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6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菌根真菌对森林养分循环潜在贡献的研究进展 被引量:3
1
作者 张扬 张林平 李冬 《生物灾害科学》 2018年第3期169-175,共7页
菌根真菌能与森林中80%以上的树种形成菌根共生体,提高宿主吸收土壤养分的能力,影响森林植物的生长发育,在森林生态系统碳(C)、氮(N)、磷(P)循环过程扮演着重要的作用。菌根真菌既可将来自树木光合产物C直接转运到土壤中并被封存,还具... 菌根真菌能与森林中80%以上的树种形成菌根共生体,提高宿主吸收土壤养分的能力,影响森林植物的生长发育,在森林生态系统碳(C)、氮(N)、磷(P)循环过程扮演着重要的作用。菌根真菌既可将来自树木光合产物C直接转运到土壤中并被封存,还具有加快其C源在树木-土壤、树木-树木间传输的功能;菌根真菌可直接利用土壤无机N和有机N,将其传递给寄主植物,从而换取所需的C源,且能够改变森林植物N的获取策略;菌根真菌可增强森林植物适应低P环境,提高其P吸收效率,缓解P限制。综上所述,菌根真菌在森林C、N、P循环中可扮演多重角色,具有不可低估的潜在贡献,今后还需从菌根真菌多样性与生态功能分化等方面开展进一步的研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菌根真菌 养分循环 森林生态系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间伐和林下植被剔除对毛竹林土壤活性有机碳的影响 被引量:7
2
作者 李光敏 陈伏生 +4 位作者 徐志文 刘娟 张扬 谌青 万松泽 《江西农业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4期733-740,共8页
选择中亚热带毛竹人工林为研究对象,开展间伐和林下植被剔除的野外控制实验,通过野外采样和室内分析,研究不同强度间伐(25%间伐、50%间伐)和林下植被剔除对土壤活性有机碳的影响。结果表明:25%间伐对土壤各组分碳无显著影响;50%间伐显... 选择中亚热带毛竹人工林为研究对象,开展间伐和林下植被剔除的野外控制实验,通过野外采样和室内分析,研究不同强度间伐(25%间伐、50%间伐)和林下植被剔除对土壤活性有机碳的影响。结果表明:25%间伐对土壤各组分碳无显著影响;50%间伐显著增加土壤有机碳含量,降低土壤微生物量碳含量,进而降低活性有机碳占土壤总有机碳的比例。林下植被剔除降低0~5 cm层土壤微生物量碳和可溶性有机碳含量,进而降低土壤活性有机碳占土壤有机碳的比例;对5~10 cm层各组分碳无显著影响。研究表明,50%间伐和林下植被剔除处理下土壤总有机碳的生物活性程度降低、活性有机碳库的周转速率降低,有利于毛竹人工林土壤碳的固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间伐 林下植被剔除 活性有机碳 生物活性 毛竹林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赤霉素和壳聚糖处理对冷藏毛竹笋保鲜效果的影响 被引量:8
3
作者 张秀兰 陈伏生 +3 位作者 方向民 张扬 万松泽 吴高洋 《江西农业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4期678-685,共8页
选择新鲜毛竹(Phyllostachys edulis)笋为对象,分析30 d贮藏期内常温(RT)、低温(LT,4℃),低温+100 mg/L赤霉素浸泡(LT+GA)和低温+1.5%壳聚糖涂膜(LT+CH)4种处理方式对竹笋保鲜效果的影响。结果表明:30 d贮藏期内,竹笋的失重率、过氧化物... 选择新鲜毛竹(Phyllostachys edulis)笋为对象,分析30 d贮藏期内常温(RT)、低温(LT,4℃),低温+100 mg/L赤霉素浸泡(LT+GA)和低温+1.5%壳聚糖涂膜(LT+CH)4种处理方式对竹笋保鲜效果的影响。结果表明:30 d贮藏期内,竹笋的失重率、过氧化物酶(POD)和苯丙氨酸解氨酶(PAL)活性呈上升趋势,而呼吸速率和可溶性蛋白含量呈降低趋势。低温下3种处理显著抑制竹笋质量降低,30 d时LT、LT+GA和LT+CH下失重率分别为RT处理的34.3%、24.9%和15.2%。贮藏1~7 d内4种处理下竹笋呼吸速率较高且无显著差异,而贮藏30 d LT+GA和LT+CH处理呼吸速率比LT显著降低。与RT相比,低温下3种处理显著抑制POD和PAL活性增加,且LT+CH抑制作用更强,30 d时LT+CH下POD和PAL活性分别比LT低32.2%和35.5%。同时,代表竹笋品质的可溶性蛋白7 d时在LT、LT+GA和LT+CH下比RT处理分别高155%、160%和110%。与常温处理相比,低温及联合赤霉素浸泡和壳聚糖涂膜均能有效抑制竹笋呼吸,降低POD和PAL活性,增加竹笋品质和保鲜时间,4℃低温+1.5%壳聚糖处理效果更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毛竹笋 赤霉素 壳聚糖 冷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国红豆属植物生物与生态学特征研究现状 被引量:20
4
作者 王小东 刘鹏 +2 位作者 刘美娟 肖相元 陈伏生 《植物科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3期440-451,共12页
红豆属(Ormosia)隶属豆科(Fabaceae),全属约130种,均为木本植物,我国有37种,广东、广西、云南、海南为主要分布区。该属野外自然更新能力较差,对生存环境要求严格。由于该属大部分物种具有极高的经济价值和开发利用价值,因此人为干扰及... 红豆属(Ormosia)隶属豆科(Fabaceae),全属约130种,均为木本植物,我国有37种,广东、广西、云南、海南为主要分布区。该属野外自然更新能力较差,对生存环境要求严格。由于该属大部分物种具有极高的经济价值和开发利用价值,因此人为干扰及盗伐现象严重,分布范围收缩且野外种群数量减少。本文在查阅文献的基础上,对红豆属植物的生态学特征、组织培养、生理生化、遗传、濒危现状与保护对策等方面的研究成果进行归纳总结并进行了展望,以期为深入研究红豆属植物、拯救红豆属物种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红豆属 研究现状 生物学 生态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采伐措施对香樟生长及光合特性的影响 被引量:2
5
作者 李悦 刘娟 +1 位作者 于志民 涂淑萍 《江西农业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6期1171-1177,共7页
为给香樟精油产业化发展提供科学技术支撑,研究不同采伐时间(9、10、11月)和采伐强度(留桩15,25,35 cm)对香樟新梢生长及光合特性的影响。结果表明:(1) 9月份采伐香樟的第2年新梢直径、长度均优于10月和11月份,但11月份采伐香樟精油含... 为给香樟精油产业化发展提供科学技术支撑,研究不同采伐时间(9、10、11月)和采伐强度(留桩15,25,35 cm)对香樟新梢生长及光合特性的影响。结果表明:(1) 9月份采伐香樟的第2年新梢直径、长度均优于10月和11月份,但11月份采伐香樟精油含量高于其他月份采伐;随着采伐强度的增加,香樟新梢直径、长度及叶片精油含量均逐渐降低,而感病率逐渐升高。(2)适度采伐可提高香樟新梢叶片叶绿素含量、净光合速率、气孔导度、胞间CO2浓度、蒸腾速率及水分利用效率;但采伐强度过大(留桩15 cm),将抑制香樟新梢叶片的光合作用; 11月份采伐香樟新梢叶片叶绿素含量、净光合速率、气孔导度、蒸腾速率均高于其他月份。(3)香樟新梢叶片净光合速率与叶绿素含量、蒸腾速率、气孔导度呈正相关,净光合速率的变化可能与非气孔因素有关。因此,香樟最佳的采伐强度为轻和中度采伐(留桩25~35 cm),最佳采伐时间为11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香樟 采伐时间 采伐强度 生长 光合特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樟科植物内生真菌及活性物质多样性研究进展 被引量:5
6
作者 杨鼎超 李正昀 +3 位作者 陈言柳 张扬 张林平 黄永平 《生物灾害科学》 2017年第4期223-230,共8页
樟科植物具有丰富的物质多样性,是我国重要的经济用材树种、油料树种和宝贵药用植物资源。内生真菌通过与植物之间协同进化,可产生与宿主植物相同或相似的生物活性物质。内生真菌在新药剂研发、农林业生物防治、工业发酵等方面表现出广... 樟科植物具有丰富的物质多样性,是我国重要的经济用材树种、油料树种和宝贵药用植物资源。内生真菌通过与植物之间协同进化,可产生与宿主植物相同或相似的生物活性物质。内生真菌在新药剂研发、农林业生物防治、工业发酵等方面表现出广泛的应用前景,也是当时植物微生态系统的研究热点。从樟科植物内生真菌物质多样性、寄主选择、分布与次生代谢产物活性物质多样性等方面总结了最新的研究进展,提出樟科植物内生真菌及活性物质研究的未来发展方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樟科植物 内生真菌 多样性 活性物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