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67篇文章
< 1 2 4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江西省不同农业土地利用方式对土壤有机碳的影响 被引量:7
1
作者 邵华 石庆华 +2 位作者 赵小敏 郭熙 卢志红 《中国土地科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10年第10期13-17,共5页
研究目的:研究江西省不同农业土地利用方式下的土壤有机碳含量。研究方法:实地土壤样品采集分析与第二次土壤普查资料相结合、GIS空间插值与比较分析相结合的综合研究方法。研究结果:江西省农业土地利用方式和土壤类型不同,土壤有机碳... 研究目的:研究江西省不同农业土地利用方式下的土壤有机碳含量。研究方法:实地土壤样品采集分析与第二次土壤普查资料相结合、GIS空间插值与比较分析相结合的综合研究方法。研究结果:江西省农业土地利用方式和土壤类型不同,土壤有机碳含量存在较大差异;在农业土地利用方式下表层土壤有机碳含量一般为:菜地>稻田>有林地>旱地土壤>荒草地;从第一次土壤普查到2008年稻田土壤有机碳含量逐步提高,而且所有农业土地利用方式下土壤有机碳含量均随土壤深度增加而减少。研究结论:通过农业土地利用管理和土壤管理措施的调整,可以增加土壤有机碳的贮量,提高农田有机碳稳定性,减缓大气中CO2浓度增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地利用 土壤有机碳 农业土壤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近30年江西省耕地土壤全氮含量时空变化特征 被引量:34
2
作者 赵小敏 邵华 +1 位作者 石庆华 张佳佳 《土壤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4期723-730,共8页
以第二次土壤普查和测土配方施肥项目采集的大量土壤样品为基础,以GIS为技术工具,对江西省耕地土壤全氮的时空变化特征进行分析。研究结果表明:1985年和2012年江西省耕地土壤全氮含量在各设区市以及不同土壤类型之间均存在有较大的空间... 以第二次土壤普查和测土配方施肥项目采集的大量土壤样品为基础,以GIS为技术工具,对江西省耕地土壤全氮的时空变化特征进行分析。研究结果表明:1985年和2012年江西省耕地土壤全氮含量在各设区市以及不同土壤类型之间均存在有较大的空间差异。1985年耕地土壤全氮含量最高的为萍乡市,最低的为九江市,空间变异最大为赣州市;2012年耕地土壤全氮含量较1985年整体提高了1个等级,全氮含量最高的为新余市,最低的为九江市,空间变异最大的为九江市。2012年水稻土全氮平均含量较1985年提高了7.24%;无论是在1985年还是2012年,水稻土全氮含量最高的为萍乡市,1985年水稻土全氮含量较低的三个设区市分别为吉安、赣州和九江,2012年则分别为九江、鹰潭和赣州。2012年旱地土壤全氮平均含量较1985年增加了43.88%,其中丰富级水平的土壤面积比例由1985年的7.38%提高至2012年的88.16%。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耕地土壤 全氮 时空变化 江西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红壤区土壤有机质光谱特征与定量估算--以江西省吉安县为例 被引量:33
3
作者 方少文 杨梅花 +1 位作者 赵小敏 郭熙 《土壤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5期1003-1010,共8页
通过对江西省吉安县不同有机质含量土壤的光谱曲线吸收特征进行分析,得到不同有机质含量土壤的光谱曲线特征响应波段,建立了县级尺度基于有机质响应波段的定量估算模型。结果表明,红壤和水稻土土壤光谱曲线特征具有明显差异,560-710 nm... 通过对江西省吉安县不同有机质含量土壤的光谱曲线吸收特征进行分析,得到不同有机质含量土壤的光谱曲线特征响应波段,建立了县级尺度基于有机质响应波段的定量估算模型。结果表明,红壤和水稻土土壤光谱曲线特征具有明显差异,560-710 nm为吉安县土壤有机质含量的特征吸收波段;基于特征吸收波段范围的吸收面积(s)的对数和有机质含量的相关性为0.86,拟合方程为y=-20.91 ln(s)-27.26,决定系数为0.74,经不同类型土壤的有机质数据检验,预测的决定系数(R2)、均方根误差(RMSE)和预测相对分析误差(RPD)分别为0.75、0.61和1.88;包络线去除和反射率的倒数的对数处理建立的偏最小二乘回归(PLSR)模型预测效果最佳,预测决定系数均达0.83以上,相对偏差均为2.4以上,基于特征吸收波段560-710 nm建立的模型能定量估算红壤地区有机质含量,为土壤有机质估测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有机质 光谱特征 包络线去除 吸收面积 偏最小二乘回归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江西省水稻氮肥推荐施肥体系研究 被引量:9
4
作者 邵华 朱安繁 +1 位作者 石庆华 赵小敏 《中国土壤与肥料》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5期55-60,共6页
研究了江西省不同稻田土壤氮素状况和水稻产量目标下的氮肥用量及其调整系数,以建立适合江西省的水稻氮肥推荐施肥体系,为省级区域水稻氮素推荐施肥提供科学依据。以在江西88个县(市、区)布置的1 207个"3414"水稻施肥田间试... 研究了江西省不同稻田土壤氮素状况和水稻产量目标下的氮肥用量及其调整系数,以建立适合江西省的水稻氮肥推荐施肥体系,为省级区域水稻氮素推荐施肥提供科学依据。以在江西88个县(市、区)布置的1 207个"3414"水稻施肥田间试验及其采集土壤、植株进行室内分析得到的数据为基础,分别进行相关和回归等定量分析。研究结果表明:氮肥增产效果明显,平均每千克氮可增产稻谷11.2 kg,但达到最佳施用量后,随着施氮量的增加水稻增产效应降低,最佳施肥处理为N_2P_2K_2。碱解氮和全氮与相对产量的相关系数分别为0.591 5和0.233 2,尽管都达到极显著水平,但碱解氮相关系数远高于全氮与相对产量的相关系数,说明碱解氮更能反映稻田土壤的供氮能力。应用回归方程得出不同碱解氮含量时的水稻施氮量分别是:碱解氮含量分别为60、120、170、250 mg/kg时的水稻最佳施氮量分别为175、160、150、120 kg/hm^2。根据不同碱解氮含量下的水稻施氮量,再结合目标产量法,得出了不同土壤碱解氮含量时的氮肥施用调整系数分别为0.8、0.9、1.0、1.1和1.2及推荐施氮量计算公式,计算了江西省分别在7 500和9 000 kg/hm2目标产量下不同土壤碱解氮时的氮肥推荐参考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稻 氮肥 调整系数 推荐施氮量 江西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江西上饶市水稻肥料利用率的空间差异及其影响因素研究 被引量:16
5
作者 赵海东 赵小敏 +1 位作者 谢林波 郭熙 《土壤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1期22-31,共10页
依据138个"3414"水稻施肥试验结果,应用ARCGIS和SPSS分析软件,分析了上饶市水稻当季肥料利用率的空间分布及土壤类型、施肥水平、地貌类型和土壤肥力等对水稻肥料利用率的影响。结果表明,上饶市水稻当季氮、磷、钾肥料平均利... 依据138个"3414"水稻施肥试验结果,应用ARCGIS和SPSS分析软件,分析了上饶市水稻当季肥料利用率的空间分布及土壤类型、施肥水平、地貌类型和土壤肥力等对水稻肥料利用率的影响。结果表明,上饶市水稻当季氮、磷、钾肥料平均利用率分别为36.86%、18.86%、43.89%,在上饶市的不同区域存在差异,表现为:西南>东南>西北>北部>中部。水稻当季肥料利用率受土壤类型(土种)影响呈现出一定规律性,其中发育较差的潴育型红沙泥田中水稻的当季肥料利用率最高,而发育程度最高的潴育型乌鳝泥田中的利用率最低;不同施肥水平的影响为:随着氮、磷、钾施用量的增加,水稻肥料利用率呈下降趋势;地貌类型的影响为山地>丘陵>平原;不同土壤肥力水平下水稻肥料当季利用率的影响为低肥力>中肥力>高肥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肥料利用率 空间差异 “3414”肥料试验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江西双季水稻施肥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被引量:25
6
作者 吴建富 潘晓华 +3 位作者 石庆华 王苏影 李涛 李强 《中国稻米》 2012年第5期33-35,共3页
江西属双季稻区,是我国重要的产粮大省。调查表明,目前江西省双季水稻生产在施肥方面还存在一些问题,如肥料施用时期过于集中,重基肥,轻追肥;重氮、磷肥,轻钾肥;重浅施,轻深施;重一般肥料,轻配方肥料;重化肥,轻有机肥。要提高江西省双... 江西属双季稻区,是我国重要的产粮大省。调查表明,目前江西省双季水稻生产在施肥方面还存在一些问题,如肥料施用时期过于集中,重基肥,轻追肥;重氮、磷肥,轻钾肥;重浅施,轻深施;重一般肥料,轻配方肥料;重化肥,轻有机肥。要提高江西省双季稻区肥料利用率和水稻产量,必须针对上述"五重五轻"现象,改进施肥方法和施肥技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江西 双季稻 施肥 问题 对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抽穗期干旱复水对不同产量早稻品种结实及一些生理指标的影响 被引量:18
7
作者 陈小荣 刘灵燕 +7 位作者 严崇虎 钟蕾 朱昌兰 彭小松 贺晓鹏 傅军如 欧阳林娟 贺浩华 《中国水稻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1期77-83,共7页
为了探明生育后期干旱复水对双季早稻产量补偿效应及其生理机制,选择淦鑫203和淦鑫206为材料,于抽穗期干旱7d,然后复水处理,分析了其结实和产量、剑叶渗透调节物质、丙二醛(MDA)和内源激素含量及保护酶活性等。结果表明,干旱复水处理后... 为了探明生育后期干旱复水对双季早稻产量补偿效应及其生理机制,选择淦鑫203和淦鑫206为材料,于抽穗期干旱7d,然后复水处理,分析了其结实和产量、剑叶渗透调节物质、丙二醛(MDA)和内源激素含量及保护酶活性等。结果表明,干旱复水处理后供试品种的结实率、千粒重及单株产量均表现出不同程度下降,其中,结实率和单株产量降幅均达显著水平;抽穗期干旱7d复水不存在产量补偿效应;两个品种剑叶可溶性糖(SS)、游离脯氨酸(Pro)、MDA含量以及超氧化物歧化酶(SOD)和过氧化氢酶(CAT)活性均表现为干旱处理显著高于CK,以复水0d后相差最大,复水后上述指标均明显下降,但处理与CK之间至复水12d后仍然存在一定差距;总体上,淹水条件下抽穗期两个品种剑叶IAA、GA3含量随生育进程呈现上升趋势,而ABA、ZR含量呈现下降趋势;干旱复水处理下两个品种剑叶ABA、IAA及ZR含量呈持续上升趋势,GA3含量则表现出先降后升趋势。抽穗期干旱处理将启动稻株体内抗衰老机制,复水后将在一定程度上激活稻株体内生长促进因子并抑制生长抑制因子,但其效果十分有限,且与品种产量相关不显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早稻 不同产量品种 干旱复水 结实 生理指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东乡野生稻育性恢复性的鉴定与遗传分析 被引量:16
8
作者 杨空松 陈小荣 +4 位作者 傅军如 朱昌兰 彭小松 贺晓鹏 贺浩华 《中国水稻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5期487-492,共6页
以东乡野生稻水桃树、东塘上2个居群与不同细胞质来源的5个水稻不育系(B06S、珍汕97A、协青早A、中97A和粤泰A)配组,根据F1结实率的高低对东乡野生稻育性恢复性进行鉴定。建立了10个组合的P1、F1、P2、F2群体,利用混合模型理论的Aka... 以东乡野生稻水桃树、东塘上2个居群与不同细胞质来源的5个水稻不育系(B06S、珍汕97A、协青早A、中97A和粤泰A)配组,根据F1结实率的高低对东乡野生稻育性恢复性进行鉴定。建立了10个组合的P1、F1、P2、F2群体,利用混合模型理论的Akaike信息准则(AIC),在F2代中鉴定影响数量性状的主基因存在与否,主基因存在时通过分离分析估计主基因和微效基因的遗传效应以及所占总变异的分量。F1代的结实率变化范围为45.98%~76.57%,表明东乡野生稻具有一定的育性恢复性。F2代中该性状符合1对主基因+多基因的遗传模式,主基因遗传率为56.63%~88.29%,多基因遗传率为2.74%~30.97%,总基因型遗传率为63.17%~94.01%。中9A/东塘上居群杂交组合的F2代中,主基因是加性遗传,无显性效应,其他9个组合主基因是完全显性遗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东乡野生稻 育性恢复性 鉴定 遗传分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不同产量晚稻品种分蘖期动态密度稀化下群体自动调节力的差异与生理机制 被引量:12
9
作者 陈小荣 肖自京 +7 位作者 孙嘉 钟蕾 朱昌兰 彭小松 贺晓鹏 傅军如 欧阳林娟 贺浩华 《中国水稻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4期405-412,共8页
为了探明生育前期动态密度稀化下不同产量双季晚稻品种群体自动调节力的差异及其生理机制,以五丰优T025和昌优10号为材料,于分蘖期进行递次间蔸密度稀化处理,分析了产量及其构成、干物质量(DMW)、比叶重(SLA)、叶面积指数(LAI)及倒2叶... 为了探明生育前期动态密度稀化下不同产量双季晚稻品种群体自动调节力的差异及其生理机制,以五丰优T025和昌优10号为材料,于分蘖期进行递次间蔸密度稀化处理,分析了产量及其构成、干物质量(DMW)、比叶重(SLA)、叶面积指数(LAI)及倒2叶内源激素含量等。结果表明,间蔸稀化处理后两个品种单位面积产量表现出不同程度下降,单株产量、单株有效穗数、每穗粒数、结实率和千粒重则不同程度上升,同一密度下五丰优T025单位面积产量均高于昌优10号,变异系数和极差则低于后者;五丰优T025群体自动调节力明显强于昌优10号;五丰优T025间蔸稀化处理下单株产量较对照(不间蔸)上升的幅度大于昌优10号,且其极差率更大;前者个体对群体的补偿力强于后者,主要是其单株有效穗数优势明显;五丰优T025个体通过增强分蘖数、增加单株干物质积累、减缓抽穗至成熟期叶面积指数和比叶重的下降速率来弥补群体单位面积有效穗数及干物质积累下降的能力强于昌优10号;间蔸稀化处理减缓了两个品种抽穗后倒2叶生长抑制类激素ABA含量的上升及生长促进类激素ZR、IAA和GA3含量的下降速率,且总体上五丰优T025该能力强于昌优10号。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晚稻 品种 间蔸密度稀化 群体自动调节力 生理机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穗分化期旱涝急转对超级杂交早稻产量和生理特性的影响 被引量:14
10
作者 邓艳 钟蕾 +8 位作者 陈小荣 朱昌兰 彭小松 贺晓鹏 傅军如 边建民 胡丽芳 欧阳林娟 贺浩华 《核农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4期768-776,共9页
为了探明旱涝急转对水稻产量形成的影响及其成因,以超级杂交早稻组合淦鑫203为材料,采用桶栽方式,于穗分化初期设置不旱不涝(NDNF)、干旱不涝(DNF)、不旱淹涝(NDF)及旱涝急转(DFAA)4种处理,研究不同处理下超级杂交早稻组合的产量及其构... 为了探明旱涝急转对水稻产量形成的影响及其成因,以超级杂交早稻组合淦鑫203为材料,采用桶栽方式,于穗分化初期设置不旱不涝(NDNF)、干旱不涝(DNF)、不旱淹涝(NDF)及旱涝急转(DFAA)4种处理,研究不同处理下超级杂交早稻组合的产量及其构成、叶片叶绿素含量、光合参数以及内源激素等的变化。结果表明,相对于NDNF,DNF、NDF及DFAA的单株产量均不同程度下降,降幅分别为33.60%、16.92%和37.31%,且DNF和DFAA与NDNF间差异显著,DNF较NDF更不利于淦鑫203产量的形成,因此,穗分化期干旱较淹涝对超级杂交早稻产量负面影响更大,而DFAA单株产量又较DNF低,表明旱后淹涝急转存在叠加减产效应。与NDNF相比,DFAA下淦鑫203倒2叶的蒸腾速率、气孔导度、胞间CO_2浓度和叶绿素含量均不同程度降低,稻叶光合速率显著下降,表明穗分化初期DFAA对淦鑫203光合作用具有一定的叠加损伤效应;此外,淦鑫203倒2叶内源生长促进类激素IAA和GA3含量上升,ZR含量下降,内源生长抑制类激素ABA含量在处理结束前期上升,后期下降。综上,超级杂交早稻幼穗分化期遭受严重干旱不仅影响其产量的形成,还会显著降低其耐淹能力,DFAA下光合性能的下降及内源激素平衡的改变可能是产量下降的主要原因。本研究结果为双季早稻应对"旱"、"涝",尤其是"旱涝急转"等气象灾害提供了参考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超级杂交早稻 旱涝急转 穗分化期 产量及其构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三系杂交水稻亲本遗传差异及其与杂种优势的关系研究 被引量:5
11
作者 邹小云 傅军如 +6 位作者 彭小松 朱昌兰 贺晓鹏 陈小荣 熊松根 贺浩华 刘宜柏 《江西农业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5期707-711,共5页
以华中地区大面积应用的4个三系不育系的同型保持系和来自不同生态类型的16个恢复系为材料,根据9个产量及其相关性状进行主成分分析和聚类分析,以欧氏距离为指标,研究了杂交水稻亲本间遗传差异状况及其与杂种优势的关系。结果表明保持... 以华中地区大面积应用的4个三系不育系的同型保持系和来自不同生态类型的16个恢复系为材料,根据9个产量及其相关性状进行主成分分析和聚类分析,以欧氏距离为指标,研究了杂交水稻亲本间遗传差异状况及其与杂种优势的关系。结果表明保持系间遗传差异较小,恢复系间及保持系与恢复系间遗传差异较大。对亲本间遗传距离与杂种优势的相关分析表明,三系杂交稻亲本间遗传差异与杂种优势关系不密切,而杂交稻产量的高低与双亲产量尤其是双亲产量平均值的高低密切相关,说明亲本改良在提高杂交稻产量中极为重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三系杂交水稻 亲本 遗传差异 杂种优势 相关关系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有机无机肥配合施用在农作物生产上的研究进展 被引量:7
12
作者 张美良 彭齐东 +2 位作者 嵇素霞 王芳 王世伟 《江西农业学报》 CAS 2008年第12期66-69,共4页
概述了化肥在农作物生产上的利弊,有机肥在农作物生产上的作用及其对生态环境的压力和有机无机肥配合施用在农作物生产上的研究进展。
关键词 有机肥 化肥 有机无机肥配合施用 农作物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三系杂交水稻谷粒性状的遗传及相关分析 被引量:5
13
作者 邹小云 邓辉明 +6 位作者 傅军如 彭小松 朱昌兰 贺晓鹏 陈小荣 贺浩华 刘宜柏 《安徽农业科学》 CAS 北大核心 2009年第18期8391-8393,8427,共4页
[目的]研究三系杂交稻谷的遗传动态,探索不育系和恢复系各自对杂交稻谷粒性状的影响。[方法]利用华中地区常用的4个三系不育系与27个恢复系(品种)为供试材料,组成4×27NCⅡ交配设计,对三系杂交稻谷粒性状进行了遗传及相关分析。[结... [目的]研究三系杂交稻谷的遗传动态,探索不育系和恢复系各自对杂交稻谷粒性状的影响。[方法]利用华中地区常用的4个三系不育系与27个恢复系(品种)为供试材料,组成4×27NCⅡ交配设计,对三系杂交稻谷粒性状进行了遗传及相关分析。[结果]谷粒长、粒宽、千粒重和长宽比等4个性状均为加性基因效应起主导作用;谷粒长、粒宽、千粒重和长宽比同时受到父母本的影响,但受父本的影响比受母本的影响大。谷粒长、粒宽、千粒重和长宽比都有很高的广义遗传力,分别为99.65%、98.31%、95.27%和98.81%。相关分析表明,粒长与千粒重和长宽比均达极显著正相关;千粒重与粒长和长宽比均达极显著正相关,与粒宽未达显著相关;粒宽与粒长和长宽比达极显著负相关。通径分析表明,粒长、粒宽和千粒重对长宽比的直接通径系数分别为0.6246、-0.555 9和-0.015 8。[结论]该研究系统分析了不育系和恢复系对杂交稻谷粒性状的影响,为杂交水稻高产、优质育种提供了理论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三系杂交稻 谷粒性状 遗传 相关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不同肥料结构氮在棉田生态系统中的吸收利用和去向研究 被引量:5
14
作者 张美良 彭齐东 《江西农业学报》 CAS 2009年第1期6-9,共4页
采用^15N示踪方法,研究了棉田生态系统中化学N肥及其与绿肥、沼肥配合施用时N素的吸收利用和去向,结果表明:(1)在等N、P、K条件下,沼肥与化肥配施棉花增产效果显著,绿肥与化肥配施次之,单施化肥较差,这与单施化肥N素较多地积... 采用^15N示踪方法,研究了棉田生态系统中化学N肥及其与绿肥、沼肥配合施用时N素的吸收利用和去向,结果表明:(1)在等N、P、K条件下,沼肥与化肥配施棉花增产效果显著,绿肥与化肥配施次之,单施化肥较差,这与单施化肥N素较多地积累在叶和无效蕾、花、铃中,有机肥与化肥配施N素较多地积累在生殖器官中密切相关。(2)棉株对土壤N的依赖性低于肥料N,但单施化肥棉株对土壤N的依赖性高于有机肥与化肥配施。棉株营养器官累积土壤N的比例大于生殖器官,说明棉株生育前期对土壤N的依赖性高于生育后期,充分说明棉花生产中重施花铃肥的重要性。(3)有机肥与化肥配施,肥料N在土壤中的残留率为单施化肥的2.5—3倍,而损失率后者为前者的1.4—1.6倍,表明有机肥与化肥配施改土效果明显。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棉花 棉田生态系统 15N示踪 不同肥料结构 N素流向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稻穗枝梗和颖花形成的基因型及播期效应分析 被引量:30
15
作者 陈小荣 钟蕾 +3 位作者 贺晓鹏 傅军如 熊康 贺浩华 《中国水稻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4期424-428,共5页
以71个不同基因型水稻为材料,通过大田条件下的分期播种,于齐穗期考查了稻穗枝梗和颖花形成有关指标,分析了各指标的基因型和播期效应及其相互关系。结果表明:1)各基因型间现存一次枝梗数、一次枝梗退化数、现存颖花数、一次枝梗分化数... 以71个不同基因型水稻为材料,通过大田条件下的分期播种,于齐穗期考查了稻穗枝梗和颖花形成有关指标,分析了各指标的基因型和播期效应及其相互关系。结果表明:1)各基因型间现存一次枝梗数、一次枝梗退化数、现存颖花数、一次枝梗分化数、现存二次枝梗数的基因型值和播期效应值差异均显著,且5个指标的差异仅与特定的基因型有关,而与其是否属于杂交组合、常规品种和雄性不育系等类型无关。2)现存一次枝梗数、现存二次枝梗数、现存颖花数、一次枝梗分化数4个指标的基因型值较大,播期效应值较小;一次枝梗退化数播期效应值较大。3)单穗颖花现存数(即每穗总粒数)与现存一次枝梗数、一次枝梗分化数、现存二次枝梗数呈密切正相关,与一次枝梗退化数相关性小,现存一次枝梗数主要通过改变现存二次枝梗数来影响单穗颖花现存数。另外,还综合分析了供试71个材料单穗颖花现存数的基因型值和播期效应值,并对其大穗潜力进行了评价。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稻 枝梗 颖花 基因型效应 播期效应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氮肥运筹对陆两优996吸氮、干物质生产和产量的影响 被引量:37
16
作者 李木英 石庆华 +3 位作者 王涛 潘晓华 谭雪明 曾勇军 《江西农业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2期187-193,共7页
选用超级稻组合陆两优996,通过不同氮肥用量和不同基蘖肥与穗粒肥比例的处理,探讨陆两优996的物质生产和产量潜力及需氮特性。结果表明:陆两优996是一个需氮量较多、物质生产能力较强、产量高的组合,要获得7.5 t/hm^2以上的稻谷产量,... 选用超级稻组合陆两优996,通过不同氮肥用量和不同基蘖肥与穗粒肥比例的处理,探讨陆两优996的物质生产和产量潜力及需氮特性。结果表明:陆两优996是一个需氮量较多、物质生产能力较强、产量高的组合,要获得7.5 t/hm^2以上的稻谷产量,地上部干物质生产达13 t/hm^2以上,稻谷收获指数0.53以上,产量结构为有效穗270万/hm^2以上,每穗粒数不少于120粒,结实率达90%以上。陆两优996的氮肥效益随施氮量的增加而下降,百千克稻谷产量的耗氮量随着施氮量的增加而上升;前期氮肥过量,影响后期氮素吸收积累。每公顷稻谷产量7.5 t以上总施氮量165~225 kg/hm^2,以施氮量195 kg/hm^2产量最高;基蘖肥用量115 kg/hm^2,约占总氮肥用量的60%~70%,总施氮量等于或低于165 kg/hm^2时,基蘖肥施氮量需占70%,如总施氮水平高于165 kg/hm^2,基蘖肥比例宜下调到60%,穗粒肥一般纯氮50~60 kg/hm^2为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氮肥运筹 超级稻 吸氮特性 产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不同灌溉方式对水稻生长与产量的影响 被引量:20
17
作者 徐芬芬 曾晓春 +2 位作者 石庆华 李木英 谭雪明 《江西农业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5期653-658,共6页
研究了汕优10号、923、珍汕97B 3种不同水稻品种在常规淹灌、间歇灌溉和旱种3种灌溉方式下的生长、产量及生理变化。结果表明,汕优10号与923两品种在间歇灌溉条件下获得最高产量,而珍汕97B的产量则是淹灌处理的最高;3个品种的最低产量... 研究了汕优10号、923、珍汕97B 3种不同水稻品种在常规淹灌、间歇灌溉和旱种3种灌溉方式下的生长、产量及生理变化。结果表明,汕优10号与923两品种在间歇灌溉条件下获得最高产量,而珍汕97B的产量则是淹灌处理的最高;3个品种的最低产量均出现在旱种处理。生理研究的结果表明,与常规淹灌相比,汕优10号与923两品种的间歇灌溉处理水稻根系活力及叶绿素含量提高,氮素吸收及利用率增强,后期干物质积累量较高,产量和水分利用效率显著提高;旱种处理虽根系活力及叶绿素含量也有显著提高,但其氮素吸收与利用受到严重影响,后期干物质积累量较小,颖花形成能力及有效穗数较低,导致产量显著下降。3品种以杂交稻汕优10号抗旱性最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稻 灌溉方式 生长 产量 生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施氮量对高产早稻氮素利用特征及产量形成的影响 被引量:77
18
作者 曾勇军 石庆华 +1 位作者 潘晓华 韩涛 《作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8期1409-1416,共8页
以高产早稻组合陆两优996(两系)和金优463(三系)为材料,通过不同的氮肥施用量对其氮素吸收特征、群体结构及产量形成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1)施氮有利于增加叶片叶绿素含量以及茎、叶、穗中的氮素含量,提高叶面积指数,促进齐穗期以前... 以高产早稻组合陆两优996(两系)和金优463(三系)为材料,通过不同的氮肥施用量对其氮素吸收特征、群体结构及产量形成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1)施氮有利于增加叶片叶绿素含量以及茎、叶、穗中的氮素含量,提高叶面积指数,促进齐穗期以前特别是分蘖盛期至齐穗期的干物质生产和氮素积累。施氮量增加,分配到茎和叶中氮素的量及比例增加,干物质生产效率和稻谷生产效率下降。(2)每穗粒数和有效穗数是影响双季早稻产量的最主要因素,适量施氮可以提高临界茎重以上的茎蘖比例,增加每穗粒数。过量施氮会抑制水稻的前期分蘖,降低临界茎重以上的茎蘖比例,使每穗粒数降低,同时影响后期特别是乳熟期以后的物质生产和氮素吸收。本试验条件下,穗型较大、株型紧凑的组合陆两优996,施氮量以225kghm-2为宜;而分蘖力较强、穗型较小、株型较松散的组合金优463,施氮量以180kghm-2为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施氮 早稻 氮素利用 产量形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杂交稻后期叶片早衰特征及其与叶片N含量和根系活力关系初探 被引量:20
19
作者 李木英 石庆华 +2 位作者 郑伟 潘晓华 谭雪明 《江西农业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5期757-765,共9页
选用17个不同类型的杂交稻组合,抽穗后进行限水胁迫处理和常规水分管理比较试验,研究叶片衰老特征及其与N含量和根系活力下降的关系。结果表明,不同组合抽穗后高效叶面积、叶绿素含量、叶干重、高效叶片含N量、根系伤流量的下降率存在... 选用17个不同类型的杂交稻组合,抽穗后进行限水胁迫处理和常规水分管理比较试验,研究叶片衰老特征及其与N含量和根系活力下降的关系。结果表明,不同组合抽穗后高效叶面积、叶绿素含量、叶干重、高效叶片含N量、根系伤流量的下降率存在明显差异。叶绿素下降率与叶片N含量、根系伤流量下降率极显著相关。衰老频度涵盖了灌浆结实期单位时间内高效叶面积、叶干重、叶绿素含量3个指标的下降率,可作为判断早衰发生的量化指标。齐穗后的灌浆前期衰老频度达到50即为早衰开始,衰老频度超过100已经明显早衰,衰老频度超过200则说明早衰较严重。超级稻组合茎鞘贮藏物质输出率高、衰老频度高、结实率低主要与库容量大有关。叶片的早衰受N素水平制约,与根系活力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杂交稻 早衰 叶绿素含量 叶含N量 根系活力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金优463在赣中北作双季早稻的产量、产量构成因素分析与生产对策 被引量:16
20
作者 陈小荣 石庆华 +7 位作者 潘晓华 贺浩华 张美良 吴德龙 朱昌兰 胡水秀 李木英 曾勇军 《江西农业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2期161-163,共3页
对金优463在赣中北作双季早稻的产量及其构成因素的相关和通径分析表明,穗数/hm2对产量的直接作用和净作用最大,每穗粒数紧次之。当穗数少于36×105/hm2和产量在7 200 kg/hm2以下时,增穗是增产的关键;当穗数多于39×105/hm2和... 对金优463在赣中北作双季早稻的产量及其构成因素的相关和通径分析表明,穗数/hm2对产量的直接作用和净作用最大,每穗粒数紧次之。当穗数少于36×105/hm2和产量在7 200 kg/hm2以下时,增穗是增产的关键;当穗数多于39×105/hm2和产量在7 500 kg/hm2以上时,关键是提高粒数/穗。还提出了金优463高产的穗粒结构及其栽培策略。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双季早稻 金优463 产量及其构成因素 栽培策略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4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