规范》,应用分布式测算方法,对云南省天保工程区森林生态系统的保育土壤、林木养分固持、涵养水源、固碳释氧、净化大气环境、生物多样性保护等6项生态系统服务功能进行评估,并探讨其生态效益的形成与增长机制,旨在清晰地展现云南省天保工程的显著成效,为不同地区科学开展林业生态建设工程、及时调整林业发展方向、推进天然林资源后续的保护和发展提供科学依据和技术支撑,促进天然林资源的进一步保护和发展。结果表明:1)从时间尺度上看,20年间,云南省天保工程区森林生态系统服务功能的物质量和价值量均呈现上升趋势。2)2020年,云南省天保工程区的森林生态系统服务功能总价值量为9171.89亿元/a,其中,生物多样性保护功能价值量为3432.16亿元/a,涵养水源功能价值量为2311.08亿元/a,净化大气环境功能库价值量为1144.94亿元/a,表明云南省天保工程区森林生态系统发挥着“绿色基因库”“绿色水库”“净化环境氧吧库”的重要作用。3)1998—2020年,云南省天保工程的森林生态系统服务功能与森林资源禀赋、政策引导密不可分,在这些因素的综合影响下,各项森林生态系统服务功能的物质量和价值量均呈现出不同程度的增加态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云南省 天保工程 森林生态系统 评估 驱动力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湿地生态系统服务功能的空间格局——以内蒙古森工湿地生态系统为例 被引量:3
7
作者 刘润 王兵 牛香 《水土保持通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2期284-289,共6页
[目的]对内蒙古森工湿地生态系统服务功能空间格局进行研究,为保护该区森工湿地生态系统和资源的可持续利用提供理论依据。[方法]以2018年内蒙古森工湿地资源调查数据为基础,内蒙古森工湿地生态系统为研究对象,利用市场价值法、碳税法... [目的]对内蒙古森工湿地生态系统服务功能空间格局进行研究,为保护该区森工湿地生态系统和资源的可持续利用提供理论依据。[方法]以2018年内蒙古森工湿地资源调查数据为基础,内蒙古森工湿地生态系统为研究对象,利用市场价值法、碳税法、工业制氧成本法、影子工程法、污染防治成本法和专家评估等生态经济价值评价方法,逐项对其涵养水源、固碳释氧等8项服务功能所产生的价值量进行评估。[结果]内蒙古森工湿地生态系统服务功能总价值量为860.92亿元;其中,涵养水源、降解污染、提供生物栖息、固土保肥、固碳释氧、科研文化游憩、改善小气候和营养物质积累价值量分别为:111.78,104.02,89.38,67.64,56.16,43.25,24.11和5.53亿元。大杨树、乌尔旗汗和库都尔林业局生态价值量排位列前三,分别为111.78,104.02和89.38亿元。[结论]各项服务功能,以涵养水源、降解污染和提供生物栖息为主导服务功能,以营养物质积累为最小服务功能。从整体空间格局分布来看,各林业局湿地生态系统服务功能价值量的空间分布总体趋势均表现为:中部>西南部>北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内蒙古森工 湿地生态系统 价值量 空间格局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大岗山常绿阔叶林不同生活型树种多度分布格局 被引量:4
8
作者 白浩楠 牛香 +2 位作者 王兵 宋庆丰 龙文兴 《热带生物学报》 2021年第1期49-56,共8页
为了揭示江西大岗山常绿阔叶林内常绿和落叶物种的多度分布格局,以及主导两类生活型物种群落构建的主要生态学过程,建立2 hm2长期固定样地并进行群落生态学调查。使用累积经验分布函数量化两类生活型物种的分布特征,利用6种物种分布模... 为了揭示江西大岗山常绿阔叶林内常绿和落叶物种的多度分布格局,以及主导两类生活型物种群落构建的主要生态学过程,建立2 hm2长期固定样地并进行群落生态学调查。使用累积经验分布函数量化两类生活型物种的分布特征,利用6种物种分布模型进行数据拟合,采用Akaike信息准则(AIC)和Kolmogorov-Smirnov检验拟合效果。结果表明,在大岗山常绿阔叶林内,常绿树种重要值前3位分别是丝栗栲(Castanopsis fargesii)、青冈(Cyclobalanopsis glauca)、鹿角杜鹃(Rhododendron latoucheae);落叶物种重要值前3位分别是赤杨叶(Alniphyllum fortunei)、山乌桕(Sapium discolor)和木油桐(Vcmicia Montana)。两类生活型物种多度分布曲线均呈现出一定的S形,两者之间并无显著差异,除了生态位模型外,纯统计模型和中性理论模型均可接受。中性过程对两类生活型物种的物种多度分布格局形成有重要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物种多度分布 模型拟合 生态位模型 江西大岗山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菌根真菌对森林碳氮磷循环影响的研究进展 被引量:3
9
作者 白浩楠 牛香 +2 位作者 王兵 宋庆丰 龙文兴 《温带林业研究》 2020年第2期22-26,共5页
菌根真菌与陆地上80%以上的植物形成菌根共生体,提高宿主对资源的竞争力,影响植物的生长发育,在生态系统碳(C)、氮(N)、磷(P)循环过程中扮演着极为重要的角色。菌根与植物之间的营养交换是公平的,菌根真菌通过把从土壤中吸收的氮、磷元... 菌根真菌与陆地上80%以上的植物形成菌根共生体,提高宿主对资源的竞争力,影响植物的生长发育,在生态系统碳(C)、氮(N)、磷(P)循环过程中扮演着极为重要的角色。菌根与植物之间的营养交换是公平的,菌根真菌通过把从土壤中吸收的氮、磷元素交换给植物,从而获得植物光合产物碳,并将植物光合产物碳输送到根际甚至根际外土壤中。菌根共生体形成的错综复杂的菌丝网络连接了同种或不同种的植物个体,促进了植物间的地下交流。本文重点分析了菌根真菌在森林碳氮磷循环方面的国内外研究进展,以及目前存在的问题和未来的研究重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森林菌根 碳氮磷循环 营养交换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不同地理种源杉木细根呼吸及其与形态、化学性状的关系研究 被引量:2
10
作者 寿烨 王兵 +3 位作者 牛香 宋希强 许庭毓 王以惠 《林业科学研究》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4期148-156,共9页
[目的]:分析不同种源杉木细根呼吸及其形态、化学性状的差异,增进对根系呼吸与其他根系特征之间联系的理解。[方法]:以江西大岗山杉木种源同质园的10个种源为对象,对杉木细根呼吸及其形态、化学性状的种源间差异以及各指标间的关联性开... [目的]:分析不同种源杉木细根呼吸及其形态、化学性状的差异,增进对根系呼吸与其他根系特征之间联系的理解。[方法]:以江西大岗山杉木种源同质园的10个种源为对象,对杉木细根呼吸及其形态、化学性状的种源间差异以及各指标间的关联性开展了研究。[结果]:杉木细根呼吸、细根形态性状和化学性状的种源间变异系数分别为40.42%、18.82%~22.88%、7.84%~19.73%。不同种源杉木细根呼吸存在显著差异(p<0.05),浙江开化种源细根呼吸速率最大(7.97±1.08 nmol·g^(−1)·s^(−1)),重庆永川种源最小(1.63±0.40 nmol·g^(−1)·s^(−1));不同种源杉木细根形态性状、化学性状也呈显著差异(p<0.05),福建建瓯种源具有最大的比根长(579.17±17.11 cm·g^(−1))、根比表面积(139.97±10.18 cm^(2)·g^(−1));浙江开化种源具有最大的根C含量(458.12±5.40 g·kg^(−1))、N含量(10.58±0.02 g·kg^(−1))、N:P(17.85±0.29);江西分宜本地种源具有最大的根组织密度(0.62±0.12 g·cm^(−3))、以及最小的根N含量(6.38±0.11 g·kg^(−1))、C:P(481.39±8.94)、N:P(10.64±0.41)。对杉木细根呼吸及其形态、化学性状间的权衡关系分析表明,细根呼吸与根系氮含量之间呈显著正相关(p<0.05),与比根长、根组织密度的相关性较小。[结论]:不同地理种源杉木细根对环境变化的适应策略存在差异,细根呼吸与根形态性状的关联较小,主要与根N含量关系密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杉木 地理种源 根呼吸 根性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新余市不同生境园林植物叶片功能性状特征及其对环境的响应
11
作者 李婉婷 牛香 王兵 《江西农业大学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694-704,共11页
【目的】功能性状在连接植物、环境与生态系统方面发挥着关键作用,对于揭示生存环境的变化具有重要意义。旨在探究新余市园林植物叶片功能性状对不同生境的响应,为阐明新余市园林植物的资源利用情况与生态适应策略。【方法】以新余市6... 【目的】功能性状在连接植物、环境与生态系统方面发挥着关键作用,对于揭示生存环境的变化具有重要意义。旨在探究新余市园林植物叶片功能性状对不同生境的响应,为阐明新余市园林植物的资源利用情况与生态适应策略。【方法】以新余市6种典型园林植物为研究对象,基于其生长环境设置3个生境(铁山小区、袁河公园、万年湖公园),选取12个植物功能性状,分别是植物叶片叶面积(LA)、叶厚度(LT)、比叶面积(SLA)、叶片含水量(LWC)、叶密度(LTD)和叶干物质含量(LDMC)6种植物叶片结构型性状,以及叶绿素含量(SPAD)、净光合速率(P_(n))、蒸腾速率(T_(r))、胞间CO_(2)浓度(C_(i))、水分利用效率(WUE)和羧化效率(CE)6种植物叶片功能型性状,计算各性状的变异系数,探究其功能性状在不同生境间的差异性与响应机制。【结果】不同生境间,常绿乔木与落叶乔木在铁山小区生境中的LTD较高,而落叶乔木在万年湖公园生境的LDMC较低,常绿灌木在各生境间无显著差异。常绿乔木在万年湖公园生境的P_(n)与CE较高,落叶乔木在袁河公园生境的WUE较高且在万年湖公园生境的T_(r)较高,而常绿灌木在铁山小区生境的P_(n)较低、C_(i)较高,且WUE在袁河公园生境较高。在结构型性状和功能型性状中,铁山小区的园林植物的LA和T_(r)变异系数最大,分别为88.18%和52.86%,该生境中园林植物的LWC和C_(i)的变异系数最小,分别为11.72%和4.98%。不同生境间叶功能性状相关性存在一定差异。万年湖公园生境的LA要显著高于铁山小区生境(P<0.05),铁山小区生境的P_(n)、T_(r)较袁河公园生境和万年湖公园生境均显著偏低(P<0.05)。在袁河公园生境中,具有较高的SLA和LWC以及较低的LDMC、LT,万年湖公园生境中,植物LDMC、LT、LA及光合能力均强于其他生境植物,且SLA则相对较低。冗余分析表明,前2轴共同解释了不同生境叶片功能型性状的65.25%、70.61%、76.12%,其中对叶片功能型性状影响显著的叶结构型性状因子为LT、LTD。【结论】3种不同生境中6种典型园林植物叶片性状所反映的生长性能表现为:万年湖公园生境优于袁河公园生境和铁山小区生境。6种典型园林植物各性状在不同生境出现了差异化,这是其对不同环境长期适应的结果。该研究结果为新余市城市绿地系统中园林植物对生境的响应提供科学依据,同时对园林树木如何调整其生态适应机制具有深远的研究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园林植物 叶功能性状 适应策略 性状差异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罗霄山区近25年生境质量时空演变及预测
12
作者 刘艳 牛香 王兵 《林草资源研究》 北大核心 2023年第6期39-51,共13页
分析生境质量的时空变化规律能够给生态脆弱区的生态保护和修复工作提供依据。基于1995年、2005年、2015年和2020年4期土地利用数据,采用土地利用类型动态度、InVEST模型、斑块生成土地利用模拟模型(PLUS)等方法,研究罗霄山区1995—202... 分析生境质量的时空变化规律能够给生态脆弱区的生态保护和修复工作提供依据。基于1995年、2005年、2015年和2020年4期土地利用数据,采用土地利用类型动态度、InVEST模型、斑块生成土地利用模拟模型(PLUS)等方法,研究罗霄山区1995—2020年生境质量时空变化规律及预测2035年自然发展—耕地保护—生态保护情景的生境质量变化特征。结果表明:1)罗霄山区以林地为主导地类,1995—2020年间,耕地、林地、草地面积占比均减少,而建设用地面积增幅高达0.69%,且91%以上由耕地和林地转入。2)罗霄山区整体上生境质量较好,高级和较高级生境质量的面积占比达57%;1995—2020年,生境质量呈退化趋势,退化区域主要位于茶陵县、南康区和宜章县。3)与2020年相比,2035年自然发展、耕地保护情景下高等级生境质量面积占比均呈小幅度减小趋势;相反,生态保护情景下的高等级生境质量面积占比提升7.14%,生态保护情景是区域可持续发展的最优选择。控制具有高级生境质量的林地和耕地向低级生境质量的建设用地转化,对改善区域生境质量具有重要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罗霄山区 情景预测 生境质量 PLUS模型 InVEST模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辽宁省森林植被碳中和能力分析 被引量:4
13
作者 许庭毓 王兵 牛香 《华南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北大核心 2023年第3期25-31,共7页
为了分析森林植被全口径碳汇能力及其在我国实现碳中和目标中的重要作用,本研究利用样地实测法,基于森林资源清查数据和中国森林生态系统定位观测研究网络的样地实测数据,测算辽宁省的森林植被全口径碳汇量。研究结果表明辽宁省森林植... 为了分析森林植被全口径碳汇能力及其在我国实现碳中和目标中的重要作用,本研究利用样地实测法,基于森林资源清查数据和中国森林生态系统定位观测研究网络的样地实测数据,测算辽宁省的森林植被全口径碳汇量。研究结果表明辽宁省森林植被全口径碳汇可以在全省实现碳中和目标中发挥重要作用:(1)第九次森林资源清查期间,辽宁省的森林植被全口径碳汇为1233.92万t,乔木林植被层、其他森林植被层、森林土壤层分别贡献了71.78%、17.94%、10.28%,相当于中和了全省8.76%的能源消费碳排放量。(2)自第六次森林资源清查期以来,辽宁省的森林植被全口径碳汇呈现增加的趋势(增加了49.71%)。(3)各类林地单位面积固碳量均提升至乔木林水平的情况下,辽宁省森林全口径碳汇量将达到1692.62万t,届时将抵消能源消费碳排放量的9.69%。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森林植被 全口径碳汇 碳中和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生态康养指数和SRP模型的风景区生态康养资源禀赋评价与功能区划 被引量:2
14
作者 王慧 王兵 牛香 《陆地生态系统与保护学报》 2021年第2期11-23,共13页
【目的】出行旅游已经成为人类追求健康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将自然生态过程与人类社会活动影响相结合,进行生态资源评价和功能区划,表征生态功能供给现状和可持续性,为人们的出行提供参考依据。【方法】在著名旅游胜地、拥有丰富旅游... 【目的】出行旅游已经成为人类追求健康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将自然生态过程与人类社会活动影响相结合,进行生态资源评价和功能区划,表征生态功能供给现状和可持续性,为人们的出行提供参考依据。【方法】在著名旅游胜地、拥有丰富旅游资源的五大连池风景区,结合野外观测、遥感数据、归一化生态康养指数和敏感度—恢复力—压力度(SRP)模型等方法,从空气、泉水、地磁、气候、声环境等方面,评价五大连池生态康养功能供给的重要性;从高程、坡度、土壤有机碳、植被覆盖度、人口密度和距道路距离等方面,评价五大连池生态系统的脆弱性;综合考虑自然干扰和人为干扰等影响因素,依据主导功能和生态系统完整性原则完成生态康养功能区划。【结果】将五大连池风景区初步划分为生态康养功能利用的4个一级分区和26个二级分区,生态康养功能核心区和主导区主要位于景区南部,生态脆弱区主要位于火山锥附近区域。【结论】建议景区管理者依据五大连池风景区生态康养功能分区特征,实行分区管理,形成五大连池品牌化异质化的生态康养模式,推出引导式生态保护模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旅游资源 生态功能区划 生态康养 生态脆弱性 归一化生态康养指数 地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植物叶片水力性状研究综述 被引量:4
15
作者 许庭毓 牛香 王兵 《陆地生态系统与保护学报》 2022年第2期83-91,共9页
叶片是水分传输的终端部分,水分在叶片中的传输效率限制了整个植株的水分传输,而叶片水力性状可以表征叶片水分传输方面的特征。目前针对叶片水力性状开展了较多研究并取得了一定的成果。文章在简述叶片水力性状测定指标、测定方法的基... 叶片是水分传输的终端部分,水分在叶片中的传输效率限制了整个植株的水分传输,而叶片水力性状可以表征叶片水分传输方面的特征。目前针对叶片水力性状开展了较多研究并取得了一定的成果。文章在简述叶片水力性状测定指标、测定方法的基础上,阐明了影响叶片水力性状的因素、水力性状之间的权衡和协调关系以及与光合生理过程的响应关系;重点概述了气候变化背景下叶片水力性状的响应机制,并展望了今后的研究重点,以期为进一步了解植物碳水耦合关系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植物叶片 水力性状 胁迫响应 光合生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辽宁省森林、湿地与草地景观格局变化及驱动力 被引量:1
16
作者 许庭毓 牛香 王兵 《陆地生态系统与保护学报》 2021年第1期38-46,共9页
【目的】比较研究辽宁省2005年和2015年的森林、湿地与草地景观格局变化及驱动力,为3类自然资源的保护工作提供科学支持。【方法】基于2005、2015年2期辽宁省土地利用数据,利用ArcGIS和Fragstats软件计算景观转移矩阵和景观指数,并分析... 【目的】比较研究辽宁省2005年和2015年的森林、湿地与草地景观格局变化及驱动力,为3类自然资源的保护工作提供科学支持。【方法】基于2005、2015年2期辽宁省土地利用数据,利用ArcGIS和Fragstats软件计算景观转移矩阵和景观指数,并分析各类资源转化的空间分布,应用主成分分析法对辽宁省森林、湿地与草地景观格局变化的驱动力进行研究。【结果】1)辽宁省森林资源呈现东部多于西部的分布格局,林地景观面积增加了4284 km2,破碎化程度减小,景观转移变化主要发生在西部地区;湿地资源分布呈现沿海大于内陆、集中于河流沿岸的分布格局,近10年来湿地景观面积减小了0.55%,湿地景观形状趋于复杂,单元趋于离散,破碎化程度加剧,景观转移变化主要发生在河流沿岸;草地资源呈现西部多于东部的分布格局,变化率为-5.00%,破碎化程度加剧,斑块数量、面积、密度的3重减少表明草地景观退化程度严重,转移变化面积大且在全省均有分布。2)与2005年相比,2015年景观整体破碎程度加深,离散小单元增多,异质性减弱,原有的景观格局被破坏,主导斑块的控制能力下降。3)辽宁省景观变化的主要驱动因素为人口、经济、政策以及自然环境因素等。【结论】受人为因素和自然因素影响,辽宁省森林景观面积增加,破碎化程度得到改善,而湿地和草地景观存在破碎化程度加深的现象。结合辽宁省森林、湿地、草地景观格局的变化与实际,建议在现有基础上继续加强对森林和湿地资源的保护,草地资源的保护可以借鉴森林资源保护经验,加强立法与保护,从而实现资源的保护和可持续利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地利用 景观格局 驱动力 资源保护 辽宁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雪松挥发性有机物成分分析及动态变化特征研究
17
作者 牛香 袁卿语 +3 位作者 邱晓涵 王兵 许庭毓 张维康 《陆地生态系统与保护学报》 2023年第1期1-10,共10页
【目的】选取世界著名的庭园观赏树种之一雪松(Cedrus deodara),开展植物源挥发性有机物(biogenic volatile organic compounds,BVOCs)排放特征及有益组分分析实验,为城市绿地植物配置及生态康养功能发挥提供理论参考。【方法】采用动... 【目的】选取世界著名的庭园观赏树种之一雪松(Cedrus deodara),开展植物源挥发性有机物(biogenic volatile organic compounds,BVOCs)排放特征及有益组分分析实验,为城市绿地植物配置及生态康养功能发挥提供理论参考。【方法】采用动态顶空套袋法与热脱附-气相色谱-质谱联用法(TDS-GC-MS),对雪松不同时期释放的挥发性有机物成分及相对含量变化特征进行研究。【结果】结果表明,7—11月雪松挥发性有机物共鉴定出114种化合物,包含烷烃类、烯烃类、芳香烃类、醛类、醇类、酮类、酯类、其他类共8类。从月变化来看,7月化合物数量最多,共鉴定出64种;10月最少,仅检测出47种化合物,夏季化合物数量明显高于秋季。烯烃类化合物占比始终最大,相对含量均超过70%,生长季内趋势为逐渐升高,因此是雪松释放的主要成分。从日变化来看,雪松挥发物中烯烃类物质整体呈现“两峰三谷”型变化趋势,其相对含量下午高于上午。雪松枝叶释放的BVOCs中有多种对人体健康有益的烯烃类,其中(-)-β-蒎烯、(+)-α-蒎烯、(+)-柠檬烯等占比较高,这些成分均具有一定的保健功效。【结论】雪松是营造保健型园林景观的理想树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雪松 植物挥发性有机物 动态变化 有益组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6 种园林植物挥发性有机物成分分析 被引量:2
18
作者 牛香 王兵 +3 位作者 袁卿语 郭雅君 许庭毓 张维康 《西南林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 CAS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174-179,共6页
为探究北京市6种常见园林植物挥发性有机化合物(BVOCs)的组成,采用动态顶空套袋法采集和热脱附-气相色谱-质谱联用法对侧柏、雪松、矮紫杉、银杏、北京丁香以及月季的挥发性有机物进行分析鉴定,并利用离子峰面积归一化法对植物释放挥发... 为探究北京市6种常见园林植物挥发性有机化合物(BVOCs)的组成,采用动态顶空套袋法采集和热脱附-气相色谱-质谱联用法对侧柏、雪松、矮紫杉、银杏、北京丁香以及月季的挥发性有机物进行分析鉴定,并利用离子峰面积归一化法对植物释放挥发性有机物的峰面积进行百分比标准化,测算化合物的相对含量。结果表明:侧柏BVOCs包括8类62种,雪松BVOCs包括8类64种,矮紫杉BVOCs包括7类65种,银杏BVOCs包括8类56种,北京丁香BVOCs包括8类57种,月季BVOCs包括9类56种;6种园林植物BVOCs均含有烯烃类、烷烃类、芳香烃类、醇类、醛类、酮类、酯类7类化合物,但各类别化合物的相对含量有明显差异且挥发性有机物中均含有(+)-α-蒎烯、(+)-柠檬烯、甲苯、正己醛、反式-3-己烯-1-醇5种共有成分,其含量分别占侧柏、雪松、矮紫杉、银杏、北京丁香和月季挥发性成分总量的12.24%、40.1%、2.44%、10.74%、24.32%、4.65%。研究结果对于北京市城市园林绿化树种的合理选择及科学配置具有参考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园林植物 挥发性有机物 成分 气质联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不同植被结构对空气质量的调控功能 被引量:20
19
作者 刘双芳 张维康 +2 位作者 韩静波 王兵 牛香 《生态环境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8期1602-1609,共8页
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生态环境恶化,改善空气质量已成为社会所关注的重要环境问题。不同的植被结构可以有效调控大气颗粒物浓度,提高负离子的浓度,是改善空气质量的重要组成部分。为探究不同植被结构对空气质量的调控能力以及影响空气... 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生态环境恶化,改善空气质量已成为社会所关注的重要环境问题。不同的植被结构可以有效调控大气颗粒物浓度,提高负离子的浓度,是改善空气质量的重要组成部分。为探究不同植被结构对空气质量的调控能力以及影响空气质量的因素,以沈阳市东陵公园为研究对象,采用定点观测法,监测8块不同植被结构内大气颗粒物(PM2.5、PM10)和空气负离子浓度,并同步观测气象因子。研究结果表明,(1)不同植被结构调控大气颗粒物的能力存在差异,但是不显著。PM2.5和PM10日平均质量浓度在S1(稠李Padus avium+萱草Hemerocallis fulva)均为最高,分别是(48.63±18.05)μg·m^−3和(68.55±20.64)μg·m^−3;S3(云杉Picea asperata+榆叶梅Amygdalus triloba+牛筋草Eleusine indica)最低,分别是(28.95±8.91)μg·m^−3和(45.21±10.38)μg·m^−3。PM2.5和PM10日平均质量浓度变化范围分别为(28.95—48.63)μg·m^−3和(45.21—68.55)μg·m^−3。(2)不同植被结构内空气负离子浓度存在显著性差异。空气负离子日平均浓度在S7(油松Pinus tabuliformis+桃叶卫矛Euonymus bungeanus+玉簪Hosta plantaginea)最高,为(1007.50±53.10)ion·cm^−3;S1(稠李+萱草)最低,为(446.21±34.9)ion·cm^−3。空气负离子日平均浓度范围(446.21—1007.50)ion·cm^−3。(3)大气颗粒物(PM2.5、PM10)和空气负离子浓度与乔木层郁闭度和相对湿度呈正显著相关,而与温度呈负显著相关;大气颗粒物浓度与空气负离子浓度呈负显著相关。以上研究结果可为优化城市绿地植被结构和改善空气质量提供一定的借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植被结构 大气颗粒物 空气负离子 空气质量 绿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不同土壤水分条件下杉木种源树干液流特征对气象因子的响应 被引量:5
20
作者 许庭毓 牛香 +4 位作者 王兵 宋庆丰 王南 孙建军 刘儒 《中国水土保持科学》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5期99-105,共7页
为研究不同种源杉木(Cuninghamia lanceolata)树干液流变化对不同土壤水分条件及气象因子的响应差异。在2021年3月初—7月末,运用Granier热扩散边材树干液流探针对杉木进行树干液流观测,通过AZS 100TDR土壤水分仪测量土壤水分的动态,并... 为研究不同种源杉木(Cuninghamia lanceolata)树干液流变化对不同土壤水分条件及气象因子的响应差异。在2021年3月初—7月末,运用Granier热扩散边材树干液流探针对杉木进行树干液流观测,通过AZS 100TDR土壤水分仪测量土壤水分的动态,并同步监测总辐射、空气温度、空气相对湿度、降雨量等气象因子,采用饱和指数曲线分别对液流密度、总辐射和空气水汽压亏缺进行拟合,分析大岗山不同种源杉木树干液流特征对气象因子及土壤水分动态的响应。结果表明:不同杉木种源树干液流日变化随总辐射和空气水汽压亏缺呈现明显的昼高夜低的变化规律,且差异显著(P<0.01),其中来自江西铜鼓的种源树干液流密度最高。土壤含水量相对充足时期(RSP)树干液流密度峰值高于土壤含水量相对亏缺时期(RDP),来自江西修水的种源在2种水分条件下液流密度变化幅度最小且液流密度最低,适合在水分条件差的区域种植。不同种源树干液流密度在2个时期对气象因子的拟合方程表明,在RSP液流密度上升的速率高于RDP,RSP影响树干液流的主要因子是饱和水汽压差,RDP饱和水汽压差影响树干液流的因子是总辐射。该研究揭示不同种源的抗旱特性及对干旱的响应机制,可为我国南方不同地区杉木人工林的可持续经营和林地水资源的有效管理提供科学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杉木种源 液流密度 土壤含水量 气象因子 大岗山地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