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5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江西省水土保持小流域综合治理模式研究 被引量:7
1
作者 郭利平 张利超 +2 位作者 陈伏生 徐冰石 葛佩琳 《中国水土保持》 2020年第11期19-22,共4页
小流域综合治理是我国低山丘陵区防汛抗旱的主要措施之一,是减少水旱灾害,改善农业生产环境的重要保证.根据江西省水土保持工作长期发展重要基础支撑成果《江西省水土保持区划及防治布局研究》,基于全省7个水土保持三级区划的不同特点... 小流域综合治理是我国低山丘陵区防汛抗旱的主要措施之一,是减少水旱灾害,改善农业生产环境的重要保证.根据江西省水土保持工作长期发展重要基础支撑成果《江西省水土保持区划及防治布局研究》,基于全省7个水土保持三级区划的不同特点、功能定位与防治布局方向,通过对多条小流域的治理实践、技术措施与成效的总结,提出了江西省水土保持小流域综合治理生态防护型、生态经济型、生态清洁型三类模式,并对其采用的技术模式及特点和应用对象(范围)与前景进行了总结,以期为各地更有效地开展小流域综合治理工作和推进生态文明建设提供参考和借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土保持 小流域治理模式 江西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江西10个主栽油茶品种花器特性与结实率研究 被引量:6
2
作者 程钦华 徐奥文 +6 位作者 任志华 程离 陈晓 张运煜 刘娟 左静 胡冬南 《江西农业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4期905-914,共10页
【目的】油茶(Camellia oleifera Abel.)作为江西省重要的经济林树种,而目前存在于各个油茶林地内的品种不一,同时也导致油茶在实际生产上还存在着结实不一的问题,为深入了解不同油茶品种结实方面的特性,优化不同油茶品种的种植配置,进... 【目的】油茶(Camellia oleifera Abel.)作为江西省重要的经济林树种,而目前存在于各个油茶林地内的品种不一,同时也导致油茶在实际生产上还存在着结实不一的问题,为深入了解不同油茶品种结实方面的特性,优化不同油茶品种的种植配置,进而提高产量。【方法】以江西省主栽的10个油茶品种为研究对象,在相同的立地条件下对这些品种的花器生物学特性和结实能力进行跟踪调查测定,并分析了这些油茶品种的花粉萌发率、柱头可授性、花器形态特征及它们在自然授粉结实方面的特性。【结果】通过研究发现,不同品种的花粉和柱头活力存在着在不同程度的差异,大部分品种的花粉在离体24 h后活力便开始下降,在72 h后花粉活力保持在50%以上的只有赣无2、赣无11、赣石84-8和赣永5这4个品种,说明这4个品种的花粉具有保存更长时间的能力,长林18虽在开始时萌发率最高,但72 h后降到最低;在柱头活力上,10个品种均呈现先升后降的趋势,在培养3 d后柱头可授性都达到峰值,其中最高的为赣永5,最低的为赣无2。不同品种的花器形态特征也存在很大差异,10个品种中,长林4的花朵最小,长林18的最大;10个品种的花丝均长于柱头,花丝长度为柱头的1.5倍左右,而柱头分裂数都较为一致的3个。赣永5的自然授粉结实率最高,长林18的最低。花器各性状中,花丝长度、柱头分裂数与结实率极显著相关、离体72 h后的花粉活力与结实率显著负相关。【结论】10个品种花粉中能相对保存更久的为赣无2、赣无11、赣石84-8和赣永5这4个品种,人工辅助授粉的柱头活力在开花后第3天最佳;长林18的花最大,更易吸引昆虫来授粉,10个品种的雄蕊均高于雌蕊,与结实相关的花器性状也仅有花丝长度、柱头裂数及72 h的花粉活力,而深入研究这些结实特性可为油茶在种植生产上品种配置提供一定的理论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油茶 花粉萌发率 柱头活力 花器形态 自然授粉结实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国林木种业发展现状与展望 被引量:19
3
作者 陈伏生 易敏 +4 位作者 马际凯 靳藏馥 张露 孙荣喜 郑勇奇 《江西农业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3期488-496,共9页
林以种为本,林木种业是林业的命脉和促进林业产业升级的原动力。文章总结了中国林木种业发展现状、成效、面临的问题,分析了国内外林木种业发展趋势,提出了中国林木种业发展目标、任务和对策。70年来,林木种业支撑着中国林业产业的提质... 林以种为本,林木种业是林业的命脉和促进林业产业升级的原动力。文章总结了中国林木种业发展现状、成效、面临的问题,分析了国内外林木种业发展趋势,提出了中国林木种业发展目标、任务和对策。70年来,林木种业支撑着中国林业产业的提质增效,在林木种质资源保护、良种基地建设、林木分子育种研究、育种创新及新品种选育等方面取得了实质性进展,但仍存在现有良种数量和质量难以满足生产需求、林木育种主要集中于少数造林树种、林木长期育种基地建设薄弱,区域测试基地缺乏等问题。当前,林木育种正向高产、优质、高抗等多目标方向发展,林木育种理论和技术发展的核心是提高育种效率。未来中国林木种业需进一步加强林木种质资源保护、加快优良林木品种选育、加强林木良种繁育与推广、强化林木种业科技创新平台建设、分类推进生态抗逆树种、速生用材树种、珍贵树种、经济林木、观赏植物、竹类植物等种业科技工程,促进林木种业的创新发展,提升现代林木种业竞争力,服务国家生态文明建设和林业高质量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林木 种业 育种 良种繁育 林业产业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不同林龄陈山红心杉根际与非根际土壤碳、氮、磷化学计量特征 被引量:7
4
作者 刘顺 盛可银 +4 位作者 云哲 肖复明 朱新传 胡冬南 张文元 《江西农业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4期725-733,共9页
生态化学计量在研究生态系统动态变化和功能方面具有重要作用。为阐明林龄对土壤养分含量的影响及为森林经营提供科学依据,研究了不同林龄(5、10、20和40年)陈山红心杉根际和非根际土壤有机碳、全氮和全磷含量及其生态化学计量比。结果... 生态化学计量在研究生态系统动态变化和功能方面具有重要作用。为阐明林龄对土壤养分含量的影响及为森林经营提供科学依据,研究了不同林龄(5、10、20和40年)陈山红心杉根际和非根际土壤有机碳、全氮和全磷含量及其生态化学计量比。结果表明:根际和非根际土中,有机碳分别介于13.05~37.00、9.18~33.06 g/kg,全氮分别介于1.20~3.22、1.40~3.89 g/kg,全磷分别介于0.23~0.68、0.28~0.84 g/kg,C∶N分别介于9.60~15.70、6.54~8.87,C∶P分别介于33.90~95.84、23.31~56.13,N∶P分别介于3.14~8.78、3.56~6.74。根际有机碳、C∶N和C∶P大于非根际,其余在根际和非根际间无显著差异。随着林龄的增加,有机碳、全氮含量及C、N、P生态化学计量比均先降低后升高,土壤全磷含量呈下降趋势。相关性表明C∶N和C∶P主要受有机碳的影响,而N∶P受全氮的影响大于全磷。因此,在森林经营过程中,须注意监测土壤养分含量及生态化学计量特征的动态变化,并应考虑根际和非根际土壤的差异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养分含量 生态化学计量 根际 林龄 陈山红心杉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模拟氮沉降对樟树人工林土壤酶活性的影响 被引量:10
5
作者 魏枫 王慧娟 +3 位作者 邱秀文 周桂香 杨丽丽 郭晓敏 《江苏农业科学》 2019年第19期129-133,共5页
为探究氮沉降对亚热带森林土壤酶活性的影响,在樟树人工林中开展了野外模拟氮沉降试验。试验设置对照[CK,0 kg/(hm^2·年)]、低氮[N1,30 kg/(hm^2·年)]和高氮[N2,60 kg/(hm^2·年)]3种氮处理,分别在施氮前期(3个月)、中期(... 为探究氮沉降对亚热带森林土壤酶活性的影响,在樟树人工林中开展了野外模拟氮沉降试验。试验设置对照[CK,0 kg/(hm^2·年)]、低氮[N1,30 kg/(hm^2·年)]和高氮[N2,60 kg/(hm^2·年)]3种氮处理,分别在施氮前期(3个月)、中期(6个月)、后期(12个月)采集土壤样品,测定土壤酶活性。结果表明,与对照组相比,在0~10 cm土层,过氧化氢酶活性在3个月和12个月后受高氮沉降的显著促进作用;淀粉酶活性在施氮6个月和12个月后受氮沉降的显著促进作用;受氮沉降影响,蔗糖酶活性在施氮12个月后显著提升。在10~20 cm土层,过氧化氢酶、淀粉酶、蔗糖酶活性受氮沉降的影响不显著。从施氮时间来看,氮沉降对酸性磷酸酶活性的影响表现为先促进后抑制,在施氮后3个月时,0~10 cm土层酸性磷酸酶活性受低氮沉降的显著促进作用;在施氮后6个月时,10~20 cm土层酸性磷酸酶活性被氮沉降抑制。氮沉降对脲酶活性的影响则相反,在施氮后3个月时,10~20 cm土层脲酶活性受到显著抑制;在施氮后12个月时,0~10 cm土层脲酶活性受氮沉降的显著促进作用,10~20 cm土层脲酶活性仅受高氮沉降的显著促进作用。土壤蔗糖酶活性与淀粉酶活性呈极显著正相关关系,与脲酶活性呈显著正相关关系,土壤酸性磷酸酶活性与脲酶活性呈显著负相关关系,表明不同土壤酶活性之间的相关性存在差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氮沉降 樟树人工林 土壤酶活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常绿阔叶林米槠叶片功能性状对不同海拔梯度的响应与适应 被引量:11
6
作者 仲小茹 张露 +4 位作者 潘昕昊 叶雄英 黄献峰 柯叮 孙荣喜 《江西农业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6期1438-1447,共10页
【目的】植物对温度变化的响应与适应一直是科学家研究的热点问题,不同海拔所带来的温度差异为研究植物对低温环境的适应提供了先决条件。目前,对常绿阔叶林不同海拔下优势种米槠(Castanopsis carlesii)叶片功能性状的种内变异知之甚少... 【目的】植物对温度变化的响应与适应一直是科学家研究的热点问题,不同海拔所带来的温度差异为研究植物对低温环境的适应提供了先决条件。目前,对常绿阔叶林不同海拔下优势种米槠(Castanopsis carlesii)叶片功能性状的种内变异知之甚少,对米槠应对低温环境采取何种生理生态策略的认识非常有限。研究海拔尺度米槠叶片性状的变化,有助于了解植物对环境变化的生存策略,可为预测未来气候变化下植物的空间分布提供科学依据。【方法】以江西省九连山自然保护区不同海拔(低、中、高)的米槠天然林为对象,测定其叶片的形态性状(叶面积、叶长、叶宽、长宽比、比叶重、叶干物质含量)与生理性状(叶绿素a、叶绿素b、叶绿素、淀粉、可溶性糖、NSC),揭示不同海拔梯度下米槠叶片性状的变异规律,检验不同海拔梯度下各叶片性状间的差异,探讨米槠对低温环境的适应策略。【结果】(1)叶面积、叶长、叶宽、长宽比、叶绿素a、叶绿素b、叶绿素随海拔梯度的升高呈下降的趋势,而比叶重、淀粉、可溶性糖、NSC沿海拔梯度的增加呈上升的趋势,叶干物质含量随海拔梯度的增加没有发生明显的变异趋势;(2)叶面积、长宽比、比叶重、叶绿素a、叶绿素、可溶性糖在高海拔与低海拔之间呈显著差异,叶长、比叶重、叶绿素b、叶干物质含量在不同海拔梯度差异不显著,中高海拔间的淀粉与NSC含量差异不显著,但与低海拔处的含量呈显著差异;(3)12个叶功能性状总体的变异由大到小依次为淀粉、可溶性糖、NSC、叶面积、叶绿素b、叶绿素a、总叶绿素、叶宽、叶长、比叶重、叶长宽比和干物质含量,淀粉、可溶性糖、NSC、叶面积具有较高的变异系数,变异系数为20%~50%,属于中等变异,干物质含量变异系数最小,仅为6.73%。【结论】米槠对不同海拔梯度的生理生态适应策略差异显著,通过一系列形态、光合和生理上的调节反应来适应高海拔的低温环境,主要表现为增加比叶重以提高机械抗性,减少叶面积和叶绿素的含量来降低因捕捉过度的光能对叶面造成的伤害,同时积累可溶性糖、淀粉提高抗旱能力,而低海拔米槠主要通过增大叶面积、光合速率、降低抗旱性来快速获取资源。研究表明米槠在应对环境变化存在高效和安全的适应策略,可用作南方混交林栽培的目标树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米槠 海拔 叶片 功能性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不同种源/家系毛红椿连年生长性状变异及早期选择 被引量:6
7
作者 吴云燕 张露 +6 位作者 刘远生 程强强 苏仁峰 潘俊彬 刘军 刘玮 马际凯 《江西农业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106-117,共12页
【目的】对毛红椿种源家系幼林生长性状差异进行研究,筛选早期生长性状优良的毛红椿种源/家系,揭示其地理变异规律,以推进毛红椿遗传改良工作。【方法】以毛红椿5个种源11个家系为研究对象,调查树高、胸径等生长性状,对不同种源/家系生... 【目的】对毛红椿种源家系幼林生长性状差异进行研究,筛选早期生长性状优良的毛红椿种源/家系,揭示其地理变异规律,以推进毛红椿遗传改良工作。【方法】以毛红椿5个种源11个家系为研究对象,调查树高、胸径等生长性状,对不同种源/家系生长性状进行遗传变异分析及相关性分析,并利用遗传增益进行优良种源/家系选择。【结果】毛红椿早期生长性状在种源、家系间均存在极显著差异(P<0.01);14号家系(江西宜丰)在树高、胸径、材积等方面表现最好且生长最快,1号家系(安徽泾县)和4号家系(安徽泾县)生长相对较慢,且2号、13号、14号、15号的连年生长量靠前;树高、胸径和材积的变异系数分别为25.39%~32.74%、31.94%~36.55%、80.81%~91.21%,5年生毛红椿测定林的变异系数为材积>胸径>树高,其遗传力分别为0.586~0.894、0.749~0.852、0.643~0.780;相关性分析结果表明,除生长性状与无霜期,5年生枝下高与经度、年均降水量的相关性未达显著外,各生长性状之间相关性达极显著水平(P<0.01),各生长性状与经纬度呈现极显著负相关(P<0.01),与年均气温、年均降水量呈现极显著正相关(P<0.01)。根据主成分分析结果进行综合评价,初步选出3个优良家系(12号、13号、14号),其中14号家系树高、胸径、材积的遗传增益分别为14.94%、16.59%、38.20%。【结论】毛红椿的生长性状在种源和家系间都存在着丰富的遗传变异,在地理上呈现明显的“双向渐变型”。初步筛选的14号(江西宜丰)家系不仅生长优良,且有着较高的遗传增益,可作为推广使用的首选家系,可以为毛红椿选育工作提供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毛红椿 生长性状 遗传变异 种源/家系选择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长江中下游地区涝旱胁迫对花生根系垂直分布特征的影响 被引量:1
8
作者 刘翠平 郭利平 +3 位作者 陈秀龙 李建军 曹建祖 夏志明 《花生学报》 北大核心 2024年第4期77-87,109,共12页
本研究以“中花8号”花生品种为试验材料,在温室中开展土柱涝旱胁迫模拟试验。试验在花生3个生育期(花针期、结荚期和饱果期),设置3种土壤水分状态(涝胁迫、正常水分和轻旱胁迫),设计对照(CK)、结荚期旱胁迫(D1)、花针期涝—结荚期旱(D2... 本研究以“中花8号”花生品种为试验材料,在温室中开展土柱涝旱胁迫模拟试验。试验在花生3个生育期(花针期、结荚期和饱果期),设置3种土壤水分状态(涝胁迫、正常水分和轻旱胁迫),设计对照(CK)、结荚期旱胁迫(D1)、花针期涝—结荚期旱(D2)、饱果期旱胁迫(W1)、花针期涝—饱果期旱(W2)、结荚期涝—饱果期旱(W3)共6个处理,探讨涝旱胁迫模式对长江中下游地区花生根系垂直分布特征的影响。结果表明:(1)D1显著降低了花生根系表面积和体积(P<0.05),而W3则显著减少了根系质量和长度(P<0.05)。在0~10 cm土层内,根系的质量、长度、面积、体积、直径和根长密度均显著高于其他土层(P<0.05)。(2)根系生态位指数(root ecological niche index,RENI)与根系各参数相关性均较高(R^(2)范围0.88~1.00),可综合反映根系生长状况;且41.5%~57.6%的根系分布在0~10 cm土层,属表层聚积生态位型,76.6%~81.7%的根系分布在0~40 cm土层。(3)D1和W1降低了RENI数值,降幅分别是72.6%和50.8%,轻旱胁迫抑制了根系生长。(4)D2和W2的RENI数值较D1和W1分别增加了144.7%和77.7%,花针期涝胁迫对后续结荚期和饱果期旱胁迫根系的生长具有一定的补偿效应;而W3的RENI数值较W1减少了34.6%,结荚期淹涝加剧了饱果期干旱对根系的抑制效应。研究结果为长江中下游地区花生应对频发的旱涝灾害提供了理论支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花生 涝旱胁迫 根系分布 根系生态位指数 土壤基质势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两株高效溶磷菌的溶磷能力及其对玉米生长和红壤磷素形态的影响 被引量:18
9
作者 李宁 王珊珊 +7 位作者 马丽丽 刘耀辉 修玉冰 李新华 项国栋 胡冬南 郭晓敏 张文元 《植物营养与肥料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2期275-283,共9页
【目的】磷在土壤中易于固定,且向有效态的转化能力弱。研究两株高效溶磷菌活化土壤中的磷素的能力,为提高红壤供磷能力提供指导。【方法】以溶磷菌株伯克霍尔德菌(Burkholderia)XQP35(P35)、拉乌尔菌(Raoultella)SQP80(P80)为研究对象... 【目的】磷在土壤中易于固定,且向有效态的转化能力弱。研究两株高效溶磷菌活化土壤中的磷素的能力,为提高红壤供磷能力提供指导。【方法】以溶磷菌株伯克霍尔德菌(Burkholderia)XQP35(P35)、拉乌尔菌(Raoultella)SQP80(P80)为研究对象,以磷酸铝、磷酸铁、植酸钙和卵磷脂替代液体NBRIP培养基中的磷酸钙作为磷源处理,测定两个菌株对不同磷源的溶解能力。将液体NBRIP培养基的pH分别调至4、5、6、7和8,再接种菌株并培养24、48、72、96、120、144 h,测定液体培养基中的溶磷量。以玉米为试材进行盆栽试验,设定不接种菌剂(CK)和接种P35、P80、商品化菌剂(EM)4个处理。在玉米生长20、40、60、80、100天后,取样分析玉米生长、土壤有效磷含量,并分析了第100天时的土壤中性和酸性磷酸酶活性,以及土壤中不同形态磷的含量。【结果】1)菌株P35、P80对难溶性磷酸钙和植酸钙均有较强的溶解能力,对磷酸铁、磷酸铝和卵磷脂磷的溶解能力较弱。P35在培养24 h内及P80在培养48 h内,其溶磷量在不同培养基pH处理间差异显著,随着培养时间的延长,不同pH处理间的溶磷量逐渐接近,且溶磷量达到一定水平后不再增加。2)土壤接种菌株P35、P80对玉米表现出良好的促生效果,提高了玉米植株地径、株高、吸磷量和干物质积累量,干物质量分别较CK增加32%、36%(P<0.05)。3)在土壤接种菌株20~100天内,P35和P80处理的土壤有效磷含量始终高于CK和EM处理,有时差异可达显著水平(P<0.05);而EM处理的土壤有效磷含量始终与CK没有显著差异。土壤接种菌株100天后,3个菌株处理的土壤酸性磷酸酶、中性磷酸酶活性与CK均无显著差异,但对土壤中不同形态磷含量影响不同。P80处理显著提高H2O-Pi含量,P35显著提高了NaOH-Pi、NaHCO3-Pi含量,且P80的磷活化系数也显著高于CK。【结论】溶磷菌株P35、P80对环境pH的适应能力较强,对磷酸钙和植酸钙有较强的溶解能力。P35活化磷的速度快,可能在土壤中引起磷的再固定,最终表现为提高了土壤无机磷中的NaOH-Pi和NaHCO3-Pi。菌株P80对磷的活化速度较P35慢,但其活化的磷主要表现为H2O-Pi含量的提高,更有利于玉米的吸收利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溶磷菌 溶磷能力 pH适应范围 磷活化系数 磷素形态 促生作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武功山不同海拔高度土壤速效钾与植物全钾分布格局及相关性 被引量:7
10
作者 郑翔 李真真 +3 位作者 郑利亚 刘倩 郭晓敏 牛德奎 《江苏农业科学》 北大核心 2017年第4期211-214,共4页
钾是植物必需的营养元素之一,而土壤速效钾是土壤钾素供应的指标之一。以江西省武功山海拔800~1 900 m为研究对象,分析不同海拔高度的土壤速效钾、植物全钾的分布格局及相关性。结果表明,土壤速效钾含量的变异范围为24.33~138.53 mg/kg... 钾是植物必需的营养元素之一,而土壤速效钾是土壤钾素供应的指标之一。以江西省武功山海拔800~1 900 m为研究对象,分析不同海拔高度的土壤速效钾、植物全钾的分布格局及相关性。结果表明,土壤速效钾含量的变异范围为24.33~138.53 mg/kg,均值为86.99 mg/kg,土壤速效钾含量为草甸区>灌木区>毛竹区>针阔混交区。植物全钾含量的变异范围为1.01~7.16 g/kg,均值为4.82 g/kg,植物全钾含量为草甸区>针阔混交区>灌木区>毛竹区。海拔高度与土壤速效钾含量、植物全钾含量之间均存在极显著的正相关,土壤速效钾含量与植物全钾含量具有极显著的正相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海拔 土壤速效钾 植物全钾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赣南毛竹根际土壤微生物群落结构的PLFA分析 被引量:3
11
作者 张文元 盛可银 +8 位作者 范承芳 刘顺 陈淼淼 钟石泉 温卫华 吴珍花 涂淑萍 郭晓敏 胡冬南 《江西农业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3期475-483,共9页
根际土壤微生物是土壤生态系统中最活跃的组分,在养分循环、有机质分解等生态过程中起着重要作用,对根际微生态系统具有重要意义。以赣南毛竹林为对象,利用磷脂脂肪酸(phospholipid fatty acid,PLFA)法分析了不同年龄毛竹根际土壤微生... 根际土壤微生物是土壤生态系统中最活跃的组分,在养分循环、有机质分解等生态过程中起着重要作用,对根际微生态系统具有重要意义。以赣南毛竹林为对象,利用磷脂脂肪酸(phospholipid fatty acid,PLFA)法分析了不同年龄毛竹根际土壤微生物群落结构特征。结果表明:赣南毛竹根际土壤PLFA含量为3.97±0.51μg/g,不同菌群微生物PLFA含量表现为细菌(2.74±0.35μg/g)>真菌(0.48±0.07μg/g)>放线菌(0.33±0.05μg/g)。毛竹根际土壤PLFA单体含量间的结构格局不受年龄的影响,但各PLFA单体含量、各类群微生物PLFA含量、真菌/细菌(F/B)、饱和支链/单不饱和脂肪酸(SAT/MONO)随着年龄的增加呈现先增加后降低的变化趋势,以II度竹根际土壤最高(表征原生生物的20∶4ω6,9,12,15c以III度竹最高),cy/pre变化趋势与之相反。根际土壤总PLFA含量、真菌和G-在不同年龄间差异显著。毛竹根际土壤微生物群落结构在不同年龄间差异显著,表现为II度竹根际土壤微生物群落结构明显区别于其他年龄。i14∶0、a15∶0、cy17∶0和18∶1ω7c(细菌生物标记)对主成分1的贡献率最大,20∶4ω6,9,12,15c(表征原生生物)、18∶1ω9c和18∶2ω6,9c(表征真菌)及i16∶0(表征细菌)对主成分2的贡献率较高。造成以上变化规律的原因可能是由于不同年龄毛竹鞭根活力特性不同引起,II度竹根际土壤微生物PLFA量和结构明显区别于其他年龄毛竹。因此,II度竹根际土壤微生物状况可能对竹林地土壤环境状况变化更敏感,可用其指示毛竹林地土壤环境状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根际 微生物群落结构 磷脂脂肪酸 毛竹 赣南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漆树科植物扦插繁殖研究进展 被引量:1
12
作者 熊伟 汪加魏 +3 位作者 宁晓丹 杨如梦 詹丽红 吴南生 《生物灾害科学》 2022年第3期275-282,共8页
漆树科植物具有工业、燃油、食用及营养等价值,利用扦插技术对其进行快繁具有保留母本优良性状、简单及经济的特点。针对目前漆树科植物存在扦插繁育难成活、不易生根、规模化扦插繁育技术不足等问题,在查阅相关文献的基础上,综述影响... 漆树科植物具有工业、燃油、食用及营养等价值,利用扦插技术对其进行快繁具有保留母本优良性状、简单及经济的特点。针对目前漆树科植物存在扦插繁育难成活、不易生根、规模化扦插繁育技术不足等问题,在查阅相关文献的基础上,综述影响其扦插生根成活的内部生物因素和外部非生物因素;并建议加强其基础扦插理论研究、拓宽扦插技术研究领域、与多种育苗技术结合以及完善扦插育苗流程,加快其扦插繁育的推广。本综述将为漆树科植物的扦插繁育研究提供一定的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漆树科 扦插繁殖 内部生物因素 外部非生物因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油茶NAC基因鉴定及对干旱胁迫响应分析 被引量:12
13
作者 曹瑞兰 李知青 +5 位作者 欧阳雯婷 胡冬南 周增亮 苏文娟 陈霞 刘娟 《江西农业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6期1357-1370,共14页
【目的】NAC是参与调控植物逆境胁迫反应的一类特异转录因子,在植物应对干旱胁迫中具有重要的调控作用。油茶是南方丘陵山地重要的经济树种,主产区夏季干旱严重影响了油茶生产。研究油茶应对干旱胁迫的响应机制具有重要意义。【方法】... 【目的】NAC是参与调控植物逆境胁迫反应的一类特异转录因子,在植物应对干旱胁迫中具有重要的调控作用。油茶是南方丘陵山地重要的经济树种,主产区夏季干旱严重影响了油茶生产。研究油茶应对干旱胁迫的响应机制具有重要意义。【方法】为明确油茶NAC基因家族成员并探究其对干旱胁迫响应的表达特征,本研究以油茶全长转录组为参考,通过蛋白序列比对和保守功能域,鉴定了67个CoNAC基因家族成员,进一步明确了各基因的结构、理化性质、系统进化关系、亚细胞定位。基于油茶干旱转录组数据,明确各CoNAC在油茶不同干旱程度和复水下的表达水平,并采用qPCR对CoNAC在不同油茶品种和不同干旱胁迫程度下的表达特征进行验证。【结果】根据系统发育关系,67个CoNAC可分为17个亚类,其中ANAC2亚类最多,有13个成员。亚细胞定位预测表明,大部分CoNAC蛋白都定位在细胞核,少数定位在细胞质、线粒体、叶绿体或细胞外。基于不同干旱程度和复水的转录组高通量测序数据,研究发现CoNAC基因表达模式存在一定差异。其中,在中度和重度干旱胁迫期,CoNAC28、51、52、56、60和61等基因的表达量随着干旱胁迫程度加强而持续增加。复水后,CoNAC28、51、52、56、60和61等基因均无表达或表达呈明显下降趋势。qPCR验证结果显示,在干旱胁迫和复水后,4个候选的CoNAC基因均表现出较为相似的表达趋势,即在干旱处理时表达量均呈显著上调,复水后下调,这与转录组表达谱结果基本相同。而候选CoNAC51和CoNAC52基因的表达趋势在干旱和复水后存在在品种间差异。在耐旱性较弱的长林18中,CoNAC52在干旱胁迫和复水后表现为先下调后上调,而CoNAC51基因表达量呈上升趋势。在相对较耐旱长林53中,2个基因的表达模式均呈现随着干旱胁迫上调,复水后下调。由此说明它们的表达调控在不同油茶品种中对水分的敏感程度不同,不同油茶品种对干旱胁迫的响应机制存在差异。【结论】CoNAC基因表达与油茶抗旱性有关,且CoNAC51和CoNAC52在不同油茶品种的表达模式差异能在一定程度上帮助解析油茶的耐旱机制。本研究为油茶NAC转录因子进一步功能分析奠定了理论基础,为油茶耐旱性的遗传改良提供参考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油茶 NAC基因家族 生物信息学分析 干旱胁迫 基因表达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湿地松体细胞胚胎发生胚性愈伤组织诱导条件优化 被引量:11
14
作者 程子珊 易敏 +5 位作者 宋才玲 程强强 黄若 邓诏磊 张莹莹 张露 《江西农业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5期1054-1064,共11页
【目的】提高湿地松(Pinus elliottii E.)体细胞胚胎发生过程中胚性愈伤组织的诱导能力,优化胚性愈伤组织的诱导培养条件,建立稳定高效的湿地松胚性愈伤组织诱导培养技术体系。【方法】以湿地松未成熟合子胚作为外植体,探究基因型、球... 【目的】提高湿地松(Pinus elliottii E.)体细胞胚胎发生过程中胚性愈伤组织的诱导能力,优化胚性愈伤组织的诱导培养条件,建立稳定高效的湿地松胚性愈伤组织诱导培养技术体系。【方法】以湿地松未成熟合子胚作为外植体,探究基因型、球果采集日期、植物生长调节剂和碳源等因子对湿地松胚性愈伤组织诱导的影响;观察和划分湿地松合子胚的发育阶段,并测定不同发育阶段的合子胚的生长素(IAA)、细胞分裂素(ZR)、脱落酸(ABA)和赤霉素(GA3)含量,探究合子胚发育过程中内源激素含量的动态变化。【结果】内因和外因等因素对胚性愈伤组织诱导均有显著或极显著影响,通常7月中上旬是采集湿地松球果的最佳时期,选取处于2~4阶段即多胚头、裂生多胚和球形胚发育阶段的合子胚作为诱导材料,胚性愈伤组织诱导率较高;以16号基因型的湿地松球果的未成熟合子胚为材料,能够稳定保持较高的胚性愈伤组织诱导率。在DCR基本培养基中添加2.2 mg/L激动素(KT)+2.2 mg/L 2,4-二氯苯氧乙酸(2,4-D)+2.2 mg/L 6-苯甲基腺嘌呤(6-BA)为湿地松胚性愈伤组织诱导的最佳植物生长调节剂浓度组合;如以1.5 g/L松三糖代替蔗糖作为碳源,16号基因型球果的胚性愈伤组织诱导率可达40%。此外,通过观察合子胚发育过程中内源激素含量的动态变化,推测合子胚内源脱落酸(ABA)对胚性愈伤组织的诱导有重要调控作用。【结论】本研究得到了较为稳定高效的湿地松胚性愈伤组织诱导培养技术体系,为进一步建立完整高效的湿地松体细胞胚胎发生和植株再生体系提供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湿地松 体细胞胚胎发生 胚性愈伤组织 诱导 脱落酸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不同氮养分条件下油茶幼苗生物量及养分利用对磷水平的响应 被引量:11
15
作者 盖甜甜 邹中华 +4 位作者 任志华 谢双岭 胡欣怡 刘娟 胡冬南 《江西农业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3期626-634,共9页
【目的】研究不同氮水平条件下磷养分对油茶(Camellia oleifera Abel.)幼苗生物量、养分积累以及养分利用的影响,进一步了解油茶幼苗对氮、磷养分的需求,为油茶幼苗培育提供理论依据。【方法】以长林4和长林53两个品种的一年生油茶苗为... 【目的】研究不同氮水平条件下磷养分对油茶(Camellia oleifera Abel.)幼苗生物量、养分积累以及养分利用的影响,进一步了解油茶幼苗对氮、磷养分的需求,为油茶幼苗培育提供理论依据。【方法】以长林4和长林53两个品种的一年生油茶苗为试验材料,开展苗期施肥控制试验,设置2个氮(0,8 mmol/L)水平和4个磷(0,0.4,0.8,1.6 mmol/L)水平的交互处理,测定油茶幼苗各器官生物量、氮磷含量。【结果】(1)在不施氮(N0)条件下,施用磷肥可以显著增加生物量,且在P1和P2处理下生物量积累较高;在施氮(N1)条件下,长林4和长林53均在P0处理下生物量最高。(2)长林4和长林53生物量分配均表现为地上部>根部。无论是否施氮,磷水平对长林4的生物量分配及根冠比均影响不大,而长林53在N1P3处理下的根生物量及根占比显著小于N1P0处理。(3)在不施氮(N0)条件下,长林4和长林53分别在P3和P0处理下氮含量达到最大值,磷含量及氮磷积累量均在P1和P2处理时较大,而施氮(N1)条件下,氮含量及氮、磷积累量均在P0处理下达到最大值。无论是否施氮,2个油茶品种苗期氮、磷素总积累量表现为氮素积累量>磷素积累量,且磷的积累量远低于氮的积累量。(4)与不施氮(N0)相比,施氮(N1)促进油茶苗植株氮素含量和积累量增加,而减少对磷的积累。(5)叶片中N/P<14,且N质量浓度<20.0 mg/g,说明油茶苗期主要受N限制,对磷的需求较小。【结论】油茶苗期氮营养更重要,氮不足时施磷可促进生长;不同品种对氮磷水平的响应存在较大差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油茶 苗期 氮磷 生物量 养分吸收利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Pb胁迫下丛枝菌根真菌对樟树幼苗生长和生理的影响 被引量:6
16
作者 王琼 刘远杰 +4 位作者 陈江格 李志猛 刘玮 姜雪茹 喻苏琴 《江西农业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3期621-629,共9页
【目的】探究丛枝菌根真菌(Arbuscular mycorrhizal fungi,AMF)对Pb环境下樟树生长的影响及生理调节机制,为菌根化樟树幼苗在Pb污染环境下的应用提供参考依据。【方法】以樟树(Cinnamomum camphora)2年生幼苗为材料开展盆栽试验。设置AM... 【目的】探究丛枝菌根真菌(Arbuscular mycorrhizal fungi,AMF)对Pb环境下樟树生长的影响及生理调节机制,为菌根化樟树幼苗在Pb污染环境下的应用提供参考依据。【方法】以樟树(Cinnamomum camphora)2年生幼苗为材料开展盆栽试验。设置AMF处理和Pb浓度2个因素。AMF处理分接种与不接种(CK),接种菌种为近明球囊霉(Claroideoglomus claroideum);Pb浓度分4个梯度,分别是0、1、2、4 mmol/L。测定幼苗生长(株高、地径、根系形态、生物量)和生理(抗氧化酶、丙二醛、渗透调节物质)指标。【结果】在4种Pb浓度中,接种AMF显著促进樟树幼苗的株高、地径和根系生长,并提高各器官及全株生物量。按照Pb浓度梯度,接种组幼苗与CK组相比,株高分别增加145%、141%、155%、96%,地径分别增加73%、61%、59%、53%,总生物量分别提高4.6倍、4.59倍、5.57倍、3.65倍,均以4 mmol/L的Pb浓度处理下增加最少。AMF接种处理也显著影响樟树幼苗的生理指标。在所有Pb处理中,接种组与CK组相比,超氧化物歧化酶活性、脯氨酸和可溶性蛋白含量降低,丙二醛含量减少(无Pb处理除外),过氧化物酶活性和可溶性糖含量增加。【结论】Pb胁迫环境下AMF能够促进樟树幼苗生长,调节其生理活性,提高其耐Pb能力。同时,这种促进效应受到Pb浓度的影响,浓度较高时促进作用减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丛枝菌根真菌 PB胁迫 樟树幼苗 生长 生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溶磷菌混施对土壤微生物群落及毛竹生长的影响 被引量:5
17
作者 刘耀辉 盛可银 +6 位作者 罗建荣 郑淇元 王菲 修玉冰 张玉文 胡冬南 张文元 《江西农业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2期298-310,共13页
【目的】低磷低利用限制了酸性红壤的初级生产力。溶磷微生物作为磷素活化的主要执行者,能活化土壤磷素,加速土壤磷组分的循环,但其复合菌液对土壤磷素的转化机制尚不明晰。因此,试验通过向毛竹根际接种溶磷菌复合菌液,探究毛竹根际土... 【目的】低磷低利用限制了酸性红壤的初级生产力。溶磷微生物作为磷素活化的主要执行者,能活化土壤磷素,加速土壤磷组分的循环,但其复合菌液对土壤磷素的转化机制尚不明晰。因此,试验通过向毛竹根际接种溶磷菌复合菌液,探究毛竹根际土壤磷素循环的机制及其对毛竹生长的影响。【方法】试验以盆栽毛竹为供试植物,以浇灌的方式向盆栽毛竹根际接种4种不同的溶磷菌复合液:劳尔菌(Ralstonia sp.)+雷伯氏菌(Klebsiella sp.)+肠杆菌(Enterobacter sp.)、劳尔菌+雷伯氏菌、劳尔菌+肠杆菌和雷伯氏菌+肠杆菌,空白对照接种等体积的去离子水,在大棚培育90 d后,测定毛竹根际土壤养分、微生物群落及毛竹生长指标,探究溶磷菌混施对毛竹生长、土壤化学性质、磷循环功能基因的丰度及微生物群落的影响。【结果】溶磷菌混施后,土壤无机磷溶解和有机磷矿化基因相对丰度分别比磷饥饿相关基因及磷吸收和转运相关基因相对丰度增加438.66%和383.15%,从而编码土壤磷酸酶矿化土壤有机磷,显著提高了土壤有效磷含量。溶磷菌混施提高了毛竹土壤速效钾、铵态氮、硝态氮的含量,改变了土壤pH,导致土壤微生物群落结构发生变化,且Verrucomicrobia(疣微菌门)和Nitrospirae(硝化螺旋菌门)在3株溶磷菌混合处理下显著富集。土壤速效养分的增加有利于毛竹的吸收利用,导致毛竹根系活力及叶绿素含量增加,从而增强毛竹根系从土壤中汲取养分的能力和增强叶片光合作用,加速毛竹生物量的积累。溶磷菌接种显著增加了毛竹的苗高、地径及生物量,且在3株溶磷菌混施下毛竹苗高、地径和生物量均最大,分别为61.57 cm、4.54 cm和17.00 g。【结论】溶磷菌混施种促进了盆栽毛竹土壤酶活性、磷循环功能基因及微生物群落结构转化土壤养分,加速毛竹吸收土壤速效养分,增加毛竹生物量,且3株溶磷菌混合接种后的效果最佳。研究结果可为土壤磷素肥力挖掘和亚热带植物科学施肥提供一定的理论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溶磷菌混施 毛竹 有效磷 土壤微生物群落 磷循环功能基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油茶壳及凋落叶生物质炭对土壤温室气体排放的影响 被引量:2
18
作者 罗来聪 白健 +6 位作者 高宇 赖晓琴 李爱新 王佰慧 方海富 王书丽 张令 《江西农业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5期1177-1187,共11页
【目的】油茶壳是油茶(Camellia oleifera)产业有机废弃物,与凋落叶均可用于制备生物质炭。生物质炭可用于土壤改良,缓解土壤N_(2)O排放。研究旨在探讨油茶凋落叶和油茶壳生物质炭对油茶林地土壤温室气体的减排效果及其作用机理。【方... 【目的】油茶壳是油茶(Camellia oleifera)产业有机废弃物,与凋落叶均可用于制备生物质炭。生物质炭可用于土壤改良,缓解土壤N_(2)O排放。研究旨在探讨油茶凋落叶和油茶壳生物质炭对油茶林地土壤温室气体的减排效果及其作用机理。【方法】采用完全交互设计,以油茶林地土壤为研究对象,在氮添加背景下研究施用生物质炭(油茶凋落叶和油茶壳)对土壤N_(2)O和CO_(2)排放的影响,以硝酸钾溶液为外源氮肥。【结果】(1)生物质炭处理显著提高土壤pH,且油茶凋落叶生物质炭的改良效果显著优于油茶壳生物质炭。与对照相比,油茶凋落叶和油茶壳生物质炭处理后,土壤pH分别提高了35.74%和24.46%。(2)生物质炭可降低土壤N_(2)O排放速率,油茶凋落叶生物质炭的抑制效果要强于油茶壳生物炭。与对照相比,油茶凋落叶和油茶壳生物质炭处理后,土壤N_(2)O排放速率分别减少了42.71%和7.66%。(3)生物质炭显著增加土壤CO_(2)排放速率,在未施氮条件下,油茶壳生物质炭处理下土壤CO_(2)排放速率显著高于油茶凋落叶生物质炭。与对照相比,油茶凋落叶和油茶壳生物质炭处理下,土壤CO_(2)排放速率分别增加了38.82%和85.70%。【结论】油茶凋落叶和油茶壳生物质炭可以有效缓解油茶土壤酸性,减缓土壤N_(2)O排放。油茶凋落叶生物质炭对油茶酸性土壤的改良效果和土壤N_(2)O的减排作用要优于油茶壳生物炭。油茶林经营中应充分利用凋落叶资源用于土壤改良及温室气体减排,以实现油茶产业可持续经营。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物质炭 油茶林 N2O排放速率 CO_(2)排放速率 PH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砧、穗品种对油茶芽苗砧嫁接体形态的影响 被引量:14
19
作者 王振丽 廖惠宇 +3 位作者 胡冬南 徐佳文 徐奥文 刘会云 《江西农业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1期126-135,共10页
【目的】采用4个优良品种互为砧穗,调查分析砧木和穗条品种对油茶(Camellia oleifera Abel)芽苗砧嫁接苗苗期生长的影响,为油茶砧穗组合嫁接提供理论参考。【方法】以赣190为砧木或穗条,赣兴47、赣永6、赣兴46为对应的穗条或砧木,设置... 【目的】采用4个优良品种互为砧穗,调查分析砧木和穗条品种对油茶(Camellia oleifera Abel)芽苗砧嫁接苗苗期生长的影响,为油茶砧穗组合嫁接提供理论参考。【方法】以赣190为砧木或穗条,赣兴47、赣永6、赣兴46为对应的穗条或砧木,设置同砧组和同穗组共7个油茶芽苗砧组合,2年生时调查测定其地上部分和根系生长情况。【结果】砧木品种和接穗品种对油茶芽苗砧嫁接体根系茎叶和根系的生长、形态等有显著影响。7个油茶芽苗砧嫁接组合中,以组合1(赣兴47/赣190)苗高生长最大、组合3(赣兴47/赣190)次之、组合2(赣永6/赣190)最小,分别为69.53,63.93,54.53 cm;地径、分枝数以组合3在7个砧穗组合中表现较好;叶片形态指标(叶面积、叶长、叶宽)由大到小依次为组合3、本砧组合4(赣190/赣190)、组合6(赣190/赣永6)、组合2、组合1组合7(赣190/赣兴46)和组合5(赣190/赣兴47);总根长、总表面积、总投影面积形态指标以组合1表现最高,组合3次之,组合7根系指标表现最差。【结论】7个油茶芽苗砧组合中,以组合3(赣兴46/赣190)的地上部分生长形态与根系指标综合表现较好,砧木和接穗品种对油茶芽苗砧嫁接体苗期生长有明显影响,在油茶嫁接育苗过程中,要综合考虑砧木和穗条品种的生长特性,重视砧穗间交互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油茶 砧穗组合 苗期 形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溶磷菌肥对红壤磷组分及土壤肥力的影响 被引量:15
20
作者 郑淇元 谢意太 +8 位作者 卞海洋 文洁 刘耀辉 吴若鸿 修玉冰 朱裕煌 盛可银 兰子钧 张文元 《江西农业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1期233-244,共12页
【目的】施用溶磷菌肥是缓解土壤磷素累积的方式之一,对提高红壤磷素利用率有重要作用。为揭示有机肥与溶磷菌肥施用下土壤磷组分的变化,探究施加溶磷菌肥对土壤肥力的影响,为溶磷菌肥的应用提供科学指导和理论参考。【方法】设置有机... 【目的】施用溶磷菌肥是缓解土壤磷素累积的方式之一,对提高红壤磷素利用率有重要作用。为揭示有机肥与溶磷菌肥施用下土壤磷组分的变化,探究施加溶磷菌肥对土壤肥力的影响,为溶磷菌肥的应用提供科学指导和理论参考。【方法】设置有机肥、溶磷菌肥、溶磷菌+EM混合菌肥、空白对照为试验处理,采用盆栽的方法,每个处理各6盆,于结实期取样测定不同施肥处理下红壤中各形态磷的含量,红壤速效钾、铵态氮、硝态氮的含量,测定高粱生物量、株高等指标。【结果】溶磷菌肥、溶磷+EM菌混合肥、有机肥处理下,中等分解态磷的含量分别为(63.92±4.30)mg/kg、(76.62±4.97)mg/kg和(69.67±2.39)mg/kg,相比空白对照(30.38±1.77)mg/kg,3种施肥处理下中等易分解态磷含量显著提高。溶磷菌肥处理下土壤HCl-P含量为(3.62±0.53)mg/kg,较有机肥处理减少了3.1 mg/kg,说明施溶磷菌肥相比施加有机肥能够减少土壤难溶性磷的累积;溶磷菌肥处理下红壤速效钾含量为(154.90±2.37)mg/kg,相比空白处理增加55.73 mg/kg;溶磷菌肥处理下土壤铵态氮含量为(4.34±0.10)mg/kg,相比空白对照增加1.58 mg/kg,土壤硝态氮为(0.53±0.20)mg/kg,相比空白下降0.99 mg/kg,说明溶磷菌肥能够显著提高土壤速效养分,提高土壤肥力。【结论】红壤施加溶磷菌肥能够显著提高土壤的速效养分,施加溶磷菌肥、溶磷+EM菌混合肥、有机肥均能够显著影响土壤磷素结构,溶磷菌肥、溶磷+EM菌混合肥能够显著减少土壤难溶性磷素的累积,从而显著增加土壤磷素的利用效率,显著增加土壤养分,适合推广以缓解土壤磷沉积问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磷组分 有效养分 溶磷菌肥 有机肥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