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4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中国灵长类动物保护的成就与挑战 被引量:1
1
作者 李保国 张河 +21 位作者 李明 蒋学龙 范朋飞 周江 郭松涛 齐晓光 李进华 路纪琪 夏东坡 崔亮伟 向左甫 周岐海 黄志旁 黄乘明 肖文 胡慧建 周智鑫 陈明勇 黎大勇 范朋来 杨寅 潘汝亮 《西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5期755-766,共12页
气候变化和人类活动的双重影响导致全球灵长类生物多样性急剧下降。中国是北半球灵长类动物种类最多的国家,但在农业社会向现代社会转型的过程中,现代农业的扩张、自然资源的消耗以及土地的过度开发,使中国面临着严重的生态威胁。为此,... 气候变化和人类活动的双重影响导致全球灵长类生物多样性急剧下降。中国是北半球灵长类动物种类最多的国家,但在农业社会向现代社会转型的过程中,现代农业的扩张、自然资源的消耗以及土地的过度开发,使中国面临着严重的生态威胁。为此,中国实施了包括栖息地恢复和保护在内的多种生态保护措施,在生物多样性保护方面取得了实质性进展,某些地区的灵长类动物种群数量有所增加。该研究对中国灵长类动物的历史文献和实地调查资料进行了系统分析,对中国灵长类动物的濒危状况进行了评估。尽管大多数灵长类物种的栖息地有所改善,种群数量也有所增长,但许多物种仍然面临着严重的威胁,包括种群数量的减少。例如,缅甸金丝猴、东黑冠长臂猿和海南长臂猿等物种由于分布范围有限和种群数量极少,仍然特别脆弱。科学数据的缺乏以及保护生物学研究的不足,进一步加剧了这些挑战。此外,蜂猴、倭蜂猴、印支灰叶猴、肖氏乌叶猴和戴帽叶猴等物种的详细种群监测数据仍然缺乏,这严重阻碍了针对这些物种保护管理政策的制定。因此,在生物多样性保护方面,迫切需要开展专门的灵长类动物调查,实行跨境保护和区域合作,建立全面系统的数据库平台,对灵长类生物学进行持续深入的研究。此外,加强公众对野生动物保护的认识也至关重要。这些综合、系统的工作将为中国灵长类物种的保护和管理提供科学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灵长类动物 生物多样性 栖息地破碎化 生境修复 保护策略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一株玉兰炭疽病新病原鉴定与防治药剂筛选
2
作者 罗佳钰 罗倩影 +7 位作者 曾永春 文旺先 张林平 杨滢 操佳 黄绍华 黄佳慧 樊鹏敏 《江西农业大学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105-116,共12页
【目的】旨在明确江西省玉兰炭疽病病原菌种类和生物学特性,对采集的具有典型发病症状的玉兰叶片进行分离鉴定并筛选高效化学防治药剂,为玉兰炭疽病防控提供理论依据。【方法】采用组织块分离法对玉兰炭疽病发病叶片进行病原菌分离纯化... 【目的】旨在明确江西省玉兰炭疽病病原菌种类和生物学特性,对采集的具有典型发病症状的玉兰叶片进行分离鉴定并筛选高效化学防治药剂,为玉兰炭疽病防控提供理论依据。【方法】采用组织块分离法对玉兰炭疽病发病叶片进行病原菌分离纯化,并根据柯赫式法则对分离得到的5株代表菌株进行致病性测定后,对最后分离所得的病原菌BTJ3进行形态学鉴定;以ITS、CHS-1、ACT、TUB2等引物对病原菌进行PCR扩增与测序,在NCBI数据库中进行BLAST同源性比对分析,使用MEGA 7.0软件构建多基因序列系统发育树,以对病原菌进行分子鉴定。利用菌丝生长速率法测定病原菌的生物学特性,并采用含药平板法开展病原菌室内毒力测定。【结果】(1)玉兰炭疽病病斑呈圆形或不规则形,中间深褐色,后期病斑扩大呈深灰色,边缘黑色并带有黄绿色晕圈;从采集的玉兰病叶样本中共分离获得5株炭疽菌菌株,遵循柯赫式法则确定菌株BTJ3为玉兰炭疽病病原,该病原菌形成的菌落初期为灰白色,气生菌丝发达,后期出现灰绿色同心圆环;分生孢子呈长椭圆形,大小为(8.7~19.5)μm×(3.45~6.36)μm,单胞,两端钝圆,透明无隔膜;分生孢子附着胞不规则形,卵圆形或球形,浅棕色至灰黑色,大小为(7~10.8)μm×(4.2~7.3)μm。(2)将菌株BTJ3的ITS、CHS-1、TUB2和ACT基因序列提交至GenBank中,获得序列登录号为PQ225996、PQ243288、PQ243289、PQ233290;基于多基因序列构建的系统发育树结果显示,菌株BTJ3与暹罗炭疽菌聚为同一个进化支,且支持率为93%,通过形态学结合多基因(ITS,TUB2,ACT,CHS-1)联合的系统发育分析,鉴定引起江西省玉兰炭疽病的病原菌为暹罗炭疽菌(Colletotrichum siamense)。(3)适宜该病原菌生长的温度为20~30℃;最适的pH范围为7~9,甘露醇和蛋白胨为最佳碳、氮源,光暗交替环境有利于其生长。(4)室内药剂筛选结果表明,80%多菌灵可湿性粉剂对暹罗炭疽菌有较好的抑制作用,其EC50值为0.28μg/mL。【结论】首次报道引起江西省玉兰炭疽病的病原菌为暹罗炭疽菌,明确了病原菌生物学特性和最佳化学防治药剂,为玉兰炭疽病科学防治提供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玉兰 暹罗炭疽菌 生物学特性 多基因联合分析 药剂筛选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外源施氮对南酸枣生长及斑喙丽金龟危害的影响
3
作者 田语卿 郑晓毅 +4 位作者 刘桃生 张薇 丁菲 陈心韵 刘兴平 《生物灾害科学》 2025年第1期11-20,共10页
【目的】通过对南酸枣(Choerospondias axillaris)幼苗进行外源施氮管理,旨在探究和评估施氮水平和施氮方式对南酸枣生长及其重要的植食性害虫斑喙丽金龟(Adoretus tenuimaculatus Watereouse)危害的影响。【方法】通过设置对照0 g/株(N... 【目的】通过对南酸枣(Choerospondias axillaris)幼苗进行外源施氮管理,旨在探究和评估施氮水平和施氮方式对南酸枣生长及其重要的植食性害虫斑喙丽金龟(Adoretus tenuimaculatus Watereouse)危害的影响。【方法】通过设置对照0 g/株(N_(0))、3 g/株(N_(3))、7 g/株(N_(7))、11 g/株(N_(11))、15 g/株(N_(15))五种施肥水平,以及常规施肥(conventional fertilization,CF)和指数施肥(ex ponential fertilization,EF)两种施肥方式,对南酸枣幼苗进行为期24周并以每两周一次的外源施氮管理,定期测定各个处理组幼苗的生长指标和害虫危害指标。【结果】植株生长分析结果表明,株高和地径随施氮水平的增加呈先升后降趋势,且在N_(7)水平下达最大值,分别比N_(0)水平增加了22.62%和42.29%。叶面积和枝条数则随施氮水平的增加而增加,且在N_(15)水平下最大,分别是N_(0)水平的1.80倍和1.16倍。同时,EF方式中的株高、地径、叶面积和枝条数分别比CF方式增加了9.96%、14.49%、11.03%和34.98%。害虫危害分析结果表明,有虫株率、虫口密度、叶片和枝条受害率等害虫危害指标随施氮水平的增加呈上升趋势,且在N_(15)水平下达最大值,分别是N_(0)水平的2.10倍、29.29倍、12.06倍和3.40倍。而EF方式的有虫株率、虫口密度、叶片和枝条受害率等害虫危害指标分别是CF方式的2.52倍、19.51倍、9.65倍和2.68倍。【结论】外源施氮可以显著提高南酸枣幼苗的生长,但高施氮水平和指数施氮方式更易遭受害虫危害,且综合分析认为采取7 g/株的施氮水平,并以指数施肥的方式不仅可以明显促进南酸枣植株的生长,也能有效避免食叶性害虫的过度危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南酸枣 施氮水平 施氮方式 生长 斑喙丽金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成虫期食物对花绒寄甲生殖适合度及后代生长发育的影响
4
作者 张子良 卢桦 +5 位作者 罗致迪 罗惠文 杨彩柏 邹威 张江涛 刘兴平 《江西农业大学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6期1456-1465,共10页
【目的】以体外寄生性天敌昆虫花绒寄甲为研究对象,探讨人工饲料和外源水分2种成虫期食物对该虫生殖适合度及后代发育的影响,以期为天敌昆虫的大规模室内繁育提供理论基础。【方法】在室内恒定条件下对羽化后的成虫在20周观察期内通过... 【目的】以体外寄生性天敌昆虫花绒寄甲为研究对象,探讨人工饲料和外源水分2种成虫期食物对该虫生殖适合度及后代发育的影响,以期为天敌昆虫的大规模室内繁育提供理论基础。【方法】在室内恒定条件下对羽化后的成虫在20周观察期内通过设置仅饲喂人工饲料(20D),仅饲喂外源水分(20W),同时饲喂人工饲料和外源水分(20DW),前10周仅饲喂人工饲料、后10周再饲喂人工食料和外源水分(10D+10DW),前10周仅饲喂外源水分、后10周再饲喂人工饲料和外源水分(10W+10DW),以及不饲喂任何食物(20N)等6个成虫期食物处理,对成虫的生殖适合度指标和后代生长发育参数进行测定。【结果】20D和20N处理下的成虫均不产卵且雌雄成虫的存活率最低。其余4个处理的生殖适合度同样明显受成虫期食物差异的影响,其中20DW处理下成虫的每周产卵量和总产卵量最多,卵的孵化率最高,雌雄成虫寿命最长,而以10D+10DW处理中的各项指标表现最低。此外,后代的生长发育和形态发育也受成虫期食物差异的影响,表现为20DW处理中的后代显示最高的幼虫寄生率,最短的发育历期和最大的体型,其次为10W+10DW处理的后代,而同样以10D+10DW处理中后代的各项生长发育指标表现最低。【结论】花绒寄甲属收入生殖型昆虫,成虫期食物是影响花绒寄甲生长发育和生殖的重要因素,而外源水分是其中重要的限制因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花绒寄甲 成虫期食物 外源水分 生殖适合度 后代发育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