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3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我国南方地区参薯表型性状多样性分析
1
作者 汪生林 崔佳瑞 +4 位作者 单楠 李子豪 黄英金 周庆红 孙静宇 《江西农业大学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618-629,共12页
【目的】旨在分析我国南方地区参薯种质资源表型性状多样性,为参薯种质资源创新利用与品种选育提供理论依据。【方法】以我国南方地区的20份参薯种质资源为材料,通过生物学鉴定和表型性状多样性分析,并结合主成分分析和聚类分析,系统研... 【目的】旨在分析我国南方地区参薯种质资源表型性状多样性,为参薯种质资源创新利用与品种选育提供理论依据。【方法】以我国南方地区的20份参薯种质资源为材料,通过生物学鉴定和表型性状多样性分析,并结合主成分分析和聚类分析,系统研究参薯种质资源的表型差异和遗传变异。【结果】(1)供试的20份参薯种质资源变异丰富,其中,质量性状香农指数范围为0.325~1.280,根毛分布、块茎形状、块茎颜色表现最丰富;数量性状的变异系数范围为11.96%~163.80%,块茎横径的变异系数最大(163.80%),而叶片SPAD值的变异系数最小(11.96%)。(2)基于表型性状的聚类分析表明,当欧式平均距离为20时,参薯种质资源可分为2类,其中丽江紫参薯单独成一类;当欧式平均距离为15时,参薯种质资源被分为5类。【结论】地下部块茎性状是影响参薯多样性的主要因素,其中块茎横径对表型变异的贡献最大。综合评价显示,丽江紫参薯、赣紫蓣3号、赣白玉2号在表型性状上表现优异,具有较高的推广应用潜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参薯 表型性状 聚类分析 主成分分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不同质量等级零余子作种对南城淮山产量和品质的影响
2
作者 林佳丽 孙静宇 +5 位作者 汪生林 方宇帆 陈欣 周庆红 黄英金 单楠 《江西农业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4期894-901,共8页
【目的】研究不同质量等级零余子作种对江西省地方名优山药品种南城淮山块茎产量和品质的影响,为南城淮山提纯复壮和高质高效栽培提供理论参考依据。【方法】以南城淮山段子(CK)及不同质量等级(≤2 g、2~4 g、4~6 g、≥6 g)的零余子作种... 【目的】研究不同质量等级零余子作种对江西省地方名优山药品种南城淮山块茎产量和品质的影响,为南城淮山提纯复壮和高质高效栽培提供理论参考依据。【方法】以南城淮山段子(CK)及不同质量等级(≤2 g、2~4 g、4~6 g、≥6 g)的零余子作种,考察南城淮山块茎单株块茎重、块茎长度和产量,测定分析块茎可溶性蛋白、还原糖、纤维素、可溶性糖和淀粉等营养成分,以及钠、镁、钾、钙、铁、锰、锌、铜、硼等矿物质元素含量。【结果】随零余子质量增加,其单株块茎重、块茎长度及产量显著增加,且显著高于对照,6 g及6 g以上零余子作种的块茎商品薯率为90.00%,单位面积(667 m^(2))平均产量较对照增产48.72%;块茎可溶性蛋白、还原糖、纤维素、可溶性糖和淀粉等营养成分的含量随零余子质量的增加而升高,不同矿物质元素含量随着零余子质量等级增大而增加,6 g及6 g以上零余子生产的块茎中矿物质含量最高。【结论】与传统块茎留种相比,零余子作种可以改善南城淮山的产量和品质,具有显著的提纯复壮作用,6 g及6 g以上零余子可直接作为生产用种,对南城淮山种源选择和标准化生产提供了一定的理论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南城淮山 零余子 产量 品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农杆菌介导的芋遗传转化体系的构建
3
作者 桂艳玲 张玉凤 +4 位作者 何逸宁 王延芝 朱强龙 黄英金 肖遥 《江西农业大学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6期1445-1455,共11页
【目的】芋是典型的无性繁殖作物,遗传背景狭窄,突破性新品种选育困难。构建芋稳定遗传转化体系,可实现其性状的快速、精准改良,推动芋由传统育种向生物育种转变。【方法】以4份我国生产上种植面积广泛的多子芋品种为试材,首先剥取茎尖... 【目的】芋是典型的无性繁殖作物,遗传背景狭窄,突破性新品种选育困难。构建芋稳定遗传转化体系,可实现其性状的快速、精准改良,推动芋由传统育种向生物育种转变。【方法】以4份我国生产上种植面积广泛的多子芋品种为试材,首先剥取茎尖,在茎尖生长培养基上培养30 d,然后转移至愈伤诱导培养基,筛选出容易诱导出愈伤的品种,进一步优化激素配比,提高愈伤诱导率、增殖率、出芽率;在此基础上,通过抽真空处理和黑暗处理分析其对转化率的影响。【结果】筛选出‘赣芋2号’容易诱导出胚性愈伤组织,诱导培养基和增殖培养基为MS+蔗糖30 g/L+琼脂粉6.5 g/L+NAA 0.1 mg/L+TDZ 2.0 mg/L,胚性愈伤诱导率为66.7%,增殖系数为4.6;分化培养基和成苗培养基为MS+蔗糖30 g/L+琼脂粉6.5 g/L+NAA 0.5 mg/L+6-BA 1.0 mg/L,出芽率为72.2%;在-0.1 MPa真空下处理15 min及黑暗条件下培养7~15 d,芋蔗糖转运蛋白CeSUC3基因阳性率达到65.2%,阳性转化率达到5.0%。【结论】通过品种筛选,培养基优化、侵染条件和培养条件的改变,建立了一套基于农杆菌介导的稳定的多子芋遗传转化体系,为芋的生物育种提供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遗传转化体系 农杆菌介导 生物育种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