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4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基于SWOT分析的江西省现代农业发展战略研究 被引量:14
1
作者 陈美球 金志农 翁贞林 《江西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2年第3期13-17,共5页
江西省发展现代农业,不仅是实现农业大省向农业强省跨越的内在需求,也是确保国家粮食安全的客观需要。运用SWOT方法对江西省发展现代农业进行战略分析,研究表明:江西省发展现代农业拥有农业资源丰富、生态环境比较优越、农产品特色比较... 江西省发展现代农业,不仅是实现农业大省向农业强省跨越的内在需求,也是确保国家粮食安全的客观需要。运用SWOT方法对江西省发展现代农业进行战略分析,研究表明:江西省发展现代农业拥有农业资源丰富、生态环境比较优越、农产品特色比较明显、与长珠闽三个三角洲接壤的区位等优势,也存在以山地为主的地形地貌、经济欠发达、农业基础设施相对薄弱的劣势;机遇与挑战并存:一方面,国家的"三农"政策、土地整治战略和江西省的"和谐秀美乡村建设"为现代农业发展创新了良好的机遇,另一方面,也存在农业自然资源日趋紧缺、传统农村社会的劳动力优势丧失、农业发展不确定因素增多等挑战。为此,研究提出了发展江西省现代农业的策略:一是坚持城乡统筹,农业现代化、城镇化、工业化的"三化"同步发展;二是加强现代农业的支撑体系建设;三是构筑具有江西特色的现代农业产业结构;四是鼓励农村土地流转;五是提升科技的支撑能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现代农业 SWOT 发展战略 江西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中农民利益保障对策研究——基于江西省《“增减挂钩”试点农民利益保障》专题调研 被引量:48
2
作者 陈美球 马文娜 《中国土地科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12年第10期9-14,共6页
研究目的:为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中的农民利益保障提供对策建议,以利于"增减挂钩"工作的健康推进。研究方法:实证分析。研究结果:目前"增减挂钩"中,拆迁补偿标准是农民关注的焦点、集中安置是大多数农民的安置意... 研究目的:为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中的农民利益保障提供对策建议,以利于"增减挂钩"工作的健康推进。研究方法:实证分析。研究结果:目前"增减挂钩"中,拆迁补偿标准是农民关注的焦点、集中安置是大多数农民的安置意愿、方便耕作是安置选址的关注点、生活成本的提高是农民集中安置到城镇最担心的问题;"增减挂钩"中影响农民利益的主要障碍因素包括:工作理念的偏差、农民利益保障的理论基础薄弱、公众参与机制不健全、农民利益保障监督机制缺失、忽视区域差异而盲目推进。研究结论:从以下几个方面来确保"增减挂钩"中的农民利益:(1)正确树立保障农民利益,促进城乡统筹的工作理念;(2)建立科学的公众参与机制,充分尊重农民意愿;(3)实施区域差异化城乡增减挂钩政策,因地制宜,稳步推进;(4)建立严格的农民利益保障监督机制;(5)积极探索农村宅基地退出机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地管理 农民利益保障 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 对策建议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江西省农地利用碳排放时空特征与脱钩弹性研究 被引量:6
3
作者 张婷 张学玲 蔡海生 《广东农业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5期208-212,222,共6页
基于化肥、农药、农膜、农业机械以及农业灌溉五个方面导致的碳排放,利用1995—2011年江西省农业投入统计数据,采用碳排放系数法计算江西省农地利用碳排放和碳排放强度,在Tapio脱钩模型的基础上分析江西省农地利用碳排放与农业经济增长... 基于化肥、农药、农膜、农业机械以及农业灌溉五个方面导致的碳排放,利用1995—2011年江西省农业投入统计数据,采用碳排放系数法计算江西省农地利用碳排放和碳排放强度,在Tapio脱钩模型的基础上分析江西省农地利用碳排放与农业经济增长之间的脱钩弹性关系。结果表明:1995—2011年,江西省碳排放总量呈现逐年增长的趋势,农地利用碳排放强度呈现先增强后减弱的趋势,各类农业活动中,化肥和农业机械化是主要的碳排放源。从区域差异来看,2010年江西省各设区市碳排放量排在第1位是赣州市,其碳排放量比最后1位的景德镇市多出近8.13倍;碳排放强度最高的为新余市,高达7.4657 t/hm2,最低的地区为景德镇市,仅为1.9240 t/hm2,只有新余市的1/3,碳排放量排在前7位的粮食主产区是江西省农地利用碳排放的主要来源地。从江西省农地利用碳排放与农业经济发展间的脱钩关系来看,1996-2011年间,其脱钩关系主要以弱脱钩、扩张连接、扩张负脱钩为主,说明近年来江西省以农业经济发展为主,在兼顾环境效应上表现不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农地利用 碳排放 时空特征 脱钩弹性 江西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江西省耕地的动态变化及驱动因子 被引量:11
4
作者 张婷 骆希 蔡海生 《水土保持通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3期305-310,共6页
利用江西省1990—2009年耕地变化数据以及社会经济资料,分析了该区域耕地动态变化的时空特征,并将主成分分析和多元线性回归分析相结合,揭示了江西省耕地数量变化的主要驱动力。结果表明,江西省耕地数量变化在时序上呈现出先减少后增加... 利用江西省1990—2009年耕地变化数据以及社会经济资料,分析了该区域耕地动态变化的时空特征,并将主成分分析和多元线性回归分析相结合,揭示了江西省耕地数量变化的主要驱动力。结果表明,江西省耕地数量变化在时序上呈现出先减少后增加的趋势;在空间上区域差异性较大,不同时期各市耕地利用动态度波动较大;江西省耕地动态变化的主要驱动因子包括经济增长、社会发展和农业科技提高3个主要类别,总体上,耕地数量变化与人口、GDP、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3大产业、耕地产出率以及农机机械总动力之间存在着显著相关性,在第1主成分中经济和人口两大因子是主要的驱动因素,第2主成分中农业科技进步是主要因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江西省 耕地变化 驱动因子 土地利用动态度 主成分分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RS与GIS的赣江上游流域生态系统服务价值变化 被引量:68
5
作者 陈美球 赵宝苹 +4 位作者 罗志军 黄宏胜 魏晓华 吕添贵 许莉 《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9期2761-2767,共7页
研究土地利用背景下的生态系统服务价值变化对促进区域生态建设和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以赣江上游流域为例,依据1990年、1995年、2000年和2005年4期的遥感数据,利用RS和GIS手段对土地利用数据进行了处理,并分析了土地利用变化引起... 研究土地利用背景下的生态系统服务价值变化对促进区域生态建设和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以赣江上游流域为例,依据1990年、1995年、2000年和2005年4期的遥感数据,利用RS和GIS手段对土地利用数据进行了处理,并分析了土地利用变化引起的生态系统服务价值变化。结果表明,1990-1995年赣江上游流域生态系统服务价值变化不大,1995—2005年生态系统服务价值总量不断增加,且各类生态服务功能价值波动较大;各土地利用类型生态系统服务价值敏感性指数都小于1,表明生态系统服务价值对服务价值指数缺乏弹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态系统服务价值 土地利用变化 赣江上游流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江西武夷山南方铁杉群落分类及更新能力评价 被引量:8
6
作者 杨清培 钟安建 +6 位作者 金志农 程松林 裘利洪 施建敏 郭英荣 陈伏生 邹思成 《江西农业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6期1275-1283,共9页
南方铁杉更新能力一直受到关注,且争议较大。基于江西武夷山自然保护区内南方铁杉群落30块固定样地的群落调查数据,运用二元指示种分析(TWINSPAN)和去趋势典范对应分析(DCCA)对南方铁杉群落进行数量分类,并对其更新能力定量评价与影响... 南方铁杉更新能力一直受到关注,且争议较大。基于江西武夷山自然保护区内南方铁杉群落30块固定样地的群落调查数据,运用二元指示种分析(TWINSPAN)和去趋势典范对应分析(DCCA)对南方铁杉群落进行数量分类,并对其更新能力定量评价与影响因子分析。结果表明:南方铁杉固定样地中共有植物210种,隶属68科112属,依据物种的重要值划分为11个群落类型;海拔、坡位等空间要素与土壤厚度、养分等土壤因子对群落分布均有影响,但土壤因子比空间要素的影响力大,前者单独影响力为37.73%,后者为15.48%,二者偶合效应为7.65%;南方铁杉在乔木层、灌木层均以落叶树占优势的群落中更新能力最强,在乔木层以常绿树而灌木层以落叶树为优势的群落中次之,在乔木层、灌木层都是常绿树占优势的群落中更新能力最弱。研究表明本区南方铁杉可与较多物种共存,形成复杂多样的植物群落;南方铁杉自身具有较好的更新能力,群落结构与物种组成是影响其更新能力的主要因素,常绿、耐荫植物增多、竹类植物入侵将大大地抑制南方铁杉的更新。因此,保护与恢复南方铁杉种群的有效办法是群落结构调整、增加通透度、防止竹类植物入侵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南方铁杉 群落分类 更新能力 江西武夷山自然保护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鄱阳湖区农地流转过程中的效益流向分析 被引量:9
7
作者 吴寒冰 张学玲 +1 位作者 蔡海生 钟滨 《广东农业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23期219-224,共6页
农村土地流转在我国已经发展到关键时期,如何结合新形势、新变化有效提升农地流转效率,推进农村土地流转的科学、合理、规范、高效进行,对促进农村经济发展、提高农户生活水平有着重要的影响。对农村土地流转过程中的效益构成、流向及... 农村土地流转在我国已经发展到关键时期,如何结合新形势、新变化有效提升农地流转效率,推进农村土地流转的科学、合理、规范、高效进行,对促进农村经济发展、提高农户生活水平有着重要的影响。对农村土地流转过程中的效益构成、流向及其产生的经济、社会和生态效益进行了分析,结合鄱阳湖区农村土地流转调研情况和具体案例,对农户生产与规模化生产以及规模化生产中不同种植方式的效益进行了比较分析,明确土地流转中限制流转效益发生的因素,结合创新农地流转机制促进农地流转、保障流转主体权益提高农民积极性、完善农村发展配套政策促进劳动力转移等,提出了优化、提高农地流转效益的对策和建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农村土地流转 农地流转效益 效益流向 对策和建议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鹅掌楸生理生态研究现状综述 被引量:3
8
作者 蔡浩 金志农 《江西林业科技》 2014年第4期40-44,共5页
木兰科鹅掌楸属,目前仅存2个物种,即中国鹅掌楸(Liriodendron chinense)和北美鹅掌楸(L.tulipifera)。中国鹅掌楸是国家Ⅱ级珍稀濒危保护植物,国内许多学者对其进行了研究。但对鹅掌楸生理生态研究的较少,本文将从鹅掌楸生殖生理生态、... 木兰科鹅掌楸属,目前仅存2个物种,即中国鹅掌楸(Liriodendron chinense)和北美鹅掌楸(L.tulipifera)。中国鹅掌楸是国家Ⅱ级珍稀濒危保护植物,国内许多学者对其进行了研究。但对鹅掌楸生理生态研究的较少,本文将从鹅掌楸生殖生理生态、生长生理生态、光合生理生态、逆境生理生态、林分生理生态等5个方面介绍鹅掌楸生理生态研究的概况。同时,在已有研究的基础上,探讨未来研究的重点,促进中国鹅掌楸生理生态研究进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鹅掌楸 生理生态 研究拓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土地利用变化的碳排放机理及效应研究综述 被引量:16
9
作者 张婷 蔡海生 王晓明 《江西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北大核心 2013年第1期93-100,共8页
就影响陆地生态系统碳储量的主要生态机制(CO2施肥效应、氮沉降增加、污染、全球气候变化、土地利用变化和土地管理),阐述了土地利用变化对陆地生态系统结构和功能产生的影响,以及对系统造成的碳储量变化.主要从土地利用变化和土地管理... 就影响陆地生态系统碳储量的主要生态机制(CO2施肥效应、氮沉降增加、污染、全球气候变化、土地利用变化和土地管理),阐述了土地利用变化对陆地生态系统结构和功能产生的影响,以及对系统造成的碳储量变化.主要从土地利用变化和土地管理两方面对土地利用碳排放效应进行论述:森林砍伐后变为农田和草地,使生态系统中植被和土壤碳贮量大大降低;农田和草地弃耕恢复为森林,以及农田保护性管理措施的利用,能够使大气中的碳在植被和土壤中得到汇集;森林恢复过程中植被可以大量汇集大气中的碳,而由于农田耕种历史不同以及土壤空间异质性,导致土壤碳汇集速率差异极大;保护性农田管理措施(诸如免耕、合理的种植制度、化肥的施用等)可以影响土壤理化特性、作物根系生长以及残茬数量和质量、土壤微生物数量和活性,维持和提高土壤碳含量水平.土地利用碳排放核算主要从陆地生态系统的植被碳和土壤碳入手,综述了目前国内外的研究进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地利用变化 碳排放 机理 效应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农民对耕地非生产性功能的认识及其量化实证研究——基于1065份问卷调查 被引量:21
10
作者 陈美球 王光远 《中国土地科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13年第3期10-16,共7页
研究目的:了解中国现阶段农民对耕地非生产性功能的认知程度及其量化水平,以期为提升中国农民耕地保护积极性和主动性的政策制定提供参考。研究方法:实证分析法和价格支付意愿(WTP)法。研究结果:农民对耕地的维持社会稳定、生态功能、... 研究目的:了解中国现阶段农民对耕地非生产性功能的认知程度及其量化水平,以期为提升中国农民耕地保护积极性和主动性的政策制定提供参考。研究方法:实证分析法和价格支付意愿(WTP)法。研究结果:农民对耕地的维持社会稳定、生态功能、农民就业、保持农田特有文化等非生产性功能都有不同程度的认可。农户对全社会支付的耕地非生产性功能价格主要受文化程度、收入水平、家中耕地数量和年龄的影响,对个人支付的耕地非生产性功能价格则主要受收入水平、家中耕地数量、住房是否靠近绿地或农田的影响。研究结论:就业功能是农民最认可的非生产性功能;社会支付价格意愿远高于个人支付价格意愿,为加大中国耕地保护的社会化扶持力度提供了一个有力的依据;收入水平和耕地资源稀缺性是耕地非生产性功能高低的最主要影响因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地管理 耕地非生产性功能 支付意愿(WTP) 农民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酸性水钠锰矿降解甲基橙废水的研究
11
作者 张嵚 陈若愚 +3 位作者 张利超 程晓迪 于力茜 赖发英 《江西农业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1期221-224,共4页
本文采用回流法制备酸性水钠锰矿,利用该材料对甲基橙(MO)染料模拟废水进行降解处理。分别采用X射线衍射(XRD)、电感耦合等离子体光谱仪(ICP-AES)和BET氮气吸附法对合成酸性水钠锰矿的晶体结构、化学组成以及比表面积进行了表征。分别... 本文采用回流法制备酸性水钠锰矿,利用该材料对甲基橙(MO)染料模拟废水进行降解处理。分别采用X射线衍射(XRD)、电感耦合等离子体光谱仪(ICP-AES)和BET氮气吸附法对合成酸性水钠锰矿的晶体结构、化学组成以及比表面积进行了表征。分别考察了pH值、锰氧化物质量浓度、染料质量浓度及温度对MO去除的影响规律。研究结果表明,低pH时酸性水钠锰矿对甲基橙的去除效果显著;矿物浓度升高及染料浓度降低都可以促进甲基橙的降解,但反应温度升高不利于甲基橙的降解。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甲基橙 降解 酸性水钠锰矿 动力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UV/TiO_2降解亚甲基蓝染料废水的动力学特性及影响因素 被引量:7
12
作者 张嵚 程晓迪 +3 位作者 徐观军 肖华斌 姜冠杰 冯雄汉 《江西农业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6期1273-1280,共8页
以300 W汞灯为光源,Degussa P25型标准TiO2为催化剂,研究UV/TiO2下亚甲基蓝(MB)的光催化降解动力学特性以及几个因素对降解率的影响。通过动力学分析,结合离子色谱和紫外可见分光光度计数据,探讨MB的降解机理。结果表明:在实验条件下,M... 以300 W汞灯为光源,Degussa P25型标准TiO2为催化剂,研究UV/TiO2下亚甲基蓝(MB)的光催化降解动力学特性以及几个因素对降解率的影响。通过动力学分析,结合离子色谱和紫外可见分光光度计数据,探讨MB的降解机理。结果表明:在实验条件下,MB光催化降解迅速,光照40 min,MB的降解率为89.47%左右,并且符合一级动力学反应,可用Langmiuf-Hinshelwood(L-H)方程来定量描述,依据该方程拟合得到MB降解反应动力学常数和吸附常数分别为16.051 mg/(L.min)和0.011 L/mg。MB初始质量浓度升高,降解率逐渐减小。当MB质量浓度为200 mg/L时,随TiO2用量的增加,MB降解率先逐渐增加后又降低,TiO2的最佳投入量为4.3 g/L。加入H2O2,与TiO2产生协同作用,明显促进MB的降解,但当H2O2的含量超过1.2%,降解率降低。pH在4.0~10.0,MB降解率较高,pH<4.0或pH>10.0时,MB降解率均降低。添加少量苯酚时,与MB光化学反应形成竞争,MB的降解率急剧下降;增加苯酚用量时,降解率又逐渐升高,这可能是苯酚的光敏化作用引起的。UV/TiO2下,MB降解由吸附和光分解前后两个过程组成,降解程度随光照时间增加而逐步加深,先经过电离和脱甲基,生成Cl-、NH4+等初级降解产物,然后噻嗪环开环降解,快速生成NO2-、SO32-及苯同系物等中间产物,接着苯同系物经开环生成多共轭体系的链烃化合物,直至这些中间产物完全矿化,生成NO3-、SO42-、CO2和H2O。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亚甲基蓝 光催化 降解 二氧化钛 H2O2 动力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南昌市土地利用碳排放效应及其低碳优化对策 被引量:6
13
作者 张婷 蔡海生 钟根佐 《江西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3年第2期170-177,共8页
土地利用/覆被变化通过改变生态系统的结构和功能,对全球碳排放产生深刻的影响。以南昌市为例,采用生态系统类型法确定土地生态系统的有机碳排放,2005年南昌市碳排放总量为4.826 2 Tg,2010年为5.535 9 Tg。期间南昌市土地利用变化碳排... 土地利用/覆被变化通过改变生态系统的结构和功能,对全球碳排放产生深刻的影响。以南昌市为例,采用生态系统类型法确定土地生态系统的有机碳排放,2005年南昌市碳排放总量为4.826 2 Tg,2010年为5.535 9 Tg。期间南昌市土地利用变化碳排放量呈现增长的趋势,2010年比2005年增长0.709 7 Tg,年均增长0.141 9 Tg。其中耕地和牧草地的碳排放量在2005—2010年间减少,园地、建设用地表现为增加,水域和其他未利用地的碳吸收功能减弱。根据土地利用规划预测计算得出,2020年为6.697 7 Tg,比2005年增长1.871 5 Tg,年均增长0.141 9 Tg。由于用地结构的差异性,南昌市的碳排放量也有所不同。2005—2010年,全市各县区的碳排放依次以南昌县、新建县、进贤县和青山湖区最多,碳排放总量排名基本保持不变。结合土地利用结构变化和发展规划,南昌市应该采取适度退耕还林、还水、限制建设用地过度扩张、优化城市用地布局、灵活调节土地供应政策、构建碳交易法律体系等碳减排措施,达到土地利用规划与生态建设相结合的目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地利用 碳蓄积 碳排放 低碳优化对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城乡发展一体化的土地资源配置机制创新 被引量:11
14
作者 陈美球 《江西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3年第1期41-44,131,共5页
科学的土地资源配置机制是实现城乡发展一体化的重要保障。针对目前城乡发展一体化中土地资源配置存在的主要困境,提出了土地资源配置机制创新对策:加大强农惠农力度,切实推进现代农业建设;改"外延扩张"为"内部挖潜&quo... 科学的土地资源配置机制是实现城乡发展一体化的重要保障。针对目前城乡发展一体化中土地资源配置存在的主要困境,提出了土地资源配置机制创新对策:加大强农惠农力度,切实推进现代农业建设;改"外延扩张"为"内部挖潜",完善城镇化土地资源的配置机制;改革农村建设用地使用制度,提升节约集约利用水平;改革土地征用制度,优化人口城镇化环境,努力实现人口与土地城镇化的同步;创新土地整治机制,推进城乡一体化的土地综合整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城乡发展一体化 土地资源配置 机制创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