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0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亚热带森林菌根树木多样性与地上生物量对土壤肥力影响
1
作者 朱楼兰 张天海 +4 位作者 程远东 林勇 王方超 陈伏生 李建军 《江西农业大学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1038-1048,共11页
【目的】为揭示森林树木组成和生物量优势与土壤养分和肥力之间的关系。【方法】以江西九连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的典型亚热带森林为研究对象,随机设置116个20 m×20 m样方并调查样方内树木(胸径≥5 cm)信息。根据全球植物菌根数据库... 【目的】为揭示森林树木组成和生物量优势与土壤养分和肥力之间的关系。【方法】以江西九连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的典型亚热带森林为研究对象,随机设置116个20 m×20 m样方并调查样方内树木(胸径≥5 cm)信息。根据全球植物菌根数据库确认每种树木菌根类型,分为丛枝菌根(AM)和外生菌根(ECM)树。利用基础信息和生物量方程计算AM和ECM树的多样性指数,包括Simpson指数(优势度)、Pielou指数(均匀度)和Margalef指数(丰富度),以及每棵树木地上生物量,同时计算出每块样方内AM树种和ECM树种分别与该样方内总地上生物量的比值作为生物量优势值(R_(AM/总)、R_(ECM/总)),以此来表征2种类型菌根树种在生物量上的相对大小关系。采集0~20 cm表层土壤并测定土壤有机质(SOM)、全氮(TN)、全磷(TP)及速效养分含量,并以土壤养分提取的第一主成分评估土壤肥力。【结果】菌根真菌对其共生树种的丰富度和优势度均有显著影响,且AM树种的Simpson指数和Margalef指数显著高于ECM树种;2类树种的多样性指数与生物量优势对土壤氮磷含量的影响不同,其中AM树种的Margalef指数和Pielou指数分别与TP和AP含量呈显著正相关,而ECM树种的Margalef指数和Pielou指数与TP和AP含量之间无显著相关,R_(AM/总)与土壤NO_(3)^(-)-N和AP含量之间存在显著正相关关系。就土壤肥力而言,2种类型树种的多样性指数越高,土壤肥力越大,但R_(AM/总)与土壤肥力间并无显著相关关系。【结论】在亚热带森林中,菌根树木多样性和生物量优势均对土壤养分产生影响,且菌根是通过改变共生树种地上生物量而非菌根树种多样性来影响该过程;尽管菌根树木多样性能够影响土壤肥力,但菌根树木多样性并未对该过程产生显著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丛枝菌根 外生菌根 菌根树木多样性 群落结构 土壤肥力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江西苦楝群体遗传多样性研究
2
作者 万欣怡 徐梦阳 +4 位作者 叶学敏 仲小茹 叶雄英 吴南生 孙荣喜 《广西林业科学》 2024年第6期694-701,共8页
为揭示江西苦楝(Melia azedarach)群体的遗传变异模式和给江西苦楝资源保护与利用提供参考,采用15对SSR引物对江西10个苦楝群体进行遗传多样性分析,采用聚类分析和主成分分析,探究苦楝群体的遗传关系和结构。结果表明,共检测到111个等... 为揭示江西苦楝(Melia azedarach)群体的遗传变异模式和给江西苦楝资源保护与利用提供参考,采用15对SSR引物对江西10个苦楝群体进行遗传多样性分析,采用聚类分析和主成分分析,探究苦楝群体的遗传关系和结构。结果表明,共检测到111个等位基因,等位基因数和有效等位基因数均值分别为4.133和2.558,香农信息指数均值为0.968,观测杂合度和期望杂合度均值分别为0.419和0.512,多态性信息含量均值为0.534。苦楝群体具有中等遗传多样性,宜春群体遗传多样性最高,九江群体遗传多样性最低。苦楝群体具有中等遗传分化。分子方差分析表明,遗传变异主要来自群体内。UPGMA聚类分析和主成分分析结果均表明,群体间具有一定的地理结构特征,安远和信丰群体聚为一类,其他群体聚为一类。江西苦楝群体具有中等遗传多样性、中等遗传分化和较高基因流,遗传多样性基本呈从西南至东北降低的趋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群体 SSR标记 遗传多样性 苦楝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常绿阔叶林土壤团聚体磷组分和有机碳化学分子结构对氮磷添加的响应
3
作者 王萍秀 张天海 +4 位作者 郑志宇 刘俏 王方超 陈伏生 祖奎玲 《水土保持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5期197-208,共12页
[目的]为揭示亚热带常绿阔叶林氮磷(N、P)添加对土壤团聚体碳的影响及其内在机制,掌握亚热带常绿阔叶林中土壤有机碳的稳定性及生态系统碳循环规律。[方法]在常绿阔叶林布设长达6 a的N、P添加试验平台[对照,100 kg/(hm^(2)·a)(以N... [目的]为揭示亚热带常绿阔叶林氮磷(N、P)添加对土壤团聚体碳的影响及其内在机制,掌握亚热带常绿阔叶林中土壤有机碳的稳定性及生态系统碳循环规律。[方法]在常绿阔叶林布设长达6 a的N、P添加试验平台[对照,100 kg/(hm^(2)·a)(以N计),50 kg/(hm^(2)·a)(以P计),100 kg/(hm^(2)·a)(以N计)+50 kg/(hm^(2)·a)(以P计)],分析土壤团聚体粒径分级、磷组分和有机碳化学分子结构组成,探究不同粒径土壤有机碳对N沉降和P添加的响应。[结果] N添加处理显著提高大团聚体(>2 mm)和黏、粉粒(<0.053 mm)SOC质量分数,显著降低大团聚体(>2 mm)和小团聚体(0.25-2 mm)土壤有机碳分解程度(SD)。氮磷(N+P)同施处理显著提高大团聚体(>2 mm)中多糖和醇酚质量分数,显著降低小团聚体(0.25-2 mm)SD,显著提高除微团聚体(0.25-0.053 mm)以外的各粒径土壤易分解态磷中的树脂(Resin-P)质量分数。冗余分析表明,NaOHs-Pi和残余磷分别是>2 mm团聚体和<2 mm团聚体化学分子结构主要驱动因子。[结论] N沉降增加难分解性磷,从而提高土壤有机碳化学稳定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氮磷添加 土壤团聚体 有机碳化学分子结构 磷组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新农科背景下农林类专业课程思政教学探索与实践——以林木育种学课程为例
4
作者 易敏 赖猛 唐明 《智慧农业导刊》 2025年第19期176-179,共4页
课程思政是农林高校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培育卓越农林人才的核心路径,对培养学生深厚的“三农”情怀与乡村振兴实践能力具有重要意义。该文立足林木育种学的学科特点,阐述课程的思政教学目标;系统挖掘课程蕴含的思政元素,着力打造具... 课程思政是农林高校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培育卓越农林人才的核心路径,对培养学生深厚的“三农”情怀与乡村振兴实践能力具有重要意义。该文立足林木育种学的学科特点,阐述课程的思政教学目标;系统挖掘课程蕴含的思政元素,着力打造具有江西农业大学特色的思政教学案例库,并同步提升教师的教学实践能力。通过上述探索,构建林木育种学专业课程思政教学体系。该实践为农林院校专业课程实现价值引领与专业教育的深度融合,提供可复制推广的理论框架与实践范式,对服务新农科建设具有积极的示范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新农科 林木育种学 课程思政 教学探索 思政元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国智慧林业研究进展与前沿探索 被引量:3
5
作者 陈伏生 夏振军 张佳宁 《南方林业科学》 2024年第5期39-44,共6页
以中国知网数据库2004―2024年智慧林业领域的期刊论文为数据源,采用知识图谱可视化工具CiteSpace等对其发文量、作者与机构发文与合作、研究热点和前沿进行分析。结果表明:(1)智慧林业领域的发文量呈现增长趋势,主要作者及机构团体之... 以中国知网数据库2004―2024年智慧林业领域的期刊论文为数据源,采用知识图谱可视化工具CiteSpace等对其发文量、作者与机构发文与合作、研究热点和前沿进行分析。结果表明:(1)智慧林业领域的发文量呈现增长趋势,主要作者及机构团体之间合作相对分散,该领域的研究活跃度和重要性持续增加,合作网络有待提高。(2)智慧林业领域的前沿热点集中在“现代森林资源管理体系”“智能化的森林防火系统”“智慧林业关键信息技术及应用”和“智慧林业平台构建”等方面。(3)智慧林业领域的研究经历了3个发展阶段,目前研究主要集中于“大数据”“5G”技术等新型信息技术的应用上。综上所述,智慧林业领域的研究正引领林业与现代信息技术深度融合,助力林业高质量发展,推进林业中国式现代化进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智慧林业 研究进展 研究前沿 知识图谱 CITESPACE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南酸枣转录组特征分析及SSR标记开发 被引量:1
6
作者 徐梦阳 蔡宇宇 +2 位作者 李婷 吴南生 孙荣喜 《广西植物》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641-653,共13页
通过对南酸枣(Choerospondias axillaris)雌雄转录组特征进行分析及SSR标记开发,为其遗传评价和性别分子辅助育种提供理论支撑和科学依据。该文主要分析南酸枣雌雄转录组表达差异,SSR位点的分布及序列特征,在此基础上开展SSR位点挖掘,... 通过对南酸枣(Choerospondias axillaris)雌雄转录组特征进行分析及SSR标记开发,为其遗传评价和性别分子辅助育种提供理论支撑和科学依据。该文主要分析南酸枣雌雄转录组表达差异,SSR位点的分布及序列特征,在此基础上开展SSR位点挖掘,并进行SSR引物的开发和有效性验证。结果表明:(1)南酸枣转录组测序共获得40341条Unigenes序列,总长度、N50长度、平均长度和GC含量分别为52806369 bp、2409 bp、1309 bp和38.75%;共筛选到1949个雌雄差异表达基因,其中雄株比雌株显著上调的基因有1052个,下调的基因有897个。(2)在所有Unigenes中共检测到5251个SSR位点,619条Unigenes序列中含有2个及2个以上位点,SSR发生频率为11.18%,平均分布距离为10.06 kb;在所有SSR位点中,二核苷酸重复所占比例最高(46.95%),其次为三核苷酸重复(34.27%)。(3)经筛选及有效性验证共得到20对SSR多态性引物,在85份资源中共检测到80个等位基因,平均多态性信息含量(PIC)为0.56。综上认为,南酸枣叶片转录组测序质量较高,组装效果较好。20对多态性引物为后期遗传评价、性别辅助育种及指纹图谱构建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南酸枣 引物开发 转录组 SSR 位点特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复合土壤改良剂对稀土尾矿土壤理化性质及酶活性的影响 被引量:1
7
作者 王艳 夏志强 +3 位作者 吴璇 倪晓华 汪薇 郭圣茂 《江西农业大学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255-266,共12页
【目的】稀土开采带来了严重的生态环境问题,如水土流失、养分枯竭、土壤结构破坏、植被恢复困难等。土壤改良是当前稀土尾矿生态修复的研究热点。探究凹凸棒土(A)、生物炭(B)、聚丙烯酰胺(C)和腐植酸(D)复配而成的土壤改良剂对稀土尾... 【目的】稀土开采带来了严重的生态环境问题,如水土流失、养分枯竭、土壤结构破坏、植被恢复困难等。土壤改良是当前稀土尾矿生态修复的研究热点。探究凹凸棒土(A)、生物炭(B)、聚丙烯酰胺(C)和腐植酸(D)复配而成的土壤改良剂对稀土尾矿土壤理化性质及酶活性的改良效益,以期为稀土尾矿土壤改良及生态修复提供理论指导。【方法】通过盆栽法,开展四因素四水平正交试验,以土壤理化性质及酶活性作为评价指标,利用综合评分法对土壤改良配方进行系统优化,并根据优化后的改良方案,进行植物生长试验,以望江南(Cassia occidentalis)的出苗率、株高、主根长以及地径作为评价指标,验证复合土壤改良剂的添加对植物生长的促进效果。【结果】复合土壤改良剂的添加显著改善了稀土尾矿土壤的理化性质。与未经改良的稀土尾矿土壤相比,添加复合土壤改良剂降低了土壤容重,并显著提高了土壤pH、硝态氮、有效磷、速效钾、全钾和有机质的含量,其增幅分别为10.05%~54.03%、36.40%~65.60%、488.53%~1415.31%、40.50%~164.75%、25.44%~38.48%、78.64%~396.21%。在酶活性方面,脲酶活性提高了45.65%~122.78%,但酸性磷酸酶、β-葡萄糖苷酶和蔗糖酶活性有所下降,而蛋白酶活性无显著变化。通过排队评分法得到稀土尾矿土壤改良最优配方为A2B1C4D4(凹凸棒土10 g/kg:生物炭0 g/kg:聚丙烯酰胺3 g/kg:腐植酸3 g/kg)。进一步的植物生长试验表明,望江南在该配方改良的土壤中生长状况优良,与未经改良的稀土尾矿土壤相比,望江南的出苗率、株高、主根长及地径分别显著提高了149.97%、464.88%、364.16%、241.92%。【结论】凹凸棒土、生物炭、聚丙烯酰胺和腐植酸可作为稀土尾矿土壤改良的有效材料。本研究可为稀土尾矿土壤的修复及植被恢复提供理论支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稀土尾矿 土壤改良剂 土壤理化性质 酶活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不同微塑料类型、粒径及浓度对酸性土壤N_(2)O排放的影响
8
作者 徐昕彤 郭文艳 +6 位作者 白健 余雅迪 刘杰 余庆烨 王书丽 刘亮英 张令 《农业环境科学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9期2441-2453,共13页
为探讨不同微塑料特征对土壤氮转化及N_(2)O排放的影响,以油茶林酸性土壤为研究对象,通过45 d的室内培养试验,设置了未添加微塑料的对照组(CK)和不同类型[聚乙烯(PE)、聚氯乙烯(PVC)、聚乳酸(PLA)和聚羟基脂肪酸酯(PHA)]、粒径(150μm与... 为探讨不同微塑料特征对土壤氮转化及N_(2)O排放的影响,以油茶林酸性土壤为研究对象,通过45 d的室内培养试验,设置了未添加微塑料的对照组(CK)和不同类型[聚乙烯(PE)、聚氯乙烯(PVC)、聚乳酸(PLA)和聚羟基脂肪酸酯(PHA)]、粒径(150μm与2~4 mm)和浓度(1%、5%和10%)的微塑料处理组,系统研究其对土壤pH值、铵态氮、硝态氮、N_(2)O排放及净氮矿化速率(NMR)和净硝化速率(NNR)的影响。结果表明,微塑料的类型、粒径和浓度均对N_(2)O排放有显著影响。150μm粒径的可降解微塑料特别是PHA处理的土壤N_(2)O累积排放量最高,达到(490.49±56.04)ng·g^(-1)·h^(-1),而NMR和NNR也分别高于对照组92.1%和91.9%;在2~4 mm粒径下,传统微塑料特别是PE添加的土壤N_(2)O累积排放量最高,且随着输入浓度增加而增加,但其NMR显著低于对照组27.29%,而生物可降解微塑料在各浓度下均表现出最高的NNR,显著高于对照组31.96%。研究表明,不同微塑料的特征均对酸性油茶林土壤NMR和NNR及N_(2)O排放具有重要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微塑料 N_(2)O排放 土壤氮转化 土壤理化性质 酸性土壤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叶面喷施CaCl_(2)/SA/EBR对南酸枣幼苗抗寒性的影响
9
作者 朱秋敏 杨如梦 +6 位作者 汪加魏 吴南生 高岩 曹嘉晟 丁菲 孙荣喜 张露 《江西农业大学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360-372,共13页
【目的】探究叶面喷施氯化钙(CaCl_(2))、水杨酸(SA)、2,4-表油菜素内酯(EBR)对南酸枣实生幼苗抗寒性的影响,筛选出增强幼苗抗寒性的处理及浓度,为提高南酸枣幼苗对冬季低温或倒春寒的抗寒能力提供依据。【方法】以1年生南酸枣实生盆栽... 【目的】探究叶面喷施氯化钙(CaCl_(2))、水杨酸(SA)、2,4-表油菜素内酯(EBR)对南酸枣实生幼苗抗寒性的影响,筛选出增强幼苗抗寒性的处理及浓度,为提高南酸枣幼苗对冬季低温或倒春寒的抗寒能力提供依据。【方法】以1年生南酸枣实生盆栽幼苗为试验材料,采用随机区组试验设计,于11月10—20日分别对3个试验区组的南酸枣幼苗进行6次(2 d/次)叶面喷施CaCl_(2)(C1、C2、C3)、SA(S1、S2、S3)和EBR(B1、B2、B3),再将各喷施处理的幼苗枝稍进行4℃低温胁迫处理12 h,采用石蜡切片法观察胁迫处理后叶片的解剖结构,同时测定其枝条各生理指标的变化。【结果】与喷施清水(CK)相比,喷施CaCl_(2)、SA、EBR后南酸枣叶片的栅栏组织细胞密度有所增加。其中,10 mmol/L SA处理的上表皮厚度最大,1 mmol/L CaCl_(2)处理的下表皮厚度最大,0.1 mg/L EBR处理的栅栏组织较厚,10 mmol/L CaCl_(2)处理下海绵组织厚度、叶片厚度、叶片疏松度增加,栅海比、叶片紧密度降低;喷施20 mmol/L SA后南酸枣茎中相对电导率含量下降幅度显著低于CK,为12.07%,0.1 mg/L EBR处理后丙二醛含量低于其余处理和CK,仅为0.039μmol/g;除喷施0.01 mg/L EBR和0.1 mg/L EBR的南酸枣茎中可溶性糖含量略高于对照外,其他处理下的可溶性糖与对照相比均有不同程度的降低;与CK相比,喷施CaCl_(2)、SA、EBR后南酸枣茎中可溶性蛋白、脯氨酸(1 mg/L EBR除外)含量和SOD、POD(10 mmol/L CaCl_(2)除外)活性均不同程度升高;通过对叶片解剖结构指标和生理指标进行主成分分析得出3种不同外源物质处理效果由强到弱依次为10 mmol/L SA、1 mmol/L CaCl_(2)、20 mmol/L CaCl_(2)、1 mmol/L SA、10 mmol/L CaCl_(2)、20 mmol/L SA、0.1 mg/L EBR、0.01 mg/L EBR、1 mg/L EBR和CK。【结论】3种不同外源物质处理均有利于增强南酸枣幼苗的抗寒性,SA处理效果优于CaCl_(2)、EBR,以10 mmol/L SA处理后南酸枣的抗寒效果最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南酸枣幼苗 外源物质 叶片解剖结构 生理特征 抗寒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土壤水分和改良剂对镉有效性及温室气体排放的影响
10
作者 王皓 张茜 +9 位作者 余雅迪 徐昕彤 李爱新 易盛昌 黄弘远 刘熹 刘亮英 王书丽 贺磊 张令 《生态与农村环境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8期1073-1085,共13页
土壤镉(Cd)污染和温室气体排放是影响土壤质量、农业生产力、人体健康和全球气候变化的2个环境问题,研究镉污染治理和温室气体减排的土壤改良策略意义重大。生物质炭(CS)因特殊的结构及优良的性能被广泛用作土壤改良剂,沸石(Zeo)和羟基... 土壤镉(Cd)污染和温室气体排放是影响土壤质量、农业生产力、人体健康和全球气候变化的2个环境问题,研究镉污染治理和温室气体减排的土壤改良策略意义重大。生物质炭(CS)因特殊的结构及优良的性能被广泛用作土壤改良剂,沸石(Zeo)和羟基磷灰石(HAP)因优良的离子吸附能力被普遍应用于重金属污染修复。水分对土壤物理、化学和生物特性有显著影响,可以改变土壤中镉的迁移和分配从而影响植物对镉的吸收和利用。不同土壤改良剂与水分之间的相互作用可能会共同影响土壤镉有效性和温室气体排放。该研究通过室内试验研究了油茶壳生物质炭、沸石和羟基磷灰石3种土壤改良剂在不同土壤水分条件下对土壤镉有效性及温室气体排放的影响。结果表明,高外源镉(30 mg·kg^(-1)CdCl_(2))浓度下,添加羟基磷灰石可显著降低土壤N_(2)O排放速率(96.14%~99.18%),沸石效果次之。添加羟基磷灰石显著降低土壤有效镉含量(43.54%~64.64%),但显著提高了土壤CO_(2)和CH_(4)排放速率。施加羟基磷灰石可有效治理土壤镉污染,降低N_(2)O排放速率,可在酸性镉污染土壤中重点应用。针对CO_(2)和CH_(4)镉污染土壤排放源,在水分含量较高的土壤中施加沸石效果最佳。未来可以探究羟基磷灰石与其他土壤改良剂的协同效应,以达到既可减排温室气体,又可修复土壤镉污染的双重目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镉污染 土壤改良剂 土壤温室气体排放 土壤水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贡嘎山有花植物花色的时空分布格局及其影响因素
11
作者 聂昌达 王宇 +4 位作者 陈伏生 方向民 王方超 毛梦蕾 祖奎玲 《江西农业大学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373-384,共12页
【目的】植物功能性状能够有效表征植物对环境变化的适应性,花色是植物有性繁殖的重要功能性状之一,探究贡嘎山有花植物花色的时空分布格局与影响因素,对理解山地植物花色性状形成,助力生物多样性保护具有重要意义。【方法】于2018—201... 【目的】植物功能性状能够有效表征植物对环境变化的适应性,花色是植物有性繁殖的重要功能性状之一,探究贡嘎山有花植物花色的时空分布格局与影响因素,对理解山地植物花色性状形成,助力生物多样性保护具有重要意义。【方法】于2018—2019年5、7、9月沿9个海拔梯度实地调查贡嘎山有花植物的花色类型,记录花色、花期等性状,结合不同海拔梯度的植被特征、气候因素和人类活动干扰等指标,应用地理空间分析技术和回归模型等方法,探究贡嘎山不同花色植物物种数占比的时空变异及其与环境因子的关系。【结果】(1)贡嘎山白色花的植物物种数占比最高,达27%,黄色和紫色花植物物种数次之,占比分别为22%和17%;不同生活型植物物种的花色类型占比差异显著,乔木和灌木均以白色花植物物种数占比最高,分别达54%和30%,草本植物以黄色花占比最高,为25%,藤本植物以红色和紫色花为主,占比均为25%。(2)沿海拔梯度不同花色物种数占比呈有规律的变化,低海拔植物物种的花色以红色为主,中海拔以红色和白色为主,而高海拔多为紫色、黄色和蓝色。(3)不同花色的植物物种随调查月份不同而变化,7月,花色多样性最高,5月、7月和9月均为白色花植物物种占比最高,黄色次之。(4)沿海拔梯度的蓝色、黄色和紫色花植物物种数占比与气候因素和人类影响指数显著相关,推断贡嘎山花色格局受气候条件和人为干扰等多因素共同调控。【结论】贡嘎山植物物种花色呈明显的海拔梯度空间变异格局,且具月份动态变化规律;有花植物花色时空格局形成既受温度、降水和蒸散发等气候因素的调控,也与人类活动的干扰强弱有关。需进一步研究植物花色进化生态学,为理解和保护植物多样性提供更多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花色 海拔 分布格局 气候因素 繁殖性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入侵植物与菌根真菌互作及其对土壤氮循环的影响研究进展
12
作者 刘熹 黄弘远 +5 位作者 易盛昌 余雅迪 王皓 倪小康 胡玉丽 张令 《植物研究》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371-385,共15页
在全球气候变化背景下,植物入侵现象日益加剧,入侵植物通过降低本地生物多样性,改变土壤微生物群落结构与组成,影响生态系统结构与功能,显著改变土壤氮循环等生态过程。土壤氮循环是生态系统物质循环的重要环节,影响生态系统中氮供应与... 在全球气候变化背景下,植物入侵现象日益加剧,入侵植物通过降低本地生物多样性,改变土壤微生物群落结构与组成,影响生态系统结构与功能,显著改变土壤氮循环等生态过程。土壤氮循环是生态系统物质循环的重要环节,影响生态系统中氮供应与分配,而全球气候变化和植物入侵正在改变土壤氮循环的效率和途径。菌根作为真菌和植物根系的重要共生体,在土壤氮循环过程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目前,对于菌根真菌与入侵植物互作对土壤氮循环的影响,仍缺乏系统研究和深入理解。该文综述了近年来关于入侵植物与菌根真菌互作对土壤氮循环影响的相关研究进展,重点分析了入侵植物与菌根真菌互作通过调控土壤微生物群落,影响土壤硝化、反硝化作用及相关土壤酶活性,改变土壤理化性质等机制影响土壤氮循环,并对未来研究方向提出展望。该研究为理解入侵植物在全球土壤氮循环中的作用提供新的视角,并为入侵植物管理与植物入侵影响下氮循环响应评估提供理论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入侵植物 菌根真菌 土壤氮循环 植物土壤互作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土壤氮与微生物调控对毛竹和日本柳杉生长的影响——毛竹扩张潜在机制
13
作者 张茜 方海富 +4 位作者 赵红 申家成 刘亮英 徐昕彤 张令 《植物研究》 北大核心 2025年第5期755-768,共14页
毛竹(Phyllostachys edulis)向周边林分扩张影响植物和土壤稳定性,而其成功扩张机制尚不明确。通过研究不同氮形态和土壤微生物对毛竹和日本柳杉(Cryptomeria japonica)生长的影响,揭示全球变化背景下毛竹扩张的养分与微生物机制。该研... 毛竹(Phyllostachys edulis)向周边林分扩张影响植物和土壤稳定性,而其成功扩张机制尚不明确。通过研究不同氮形态和土壤微生物对毛竹和日本柳杉(Cryptomeria japonica)生长的影响,揭示全球变化背景下毛竹扩张的养分与微生物机制。该研究采用盆栽试验,设置8 g?m-2氮输入处理(对照,Con;铵态氮,N1,施用硫酸铵溶液;硝态氮,N2,施用硝酸钾溶液),并调控土壤微生物群落(对照,Con;细菌抑制,B,施用3 g·L^(-1)链霉素溶液;真菌抑制,F,施用1 g·L^(-1)扑海因溶液),探讨单一和混合种植下毛竹和日本柳杉幼苗对氮输入和微生物的响应。结果表明:相比于对照,无论在单一种植还是混合种植下,氮输入可显著提高毛竹和日本柳杉幼苗的生物量和苗高,但显著降低根冠比。微生物处理中,在2种种植模式下,细菌和真菌抑制均降低2个物种的生物量和苗高(P<0.01),植物生长受限。与对照相比,细菌抑制下毛竹和日本柳杉生物量分别降低13.93%和11.57%,苗高分别降低9.41%和4.56%;真菌抑制下生物量分别降低15.84%和10.46%,苗高分别降低6.90%和3.20%。与单一种植相比,混合种植显著提高毛竹生物量和苗高,但同时将毛竹和日本柳杉根冠比分别降低6.01%和5.77%(P<0.05),混合种植下毛竹表现出较强的生长优势。氮输入处理中,与单种日本柳杉相比,单种毛竹和混合种植下土壤有机碳和全氮含量显著降低。N1、N2形态氮输入均显著降低各种植模式下土壤pH,混合种植土壤pH高于单一种植。在全球变化背景下,氮沉降导致的生态系统氮输入可能与毛竹扩张相互作用,形成正反馈,进而促进毛竹成功扩张。随着氮沉降加剧,土壤养分有效性与土壤微生物群落通过促进植物养分吸收和资源分配,促使植物竞争能力增强,导致毛竹向周边林分成功扩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日本柳杉 氮输入 微生物调控 毛竹扩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转录组序列的龙脑樟EST-SSR标记开发及通用性分析
14
作者 黄文丁 胡蓉 +6 位作者 赖猛 杨亮 罗馨 陈婷萱 谢文磊 谢海萍 易敏 《西南林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 北大核心 2025年第5期79-86,共8页
利用MISA软件对通过转录组测序获得的187095条龙脑樟unigenes进行SSR位点检测,探讨SSR的分布规律及组成特征并设计引物,进行引物多态性和通用性分析。结果表明:在187095条unigenes中共搜索到90590个SSR位点,SSR出现频率为48.42%,平均1.9... 利用MISA软件对通过转录组测序获得的187095条龙脑樟unigenes进行SSR位点检测,探讨SSR的分布规律及组成特征并设计引物,进行引物多态性和通用性分析。结果表明:在187095条unigenes中共搜索到90590个SSR位点,SSR出现频率为48.42%,平均1.99 kb出现1个SSR位点,含有SSR位点的unigenes共计68573个,SSR发生频率为36.65%。龙脑樟EST-SSR重复类型中除单核苷酸外,二核苷酸重复类型出现频率最高,其次是三核苷酸。在检测到的21777个二核苷酸重复SSR中,重复单元AG/CT(16.06%)数量最多,为优势重复单元,其次是AT/AT(5.37%)、AC/GT(2.53%)、CG/CG(0.09%)。三核苷酸中AAG/CTT(4.37%)出现频率最高,为优势重复单元。利用Primer3.0设计并合成118对SSR引物,有96对扩增成功(81.36%),其中14对呈现多态(11.86%),在5种不同化学类型中的平均多态性信息含量(PIC)为0.381,其中有3对引物属于高多态性位点。开发的14对EST-SSR引物在同属的油樟、牛樟、黄樟、阴香、猴樟等5个物种中的通用性为100%。综上所述,基于龙脑樟转录组开发的EST-SSR标记具有较高的多态性和通用性,该方法是可行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龙脑樟 转录组 EST-SSR标记 通用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南酸枣花粉离体萌发及活力快速测定 被引量:3
15
作者 张薇 蒋诗音 +4 位作者 王燕 孙荣喜 吴南生 汪家魏 丁菲 《江西农业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4期935-943,共9页
【目的】筛选南酸枣花粉离体萌发适宜的培养条件和培养时间,研究其花粉活力快速检测方法,以期为南酸枣人工授粉和杂交育种工作提供参考。【方法】采集将要开放的南酸枣花穗,通过水培法获取成熟南酸枣花粉;设置不同浓度的蔗糖、硼酸、氯... 【目的】筛选南酸枣花粉离体萌发适宜的培养条件和培养时间,研究其花粉活力快速检测方法,以期为南酸枣人工授粉和杂交育种工作提供参考。【方法】采集将要开放的南酸枣花穗,通过水培法获取成熟南酸枣花粉;设置不同浓度的蔗糖、硼酸、氯化钙,采用L16(43)正交试验设计和液体培养法进行花粉离体萌发培养,筛选最佳的南酸枣花粉离体培养条件和培养时间;分别采用I2-KI染色法、TTC染色法和红墨水染色法对花粉进行染色,结合最佳花粉离体萌发条件培养后所得出的萌发率,比较不同染色方法,找出适合南酸枣花粉活力快速检测的方法。【结果】蔗糖、硼酸、氯化钙对南酸枣花粉萌发率和花粉管长度具有显著影响(P<0.05)。三因素对南酸枣花粉萌发的影响由大到小依次为蔗糖(A)、氯化钙(C)和蔗糖(B)。正交试验结果表明:20%蔗糖、0.3%硼酸和0.03%氯化钙组合花粉萌发效果最好,花粉萌发率为91.41%,花粉管长度为250.91μm。由极差和方差分析结果得知,蔗糖20%、硼酸0.3%和氯化钙0.02%组合花粉萌发效果最好,经验证,花粉萌发率为93.27%,花粉管长度为296.34μm,结果优于20%蔗糖、0.3%硼酸和0.03%氯化钙组合。当花粉离体培养6 h时,花粉萌发率趋于稳定,花粉管长度适中、不堆叠,利于观察和统计数据。红墨水染色法与花粉离体萌发培养萌发率相近,两者间无显著差异(P>0.05),可以作为南酸枣花粉活力的快速检测方法。【结论】南酸枣花粉离体萌发最佳培养组合为20%蔗糖、0.3%硼酸和0.02%氯化钙,最适的培养时间为6 h,红墨水染色法适用于南酸枣花粉活力快速测定。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南酸枣 花粉 离体萌发 花粉活力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土壤二氧化碳及氧化亚氮排放对毛竹扩张的响应及机制 被引量:3
16
作者 余雅迪 张茜 +5 位作者 王皓 白健 赖晓琴 罗来聪 王书丽 张令 《浙江农林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659-668,共10页
在全球变化背景下,森林土壤温室气体减排增汇研究,尤其是毛竹Phyllostachys edulis扩张林土壤温室气体排放响应研究日益增多。综述了毛竹扩张林土壤温室气体响应及其机制。毛竹依靠其强大的竹鞭迅速生长,不断向周围林分扩张,短期内即可... 在全球变化背景下,森林土壤温室气体减排增汇研究,尤其是毛竹Phyllostachys edulis扩张林土壤温室气体排放响应研究日益增多。综述了毛竹扩张林土壤温室气体响应及其机制。毛竹依靠其强大的竹鞭迅速生长,不断向周围林分扩张,短期内即可完成生长。由于其特殊的繁殖方式及强大的扩张能力,许多邻近原生林被毛竹扩张形成混交林,逐渐演变为毛竹纯林。毛竹扩张对原生生态系统影响不断加剧,改变了生态系统物质循环过程,导致土壤碳氮输入和转化失衡,进而影响温室气体排放。氧化亚氮(N2O)和二氧化碳(CO_(2))是2种重要的温室气体,土壤是与CO_(2)及N2O排放相关的重要碳氮库,土壤理化性质、凋落物分解及土壤微生物群落结构等共同决定土壤温室气体排放。近年来,毛竹扩张面积不断增大,导致扩张区域内土壤环境不断发生改变,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N2O和CO_(2)排放。毛竹扩张后土壤pH升高,凋落物分解速率加快,土壤碳氮增加。毛竹扩张对土壤CO_(2)排放具有促进作用,扩张林土壤丛枝菌根真菌丰度增加,且通过调节氨氧化古菌、亚硝酸还原酶基因和N2O还原酶基因等N2O相关功能基因丰度影响硝化与反硝化作用,从而进一步影响土壤N2O排放。未来的研究应进一步探究其内在机制,为扩张毛竹林科学管理和温室气体减排提供理论支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毛竹扩张 植物入侵 土壤温室气体 综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不同生境入侵植物喜旱莲子草碳排放对氮磷输入的响应
17
作者 白健 罗来聪 +5 位作者 李爱新 赖晓琴 申展 刘亮英 郭圣茂 张令 《浙江农业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9期2070-2078,共9页
喜旱莲子草(Alternanthera philoxeroides)的入侵能力极强,可入侵水域和陆地两种生境。采用微宇宙试验方法,在不同生境(水生、陆生)下设置不同氮、磷添加水平模拟养分输入,观测系统内含碳温室气体——甲烷(CH_(4))、二氧化碳(CO_(2))排... 喜旱莲子草(Alternanthera philoxeroides)的入侵能力极强,可入侵水域和陆地两种生境。采用微宇宙试验方法,在不同生境(水生、陆生)下设置不同氮、磷添加水平模拟养分输入,观测系统内含碳温室气体——甲烷(CH_(4))、二氧化碳(CO_(2))排放,以及生物固碳量的变化,探究不同生境下喜旱莲子草碳排放对氮、磷输入的响应。结果表明,相较于CH_(4),该试验条件下的碳排放以CO_(2)排放为主。在水生生境下,生态系统总体表现为碳汇,且氮、磷添加促进了生态系统的碳吸收;而在陆生生境下,生态系统总体表现为碳排放,且氮、磷添加会促进生态系统的碳排放。因此,评估喜旱莲子草的碳排放时需考虑其入侵生境,以及入侵环境的养分输入状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喜旱莲子草 入侵植物 碳排放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不同种源米槠苗期生长差异及早期选择
18
作者 徐梦阳 林昌勇 +5 位作者 徐文元 潘昕昊 叶雄英 李婷 吴南生 孙荣喜 《广西林业科学》 2024年第4期469-473,共5页
为给米槠(Castanopsis carlesii)优良种源选择提供参考,以12个种源米槠幼苗为研究材料,分析不同种源米槠幼苗生长差异,对种子性状(千粒重及可溶性糖和淀粉含量)和幼苗生长指标进行相关性分析,结合聚类分析和隶属函数分析,选择早期速生... 为给米槠(Castanopsis carlesii)优良种源选择提供参考,以12个种源米槠幼苗为研究材料,分析不同种源米槠幼苗生长差异,对种子性状(千粒重及可溶性糖和淀粉含量)和幼苗生长指标进行相关性分析,结合聚类分析和隶属函数分析,选择早期速生种源。结果表明,不同种源米槠幼苗苗高和地径均差异极显著;苗高和地径变异系数均较高,其均值分别为22.8%和17.0%。可溶性糖含量与苗高呈极显著正相关,与地径呈显著正相关,可采用种子可溶性糖含量作为种源早期选择的补充指标。结合聚类分析和隶属函数分析,初步筛选出江西定南(JXDN)、福建华安(FJHA)和安徽祁门(AHQM)3个速生优良种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长 种子性状 种源早期选择 米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诱导山苍子胚性愈伤组织的影响因素研究 被引量:1
19
作者 毛卓佳 易敏 +7 位作者 蒋润迪 陈尚钘 梁擎宇 吴祖明 王宗德 范国荣 付丹 汪加魏 《西南林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 CAS 北大核心 2024年第6期184-193,共10页
以山苍子优良单株的近成熟种胚为外植体,分析不同消毒方式、激素组合、碳源、种源对胚性愈伤组织诱导的影响,筛选出山苍子胚性愈伤组织形成的最佳诱导条件。结果表明:以75%乙醇消毒内果皮5 min,无菌水冲洗5次,污染率最低为0.00%;江西省... 以山苍子优良单株的近成熟种胚为外植体,分析不同消毒方式、激素组合、碳源、种源对胚性愈伤组织诱导的影响,筛选出山苍子胚性愈伤组织形成的最佳诱导条件。结果表明:以75%乙醇消毒内果皮5 min,无菌水冲洗5次,污染率最低为0.00%;江西省南昌市为胚性愈伤组织诱导的最佳种源,诱导率达7.04%;添加外源激素1.0 mg/L 6−BA+0.2 mg/L 2,4−D+0.5 mg/L IAA的胚性愈伤组织诱导率最高,达17.50%。成功诱导了山苍子胚性愈伤组织,并在培养基MS+0.5 mg/L 6−BA+0.1 mg/L 2,4−D+0.25 mg/L IAA中实现胚性愈伤组织的增殖与体细胞胚的分化,进而实现了体胚的萌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山苍子 体细胞胚胎 愈伤组织 激素 增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不同遮光处理对太子参苗期生长及生理特性的影响
20
作者 王艳 夏志强 +3 位作者 李巧红 吴璇 黄丽莉 郭圣茂 《南方林业科学》 2024年第5期25-29,共5页
为探究遮光对太子参苗期生长及生理特性的影响,对太子参进行30%、50%的遮光和全光照处理,测定不同遮光处理对太子参苗期生长及部分生理指标的影响。结果表明,随着遮光强度的增加,太子参的叶片数、分枝数、子根数、根长、生物量等生长指... 为探究遮光对太子参苗期生长及生理特性的影响,对太子参进行30%、50%的遮光和全光照处理,测定不同遮光处理对太子参苗期生长及部分生理指标的影响。结果表明,随着遮光强度的增加,太子参的叶片数、分枝数、子根数、根长、生物量等生长指标均表现为先上升后下降,30%遮光处理的太子参生长最好。遮光可显著降低太子参叶片的酶活性和丙二醛含量,且均以30%遮光处理的含量最低;在30%遮光处理下太子参叶片的SOD、POD、CAT、APX酶活性和丙二醛的含量分别为129.74 U·g^(-1)、789.32 U·(g·min)^(-1)、34.82 U·(g·min)^(-1)、211.77 U·(g·min)^(-1)FW、0.06μmol·g^(-1),比对照分别降低了35.52%、31.04%、13.73%、23.77%、45.45%。30%遮光处理的叶片可溶性糖含量(69.53 mg·g^(-1))和可溶性蛋白含量(4.27 mg·g^(-1))均为最高。2种遮光处理的叶片叶绿素a和叶绿素b含量差异不显著(P>0.05),但显著高于全光照处理(P<0.05);30%遮光处理的叶片类胡萝卜素含量为0.12 mg·g^(-1),显著高于全光照处理(P<0.05)。在人工栽培过程中,遮光度控制在30%左右对太子参苗期的生长及生理最有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太子参 生长状况 生物量分配 抗氧化酶 渗透调节物质 光合色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