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55篇文章
< 1 2 3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江西省蓝莓林地土壤限制因子分析 被引量:5
1
作者 罗玉姣 肖青亮 +1 位作者 牛德奎 李艳丽 《经济林研究》 北大核心 2015年第2期86-91,共6页
为了解江西省蓝莓林地土壤养分状况,从而为蓝莓平衡施肥提供技术指导,采用土壤养分状况系统研究法(ASI)对江西省蓝莓林土壤养分限制因子进行了诊断与分析,还就缺素对植株的影响情况进行了盆栽实验。诊断结果表明:供试蓝莓林地土壤中有... 为了解江西省蓝莓林地土壤养分状况,从而为蓝莓平衡施肥提供技术指导,采用土壤养分状况系统研究法(ASI)对江西省蓝莓林土壤养分限制因子进行了诊断与分析,还就缺素对植株的影响情况进行了盆栽实验。诊断结果表明:供试蓝莓林地土壤中有机质的含量均较低,Ca、P、N、K、Mg元素严重缺乏,这些养分因子为其主要限制因子;Cu、B、Zn普遍缺乏,为其潜在的限制因子;而S、Mn、Fe元素的含量相对丰富。盆栽实验结果表明:不施Ca、P、N、K的指示作物——高粱的产量则分别减少85.62%、40.51%、34.00%、33.86%。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蓝莓林 土壤系统研究法 养分限制因子 江西省南昌市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六种植被恢复模式对江西退化红壤理化性质及团聚体稳定性的影响 被引量:4
2
作者 肖廷琦 刘苑秋 +2 位作者 刘晓君 高盼 温林生 《江西农业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5期1292-1304,共13页
【目的】探究植被恢复模式对退化红壤区土壤理化性质及团聚体稳定性的影响,为中国南方的退化红壤区选择植被恢复模式及土壤结构改良提供依据。【方法】选择江西省泰和县6种植被恢复模式(马尾松纯林、木荷纯林、湿地松纯林、湿地松补植... 【目的】探究植被恢复模式对退化红壤区土壤理化性质及团聚体稳定性的影响,为中国南方的退化红壤区选择植被恢复模式及土壤结构改良提供依据。【方法】选择江西省泰和县6种植被恢复模式(马尾松纯林、木荷纯林、湿地松纯林、湿地松补植木荷林、马尾松补植木荷林及湿地松木荷混交林)的土壤作为研究对象,比较分析各种植被恢复模式的团聚体粒级分布及稳定性特征。【结果】(1)湿地松纯林在土壤表层的pH值显著小于其它恢复模式(P<0.05),湿地松补植木荷林在土壤表层的有机质含量最高,各恢复模式的土壤表层TN含量显著大于其它土层(P<0.05)。(2)0~10 cm表层土中>2 mm粒级的马尾松补植木荷林水稳性团聚体含量显著高于木荷纯林(P<0.05),马尾松补植木荷林和湿地松木荷混交林的平均重量直径(MWD)和几何平均直径(GMD)显著大于马尾松纯林、湿地松纯林以及木荷纯林(P<0.05),马尾松纯林的破坏率(PAD)大于其它恢复模式。(3)土壤中的水稳性大团聚体含量(WR_(0.25))与破坏率(PAD)、分形维数(D)呈负相关,与团聚体平均直径(MWD、GMD)呈正相关。【结论】通过对6种植被恢复模式的研究比较,结果表明在江西退化红壤区种植混交林对土壤团聚体结构的改善效果比纯林更好,混交林恢复模式比纯林模式更有利于土壤团聚体稳定性的提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植被恢复 退化红壤区 土壤团聚体 土壤理化性质 稳定性特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VR技术在林木育种学实验教学中的探索与实践--以《林木有性杂交》实验为例 被引量:1
3
作者 易敏 赖猛 +3 位作者 胡冬南 刘娟 靳藏馥 马际凯 《生物灾害科学》 2021年第3期358-361,共4页
林木有性杂交是林木育种学实验教学过程非常经典的一个实验内容。在传统教学中由于受到教学时长、实验周期等客观因素的限制,很难达到预期的效果。利用VR技术进行实验探究,既可打破时空的限制,帮助学生形成完整的知识框架,又可提高学生... 林木有性杂交是林木育种学实验教学过程非常经典的一个实验内容。在传统教学中由于受到教学时长、实验周期等客观因素的限制,很难达到预期的效果。利用VR技术进行实验探究,既可打破时空的限制,帮助学生形成完整的知识框架,又可提高学生学习兴趣,改善教学效果,为新农科背景下的林学专业创新型人才培养奠定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林木育种学 有性杂交 虚拟仿真技术 实验教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施肥对毛红椿幼林生长及叶片生理特征的影响 被引量:6
4
作者 潘俊彬 刘远生 +5 位作者 张露 程强强 王健 贾婷 吴云燕 郭春兰 《广西植物》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147-156,共10页
为了探究珍贵树种毛红椿对施用不同肥料不同用量的响应,该文以毛红椿幼林为研究对象,设置氮肥(N)、磷肥(P)、复合肥(CF)及缓释肥(SRF)4种肥料3个施肥水平(高、中、低),研究施肥对毛红椿幼林生长和叶片养分、生理的影响。结果表明:(1)施... 为了探究珍贵树种毛红椿对施用不同肥料不同用量的响应,该文以毛红椿幼林为研究对象,设置氮肥(N)、磷肥(P)、复合肥(CF)及缓释肥(SRF)4种肥料3个施肥水平(高、中、低),研究施肥对毛红椿幼林生长和叶片养分、生理的影响。结果表明:(1)施肥均可促进毛红椿树高和胸径生长,氮肥和复合肥效果更明显,氮肥处理的4年生毛红椿平均树高、平均胸径、平均材积较不施肥(CK)分别提高了15.0%、21.9%、67.5%,其中低氮肥(N1)处理的胸径年均生长量最大(2.99 cm),复合肥处理的平均树高、平均胸径、平均材积较CK分别提高了16.7%、19.2%、54.3%。高缓释肥(SRF3)和低磷肥(P1)分别在第4年树高、胸径的年增长量达到最大(分别为1.96 m、2.33 cm)。(2)施肥显著增加了毛红椿叶片叶绿素含量和非结构性碳水化合物含量,氮肥显著促进可溶性糖合成而磷肥显著促进淀粉合成。(3)N1和磷肥分别显著促进毛红椿叶片氮和磷含量的提高,磷肥、复合肥和氮肥均可显著提高叶片钾含量。(4)主成分分析结果表明,施肥促进生长效果依次为氮肥>复合肥>磷肥>缓释肥>不施肥,其中N1即100 g·plant-1·year-1的综合评价值最高。综合施肥成本和效益,施氮肥或复合肥能有效促进毛红椿幼林生长发育,推荐幼林期每年每株施100 g氮肥即可。该研究结果可为毛红椿造林初期林木养分管理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毛红椿 幼林 施肥 生长 生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山苍子嫁接愈合过程的组织解剖和生理特性 被引量:3
5
作者 王习政 陈霞 +5 位作者 苏文娟 张运煜 王毓曼 谢荟清 陈尚钘 刘娟 《中南林业科技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56-64,共9页
【目的】通过分析山苍子嫁接愈合过程中嫁接口的组织结构和生理特性变化过程,明确山苍子芽接愈合过程的机制,对山苍子良种嫁接苗木的生产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方法】以山苍子1年生实生苗为砧木,以采穗圃优树1年生枝为穗条,采用嵌芽接... 【目的】通过分析山苍子嫁接愈合过程中嫁接口的组织结构和生理特性变化过程,明确山苍子芽接愈合过程的机制,对山苍子良种嫁接苗木的生产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方法】以山苍子1年生实生苗为砧木,以采穗圃优树1年生枝为穗条,采用嵌芽接嫁接技术,于芽接后不同时期取嫁接结合部位组织进行解剖结构的显微镜观察和分析,并测定可溶性淀粉、可溶性糖、可溶性蛋白、过氧化物酶(POD)、超氧化物歧化酶(SOD)、过氧化氢酶(CAT)、多酚氧化酶(PPO)、苯丙氨酸解氨酶(PAL)等生理酶指标活性。【结果】山苍子嫁接愈合过程可分为4个时期:隔离层形成期(嫁接后0~5 d)、愈伤组织形成与连接期(嫁接后6~16 d)、形成层连接期(嫁接后17~25 d)和维管组织分化形成期(嫁接后26~35 d)。在嫁接后初期,嫁接口的砧木切口面先后出现隔离层和愈伤组织,嫁接后17~25 d,砧穗间形成愈伤组织桥,且形成层相互连接,构成形成层环带;嫁接后26~35 d嫁接口处分化出维管组织,且砧穗紧密连接。各生理指标变化存在显著差异,在嫁接后第15天,可溶性淀粉、可溶性蛋白、POD、CAT均上升到峰值水平,随后5 d,可溶性糖和SOD出现峰值,此时PPO活性显著降低。【结论】山苍子在嫁接后第35天基本完成愈合,且愈伤组织形成与连接末期、形成层连接初期(嫁接后第15~20天)是山苍子嫁接成活的关键时期。在隔离层形成期,3种抗氧化酶(SOD、POD、CAT)即时调控活性氧水平;在嫁接愈合后期(嫁接后30~35 d),POD、CAT与PAL共同参与砧穗切口部位愈伤组织形成与木质化过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山苍子 嫁接愈合 显微结构 生理特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光周期对红花玉兰‘娇红1号’生理及光合特性的影响 被引量:3
6
作者 蔡宇宇 朱仲龙 +7 位作者 贾忠奎 马履一 桑子阳 吴南生 徐梦阳 罗芊芊 邓章文 汪加魏 《经济林研究》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189-200,210,共13页
【目的】为给红花玉兰的栽培提供参考。【方法】以红花玉兰‘娇红1号’2年生大容器苗为研究对象,通过人工调控LED光源的方式,设置6种光周期,分别为8 h(光照期)/16 h(暗期)、10 h/14 h、12 h/12 h、14 h/10 h、16 h/8 h以及自然光照(CK)... 【目的】为给红花玉兰的栽培提供参考。【方法】以红花玉兰‘娇红1号’2年生大容器苗为研究对象,通过人工调控LED光源的方式,设置6种光周期,分别为8 h(光照期)/16 h(暗期)、10 h/14 h、12 h/12 h、14 h/10 h、16 h/8 h以及自然光照(CK),处理一定时间后,测定苗高和地径的生长量、叶片营养物质含量、叶片保护酶活性、叶片光合色素含量、光合气体交换参数及叶绿素荧光参数。【结果】在14 h/10 h处理下苗高、地径生长量显著高于其他各处理,8 h/16 h处理下显著低于其他处理。随着光周期中光照时间的延长,除了叶片的可溶性蛋白含量呈现下降趋势外,叶片的可溶性糖含量、可溶性淀粉含量、全N含量、全P含量、全K含量均呈现上升趋势,其中14 h/10 h处理下叶片营养物质含量最高,8 h/16 h处理下最低。光周期对叶片保护酶活性的影响显著,14 h/10 h处理下叶片SOD活性、POD活性、APX活性显著低于CK处理,8 h/16 h和16 h/8 h处理下显著高于CK处理。在12 h/12 h和14 h/10 h处理下叶片的光合色素含量较CK有显著提高,在8 h/16 h和16 h/8 h处理下光合色素含量较CK显著降低。总体上,苗木叶片的净光合速率、气孔导度、蒸腾速率和胞间CO_(2)浓度在8 h/16 h处理下最小,在14 h/10 h处理下最大,在16 h/8 h处理下各参数有所下降。不同光周期处理下的最大荧光(F_(m))、初始荧光(F_(o))、光化学猝灭系数(C_(PQ))、非光化学猝灭系数(C_(NPQ))与CK处理均无显著差异,在14 h/10 h处理下相对电子传递速率(ETR)、PSⅡ最大光能转化效率(F_(v)/F_(m))、PSⅡ潜在光化学活性(F_(v)/F_(o))和PSⅡ实际光化学效率(Φ_(PSⅡ))的值最大且显著高于CK处理,分别为26.33、0.77、3.45和0.74。【结论】光周期可以影响‘娇红1号’的苗高和地径生长量、叶片营养物质含量、叶片保护酶活性、叶片光合色素含量、光合气体交换参数及叶绿素荧光参数等指标。适当延长光周期中的光照时间有利于提高‘娇红1号’苗木的质量,光周期14 h/10 h是最适合其生长的光照条件,光照时间过长或过短均会影响苗木正常生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红花玉兰‘娇红1号’ 光周期 生理指标 光合特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红壤侵蚀区不同植被恢复模式土壤碳储量特征及其影响因素 被引量:6
7
作者 李鹏 刘晓君 +5 位作者 刘苑秋 陶凌剑 付小斌 毛梦蕾 李文琴 汪晨 《浙江农林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12-21,共10页
【目的】探讨江西红壤侵蚀区植被恢复过程中不同植被恢复模式的土壤碳储量特征,为揭示植被恢复对土壤碳汇的影响机制和江西红壤侵蚀区生态修复及碳库管理提供科学支撑。【方法】以经过27 a植被恢复与重建后的6种人工植被恢复模式(马尾松... 【目的】探讨江西红壤侵蚀区植被恢复过程中不同植被恢复模式的土壤碳储量特征,为揭示植被恢复对土壤碳汇的影响机制和江西红壤侵蚀区生态修复及碳库管理提供科学支撑。【方法】以经过27 a植被恢复与重建后的6种人工植被恢复模式(马尾松Pinus massoniana纯林、湿地松P.elliottii纯林、木荷Schima superba纯林、湿地松-木荷混交林、马尾松补植木荷林、湿地松补植木荷林)为研究对象,以未加人工干扰的自然恢复地为对照,比较不同植被恢复模式土壤有机碳质量分数、储量的变化特征,并分析其影响因素。【结果】①相较于对照,在0-20 cm土层中,6种人工植被恢复模式土壤有机碳质量分数均有显著增加(P<0.05);在20-30 cm土层中,除了马尾松纯林和湿地松纯林外,其余4种人工植被恢复模式土壤有机碳质量分数均显著高于对照(P<0.05);在30-40 cm土层中,仅有木荷纯林和湿地松-木荷混交林的土壤有机碳质量分数显著高于对照(P<0.05)。②研究区7种植被恢复模式的土壤有机碳质量分数均表现出较强的表聚效应,但不同植被恢复模式土层间差异不同,其中木荷纯林最大,0-10 cm土层土壤有机碳质量分数与30-40 cm土层相差33.26 g·kg^(-1),对照最小,仅相差4.90 g·kg^(-1)。③土壤有机碳密度变化规律与质量分数变化规律基本一致,均是植被因子与土壤理化性状共同作用的结果。植被因子中凋落物氮质量分数与土壤有机碳密度的相关系数最大(r=0.322,P<0.01),土壤理化性状中土壤有机碳质量分数与土壤有机碳密度的相关系数最大(r=0.932,P<0.01)。④土壤有机碳储量从高到低依次表现为木荷纯林、湿地松-木荷混交林、马尾松补植木荷林、湿地松补植木荷林、湿地松纯林、马尾松纯林,与对照相比,分别增加了50.12、42.73、38.20、33.03、26.93和20.85 Mg·hm^(-2),最大提升了2.46倍,最小提升了1.02倍。【结论】人工植被恢复与重建在红壤侵蚀区效果显著,在研究区今后的建设中可继续推广,以促进植物群落恢复,提高和维持土壤碳库的稳定。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红壤侵蚀区 植被恢复 碳密度 分布特征 土壤固碳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区域生态环境脆弱性评价方法研究综述 被引量:93
8
作者 张学玲 余文波 +1 位作者 蔡海生 郭晓敏 《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16期5970-5981,共12页
随着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以及人口压力的不断增长,人类活动正越来越强烈地影响着地球的生态系统平衡,导致当前生态环境的脆弱性进一步加剧,生态环境问题越来越突出。通过对区域生态环境脆弱性评价研究相关文献资料整理,认为生态环境脆弱... 随着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以及人口压力的不断增长,人类活动正越来越强烈地影响着地球的生态系统平衡,导致当前生态环境的脆弱性进一步加剧,生态环境问题越来越突出。通过对区域生态环境脆弱性评价研究相关文献资料整理,认为生态环境脆弱性是个相对的概念,受到自然地理条件因素、系统自身恢复能力、人为活动干扰因素等多重影响,是自然因素和人为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结合生态环境脆弱性内涵表征及其评价的主要内容、评价指标选取及体系构建、评价方法及分析模型等方面的研究,分析了生态脆弱性评价研究领域的发展状况及其不同区域指标体系和评价方法的差异,讨论了在研究理论方法的创新、评价指标体系及计算模型的构建、自然因素和人为因素评判的定量分析描述、评价结果的应用研究等方面仍存在一些问题,并结合评价模型构建、数据处理分析的有效性、评价结果应用等方面分析了生态环境脆弱性评价研究的发展趋势。总体认为,区域生态环境脆弱性评价在未来研究中:研究思路需要进一步突出综合系统性;数据处理需要进一步突出时空动态性;研究方法需要进一步突出学科融合性;研究结果需要进一步突出实践应用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态环境 脆弱性评价 区域 研究综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武功山山地草甸土壤全量氮磷钾分布格局及对不同退化程度的响应 被引量:22
9
作者 袁知洋 邓邦良 +6 位作者 郭晓敏 牛德奎 胡耀文 汪娇 赵自稳 刘宇新 张文元 《西北林学院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3期14-20,共7页
以武功山核心景区主峰金顶海拔1 600-1 900m之间的自然未退化草甸土壤与1 850m不同退化强度草甸斑块土壤2类处理为研究对象,对其A(0-20cm)、B(20-40cm)2层土壤全氮、全磷、全钾进行测定,分析武功山草甸土全氮、全磷、全钾的分布格局... 以武功山核心景区主峰金顶海拔1 600-1 900m之间的自然未退化草甸土壤与1 850m不同退化强度草甸斑块土壤2类处理为研究对象,对其A(0-20cm)、B(20-40cm)2层土壤全氮、全磷、全钾进行测定,分析武功山草甸土全氮、全磷、全钾的分布格局,及武功山草甸土壤全氮、全磷、全钾含量对草甸不同退化程度的响应。结果表明:1)武功山自然状态下草甸土壤全氮、全磷和全钾含量的变化范围分别为2 094.4-7 473.6mg·kg^-1、0.59-1.73g·kg^-1和18.25-54.25g·kg^-1。在同一垂直土壤剖面中均随着发生层的降低而减少,而全钾含量无此特征,且在A、B 2层中差距较小。2)海拔高度的变化对武功山草甸土壤全氮和全磷含量的影响不显著,但是全钾随着海拔的上升呈显著上升趋势。3)不同草甸退化程度对武功山草甸土壤全磷全钾含量的影响不显著,但对全氮含量的影响达到差异显著水平,武功山退化草甸土壤的磷、钾素养分供应水平无较大缺失,但氮素的供应出现明显损失,可为生态修复中调节土壤肥力提供理论指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武功山草甸 海拔 退化强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武功山草甸植被小群落土壤活性有机碳与土壤养分的典型相关分析 被引量:22
10
作者 袁知洋 邓邦良 +5 位作者 张学玲 刘宇新 李志 牛德奎 郭晓敏 张文元 《中南林业科技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2期84-90,共7页
对武功山草甸植被小群落下土壤活性有机碳性状和土壤养分性状的16个变量进行典型相关分析。结果表明:在0-20 cm,土壤有机碳性状与土壤养分性状的第一个典型相关系数达到极显著水平,其相关系数为0.994 9,在一定范围内,土壤有机质、铵态... 对武功山草甸植被小群落下土壤活性有机碳性状和土壤养分性状的16个变量进行典型相关分析。结果表明:在0-20 cm,土壤有机碳性状与土壤养分性状的第一个典型相关系数达到极显著水平,其相关系数为0.994 9,在一定范围内,土壤有机质、铵态氮、磷、钾和硼含量与土壤有机质碳、微生物量碳和易氧化态碳含量呈显著正相关;在20-40 cm,土壤有机碳性状与土壤养分性状的第一个典型相关系数达到极显著水平,其相关系数为0.995 4,在一定范围内,土壤有机质、钾、钙、镁含量与土壤有机质碳、可溶性碳和易氧化态碳含量呈显著正相关,铜和硼含量与土壤有机质碳、可溶性碳和易氧化态碳含量呈显著负相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活性有机碳 土壤养分 典型相关分析 武功山 高山草甸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赣南硬头黄竹林土壤理化性质及与生长相关性的研究 被引量:12
11
作者 张文元 刘顺 +5 位作者 李林海 曾玮 吴珍花 胡冬南 涂淑萍 郭晓敏 《中南林业科技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12期56-61,共6页
通过对赣南硬头黄竹生长情况和土壤理化性质进行调查和测定,分析硬头黄竹生长状况、立地条件及其相关性。结果表明:随着土层深度的增加,土壤容重呈现增大的趋势,水分状况和孔隙状况指标呈现减小的趋势。不同养分指标随着土层深度的增加... 通过对赣南硬头黄竹生长情况和土壤理化性质进行调查和测定,分析硬头黄竹生长状况、立地条件及其相关性。结果表明:随着土层深度的增加,土壤容重呈现增大的趋势,水分状况和孔隙状况指标呈现减小的趋势。不同养分指标随着土层深度的增加,变化趋势不同,总体表现为表层土壤养分含量高于下层土壤。同全国第二次土壤普查养分分级标准相比,除了碱解氮处于丰富状态外,其余养分含量处于中等~极缺乏状态;土壤中Mg和S元素含量严重缺乏;Zn元素含量略低于亏缺临界值,其余营养元素含量较丰富。硬头黄竹生长指标与土壤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存在一定的相关性,胸径和新叶SPAD值与土壤物理性质间的相关性较高,枝下高分别与容重和总孔隙度呈显著负相关和显著正相关,与其他物理性质间相关性不显著;其余指标与土壤物理性质间相关性均不显著。生长指标中有机质和全氮分别与出笋数和退笋数、有效磷与胸径、枝下高和新叶SPAD、全钾与胸径和新叶SPAD、速效钾与胸径、枝下高和单丛立竹数均呈显著或极显著相关关系。因此,为了硬头黄竹林高效经营,应该根据硬头黄竹生长状况及需肥特性,合理施入P、K肥以及微量元素肥料,补充林地营养、维持地力,促进硬头黄竹的生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理化性质 生长指标 相关性 硬头黄竹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施肥对硬头黄竹林地上部分生物量结构的影响 被引量:9
12
作者 张文元 刘顺 +4 位作者 江斌 朱新传 吴珍花 胡冬南 郭晓敏 《西北林学院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5期61-67,共7页
以赣县3种不同施肥处理及不施肥对照的硬头黄竹林为研究对象,调查和测定其单丛分株数、立竹年龄结构和生物量,研究施肥对硬头黄竹地上部分生物量结构的影响。结果表明,施肥能有效地提高硬头黄竹林的立竹数量和地上部分群体生物量。与对... 以赣县3种不同施肥处理及不施肥对照的硬头黄竹林为研究对象,调查和测定其单丛分株数、立竹年龄结构和生物量,研究施肥对硬头黄竹地上部分生物量结构的影响。结果表明,施肥能有效地提高硬头黄竹林的立竹数量和地上部分群体生物量。与对照相比,矿渣肥、毛竹专用肥和复合肥处理立竹数分别增加了26.33、20.50株·丛-1和8.5株·丛-1,地上生物量分别增加了109.24、22.92g·株-1和162.63g·株-1;不同处理单丛生物量表现为矿渣肥>毛竹专用肥>复合肥>CK。矿渣肥肥效时间较长,1a竹所占比例比CK提高了5.31%,而毛竹专用肥和复合肥对竹林年龄组成的调节作用较弱。复合肥处理分别对3a秆、2a枝和1a叶生物量提高的作用最强,矿渣肥分别对2a秆和3a枝、叶生物量提高的作用最强。地上生物量在不同施肥处理、不同年龄和不同构件间差异均显著(P<0.05)。随着年龄和竹高的增加,秆生物量的增加速率最大,其次分别为叶和枝。硬头黄竹地上部分的生物量中,秆生物量占的比例最大,叶的生物量次之,略大于枝生物量所占比例。因此,在硬头黄竹林的经营管理中,除了进行施肥外,还应合理采伐,使竹林保持合理密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施肥 构件 地上部分 生物量结构 硬头黄竹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不同育苗方式对晚松不同种源苗期生长及生物量的影响 被引量:11
13
作者 曾进 吴吕奇 +5 位作者 黄梓明 陈晓慧 倪铭 潘洋刘 刘苑秋 胡冬南 《中南林业科技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5期115-120,共6页
为了解不同育苗方式条件下晚松不同种源苗期生长及生物量差异,选择江西省3个不同种源的晚松,采取露地直播和容器育苗两种方式播种,对一年生晚松苗期的苗高、地径和生物量等进行测定和分析。结果表明:露地直播的晚松地径和冠幅显著大于... 为了解不同育苗方式条件下晚松不同种源苗期生长及生物量差异,选择江西省3个不同种源的晚松,采取露地直播和容器育苗两种方式播种,对一年生晚松苗期的苗高、地径和生物量等进行测定和分析。结果表明:露地直播的晚松地径和冠幅显著大于容器苗,但其苗高相对更小,苗高和地径表现为峡江>安福>泰和,冠幅表现为峡江>泰和>安福;露地苗的苗高种源间无显著差异,而容器苗有极显著差异,地径和冠幅差异规律一致,均达显著水平;露地苗的一级侧根数显著多于容器苗,主根长和一级侧根均长无显著差异,且长度均表现为峡江>安福>泰和,一级侧根数表现为峡江>泰和>安福;露地苗的一级侧根数种源间差异极显著,容器苗差异不显著,露地苗的一级侧根均长无显著差异,而容器苗有显著性差异;同种育苗方式,种源间的主根长均无显著差异;露地直播的晚松地上部分、地下部分和总的生物量均显著大于容器育苗,各生物量均表现为峡江>安福>泰和;露地苗的各部分生物量种源间差异均达显著水平,而容器苗差异均不显著;一年生的晚松,除了苗高容器育苗较露地直播高,其他生长指标和生物量均以露地直播方式较好,露地直播对晚松能源利用率的提高效果更显著。峡江种源晚松的各生长指标以及各生物量均大于安福和泰和种源,可选为优良种源做进一步研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晚松 种源 生物量 育苗方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不同类型肥料对油茶林地土壤氮库的影响 被引量:7
14
作者 王建伟 刘少敏 +5 位作者 罗汉东 朱丛飞 郭晓敏 牛德奎 胡冬南 李碧霞 《福建农业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5期606-612,共7页
【目的】加强对集约经营油茶林科学、有效的施肥管理,提高林地内养分含量,增加油茶产量。【方法】通过试验设置对照(CK)、农用复合肥(NFF)、专用复合肥(ZFF)、专用有机肥(ZYJ)4个处理,探究施用不同类型肥料对油茶林地土壤氮库和油茶产... 【目的】加强对集约经营油茶林科学、有效的施肥管理,提高林地内养分含量,增加油茶产量。【方法】通过试验设置对照(CK)、农用复合肥(NFF)、专用复合肥(ZFF)、专用有机肥(ZYJ)4个处理,探究施用不同类型肥料对油茶林地土壤氮库和油茶产量的影响。【结果】不同类型肥料的施用对油茶林地土壤氮库中的全氮含量、碱解氮含量、硝态氮与铵态氮含量、可溶性有机氮含量和微生物量氮含量均产生了显著的影响。不同类型肥料对叶片氮含量和鲜果产量也产生了显著的影响。不同类型肥料对油茶林地硝态氮含量的影响,农用复合肥的效果最佳;而对油茶林地其他氮素含量的影响,专用有机肥的效果最好;对油茶叶片全氮含量和鲜果产量的影响,专用有机肥的效果最好。三种不同类型肥中专用有机肥对油茶林地土壤氮素含量的增加效果最为显著,同时对油茶鲜果产量的提高最多。通过相关性分析,土壤全氮和叶片全氮之间存在极显著正相关,与油茶鲜果产量之间存在显著正相关;叶片全氮和鲜果产量之间存在显著正相关。【结论】在油茶林地施肥类型选择上推荐ZYJ。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油茶 施肥类型 土壤氮库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近红外光谱技术快速定量油茶籽含油率及脂肪酸组成 被引量:3
15
作者 付宇新 周文才 +5 位作者 李博 曹冰 贺义昌 王召滢 曾凡新 雷小林 《经济林研究》 北大核心 2023年第4期273-280,共8页
【目的】利用近红外光谱技术构建定量预测模型,及时获得油茶重要的经济性状指标并进行评价,以简便快速、绿色安全而又准确地测定大批量油茶样品的含油率和脂肪酸组成,为油茶良种选育提供数据基础和依据。【方法】用气相色谱法测定100份... 【目的】利用近红外光谱技术构建定量预测模型,及时获得油茶重要的经济性状指标并进行评价,以简便快速、绿色安全而又准确地测定大批量油茶样品的含油率和脂肪酸组成,为油茶良种选育提供数据基础和依据。【方法】用气相色谱法测定100份油茶样品的含油率(Oil content,OC)及棕榈油酸(Palmitoleic acid,POA)、棕榈酸(Palmitic Acid,PA)、硬脂酸(Stearic acid,SA)、油酸(Oleic acid,OA)、亚油酸(Linoleic acid,LOA)、亚麻酸(α-Linolenic acid,ALA)、不饱和脂肪酸(Unsaturated fat acid,USFA)、饱和脂肪酸(Saturated fat acid,SFA)的含量水平,并作为试验测定值。对其中90份样本用近红外光谱技术,采用漫反射扫描方式,采集经过粉碎处理的油茶样品光谱,光谱序列通过光谱残差和特征残差结合的方法进行优化预处理,对光谱数据进行标准归一化,并结合导数法方法处理,结合偏最小二乘法建立油茶样品含油率和主要脂肪酸组成的定量预测模型。另外10份样本作为模型的外部验证。【结果】构建的油茶籽粉OC、PA、POA、SA、OA、LOA、ALA、USFA和SFA近红外光谱定量模型,建模集回归系数(RC)和验证集回归系数(RP)均在0.69以上,其中OC和LOA均达到0.90以上,模型效果较好。9个定量模型中效果最差的为SA,RC和RP分别为0.7028和06917。各指标定量分析模型中建模均方根误差(SEC)和验证均方根误差(SEP)的比值在0.80~1.26之间,其中ALA和USFA的SEC/SEP比值最接近1,分别为0.99和1.00,其定量模型较佳。油茶样品脂肪酸组成模型SEC/SEP比值的相对偏差在0.034~0.220,说明构建的定量模型结果很好。【结论】近红外光谱技术能实现快速、绿色安全和准确评价油茶样品的含油率和主要脂肪酸组成,用所构建的定量模型测定油茶籽粉的含油率和脂肪酸组成含量结果误差小,有较好的预测效果,在加快油茶等木本油料树种的良种选育方面具有很好的应用前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油茶籽 近红外光谱 含油率 脂肪酸组成 定量模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陈山红心杉土壤养分、酶活性的根际效应及肥力评价 被引量:8
16
作者 刘顺 刘喜帅 +3 位作者 朱新传 盛可银 郭晓敏 张文元 《植物营养与肥料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2期492-501,共10页
【目的】陈山红心杉是国家级林木良种,获国家地理标志保护。土壤肥力状况影响林木的生长,根际是植物与土壤物质直接交换的场所,研究不同林龄陈山红心杉根际和非根际土养分含量、酶活性及综合肥力状况,可进一步了解土壤养分状况随林龄的... 【目的】陈山红心杉是国家级林木良种,获国家地理标志保护。土壤肥力状况影响林木的生长,根际是植物与土壤物质直接交换的场所,研究不同林龄陈山红心杉根际和非根际土养分含量、酶活性及综合肥力状况,可进一步了解土壤养分状况随林龄的演变规律,为陈山红心杉的养分管理和合理经营提供理论依据。【方法】以江西省安福县陈山林场不同林龄陈山红心杉为试验对象,测定了根际和非根际土壤养分(有机质、全氮、全磷、全钾、碱解氮、有效磷和速效钾)含量和酶活性(过氧化氢酶、蛋白酶、蔗糖酶、脲酶和磷酸酶),分析了根际效应随林龄的变化规律,并进一步通过主成分分析对土壤肥力进行了综合评价。【结果】林龄对土壤养分、酶活性具有显著影响,仅碱解氮、全氮和全磷在根际和非根际间无显著差异。养分和酶活性在根际和非根际土中随林龄变化趋势一致,反映了根际受植物根系和林地土壤的共同影响。随着林龄的增加,有机质、氮素养分(碱解氮和全氮)、钾素养分(速效钾和全钾)、蛋白酶、脲酶和磷酸酶活性先下降后上升,总体以10年最低;有效磷变化趋势与之相反,全磷呈下降的趋势;蔗糖酶活性呈"下降–升高–下降"的趋势,过氧化氢酶活性变化趋势与蔗糖酶相反。有机质、碱解氮和酶活性的根际效应为正效应(RE>0),其余均为负效应(RE<0,除20年全氮和40年有效磷外),有机质和有效磷的根际效应在林龄间差异显著(P<0.05)。陈山红心杉根际和非根际土壤肥力综合指数(IFI)介于–1.408~2.238,不同林龄土壤(根际和非根际)IFI变化趋势为5年(2.238、2.413)>40年(–0.313、0.065)>20 a(–0.773、–1.019)>10 a(–1.203、–1.408)。5年和40年土壤肥力综合指数表现为根际<非根际,主要由第二(蔗糖酶)、第三(速效磷和全磷)主成分得分导致;而10年和20年土壤肥力综合指数表现为根际>非根际,主要是由第一主成分(有机质、碱解氮、全氮、脲酶和蛋白酶等)得分导致。【结论】随着林龄的增加,土壤肥力下降,尤其是10年前后最低,后虽有所恢复,但不能恢复到第5年水平。因此,在林木生长过程中,应在树龄10年左右适当补充林地土壤氮、磷养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陈山红心杉 林龄 根际 肥力综合指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硬头黄竹秆形结构及毛竹专用肥对其影响研究 被引量:2
17
作者 张文元 刘顺 +5 位作者 涂胜勇 江斌 吴珍花 胡冬南 涂淑萍 郭晓敏 《西部林业科学》 CAS 2015年第2期9-14,23,共7页
以赣南地区的硬头黄竹为研究对象,采取施用毛竹专用肥的营养管理手段,研究施肥和对照处理硬头黄竹秆形结构特性,探讨毛竹专用肥对硬头黄竹生长的调节作用。结果表明,硬头黄竹节间长随节位数变化规律呈现"短-长-短"的变异模式... 以赣南地区的硬头黄竹为研究对象,采取施用毛竹专用肥的营养管理手段,研究施肥和对照处理硬头黄竹秆形结构特性,探讨毛竹专用肥对硬头黄竹生长的调节作用。结果表明,硬头黄竹节间长随节位数变化规律呈现"短-长-短"的变异模式。施肥提高了竹最长节出现的节位数和最长节的长度。施肥对壁厚和壁厚随高度的变化无影响,但会降低竹尖削度,且施肥处理秆重随高度分布较均匀,因此施肥处理硬头黄竹秆形较好,利于加工利用。同时对各指标间进行了方程拟合。结果表明,秆重与胸径和壁厚显著相关,与秆高极显著相关;秆高与胸径和壁厚极显著相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硬头黄竹 施肥 秆形特征 拟合方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喷施宝浓度对油茶营养生长的影响 被引量:1
18
作者 孙琼 郭晓敏 +1 位作者 胡冬南 牛德奎 《经济林研究》 北大核心 2016年第1期65-70,共6页
为了确定喷施宝在油茶中应用的适宜浓度,分别以‘长林4号’和‘长林40号’为试验对象,设计了不同浓度的喷施宝处理,就不同浓度的喷施宝处理对油茶树高、地径增量、冠幅、春梢、叶面积以及叶片叶绿度等营养生长指标的影响情况进行了试验... 为了确定喷施宝在油茶中应用的适宜浓度,分别以‘长林4号’和‘长林40号’为试验对象,设计了不同浓度的喷施宝处理,就不同浓度的喷施宝处理对油茶树高、地径增量、冠幅、春梢、叶面积以及叶片叶绿度等营养生长指标的影响情况进行了试验、观测与分析。试验结果表明:施用喷施宝叶面肥能大幅度提高油茶树高生长量、地径增量,增大冠幅面积、叶面积,促进春梢生长,有效提高叶片叶绿素含量;且两个品系均以低浓度喷施宝的肥效为最佳。喷施宝浓度为0.33 mg/kg时,‘长林4号’试验树的树高、地径增量、冠幅、春梢长度、叶面积、叶绿度值比对照树分别高10.7%、10.7%、25.4%、1.4%、13.7%、1.9%;‘长林40号’试验树的树高、冠幅、春梢长度、春梢直径、叶面积、叶绿度值比对照树分别高8.2%、24.1%、9.4%、5.2%、19.0%、12.2%。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喷施宝 油茶 营养生长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不同品种油茶果实成熟期叶片养分及磷组分的差异 被引量:23
19
作者 马丽丽 朱婷 +7 位作者 兰龙焱 方海富 李宁 张强 牛德奎 张文元 胡冬南 郭晓敏 《中南林业科技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11期82-89,共8页
【目的】探讨果实成熟期不同品种油茶的养分差异及磷素的利用能力,为后期施肥提供指导,以提高油茶产量。【方法】以8年生油茶‘长林23’‘长林55’‘赣无12’‘赣无16’为研究对象,在果实成熟期采集油茶叶片测定其形态指标、养分含量、... 【目的】探讨果实成熟期不同品种油茶的养分差异及磷素的利用能力,为后期施肥提供指导,以提高油茶产量。【方法】以8年生油茶‘长林23’‘长林55’‘赣无12’‘赣无16’为研究对象,在果实成熟期采集油茶叶片测定其形态指标、养分含量、磷组分含量,并探讨养分与磷组分的关系。【结果】1)4个品种油茶的叶片形态存在差异,其中,‘赣无12’的叶面积最大,‘长林23’的叶面积最小;‘长林55’的叶形指数最大,‘赣无16’的叶形指数最小;2)‘赣无16’的叶片全氮含量显著低于其他3个品种,有机碳含量显著低于‘赣无12’。‘长林55’与‘赣无12’的C∶P显著高于‘长林23’与‘赣无16’。3)‘赣无16’的核酸磷含量显著低于其他3个品种,结构磷含量显著低于‘长林23’。4)通过相关性分析,结构磷与叶片全氮有显著的正相关关系;核酸磷与叶形指数、叶片全氮、叶片N∶P有显著的正相关关系;残余磷与叶片全磷有显著的正相关关系。【结论】‘长林23’‘长林55’‘赣无12’‘赣无16’4个品种油茶的叶片形态存在差异。在果实成熟期,品种对油茶叶片的碳含量、氮含量、C∶P、结构磷和核酸磷含量有显著影响,对全磷和N∶P、C∶N、代谢磷和残余磷无显著影响;‘长林23’的磷利用能力最高,‘长林55’和‘赣无12’次之,‘赣无16’最低。因此,在油茶施肥和养分管理过程中,应根据油茶品种的叶片养分特性和磷组分差异调整施肥比例,科学合理增施氮肥和磷肥,以克服南方红壤磷素缺乏的养分限制因子的不利影响,提高油茶产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油茶 叶片养分 化学计量比 磷组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油茶林土壤生化性对磷素水平的响应研究 被引量:16
20
作者 朱丛飞 罗汉东 +6 位作者 胡冬南 徐晓凤 王书丽 张令 郭晓敏 牛德奎 李碧霞 《中南林业科技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2期57-62,共6页
探究不同磷水平施肥对油茶林土壤养分含量、微生物数量及酶活性的影响,从而确定最佳施磷水平为油茶植株营养生长和提高经济效益奠定基础。设定了每年每株植株氮最佳用量69 g和钾最佳用量99.57 g,并设置了单株年施入磷肥量:0、300、600、... 探究不同磷水平施肥对油茶林土壤养分含量、微生物数量及酶活性的影响,从而确定最佳施磷水平为油茶植株营养生长和提高经济效益奠定基础。设定了每年每株植株氮最佳用量69 g和钾最佳用量99.57 g,并设置了单株年施入磷肥量:0、300、600、900、1 200 g共5个梯度,研究不同磷水平下油茶林土壤养分含量、微生物数量及酶活性的变化趋势及其相关性。结果表明:对于土壤养分而言,有效磷含量呈上升趋势,在P4磷水平呈最大值;有机质含量呈先上升后下降趋势,在P3磷水平时达到最大值;而碱解氮及速效钾呈下降趋势;对于土壤微生物数量而言,细菌、真菌、放线菌及解磷菌数量呈先上升后下降趋势,在P3磷水平时达到最大值;对于土壤酶活性而言,磷酸酶、过氧化氢酶及蔗糖酶活性呈先增加后下降趋势,在P3磷水平时达到最大值,而脲酶呈下降趋势。通过相关性分析可知,土壤养分含量、微生物数量及酶活性间相关性密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油茶 磷水平 土壤养分含量 土壤微生物数量 土壤酶活性 相关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3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