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6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复合土壤改良剂对稀土尾矿土壤理化性质及酶活性的影响 被引量:1
1
作者 王艳 夏志强 +3 位作者 吴璇 倪晓华 汪薇 郭圣茂 《江西农业大学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255-266,共12页
【目的】稀土开采带来了严重的生态环境问题,如水土流失、养分枯竭、土壤结构破坏、植被恢复困难等。土壤改良是当前稀土尾矿生态修复的研究热点。探究凹凸棒土(A)、生物炭(B)、聚丙烯酰胺(C)和腐植酸(D)复配而成的土壤改良剂对稀土尾... 【目的】稀土开采带来了严重的生态环境问题,如水土流失、养分枯竭、土壤结构破坏、植被恢复困难等。土壤改良是当前稀土尾矿生态修复的研究热点。探究凹凸棒土(A)、生物炭(B)、聚丙烯酰胺(C)和腐植酸(D)复配而成的土壤改良剂对稀土尾矿土壤理化性质及酶活性的改良效益,以期为稀土尾矿土壤改良及生态修复提供理论指导。【方法】通过盆栽法,开展四因素四水平正交试验,以土壤理化性质及酶活性作为评价指标,利用综合评分法对土壤改良配方进行系统优化,并根据优化后的改良方案,进行植物生长试验,以望江南(Cassia occidentalis)的出苗率、株高、主根长以及地径作为评价指标,验证复合土壤改良剂的添加对植物生长的促进效果。【结果】复合土壤改良剂的添加显著改善了稀土尾矿土壤的理化性质。与未经改良的稀土尾矿土壤相比,添加复合土壤改良剂降低了土壤容重,并显著提高了土壤pH、硝态氮、有效磷、速效钾、全钾和有机质的含量,其增幅分别为10.05%~54.03%、36.40%~65.60%、488.53%~1415.31%、40.50%~164.75%、25.44%~38.48%、78.64%~396.21%。在酶活性方面,脲酶活性提高了45.65%~122.78%,但酸性磷酸酶、β-葡萄糖苷酶和蔗糖酶活性有所下降,而蛋白酶活性无显著变化。通过排队评分法得到稀土尾矿土壤改良最优配方为A2B1C4D4(凹凸棒土10 g/kg:生物炭0 g/kg:聚丙烯酰胺3 g/kg:腐植酸3 g/kg)。进一步的植物生长试验表明,望江南在该配方改良的土壤中生长状况优良,与未经改良的稀土尾矿土壤相比,望江南的出苗率、株高、主根长及地径分别显著提高了149.97%、464.88%、364.16%、241.92%。【结论】凹凸棒土、生物炭、聚丙烯酰胺和腐植酸可作为稀土尾矿土壤改良的有效材料。本研究可为稀土尾矿土壤的修复及植被恢复提供理论支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稀土尾矿 土壤改良剂 土壤理化性质 酶活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叶面喷施CaCl_(2)/SA/EBR对南酸枣幼苗抗寒性的影响
2
作者 朱秋敏 杨如梦 +6 位作者 汪加魏 吴南生 高岩 曹嘉晟 丁菲 孙荣喜 张露 《江西农业大学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360-372,共13页
【目的】探究叶面喷施氯化钙(CaCl_(2))、水杨酸(SA)、2,4-表油菜素内酯(EBR)对南酸枣实生幼苗抗寒性的影响,筛选出增强幼苗抗寒性的处理及浓度,为提高南酸枣幼苗对冬季低温或倒春寒的抗寒能力提供依据。【方法】以1年生南酸枣实生盆栽... 【目的】探究叶面喷施氯化钙(CaCl_(2))、水杨酸(SA)、2,4-表油菜素内酯(EBR)对南酸枣实生幼苗抗寒性的影响,筛选出增强幼苗抗寒性的处理及浓度,为提高南酸枣幼苗对冬季低温或倒春寒的抗寒能力提供依据。【方法】以1年生南酸枣实生盆栽幼苗为试验材料,采用随机区组试验设计,于11月10—20日分别对3个试验区组的南酸枣幼苗进行6次(2 d/次)叶面喷施CaCl_(2)(C1、C2、C3)、SA(S1、S2、S3)和EBR(B1、B2、B3),再将各喷施处理的幼苗枝稍进行4℃低温胁迫处理12 h,采用石蜡切片法观察胁迫处理后叶片的解剖结构,同时测定其枝条各生理指标的变化。【结果】与喷施清水(CK)相比,喷施CaCl_(2)、SA、EBR后南酸枣叶片的栅栏组织细胞密度有所增加。其中,10 mmol/L SA处理的上表皮厚度最大,1 mmol/L CaCl_(2)处理的下表皮厚度最大,0.1 mg/L EBR处理的栅栏组织较厚,10 mmol/L CaCl_(2)处理下海绵组织厚度、叶片厚度、叶片疏松度增加,栅海比、叶片紧密度降低;喷施20 mmol/L SA后南酸枣茎中相对电导率含量下降幅度显著低于CK,为12.07%,0.1 mg/L EBR处理后丙二醛含量低于其余处理和CK,仅为0.039μmol/g;除喷施0.01 mg/L EBR和0.1 mg/L EBR的南酸枣茎中可溶性糖含量略高于对照外,其他处理下的可溶性糖与对照相比均有不同程度的降低;与CK相比,喷施CaCl_(2)、SA、EBR后南酸枣茎中可溶性蛋白、脯氨酸(1 mg/L EBR除外)含量和SOD、POD(10 mmol/L CaCl_(2)除外)活性均不同程度升高;通过对叶片解剖结构指标和生理指标进行主成分分析得出3种不同外源物质处理效果由强到弱依次为10 mmol/L SA、1 mmol/L CaCl_(2)、20 mmol/L CaCl_(2)、1 mmol/L SA、10 mmol/L CaCl_(2)、20 mmol/L SA、0.1 mg/L EBR、0.01 mg/L EBR、1 mg/L EBR和CK。【结论】3种不同外源物质处理均有利于增强南酸枣幼苗的抗寒性,SA处理效果优于CaCl_(2)、EBR,以10 mmol/L SA处理后南酸枣的抗寒效果最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南酸枣幼苗 外源物质 叶片解剖结构 生理特征 抗寒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贡嘎山有花植物花色的时空分布格局及其影响因素
3
作者 聂昌达 王宇 +4 位作者 陈伏生 方向民 王方超 毛梦蕾 祖奎玲 《江西农业大学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373-384,共12页
【目的】植物功能性状能够有效表征植物对环境变化的适应性,花色是植物有性繁殖的重要功能性状之一,探究贡嘎山有花植物花色的时空分布格局与影响因素,对理解山地植物花色性状形成,助力生物多样性保护具有重要意义。【方法】于2018—201... 【目的】植物功能性状能够有效表征植物对环境变化的适应性,花色是植物有性繁殖的重要功能性状之一,探究贡嘎山有花植物花色的时空分布格局与影响因素,对理解山地植物花色性状形成,助力生物多样性保护具有重要意义。【方法】于2018—2019年5、7、9月沿9个海拔梯度实地调查贡嘎山有花植物的花色类型,记录花色、花期等性状,结合不同海拔梯度的植被特征、气候因素和人类活动干扰等指标,应用地理空间分析技术和回归模型等方法,探究贡嘎山不同花色植物物种数占比的时空变异及其与环境因子的关系。【结果】(1)贡嘎山白色花的植物物种数占比最高,达27%,黄色和紫色花植物物种数次之,占比分别为22%和17%;不同生活型植物物种的花色类型占比差异显著,乔木和灌木均以白色花植物物种数占比最高,分别达54%和30%,草本植物以黄色花占比最高,为25%,藤本植物以红色和紫色花为主,占比均为25%。(2)沿海拔梯度不同花色物种数占比呈有规律的变化,低海拔植物物种的花色以红色为主,中海拔以红色和白色为主,而高海拔多为紫色、黄色和蓝色。(3)不同花色的植物物种随调查月份不同而变化,7月,花色多样性最高,5月、7月和9月均为白色花植物物种占比最高,黄色次之。(4)沿海拔梯度的蓝色、黄色和紫色花植物物种数占比与气候因素和人类影响指数显著相关,推断贡嘎山花色格局受气候条件和人为干扰等多因素共同调控。【结论】贡嘎山植物物种花色呈明显的海拔梯度空间变异格局,且具月份动态变化规律;有花植物花色时空格局形成既受温度、降水和蒸散发等气候因素的调控,也与人类活动的干扰强弱有关。需进一步研究植物花色进化生态学,为理解和保护植物多样性提供更多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花色 海拔 分布格局 气候因素 繁殖性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土壤水分和改良剂对镉有效性及温室气体排放的影响
4
作者 王皓 张茜 +9 位作者 余雅迪 徐昕彤 李爱新 易盛昌 黄弘远 刘熹 刘亮英 王书丽 贺磊 张令 《生态与农村环境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8期1073-1085,共13页
土壤镉(Cd)污染和温室气体排放是影响土壤质量、农业生产力、人体健康和全球气候变化的2个环境问题,研究镉污染治理和温室气体减排的土壤改良策略意义重大。生物质炭(CS)因特殊的结构及优良的性能被广泛用作土壤改良剂,沸石(Zeo)和羟基... 土壤镉(Cd)污染和温室气体排放是影响土壤质量、农业生产力、人体健康和全球气候变化的2个环境问题,研究镉污染治理和温室气体减排的土壤改良策略意义重大。生物质炭(CS)因特殊的结构及优良的性能被广泛用作土壤改良剂,沸石(Zeo)和羟基磷灰石(HAP)因优良的离子吸附能力被普遍应用于重金属污染修复。水分对土壤物理、化学和生物特性有显著影响,可以改变土壤中镉的迁移和分配从而影响植物对镉的吸收和利用。不同土壤改良剂与水分之间的相互作用可能会共同影响土壤镉有效性和温室气体排放。该研究通过室内试验研究了油茶壳生物质炭、沸石和羟基磷灰石3种土壤改良剂在不同土壤水分条件下对土壤镉有效性及温室气体排放的影响。结果表明,高外源镉(30 mg·kg^(-1)CdCl_(2))浓度下,添加羟基磷灰石可显著降低土壤N_(2)O排放速率(96.14%~99.18%),沸石效果次之。添加羟基磷灰石显著降低土壤有效镉含量(43.54%~64.64%),但显著提高了土壤CO_(2)和CH_(4)排放速率。施加羟基磷灰石可有效治理土壤镉污染,降低N_(2)O排放速率,可在酸性镉污染土壤中重点应用。针对CO_(2)和CH_(4)镉污染土壤排放源,在水分含量较高的土壤中施加沸石效果最佳。未来可以探究羟基磷灰石与其他土壤改良剂的协同效应,以达到既可减排温室气体,又可修复土壤镉污染的双重目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镉污染 土壤改良剂 土壤温室气体排放 土壤水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南酸枣花粉离体萌发及活力快速测定 被引量:2
5
作者 张薇 蒋诗音 +4 位作者 王燕 孙荣喜 吴南生 汪家魏 丁菲 《江西农业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4期935-943,共9页
【目的】筛选南酸枣花粉离体萌发适宜的培养条件和培养时间,研究其花粉活力快速检测方法,以期为南酸枣人工授粉和杂交育种工作提供参考。【方法】采集将要开放的南酸枣花穗,通过水培法获取成熟南酸枣花粉;设置不同浓度的蔗糖、硼酸、氯... 【目的】筛选南酸枣花粉离体萌发适宜的培养条件和培养时间,研究其花粉活力快速检测方法,以期为南酸枣人工授粉和杂交育种工作提供参考。【方法】采集将要开放的南酸枣花穗,通过水培法获取成熟南酸枣花粉;设置不同浓度的蔗糖、硼酸、氯化钙,采用L16(43)正交试验设计和液体培养法进行花粉离体萌发培养,筛选最佳的南酸枣花粉离体培养条件和培养时间;分别采用I2-KI染色法、TTC染色法和红墨水染色法对花粉进行染色,结合最佳花粉离体萌发条件培养后所得出的萌发率,比较不同染色方法,找出适合南酸枣花粉活力快速检测的方法。【结果】蔗糖、硼酸、氯化钙对南酸枣花粉萌发率和花粉管长度具有显著影响(P<0.05)。三因素对南酸枣花粉萌发的影响由大到小依次为蔗糖(A)、氯化钙(C)和蔗糖(B)。正交试验结果表明:20%蔗糖、0.3%硼酸和0.03%氯化钙组合花粉萌发效果最好,花粉萌发率为91.41%,花粉管长度为250.91μm。由极差和方差分析结果得知,蔗糖20%、硼酸0.3%和氯化钙0.02%组合花粉萌发效果最好,经验证,花粉萌发率为93.27%,花粉管长度为296.34μm,结果优于20%蔗糖、0.3%硼酸和0.03%氯化钙组合。当花粉离体培养6 h时,花粉萌发率趋于稳定,花粉管长度适中、不堆叠,利于观察和统计数据。红墨水染色法与花粉离体萌发培养萌发率相近,两者间无显著差异(P>0.05),可以作为南酸枣花粉活力的快速检测方法。【结论】南酸枣花粉离体萌发最佳培养组合为20%蔗糖、0.3%硼酸和0.02%氯化钙,最适的培养时间为6 h,红墨水染色法适用于南酸枣花粉活力快速测定。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南酸枣 花粉 离体萌发 花粉活力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不同遮光处理对太子参苗期生长及生理特性的影响
6
作者 王艳 夏志强 +3 位作者 李巧红 吴璇 黄丽莉 郭圣茂 《南方林业科学》 2024年第5期25-29,共5页
为探究遮光对太子参苗期生长及生理特性的影响,对太子参进行30%、50%的遮光和全光照处理,测定不同遮光处理对太子参苗期生长及部分生理指标的影响。结果表明,随着遮光强度的增加,太子参的叶片数、分枝数、子根数、根长、生物量等生长指... 为探究遮光对太子参苗期生长及生理特性的影响,对太子参进行30%、50%的遮光和全光照处理,测定不同遮光处理对太子参苗期生长及部分生理指标的影响。结果表明,随着遮光强度的增加,太子参的叶片数、分枝数、子根数、根长、生物量等生长指标均表现为先上升后下降,30%遮光处理的太子参生长最好。遮光可显著降低太子参叶片的酶活性和丙二醛含量,且均以30%遮光处理的含量最低;在30%遮光处理下太子参叶片的SOD、POD、CAT、APX酶活性和丙二醛的含量分别为129.74 U·g^(-1)、789.32 U·(g·min)^(-1)、34.82 U·(g·min)^(-1)、211.77 U·(g·min)^(-1)FW、0.06μmol·g^(-1),比对照分别降低了35.52%、31.04%、13.73%、23.77%、45.45%。30%遮光处理的叶片可溶性糖含量(69.53 mg·g^(-1))和可溶性蛋白含量(4.27 mg·g^(-1))均为最高。2种遮光处理的叶片叶绿素a和叶绿素b含量差异不显著(P>0.05),但显著高于全光照处理(P<0.05);30%遮光处理的叶片类胡萝卜素含量为0.12 mg·g^(-1),显著高于全光照处理(P<0.05)。在人工栽培过程中,遮光度控制在30%左右对太子参苗期的生长及生理最有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太子参 生长状况 生物量分配 抗氧化酶 渗透调节物质 光合色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