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6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基于生态位理论的富硒土壤资源开发利用适宜性评价及分区方法 被引量:17
1
作者 蔡海生 陈艺 张学玲 《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24期9208-9219,共12页
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产业兴旺是关键。立足区域富硒土壤资源禀赋优势,发展富硒农业特色经济,是振兴乡村产业的一条有效途径。以多维超体积生态位理论为指导,以区域富硒土壤资源禀赋和富硒农业发展要求为基础,从土壤自身条件、土地利用和... 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产业兴旺是关键。立足区域富硒土壤资源禀赋优势,发展富硒农业特色经济,是振兴乡村产业的一条有效途径。以多维超体积生态位理论为指导,以区域富硒土壤资源禀赋和富硒农业发展要求为基础,从土壤自身条件、土地利用和生态保护3个方面明确了富硒土壤资源开发利用的主导因素、区位因素、限制因素;选择土壤硒含量、土壤有机质含量、地形坡度、土地利用类型、土地综合污染指数、生态保护建设等6个关键因子,构建了富硒土壤资源开发利用生态位适宜性评价指标体系;利用生态位适宜性评价相关模型,探讨了生态位适宜性单一指数和综合指数的计算方法;结合土壤利用改良分区、土壤利用功能分区、富硒农业生产分区等,分析了区域富硒土壤资源开发利用适宜性分区问题。研究可为富硒土壤资源开发利用适宜性评价提供科学可行的思路与方法,对于促进区域富硒土壤资源科学合理利用、实现富硒农业产业科学发展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和现实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富硒土壤 富硒农业产业 生态位理论 适宜性评价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修河流域生态保护与高质量发展耦合协调关系研究 被引量:3
2
作者 邱春清 蔡海生 +2 位作者 张婷 张学玲 左腾云 《江西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北大核心 2022年第5期508-516,共9页
以修河流域12个县(市、区)作为研究区域,该文分析了2000、2010、2019年修河流域各地经济社会发展情况与生态环境保护状况,以县域为研究单元建立评价指标体系.在生态保护方面综合考虑农业生态、城镇生态、自然生态3个子系统选取了13个指... 以修河流域12个县(市、区)作为研究区域,该文分析了2000、2010、2019年修河流域各地经济社会发展情况与生态环境保护状况,以县域为研究单元建立评价指标体系.在生态保护方面综合考虑农业生态、城镇生态、自然生态3个子系统选取了13个指标因子,在高质量发展方面从五大发展理念出发选取了22个指标因子,对修河流域生态保护和经济高质量发展进行耦合协调度测算.研究结果表明:(1)2000—2019年修河流域生态保护指数内部差距正在逐渐缩小,整体呈现下降趋势,形成“上游地区>中游地区>下游地区”的格局;(2)2000—2019年修河流域高质量发展指数呈现先下降后上升的趋势,其内部差距正在逐渐缩小;上游和中游的高质量发展指数均呈现上升趋势,下游的高质量发展指数呈现下降趋势;(3)2000—2019年修河流域生态保护与高质量发展耦合协调关系整体处于磨合阶段,状态较好,呈现增长态势;(4)修河流域耦合协调度的发展趋势与高质量发展指数变化趋势保持一致.从空间格局上看,受自然、区位、人类活动等因素的影响,修河流域生态本底较好,中游和上游地区生态保护明显优于下游地区生态保护,下游地区的高质量发展水平优于中游和上游地区的高质量发展水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态保护 高质量发展 耦合协调度 修河流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主导生态功能的抚河流域国土空间生态安全格局分析 被引量:21
3
作者 彭洁 蔡海生 +2 位作者 张学玲 张婷 吕大伟 《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18期7430-7444,共15页
从主导生态功能的角度分析探讨生态安全格局,是明晰流域内生态安全、保护生物多样性的重要途径。以抚河流域为研究对象,采用多源空间数据,根据研究区自然条件和生态状况,基于主导生态功能定量评估水源涵养、水土保持、生物多样性3个生... 从主导生态功能的角度分析探讨生态安全格局,是明晰流域内生态安全、保护生物多样性的重要途径。以抚河流域为研究对象,采用多源空间数据,根据研究区自然条件和生态状况,基于主导生态功能定量评估水源涵养、水土保持、生物多样性3个生态系统服务功能,结合粒度反推法和热点分析选取生态源地,综合自然条件和人类活动影响因素构建阻力面,运用电路理论构建生态廊道,识别生态修复关键区域,提出生态安全格局优化对策。研究结果表明:(1)抚河流域内有25块生态源地,主要为林草地,共5574.63km^(2),60条生态廊道,共1126.91km;(2)基于生态安全格局识别生态修复关键区域,包括生态夹点26处、总长度为182.99km,生态障碍点19处、总面积为167.09km^(2),生态断裂点146处,破碎生态空间3283.79km^(2);(3)结合生态安全格局和生态修复关键区域,构建“三轴六区”生态安全空间布局优化体系。研究对维护抚河流域的生态安全、实行国土空间生态系统修复具有指导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态安全格局 主导生态功能 生态修复关键区域 抚河流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多准则决策的万年县生态脆弱性研究 被引量:4
4
作者 陈理庭 蔡海生 +3 位作者 张婷 张学玲 曾珩 陈艺 《西南农业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1期226-234,共9页
【目的】科学评估县域生态脆弱性并揭示其时空分异特征,为国土空间生态修复、区域长远发展提供参考。【方法】基于SRP模型,采用综合指数法和有序加权平均(Ordered Weighted Averaging, OWA)法分别分析2005—2018年万年县生态脆弱性时空... 【目的】科学评估县域生态脆弱性并揭示其时空分异特征,为国土空间生态修复、区域长远发展提供参考。【方法】基于SRP模型,采用综合指数法和有序加权平均(Ordered Weighted Averaging, OWA)法分别分析2005—2018年万年县生态脆弱性时空演变特征及不同风险水平下生态脆弱性结果,同时结合空间自相关分析,探讨其在空间上的集聚效应。【结果】① 2005—2018年万年县生态脆弱性呈现下降趋势,生态脆弱性指数均值由0.2633下降至0.1914,累积下降27.31%。区域生态脆弱性总体呈现"西北高—中部、西部低—东南高"的空间格局。② 2005—2018年,万年县生态脆弱性Moran’ I指数分别为0.504 848、0.680 825、0.742 960,呈现高度正相关关系,空间集聚进一步增强。33随着风险系数的增加,万年县生态脆弱性逐渐升高,决策者态度由乐观变为悲观。"生态持续型""生态不可持续型"情景下的生态脆弱性分别处于轻度脆弱(93.40%)、中度脆弱(59.37%)水平。④"维持现状型"结果趋近于AHP—熵权法评价结果,表明OWA方法在生态脆弱性研究中具有一定适用性。【结论】引入OWA方法进行生态脆弱性评价可以为决策者统筹社会发展和风险管控提供依据,为区域长远发展、分区治理提供不同的决策思路,辅助决策者进行较为全面的判断。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态脆弱性 SRP模型 空间自相关 OWA方法 万年县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袁州区表层土壤重金属污染特征及潜在生态风险来源的地理探测 被引量:20
5
作者 陈艺 蔡海生 +4 位作者 曾君乔 何庆港 刘雪乾 喻淞瀚 张学玲 《环境化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4期1112-1126,共15页
为了探究具有典型的南方丘陵地貌的袁州区表层土壤重金属的空间分布现状、污染程度以及重金属的主要来源,本研究检测该区域162份表层土壤样本中镉(Cd)、汞(Hg)、砷(As)、铅(Pb)、铬(Cr)、铜(Cu)、镍(Ni)、锌(Zn)等8种重金属的含量,运用... 为了探究具有典型的南方丘陵地貌的袁州区表层土壤重金属的空间分布现状、污染程度以及重金属的主要来源,本研究检测该区域162份表层土壤样本中镉(Cd)、汞(Hg)、砷(As)、铅(Pb)、铬(Cr)、铜(Cu)、镍(Ni)、锌(Zn)等8种重金属的含量,运用地统计学、富集因子法、单项污染指数法、潜在生态风险评价法和地理探测器,分析研究区表层土壤重金属污染特征并进行潜在生态风险评价,进一步探究导致空间差异分布的主要影响因素.结果表明,研究区表层土壤重金属含量的空间分布具有明显的差异性,Cd和Hg对于研究区土壤环境质量和农产品安全具有较大威胁;研究区中部偏北、东北部、东部以及西部的部分地区存在着较强的潜在生态风险;自然源、农业源、工业源和交通源共同影响着研究区土壤重金属的累积和迁徙,其中工业源和交通源是Cd、Hg、Pb、Cu的空间分异性的主要来源,农业源、自然源和交通源是As、Zn、Ni、Cr的主要来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壤重金属 土壤污染 生态风险评估 地理探测器 袁州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袁州区土壤硒与重金属含量空间关联及其影响因素分析 被引量:1
6
作者 刘珂 蔡海生 +1 位作者 张学玲 何庆港 《西南农业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7期1492-1503,共12页
【目的】探究土壤中Se元素和重金属元素的空间关联及其影响因素。【方法】以袁州区为研究区域,采集162份表层土壤样品,利用地累积指数法对土壤中Cd、Hg、As、Pb、Cr污染程度进行评价,采用双变量莫兰指数分析Se和重金属空间相关性,并基... 【目的】探究土壤中Se元素和重金属元素的空间关联及其影响因素。【方法】以袁州区为研究区域,采集162份表层土壤样品,利用地累积指数法对土壤中Cd、Hg、As、Pb、Cr污染程度进行评价,采用双变量莫兰指数分析Se和重金属空间相关性,并基于地理探测器,选择土壤性质、距离、NDVI、地形等10种因子为自变量,以双变量局部莫兰指数为因变量,探究土壤Se与重金属含量的空间关联及其影响因素。【结果】①研究区土壤样品中Se含量的平均值为0.5,整体处于富硒水平。重金属含量平均值与江西省土壤背景值比值从大到小依次为Cd、Hg、Cr、Pb、As,比值分别为4.20、1.88、1.59、1.29、1.16倍;As、Pb总体处于无污染状态,Hg、Cr整体处于轻度污染状态,Cd整体处于中度污染状态,各重金属含量平均值除Cd外均低于土壤污染风险筛选值;②Se与5种重金属的空间聚类情况存在显著差异,其中,Se与Cd、Hg、Cr 3种重金属存在较强的空间相关性;③通过因子探测发现,全氮(TN)、速效钾(AK)、pH、有机质(SOM)、距水源距离和距铁路距离对Se元素与重金属元素空间聚类情况的解释力最显著;④交互作用探测发现,土壤性质与其他因子交互作用是Se与重金属空间聚类的主导影响因素。【结论】研究结果可为袁州区安全合理利用富硒土壤资源、开展土壤修复、发展富硒农业提供科技支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壤重金属 硒元素 双变量莫兰指数 地理探测器 袁州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